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0届山西省太原市2017级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届山西省太原市2017级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届山西省太原市2017级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技伦理治理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挑战。

一些新兴科技带来的涉及人类生命健康安全、隐私保护、家庭和社会关系、生态安全、资源分配等的科技伦理问题,使既有科技管理体制面临巨大挑战,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社会风险,并影响科技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面对日益复杂的科技伦理问题,现代社会对新兴科技及其应用的伦理规范已不再局限于道德层面,许多国家已将科技伦理规范纳入制度和法律之中,不断加大治理力度。

科技伦理治理作为审慎型、控制性治理,对科技创新在给予激励的同时,也从伦理道德出发加以必要的约束或管控,治理不轨行为,从而保障科技健康发展,实现科技更好造福人类的目标。

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实现治理方式转型。

对于科技伦理治理,传统治理方式基于先行原则,简而言之就是“做了再说”。

现代治理方式基于防范原则,强调紧盯科技研发和应用的最前沿不断完善风险评估、加强监管,是一种“适应性治理”方式。

从实践来看,实验室里的研究无法完全验证现代科技不可预知的风险,传统”做了再说”的治理方式往往难以有效应对某种颠覆性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风险。

因此,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应推动治理方式从传统的“做了再说”向现代的“适应性治理”转型。

完善监制度。

随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科技伦理监管的真空地带越来越多。

2017太原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7太原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7太原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音乐是属于过去的音乐,但它的精粹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烁着异彩。

它作为一种健康、明朗的“感情符号”,不但可以维系人的心态平衡,而且可以使人的感情沸腾、升华,达到感情的“高峰体验”(马斯洛语)。

荀子早就提出音乐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强烈情感特征。

表现真善美的古典音乐,能使心与心之间彼此关照、沟通,就像让•保尔说的:“因为有了你,幽闭的心儿相互呼应起来,因为有了你,在荒漠中遥遥相隔的声音连接了起来。

”同时,因为声波的谐振片能调节生物内部的平衡机制和促进新陈代谢。

巴洛克时期音乐中的慢文章,它每分钟六十拍的节律,正好和人的正常心跳一致,因此,常作为“维生素M(music音乐)”来维系人的生理、心理的平衡与和谐。

美国在1934年成立了一家专门设计和制作各种场合所用的背景音乐和特种音乐的公司,叫“穆扎克”,它通过人造卫星将音乐传送到十七个国家的几十万用户中去。

听了这些音乐,秘书的打字错误可以降低百分之四十,而用于超级市场的音乐可以挽留顾客在店内多留三分钟……流行音乐是属于现代的——特别是青年人的音乐,它随着时尚风向不断变换,所以我们得用一只“招风耳朵”来听它。

有时,它以高度刺激(嘶裂的吼声、震耳欲聋的电声、重低音)与高度单调(单一强拍的重复)相结合的高度自由、高度宣泄的摇滚乐出现;有时则沉醉于轻声唏嘘,低语回荡的“情调音乐”。

这是现代人的心理节律的两个极致,也是对人类“原始本体”的追寻和回归——在这里找到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本我。

现代音乐由于它的实验性与超前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属于未来的。

一方面,它表现了被异化了的现代人的孤独、无助的精神境界,同时反映了音源无限扩大后的光怪陆离、斑斓多彩的一个崭新的音响世界。

山西省五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山西省五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山西省五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陈彦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

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

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

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

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立即就会苍白、缺血。

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

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

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

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句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

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

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

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

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2017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考试(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考试(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太原市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三)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与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过去30年,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如今正与令人咋舌的老龄化现象相伴而来。

过快的老龄化速度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挑战。

目前,中国有13.5亿人口,并在继续保持增长,但中国人口总数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开始缓慢减少。

要认识到老龄化对中国的影响,可以先看看劳动人口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

1979年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时,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约为7:1,目前这一比例约为5.5:1。

到了2035年,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骤降至2.5:1。

此外,劳动人口的年龄分布也很重要。

过去的研究已经证明,30岁到40岁的工作人口最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而这正是所谓的‚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

1979年改革以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人口老化的速度,但从开始,这一趋势将发生逆转。

到2035年将有1.5个年纪较大的工人(50到64岁)对一个年轻工人(15到29岁)。

这一趋势在低龄人口中也是如此,中国小学新生从1995年的2500万下降到了2008年的1670万。

这表明,中国正面临着与韩国、澳大利亚和西欧其他国家一样的老龄化处境。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因为人均寿命的显著增加和生育率的急速下降。

1980年中国的人均寿命不到65岁,目前是75岁;1980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2.63个孩子,2011年这个数字只有1.5。

在中国的发达城市上海,生育率只有0.6,这很可能是全世界所有大城市中最低的。

这表明,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与他们的西方同伴一样,比起家庭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

山西省太原市育英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太原市育英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育英中学2017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王珂世人常把墓碑文当作墓志铭。

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墓碑和墓志的演变来了解它们的区别。

墓碑的使用是在东汉以后。

东汉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记载有三种。

一是竖立在宫室前测量日影记时。

二是在宗庙前用来拴牲口。

碑上有洞,叫穿,绳子可以从中穿过,拴住那些用来祭祀的牲口。

三是用作下葬时绑系棺椁的柱子,一般竖立在墓的两旁,其规制有严格的规定。

按照郑玄的解释,天子可以用四个木碑,穿六根绳索下葬,诸侯两个木碑、四根绳索……而到了低等级的士,则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着绳索下葬了。

从这些记载来看,石碑是用在宫庙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为木质,没有文字,只起到承载棺椁下葬的作用,与后世的墓碑,作用显然不同。

东汉立墓碑的习俗,应当和先秦、秦汉时期的刻石纪念、歌功颂德的传统有关。

“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蔡邕《铭论》),由于金铜材质较少,所以纪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替。

我们今天发现的东汉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都是有穿的石质墓碑。

而墓志是在魏晋以后兴起发展的。

墓志是埋在坟墓里的石碑,所以它的别称都带有入土的意义,如埋铭、葬志、圹志等。

西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庙,广立碑铭,刻石记其祖先功德,为的是团结族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

曹操以禁止厚葬为名,禁止立碑,其实是为了淡化士大夫们的群体意识,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

曹操立法的威严,使立碑之风受到遏制,但是人们依然按照立碑的风俗,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这就是墓志。

魏晋时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内,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

南北朝时期,墓志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确定了其形制。

我们看到的过渡期最具代表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的《刘怀民墓志》,这个墓志是方形石质,但是还没有盖,加盖的墓志是洛阳发现的北魏正始二年的《寇臻墓志》。

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册语文第三次统练试卷

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册语文第三次统练试卷

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册语文第三次统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 . 豆豉/奢侈癖好/否极泰来偌大/一诺千金B . 杀戮/山麓稔知/忍气吞声诤友/挣脱束缚C . 亲家/庆祝洗涮/机关算尽粳米/如鲠在喉D . 框架/诓骗薄荷/对簿公堂挟持/胁肩谄笑2. (2分) (2017高一上·临川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我国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

B . 目前,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代际传承,在文化部等多部门的努力下将联合推出《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

C . 微信和支付宝今年不再鼓动红包大战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能让人们在春节期间少一分浮躁与功利,多一分平淡与从容。

D .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4分)3. (10分)(2017·菏泽模拟)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湿湿的;①雨,静静的。

案头刚泡好的茶,氤氲着淡淡的雾气,丝丝缕缕地蜿蜒而上,在漫漫溢开的清香里,我的思绪开始翻飞。

我的故乡在川北广元(女皇武则天故里)②,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纯正),仿若清新的世外桃园,但又(融会/融汇)着浓浓淡淡的现代生活气息。

走在城区的巷子里,一声熟稔的乡音,伴着亲切的微笑,总会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黄昏的余晖一点点散去,卖卤菜的开始出摊了。

下班回来的人,劳累了一天,此时独坐门前,摆好小桌,备好酒菜,自斟一杯酒,伴着夕阳,对着老街,慢慢啜饮。

酒足饭饱之后,邀上老友一起在门前下上几盘棋,享受着“晚酒一两杯,夜棋三数局”③的乐趣。

秋日登上天曌山山顶,俯视脚下,四周的环形山峦,云雾缭绕,④秋色层染,翠绿映衬着金黄,金黄烘托着丹艳,如一幅巨大的秋天写意山水画。

太原市2017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答案

太原市2017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答案

太原市2017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D(“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是魏晋风度的体现,不是原因。

)2.B(当时的文人能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句中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的原因是由于人的觉醒。

)3.A(钟嵘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着眼于艺术,推导不出钟嵘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的结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C(风:讽谏。

)5.C(“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6.B(“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

)7.(10分)(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

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制”“籴”“纾”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向”“春秋鼎盛”“遽”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5分)示例:这句诗描绘了一幅风雪载途、朝京人绝的景象,(1分)渲染了悲凉的氛围,(1分)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1分)烘托了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1分)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1分)9.(6分)示例:“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2分)“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2分)词人借“梅发”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

(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6分)(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每空1分,共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1)(5分)E3分;B2分;C1分(A“闭门谢客,不再上台”是“文革后”;C “等一个人”还在于向杨素娟的后人说明事实真相;D“暗自庆幸”错。

山西省五校2017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山西省五校2017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山西省五校2017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山西省五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陈彦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

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

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

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

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立即就会苍白、缺血。

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

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

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

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句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

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

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

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

语文试卷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模拟题剖析

语文试卷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模拟题剖析

语文试卷山西省太原市 2017届高三模拟试题(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 9分,每题 3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 1~3题。

委婉即含而不其、隐晦波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地。

诗歌的委婉包含 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委婉,一些题旨,诗人不肯明言、不可以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 手法上的委婉,诗人采用借代、示意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话中有话、意在言外,使读者从中 获取无量之意蕴。

委婉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 ,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 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立性。

在先秦至六朝的文籍中,虽未详细说起 “委婉”一词,但已推崇近似的手法, 《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 ,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合蓄理论的创办确立了理论基础。

“委婉”成为一种美学形态 和诗学观点,大概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 ,他在解说“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 次提到“委婉"。

晚唐的王睿将委婉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

委婉风格也成为唐朝诗人的 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烦恼。

他说: “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

”认 为诗人应当在诗歌中创建“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量”。

晚唐司空图的委婉理 论能够说是“话中有话”说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详细的“象” 、“景”、“味”、“韵”是有限 的,要获取无穷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 、“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 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建议于言外” 。

到了两宋,委婉作为一个主要的责备标准被宽泛运用。

梅尧臣说: “状难写之景,如在 当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板桥霜’,贾岛‘怪禽啼荒野, 夕阳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 一种增补。

以后,委婉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 追求之一。

2017太原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2)

2017太原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2)

2017太原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9分)1.(3分)A (原文是说古典音乐的精粹闪烁异彩)2.(3分)B (“世界各地”“都”“预期效果”表述不准)3.(3分)C (“早期作品”应为“《剧场音乐》《钢琴协奏曲》……”)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4.(3分)C (辇:用车载)5.(3分)D (①表明刘温叟选拔人才公正,侧面说明其人品方正;②写他不因皇帝偶然行为而改变自己,表明其方正耿直;④⑤均表明刘温叟没有接受赠馈,为人清正;③交代当时的旧例,与温叟正直清介无关;⑥言其子弟成才,与正直清介无关)6.(3分)D (原文是“免选以为厚恩”,而不是免除过失)7.(1)我之所以呼喝开路走过皇宫的原因,是想向众人暗示陛下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

(译出大意给2分,“所以”“导”“过”各1分,共5分)(2)他的父亲有清廉的节操,录用他的儿子入朝做官,是希望足以能够表示劝勉。

(译出大意对2分,“登朝”“庶”“劝”各1分,共5分)8.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

从手法上看:①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

(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远近视角变化”“诗中有画”等酌情给分)9.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家乡的鲈鱼正美。

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鲈鱼正美”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

(分析3分,感情2分,共5分)10.(1)间关莺语花底滑冰泉冷涩弦凝绝(2)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每空1分,共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天下与家天下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传统社会中,帝王与儒士其实处在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中。

一方面,帝王处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儒士构成了各级官吏或后备官吏,二者属身于同一个系统,而且儒士必须听命于帝王。

另一方面,因为儒士是“道”的化身,是社会发展趋势与道德正义的化身,所以儒士集团在某种程度上又制约了帝王的权利。

这就是所谓的“道”与“势”的关系。

儒家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秉持了“从道不从君”(荀子语)的基本原则,一以贯之地表现出了从道的要求出发对君主加以规劝、批评与约束的态度,力图保持“道尊于势”的基本立场。

孔子不仅主张“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而且明确要求“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孟子不仅在与君主的交往中坚持以“王者师”自居,而且指出,君臣关系的关键是君主能否以身体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即使身处于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理学家也依然通过侍讲、上书等方式来力图“格君心之非”(孟子语)。

正因如此,帝王与儒士群体之间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紧张关系。

早在孔孟荀时代,道与势、德与位之间的张力就已得到明确表现。

此后,随着传统社会制度的确立与巩固、随着君主权力所代表的“势”的力量的不断增强,儒士集团对现实政治的制约与影响在总体上呈递减趋势。

明太祖对待《孟子》的态度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朱元璋认为《孟子》所谓“臣视君如寇仇”“非臣子所宜言”,因而不仅亲自动手删节,而且免除了孟子配享祭祀的礼遇。

帝王与儒士集团之间关系紧张的根源是二者的社会理想不同,即“公天下”与“家天下”的不同。

在《礼记》的“礼运”篇中,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一个即使夜不闭户也安然无事的“大同之世”。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含解析 精品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含解析 精品

2017年山西省太原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含蓄即含而不其、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

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合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

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

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

”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

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 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

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

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

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PDF)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PDF)

太原市2017年髙三年级模拟试题(三)语 文 试 卷(考试时间:上午9:00——11:30)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与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现代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无论是先秦儒家还是汉代儒家,都积极肯定“现世”生活的正面价值,主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命格局中,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

总的来说,此两阶段儒学关注的重心皆在社会的政治伦理方面,而非个人的心性修养方面。

众所周知,源于印度的佛教本是一种“出世型”定教,其思想性格与儒学强烈的“入世”倾向是格格不入的。

在佛教传入前,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思想在中国已很发达且根深蒂固,这使得佛教必须做出一定程度的“性格调适”,否则很难在中国扎根立足。

印度的大乘佛教本有中观、瑜伽行和如来藏三大学派,后来只有如来藏一系在中国生根并祓发杨光大,正是因为如来藏强调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家主流的“性善论”“人皆可为尧舜”等说法较为接近。

而由唐代高僧慧能创立的禅宗,宣扬“心即是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把大乘佛教不舍世间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间化。

佛教的这种中国化,拉近了它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禅宗也因此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

然而,佛教与儒学毕竞有着无法逾越的价值鸿沟:宋代的“尚文”政治,大大促进了士大夫经世精神的复苏;加之异族欺凌所激起的民族意识高涨,一批儒者举起韩愈的“辟佛”旗帜,掀起了新一轮的排佛浪潮。

文坛领袖欧阳修称佛教为“魔教”,呼吁儒者要“修其本而胜之”。

儒家的批判使得一些禅门大师极力弥缝儒、释二教之异,为佛教辩诬。

如云门宗禅师契嵩作《辅教篇》认为儒、佛二教皆出自“荃人之心”。

山西省2017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西省2017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春。”李商隐也有诗日: “绛台驿吏老风尘,耽酒成仙几十春。 ”当然这是个别的例子。一般
情况下,驿长的邮务还是繁忙的,就像柳宗元《馆驿使壁记》所说: 于道;送往迎劳之礼,无旷于日。 ”
“告至告去之役,不绝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唐王朝建立后,非常重视邮驿系统的建设,在全国建立了十分完备的邮政机构,无 论中央和地方,都有专职的邮驿官吏。
迅的诗句所言: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所以他不去住高楼大厦,那是一个 个关鸟的笼子,憋屈!何况小庭院位置好,出巷口便是商铺林立的平政街,出巷尾就是四 时景物宜人的雨湖公园,
聂耽没退休时,在这条巷子里是个没人多看一眼的角色,不就是一个做工的么!何况, 他除碰见人微笑着打个招呼外,从不去串门,也决不邀人家闲坐、喝茶。别人家有婚丧嫁 娶之类事,往往由他夫人去办,他很少出头露面。
A .隋炀帝亲征高丽和两次发兵讨伐叛乱,都通过全国驿路集结和运送大军,可见隋朝很 重视发展邮驿事业,有了相对完善而有效的邮驿系统。
B .唐王朝有着完备的邮驿管理制度和充足的驿传经费,而从事传送政府文书的官员也能
享受优厚的待遇,这是唐朝邮路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
C .唐代邮驿系统为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政府每年能收上驿税
5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隋唐时期,邮驿制度的完善,保,关于邮驿系统的记载不多,但零星留下的史料足以使人观察到当时邮
传的效率。《隋书》记载,隋炀帝亲征高丽,
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

太原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A卷

太原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A卷

太原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7高一上·仙游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太原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D卷

太原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D卷

太原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1. (2分)(2017·深圳模拟)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精悍高亢菲薄殒身不恤B . 喋血浸渍叱骂前扑后继C . 神秘蹒姗祈祷苒苒升起D . 急燥鞭笞寒暄黯然泣下2. (4分) (2019高三上·中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因为他们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用钱买回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一堆东西来安慰自己。

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承认而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

需要追问的是,(),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竞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这样的时代常常让我想起亨利·梭罗,那位在瓦尔登湖畔______________的思想者。

梭罗坚称,“如果我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上午和下午都卖给社会,我敢肯定,生活也就没什么值得过的了。

”梭罗同样看破人类文明的悖谬与困境,“如果一个人因为喜欢树林,每天在树林里度过半天时光,那他可能被人看作是流浪汉;可要是他全天做个投机者,锯光树木,让大地________________,人们却把他看成是勤勉进取的好公民。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流浪汉一样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碎步________________于梭罗笔下郁郁葱葱的树林?在那里,简单生活不被视为一种_________________,勤劳的人节制勤劳。

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

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深居简出光溜溜徜徉沦落B . 深居简出光秃秃踟蹰沦落C . 离群索居光溜溜踟蹰堕落D . 离群索居光秃秃徜徉堕落(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花费了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B . 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需要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来换回C . 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D . 如果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才能换回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他们因为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用钱买回一堆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东西来安慰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市2017 年髙三年级模拟试题(三)语文试卷第I 卷阅读题现代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 题。

无论是先秦儒家还是汉代儒家,都积极肯定“现世”生活的正面价值,主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命格局中,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

总的说,此两阶段儒学关注的重心皆在社会的政治伦理方面,而非个人的心性修养方面。

众所周知,于印度的佛教本是一种“出世型”定教,其思想性格与儒学强烈的“入世”倾向是格格不入的。

在佛教传入前,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思想在中国已很发达且根深蒂固,这使得佛教必须做出一定程度的“性格调适”,否则很难在中国扎根立足。

印度的大乘佛教本有中观、瑜伽行和如藏三大学派,后只有如藏一系在中国生根并祓发杨光大,正是因为如藏强调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家主流的“性善论”“人皆可为尧舜”等说法较为接近。

而由唐代高僧慧能创立的禅宗,宣扬“心即是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把大乘佛教不舍世间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间化。

佛教的这种中国化,拉近了它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禅宗也因此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

然而,佛教与儒学毕竞有着无法逾越的价值鸿沟:宋代的“尚文”政治,大大促进了士大夫经世精神的复苏;加之异族欺凌所激起的民族意识高涨,一批儒者举起韩愈的“辟佛”旗帜,掀起了新一轮的排佛浪潮。

文坛领袖欧阳修称佛教为“魔教”,呼吁儒者要“修其本而胜之”。

儒家的批判使得一些禅门大师极力弥缝儒、释二教之异,为佛教辩诬。

如云门宗禅师契嵩作《辅教篇》认为儒、佛二教皆出自“荃人之心”。

他以佛教的“五戒”“十善”比附儒家的“五常”,强调僧人必须对父母尽孝,力陈佛教符合“王道”,在“正人心”“兴善止恶”等方面可辅助儒教治理天下。

诚如学者所言,《中庸》《大学》等著作之所以恰恰在宋代被“发掘”出,并一跃成为承载“道德性命”奥义的儒家经典,主要不是新儒家“返之六经而后得之”的结果,而是契嵩等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的结果。

“熙宁变法”之前,宋儒大体上还保持着内圣外王的义理格局。

但到了南宋,新儒学已经逐步占据思想界的主流地位,很多儒者对佛道心性理论自觉不自觉地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儒学的精神面貌。

这一变异的突出特征是儒家的“内圣”压倒了“外王”。

尽管“得君行道”仍是后大多数儒者高悬的人生理想,但从思想重心看,如何安顿身心性命則成了他们关切的焦点。

这一变异,对于儒家道德人格的挺立、审美意境的提升、生命体验的深化,乃至“了生死”都有重大意义,但儒学原强烈的经世致用品格反而因此有所减弱。

至明代阳明心学的出现,这一趋向更加明显,其修养工夫论尤其到了“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的地步。

儒学至此,可算在思想战场上对禅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但这一“胜利”,恰恰是以对禅宗心性智慧的深度吸纳为前提的。

(摘编自孙海燕《儒学与禅宗的思想史“恩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和汉代两个阶段的儒学都特别关注社会的政治伦理,主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

B.在佛教传入前,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思想,已在中国根深蒂固。

所以,佛教要想跻身中国需要将“出世”转化为“入世”思想。

C.如藏强调的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家主流学说基本接近,因而如藏系得以在中国生根并发扬光大。

D.慧能创立的禅宗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间化,这样就拉近了佛教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因此能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代社会崇尚文治,再加上受到异族的欺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大批儒者掀起了排佛浪潮。

B.为了弥合儒佛二教之间的差别,云门宗禅师契嵩作《辅教篇》,寻求儒佛二教之间的共同之处,认为佛教可帮助儒教治理天下。

C.《中庸》《大学》等著作能够在宋代成为儒家经典,与这一时期一些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极力弥合佛教与儒学之间的鸿沟有密切关系。

D.南宋时期,很多儒者对佛道心性理论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使得他们越越关注修身齐家、安顿身心,并将之作为他们的人生理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学与禅宗的渊,是在排斥中又彼此吸纳的思想史。

比如佛教吸收儒家的人间伦理,再如儒家开拓出“援禅入儒”的宋明新儒学。

B.韩愈上书《论佛骨表》高举排佛旗帜,体现了儒学与佛教的价值鸿沟,这种排佛思想直到宋代仍被一些儒者所接续。

C.到了南宋,由于儒学原强调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有所减弱,所以,儒家将关注的$心转移到内在品德的自我ᨀ升上。

D.宋代很多儒者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佛道心性理论而阐发出新儒学,这一过程也是宋代多种思想合流的一种体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农家乐岑燮钧杨大爷是骂骂咧咧搬进小区的。

孩子们劝他,锄头什么的,扔掉算了。

他舍不得,只好塞在架空层的用落里。

“万一有个用呢。

”他总是这么说。

当初拆迁时,杨大爷是最后一个签约的。

满地瓦砾堆里,他家像一座碉堡。

屋前面的菜地里,蚕豆开花,豇豆上架,芋艿临河而立,叶子像一把把伞,随风摇曳。

杨大爷不慌不忙,拾掇着自己的菜地。

“打我从娘胎里出,就住在这里,他们能把我怎的!”街道书记一次次做思想工作,杨大爷就是不答应。

“这块地是我的,我前面临河,还怕你们遮着?”这样僵持了半年有余,眼看黑云压城,杨大爷终于松了口:他家这么多地,可以分到好几套房,儿孙们选哪里随他去,他必须住在底楼,底楼接地气,必须住在这个位置,这个位置才是他家的,别人家住过的地方,他不安生!书记考虑了一下,打了几通电话,答应了。

搬进时,小区里还七零八落的。

树刚刚移种,支着护架;只广场中心,移植了草皮;路边河滩,还荒草杂生。

好在,大家都是同一村的,仍是邻居。

大妈们洗衣都到井口,东家长西家短,煞是热闲;大爷们在物业场壁的老年室里搓麻将,喷云吐雾,随地吐痰,跟在村里一样。

杨大爷不喜欢搓麻将。

当初,他在自家园子里种菜,一年四季,从不让地闲着,就是河边都舍不得荒掉,还种了一道茭白。

一大早,他就去菜场卖掉。

有了钱,手头就活络,要喝点酒就喝点酒,要抽点烟就抽点烟,还身子骨灵活。

可是,如今,在这里住了十天半月,就仿佛住了三年五载似的——这日子实在太长了。

“你踱踱去,干吗呀!”老伴责怪他。

“这自家的房子,住着咋像是客店似的!”“不是已依了你吗,我们以前也是住在这里的啊。

”“味道就是不一样!”杨大爷走在小区的路上,手没处放。

靠在后面吧,像村长,可是自己从没做过村长;放在前面吧,像娘们,又没个毛线篮。

他的手,是拔草的手,是提锄头拎簸萁的手。

他的手像松树皮,开裂的。

杨大爷在河边踟蹰了会儿,蹲坐在一块乱石上,抽闷烟。

“杨大爷,你这是钓鱼吗?”“啊,没啊,我闲着……”杨大爷转过身,回应道。

他猛抽了几口烟,呛着了,直咳得眼泪鼻涕直流,只得用糙手揩了一把鼻梁口。

忽地,他有了主意。

对呀,这地不是我家的吗?“杨大爷,你这是干吗呀?”“我整地啊,种点青菜萝卜什么的,荒着多可惜……”杨大爷柱着锄头,笑着与人搭话。

都是村里人,见怪不怪。

自然也有风言风语:这老头子,有福不会享,宁愿做阿乡!不几天,菜畦里长出了菜秧。

菜秧像娃娃,见风就长,又没几天,一片绿汪汪。

杨大爷侍候这些菜秧更精细了。

才这么一小块地,往日担水要肩挑,如今只须拾几桶水就够了。

杨大爷每天都有活干。

今儿个,拔一会儿草;明儿个,翻一会儿地;真没事千了,他拣几块瓦砾,扔到角落里。

菜一天一个样,他看着喜欢。

他种了一茬又一茬。

人们看他种茄子,种土豆,种西红柿。

虽然,私心里嘀咕,这地又不是你的,凭什么占着;可是,毕竞是同一村的,又不碍着谁,何必把话挑明呢?何况,自古,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谁种谁收益。

“老杨,你的番茄种得真好,你看,把枝都压歪了。

”“这排豇豆,长得真多!”杨大爷听人夸他,就让人拿去些。

现在,他不去菜市卖了。

看着这块菜地都长得好好的,真没事干了,杨大爷跟老伴去了几天女儿家。

回的路上,杨大爷想着该给菜地施点肥了,河边的一畦芋艿快能收了,先试着挖一株看看。

谁知,一到河边,看到的竞都是草坪,刚刚贴上的,还半死不活。

他不由得大怒,声如滚當,大骂起:“哪个天打雷劈的,趁我不在,把我的菜地毀了,你种草吃草去吧,畜生要吃草,人要吃菜,吃饭……”他拿锄头铁铲,把草皮都扔到了河里。

物业的人赴紧出劝阻他。

“谁栏我,我跟谁急,这地本就是我家的,谁也轮不到说话!”物业主任说:“这是小区的公共绿地,你怎么能毁坏公共绿地呢!”“谁让你们把我的菜地毀了!”杨大爷依然掀个不停,物业报了警。

警察了,杨大爷挺身而出:“把我抓去吧!”这事就犯难了,都是乡里乡邻的,犯得着上纲上线吗?“你跟街道书记说,这房我不住了,把地还给我,娘的,种点菜都看我不顺眼!”书记得悉后,摇摇头,笑笑:这老头子!这天夜里,物业主任到杨大爷家里,让杨大爷消消气,扔掉的草皮算了,种菜就种菜呗,别的地方的草皮千万别再掀了。

他好声好气地说,杨大爷的气也消了。

“就当我这茬庄稼白种了吧。

”杨大爷重新拾掇这一小块菜地。

第二年,这块菜地里,又是蚕豆开花,豇豆上架,芋艿临河而立,叶子像一把把伞,随风摇曳。

人说,这是小区里的“农家乐”,不比草坪差。

(选自2016 年12 月9 日〈宁波日报〉)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小说开头说杨大爷舍不得扔掉锄头,“只好塞在架空层的角落里”“万一有个用呢”为后文杨大爷整地种菜埋下伏笔。

B.老伴责怪杨大爷“不是已依了你吗”,还“踱踱去”,说明老伴还是喜欢住新式楼房,对杨大爷不愿搬迁心怀不满。

C.虽然都是村里人,但杨大爷种小区的地还是招了风言风语。

大家不愿说,但都怪杨大爷抢占了小区里不多的土地,导致他们无地可种。

D.小说通过叙述城市拆迁中的一个小故事,表现了要维护农民的利益,反对城市拆迁,回归传统生活方式的主题。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杨大爷的形象特点。

(5 分)6.小说两次描写“蚕豆开花,豇豆上架,芋艿临河而立,叶子像一把把伞,随风摇曳”的菜园景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两处描写的作用。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他擎着民族精神的火把王富仁毫无疑义,李何林先生是一个学者,一个教授,但我渐渐感到,李何林先生却不是以一个教授、一个学者的形象塑造自己的。

甚至他的学术著作,也不带有展示自己学术风采的味道。

那么,我们怎能通过所谓学术成就的论述表达出我们对李何林先生的真实感受和感情呢?在这时,我想到了高尔基笔下的丹柯的形象。

丹柯把自己的手,伸到自己的胸膛里,掏出了他那颗燃烧的心,当作火把举起。

他是举着他的心灵走路的人。

李何林先生举着鲁迅,举着鲁迅的作品,实际上就是举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灵。

我们跟着他的心灵的火把走出了思想的黑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