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评《吾国与吾民》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正文第一篇:《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基于过去,适于将来——读《吾国与吾民》有感“然而,《吾国与吾民》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
它满足了以上所有这些要求。
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
它写得骄做,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赛珍珠序)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雨飘摇,格局动荡的时代。
沉浸在历经了几千年才营造出的梦境中的中国人们惊讶地发现看着他们已经“睡过头了”,他们的床榻已经被侵略者们所占据,他们的身边充斥着闻所未闻的思想,物质和文化。
所以国人们迷茫了,他们无法分辨身边的一切,甚至于对那个曾经沉浸依恋的梦境也产生了怀疑。
不只是中国人,那些侵略者们,即床榻上的其他人对于这个刚从梦中醒来的中国也是一知半解。
他们需要文字性的资料说明来帮助他们看清中国,中国人自己也需要一些清晰的指引来帮助他们由梦境过渡到现实。
于是,许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应运而生。
但其中很多的著作都不符合这样的要求,因为它们的内容是虚假的,言过其实的,作者在狂热地为一个伟大到不需要为之辩护的国家辩护。
那些著作是为了取悦外国人,而于中国则不配。
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客观真实的视角去解读中国,理清中国和中国人和思想精神制度,展现人们的生活之道,为那些想要了解中国的人们提供了一条捷径。
《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写作思路大体归纳为:由大及小,由里及表。
先叙述中国人整体的特点,即他们的性格,思想,精神,文化等,逐层深入,延伸到生活,艺术这样的细节,它是一个由内在精神到外在生活表现的过程。
但在章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紧密联系,过渡紧凑,承接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的阅读感受。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2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四):读《吾国与吾民》有感《吾国与吾民》是我读林语堂先生的第一本书籍,此后再读《老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等等书籍,还是找不到当初读《吾国与吾民》的那种震撼,为此不得不感叹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所呈现的智慧才识。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留学美国和德国,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任教,一年后又成为《语丝》杂志社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在香港逝世。
与《吾国与吾民》的初始其实是源于我的好奇,好奇这本反应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性的一本书却是在美国用英语创作,随后才经由中国翻译家翻译成中文的大作有何吸引人之处。
1934年,林语堂先生开始用英文创作《吾国与吾民》,随后赛珍珠的出版公司在美国发行,随即轰动一时,都被西方人认为是通过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就知道了什么叫“中国文明”。
要讨论《吾国与吾民》,那就必须把此书放到当时的一个宏观大背景之下去讨论,这样子方能够体现林语堂先生写《吾国与吾民》的厉害之处。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动荡的、混乱的,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显得模糊而朦胧,让人无所适从。
赛珍珠在《吾国与吾民》的序中也说道:“新时代促各种学说乘时而兴,纷纭杂糅,几乎扯碎了青年们的脆弱的心灵。
他们被灌输一些科学知识,又被灌输一些耶稣教义,又被灌输一些无神论,又被灌输一些自由恋爱,又来一些共产主义,又来一些西洋哲学,又来一些现代军国主义,实实在在什么都灌输一些。
侧身于顽固面守旧的大众之间,青年知识份子却受了各种极端的教育。
浅谈赛珍珠与中国文人
浅谈赛珍珠与中国文人王雅萱12010226 12对外汉语赛珍珠是一位因为描写中国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
她于1892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3个月的时候跟随作为传教士的父母来到中国。
前后在中国生活了34年,其中有18年是在江苏镇江度过,历经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可以说镇江是赛珍珠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地方,也由此,她踏上了写作之路。
从我看到的材料得知,赛珍珠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感情是很深的,她一直视中国为自己的故乡,甚至在她的籍贯栏里一直都是写着“镇江”。
更有趣地是,在她弥留之际,她还嘱咐身边的人一定要在她的墓碑上镌刻上中文书写的“赛珍珠”三个字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赛珍珠来到中国后,从小就跟绝大多数中国孩子一样,接受中国传统的私塾式的教育,跟着一位姓孔的先生学习“四书”、“五经”等传统的中国文化,说中国话,写中国字,和中国孩子一块儿玩耍。
童年的赛珍珠印象最深的是奶妈给她讲的各种民间传说和厨师所讲的“三国”、“水浒”故事。
这些口头文学以丰富深厚的精神内涵滋养了赛珍珠的精神世界,使她与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对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的代表作品《大地》《儿子们》和《分家》三部曲甚至大都是以中国为题材的与“徐志摩”的“绯闻”赛珍珠成年后,曾先后任教于江苏镇江、安徽宿县和南京等地的大、中学校,人称“中国通”。
据说,在这个期间,她曾经与中国著名诗人、“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的徐志摩邂逅、结识,并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异族未了情缘。
1924年,印度诗哲泰戈尔应梁启超、蔡元培以北京讲学社的名义邀请来华访问。
他先后访问了上海、杭州、南京、济南、北京、太原、武汉等地。
徐志摩是泰戈尔全程的翻译。
在南京的一次欢迎泰戈尔的宴会上,赛珍珠邂逅了徐志摩。
当时还是南京一个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师的赛珍珠,一见到风流倜傥的徐志摩便一往情深,随后一段时间两人便有了“不寻常的关系”。
关于他俩的私下恋情,赛珍珠在自己的作品中多露有“蛛丝马迹”,或借书中人物“影射”徐君。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庸》里孔子的一句话“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翻译过来大概是:中庸之道本来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为道了。
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林语堂会把孔子的这句话放在书的首页。
看完这本书,我可能明白了。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先查了下这本书的创作背景,那是在20世纪的中国,一个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代的中国,一方面传统的思想、生活方式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一连串外来势力的侵略和欺辱,人们对外来文化有所接触和接受,在这样一个社会经济动荡、转变的时代,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待自己的国家以及自己国家传统的文化、理念等都感到茫然若失。
在这种情况下,林语堂先生,写下了这篇《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旨在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正如赛珍珠在这本书的序所写“它满足了所有以上这些要求。
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
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由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摘录于P8)对于这一点,我十分赞同。
看着这本书,毫不夸张,有时每看一页,我都有很多的话想要表达出来,但是那一时的想法又有点缥缈。
原因应该在于,尽管隔这本书最开始创作时间已经过去了80多年,中国的改变担得起“翻天覆地”这个词。
可是,我还是能从那些字里行间看到我自己的身影,看得到很多当今中国人民的形象。
我不知道这一点是好还是坏,而凭我现在的个人素养,我也觉得要我从整体去全面的把握这本书,可能有点难度,于是乎,我就聊聊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人在《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第一章里,谈了很多关于我国南北方的差异(而很显然,现在,这种南北方的差异还是存在并且比较鲜明)、退化、新血统的混入、文化的稳定性等方面。
我想谈谈我对文化稳定性的一些看法。
文章中说道“中国为什么历经周期性的劫难之后,仍能生存下来,这种种族耐力与吸收外族血统的能力究竟来自何方?”(摘录于P47)接着作者又说道“这种耐力与活力,部分是体质上的,部分是文化上的。
吾土吾民沙壵读后感
吾土吾民沙壵读后感《吾国吾民》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作者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
赛珍珠在序中说此书"是关于中国最完美、最重要的一本书"、"是有关中国的杰作,全书渗透着中国人的基本精神"。
而林语堂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而写。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
林氏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在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在本书中他发挥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优势,常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
“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它满足了以上所有这些要求。
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
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
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不管是出于艺术方面的考虑还是出于商业方面的考虑,赛珍珠对林语堂这本书作了淋漓尽致的赞扬与推介。
而面对这部深刻剖析古老中国的专著,一向持重的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周刊》也请著名评论家伯民撰写书评。
他认为:"林具有在欧洲、美国等地生活的丰富经历、这使他能够以慧眼全方位评论西方的文化习俗。
他对西方文化有着丰富的认识和了解。
他的笔锋温和幽默。
该书是以英文写作、以中国为题材的最佳力作。
"扑面而来的盛誉,使《吾国吾民》在欧美作家占据的世袭领地上,一举荣登畅销书排行榜,仅19xx年发行后短短的4个月内就创造了印刷发行7版的奇迹。
历史趣谈:美国赛珍珠的中国情 赛珍珠和林语堂的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美国赛珍珠的中国情赛珍珠和林语堂的关系?导语:赛珍珠是不是中国作家?不是,她是美国作家。
但赛珍珠和中国的渊源很深。
赛珍珠没满周岁的时候就被她的传教士父母带到中国。
除了回美国上大赛珍珠是不是中国作家?不是,她是美国作家。
但赛珍珠和中国的渊源很深。
赛珍珠没满周岁的时候就被她的传教士父母带到中国。
除了回美国上大学,赛珍珠的前半生一直居住在中国。
赛珍珠的父亲在江苏镇江的乡村传教,因此她很熟悉中国的乡村文化。
后来赛珍珠与金陵大学的外籍农学教授结婚,有机会深入中国农村。
赛珍珠幼年时先学会了汉文和中国习惯,之后她的母亲才教授她英文。
赛珍珠著作背景大多是中国的农村。
赛珍珠以她外国人的身份观察中国农民,产生了全新的角度。
但是赛珍珠小说的出版并不顺利,她也一直默默无闻。
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同情。
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终于被出版,一问世就在美国引起了巨大轰动,很快就成为了全美畅销小说。
这样的成功改变了赛珍珠的生活,她选择离开中国,回到美国。
因为赛珍珠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世界开始了解中国。
但是赛珍珠在中国却没有得到礼遇。
赛珍珠的小说出于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狭隘与偏见。
而一个外国作家描写中国的阴暗面,在中国文艺界看来这是对中国的侮辱。
赛珍珠非常热爱中国,她曾经说过中国人民带给了她巨大的幸福。
有人问赛珍珠是哪里人时,她说她回答不出。
赛珍珠一直都想回到中国看看,但由于政治原因申请遭到了拒绝。
直到去世她都没有再回到中国。
赛珍珠是林语堂除自己的夫人外保持联络时间最长的异性。
赛珍珠是中国通,而林语堂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是地道的美国通。
赛珍珠生活常识分享。
《吾国与吾民》导读
《吾国与吾民》导读赵光勇我常在想,“中国人”这三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群人?哪些东西,将“我们”和“他们”区分开来?“我们”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这些“中国人”,也是难以回答的,言人人殊。
对于外国人,那就更难了。
不可否认,“中国”与“中国人”,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一直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
因为,在外国人笔下,既有伏尔泰那样对中国政体的崇拜,也有孟德斯鸠对于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在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中,中国人的形象是好面子、节俭勤劳、注重礼节的,外加一堆贬义词:“欺瞒、顽固、智力混沌、麻木不仁、排外、缺乏公共精神”;而在赛珍珠笔下,中国人虽然有陋习,但勤劳坚韧,热爱生命,坚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由此可见,要了解我们自己,同时要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人和中国文化,难度不小,挑战很大。
《吾国与吾民》,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原书为英文,1935年在美国出版,书名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该书是作者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著作。
该书在为中国辩护的同时,不隐恶,不虚饰,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生存意义与中国文化的迷人之处,同时直面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及中国人性格方面存在的问题。
图书出版后,获得很高的评价。
在赛珍珠为该书做的序中,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吝溢美之词:“它(《吾国与吾民》)的笔墨是那样的豪放瑰丽、巍巍乎,焕焕乎,幽默而优美,严肃而愉悦。
我想这一本书是历来有关中国的著作中最忠实,最钜丽、了完备、最重要的成绩。
尤可宝贵者,他的著作者,是一位中国人,一位现代作家,他的根蒂巩固地深植于往昔,而丰富的鲜花开于今代。
”《吾国与吾民》的成功,跟林语堂先生出色的英文写作能力分不开。
林语堂是福建龙溪(今漳州)人,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后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国文系和英文系任教。
探寻经典中的时代意义——基于《吾国与吾民》序言的赛珍珠研究
探寻经典中的时代意义——基于《吾国与吾民》序言的赛珍珠研究20lO年11月第22卷第4期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Qingdao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November,2010V o1_22No.4DOI:10.3969/J.ISSN.1674—1471.2010.04.021探寻经典中的时代意义基于《吾国与吾民》序言的赛珍珠研究刘勇(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摘要:赛珍珠为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写的序言,是她直面表达和描写中国观的文章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体现了赛珍珠的国际主义和高度责任感等思想.赛珍珠从容观冷静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社会政权更替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她指出,中国的危险主要不在于政治,而是在于”墨守故辙”.她对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无序性和无目标性提出了批判,认为中国对青年人的教育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赛珍珠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之道,“不妨追溯前代,看看中国的古代哲理如何”.关键词:《吾国与吾民》;序言;赛珍珠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471(2010)04—0096—04 AResearchintoEpochalSignificanceImpliedinClassics——AStudyofPearlS.BuckBasedonHerPrefacetoMyCountryandMyPeopleLIUY ong(CollegeofTeachingChineseasaSecondLanguage,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 hina)Abstract:TheprefacetoLinY utanggMyCountrya17dMyPeoplewrittenbyPearlS.Buckisarareclassic alworktodirectlyexpressanddescribeBuckgideaaboutoutlookonChina.Anditalsoreflectedherinternationalis mandhighsenseofresponsibility.Inthepreface,sheanalysedtheproblemsthatexistedinregimechangeinChineses ocietyandsocialdevelopmentfromanobjectivepointofview.Meanwhile,shepointedoutthattheriskChinafacesdidnotlieinpoliticsbutinscholasticism.Apartfromthat.shealsocriticizedthedisorderandaimlessnessofChin eseeducationalsystem,believingthatthereweremanyirrationalitiesineducatingyoungpeople.Intheend,b asedontheabove,shesuggestedthatChinesemightjustaswelltracebacktothepreviousgenerationstolearnfroman cientChinesephilosophy.Keywords:MyCountryandMyPeople;preface;PearlS.Buck《吾围与吾民》是林语堂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着作,此书影响深远,受众给予了较高评价.该书的广泛流行与成功,不可忽略其幕后巨大的推动力量一一赛珍珠的巨大贡献.当年正是由于赛珍珠慧眼识英才,致力于此书的宣传推广和出版,才最终使此书有今日之显赫成就.林语堂在自序中写道:”我首先应该感谢赛珍珠女士,她白始至终给我亲切的激励,付印之先,她替我通篇翻阅过我的原稿.”作为该书的推手之一,赛珍珠对于中国的相应观点和思想情怀自然渗透和浸润于书中,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她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一,国际主义:跨越国界,爱国爱民赛珍珠(1892—1973),是一位以中文为母语之收稿日期:2010—09—15作者简介:划勇(1985一),男,山东日照人,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4期刘勇:探寻经典中的时代意义——基于《吾国与吾民》序言的赛珍珠研究一的知名美国作家.她一生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与中国结下了深厚友谊,也为中美两国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其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几十年的岁月长河中,赛珍珠亲历和见证了中国的风雨沧桑.她与先进的知识阶层和处在原初阶段的农民都有过接触和交往,对劳苦大众的疾苦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都有着切肤的感同身受.在当时那样艰苦卓绝的年代,这份难得的身份认同弥足珍贵.在序言中,赛珍珠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深挂牵,对中国的友好情谊在笔间自然地流露出来,”是一个对现代中国的形成和发展有特殊视角的见证人”_2J.“这一辈父老是真正的革命分子.他们用不可思议的速度更易了教育制度……皇帝统治下底守旧政府从未有能如此迅速以完成这样伟大的变革在这样伟大的一个国家!”_J这一段话体现了赛珍珠对上一辈革命分子的崇拜和敬仰之情,以及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所取得的成就的高度评价,浓厚的中国情结和对中国的无限热爱溢于言表.赛珍珠已将这个民族的荣辱安危和自己维系在了一起,并把作为中国的一份子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融人其中,激动,兴奋,自豪,铿锵的话语让人感同身受,心生钦佩.“真实的中国人是宏伟的人民.中国人底彼此内心的灵悟,敏慧明达过于其他民族.幽默是中国人民天生的根性.中国人常重视精细和恰当的美.’’[]赛珍珠不仅爱这个国家,更爱这个国家的人民.这份热爱超越了国界,几近本能,深沉而热切,是国际主义精神和世界主义情怀的集中展现.赛珍珠了解中国人的心灵,并将自身的心灵与之融为一体, “中国人的生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就是我的生活.”_3垂垂暮年的赛珍珠深情表白,中国是其心灵所在,中国的人民和大好河山是其最初有意识的记忆.病逝前弥留之际的她,许下了”死后墓碑上只镌刻’赛珍珠’三个汉字”的遗愿,这足见中国在其心目中的无法替代的神圣位置.也正因如此,赛珍珠的国际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直到现在仍被很多国人追随和敬仰.二,前途命运:针砭时弊,一语中的治国平天下,自古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该序言写于上世纪30年代,虽然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但赛珍珠那时提出的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观点仍足以值得今人去思索.序言中很多话语意味深长,鞭辟人里,饱含深刻的治国之道,给中国社会历史敲响了警钟.这其中既有她对中国的独到见解和认识,也有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对中国社会现象的深刻评析.首先,赛珍珠对于中国落后的真正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中国革命尚未完全取胜利,中国人民尚未得到彻底解放的时刻,赛珍珠凭借她的敏锐洞察力和政治嗅觉找到了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 “中国倘墨守历来底故辙,真不足以当危险而带挑战性的现代文明之敌手.我的所谓现代文明,指政治的倒不如指经济的,教育的和军事的变动底重要.”赛珍珠指出,中国的危险主要不在于政治,而是在于”墨守故辙”,即因循守旧,不懂得吐故纳新,忽视了经济,教育和军事领域的变革.这些观点与我们今天所倡导和推崇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科教兴国”等均有不谋而合之处.当时中国社会正值动荡年代,民不聊生,社会急剧变革,矛盾危机重重,”不足以当危险而带挑战性的现代文明之手”透露出对中国社会危机的深深隐忧,从某种程度一E也预言和揭示了中国惨遭列强侵略的事实,如果中国不能除弊革新,不能紧跟现代文明的步伐,则势必无法抵挡潜在危机洪流的爆发.这些话深邃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今天读来依旧受用无穷.其次,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在赛珍珠的眼中,中国对青年人的教育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她对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无序性和无目标性提出了批判.“新时代各种学说乘时而兴,纷纭杂糅,几乎扯碎了青年们底脆弱的心灵.他们被灌输一些科学智识又被灌输一些耶稣教义,又被灌输一些无神论,又被灌输一些自由恋爱……青年智识分子却受了各种极端的教育……从旧式的公路阶段一跃而到了航空时代.’’…赛珍珠认为,各种杂糅思想的泛滥交汇,导致青年的心灵迷惘或错失,使他们徘徊踟蹰于顽固守旧和开明先进之间.而各种极端教育,在精神和物质上都铸下了漏洞,使青少年失去信心和根基.中国有很多”诚实而智慧”的青年,忽略了造成中国落后98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2卷这一事实的根源在于本国自身,而将之归咎于外敌的入侵,并在心理上游荡于矛盾和挣扎的边缘.这种没有认清基本国情而引发的冲动行为会破坏处理解决问题的理智性,从而分别走向两个极端,即盲目自信或者过度自卑,进而沦丧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赛珍珠的这些鞭辟人里的真知卓见,不禁让人想到近年来颇受诟病的”80后”,”90后”一代,很多人对他们的行事作风,思想信念和价值观等产生了怀疑, 认为他们是垮掉的一代,无力继承民族大业.根据赛珍珠的观点,这种局面的形成源于社会形势和教育,我们应将注意力转移到真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所在.再次,针对述矛盾和问题,赛珍珠提出了她的解决之道,即诉诸于古代经典,”不妨追溯前代,看看中目的代哲理如何”.这一点的提出足见赛珍珠的高瞻远瞩,她对中囝古典圣贤文明的审视和提升表明其谙熟社会变革发展之道,能够明察秋毫, 涧若观火.中罔的古噢传统文化如儒,墨,道,易等是儿下年来中同文明智慧的结品,代表着中囝人民的最本质的最原始的精神向往和道德诉求,是社会发展值得参照的明鉴,是中围人应该定期回归和参照的精神文化缘起,值得永久衍传.不论是赛珍珠那个水深会热血雨腥风的年代,还是在现代这个社会,都离不开这些圣贤哲人的熏陶和点染.当时的社会已经开始呈现出一种”复古之倾向”,即对传统文化追根溯源,服行传统生活习俗,保留原始特色,重返远祖怀抱.这一倾向在服饰,礼俗,甚至包括艺术和文学都开始出现,转而对底层群众的诉求内容,属于本民族特色的东西进行挖掘.这一现象即使放在今天亦有参考价值.在信息文明多样化的今天,人们日渐在物欲横流,浮躁喧嚣的现实世界中迷失了自我,盲目追求竞争和效率,金钱和荣誉,忘却了身心的有机结合.先贤远哲的经典正可以成为一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道.同时,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同样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操持和坚守,同归传统,重温经典已日益成为现实生活的感召.三,革除弊病:客观冷静,犀利辩证赛珍珠在序言中摒弃了一味褒扬赞颂的口吻,而是从客观冷静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社会政权更替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根深蒂同的问题.如,赛珍珠认为所谓中国之落伍,不是ll}J于外目的政治和物质的势力深入的原因,而是缘于中国自身前进之迟缓和守旧.如果革命情绪仅仅由于对外国侵略者的痛恨而产生,则这样的革命不足以发生重大根本性的有效变革.因此,她鼓励和希望中国的有识之士认清事物的本质和根源所在,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归咎于外国侵略者,只有消除这样一种广布在很多国人心中的思想,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些观点可谓有着巨大的指导和实践意义,因为这恰恰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内外因关系这一哲学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外因是发展事物的动力.只有自立更生,开拓创新,开发自己的民族品牌和先进科技,从”中圈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才能提高民族核心竞争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赛珍珠是站在一个更理性更客观的角度,真切地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了解,不带任何民族好恶情感,公平公正地对自由观点的论述和阐发,展示对我国既往的民族发展史和国家进程的独特思考和体悟.此外,赛珍珠对中国文艺界的深刻见解和领悟也在文中得以展现.就中西方文化交织和中国人的本族文化心理认同这一问题,赛珍珠认为中圉人经历了从崇洋媚外,追求两方时髦风尚到重返远祖复古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存在于生活风俗方面,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所倾向.“好像几年前中国新小说的题材,大多描写恋爱问题,半西洋式的男女奸情,家庭革命,全部的调子是类乎病态的,绝非适合于中国底国情.艺术和其他文学所表现的内容有过之无不及.但健全状态终于渐渐抬头了,智识青年开始发掘自己群众的内容了.’’尤为可贵的是,赛珍珠对当时中国文艺创作中的错误倾向和习气进行了批判和揭露,对其盲目模仿西方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并对这种状况初现改变的苗头表示庆幸和欣慰.近几t年来,中国文学界刻意效仿西方理论,缺乏自身独创性的弱点常被人提及,并被当成攻击的靶心.如今,中同文艺丁作者不断反思并寻求突破,求变求新,中国文艺创作脱离中国实际图情的既往锵误倾向往逐步得到重新审视和修正,”五四”时期”一边倒”地打倒㈦文化的口号也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商榷.很多人开始悔悟这一时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刻意伤害和剥离扭曲,惋惜对”纯粹中囝”的优秀传统文化造成的消磨和损耗.而赛珍珠早在几十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一问4期刘勇:探寻经典中的时代意义——基于《吾国与吾民》序言的赛珍珠研究题并将这一观点表明出来,启示我们找准从事文艺创作的立足点,扎根社会实情,珍视自己的民俗传统和文化源泉,从而形成良好的创作氛围和动力.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观点在赛珍珠自己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已得到了彻底地贯彻和落实,正是凭借深度展示中国底层生活面貌的《大地》,赛珍珠一举将诺贝尔文学奖揽人怀中.赛珍珠是两种异质文化的合成和融汇.《吾国与吾民》序言篇幅不长,但意韵宽广,发人深思.赛珍珠用生动深刻地笔触向读者诚恳客观地抛出了一系列独到,新奇又富有启发意义的观点,感悟透彻,力道十足,具有宽广的现代意义和普世价值.参考文献:[1]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序言.[2][美]彼得?康着.赛珍珠传[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11.[3]叶兆言.走近赛珍珠[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18.(责任编辑:步蕾英)(上接第95页)但由于词汇系统中并不一定有相应的词语指称这些特殊概念,即可能没有定义为”比博士更有学问的人”,”比美女更美的人”,”比地狱更差的地方”的词语.与此同时,由于”还博士呢”,”还美女呢”,”还地狱呢”表义的不平衡性,长期以来大众对其理解也具有了模式化趋势,一听到”还美女呢”就自然地认为是对现实中的人物”名大于实”的否定评价,听到”还地狱呢”就理解为对客观事物”名小于实”的肯定评价.如:(14.1)还美女呢!长成那样!(14.2)还地狱呢!你也太夸张了吧,哪有那么恐怖!正是由于这种理解的模式化趋势,说话人在表达时必须在”还NP呢”的前后附加一定的说明性语句,从而阻碍受话人的理解惯性.由于语言系统的不自足性,没有相应的言语形式(词语)表达指称特定概念的语义,这种情况下.”还NP呢”附加的说明性语句,有时会以一种特殊的语法形式出现:(15.1)还关女呢,我看比美女还美女!(15.2)还地狱呢,我看比地狱还地狱!这种隐喻语句的创造完成了对”还NP呢”格式的有效说明,使语义表达准确.当然隐喻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能仅仅归因为”语言贫困”.但此类特殊的说明性语句的产生,再次说明语言与人类认知心理的密切关系,说明了语言是认知过程的产物,是人类认识能力的体现.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考察”还NP呢”这一语法形式,必须结合认知,语用,语义三方面综合研究.从认知角度来说,人自身对于外界的变化有所认识并有表达认识的心理需要;从语用角度来说,言语行为的表达需要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这一语言形式力求简单,经济,并遵守各种语用准则.“还NP呢”正是表达客观事物”名不副实”这一认知现象的经济实用的语法形式;从语义角度来说,相对于其他表否定的副词来说,以副词”还”表达否定意义表义含蓄,语气和缓,并遵守了礼貌原则.”名不副实”可能是”名大于实”,也可能是”名小于实”,由此决定了”还NP呢”具体表达肯定或否定两种语义,褒扬或贬抑两种语气.参考文献:[1]杨玉玲.说说”还NP呢”句式[J].修辞学习,2004(6):49—51.[2]宗守云.”还N呢”与”比N还N,,格式试析[J].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23—27.[3]丁力.”还NP呢”与”到底是NP啊”句式在两种不同思维层面中的比较[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8—32,38.[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54.[5]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1997(2): 】一】0.(责任编辑:步蕾英)第22卷卷终EndoftheV o1.22。
赛珍珠:她为美国“制造”了中国人
赛珍珠:她为美国“制造”了中国人文/黄薇引发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1926年,赛珍珠第一部长篇小说《东风·西风》出版,她由此认识了后来的第二任丈夫、出版商理查德·沃尔什。
尽管这本书略显青涩,但理查德的敏锐嗅觉告诉他,这是一位极有潜力的作者。
他鼓励赛珍珠继续写自己熟悉的中国题材。
1929年,赛珍珠开始在南京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一边教书,一边写小说《王龙》,仅仅3个月后就脱稿了。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王龙的发家史。
这部初名《王龙》的小说,在理查德的建议下改名为《大地》,堪称点睛之笔。
两人在爱好和事业上的默契日渐明朗。
1931年《大地》一出版,随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这部小说堪称农民的史诗,无意之中也与时代的节奏不谋而合:恰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劳工神圣成为一句全球性的口号”,《大地》讴歌生生不息的劳动,更能让人产生共鸣。
《大地》在当年便卖出了180万册,连续22个月荣登美国畅销书榜首,并于次年一举赢得普利策奖,赛珍珠已然是文坛叫好又叫座的耀眼新星。
1935年,赛珍珠与第一任丈夫布克办完离婚手续的当天,便和理查德举行了婚礼。
这一年,她离开中国,与理查德定居美国。
《大地》之后,赛珍珠相继写出《儿子们》《分家》,组成了《大地》三部曲,关注的视野涵盖军阀混战、革命起义、洋为中用等众多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议题。
1938年,赛珍珠接到一个远方的来电:她因此书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她也成为当时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但赛珍珠的获奖在当时的美国文坛却遭到围攻。
她的作品虽然畅销,但其书写的中国,时至今日也仍然算是边缘题材。
按资历也轮不上她,而赛珍珠的女性身份也让当时相当一部分男性作家大为不满。
比如威廉·福克纳就不无酸意地说,自己情愿不拿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愿同“赛中国通夫人”为伍,但11年后他得到获奖通知时,一刻也没有推辞。
1938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为赛珍珠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而她的民族生命,涵育着太复杂的内质,欲加以阐述,势难免于抵牾歧异之见解。
”林语堂先生在本书的自序中如此说道。
本书是难得一见的一本由中国人完全的使用英文著成,向西方的文明世界介绍我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孕育下,所形成的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和艺术,并相应的与西方人进行了比较。
本书在海外所引起的轰动名噪一时,但可惜的是,中国人对于这本讲述自身的书并不了解。
有名的亲华作家赛珍珠为此书作序时提到,“中国近来有一种新的倾向,这是一个重要的运动,就是青年学者对于本国的热心探讨······这一辈父老,当代中国青年,是真正的革命分子。
他们推翻了专制统治权,他们用不可思议的速度更易了教育制度,他们用不屈不挠的精神,计划并建立了现代的共和政体。
皇帝统治下的守旧政府从未能如此迅速以完成这样伟大的变革在这样伟大的一个国家。
”在我的印象中,就像广为人知的本尼斯科特的《菊与刀》一样,《吾国与吾民》也是这样一本向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介绍我等中国人本性的一本书。
或许你该说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性这样一个庞大的命题是数千年来无数的哲学家共同探讨都没有得出什么确定结论的事物,一本书又如何能够说的详尽呢?但林语堂大师亦在本书中提到:真理始终是真理,它将克服任何巧黠的私见。
人类对于真理的领悟,只在稀有的一刹那,这领悟的一刹那倒是永存的而不是私见能永存。
故而,像有关中国人的人性这样的真理也不是私见所能比拟的。
为使旁人了解的更为清楚,林语堂大师在本书中的撰写可谓是条理分明。
在本书的上部中,从地域方面比较南方与北方中国人习俗与性格的差异,又从八个方面深刻的描述了所谓“中国人之德行”,在这一方面,我想众人都是颇有心得。
林语堂先生所总结的八个方面中,有和平、知足、幽默等富有赞扬的词汇,也有圆熟、老猾俏皮的暗含贬义的词汇,更有像是忍耐、无可无不可、保守这样的无所作为的词汇,这样的总结,我想已经可谓是十分深刻了。
吾国吾民
《吾国吾民》与中国人的德性《吾国吾民》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林语堂先生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希望通过客观的眼光让中国人了解自己的虐根性,可以说这部书就是外销版的《阿Q正传》。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序中说此书“是有关中国的杰作,全书渗透着中国人的基本精神”。
而林语堂自己亦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而写。
”可以说林语堂先生就是凭借《吾国与吾民》这部英文著作一夜成名的。
他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在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在此书中他发挥自己“东西兼容”的优势,常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
赛珍珠这样评价道这本书:“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外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而面对这部深刻剖析古老中国的专著,一向持重的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周刊》也认为"该书是以英文写作、以中国为题材的最佳力作。
"扑面而来的盛誉,使《吾国吾民》在欧美作家占据的世袭领地上,一举荣登畅销书排行榜,仅1935年发行后短短的4个月内就创造了印刷发行7版的奇迹。
《吾国与吾民》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之心灵、人生之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中日战争之我见。
林语堂先生以一种整体式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一位文化学者眼中的中国,其方方面面的精细描写让人重新认识一个伟大的国家。
林语堂先生首先探讨了中国的人民及其德性(character)。
中国南方人与北方人有所区别,这表现在语言习惯以及气质等多个方面,北方人刚、南方人柔是一般国人对南北方的基本印象,林语堂先生用大量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中国人的德行问题,林语堂先生这样写道:“吾们倘把中华民族加以检讨,而描绘出他们的民族德性,则可以举出下列种种特征:(一)为稳健;(二)为淳朴;(三)为爱好自然;(四)为忍耐;(五)为无可无不可;(六)为老猾俏皮;(七)为生殖力高;(八)为勤勉;(九)为俭约;(十)为爱好家庭生活;(十一)为和平;(十二)为知足;(十三)为幽默;(十四)为保守;(十五)为好色。
吾国与吾民
吾国与吾民1.《吾国与吾民》一书的主体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
包括了《中国人》、《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心灵》、《人生的理想》四章。
在阅读此书之前,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当时的写作动机和所处的时局。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动荡的、混乱的,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显得模糊而朦胧,让人无所适从。
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正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
(赛珍珠序)林语堂也是这批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看到当时的中国“无疑是这个地球上最混乱、最受暴政之苦、最可悲、最孤弱、最没有能力振作起来稳步向前的国家”。
当时从个人和周围人群对中国命运的焦虑和担忧中,林语堂却又以崭新的理论,探究了潜在和必然的希望,断言了中国是伟大而不会轻易分解的。
诚挚的民族感情驱使着林语堂,让他迫切地感到有必要澄清淤积的历史偏见,主动担负起了客观评价中国的重大责任。
从客观公正这个意义上来讲,林语堂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主观意识、既成观念,不受武断思想的左右,排除西方观点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干扰,完全“像感觉自己心脏的跳动那样去感觉事物,用自己心的眼睛去观察事物”。
在《吾国与吾民》一书的自序中,作者说道:“然而我欢迎人们为我辩护,也随时准备接受人们对我的批判”,可见作者创作此书的态度是相当坦诚直率的,既要揭露内在的真相,难免会触怒某些表面意义上的爱国主义者们虚伪的神经,让他们在被揭开伤疤后的灼痛中引发羞耻。
我们应当看到,作为一个学者,作者既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同时又接受过西方高等教育,他是中国的林语堂,也是世界的林语堂。
这就是他为什么可以从两种“对立的忠诚”,即“对古老中国的忠诚”和“对开明与智慧的忠诚”的挣扎中跳出来,站在公正的高度上审视和评价中国及中国人的原因。
赛珍珠在为该书所做的序中这样评价《吾国与吾民》:“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
它写的骄傲,写的幽默,写的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吾国吾民第五章读后感
吾国吾民第五章读后感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们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众,因为我并没有失去希望。
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的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恢复平静,并且她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如此自白,林先生的性格便跃然纸上,令人情不自禁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定是一个率真的作家。
”历来并不乏剖析中国人品性与生活习性的文章与著作,但读来或则过褒扬近乎谄媚以期宣传之效果,或则过批判近乎无情并因之令人悲悯而缺乏客观性。
一本阐述中国的`著作,它的价值应足以当得起阐述中国者,不能犯上述任何一点毛病。
这样的作者必须立于客观的地位,其客观的程度足以领悟全部中国人民的旨趣,这样的人才不是轻易找得到的。
但正如赛珍珠女士所说:可是出乎不意,与历来伟大著作的出世一样,《吾国与吾民》不期出世了。
它满足了我们一切热望的要求,它是忠实的,毫不隐瞒一切真情的。
作者以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
你会惊叹于作者简纯的风格,而这种简纯偏又不影响作者对真理领悟的陈览。
林先生确是立于了客观的地位,无论是揭露中国的弊端,抑或是陈述其美好之处,他总是在扮演着一个叙述者的角色,但绝不只是信息的传送者,我们往往被他感染。
有时,我们甚至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写的,如若是中国人,怎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可细读全书,这又分明是一个中国人写的!如若不是中国人,又怎能如此富有诡辩与学识,幽默与澄明将中国人剖析的如此之深刻?每每读起林先生的文章,脑海中想到的竟是鲁迅先生,总不免要作一番对比。
后者往往让人醍醐灌顶却又悲悯无奈,而前者虽平淡谦和却极具启示。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这本书是写给纯朴而忠恕的一般人的”,这也就是为何此书能够与绝大多数的读者达到认知上的共鸣与契合。
这里,我仅摘录一段本书中作者关于道教的论述,供大家欣赏。
赛珍珠评《吾国与吾民》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vements in China is the discovery of their own country by young Chinese intellectuals. A generation ago the most progressive of their fathers were beginning to feel a stirring discontent with their own country. They were conscious, indeed the consciousness was forced upon them, that China as she had been in the past was not able to meet the dangerous and aggressive modernity of the west.I do not mean the political modernity so much as the march of economic, educational and military events. These Chinese fathers, fathers of the present generation in China, were the real revolutionists. They forced out of existence the old dynastic rule, they changed with incredible speed the system of education, with indefatigable zeal they planned and set up a scheme of modern government. No ancient government under an emperor ever accomplished with more imperial speed such tremendous changes in so great a country.青年学者对于本国的热心探讨是当今中国的一场重要运动。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1其实人类退化的信号,倒不在乎龌龊。
而却恰恰在乎畏惧龌龊,而且从一个人外表来批评他的体格和品行之健全与否,实在是危险的。
中国人的圆熟非自书本中得来,而出自社会环境,这个社会见了少年人的盛气热情,会笑出鼻涕。
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一、《吾国与吾民》讲什么《吾国与吾民》,国学大师林语堂征服东、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这是一部全景剖视国人精神与生活的史诗巨著,品赏浪漫雅致的东方情调,直指国人灵魂的最深处。
虽然他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很受用。
这本书描写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以冷静犀利的视角剖析了中国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特质,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民族形象。
整本书最激发人的地方,就在于林语堂的幽默。
从幽默中看到智慧,从睿智中看透中国人的国民性。
二、阅读本书,透视和剖析中国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内心深处奥秘1、中国人的四种美德自古以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中国人认为知识的培育发展在于智慧的领悟。
而从领悟出发,培育出和平、知足、镇静、忍耐四种美德。
由此林语堂描绘出十五种民族德行的特性。
这些特性中有美德、也有非美德,有中性品格,也有恶行。
而一切的特性都包含在“圆熟”这个词里。
2、“圆熟”的中国人“圆熟”是一个消极的国民品性,显示出一种静止消极的力量,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老于世故”。
这种文化品行以支持力和容忍力为基础,缺乏进取和争胜精神。
这种文化让人在任何环境下富有妥协精神而自足于和平状态。
中国人把心的.位置看得太高了,以致剥削了自己的希望和进取欲,无形中生成一条普遍的定律:幸福是不可以强求的。
这种“圆熟”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社会环境,是几千年来中国特有的社会政治园地孕育的。
名人故事:赛珍珠与林语堂,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赛珍珠与林语堂,名人故事
美国着名女作家赛珍珠所以如此熟悉中国人民的生活并进行成功的描述,完全得益于她在中国长期生活的经历。
她在中国度过了将近40年,而这40年是她一生
最难以忘怀的岁月。
赛珍珠一贯对中国社会的状况和发展很关注,她住在南京时,手边有一份英文
”赛珍呼:
1936年初,林语堂接到美国夏威夷大学请他去执教的邀请,加上赛珍珠的不断催促,林语堂于是决定赴美生活一段时日,用来专心写作。
到美国后,林语堂携妻女暂住在赛珍珠在宾州的家里,和赛珍珠夫妇结为至交。
1937年3月初,也就是林语堂到美国整整7个月后,他开始用英文写作《生活的艺术》,该书次年成为全美国最畅销的书,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个星期之
和赛珍珠一起创作过剧本,还打算共同把我国古典名着《红楼梦》翻译成英文,后因难度太大而改变初衷。
林语堂便借鉴《红楼梦》的艺术形式,于1938年8月8日至1939年8月8日写成了70万字的《京华烟云》,立即把《京华烟云》完稿的消息打电报告诉赛珍珠夫妇,赛珍珠在回电中盛赞林语堂说:“你不知道你的创作是多么伟大。
”《京华烟云》获1975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爱情语录。
50
赚钱的。
”
林语堂遂请律师办手续将他所有的书的版权划归自己。
沃尔什夫妇大感惊奇,赛珍珠打电话给林语堂的二女儿林太乙问:“你的父亲是不是疯了?”20年后,林语堂回顾往事还生气地说:“我看穿了一个美国人。
我二人的交情,可以说情断义尽了。
我决定就此绝交。
”。
赛珍珠和林语堂先生《吾国吾民》里的序文
赛珍珠和林语堂先生《吾国吾民》里的序文1938年,美国作家赛珍珠因为在其小说《大地》、《儿子们》和《分家》里“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史诗般的描述”,“为中国题材小说作出了开拓性贡献”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学院对她的评语是“赛珍珠女士以她的文学作品促进了西方世界和中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欣赏。
”赛珍珠出生三个月就来到了中国,并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不可谓不长。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在中国生活浸透了那么多年的人,我们且不说中国文化对她的影响是如何的重要,单就生活方面和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而言,中国,在她的记忆里应该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当年,赛珍珠在瑞典科学院大厅讲坛上就曾经这样热情洋溢地说过:“假如我不为中国人讲话,我就是不忠实于自已。
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这么多年来也就是我的生活。
我自己的祖国和我第二个祖国———中国,在心灵上有许多地方相似,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对自由、美满、幸福的共同热爱和强烈追求。
”也因为如此,中国的人和中国的事对于赛珍珠来说是再也熟悉不过了。
1935年,当林语堂的《吾国吾民》(又名《中国人》)即将出版之时,请这样一位人物为之作序,是再合适不过了。
《吾国吾民》是林语堂先生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该书是其应美国纽约约翰〃戴公司之约,1934年夏天在庐山附近的牯岭用英语写成的,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旨在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化,使西方人民能够更好地比较全面和客观地了解中国。
这本书的序文就是由赛珍珠写的。
这里我们且不论赛珍珠在其小说里是如何描写和表现中国人的,单就这篇序文,我们就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她对中国的热爱甚至是赞美。
首先是一针见血式的对中国的诠释:“实际上,中国在以自己的方式向现代化迈进,走得的确很慢,一步一回头。
不去认识这个事实,而是大叫大嚷说如果不是外国的入侵,中国在物质生活里早已同列强平起平坐了,这样叫喊一番,自然是再容易不过了。
”这样的人,或许在那个时代,的确是有的。
自己的事干不好,就东找一点借口,西找一点托词,这样的说客,在那时的中国,应该大有人在。
中国的事情_总是中国人做来_才可以见真相_兼论赛珍珠与中国文化精神的隔膜
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做来,才可以见真相[摘要]从赛珍珠和林语堂之间从密切合作到情断意绝的事情可以看出,由于赛珍珠具体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使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精神还有着一定的隔膜。
相比较而言,确实是“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做来,才可以见真相。
”[关键词]文化精神 民族心理 隔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先后三次在其书信中提到过赛珍珠。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33年11月15日鲁迅在致姚克的信中写道:“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做来,才可以见真相,即如布克夫人(即赛珍珠,笔者注)上海曾大欢迎,她亦自谓枧中国如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竟是一位生长于中国的女教士的立场而已,所以她之称许《寄庐》,也无足怪,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
只有我们做起来方能留一个真相。
”由于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使其对赛珍珠的评论,不仅在当时引起了热议,也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评价赛珍珠作品时的金科玉律。
欲贬抑赛珍珠其人其作者,借此为证据;欲赞赛珍珠其人其作者,认为鲁迅先生在只阅读了赛珍珠的一本中译本作品(且翻译的水平不高)之后,说出以上言论有简单化之嫌。
总之,鲁迅先生的评价似乎成了一道绕不开的障碍。
而笔者认为,鲁迅先生的评价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影响,不能仅仅归因于鲁迅在文坛的威望,而是有其合理的成分的。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复杂的异质文化,一个仅仅到中国转了一圈的外国人是不可能了解中国的;即便是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外国人,受其本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中国文化也不易有深切的理解,对此鲁迅先生有着切身体会,所以他不会苛求赛珍珠。
事实上,鲁迅先生对赛珍珠的批评更多地是一种学术的论争,而不带有任何的政治色彩,这从鲁迅先生在1935年致日本友人增田涉的信中可以看出,“关于《大地》的事,日内即转胡风一阅。
胡仲持的译文,或许不太可靠,倘如是,对于原作者,实为不妥”。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鲁迅先生若不是很快去世,就很有可能对赛珍珠的作品进行重新评价。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故乡情”
人78与事·往事钩沉在中国生活40年1892年6月26日,赛珍珠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西部。
她出生4个月后,即被身为传教士的父母赛兆祥和卡洛琳带到中国。
从此,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女孩,融进了变革前夜的中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规定传教士可“自由传教”。
这些远涉重洋的传教士,也把妻子、子女等带到了中国。
赛珍珠原名珀尔·布克,她父亲到中国后改中文名“赛兆祥”,父母也给她起了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赛珍珠”。
她随父母先后在江苏镇江、苏州、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故乡情”文/武军磊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是唯一一个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传奇才女。
清末至民国期间,她在江苏镇江、南京等地生活了近40年。
她一生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她与徐志摩、林语堂等人交往甚多。
1938年,她凭借在中国、以其所见写成的《大地》三部曲,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生前,她自己设计的墓碑上只有“赛珍珠”三个中文名字。
(图/网络)京、庐山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
赛珍珠在镇江生活长达17年之久,在那里度过了她的童年、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
因此她称镇江是她的“中国故乡”。
她生前曾说:“我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就像熟悉我脸上的皱纹一样。
”赛珍珠来到中国后,从小就接受私塾式的教育,跟着一位先生学习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说中国话,写汉字,和当地的孩子一块儿玩耍。
童年时,奶妈给她讲各种民间传说故事,家里雇佣的中国厨师则给她讲讲“三国”“水浒”等名著里生动有趣的故事。
这些口头文学滋养了赛珍珠的精神世界,对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段时间,恰逢中国的转型期。
她在自传中写道:“没有哪个时代比我目睹的时代更为动荡不安,更具启蒙意义了。
”17岁时,赛珍珠回美国进弗吉尼亚州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攻读心理学,毕业后又来中国。
她遇到了学农的美国青年约翰·洛辛·布克,这个与胡适同班的美国人,见到“鹅蛋脸,身材苗条,眼睛漂亮,笑容可人的”赛珍珠,陷入爱河。
吾国吾民读后感(二)
吾国吾民读后感(二)久闻《吾国与吾民》大名,想到它是林语堂先生的想不到成名之作,是用英文撰写的,也知道书的原意是向朝鲜人介绍中国。
几年前,我也在林语堂先生的散文集中看到过几个章节,非常最爱他的文风。
但把这封信完整而认真地读完,却是最近的事。
《吾国与吾民》诞生的重要促成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对这本书作出过评价:“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外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研究、描述中国人的书有很多,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系列,到《第三只眼看中国》之类外国作家的作品,不胜枚举。
但这些的作品都极难超越写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吾国与吾民》。
依我看,其关键就在于其作者林语堂环境多样的成长先生和丰富的生活经历。
作为一个中西文化的混血儿,林语堂既在中式文化中深深浸染过,摸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又饱受过西方德育,能够跳出中国看中国。
“幽默”一词,是林语堂先生的杰作,他将英文中的humor创造性地如此音译。
而幽默横跨的风格也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这部《吾国与吾民》。
若不是有创作背景介绍,读者几乎很难想象,这本书谁知写于最动荡的年代。
诚然,每一个读书人都儒生关心国家的前途,但林语堂不能学鲁迅,去抹杀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
他的书中,没有字字句句都兵戎相见。
他仿佛独处于世外,心平气和而又无比诚挚地,澄清着淤积的历史偏见,展列着凝固的璀璨文明。
为求客观公平地评价中国,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林语堂自己认为“需要要摆脱主观意识、既成观念,不受武断思想的左右、排除西欧观念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完全像感觉自己跳动那样去感觉直觉,由自己心的眼睛去观测事物。
”事实证明,林语堂先生的确几近完美地完成了这个重任。
读《吾国与吾民》,可以感到作者似乎是在往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上作画,清晰干净无比。
他从文化差异中捕捉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美,灵巧而又不偏不倚,绝非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而能为。
这本书的自序里,作者的一段话最令人感慨:“我堪能坦白地分词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vements in China is the discovery of their own country by young Chinese intellectuals. A generation ago the most progressive of their fathers were beginning to feel a stirring discontent with their own country. They were conscious, indeed the consciousness was forced upon them, that China as she had been in the past was not able to meet the dangerous and aggressive modernity of the west.I do not mean the political modernity so much as the march of economic, educational and military events. These Chinese fathers, fathers of the present generation in China, were the real revolutionists. They forced out of existence the old dynastic rule, they changed with incredible speed the system of education, with indefatigable zeal they planned and set up a scheme of modern government. No ancient government under an emperor ever accomplished with more imperial speed such tremendous changes in so great a country.
青年学者对于本国的热心探讨是当今中国的一场重要运动。
上一世代,他们父辈中之进步分子,对于本国之现状早已骚然,心怀失望。
他们慢慢觉醒,确切而言是憬然自觉;中国倘若墨守历来之故辙,确不足以抵挡危险而担当极具挑战性的西方文明之敌手。
我所讲的现代性与其说是政治,倒不如说是经济、教育和军事的变革更重要。
这一辈父老,当代中国人的父老,是真正的革命者。
他们推翻了专制政权,并用不可思议的速度革新了教育制度,他们用不屈不挠的精神筹划并建立了现代的共和政体。
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里过去任何一代帝王
政权都未曾以此等神速完成这样伟大的变革!
In this atmosphere of change, the present intellectual youth of China has grown up. Where the father imbibed the doctrines of Confucius and learned the classics and revolted against them, these young people have been battered by many forces of the new times. They have been taught something of science, something of Christianity, something of atheism, something of free love, something of communism, something of western philosophy, something of modern militarism, something, in fact, everything. In the midst of the sturdy medievalism of the masses of their countrymen the young intellectuals have been taught the most extreme of every culture. Intellectually they have been forced to the same great omissions that China has made physically. They have skipped, figuratively speaking, from the period of the unimproved country road to the aeroplane era. The omission was too great, the mind could not compensated for it. The spirit was lost in the conflict.
Excerpted from Introduction to t he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Pearl S. Buck 现代的中国青年就成长在这样大变革的社会环境里,那时,父兄们习诵孔教经书,研读儒家学说却最终高举叛旗以抗之,于是新时代各种学说乘时而行,纷纭杂糅,几乎扯碎了青年们的脆弱心灵。
他们
被灌输一些科学知识,又被灌输一些耶稣教义,被灌输一些无神论,又被灌输一些自由恋爱;来了共产主义,又来了西洋哲学,还来了现代军国主义,他们确实被灌输了一些东西,几乎什么都被灌输了一些。
置身于顽固而守旧的大众之间,青年知识分子却受了各种极端的教育。
此时的中国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如出一辙,被强迫置于一段长长的空白,做一个譬如来说,他们从旧时的公路阶段一跃到了航空时代。
这一段空白太长了,心智之力实难补之,他们的精神就迷失于之一矛盾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