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鸣鼓攻冉求
《先进篇》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先进篇》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注释】▲季氏富于周公:鲁国的季孙氏比周朝的公爵还富有。
▲求:冉求。
▲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季康子改革田赋制度,充实军备。
详见《国语·鲁语·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
▲鸣鼓而攻之:“攻”,指责,驳斥。
大张旗鼓地谴责、声讨他。
【译文】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聚敛钱财,增加财富。
孔子说:“冉求不再是我的弟子,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学而思】《史记·循吏列传》:“食禄者不与民争利。
”(有俸禄的官员不要和百姓争夺利益。
)儒家主张藏富于民,农业社会的产出是有限的,在生产力没有得到提升的情况下,国家赋税收多了,百姓的收入就减少了。
孔子主张“民富国强”,季康子和冉求主张“富国强兵”,这是两种治国理念的冲突。
至于哪一种观念正确,要根据国际形势选择恰当的方法,没有内忧外患则优先选择文治,国际竞争激烈,敌国虎视眈眈则优先选择武功,文治武功需协同发展,才不会“过犹不及”。
参读《颜渊篇》12.9有若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知识扩展】《礼记·大学》孟献子曰:“畜马乘[shèng],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译文】孟献子说:“士大夫之家,不要考虑靠喂鸡养猪获利;卿大夫之家,不蓄养牛羊与民争利;拥有百辆兵车的公卿和诸侯之家,不用聚敛财富的家臣。
与其供养一帮聚敛财富的臣下,还不如养一帮强盗呢。
”这就是说,国家不应该以牟取财富利益为利,而应该以义为利。
孔子门下弟子冉求
孔子门下弟子冉求冉求多才多艺,这一点也是受到孔子的认可的。
而且孔子也认为冉求是有治世的才能的。
冉求在跟随孔子的的时间里,受到孔子的教化,德行上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孔子门下弟子冉求,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门下弟子冉求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
小孔子二十九岁。
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
多才艺,以政事闻名。
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百乘兵马之家,胜任总管职务。
冉有曾一度因为为季氏征税而被孔子责备,论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氏比周公的嫡裔鲁国还富有,而冉求却为他征更多税。
孔子于是向弟子们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击鼓声讨他的罪状,是可以的。
孔子门下弟子冉求典籍记载有一回孟武伯问孔子说:"冉有是否能够办政治?"孔子就回答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
"就是说冉求可以在诸侯国当邑宰,或在卿大夫家里当家臣。
这也就表示说;冉有他很有政治才华。
而政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办好政治必须具备各种才能。
像子贡通达物理,以及子路的果敢、果决,都是办政事的好人才;而冉有他在政治上的天赋,主要是多才多艺。
像有一次季康子就问孔子:“冉有可以从事政治吗?”孔子回答他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就是说冉求多才多艺,对于办政治有什么困难呢?又有一次,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人?孔子回答说:“要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及卞庄子的勇敢,再加上冉求的才能、技艺以及礼乐的陶养;也就可以算是一个人格完备的人了。
”可见冉求的才艺在当时是非常出色的。
而且他能够受到当政者的赏识,有机会出来办理政事,虽然冉有跟子路同样有政治才华,同属政事科,但两个人的个性完全不一样;子路是较果敢、果决,冉有比较退让。
也因此孔子对子路、冉有的教导方式有所不同。
比如说同样听到一件合于义礼的事,孔子对子路说要请教父兄才可以去做;而对冉有说,听到了就马上去做。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1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1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第十一章论语先进篇zǐ yuē xiān jìn yú lǐ yuè yě rén yě hòu jìn yú lǐ yuè jūn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zǐ yě rú yòng zhī zé wú cóng xiān jìn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进:指学习、掌握礼乐。
野人:指没有官位爵禄的平民。
君子:指贵族,高官。
【大意】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没有做过官的一般人,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
如果我要选用人才,那么我会选择先学习礼乐的人。
”zǐ yuē cóng wǒ yú chén cài zhě jiēbù jí mén yě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论语11.17
论语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
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我很好奇孔子和他这个有名的学生冉求之间的关系最后是怎样的。
“求也艺”、“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政事:冉有、子路”,这些都是肯定冉求的才能的。
而冉求不按孔子吩咐,擅自给了公西华的母亲超多的粮食,又说对于夫子之道“力不足”,都受到孔子的批评。
而在这一章,说得更加决绝,不认冉求为门徒,并且让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
对于季氏的僭越,孔子意见是很大的,而自己的学生,却为季氏“聚敛附益”,难怪孔子生这么大气!也不知生这气之后,有没“断绝师生关系”。
也有另外的解释,把“非吾徒”解释为“不是我们同一类人”,把“小子鸣鼓而攻之” 解释为让其他学生去批评教育冉求。
按这种解释,师生关系就没那么僵了。
国学经典:论语(三)论语第十一至第十五篇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三)论语第十一至第十五篇译文论语先进篇第十一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像是朴野人。
后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真像君子了。
但若用到礼乐的话,吾还是愿从先进的一辈。
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孔子说:以前从我在陈蔡的,此刻都不在我门下了。
德行: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有宰我、子贡。
政事:有冉有、季路。
文学:有子游、子夏。
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
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4、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5、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
的诗句。
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6、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弟子哪个是好学的呀? 孔子对道:有颜回是好学的,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是没有了。
7、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
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
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
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
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8、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译文】孔子的学生颜渊死了,孔子说:噫,这是老天亡我的命啊!这是老天亡我的命啊!9、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
有关孔子的故事【三篇】
有关孔子的故事【三篇】【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
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
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的盗。
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
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东家之丘】比喻不理解身边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
不过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
[[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伶官传序》课文翻译
《伶官传序》课文翻译《伶官传序》课文翻译导语:对于文言文课文,同学们可以多练习翻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伶官传序》课文翻译,欢迎各位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伶官传序》课文翻译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17个与孔夫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17个与孔夫子的成语故事17个与孔夫子有关的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17个与孔夫子有关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1、至圣先师【解释】:至:最。
旧时特指孔子。
也称大成至圣先师。
【出自】:《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联盟睿知,足以有临也。
”《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
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
凡释奠者,必有合也。
及行事,必以币。
凡释奠者,必有合也。
2、有教无类【解释】: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
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
《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
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
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3、见贤思齐【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看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出自】:《论语里仁》(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示例】: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见贤思齐,回嗔作喜。
出自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
4、慎终追远【解释1】: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
追远: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
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解释2】:宋儒的解释。
终,人死;远,指祖先。
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解释3】:慎,害怕;终,结果;追远,指找当初的动机和原因。
正所谓凡人怕果,圣人怕因。
文言文《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先进》)材料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材料三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颜渊》)20.年景饥荒,用度不足,哀公向有若寻求对策,有若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
21.“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但是他却让后生们鸣鼓声讨自己的学生冉求,根据上述材料阐述孔子这样做的原因。
20.减税(或采用彻法,采用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21.孔子主张维护社会等级制度(重“礼”),季氏财富超过周公,享用超过等级的八佾舞(天子用),都僭越“礼”。
儒家具有民本思想(推“仁”),主张藏富于民,季氏搜刮民脂民膏,不“仁”。
这样无“礼”无“仁”之徒,冉有却尽心为他服务,也是无“礼”无“仁”之徒,当然要“鸣鼓攻之”。
参考译文:材料一鲁哀公问有若说:“今年遭了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彻法,收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收十分之二的税,我还不足,怎能实行十分之一的税法呢?”有若说:“百姓富足,君主怎么会不足呢?百姓不足,君主跟谁去取得富足呢?”材料二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材料三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
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孔子门下最杰出的十位弟子依次是颜回闵损冉耕冉雍
有若,字子有,亦称有子,比孔子
小四十三岁,鲁国人。他尊奉孔子, 认为孔子是出类拔萃的天下第一圣人。 他刻苦学习孔子的思想,发扬“学而 不厌”的精神,以火烙手,以防瞌睡, 日夜攻读。对孔子的思想往往做出符 合原意的解释和理解,根据孔子关于 在上位的人能用浓厚感情对待亲族、 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的教导,会成为 有道德孝悌的人,而不会犯上作乱, 提倡孝悌是人修养的根本,是“仁” 之本。因而主张以“礼”为准绳,以 “和”为原则处理事情。他认为人要 守信义,一切盟约符合“仁”、“礼” 都
孔子还向季康子推荐子路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 有?”意思是子路果断干练,不拖泥带水,从政不成问 题。孔子还称赞子路:“可谓具臣矣”,言子路具备 做臣僚的素质。从政治实践看,子路曾数度做官:曾 为季氏宰,曾做过卫国蒲邑的大夫,曾做过卫国大夫 孔悝的邑宰,可以说子路是学而优则仕的典范,是学 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学以致用优良学风
冉有
冉有,名求(前522~?),字子 有,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与 冉耕、冉雍同宗,皆在孔门十哲之 列,世称“一门三贤”,又称“三 冉”。青年时期曾做过季氏家臣, 后随孔子周游列国。冉求精通六艺, 长于政事,深沉谦退,志在足民, 孔子称赞他“千室之邑,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也”。其后,季康子继 掌国权,招冉求辅政,孔子欣然曰: “鲁人招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 也。”冉求遂回国为季氏宰。鲁哀 公
孔子门下最杰出的十位弟子依次是颜回、闵损、
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赐、言偃、 卜商,合称“孔门十哲”,语出《论语·先进》。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 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 夏。”
颜回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所以 又叫颜渊。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孔子 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名,家贫不忧, 好学不倦。孔子赞曰:“贤哉回也!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 过。”颜回大智若愚,“闻一能知十”, 在众多弟子中最能理解孔子,一生追随, 不离左右,视师若父。他评价孔子说: “仰之弥高,钻之弥深。”颜回二十九岁 头发白尽,四十一岁英年早逝,孔子哭之 极恸,痛如丧子,悲呼:“天丧我矣!天 丧我矣!”
孔子弟子冉雍_冉耕冉雍冉求关系
孔子弟子冉雍_冉耕冉雍冉求关系冉雍,春秋末年鲁国人,字仲弓。
孔子弟子之一,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更是孔门十哲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弟子冉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弟子冉雍《论语注疏》记载到:“雍,(孔门)弟子,仲弓名,姓冉。
”,孔子弟子冉雍,与冉耕、冉求都是在孔门十哲之列,世人称之为“一门三贤”。
孔子弟子冉雍由于家庭是以游牧为生,加上父亲冉离是个品行不好的人,所以很是自卑。
但是主张因材施教的孔子针对他的心理状况进行开导。
于是孔子就鼓励他说:“用来犁地的牛生下小牛长着红色的毛、端正的角,就是不想把它作为祭祀山神的祭品。
但是难道山神也会舍弃它吗?”在中国古代,供祭祀用的牲畜常用红色的牲畜,一般情况下不用耕牛,所以自然也不用犁地的牛产下的子。
孔子这番言论的大致意思是,你的父亲虽然是个品行不好的人,但如果你自己很优秀,别人就不会在意你的出身地位低下而抛弃你。
根据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冉雍是孔子弟子里较早一批里边的。
这样推算下来那么他成为宰相时也许还比较年轻。
在当时仲弓得到季桓子的任命时,将自己要当宰相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并征求老师的意见。
从这点就能看出好像仲弓是很开心的,比较乐意接受这个使命,而且有了长期为季氏家族服务的准备。
冉雍以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
做官时,他“居敬行简”,冉雍主要主张“以德化民”。
但是在季氏“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
”于是冉雍就辞去这一职,重新跟随孔子。
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是其“德行”科四大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的极高评价。
这是孔子对其他人从来没有过的最高评价。
冉耕冉雍冉求关系冉耕,春秋末年鲁国人,字伯牛。
是孔子门下的弟子,为孔门“德行”科代表人物之一。
冉雍,春秋末年鲁国人,字仲弓。
同为孔子弟子,也为“德行”科代表人物之一。
冉求,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有。
人称“冉有”,与两位兄长一样,为孔门弟子,以政事见长。
其实,冉耕,冉雍,冉求三人是亲兄弟。
他们的爸爸名叫冉离,家里很穷,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
求而有之——冉有的故事
求而有之——冉有的故事在《论语》(11.3)中列出了孔门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娴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
能办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
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冉伯牛就是冉耕,仲弓就是冉雍。
冉有,名求,是冉伯牛和仲弓的亲弟弟,也是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
不得不感慨,有周文王这一先祖的荫庇,又有两个德行出众的哥哥的引领,加之自身的多才多艺,以及“学而优则仕”的儒家理念之下,冉有有志于从政并长于政事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在《论语》选读中出现的第一个弟子就是冉有。
那时,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赶车。
孔子见到了卫国人口众多,惊叹了一句:“庶矣哉!”在春秋战国时代,又要打仗,又要生产,百姓当然是多多益善了。
于是,每一个国君都有对百姓人数的汲汲渴求。
我们看看《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的困惑就知道了。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卫国百姓众多已是一个既定的事实,极有政治敏感性的冉有立刻就问:“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的回答是要富民。
冉有再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的回答是教育百姓。
当然,我觉得也许冉有还应该和孔子探讨一下卫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百姓这个严肃的问题,或许孔子的答案和孟子的答案会是一样的。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从来都是因材施教,即使同是问政,孔子面对不同的学生回答都是不一样的。
当然,从庶民到富民再到教民,完全符合当时的主流。
即使是到现在的中国,这三部曲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也就不会建国初期“光荣爸妈”,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再到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个回答,但是我总觉得孔子回答“富之”时有他独特的考量。
因为冉有做过季氏的家臣,他还擅长理财,在《论语》(11.17)中,“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鸣鼓而攻_鸣鼓而攻的意思_成语词典
鸣鼓而攻
拼
音
míng gǔ ér gōng简拼mgeg 近
义
词
兴师问罪反义词
感
情
色
彩
褒义词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
语
解
释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成
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成
语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例子不惜鸣鼓而攻,这倒不仅是一种曲解,简直是一种诬蔑!郭沫若《沸羹集·新文艺的使命》
英
文
翻
译
convict and denounce in public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的季康子主张改革农田制度,承认私人可以拥有土地,想试行按亩征税,他的属下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就让冉求去征询孔子的意见。
孔子反对改变王法,冉求支持季康子的改革,孔子就号召他的其他学生敲着鼓去进攻冉求。
【孔门七十二贤人】
【孔门七十二贤人】【孔门七十二贤人】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都城(宁阳鹤山)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极富学问,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
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二十九岁头发白尽,三十一岁就交了公粮本,提前去孔庙占席位等着吃冷猪肉了。
回死,孔子哭之极恸。
复圣2、闵损(前536--前487),春秋末期鲁国(鱼台县大闵村)人,字子骞。
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
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很高。
3、冉耕(约前544~?),鲁国(肥城县西南冉家庄)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
曾得恶疾难愈,孔丘说是他命不好?4、冉雍(前522年-?),春秋末年鲁国(肥城县西南冉家庄)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
其父不肖。
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5、冉求(前522-前489),鲁国(肥城县西南冉家庄)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艺,以政事闻名。
曾子受杖6、仲由(前542~前480),鲁国卞(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字子路。
性鄙,好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
孔子容而爱之。
以政事闻名,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浆。
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7、宰予(前522~前458),鲁国(济宁嘉祥)人,字子我。
口才极好。
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
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
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
孔子耻之。
8、端木赐(前520——前456年),春秋末期卫国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字子贡。
口才同样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
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
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
《鸣鼓而攻》成语故事
《鸣鼓而攻》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政权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大夫操纵,鲁定公成为一个傀儡。
他不满这种政治现状,非常希望能参与国家大事。
孔子这时正在家乡编写史书《春秋》,他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平民力量的兴起。
孔子认为,既然季孙氏作为鲁国的大夫,却公然违反国家法度,那么百姓就有权利声讨他。
他对冉有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意思是,我曾经做过大夫,是不可以徒步出行的。
冉有不明所以,孔子便说:“你们这些学生为何要弹奏乐器为季孙氏歌功颂德?”冉有见孔子动怒,便立刻召集同门师兄弟们,敲起鼓来声讨季孙氏。
孔子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所以他编成《春秋》后,就不再修订。
而在他修订的《春秋》中,有很多内容是对季孙氏的抨击。
有人问孔子:“季孙氏已经很富有了,还能不能再增加一些呢?”孔子说:“无论怎样富有,也不应比天子还多。
”有一天,鲁国的贵族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
孔子也想前去,但因为他只是士,所以没有资格参加。
于是,孔子派学生冉有去季孙氏那里设法求通融一下。
没想到季孙氏却想借机羞辱一下孔子,他对冉有说:“那么就告诉仲由,说我这里已经没有地方了。
”孔子听了很生气,气愤地说:“我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徒步了,我会乘车前往。
”然而,季孙氏却只给冉有六斗四升小米,没让他进去。
孔子见此情状,更加气愤,便写了《诗经·小雅·巧言》这首诗,来讽刺季孙氏。
此事过后,冉有等人便召集同门师兄弟们,敲起鼓来声讨季孙氏。
学生们鸣鼓而攻,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其他诸侯国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认为孔子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这件事使季孙氏非常害怕,也使三桓感到十分不安。
后来,他们不得不采取了一些让步措施,以缓和同孔子及平民的关系。
《论语智慧》第八章之10:不义之徒,尽可鸣攻
《论语智慧》第八章之10:不义之徒,尽可鸣攻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1]。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先进第十一》【简注】[1]季氏:季孙氏,鲁执政大夫。
周公:周公旦。
[2]求:冉求,作季孙氏家臣。
聚敛:积聚和搜集钱财,即搜刮。
【意译】季氏比周公更富有,可是冉求还在帮他搜刮钱财,增加更多的财富。
孔子说:“冉求这种行为已说明,他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
”【理释】义与不义相对。
行义,不仅在严格要求自我,也要求约束大众。
针对不义之举与不义之人,也得担当阻止、忠告的责任。
不义之举,于尘世而言,必定危害他者,败坏人伦,扰乱秩序;于天道而言,因其离经叛道、伤天害理,也为上苍所不容。
不义之人,不仅仅戕害众生,也戕害自我,更戕害天道。
不义表现为心无善念、败坏文化、变乱伦常、滋生毒赌、开放性爱、推崇暴力、黑化政党、推行独裁等等。
纵容不义,不义即如漫天星火,最终焚毁所有生机,谁都躲避不及。
不义的根源,在于宇宙很高层次以下,正、负因素同在,因此有佛就有魔,有人就有鬼,有正就有邪,有公就有私。
即使如此,尘世也不是恶人行凶的乐园,天地也不由负面因素主宰。
上天自有均衡一切的准则与办法,也有惩恶扬善的威严与慈悲。
所谓天灾,是上天借自然来淘汰、清洗邪恶。
所谓人祸,是上天借人事来淘汰、清洗邪恶。
尘世之人,都必须在不义面前表达态度。
或者跟从、纵容它,或者鸣攻、阻止它,人的态度与行为的不同,也就区分出人的义与不义。
选择后者,人必为此后奠定良好的基础;选择前者,人也必在最后时刻被淘汰。
【例述】春秋时,郑国国君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深得母亲姜氏的溺爱。
姜氏为他讨封京地,庄公同意了。
共叔段就在京地练兵屯粮,修城筑池,准备发动叛乱。
郑国大夫祭仲深感不安,便劝庄公赶快动手,趁早把共叔段除掉。
可是庄公不听,他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瞧。
”直到打听清楚了共叔段准备进攻国都,姜氏到时开城门做内应的确实日期,庄公才叫大将公子吕出兵进击。
孔门十哲(十大弟子)
孔门十哲(十大弟子)孔门十哲(十大弟子):你知道几个?师圣继绝学,辅世开太平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字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
《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名,家贫不忧,好学不倦。
孔子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颜回大智若愚,“闻一能知十”,在众多弟子中最能理解孔子,一生追随,不离左右,视师若父。
他评价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白尽,四十一岁英年早逝,孔子哭之极恸,痛如丧子,悲呼:“天丧我矣!天丧我矣!”闵损(前536~前487),字子骞,鲁国人,小孔子十五岁。
以德行著名,深得孔子赞赏。
幼时遭后母虐待,其父怒而欲将后妻赶走,闵损反为后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他因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后母若被赶走了,两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
时人咸称其孝,后世二十四孝故事中亦彰其孝行。
闵损守身自爱,“不仕大夫,不贪污君之禄”,品格很高。
季代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要来人替他婉言推辞,并说,如果你们再来强邀,我就离开鲁国到汶上去。
冉耕(前544~?),字伯牛,鲁国人,小孔子七岁。
以德行著名,与颜回、闵损并称,为人端正,善于待人接物。
因恶疾早逝,患病之时,孔子前去探望,自牖执其手而叹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悲痛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冉雍(前522~前466),字仲弓,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
与冉耕同宗,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
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
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
其父冉离不肖,“贱而恶”。
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原文】11.17 季氏富于周公①,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②。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注释】①周公:泛指周天子左右的卿士。
一说为周公旦。
②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翻译】季氏比周天子左右的卿士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再增加他的财富。
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
”【解读】不袒护弟子本语音由人工智能朗读,可能会出现多音字发音错误,朗读结果仅供参考我们知道,孔子曾经称赞过冉求在政事上的卓越才能,把他列为四科十贤之一,可见孔子对他的喜爱。
但是,冉求违背了儒家一直来倡导的政治主张,帮助季氏聚敛财富、盘剥百姓,他这种为虎作伥的行为为孔子所不齿。
孔子没有对爱徒姑息,而是严厉地指出了他的过错,并要所有的弟子对他进行声讨。
这一做法体现了孔子以道为重,不论亲疏远近的态度,这种态度很值得管理者学习。
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凡事讲感情,而且情有亲疏远近之分,并不是对所有的“情”都一视同仁。
一般而言,面对同样的利益时,总是将与自己感情最好、最深的人排在前面,略有感情的次之,熟人又次之,陌生人就只能靠边站了。
就算是感情最深的人也分个三六九等,首先是亲属,其次是朋友。
亲属当中,首先是有血缘关系的直系血亲,然后是旁门远方亲属。
前面说到,面对利益,人们大多会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排在前面。
但是到了犯错违规需要惩处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对亲近的人从轻发落,大错小罚,小错不罚,甚至瞒天过海,帮助其掩盖错误。
这就是一般领导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常常把公义与私情搞混了,要么因私害公,要么假公济私,这些都是眼光短浅、无视大局的做法。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是外戚干政而走向灭亡的。
外戚可以说是皇帝的坚实后盾,是皇帝的助力军。
外戚和和皇族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有权有势,一旦对他们的管理失误,脱离了皇权的控制,就会酿成大祸。
古代游学故事盘点
古代游学故事盘点古代游学故事盘点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古代游学故事盘点相关内容。
古代游学故事盘点篇1徐霞客,伟大的地理学家。
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图经地志。
22岁那年,他头戴母亲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行李离开了家乡。
三十多年里,游历了十六个省。
东到普陀山,西到腾冲,南到南宁,北至蓟县盘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徐霞客旅途中备尝艰险。
其观察所得,按日记载。
死后季会明等整理成颇具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李白25岁时出川辞亲远游,经成都、峨眉,乘舟东下。
紧接着又东出三峡,见到了唐玄宗前往泰山举行封禅仪式的浩荡队伍,大开了眼界。
后来又感受到了十里扬州的富庶和长安的'富贵与威严。
离开京师后,一路东行,来到东都洛阳与杜甫第一次相遇……此后数年,他南下宣城,北游幽州,一边在大唐漫游,一边吟诗作赋。
从古人的一些游历事迹中也可以看出,游学确实能够让人增长学识。
游学不在于去很远的地方,看多美的风景,而在于在旅途中体验与学习。
古代游学故事盘点篇2泛指没有根据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
有很多类似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
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古代游学故事盘点篇3形容声讨犯罪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
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风格早已定型。
什么是“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什么是“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吴起出生在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
为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花了不少钱,弄得倾家荡产,也没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
吴起为此气愤不过,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
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
”吴起先去孔门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道。
母亲去世后,吴起没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条回家奔丧守孝。
曾申认为他不孝,不配作儒家的门徒,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
此后,吴起弃儒学兵。
公元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
鲁穆公想任用吴起,但吴起妻子是齐国人,穆公疑。
吴起渴望功成名就,于是杀掉妻子表示不偏向齐国。
鲁穆公任命吴起为将,率军大败齐军。
后来鲁穆公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免去了吴起的官职。
而吴起的主公季孙氏也因懈怠宾客被杀,经人劝说,吴起离开鲁国投奔魏国。
后来,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
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吴起是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
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
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魏国变法家李悝曾这样评价吴起:“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吴起,以及后来的苏秦等人都是以术见长,重诡辩,欺诈,讲究实用主义,是古中国知识分子中“小人”的典型代表,而曾申为孔子学说的传承人,讲究正义,就像孟子讲究大道,崇尚大道之行,他们属于古中国知识分子中“君子”的典型代表。
一旦曾申,孟子他们的学生背叛了师门,轻则断绝关系,重则反友为敌,这也是儒家“可行则行,可止则止”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鸣鼓攻冉求
(论语杂谈之六十)
《谷梁传》记云:“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
井田者,九百畒,公田居一。
”这可能是“井田”一词的始源。
古制八家一井,《谷梁传》所谓“井田者”,是指以方九百畒为一里,平均划为九区,一区百畒,八家各分得一区,有私田百畒,九区中间一区为公田百畒,八家私田共养公田,这形状恰如“井”字,这就是后来的所谓历史学家言称的井田制。
其实,上古时期是否真的有过井田制,尚未可知,《辞源》对井田制的解释为:相传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
一个“相传”就表明《辞源》的编者,并不完全赞同古有井田制的说法。
在农业社会,土地税赋是朝廷的主要财政来源,故而,税赋政策的变化,可以说,是社会政治走向的风向标。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的田赋制度,确实使土地私有合法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
当然,围绕税赋政策,一定会有“变”与“不变”的派别相斗。
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几乎都含有税赋变革的内容,又都是在“变”与“不变”的争斗中进行的。
而最早因税赋变革发生争斗的,应是孔子。
《国语》有云:“季康子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於冉有曰:求来,女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远迩;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
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徵之,无则已。
其岁,收田一井出秽禾,秉刍,缶米,不是过也。
先王以为足。
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则笱而赋,又何访焉。
”这段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鲁国执政者季康子,欲要行田赋,改古制,派冉有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虽无明确的反对态度,但一句“若欲犯法,则笱而赋,又何访焉。
”足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季康子此后即行田赋,冉有成为具体执行者。
孔子对冉有不遗余力的推行季康子的田赋政策,十分反感,他把自己对季康子行田赋的不满,一下子全都迁怒到自己的学生冉有身上。
论语曾经有云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用“非吾徒也”,这样激愤言辞,在论语中仅此一处。
这无异于清理门户,可见孔子对季康子“用田赋”,是何等不满。
应该说,季康子“用田赋”,在当时是一种利鲁国,益社会的进步之举,但此法与孔子的“为政以德”相悖,而自己的学生冉求又为帮凶,无论从政治立场上,还是为师之尊严上,孔子都受到了刺激,老夫子焉能不怒。
但,孔老夫子是一个很中庸的人,他不去攻击季康子,而迁怒自己的学生,可见他对季康子的变革,知其有利于民,却又不想随和;他对冉求嘴上说“非吾徒也”,却不真的去清理门户,反而一直认为冉求有治政之才。
而自己也靠冉求,季康子之力而返鲁,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对待季康子“用田赋”的态度,心中不满,而身受其利,这竟然成了历史发展的魔圈,后来几乎所有的变革,都按着孔子态势向前发展。
商鞅变法,秦人车裂商鞅之时,却受用者商鞅变法后,强秦的荫护;王安石变法,被骂为“天下第一小人”,但北宋有了一次富国强兵,扭转积贫积弱局势的契机;张居正死后被掘墓暴尸,但明王朝有了万历盛世。
可见,任何一次政治变革,人们目光如豆,极力搜索变革的弊端,同时又受用着变革带来的实惠。
今天不也是这样吗?
我们享受着改革的成果,步入了繁华的现代经济环境,但我们有了对现实生活更多的指责,当我们在优裕的环境中,夸夸其谈,津津乐道时,而谈道称赞的却是已往,昔日。
这就是社会人群的“求全”心理,他们记住了社会昔日的成功,又发现了社会今天的不足,他们希望有一个“全”而“美”的社会,要求执政府官员做到尽善尽美,而我们的执政者们,与百姓的心理恰好相反,他们天天都在批评过去的社会,时时都在吹虚他们执政时期的业绩,正因如此,我们的社会正一天天走向衰落。
愿我们执政府官员都能记住已往,昔日的成功之处,发现今天的社会弊端,在革除弊端中创新,也许我们还有可能走向日臻完善的生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