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案[1]
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1)教案
宝鸡中学活页课时教案教学方法阅读探究讨论归纳法第一课时教学流程【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复习巩固:1.几个概念:①原子序数== == == ,②周期序数==③主族序数== ==2.写出Al、C、O三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再分别找出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3.写出K、Na与水反应的方程式、(思考)两者性质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是哪一个比较活泼?与原子结构有关吗?4.(2004年全国)下列离子中,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A.Al3+B.Mg2+C.Be2+ D.H+5.已知某元素R原子的质量数是A,其阴离子R n-含有x个电子,则m g R n-中含有中子的物质的量是mol。
6.概括总结1周期,共2种元素短周期周期,共8种元素周期 3周期,共8种元素(七个横行) 4周期,共18种元素长周期周期,共18种元素6周期,共32种元素不完全周期 7周期,目前已发现26种元素主族(A):共7个主族,包括长周期和短周期元素族副族(B):共7个副族,只包括长周期元素(18个纵行)第VIII族:包括8、9、10三个纵行的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第二课时复习巩固:1.通过课本的演示实验,总结整个碱金属的性质规律有哪些?(1)(2)(3)2.如何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写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写出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你认为,金属活泼性应该是Fe Cu Ag3.下列那个选项不能说明金属A比金属B活泼()A.A常温下可以与水反应,B不与水反应。
B.B 不能从任何含A的盐中置换出金属AC.用氨水可以制取B对应的碱,却不能制取A对应的碱D.A在空气中比B耐腐蚀4.下列对铯的性质预测正确的是()A.它的熔点很高B.它只存在一种氧化物C.它的碳酸盐不易溶于水D.氯化铯易溶于水5.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原子的电子能力增强,元素的还原性,金属活泼性。
通过碱金属性质相似性和规律性的总结,请你推测卤素的相似性和规律性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核对于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原子的电子能力减弱,元素的氧化性,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
宝鸡中学活页课时教案教学方法阅读探究讨论归纳法【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复习巩固:1.几个概念:①原子序数== == == ,②周期序数==③主族序数== ==2.写出Al、C、O三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再分别找出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3.写出K、Na与水反应的方程式、(思考)两者性质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是哪一个比较活泼?与原子结构有关吗?4.(20XX年全国)下列离子中,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A.Al3+B.Mg2+C.Be2+ D.H+5.已知某元素R原子的质量数是A,其阴离子R n-含有x个电子,则m g R n-中含有中子的物质的量是mol。
6.概括总结1周期,共2种元素短周期周期,共8种元素周期 3周期,共8种元素(七个横行) 4周期,共18种元素长周期周期,共18种元素6周期,共32种元素不完全周期 7周期,目前已发现26种元素主族(A):共7个主族,包括长周期和短周期元素族副族(B):共7个副族,只包括长周期元素(18个纵行)第VIII族:包括8、9、10三个纵行的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第二课时复习巩固:1.通过课本的演示实验,总结整个碱金属的性质规律有哪些?(1)(2)(3)2.如何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写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写出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你认为,金属活泼性应该是Fe Cu Ag3.下列那个选项不能说明金属A比金属B活泼()A.A常温下可以与水反应,B不与水反应。
B.B 不能从任何含A的盐中置换出金属AC.用氨水可以制取B对应的碱,却不能制取A对应的碱D.A在空气中比B耐腐蚀4.下列对铯的性质预测正确的是()A.它的熔点很高B.它只存在一种氧化物C.它的碳酸盐不易溶于水D.氯化铯易溶于水5.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原子的电子能力增强,元素的还原性,金属活泼性。
通过碱金属性质相似性和规律性的总结,请你推测卤素的相似性和规律性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核对于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原子的电子能力减弱,元素的氧化性,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
《必修Ⅱ第1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2、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3、学会总结、概括,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重点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规律2、知道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离子等微粒半径大小比较【新课导学】※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的电子由于能量不同,它们运动的区域也不同。
通常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____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____的区域运动。
2.3.⑴按能量由低到高,即由内到外,分层排布。
①每层最多容纳____个电子②除K层外,其最外层中的电子数最多只能有____个(K层最多有__个)③除K层、L层为次外层时外,次外层不超过____个电子④倒数第三层不超过____个电子。
⑵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划出1-20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完成教材P14科学探究。
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总结: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呈现周期性变化。
四、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1、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
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
2、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1)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半径。
比较微粒半径:O2-、F-、Na+、Mg2+比较微粒半径:S2-、Cl-、Na+、Mg2+(2)同主族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元素周期表中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离子半径逐渐。
比较微粒半径:Li+、Na+、K+(3)同一元素的不同离子的半径大小比较同种元素的各种微粒,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高价阳离子半径低价离子半径。
比较微粒半径:Na、Na+ 比较微粒半径:Fe3+、Fe2+、Fe【自主探究】):①②③⑴半径最小的是________ ⑵具有最低负化合价的是___________⑶只有还原性的是______ ⑷只有氧化性的是_______【自我测试】1.核电荷数为16和核电荷数为4的元素的原子相比较,前者的下列数据是后者的4倍的是() A.电子数 B.最外层电子数 C.电子层数 D.次外层电子数2.下列数字为几种元素的核电荷数,其中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最多的是( )A.8 B.14 C.16 D.173.某原子核外共有n个电子层(n>3),则(n一1)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 )A.8 B.18 C.32 D.2(n一1)24.A、B两原子,A原子L层比B原子M层少3个电子,B原子L层电子数恰为A原子L层电子数的2倍,则A、B分别是 ( )A.硅和钠 B.硼和氮 C.碳和氯 D.碳和铝5.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该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A.3 B.7 C.8 D.106.甲、乙两种微粒都只含有一个原子核,且核内具有相同数目的质子,这两种微粒一定是()A.同种原子 B.同种元素 C.互为同位素 D.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7.A、B两元素,元素A的核电荷数为a,且A3-与B n+的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元素B的核电荷数为() A.a—n一3 B.a +n+3 C.a+n一3 D.a—n+38.由短周期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A2B3,A3+比B2-少一个电子层,且A3+具有与Ne原子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2B3是三氧化二铝 B.A3+与B2-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相同C.A是第2周期第ⅢA族的元素 D.B是第3周期第ⅥA族的元素-1- -2-。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
教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题: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了解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讨论等方式,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自我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方法:讨论,分析,归纳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情况。
2.复习原子结构,引出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讨论:(1)周期表有几个横行,每一横行是以怎样的规律排列的。
(2)周期表有多少纵行,每一纵行(以第一纵行为列)是以怎样的规律排列的。
4.师引导观察并得出结论:(1)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三个短周期四个长周期并总结口诀加强记忆。
主族:7族副族:7ⅧO族(2)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另外教师强调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
5.通过练习以巩固两方面:(1)知道原子结构确定元素位置。
(2)知道位置确定原子。
6.实验班拓展内容:(1)每一周期元素种数。
(2)稀有气体元素院子序数。
(3)画出周期表的简图。
7.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题: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知道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对比、讨论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培养总结能力及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规律教学方法:探究实验、分析总结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情况。
2.复习上一节的重点内容。
3.学生完成课本的科学探究并讨论得出件技术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
4.探究实验钠和钾分别与氧气、水的反应。
通过实验学生讨论分析碱金属元素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5.师生共同总结出:结构决定性质。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能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周期表对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周期律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图片展示和简单的活动,学生们了解有哪些元素以及它们分别的性质,引发学生们对于元素性质变化的思考,为引入元素周期律做铺垫。
2. 色码表的制作,让学生自行收集不同颜色的小球,为下一环节的分类打下基础。
【展开】1. 通过对于普朗克、门捷列夫、柯西和门德里夫提出的元素周期律做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
2. 解释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方式,回顾周期表中元素分类的基本方式和命名规律,让学生们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3. 进一步讲解元素周期律中元素性质的预测,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应用和实用价值。
4. 分组或自由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分析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以及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探究元素周期律的更深层次的规律。
同时以简单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规律。
【总结】1. 回顾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对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做简单介绍。
四、教学反思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重点强调了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以及周期表的组成,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周期律的历史背景。
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类活动和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且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元素周期律所涉及的知识点。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教学重难点与生活联系的整合以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保障学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1.2.1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青州三中高一化学导学案编号 课型 主备教师 把关教师 使用教师 使用班级、时间020104 新授崔斌王文刚高一化学组教学课题 1-1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 学 目 标 1.了解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2. 认识元素周期律。
3.在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初步掌握用事实和数据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教学 重难点1. 元素周期律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学习内容】 一.元素周期律 1. 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原子中各组成微粒数之间的关系:【交流与研讨】教材P11 元素周期律初探【方法引导】 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的直方图。
1234567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1 ——23 —— 10 11 —— 18【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3. 周期与周期性:1.周期:每完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过程)所消耗的时间。
2.周期性: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
【方法引导】为了观察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分别画出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半径为纵坐标的折线图。
4. 原子半径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原子半径1 ——23 —— 10 11 —— 18【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
【小组讨论】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1)电子层数相同时,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是什么? (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其影响因素是什么?(3)如何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原子半径和简单离子半径大小?5.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主要因素: 1..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2. 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3. 核外电子数:电子层和核电荷数都相同时,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1.2.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含解析)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
(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景导入】我们已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那么这张表又有何意义呢?我们能否从其中总结出元素的某些性质规律,以方便我们应用,解决新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活动一、电子的能量及电子层【思考】阅读教材P13页内容,思考在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的能量与运动区域有何关系?【交流投影】【讨论】阅读教材P13页第二自然段内容,回答电子层及其与能量有何关系?【交流1】(1)科学研究证明,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它们分别在能量不同区域内运动。
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分别用n=1、2、3、4、5、6、7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并分别用符号K、L、M、N、O、P、Q来表示。
【交流2投影】(2)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
这就相当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离引力中心越近,能量越低;越远,能量越高。
如下表:各电子层(由内到外)序号(n) 1 2 3 4 5 6 7 符号K L M N O P Q 与原子核的距离近→远能量低→高【交流3投影】(3)电子层模型示意图【问题探究】在理解核外电子排布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交流1】(1)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如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以排18个电子,而当它是最外层时,最多可以排8个电子。
【交流2】(2)电子不一定排满M层才排N层,如K和Ca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分别为。
【典例1】某短周期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那么该原子()A.有3个电子层B.有2个电子层C.最外层电子数是8 D.核电荷数是10【答案】 B【解析】第一层排满为2个电子,第二层排满为8个电子,第三层为最外层时,最多排8个电子,若该原子有3个电子层,依题意可知最外层(第3层)要排到24个电子,这不可能,则该原子只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为2个电子,第二层为6个电子。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案(20200915091707)
咼考总复习同步训练一、 教材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 的学习, 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 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 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 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 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 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们归纳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总结,学会概括,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难点: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四、学情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 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 .些为本 体系更加完整。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 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课前板书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八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老师:原子结构大家在初中就已经了解 .了,刚才通过同学们对导学案的展示已经对原子结 构了解的不成问题了, 那么核外电子具体怎样排布?有什么规律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能够体现出哪些结构规律,与元素性质规律有什么联系,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教师:阅读课本P13表1-2,小结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思考以下问题: 展示投影: (1) (2) (3) (4) 量逐步_分组讨论:1、 写出1至2 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同学板书)2、 总结1至18号原子结构的特殊性。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使用的教材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共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本书为必修模块教科书,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组成。
作为高中化学的基础,内容比较广泛,知识较浅显,更加强调和突出基础性,旨在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为继续学习选修课程的学生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知道金属、非金属性质的递变规律。
学情分析在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对元素周期表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展开本节内容的学习。
考虑到学生刚经过一个寒假,以及面临文理分科的情况,本节安排的内容会比较轻松。
鉴于该班学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已经大体适应了高中的学习方式,有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已经自学了此部分内容,所以本次的课将主要以交流、讨论的方式展开。
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已经初步具备了处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结合数据和实验事实来认识科学规律以及认识到结果与性质间存在关系。
教学目标1、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
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终合运用有关知识、数据分析处理来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2、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体精神。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有参与化学探究的热情。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教学重难点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了解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3、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原子的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的关系;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A4纸30张(对折撕成两半)3、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灯、砂纸、胶头滴管药品:酚酞、2mL1mol/L盐酸、1mol/LAlCl3溶液、3mol/LNaOH溶液、3mol/LH2SO4溶液、6mol/LNaON溶液、镁条、铝箔教学过程。
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学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学案(第一课时)预习导学:原子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1.构成原子的“三微粒”:2.质量数(A)= +3.粒子中的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知识点一: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以能量的不同是分层排布的,其主要规律是:⑴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⑵原子核外电子层最多容纳个电子。
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个电子)。
⑷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个电子);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
3、1~20号元素例子结构的特点:⑴与He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有:、、;⑵与Ne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有:、、、、、;⑶与Ar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有:、、、、;⑷核外总电子数为10个电子的粒子有:①分子:、、、、;②阳离子:、、、、;③阴离子:、、、、;⑸核外总电子数为18个电子的粒子有:①分子:、、、、、、;②阳离子:、;③阴离子:、、、;巩固提高:1、只根据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不能确定()A、原子核内质子数B、原子核内中子数C、原子核外电子数D、原子的质量数2、某元素R的阴离子R n—核外共有X个电子,该元素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该元素原子里含有中子数为()A、A+X—nB、A—X+nC、A+X+nD、A—X—n3、与OH—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微粒是()A、NH3B、HFC、NH2—D、F—4、下列离子中,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A、Al3+B、Mg2+C、Be2+D、H+5、下列各组粒子中,核外电子总数相等的是()A、K+和Na+B、CO2和NO2C、CO和CO2D、N2和CO6、下列关于原子的几种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18O与19F具有相同的中子数B、16O与17O具有相同的电子数C、12C与13C具有相同的质量数D、15N 与14N具有相同的质子数7、(1997.全国)X、Y、Z、R分别代表四种元素。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篇一: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们归纳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总结,学会概括,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难点: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四、学情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1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课前板书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老师:原子结构大家在初中就已经了解了,刚才通过同学们对导学案的展示已经对原子结构了解的不成问题了,那么核外电子具体怎样排布?有什么规律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能够体现出哪些结构规律,与元素性质规律有什么联系,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高一化学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设计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目的]:1.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含义,会用它来判断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差异.2.掌握并能运用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及总结能力。
[课型]: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课[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含义[教法]: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引入]:从所学过的卤素和碱金属的知识来引入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
[教学过程]:(板书)[引导]学生根据表5-5和图5-5来分析: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及其元素的化合价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
[总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及其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指导]学生填写表5-6、5-7、5-8,体会什么是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设问过渡]既然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和原子半径,那么能不能说元素的化学性质也有这种变化规律呢?[讲解]在证实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搞清楚判断元素性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00上面两段内容。
[学生总结]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演示]实验5-1、5-2、5-3。
[学生总结] 实验5-1、5-2、5-3的现象。
[组织学生讨论]结合表5-9、5-10总结11-18号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总结]从11-18号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引申]对其他的元素进行相似的研究,也能得出相似的结论。
[学生总结]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板书)[小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我们今后学习化学的基本依据。
[课下思考]形成元素周期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业]:P103,一、二、三。
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化学教案
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化学教案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参赛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归纳、比较。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2、自主学习。
引导自主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教学难点:“位、构、性”的推导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理论,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师: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着元素的性质(称简“性”)。
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师:请同学们打开周期表观察:用绿色、淡绿表示的元素分别是哪种元素?如果沿着硼(B)、铝(A1);硅(Si)、锗(Ge);砷(As)、锑(Sb);碲(Te)钋(Po)画一折线,则位于折线左侧的是什么元素?折线右侧的又是什么元素? [板书]1、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例题剖析】【例1】X.Y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两种元素。
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A、 X原子的电子层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B、X的氢化物的沸点性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太氢化物稳定。
D、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教师精讲】本题考查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要熟记并理解判断标准,不能随意变换标准。
[知识拓展]元素金属性,金属活动性区别(优化设计) [板书]2: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017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word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一、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转变,熟悉元素周期律二、了解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二、进程与方式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讨,培育学生利用各类图表(直方图、折线图)分析、处置数据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元素周期律,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彼此联系和具有内部结构规律”、“内因是事物转变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学重点】同一周期金属性、非金属性转变的规律【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教学进程】[温习]一、回忆有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二、填写1——18号元素符号和它们的原子结构示用意。
[投影]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用意。
[问]请大家总结一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有何规律性转变。
[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投影]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转变的规律性[讲]从上表能够看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每隔必然数量的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从1个递增到8个的情形,这种周而复始的现象,咱们称之为周期性。
因此,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的这种规律性转变,咱们便称之为周期性转变。
[板书]一、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转变。
元素的性质是与组成元素的原子结构紧密相关的,元素原子半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其在化学反映中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那么随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的原子半径会不会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一样呈现周期性转变呢?下面,按照咱们方才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用意来进行讨论。
[投影小结]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3-9大小11-17大小[讲]从上面的分析咱们明白,3-九、11-17号元素重复了相同的转变趋势,由此,咱们能够得出如下结论:[板书]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转变[讲]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并未列出。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案
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们归纳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总结,学会概括,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难点: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四、学情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课前板书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老师:原子结构大家在初中就已经了解了,刚才通过同学们对导学案的展示已经对原子结构了解的不成问题了,那么核外电子具体怎样排布?有什么规律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能够体现出哪些结构规律,与元素性质规律有什么联系,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说课资料文档
“波尔原子模型”的内容简介 作用:
通过对化学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的热情, 同时引出对于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的探究。
教学过程
环节一:资料激趣,引发思考 环节二:温故知新,探索规律 环节三:适当类比,辅助理解 环节四:应用体验,感受价值
自主学习
任务一: 请画出元素周期表,只填入1-20号
2.电子按能量高低在核外分层排布。
1234567 K LMNOPQ
由内到外,能量逐渐升高
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
的电子层里,
排满一层后再排下一层;1→2→3→ 4→ 5→6 → 7
K→L→M→N→O→P→Q
每层电子不能超过
个;
最外层电子不能超过 个(K层是最外层时不超过 个),次外层电子不能超过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不 能超过 个。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处在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 ,是学生在初中和必修1接触了原子结构,对原子组成 、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了一些感性 认识基础上加以深入的学习。前面所学的内容不深, 缺少系统,本节将深入学习有关知识,做系统学习, 本节课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将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微 粒间的相互作用力打好基础,在本节内容及第三节内 容的基础。
过关斩将
第五关:回顾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本环节设计意图
环节4——应用体验,感受价值 情境:
过关斩将,从易到难感受不同的体型。 作用:
应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解决相关的问题, 感受价值。
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知识发展的规律,合理设置探索问 题;
2、采用讲练法,来减少学生对于抽象知识距离 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重点与难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我们已经了解了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那么,元素的性质与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什么联系呢?复习前面的知识。
[提问]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依据是什么?
[板书]一、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律
[板书]1、电子层排列的周期性
[科学探究1]写出1—18号元素的名称、原子结构示意图。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并找出
结论:核外电子的排布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发生周期性变化。
[板书]2、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练习]1、比较Na、S原子半径的大小。
2、比较Na、O原子半径的大小。
[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那么离子半径的大小怎么比较呢?
(二)、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1、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2、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1)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增强,半径减小。
(2)同主族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元素周期表中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多,离子半径逐渐增大。
(3)同一元素的不同离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同种元素的各种微粒,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高价阳离子半径小于低价离子半径。
【小结本课】
【反馈练习】
1.ⅦA族元素单质的沸点( );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 );IA族元素单质熔点( );F-,Na+,Mg2+,Al3+四种离子的离子半径( );同周期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 ).
2.按粒子的半径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是( )
A.Cl,S,P
B.N,O,F
C.Al3+,Mg2+,Na+
D.K,Na,Li
3.下列各组微粒中,按微粒半径依次增大排列的是( )
(A)Al3+,Al,Na,K (B)F,Cl,S2- ,S
(C)S2-,Cl - ,K + ,Ca 2+ (D)Mg,Si,P,K
4.a元素的阴离子,b元素的阴离子,c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a的原子序数大于b的原子序数,则a,b,c三种离子半径大小的顺序是( )
A.a>b>c
B.b>a>c
C.c>a>b
D.c>b>a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