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加强课5生物与环境教案
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教案标题: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复习生物基础知识,巩固学生对生物学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性认识,为高考复习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
1. 生物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梳理。
2. 生物学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1. 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性认识和整合能力的培养。
2. 帮助学生理清生物学知识的脉络和内在联系。
教学内容安排:
1. 复习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复习生物学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3. 复习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巧。
4. 复习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估:
1. 利用课堂小测验和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定期进行模拟考试,检验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
1.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感受,及时进行个性化辅导和帮助,激发学生的
学习潜能。
以上是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的大体框架和内容安排,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有
其他需要,欢迎继续咨询。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分类;(2)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3)掌握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分类(1)生态环境的定义;(2)生态环境的特点;(3)生态环境的分类。
2.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1)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2)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
3.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2)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
4.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及意义(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5.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及成效(1)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2)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分类;(2)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3)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及意义;(5)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2. 教学难点:(1)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2)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及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2. 讲解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分类:(1)运用PPT展示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分类;(2)进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3.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1)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
高中生物与环境教案模板
高中生物与环境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生物与环境
课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3.能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教学准备:
1.教材:《生物与环境》
2.教学工具:电子设备、PPT
3.教学资源:视频、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兴趣。
二、讲授(20分钟)
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讲解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人类发展的作用。
2.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介绍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环保措施。
三、示范(15分钟)
教师展示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并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环保行动,例如减少用塑料袋、垃圾分类等。
四、总结(10分钟)
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课外阅读或调查任务,要求学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个人见解或建议。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还掌握
了一些实际的环保措施。
同时,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
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案例或实践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专题教案
类群。
( 1)该池塘生态系统内食物链的条数为
条,
其中处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
浮游植物( a1, b1) 9000
浮游动物( a1, b2) 700
双翅目幼虫( a3,b3) 150
摇蚊( a4, b4)
1000
太阳鱼( a5, b5)
200
鲈鱼( a6, b6)
45
8100 600 120 900 210 30
C. 若 B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 在该食物网中,如果 C 种群的数量下降 10%,则 H 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例 4 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一个由 5 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右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
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_______。若 D 的总能量为 1.5×108kJ ,且 A 只捕食 C,则 A 的能量在 _______
千焦和 _______千焦之间。
例 7 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
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请回答以下问题:
(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大规模爆发提供了
kJ
和 kJ 。
(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期后,水面长满了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
。轮虫死
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 2 条,请画出这 2 条食物链
构成的食物网。
( 4)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
生物科高考一轮复习生态系统教案
生物科高考一轮复习生态系统教案标题:生态系统高考一轮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掌握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和生物区系。
4.熟悉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层次结构。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通过提问和示意图,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知识讲解(30分钟)a.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介绍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系统。
b.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生物圈、生态区、生态位、生态群落和生态区系等层次。
c.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从太阳输入,通过食物链传递,从而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物质则通过食物链和循环链,进行循环利用。
3.练习与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答以下问题: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如何进行的?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如何实现的?c.生物群落和生物区系的概念和区别是什么?4.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方法,如湿地的修复、植被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等。
让学生理解保护生态系统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5.总结与扩展(10分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扩展阅读,让学生了解生态学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和案例分析的答案,进行综合评价。
2.以课堂测试、作业和项目报告等方式,对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和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层次结构,掌握其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了解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方法。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价值,掌握生态环境的保护原则和方法。
2.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提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的概念与特点2. 生态环境的价值3. 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影响4. 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5. 生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价值,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
2. 难点: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生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价值、问题的原因与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讨论生态环境教育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学:介绍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原因和影响。
3. 知识讲解: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价值。
4. 小组讨论:讨论生态环境教育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生物生态环境保护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多媒体教具: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具,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生态环境的概念与特点2. 第2周:生态环境的价值3. 第3周: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影响4. 第4周: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5. 第5周:生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高中生物与环境教案
高中生物与环境教案教案标题:植物生长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与生长因素。
2. 掌握植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植物生长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实例。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营养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2. 生长因素: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
3. 植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植物生长的过程与因素、植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难点:如何深入理解植物如何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1. 结合实例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
2. 分组讨论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3. 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植物生长的过程,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复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生长因素。
3. 讲解植物与光的关系:介绍光合作用及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讲解植物与水的关系:讨论水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以及植物调节水分的能力。
5. 讲解植物与温度的关系:分析不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植物的适应性。
6. 讲解植物与空气、土壤等因素的关系。
7. 分组讨论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展示讨论结果。
8. 实验:设计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讨论实验结果。
9. 总结:梳理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强调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与深度。
2.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分析能力。
3. 学生对植物生长及环境因素的理解程度。
课后作业:1. 思考并记录身边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2. 阅读相关文章,扩展对植物生长与环境的了解。
备注:教案内容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教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目标:1. 复习和总结高三生物课程内容,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
2. 强化学生对生物实验和实际应用的理解,培养科学实践能力。
3. 帮助学生熟悉考试形式和策略,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学计划将以高三生物课程纲要为基础,按照学科教学的逻辑关系编排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植物结构与功能2. 动物结构与功能3.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4. 遗传与进化5. 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步骤:1. 导入:与学生回顾高三学期所学过的生物知识,引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和思考。
2. 复习与巩固: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点复习和强化巩固,包括概念、定义、实验步骤、案例等。
3. 拓展与引申:通过生物实验、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4. 整合与总结:根据各个单元的复习内容,进行知识整合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5. 模拟与应试:结合高考试题,进行模拟考试,让学生熟悉考试形式和策略,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精讲理论知识点,解析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开展生物实验或实例观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 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学习交流和讨论,互相解疑答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评价与反馈:1. 多元化评价:综合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小组合作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2. 即时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学习上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根据高中生物教材提供的内容和习题,辅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
2. 教具和实验器材:根据学校提供的实验室条件,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3. 案例分析和试题:收集整理高考真题和模拟试题,作为测试和复习的资源。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6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篇1本学期教学工作任务高三年级两个班生物教学,新学期开始,我对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如下:一、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各个章节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通过科学方法练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练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然观、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让他们有社会决策意识,有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热情,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基础较差,需要加强基础的学习。
针对以上的情况,在教学中,我要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五、教学方法和措施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制定出切合教学实际的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2、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心理和一个稳定的思想状态,为搞好学习提供保障。
3、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详细情况,详细情况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4、认真备课与制作课件,真正做到备好每一课,上好每一堂。
5、认真设置作业,及时批改与反馈。
6、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的把握程度和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认真研究考纲和考题,认真指导学生做好各种测试,及时做好反馈。
8、认真指导学生进行高考模仿训练,为学生提高高考成绩打下良好基础。
9、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要使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学好生物,要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的本质规律,促使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习惯。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讲生态系统的保护教案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讲生态系统的保护教案新人教版班级:科目:第5讲生态系统的保护知识体系--定内容核心素养——定能力生命观念通过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建立生物环境相统一的观点理性思维通过分析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培养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通过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关注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1.人口增长2.全球性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实例:(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连线]提示:①-c ②—f ③—a ④—b ⑤-g ⑥—d ⑦—e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已开始缓慢下降(×)(2)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3)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力,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4)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变化与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无关(2017·浙江卷,T8D)(×)(5)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6)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2.据梅托斯的“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图分析下面①~④中人口激增可能导致的是________。
(填序号)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利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②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③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④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答案:①②③题组一运用曲线分析人口增长问题1.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下列有关人口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曲线bB.产生曲线b与曲线a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不同C.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不可能为图中的cD.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当世界人口达到110亿时,种群数量可能继续增长C[A正确,因生态环境的资源、空间是有限的,故世界人口增长最终表现为“S”型增长,即图中的曲线b;B正确,曲线a(“J”型增长)和曲线b(“S"型增长)的差别主要在于环境阻力不同;C错误,当世界人口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超过K值后,会对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同时使K值下降;D正确,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会继续增长而超过K值,但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很快会降到K值左右。
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教案
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掌握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促进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1. 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策略;2. 生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辅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相关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实例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探讨,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知识点讲解(15分钟)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通过案例分析和图表展示,讲解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策略。
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介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讲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提供几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不同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四、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并总结不同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策略。
五、展示与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彼此的见解和心得体会。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激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深入思考。
教学反思: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微妙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加强课5生物与环境学案(2021年整理)
(浙江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加强课5 生物与环境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加强课5 生物与环境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加强课5 生物与环境学案的全部内容。
考点加强课5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1 识图—能量流动过程[典例]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J/(m2·a)。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20 810 kJ/(m2·a)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3%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都是通过各营养级的细胞呼吸实现的D.据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群落还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解析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0 810 kJ/(m2·a),A正确;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80/3 370×100%≈11。
3%,B正确;由于分解者不占营养级,所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是通过各营养级的细胞呼吸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实现的,C 错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与输出不处于平衡状态,群落还没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D正确。
答案C[解题分析]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正确解答该类题的关键:(1)以第二营养级为例分析能量的分流说明:①不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能有三条,即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2022年高考生物冲刺复习教案《生物与环境专题》
2022年高考生物冲刺------生物与环境专题【高考展望】本专题为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二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对于种群和群落,考点主要集中在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对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的考查常以曲线和表格为主,“群落演替”属课标中新增的内容,考查的比例较高。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其中对其营养结构的考查较为突出。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
近年来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考查比较突出,多与食物网或食物链结合起来进行命题。
能量流动的相关运算是考试的一个难点,能量流动图解的分析、计算方法需多加关注。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搞清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三个考点。
它们是高考经常考到的内容,但难度不大,理解识记即可。
【知识升华】一、知识网络注意: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关系: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之和群落→一定区域内各生物种群之和生态系统→群落无机环境二、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数量特征2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曲线图像(阴影部分:代表有限的环境中被淘汰的个体,即环“J”型曲线“S”型曲线曲线类型适用实验室中及种群一般自然种群的增长值。
②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值处(K/2值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若达K/2值处,有害生物可能成灾)(3)养殖或捕捞作业: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种群数量在K/2值处时,可达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的效果,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种群增长率计算方法(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100%=出生率-死亡率有些资料中不区分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将增长率的含增长率是个百分率,没有“单位”变化趋势保持稳定不断减小某时期种ttN Nλ=⋅(λ为种群增长率、群数量的计算公式N t为t年后的种群数量、N0为开始时的种群数量)义也定为增长速率。
(高考生物)生物和环境教案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和环境教课设计《生物和环境》教课设计执教年级五年级执教教师重庆市九龙坡区西铝子弟小学赵小林指导教师九龙坡区教师深造学校彭孝忠评论九龙坡区教师深造学校彭孝忠教材说明:《生物和环境》是人教版自然教材第十一册第一单元。
该单元是由《动物和环境》、《植物和环境》、《食品链》、《我国珍稀动植物》、《保持水土》、《保护大自然》六课构成,本教课设计设计时作了调整和办理。
(评论:执教者对教材内容进行勇敢的调整和办理,表现了新课标对于整合的思想。
)教课安排:(共六课时)1、第一课时:(1)课内研究活动:在学生初步形象感知人、动物、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按兴趣自由构成研究小组,小构成员共同确立研究课题,提出有关问题,拟订研究计划,沟通报告研究计划。
(2)课后研究活动:学生疏小组按步骤进行研究,如:采集资料、信息、观光、检查、接见、准备实验等。
(评论:执教者依据科学课的特色,针对学生的单薄环节,把教课内容分课内和课外两段进行安排,指引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流报告研究方案作为课内学习的要点,把采集信息作为课外研究的要点。
)2、第二、三课时:(1)课内研究活动:小组内沟通、整理资料、信息、设计有关实验,(可得出初步结论)准备全班沟通。
教师启迪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就,如:撰写有关研究报告、小论文、办环保小报、搞珍稀动植物、人与环境图片展、写诗歌、编舞蹈、创作小品等。
(2)课后研究活动:改正、完美研究成就。
(评论:指引学生将各研究小组采集的信息在小组内进行沟通、整理,让学生学惯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就。
)3、第四、五、六课时:(1)课内研究活动:全班沟通。
各小组报告展现研究成就。
(2)课后研究活动:联合办黑板报、班队活动课(主题班队会)、科技兴趣活动等时机和课间,宽泛宣传、持续深入研究有关课题。
(评论:全班沟通研究成就,让学生人人参加信息沟通和成就的评论,共享研究成就。
)第一课时生物和环境(一)教课设计课型:科学议论课一、教课目的:(一)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生物包含人、动物、植物、微生物。
【高三】202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纲知识生态环境的保护复习教案
【高三】202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纲知识生态环境的保护复习教案j.Co M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高考目标定位】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考纲知识梳理】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2)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3)环境污染加剧。
2、我国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的措施:(1)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5)推进生态农业。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三、生物的多样性与保护1、构成:生物圈内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内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价值:潜在价值、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价值)和直接价值。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2)易地保护;(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四、可持续发展1、含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施措施:(1)保护生物多样性。
(2)保护环境和资源。
(3)建立人口、环境、科学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要点名师精解】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2、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1)人类的生存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是有限的,过度利用使其减少。
(2)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加,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1第一单元世界地理概况提纲挈领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气温和降水的水平分布规律及主要气候类型。
3.世界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分布、世界面积大国及领土。
第一节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巩固夯实基础一、世界海陆分布大势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占29%。
分布特点: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在任何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某些大陆还南北对称,某些大陆的东部边缘被一连串的岛屿群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
二、世界陆地1.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概念一般把面积广大而完整的陆地叫做大陆,陆地被海洋分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块。
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称为半岛。
世界最大的陆地是亚欧大陆。
世界最小的`陆地是澳大利亚大陆。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2巩固夯实基础一、全球变暖1.表现: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6-0.9℃。
2.人为原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
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3.影响(1)引起海平面上升,对低地国家和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引起世界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各地经济结构的改变。
4.防御措施(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4)要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二、臭氧层破坏1.原因:人类大量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课题: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课堂主体参与(教案)一、自主复习教材第六章P118至P19二、认真思考几个问题:1.人口的增长决定于什么?2.按照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类似于种群增长的什么曲线?为什么?3.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三大方面?4.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哪些?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什么?三、自主解答几道题目1.某自然保护区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北虎和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近年来发生了几起进入保护区内的家禽被虎捕食、人被虎咬伤的事件。
最合理的应对办法是()A.加强虎的生存环境保护,尽量减少人为干扰B.捕获肇事虎,送动物园或动物救护中心进行迁地保护C.捕获肇事虎,放归其他自然保护区D.人工增投家畜,满足虎捕食需要2.某科学工作者在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时,他研究的对象从生态水平看属于()A.个体水平B.种群水平C.群落水平 D.生态系统水平3.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功能是( )①天然基因库②天然实验室③活的自然博物馆④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主要手段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⑴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⑵下列有关人工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使废物资源化B.减少了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量,有利于环境保护C.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D.人占有主导地位,是其他生物生存的基础⑶蘑菇和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
⑷右图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农田中某一地段蚯蚓数量的变化,在图中B点时,蚯蚓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型。
K值的含义是,如果环境条件发生改变,该值(填“能”或“不能”)发生改变。
例题答案:1A 2B 3A 4(1)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2分)(2)ABC(2分)(3)分解者(4)增长环境所能承载的这一种群的最大值能课堂主体参与(教案)考纲展示: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级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A级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B级学习内容一、课前自主学习检查1.针对自主学习的问题提问2.解决课前训练中的中性问题二、构建知识框架,剖析相关问题(一)解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议一议,读下图,讨论相关问题人口增多粮食需住房科教文体森林、草原能源需环境污水资源需求要增多增多设施增多资源利用增多要增多染加剧增多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多导致植被破坏↓耕地退化人均能源↓资源减少环境恶化↓农作物单产不高不稳↓开垦土地↓进一步需更多劳地力加剧↓人口继续增长(1)倘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是多少,该结论的依据是什么?(2)我国现阶段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环境
知识点1 识图—能量流动过程
[典例]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J/(m2·a)。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20 810 kJ/(m2·a)
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3%
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都是通过各营养级的细胞呼吸实现的
D.据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群落还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0 810 kJ/(m2·a),A正确;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80/3 370×100%≈11.3%,B正确;由于分解者不占营养级,所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是通过各营养级的细胞呼吸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实现的,C错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与输出不处于平衡状态,群落还没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D正确。
答案 C
[解题分析]
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正确解答该类题的关键:
(1)以第二营养级为例分析能量的分流
说明:①不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能有三条,即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②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能有四条,除了上面的三条外,还有一条是既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被利用”的部分。
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其中“未被利用”部分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
(2)影响能量传递效率高低的因素
上一营养级生物呼吸速率越低,或是下一营养级的捕食、同化效率越高,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就会越高。
代谢所需的酶由生物的遗传基础决定,环境条件会影响生物的代谢和捕食效率。
【对点小练】
1.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而①为第二营养级兔摄入的能量,A错误。
由于分解者可以从每个营养级获得部分能量,因此在所有生物中其获得的能量并不是最少,B错误。
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图示中①不是草的同化量,②也不是兔的同化量,C错误。
③尽管是兔的粪便,但因未经兔消化、吸收、同化,还是属于草的同化量的一部分;④是兔身体的一部分,属于兔的同化量,D正确。
答案 D
2.如图所示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单位略),下列相关说法正
确的是( )
A.“能量Q”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不需要人工能量投入该松林就可维持其稳定性
C.18年间该松林中分解者获取的总能量是285×1010
D.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
解析图中“能量Q”是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从图中信息可知,从生产者到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极低,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人工补充能量,B错误。
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中还包含动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错误。
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物质的循环,D正确。
答案 D
3.(2017·丽水期末)如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
现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注: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c中的
解析由图可知,c、c1分别是生产者流入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即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b+c+d+e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即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和d(b1和d1、b2和d2)之一可代表粪便、遗体残骸等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应包含在b或d中。
答案 D
知识点2 识图—物质循环过程
[典例] 下图为某地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a增加
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为a=b+c+e
C.丙中的生物可组成多条食物链
D.该系统在物质上可以做得到自给自足
解析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有利于更多的碳元素转移到乙,a表示碳元素转移量,A正确。
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应为a=b+c+e+水稻、杂草、藻类等自身积累量,B错误。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均为生产者,而丙中的生物无生产者,C错误。
农田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有大量物质的输出,也会有大量物质的输入,D错误。
答案 A
[解题分析]
1.识记碳循环的过程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2)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2.判断碳循环中的各种成分
(1)首先找出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一个为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 2库。
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大气中的CO 2库。
(2)然后观察剩余的几种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的是分解者,剩余的成分为消费者。
【对点小练】
1.下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 、C 、D 、E 、F ,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E
B.种群丙在A 、B 、D 、E 四个时期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A 时期
C.图1中流入D 的总能量小于F 获得的总能量
D.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 中出现部分白化苗,F 、D 的数量也都将减少
解析 图1中A 是非生物的物质,B 、D 、F 是消费者,E 是生产者,C 是分解者,所以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 、C 、D 、E 、F ,图2中的植物相当于图1中的E ,A 错误。
种群丙在A 点
时数量最多,所以种群密度最大的是A时期,B正确。
图1中F获得的总能量只有10%左右流入D,C正确。
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后数量减少,F因缺少食物而数量减少,随之D也减少,D正确。
答案 A
2.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解析丁为无机环境,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d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过程代表光合作用,A错误。
甲为生产者,生产者在食物链中所含有机物中的能量最多,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B正确。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C正确。
碳元素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利用,D正确。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