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和达摩的关系
佛教产生的背景、创始人及教义
考点:佛教产生的背景、创始人及教义1.佛教产生的背景: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诞生。
2.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
3.佛教的教义:①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但不反对奴隶制度。
②佛教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产生于人的欲望,人若想进入极乐世界,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4.佛教的经典:《佛经》。
易错微析佛教创始人易错:佛教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隐修者”。
世人口中的“如来佛”多指他。
例题1 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的宗教是()A.基督教B.犹太教C.伊斯兰教D.佛教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
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故选D。
例题2 宗教的影响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你知道我们经常说的“阿弥陀佛”“如来佛祖”“因果报应”等词语与下面哪种宗教有关吗()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道教答案:A解析:“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是佛教术语,“如来佛祖”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因果报应”是佛教教义的一部分,故选A。
1.中国有句熟语:“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这里的“如来佛”指的是佛教的创始人()A.乔达摩·悉达多B.耶稣C.穆罕默德D.阿育王2.下列哪一宗教发源于古印度()A.基督教B.伊斯兰教C.犹太教D.佛教3.九年级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
他们收集了“释迦牟尼”“公元前6世纪”“众生平等”等信息。
由此可知他们学习的主题是()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道教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1)材料中佛教所宣扬的“众生平等”是不是真正的平等?请说明理由。
古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不是我们说的如来佛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不是我们说的如来
佛祖
导语:正常的宗教信仰不能用对与错来衡量,拿佛教来说,虽然佛学思想不一定科学,但是能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精神上的帮助,这样也是有利于人们的正常
正常的宗教信仰不能用对与错来衡量,拿佛教来说,虽然佛学思想不一定科学,但是能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精神上的帮助,这样也是有利于人们的正常生活的。
佛教的创始人叫做释迦牟尼,他苦苦修行终于创立佛教,给人们带了一定的精神慰藉。
那么释迦牟尼是怎样成佛的呢,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都有哪些呢?
首先来看看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的六年苦行吧。
释迦牟尼的原名叫做悉达多•乔达摩,他感慨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并且他也明白了世间的事物都是变化着的,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于是便依然出价修行,他带着几名弟子遍访名师,尝尽了人间疾苦。
之后他来到了尼毘连河边的一个叫苦行林的地方,在一个山洞里修炼,每天只吃一点东西,就这样坚持了6年时间才结束。
释迦牟尼结束了他6年的苦行生活之后,他来到了一棵枝叶茂盛的大菩提树下,随手拾起一些比较软的草铺垫了一下座位,面朝着东方开始打坐,并且他还立誓如果不能达到真正的大彻大悟,就算是死也不起来。
就这样释迦牟尼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终于他的智慧涌现,恍然大悟,参透了人生的真谛以及痛苦的根源。
就这样释迦牟尼终于得到成佛了,人们把他尊称为佛陀或者释迦牟尼佛,意思是大彻大悟的圣人,这也就是释迦牟尼成佛的两则小故事。
当然释迦牟尼去各地宣传佛法,以及佛教传入中国那都后面的故事了。
生活常识分享。
释迦牟尼 (2)
>> 佛教百科>> 佛教基础知识>>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释迦牟尼佛的一生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公元前五百余年释迦牟尼出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是国主净饭王的太子。
成道后,被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贤哲”。
∙释迦牟尼出生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的太子。
其父是国王净饭王,其母摩耶夫人,来自邻近的拘利国,是天臂城主善觉王的胞妹。
摩耶夫人在嫁给净饭王后,多年并未生育。
有一天夜里,她梦到有一头六牙白象王飞入自己的体内,至此才有身孕。
印度有女人回娘家生孩子的传统,因此,快要到分娩时,摩耶夫人在宫人的陪伴下,启程赶往天臂城。
途径蓝毗尼园时,摩耶夫人下车休息,在她伸手去摘一支无忧树枝时,从其右肋生下了悉达多太子。
可是,在悉达多出生后七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净饭王又娶了摩耶夫人的妹妹波阁波提,是她把悉达多抚养成人。
∙释迦牟尼成长悉达多太子天资聪慧,长到12岁时,就已经掌握了当时印度最高的学问,16岁时,娶了表妹耶输陀罗为妻。
他的生活可谓幸福美满,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一生,起因是他有一次驾车出城游玩。
他在驾车经过东、南、西三座城门时,分别见到了人类老、病、死的三种状态,于是认识到所有人都有不可逃避的痛苦。
后来当他在经过北门,看到一位游行的苦行僧时,决定奉行这一古老的修行方法,以摆脱命运的枷锁。
就在他29岁那年的一天晚上,他丢下妻子和家庭,独自出宫修苦行去了。
∙释迦牟尼出家悉达多出宫之后,先是过着挨家挨户乞食的生活。
然后他就去寻访一位叫做卡拉玛的圣者,这是一位住在拉加格里哈山的隐士。
在悉达多找到圣者卡拉玛后,跟随其学习透过呼吸和瑜伽得到四禅八定的方法。
他很快就学会了这些方法,但还是没能从困惑中解脱出来,因为他没能找到诸般痛苦产生的原因以及消灭痛苦的方法。
于是,悉达多离开了卡拉玛。
后来,他又师从另一位隐者拉马普特拉学习“非想非非想定”,可这也没能解除他心中的疑团。
佛教人物关系和中国佛教分类
佛教人物关系和中国佛教分类一、人物关系释迦摩尼原是印度的王子,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为多宝道人,后得升大道开创佛教,为如来佛祖。
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名字叫乔达摩悉达多,结过婚。
如来实际意义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
“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而佛的中文意思就是觉悟。
佛有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菩萨与佛是学校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区别,菩萨还未成就圆满。
观音是佛门的女弟子,但观音,佛,菩萨等等皆是男身,女身是有业力的,不能成佛,化为女相是为了渡女人们。
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也是阿弥陀佛的继任者,候补佛。
其实观世音菩萨早就已经成佛,但不居佛位,而是以菩萨的身份普度众生。
达摩祖师是印度佛教的第二十八位尊者,中国禅宗创始人。
二、中国佛教分类在印度主要是中观、唯识、经部和有部四宗。
传到中国成为中国佛教大乘、小乘两宗,大乘为主要的。
大乘包括:●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创始人达摩祖师)小乘包括:●俱舍宗●成实宗1. 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
“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大众部各部派佛教)的贬称,而“大乘”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
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
达摩祖师
“衣钵真传”也是关于达摩的故事,后人把这一成语用于得到老师的真本领的意思。据说达摩有一件棉布袈裟,一个吃饭的钵盂,是从印度带来的。这两件东西,佛门认为是传法的凭证,非常重视。那时有一个原在洛阳龙门香山寺出家的和尚,叫做僧可,又叫神光。他到少林寺访达摩,希望达摩授予真传。但是达摩闭门面壁,不理他。他便站立在门外不走,以表达自己的诚意。恰好天下大雪,神光站立在雪地不动。到天明时已积雪至膝深。达摩仍不许入室,他用刀把自己的左臂断下,表示求道诚意。达摩问他做什么,他说:“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见他心诚,可以传法,便传衣钵,改名为慧可。这就是“立雪传经”、“断臂传经”的故事。慧可于是取得了禅宗二祖的资格。在少林寺西南少室山半腰的钵盂峰上,有殿房数间,内塑二祖慧可像,据说是他断臂后养伤的地方,所以又名“养臂台”、“觅心台”、“练魔台”等。慧可传下来的衣钵,传到六祖慧能,他是广东人,衣钵也就带到了广东,到了明嘉靖年间,被一个提学副使名叫魏校的焚毁。
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或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他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把他接到南京传法。但是当时南朝的佛教重视讲义理,与达摩的禅宗重坐禅,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论不合。于是他便于同年到北魏,开始在洛阳一带游历,传习禅宗。后来入嵩山少林寺。他在少林寺坐禅时,面壁九年,一天到晚默然而坐。他的这种修行方法,又被称作“壁观”。后来传法于僧慧可,死后葬熊耳山。据说他到南京以后,梁武帝同他说佛理,问他:“我修建了这么多佛寺,写了这么多经卷,度了这么多僧人,有何功德”?达摩回答说:“都无公德”。武帝问他“何以无公德”?他说:“这都是有求而做的,虽有非实”。由于他同梁武帝话不投机,于是便离开南京北上。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现在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关于“一苇渡江”的解释,儒家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因为《诗经》里面有一首《河广》,诗中说:“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唐人孔颖达解释说: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看来这样的解释是比较科学的。
乔达摩悉达多和释迦牟尼是什么关系
《悉达多乔》的释迦牟尼和达摩不是一个人。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而达摩是佛教禅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师,释迦牟尼和达摩的关系是师徒的关系,因为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而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是来源于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的。
他们足足差了一千年。
文献考证
欧洲早期学术界并不认为佛陀曾经真实存在过,而认为应该是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在佛经中的大量记载并不具有可征信性。
虽然经过了一些学者的文献考证,但真正打消诸多怀疑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还是考古挖掘。
1898年,在迦毗罗卫城东南十四英里处的一处佛塔里发现了一个大的石灰石方柜,里面存有三个骨灰瓮,上面的印度俗语文字说“这是属于释迦族的释尊佛陀的遗骨容器”,这份舍利被承认是佛陀真正的遗骨,而其舍利瓶为加尔各答博物馆保管。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5 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 (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 .创始人释迦牟尼, 本名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是"吉样和成功"的意思.乔达摩为母姓 (瞿昙) .悉达多成道后, 弟子們尊称他"佛陀", 意为"觉者"或"觉悟真理的人".释迦牟尼是"释迦族中的圣人"的意思.相传他是净饭王之子, 29 岁出家, 35 岁成道, 创立了佛教.他在恒河流域布教传法, 反对当时印度社会中"婆罗门第一"的种姓制度, 提出"四姓平等"的主张, 得到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种姓的支持, 佛教迅速发展起來.释迦牟尼80 岁涅槃.佛教在印度的发展, 经历了"原始佛教阶段"、"部派佛教阶段"、"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阶段"、"密教阶段".后來, 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些民族进入印度以后, 佛教急剧地衰落, 至公元13 世纪初期, 佛教在印度已濒於绝灭.印度近代佛教的复兴, 是在公元19 世纪后半期, 是重新由锡兰 (今斯里兰卡) 传入的.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和"十二因缘".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讲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集谛讲造成痛苦的主要原因;灭谛讲灭尽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讲为实现佛教理想所应遵循的方法.十二因缘的核心内容是三世两重因果, 讲的是因果报应, 劝导人們"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佛教在印度阿育王时代开始传播到其他国家.一般分为三大支: (一) 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 以大乘佛教为为主, 其经典主要属於汉文系统的北传佛教;
(二) 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以及我国南方的傣族、崩龙族、布朗族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 以小乘佛教为主, 经典为巴利文系统的南传佛教; (三) 传入中国西藏地区, 与西藏当地的古老宗教融合, 形成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藏传佛教.主要流传於我国藏族、蒙古族、纳西族和裕固族等少数民族地区.。
达摩与释迦牟尼关系
达摩与释迦牟尼关系
一、从相上来说,释迦牟尼佛是达摩的老师,双方是师徒关系。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一切佛弟子都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即
使是古佛再来,也得隐藏身份,示现为佛弟子。
达摩祖师是禅宗的祖师,
而禅宗是佛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种。
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才有了禅宗。
禅宗初祖迦叶尊者又代代相传,到达摩祖师手里已经是第二十八代了。
所
以达摩祖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二、从体上来说,两者的关系,我们凡夫则无法判定。
如果达摩祖师
是古佛再来,则两者是平等的关系。
扩展资料:
据传,达摩跟梁武帝见面后,因为话不投机半句多,并没有得到梁朝
皇帝的认可。
达摩不知道是自己灰溜溜地离开的皇宫,还是被驱逐出宫的。
反正是一出宫就赶紧往北魏跑。
跑到长江边的时候,梁武帝的兵已经追了上。
当时江边没有渡船,达摩情急之下,掐了根江边的芦苇,往暗流汹涌
的江中一抛,然后一越而上,踩着那根芦苇就度过了长江。
这就是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故事。
至于怎么渡的,符不符合力学
原理,那还重要吗,重要的是,中国人眼中不可逾越的“长江天堑”,就
这样被达摩用一根轻飘飘的芦苇,就那么轻轻松松地给过去了。
达摩祖师和释迦牟尼佛的关系
达摩祖师和释迦牟尼佛的关系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而达摩是佛教禅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师,释迦牟尼和达摩的关系是师徒的关系,因为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而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是来源于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的。
据说在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之后有了禅宗。
佛教禅宗的创立者迦叶尊者之后代代相传,到达摩祖师这里已经是第二十八代了。
所以释迦牟尼与达摩的关系是师徒关系,没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就不会有达摩的禅宗,禅宗是从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中衍伸出来的一支。
达摩生于公元6世纪前后,在晚年的时候航海来到中国弘扬佛法,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
从佛教的体质来说,两者的关系可能是我们凡夫则无法判定的。
因为佛教之中有古佛再来一说的,比如唐僧就是古佛的转世,所以如果达摩祖师是古佛再来,那么释迦牟尼和达摩的关系就是平等的关系。
古往今来,古佛再生的故事有很多,但是古佛再来一般都是不露身份的,所以说达摩祖师如果是古佛再来理论上是有可能的。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doc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公元前6世纪,在反对婆罗门教过程中,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今天尼泊尔南部的蓝毗尼,是释迦部落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妻儿,出家修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成了“佛”。
“佛”是“佛陀”(觉悟者)的略称,一般专指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成“佛”后的乔达摩·悉达多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中国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里“如来”和“大雄”都是他的称号。
释迦牟尼到印度中部各地广收门徒,宣传佛教达40年之久。
80岁去世。
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若干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利”。
后来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制的,用金、银、玛瑙、珍珠等七种宝物装饰建造的宝塔中供奉,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
释迦牟尼就是中国人熟知的如来佛。
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第一是“苦谛”,说明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第二是“集谛”,说明一切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业(即通常所说的造孽),造业就不免受轮回(转生)之苦;第三是“灭谛”,说明必须消灭一切欲望,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第四是“道谛”,说明要达到“涅槃”必须修道。
佛教主张修行以五戒为主,即不杀生、不偷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不承认婆罗门教经典《吠陀》的权威性,反对杀生献血的祭祀和烦琐复杂的宗教仪式,否认必须通过婆罗门祭司才能修行得道。
由于这些原因,佛教成为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反对婆罗门教的重要武器,更易被人接受。
但是佛教因袭了婆罗门教关于轮回的说教,作为因果报应论的根据,主张劳动人民安分守己,消灭一切欲望,忍耐,顺从,放弃斗争,不许违犯国王的法令,又把刹帝利摆到最高的地位。
历代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以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
释迦牟尼佛与达摩祖师的关系
释迦牟尼佛与达摩祖师的关系
释迦牟尼佛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3~前485),原名悉达多王子,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人。
悉达多是卡皮拉瓦斯图的一位国王之子,如今皮拉瓦斯图是一座位于尼泊尔边界附近的印度东北部城市。
释迦是古代天竺国的一个民族,牟尼是对出家修行者的尊称。
达摩祖师是中国禅宗的始祖,他是释迦牟尼佛禅宗心印的第28代传人,到中国时大概是南北朝时期。
大迦叶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也是禅宗的第一代宗师。
达摩祖师是第二十八代宗师,所以达摩祖师是释迦牟尼佛佛教的弟子,没有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就没有达摩的禅宗。
禅宗是从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佛教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达摩祖师晚年的时候航海来到中国,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
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
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达摩的生卒年月不详,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曾经跟随着佛教禅宗的第二十七代祖师班若多罗学习禅宗佛法,后来为了弘扬禅宗佛法来到了中土。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达摩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据说是二十七世祖师班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在南北朝时期航海来到了中国,在中国游历,遇山朝拜,遇寺讲禅,到处弘扬佛法,后来就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在嵩山少林寺开坛讲禅,并且在嵩山之西麓五乳峰的中峰上部、离绝顶不远的一孔天然石洞中面壁十年,参禅悟法,进行修行,称为达摩面壁。
嵩山五乳峰中峰的上部距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的石洞,石洞深约有5米,高约3米,洞门呈现出方形,向着阳光敞开,石洞之内冬暖夏凉,空气清爽。
这个天然石洞前面有一块小草坪,石洞周围浓荫蔽日,遮住洞口,达摩祖师来到这里之后就将这个石洞当做自己修禅的地方,达摩面壁就发生在这个石洞之中。
据说达摩祖师在这个石洞之内盘膝而坐,面对着石壁终日默然,双目紧闭,五心朝天,祖师入定之后,洞内静悄悄的好像是没有人一样,禅师入定之后,甚至是飞鸟都要在达摩祖师的头上做巢了。
什么是入定呢?入定就是指高僧坐禅的境界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出现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杂念,外界的一切,都不会对他产生任何的干扰,属于高僧修禅的高深程度。
达摩祖师就这样入定,然后开定,开定之后吃点东西,活动一下四肢,然后再次入定,这样反复的进行,达摩祖师在这个山洞之中修行了十年,后来在达摩祖师坐禅的地方的石壁之上留下了达摩祖师的影像,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人们将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并且将这个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僧人们将这块“达摩面壁影石”开凿下来,放在寺庙内,供人们瞻仰。
达摩渡江的故事达摩生卒年月不祥,据说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出身高贵,并且非常的聪明,在孩提时代就饱读佛经,并且有自己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后来跟随第二十七代祖师班若多尊者学习佛法,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达摩和释迦摩尼的故事
达摩和释迦摩尼的故事
达摩和释迦摩尼是佛教中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据传说,达摩是一位修行者,他为了寻找真理和内心的平静而独自隐居在山林中。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遇到了释迦摩尼佛的弟子,并被传授了一些基本的佛教教义。
从此,达摩开始了他漫长的修行之路。
释迦摩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他教导人们要慈悲、善良、宽容地对待他人。
他的教义强调了人类内在的本性和善良品质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修行达到内心平静和智慧的方法。
达摩和释迦摩尼之间的故事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但它们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追求真理和内心的平静需要通过修行和实践来实现。
在这个意义上,达摩可以被视为释迦摩尼佛的代表之一,代表着佛教修行者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释迦牟尼佛一生简介
释迦牟尼佛一生简介1、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
姓乔答摩,名悉达多。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释迦,种族名,意为"能";牟尼,亦译为“文”,是尊称,意为“仁"、“儒"、“忍”、“寂”。
合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克第a2、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
母亲摩耶夫人是邻国拘利族天臂国王之女。
摩耶夫人在回父国途中,于蓝毗尼分娩后7天去世,太子因此由姨母摩诃波阍波提抚养成人。
关于释迦牟尼生卒年代,南传和北传的佛教有个元前623世,太子因此由姨母摩诃波阁波提抚养成人。
关于释迦牟尼生卒年代,南传和北传的佛教有不同说法。
据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出律记",推断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
南传佛教或认为是公元前623年至公元前544年,一说是公元前622至公元前543年。
释迦牟尼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9岁 (一说是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加上释迦族姓面临灭族的战争威胁,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开始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跟随"数论"先驱阿罗逻迦罗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
后到尼连件川田件阳商十二因缘之理,最后达到觉悟。
时年35(一说3行传到伽耶(菩提伽耶)毕波罗树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最后达到觉悟。
时年35(一说30)岁。
先在波罗奈城鹿野苑向其侍从阿若娇陈如等5人说法,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进行传教,并组成传教的僧团,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在王舍城先后受到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及其子阿阖世王的皈依,在舍卫城受到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皈依。
弟子很多,传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被称为十大弟子。
80岁时于拘尸那迦城逝世。
佛祖和佛教的世界历史故事
在公元前6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国王叫做净饭王。
有一天,正在宫中的净饭王接到皇后家中送来的喜报,皇后为他生了一个王子。
这位王子就是佛教的创始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姨母抚养长大的。
从小释迦牟尼就特别的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会,而且对任何事情都愿意问一个为什么,非要得出答案不可。
净饭王非常喜欢小王子,希望有一天小王子能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大王。
但是老国王总为这个小王子担忧,因为他总愿意考虑一些在老国王看来非常荒唐的事情。
比方他问,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婆罗门,有的人却是首陀罗?而且,婆罗门的子子孙孙都是婆罗门,首陀罗的子子孙孙永远是首陀罗,这又是为什么?老国王答复不出来,只好说这是上天安排的,但悉达多说,他不相信,又说他要找到一个让人人平等的方法。
悉达多19岁的时候,同表妹结了婚,家庭生活也非常美满。
有一天,悉达多出城玩耍,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困难地挪动着脚步,走出不远又看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正遇着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
他问一个过路人,这是怎么回事,过路人说:“真是少见多怪,这种事经常发生,又不是第一次〞。
回宫后,他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非常的烦闷和苦恼。
他在想: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又有一天,悉达多看见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捧着一个瓦钵,现出一副悠然自得,富足快乐的样子。
王子问随从这是什么人。
随从说:“这是出家修道的人。
〞悉达多赶忙向修道者行礼,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的快乐。
修道者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
〞回宫后,王子又在想那个修道者的话,很冲动,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
第二天早晨,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
消息传出后,全城都在庆贺净饭王得了孙子,悉达多有了儿子。
但悉达多在考虑了一夜之后,决定出家修道。
他悄悄走过妻子的房间,看见她怀抱着儿子,想走进去看上一眼。
但是,他终于停住了脚步,叹息说:“要修道是多难啊!〞终于,他下定决心,抛开妻儿,决然分开了家。
历史故事-佛教始祖释迦牟尼
历史故事-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你到过北京的西山吗?那里有一座著名的卧佛寺,寺里有一尊很大的铜铸佛像。
它身长五米多,重好几万斤。
特别的是,佛身侧卧,右手撑头,目光慈祥,仪态庄重,周边还围着十二尊小的铜佛。
卧佛似在病中不倦地对弟子们谆谆教诲。
除了北京卧佛寺以外,全世界每个有佛教的国家,都有同样形状的卧佛塑像。
这个卧佛是谁?他,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4月8日。
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他的父亲是印度半岛北部的一个小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国王。
根据当地的风俗,婴儿要出生在外婆家里。
释迦牟尼的母亲怀孕以后,准备回娘家去生育,她大着肚子路过一个花园,在树下休息时生下了这位王子。
他母亲从此得了病,七天后就去世了。
所以,释迦牟尼是由他姨母抚养长大的。
这个孩子从小就喜爱学习,文学、哲学、算学,样样精通。
同时,他又喜欢武术,骑马、射箭、击剑,他全娴熟。
他的父亲非常高兴,决定将来把王位传给他,并且希望他光宗耀祖,成为一个“转轮王”——统一天下的君王。
然而,释迦牟尼对权势半点兴趣也没有。
他满脑子想的全是人世间的种种不平:为什么在印度要把人分成四等?为什么白种人要统治其他肤色的人?为什么混血儿是人人唾弃的“贱民”?一次,他乘车出游,看见田野里的农民正在烈日下种地。
他们一个个面黄肌瘦,汗流浃背,流露出又饿又渴、又困又累的神情。
那头正在耕地的老牛,更是疲惫无力,前面有人拉着穿在它鼻子里的绳索,后面有人用鞭子狠狠地抽打。
老牛痛苦地摇晃着双角,气喘吁吁地拉着入土很深的犁头,慢慢地朝前走着。
“苦啊!”释迦牟尼不觉脱口而出。
在释迦牟尼的脑海里,翻腾起阵阵波澜:人世间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种种痛苦?怎样才能摆脱这些痛苦呢?他读了许多书,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后来他知道,权力再大的国王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他决心放弃王位的继承权,去出家修道。
“这孩子疯了?他还不到二十呢!”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吃惊地说。
为了防止儿子出家,国王想方设法,让邻国年轻貌美的女王嫁给了释迦牟尼。
关于佛教起源的故事
关于佛教起源的故事佛教与__、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那么你知道佛教的起源是什么吗?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佛教起源的故事吧!佛教的起源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乔达摩.悉达王子所创。
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逝,由姨母抚养长大。
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
后与觉善王的女儿耶输陀罗结婚生子。
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善射骑,博学多艺,也富于沉默思考。
29岁离家,到处寻师访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门。
为了达到解脱人生之苦的目的,悉达多离家之后,先到王舍城郊外漫游,跟随数论派先驱阿逻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
接着他尝试通过严格的苦行发现真理,寻求解脱。
据说,他认为:摩擦湿木不能生火,摩擦干木才能取火;人身亦需经过苦行,清除体液,才能悟出真理。
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后7天只进一餐。
他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卧于荆棘上。
6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却依然没有发现什么真理。
乔达摩认识到苦行并不能获得解脱,开始净身进食。
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默想。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悟出了“四谛”的真理。
这标志他真正觉悟成道了,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
这一年他35岁。
此后他就一心转向传教活动,历时49年说法。
他的活动地区主要在摩揭陀、拘萨罗跋耆三国,东面最远到过瞻波,西到摩偷罗。
当时这一带经济文化发达,沙门运动高涨,新的宗教团体和哲学派别,大都在这里活动。
佛教意为佛陀的教法。
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
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良好的影响。
最初佛教是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但当初并没有得到很大发展。
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
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所以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这个尊称以后非常流行,以致他的本名很少被提及了。
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
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其父是净饭王。
•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去世较早,他由姨母抚养长大。
•后来他与觉饭王之女耶输陀罗结婚,生子罗喉罗。
29岁时,由于看到每个人都要遭受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他便离家外出,寻师访友,立志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道。
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印度的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冥想。
经过7天7夜,他终于悟出了“四谛”,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佛教的教义:•其他世界宗教相比,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色彩浓重,具体表现之一,是典籍浩瀚,教义庞杂。
•佛教的基本教义,都是围绕解决现实人生痛苦的主题而展开。
这是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
•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
•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
缘起论系以“法印”为基础,以“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为中心思想。
所有佛教之教法均以缘起论为依准。
•法印,即作为印证是否合乎佛法的标准。
•四谛,又作四圣谛。
谛,意为真理或实在。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
(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
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
(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
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
(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
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和达摩的关系
导语:释迦牟尼和达摩的关系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后来看到了人世间的生、老
释迦牟尼和达摩的关系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后来看到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等诸多的烦恼,萌生了出家修行的念头,后来不顾父王的劝阻出家修行,最终在35岁的时候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创立了佛教,我们中国人称之为“如来佛祖”。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而达摩是佛教禅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师,释迦牟尼和达摩的关系是师徒的关系,因为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而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是来源于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的。
据说在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之后有了禅宗。
佛教禅宗的创立者迦叶尊者之后代代相传,到达摩祖师这里已经是第二十八代了。
所以释迦牟尼与达摩的关系是师徒关系,没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就不会有达摩的禅宗,禅宗是从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中衍伸出来的一支。
达摩生于公元6世纪前后,在晚年的时候航海来到中国弘扬佛法,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
从佛教的体质来说,两者的关系可能是我们凡夫则无法判定的。
因为佛教之中有古佛再来一说的,比如唐僧就是古佛的转世,所以如果达摩祖师是古佛再来,那么释迦牟尼和达摩的关系就是平等的关系。
古往今来,古佛再生的故事有很多,但是古佛再来一般都是不露身份的,所以说达摩祖师如果是古佛再来理论上是有可能的。
达摩的师傅是谁
达摩又叫做菩提达摩,是一位得道的高僧,自称是佛教禅宗的第二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