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和达摩的关系

合集下载

电影达摩赏析

电影达摩赏析

电影《达摩祖师传》赏析

张绪佑

电影《达摩祖师传》,通过讲述南印度三王子菩提多罗(后改法号达摩)在继承王位的争斗中九死一生,最后放弃王位继承,一心向佛,在国内修行67年后,于南北朝时期来中国传授佛法和武艺,创立了禅宗,最终成佛的故事,阐述了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思想,给予了人生许多哲学思考。看了电影《达摩》,如同饮了一杯清醇的美酒,让人醍醐灌顶,回味无穷。

达摩是汉传佛教禅宗的始祖。是印度禅祖迦叶后传的二十八祖。相传当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手持鲜花不发一言,众僧不解,只有迦叶会心一笑。(因花微笑,由笑花开)。达摩在中国少林寺创立禅宗,

盛行于六祖慧能(华南),中晚唐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另有天台宗、华严宗、

莲宗、密宗等)

禅,由梵文“禅那”音译过来,指对本体的领悟,自性的参证。“禅定”是静中思考,是一种精神的集中,一种有层次的冥想。禅宗的核心思想特点是“口说玄理,默授于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来自生活,不受知识约束,是专期对生活积累的顿悟。达摩在少林寺主要传授“二入四行"禅法,“二入”是指理入、行入。主张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静无为。“四行”指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禅的“顿悟”求内心自证,与老子道德经(禅的形而上)、庄子的坐忘、心斋、朝彻都是一致的,是佛教与儒道思想的融合。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流传最广,对中国哲学思想和艺术思想都有着重要影响。

印度教和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印度教和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印度教和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印度教

1. 维达维山的创始人 - 无始之神布拉马

无始之神布拉马是印度教最高的神,也是维达维山的创始人。据传他

创造了宇宙和万物,并颁布了各种礼仪和文化传统。

2. 三大神的代表之一 - 毗湿奴

在印度教的三大神中,毗湿奴是其中之一。他又被称为「大守护神」,是宇宙的添运者,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和繁荣。

3. 众神之神 - 克里舍那

克里舍那在印度教信仰中是众神之神,又被称为「智慧之神」。他主

管着智慧和知识,并为人们解决难题。

佛教

1. 密勒日巴创立宁玛派 - 密勒日巴悉达多

密勒日巴悉达多是佛教宁玛派的创始人,他深受西藏文化的影响,曾

游历印度和尼泊尔,创立了一种将哲学和心理学巧妙结合的佛学理论。

2. 修行成就卓著 - 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在佛教信仰中被认为是智慧菩萨,又被称为「大智慧王」。

他修行的道路非常漫长,成就也非常卓著,因此在佛教史上也占据着

重要地位。

3. 禅宗创立者 - 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是佛教禅宗的开宗祖师,他曾巡游印度和中国,并把禅宗的

教义传播到中国。他的教义强调静心禅定和仁爱与慈悲,对于中国佛

教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总结

印度教和佛教在印度的历史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创

始人和代表人物也对信仰发展和人们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世

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印度教及其创始人无始之神布拉马、毗湿奴、克里舍那深深地影响着印度文化,而佛教及其创始人密勒日巴悉达多、文殊菩萨和达摩祖师也成为了东亚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建立者和传承者。

释迦牟尼真的存在吗

释迦牟尼真的存在吗

释迦牟尼真的存在吗

首先历史上确实存在释迦牟尼。这一点,不仅有佛教典籍的记载,其他的文化典籍当中也有记载。英国殖民印度期间,针对佛教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活动。出土的遗迹也证实了释迦牟尼确有其人。

其次是历史上的释迦牟尼的形象并不等同于宗教当中的形象。目前关于释迦牟尼的史料,主要保存在佛教文献当中。在这文献中,历史事实与神话传说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后世历史学家只能根据目前文献当中的部分内容,勾勒出释迦牟尼的生平概况。

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份有多种说法,佛教内部不同派别的说法相去数百年之久。但目前较为主流的说法是释迦牟尼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他出生在现在尼泊尔境内的一个小国,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

29岁以前过的是纸醉金迷的贵族生活。29岁脱离家庭开始修行。五年以后开始收徒传教,佛教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80岁去世。佛教早期的发展当中,反对偶像崇拜,也不将释迦牟尼视为神,而是作为精神导师。早期佛教僧团比较接近于一个学术团体,不是宗教团体。

最后,随着佛教的逐步发展,释迦牟尼也开始被神化。于是佛教典籍当中,关于他的生平记载中就开始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神话内容。比如在他出生的时候有一列祥瑞之兆。具体包括他母亲梦见-头大象,然后受孕;释迦牟尼出生后,脚下生莲。后来又演化出了佛本生经。

不光叙述释迦牟尼身前之事,还叙述了大量释迦牟尼前世的事情。神色彩更加浓厚。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佛教创始人的称呼。他的本名叫做乔达摩悉达多,尼泊尔的一个修行者。他的出生家族,是一个村落的领袖。说他是王子,那是夸大,在古代尼泊尔,一般的城邦实际上就是村子,几百个人就行。乔达摩悉达多长大之后,开始修行(修行,就是通过对身体施加折磨,而在痛苦之中感悟真理),一开始想做苦行僧,但是不能坚持。他认为,过于极端的修行方式,是不能悟道的,于是他改变了修行,走的是沙]路线。达摩悉达多创立的派别,与沙门]有关。他在修行之中,有了自己的想法:世间的不幸,都是来源于欲望。如果想获得解脱,就需要彻底的不入轮回,达到涅擊。必须抛弃正常人的一切欲望,这样在死后可以彻底的寂灭,也就是涅磐。

11 佛教及其汉化(上、下)

11 佛教及其汉化(上、下)

(4)帝王的倡导 • 佛教既然能令国人心灵上得到安慰,君主亦可利用它治国。 • 魏晋时,佛教教义渐合统治者的要求。如在《 沙门不敬 王者论 》中,北朝僧人法果认为皇帝是「当今如来」, 并说「我非拜天子,乃是佛礼矣。」(《魏书‧释老志》) • 这与南朝道安所说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相互对照, 所以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 隋唐时,佛教已纳入统治者控制之下,统治者亦可放心推 崇佛教。 • 如沙门面见帝王,自称「沙门某」。至于僧尼犯罪,国家 以法律严惩他们。另外,僧尼再没有司法特权。
理学诸子如朱熹、二程等思想受佛法之影 响甚巨,但其表面上却排斥佛法,一时 儒子排佛成为风气。 喇嘛教(藏密)为国教,诸家不振,唯禅宗、 净土宗维持。 佛、道、儒三者彼此互融。 清政府让宗教与民间隔离,佛法因而衰落。 民国初年高僧辈出。西方国家觉悟到精神 层面须要提升,许多人迫切渴求学习佛 法。
1 佛教在中国兴盛的原因
•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 6窟浮雕 北魏) • 太子出游四城门,分别 见到了痛苦的病人、孤 独的老人、死者的尸体 和自由自在的出家修行 人,深深地感到人生充 满着苦难,引发了他出 家寻求真理的念头。
夜半逾城
•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 窟浮雕 北魏 • 在天神的帮助下,释迦 太子离开了王宫,从此 踏上了出家修行的历程。
佛教及其汉化
学习要点
印度原始佛教
一、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界” ㈡.佛教的宇宙观——“三界”、“大千世 佛教的宇宙观 三界 1.欲界 界内的众生生命,都从欲爱。 1.欲界: 界1.欲界:界内的众生生命,都从欲爱。 ”
2.色界:色界的众生,但有情意而无欲。 2.色界:色界的众生,但有情意而无欲。 色界 3.无色界:界内众生但有意识,而无情欲。 3.无色界:界内众生但有意识,而无情欲。 无色界
⑴.布施:① 财施;② 法施;③ 无畏施。 布施: 财施; 法施; 无畏施。 ⑵.持戒:即严持佛教戒律。 持戒:即严持佛教戒律。 ⑶.忍辱:锻炼忍耐力、包容力、忍受打骂毁辱、赞誉奉 忍辱: 锻炼忍耐力、包容力、 忍受打骂毁辱、 承以及饥寒困苦。 承以及饥寒困苦。 ⑷.精进:精勤不懈地学习六度。 精进:精勤不懈地学习六度。 ⑸.禅定:使心性专注不散,深入定性。 禅定:使心性专注不散,深入定性。 ⑹.智慧:以般若智慧正观世界实相总导一切修持法门 智慧: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的创始与教义 ㈢.佛教教义
十二因缘说” 2.“ 十二因缘说” 人生由无明—行 识 名色 六处—触 名色—六处 人生由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处 触 — 老死这12 因缘和合而成, 因缘和合而成, 受—爱—取—有—生—老死这 爱 取 有 生 老死这 前因后果,人人如此。悟透因缘说, 缘觉) 前因后果 , 人人如此 。 悟透因缘说 , ( 缘觉 ) , 便是罗汉果位的最高阶梯。 便是罗汉果位的最高阶梯。

古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不是我们说的如来佛祖

古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不是我们说的如来佛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不是我们说的如来

佛祖

导语:正常的宗教信仰不能用对与错来衡量,拿佛教来说,虽然佛学思想不一定科学,但是能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精神上的帮助,这样也是有利于人们的正常

正常的宗教信仰不能用对与错来衡量,拿佛教来说,虽然佛学思想不一定科学,但是能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精神上的帮助,这样也是有利于人们的正常生活的。佛教的创始人叫做释迦牟尼,他苦苦修行终于创立佛教,给人们带了一定的精神慰藉。那么释迦牟尼是怎样成佛的呢,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都有哪些呢?

首先来看看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的六年苦行吧。释迦牟尼的原名叫做悉达多•乔达摩,他感慨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并且他也明白了世间的事物都是变化着的,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于是便依然出价修行,他带着几名弟子遍访名师,尝尽了人间疾苦。之后他来到了尼毘连河边的一个叫苦行林的地方,在一个山洞里修炼,每天只吃一点东西,就这样坚持了6年时间才结束。

释迦牟尼结束了他6年的苦行生活之后,他来到了一棵枝叶茂盛的大菩提树下,随手拾起一些比较软的草铺垫了一下座位,面朝着东方开始打坐,并且他还立誓如果不能达到真正的大彻大悟,就算是死也不起来。就这样释迦牟尼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终于他的智慧涌现,恍然大悟,参透了人生的真谛以及痛苦的根源。就这样释迦牟尼终于得到成佛了,人们把他尊称为佛陀或者释迦牟尼佛,意思是大彻大悟的圣人,这也就是释迦牟尼成佛的两则小故事。当然释迦牟尼去各地宣传佛法,以及佛教传入中国那都后面的故事了。

生活常识分享

佛教人物关系和中国佛教分类

佛教人物关系和中国佛教分类

佛教人物关系和中国佛教分类

一、人物关系

释迦摩尼原是印度的王子,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为多宝道人,后得升大道开创佛教,为如来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名字叫乔达摩悉达多,结过婚。

如来实际意义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而佛的中文意思就是觉悟。

佛有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菩萨与佛是学校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区别,菩萨还未成就圆满。

观音是佛门的女弟子,但观音,佛,菩萨等等皆是男身,女身是有业力的,不能成佛,化为女相是为了渡女人们。

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也是阿弥陀佛的继任者,候补佛。其实观世音菩萨早就已经成佛,但不居佛位,而是以菩萨的身份普度众生。

达摩祖师是印度佛教的第二十八位尊者,中国禅宗创始人。

二、中国佛教分类

在印度主要是中观、唯识、经部和有部四宗。

传到中国成为中国佛教大乘、小乘两宗,大乘为主要的。

大乘包括:

●天台宗

●三论宗

●唯识宗

●华严宗

●律宗

●净土宗

●密宗

●禅宗(创始人达摩祖师)

小乘包括:

●俱舍宗

●成实宗

1. 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大众部各部派佛教)的贬称,而“大乘”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

达摩祖师的故事

达摩祖师的故事

达摩祖师的故事

“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

菩提达摩,古印度高僧,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后裔“般若多罗”大师的弟子。他的传奇一生内外俱名,他通鉴世事,精通武术,不恋王位,悲世怜人,不尚文字,口传心授。在河南嵩山少宝山五乳峰下的少林寺,首创禅宗,被尊为初祖。

一、身世显赫为太子

在古印度的南天竺国,香至国王有三个太子,他最喜欢的是三太子,名字叫菩萨多罗。他出生时就有僧人预言,他是佛祖点化而降生的。三太子从小聪明过人,诵读经文过目不忘,七岁时就已熟读各种经文。国王喜欢他就想把王位传于三太子。

二、出游遇鹰不知祸

有一天,三太子出游,累了睡在树上小憩,忽然一大鹰从天而降,俯冲他直奔而来,吓得他大叫一声,跌入地下,起身看时,眼前迷雾茫茫,不知何处,遂往前行,看一老者,白衣飘逸,坐于树下。

三、老者点睛身后事

菩萨多罗深施一礼上前问道:“老伯,这是那里?”老者答:“这是你陌生的地方”。“这是我的国土,将来我还要在这里为王,我怎会陌生。”老者说:“将来的事不能肯定,你还是随遇而安吧!”菩萨多罗沉思片刻又问:“你在这里干什么?”老者答:“我在等你。”“你是谁?”“我是你。”太子一惊。老者又说:“你今天必遇凶险,九死一生”。太子略一沉思又问:“那我将来呢?”“跟我一样,一坐九年。”老者说完转身离去。

四、宫廷骤变亲情断

这时忽见待卫骑马来报,国王病危,请三太子回宫。三太子顾不上许多,策马而归,一路上却遇蒙汉打杀,原来大太子、二太子早有预谋,见国王病危,欲夺王位,两人相商,要置三太子于死地。三太子拼命抵挡,打败杀手,负伤回王宫。

乔达摩悉达多和释迦牟尼是什么关系

乔达摩悉达多和释迦牟尼是什么关系

《悉达多乔》的释迦牟尼和达摩不是一个人。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而达摩是佛教禅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师,释迦牟尼和达摩的关系是师徒的关系,因为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而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是来源于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的。他们足足差了一千年。

文献考证

欧洲早期学术界并不认为佛陀曾经真实存在过,而认为应该是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在佛经中的大量记载并不具有可征信性。虽然经过了一些学者的文献考证,但真正打消诸多怀疑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还是考古挖掘。

1898年,在迦毗罗卫城东南十四英里处的一处佛塔里发现了一个大的石灰石方柜,里面存有三个骨灰瓮,上面的印度俗语文字说“这是属于释迦族的释尊佛陀的遗骨容器”,这份舍利被承认是佛陀真正的遗骨,而其舍利瓶为加尔各答博物馆保管。

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

达摩,又称达磨,全称为菩提达摩意为“道法”。 他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也有说他属于刹帝利种姓的。种姓是印度古代的一种社会阶级制度。印度社会共有四大种姓,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商人和农民)、首陀罗(无技艺的劳动者和奴仆,或称不可接触者),可见达摩的社会地位是高贵的,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他自称是释迦牟尼的第28代徒孙,即是印度禅宗的第28代祖。 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或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他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把他接到南京传法。但是当时南朝的佛教重视讲义理,与达摩的禅宗重坐禅,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论不合。于是他便于同年到北魏,开始在洛阳一带游历,传习禅宗。后来入嵩山少林寺。他在少林寺坐禅时,面壁九年,一天到晚默然而坐。他的这种修行方法,又被称作“壁观”。后来传法于僧慧可,死后葬熊耳山。据说他到南京以后,梁武帝同他说佛理,问他:“我修建了这么多佛寺,写了这么多经卷,度了这么多僧人,有何功德”?达摩回答说:“都无公德”。武帝问他“何以无公德”?他说:“这都是有求而做的,虽有非实”。由于他同梁武帝话不投机,于是便离开南京北上。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现在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关于“一苇渡江”的解释,儒家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因为《诗经》里面有一首《河广》,诗中说:“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唐人孔颖达解释说: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看来这样的解释是比较科学的。 “衣钵真传”也是关于达摩的故事,后人把这一成语用于得到老师的真本领的意思。据说达摩有一件棉布袈裟,一个吃饭的钵盂,是从印度带来的。这两件东西,佛门认为是传法的凭证,非常重视。那时有一个原在洛阳龙门香山寺出家的和尚,叫做僧可,又叫神光。他到少林寺访达摩,希望达摩授予真传。但是达摩闭门面壁,不理他。他便站立在门外不走,以表达自己的诚意。恰好天下大雪,神光站立在雪地不动。到天明时已积雪至膝深。达摩仍不许入室,他用刀把自己的左臂断下,表示求道诚意。达摩问他做什么,他说:“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见他心诚,可以传法,便传衣钵,改名为慧可。这就是“立雪传经”、“断臂传经”的故事。慧可于是取得了禅宗二祖的资格。在少林寺西南少室山半腰的钵盂峰上,有殿

旅游宗教文化复习题

旅游宗教文化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悉达多·乔达摩: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力的原名,乔达摩是他的姓,悉达多是他的名,

悉达多的意思是吉祥或达到目的的人,汉意为成就者。

2、藏传佛教:源于印度,但吸收了原始苯教一些神祗和仪式。在教义上,是大、小乘

兼容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共修,先显后密,并以无上瑜珈密为最高修行次第,形成藏密。

3、业报轮回:当十二因缘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轮回说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三

世两重因果业报轮回

4、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

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5、三世佛:“三世”是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可以说成前世、现世、

来世或前生、今生和来生等。在佛教寺庙大殿里大多供奉三尊佛像。

6、南无阿弥陀佛:指的就是阿弥陀佛。“南无”有“致敬”、“归命”之意,念诵“南无阿弥

陀佛”是表示一心皈依于阿弥陀佛。

7、道藏: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

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

8、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

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

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

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

10、四大道教名山:四川的青城山与龙虎山(江西)、武当山(湖北)、齐云山(安徽)

11、全真教:是王重阳于金初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创立。属

道教,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名。并且对中国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武术有很大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14
印度拘尸那竭的涅槃堂与娑罗双树
15
二、佛教基本教义

色受想行识
基本教义:四谛(四条真理)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八苦——生、老、病、死、怨憎 会、求不得、爱别离、五阴炽盛(苦修) 集谛:由生到生是欲念的集合、转换。 (轮回) 灭谛:Fra Baidu bibliotek存没自由,只有欲念寂灭才获 取自由。(涅槃)
37
★无念说
“无念”是禅宗的最高宗 旨和最高境界 , 也是佛教的解脱 程序。 指“悟”自身,不要存留世俗 世界的任何想法、任何分别,而 只有符合佛教真如的念头。(贪、 嗔、痴)
38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 成佛道 ,进入无差别境界(北 宗禅追求清静境界),主张消解 空间方位和时间概念,天地不能 置于虚空之外,虚空不能置于吾 心之外,以心观物,物无大小, 亦无南北。
35
★顿悟说
所谓顿悟,是指无须烦琐仪 式和长期修习,一旦把握佛 教真谛,即可突然觉悟。禅 宗明确反对坐禅念佛,也不 要求累世修行,而是强调 “直指本心”、“顿悟成 佛”。
36
禅的本义是沉思,禅的状态 是沉思的状态,是潜意识十分活 跃的时候,是最能产生联想、想 象和灵感的时刻。 在不可思议处思议,在过于 玄奥处领悟,在幽微暧昧处开朗 --这就是灵感,这就是顿悟。
16
道谛:欲念要得到寂灭,要通过

佛教传说故事资料

佛教传说故事资料

一、关于苇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世界各地均有生长,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

佛教传说故事:达摩祖师一苇渡江

达摩祖师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古印度),婆罗门种姓,相传是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传说,达摩祖师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后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

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今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

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梁武帝萧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梁武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主张自我解脱。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

当时有个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荥阳县人。当时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当地群众称:“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

莲,顽石点头”。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达摩听讲,听到有些地方点点头,听到有些地方摇摇头。点头表示赞同神光讲的观点,摇头表示对神光讲的观点不赞同。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最大不尊,便问达摩:“你为什么摇头?”对佛学的认识二人因有分歧意见,达摩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达摩离去后,听讲的群众有人对神光说:“刚才那个人你知道他是谁?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神光听了以后,感到惭愧之极,师父到了跟前,刚才自己太没礼貌了。于是他就赶快追赶达摩,赔礼道歉。达摩在前边走,神光在后面紧追,一直追到长江边。达摩急着过江,停立江岸,只见水域茫茫既没有桥,也没有船,连个人影也不见。这怎么过江呢?达摩十分焦虑。谁知“天无绝人之路”。正在这无可奈何之际,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看样子好象也是在等船过江。达摩暗自盘算:这位若大的年纪,为何孤苦伶仃,无人护送照料?也罢!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于是他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老人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壮,仪表非凡。老人暗自点头称许,随即顺手抽出一根芦苇予达摩。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

达摩与释迦牟尼关系

达摩与释迦牟尼关系

达摩与释迦牟尼关系

一、从相上来说,释迦牟尼佛是达摩的老师,双方是师徒关系。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一切佛弟子都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即

使是古佛再来,也得隐藏身份,示现为佛弟子。达摩祖师是禅宗的祖师,

而禅宗是佛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种。

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才有了禅宗。禅宗初祖迦叶尊者又代代相传,到达摩祖师手里已经是第二十八代了。所

以达摩祖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二、从体上来说,两者的关系,我们凡夫则无法判定。如果达摩祖师

是古佛再来,则两者是平等的关系。

扩展资料:

据传,达摩跟梁武帝见面后,因为话不投机半句多,并没有得到梁朝

皇帝的认可。达摩不知道是自己灰溜溜地离开的皇宫,还是被驱逐出宫的。反正是一出宫就赶紧往北魏跑。跑到长江边的时候,梁武帝的兵已经追了上。

当时江边没有渡船,达摩情急之下,掐了根江边的芦苇,往暗流汹涌

的江中一抛,然后一越而上,踩着那根芦苇就度过了长江。

这就是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故事。至于怎么渡的,符不符合力学

原理,那还重要吗,重要的是,中国人眼中不可逾越的“长江天堑”,就

这样被达摩用一根轻飘飘的芦苇,就那么轻轻松松地给过去了。

曹洞宗试题和答案

曹洞宗试题和答案

概念题:

1.一大藏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

2.佛法的法脉传承:释迦牟尼将心宗赋予摩诃迦叶以后,一直延续到了菩提达摩,称之为这个心宗的第二十八祖。随后,二十八祖东渡到了中土,在中土广布心宗,如是衣钵相传到了五祖,也就是到了禅宗五祖。从禅宗五祖开始,禅宗分为南禅、北禅,也就是后人所说的渐修和顿悟。这个南禅、北禅分别的一个教称,称为洞山和曹溪,也即是说,北传以神秀为首座的传承称为洞山,南传以慧能为传承的这一系脉称为曹溪。

3.曹洞宗的渊源:曹洞宗其实就是曹溪和洞山的,应该说是曹洞山的祖庭。也即是在五祖圆寂之前,或者说是由二祖到五祖这段过程的法脉就是曹洞宗法脉。

在唐朝的咸通初年(公元860年),由良介禅师在江西的洞山(现在江西的洞山)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曹洞宗由秘传心印,走向了普度市民的这么一个过程。

良介禅师在江西洞山广开法门,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位他的弟子,这位弟子也是他的法裔,即是本寂禅师,他在洞山悟法以后,又到了江西的曹山,记住啊,曹山,而不是曹溪。因为有了洞山和曹山,所以后人就等同,或者认为曹洞宗来源于良介禅师的洞山和本寂禅师的曹山。所以将这师徒两个人传法的锡地连起来,称之为曹洞宗。

这就是曹洞宗它真正的法脉。其实咱们可以说,从南北朝,也就是达摩祖师到了中土以后,迄今,这个曹洞是一支法脉,一直是传承到了现在。

曹洞宗是由本寂禅师正式推向市民,之前的人们所说的是良介和本寂创立了曹洞宗,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是曹洞宗早于,或者说在慧可与僧璨的交接期间,曹洞宗就已经存在,只不过是本寂将曹洞宗真正地走市民宗风,设立了五位君臣的宗要,体现了曹洞宗的事理和体用不二、无碍,同时体现了曹洞的“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的宗风,由此,青原行思一系的禅风广布世间。

释迦摩尼和孔子的故事

释迦摩尼和孔子的故事

释迦摩尼和孔子的故事

释迦牟尼和孔子是两位分别来自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先知和哲学家。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而孔子则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代印度北部的一位王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在29岁时出家修行,并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教义强调个人的修行和觉悟,以及对生命和世界的苦难和无常的洞察。他的教义后来成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基础。

孔子,原名孔丘,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义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他认为个人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强调人们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并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孔子的教义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释迦牟尼和孔子的教义和思想体系不同,但他们都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释迦牟尼的佛教教义影响了世界各地许多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而孔子的儒家思想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东亚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和达摩的关系

导语:释迦牟尼和达摩的关系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后来看到了人世间的生、老

释迦牟尼和达摩的关系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后来看到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等诸多的烦恼,萌生了出家修行的念头,后来不顾父王的劝阻出家修行,最终在35岁的时候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创立了佛教,我们中国人称之为“如来佛祖”。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而达摩是佛教禅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师,释迦牟尼和达摩的关系是师徒的关系,因为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而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是来源于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的。据说在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之后有了禅宗。佛教禅宗的创立者迦叶尊者之后代代相传,到达摩祖师这里已经是第二十八代了。所以释迦牟尼与达摩的关系是师徒关系,没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就不会有达摩的禅宗,禅宗是从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中衍伸出来的一支。达摩生于公元6世纪前后,在晚年的时候航海来到中国弘扬佛法,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

从佛教的体质来说,两者的关系可能是我们凡夫则无法判定的。因为佛教之中有古佛再来一说的,比如唐僧就是古佛的转世,所以如果达摩祖师是古佛再来,那么释迦牟尼和达摩的关系就是平等的关系。古往今来,古佛再生的故事有很多,但是古佛再来一般都是不露身份的,所以说达摩祖师如果是古佛再来理论上是有可能的。

达摩的师傅是谁

达摩又叫做菩提达摩,是一位得道的高僧,自称是佛教禅宗的第二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