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一学案:第一单元 1.3.1 第2课时 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学案与练习 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学案与练习 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

4.4 对数函数学习目标1.通过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学习,培养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素养.2.通过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应用,培养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素养.第1课时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1.对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y=log a 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定义域是(0,+∞).2.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我们可以借助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数函数的概念[例1] (1)下列函数是对数函数的是( )A.y=lg 10xB.y=log3x2C.y=ln xD.y=lo g13(x-1)(2)若函数f(x)=log a x+(a2-4a-5)是对数函数,则实数a= . 解析:(1)由对数函数的定义,得y=log a x(a>0,a≠1)是对数函数,由此得到y=ln x是对数函数.故选C.(2)由对数函数的定义可知,{a2-4a-5=0,a>0,a≠1,解得a=5.答案:(1)C (2)5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对数函数的方法判断一个函数是对数函数必须是形如y=log a x(a>0,且a ≠1)的形式,即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系数为1.(2)底数为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数. (3)对数的真数仅有自变量x.针对训练1:(1)若函数y=log a x+a 2-3a+2为对数函数,则a 等于( ) A.1 B.2 C.3 D.4(2)已知对数函数的图象过点M(9,2),则此对数函数的解析式为 .解析:(1)因为函数y=log a x+a 2-3a+2为对数函数,所以{a 2-3a +2=0,a >0,a ≠1,解得a=2.故选B. (2)设函数f(x)=log a x(x>0,a>0,且a ≠1),因为对数函数的图象过点M(9,2),所以2=log a 9,所以a 2=9,又a>0, 解得a=3.所以此对数函数的解析式为y=log 3x. 答案:(1)B (2)y=log 3x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例2]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log a (3-x)+log a (3+x)(a>0,且a ≠1); (2)f(x)=1log 12(2x+1).解:(1)由{3-x >0,3+x >0,得-3<x<3,所以函数的定义域是{x|-3<x<3}.(2)由题意有{2x +1>0,2x +1≠1,解得x>-12,且x ≠0,则函数的定义域为(-12,0)∪(0,+∞).(1)求解含对数式的函数定义域,若自变量在底数和真数上,要保证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 (2)对数函数y=log a x 的定义域为(0,+∞).(3)形如y=log g(x)f(x)的函数,定义域由{f (x )>0,g (x )>0,g (x )≠1来确定.(4)形如y=f(log a x)的复合函数在求定义域时,必须保证每一部分都要有意义.针对训练2:函数f(x)=√lgx +lg(5-3x)的定义域是( ) A.[0,53) B.[0,53]C.[1,53) D.[1,53]解析:函数f(x)=√lgx +lg(5-3x)的定义域是{x|{x >0,lgx ≥0,5-3x >0},即{x|1≤x<53}.故选C.对数函数的图象类型一 对数型函数图象过定点问题[例3] (1)函数y=log a (x-3)+1(a>0,且a ≠1)的图象恒过定点P ,则点P 的坐标是()A.(4,1)B.(3,1)C.(4,0)D.(3,0)(2)若函数y=log a (x-1)+8(a>0,且a ≠1)的图象过定点P ,且点P 在幂函数f(x)=x α(α∈R)的图象上,则f(12) = .解析:(1)令x-3=1,求得x=4,y=1, 可得它的图象恒过定点P(4,1).故选A. (2)令x-1=1,解得x=2,此时y=8,此函数图象过定点P(2,8). 由点P 在幂函数f(x)=x α(α∈R)的图象上知, 2α=8,解得α=3,所以f(x)=x 3, 所以f(12)=( 12) 3=18.答案:(1)A (2)18涉及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函数图象过定点问题的一般规律:若f(x)=klog a g(x)+b(a>0,且a ≠1),且g(m)=1,则f(x)图象过定点P(m ,b).针对训练3:(1)(多选题)下列四个函数中过相同定点的函数有( ) A.y=ax+2-a B.y=x a-2+1C.y=a x-3+1(a>0,a ≠1)D.y=log a (2-x)+1(a>0,a ≠1)(2)已知函数f(x)=log a(x-m)+n的图象恒过定点(3,5),则lg m+lg n 的值是.(3)函数y=log a(2x-1)+3(a>0,且a≠1)的图象恒过定点P,则点P的坐标是.解析:(1)由于函数y=ax+2-a=a(x-1)+2,令x=1,可得y=2,故该函数经过定点(1,2),由于函数y=x a-2+1,令x=1,可得y=2,故该函数经过定点(1,2),由于y=a x-3+1(a>0,a≠1),令x-3=0,求得x=3,y=2,故该函数经过定点(3,2),由于y=log a(2-x)+1(a>0,a≠1),令2-x=1,求得x=1,y=1,故该函数经过定点(1,1).故选AB.(2)函数f(x)=log a(x-m)+n的图象恒过定点(1+m,n),又函数f(x)的图象恒过定点(3,5),故1+m=3,n=5,即m=2,n=5,所以lg m+lg n=lg 2+lg 5=lg 10=1.(3)令2x-1=1,得x=1,y=3,所以函数的图象恒过定点P(1,3). 答案:(1)AB (2)1 (3)(1,3)类型二对数型函数图象的识别[例4] 函数y=-lg |x+1|的大致图象为( )解析:法一函数y=-lg |x+1|的定义域为{x|x≠-1},可排除A,C;当x=1时,y=-lg 2<0,显然只有D符合题意.故选D.法二y=-lg |x+1|={-lg(x+1),x>-1, -lg(-x-1),x<-1,又x∈(-1,+∞)时,y=-lg(x+1)是减函数.故选D.对数型函数图象的识别一定要注意利用对数式的真数大于0确定函数的定义域,注意利用对数型函数图象所过定点,同时结合单调性进行判断,也可以利用函数图象的变换进行判断.针对训练4:(1)(2021·河南开封期末)函数y=|lg(x+1)|的图象是( )(2)如图,①②③④中不属于函数y=log2x,y=log0.5x,y=-log3x的一个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1)函数的定义域为(-1,+∞),图象与x轴的交点是(0,0).故选A.(2)根据函数的图象,函数y=log a x(a>0,且a≠1)的底数决定函数的单调性,当底数a>1时,函数单调递增,当0<a<1时,函数单调递减,当底数a>1,x>1时,满足底数越大函数的图象越靠近x轴,故①对应函数y=log2x的图象,根据对称性,④对应函数y=log0.5x的图象,③对应函数y=-log3x的图象,②与函数的图象相矛盾,故②不符合题意.故选B.类型三根据图象求解析式中的参数的范围[例5] 已知函数y=log a(x+c)(a,c为常数.其中a>0,a≠1)的图象如图,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a>1,c>1B.a>1,0<c<1C.0<a<1,c>1D.0<a<1,0<c<1解析:因为函数单调递减,所以0<a<1.当x=1时,log a(x+c)=log a(1+c)<0,即1+c>1,所以c>0,当x=0时,log a(x+c)=log a c>0,所以0<c<1.故选D.根据图象求解析式中的参数的范围和图象识别的方法是一致的,也是主要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和图象上特殊点的坐标的大小建立有关参数的不等式.针对训练5:(1)如图,若C1,C2分别为函数y=log a x和y=log b x的图象,则( )A.0<a<b<1B.0<b<a<1C.a>b>1D.b>a>1(2)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log2(a x-b+1)(a>0,a≠1)的图象如图所示,则a,b满足的关系是( )A.0<1a <1b<1 B.0<1b<a<1C.0<b<1a <1 D.0<1a<b<1解析:(1)由对数的性质log a a=1(a>0,且a≠1),画一条直线y=1,如图所示,由图可知0<b<a<1.故选B.(2)由函数单调性可知,a>1,f(0)=log2(1-b+1),故0<log2(1-b+1)<1,解得0<b<1,由log2(a-1-b+1)<0可得a-1<b,所以0<1a<b<1.故选D.典例探究:如图,直线x=t与函数f(x)=log3x和g(x)=log3x-1的图象分别交于点A,B,若函数y=f(x)的图象上存在一点C,使得△ABC为等边三角形,则t的值为( )A.√3+22B.3√3+32C.3√3+34D.3√3+3解析:由题意A(t ,log 3t),B(t ,log 3t-1),|AB|=1, 设C(x ,log 3x),因为△ABC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点C 到直线AB 的距离为√32,所以t-x=√32,x=t-√32,所以C(t-√32,log 3(t-√32)), 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可得log 3(t-√32) =log 3t+log 3t -12=log 3t-12=log 3√3,所以t-√32=√3,解得t=3√3+34.故选C.应用探究:已知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36,BC 平行于x 轴,顶点A ,B 和C 分别在函数y=3log a x ,y=2log a x 和y=log a x(其中a>1)的图象上,则实数a 的值为( ) A.√3 B.√6 C.√36D.√63解析:设B(x ,2log a x),因为BC 平行于x 轴,所以C(x ′,2log a x),即log a x ′=2log a x ,所以x ′=x 2,所以正方形ABCD 的边长|BC|=x 2-x=6,解得x=3.由已知,AB 垂直于x 轴,所以A(x ,3log a x),正方形ABCD 的边长|AB|=3log a x-2log a x=log a x=6,即log a 3=6,a 6=3,a=√36.故选C.1.函数f(x)=log 2(3+2x-x 2)的定义域为( C ) A.[-1,3] B.(-∞,-1)∪(3,+∞) C.(-1,3) D.(-∞,-1)∪[3,+∞)解析:由3+2x-x 2>0,得-1<x<3,所以f(x)的定义域为(-1,3).故选C.2.已知对数函数f(x)的图象过点(4,12),则f(x)等于( A )A.log 16xB.log 8xC.log 2xD.lo g 116x解析:由题意设f(x)=log a x(a>0,且a ≠1),由函数图象过点(4,12)可得f(4)=12,即log a 4=12,所以4=a 12,解得a=16,故f(x)=log 16x.故选A.3.如图所示的曲线是对数函数y=log a x ,y=log b x ,y=log c x ,y=log d x 的图象,则a ,b ,c ,d 与1的大小关系为 .解析:由题图可知函数y=log a x ,y=log b x 的底数a>1,b>1,函数y=log c x ,y=log d x 的底数0<c<1,0<d<1.过点(0,1)作平行于x 轴的直线l(图略),则直线l 与四条曲线交点的横坐标从左向右依次为c ,d ,a ,b ,显然b>a>1>d>c>0. 答案:b>a>1>d>c4.已知函数y=log a (x+3)+89(a>0,a ≠1)的图象恒过定点A ,若点A 也在函数f(x)=3x -b 的图象上,则b= . 解析:对于y=log a (x+3)+89,令x+3=1,得x=-2,则y=89,所以函数y=log a (x+3)+89(a>0,a ≠1)的图象恒过定点A(-2,89),又点A 也在函数f(x)=3x -b 的图象上, 则89=3-2-b ,求得b=-79.答案:-79[例1] 已知函数y=f(x)的定义域是[0,2],那么g(x)=f (x 2)1+lg (x+1)的定义域是( )A.(-1,-910)∪(-910,√2]B.(-1,√2]C.(-1,-910)D.(-910,√2)解析:依题意,{0≤x 2≤2,x +1>0,1+lg (x +1)≠0,解得-1<x<-910或-910<x ≤√2.故选A.[例2] 已知函数y=log 3x 的图象上有两点A(x 1,y 1),B(x 2,y 2),且线段AB 的中点在x 轴上,则x 1·x 2= .解析:因为函数y=log 3x 的图象上有两点A(x 1,y 1),B(x 2,y 2), 所以y 1=log 3x 1,y 2=log 3x 2.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得y1+y2=0,即log3x1+log3x2=0,所以log3(x1x2)=0,x1·x2=1.答案:1[例3] (1)求函数f(x)=log a(a x-1)(a>0,且a≠1)的定义域;(2)求函数f(x)=log a[(a-1)x-1]的定义域.解:(1)由a x-1>0,即a x>1,当a>1时,f(x)的定义域为(0,+∞),当0<a<1时,f(x)的定义域为(-∞,0).(2)由题意(a-1)x-1>0,且a>0,a≠1,当a>1时,x>1;a-1.当0<a<1时,x<1a-1所以当a>1时,f(x)的定义域为(1,+∞);a-1当0<a<1时,f(x)的定义域为(-∞,1).a-1[例4] 已知函数f(x)=lg(a x-b x)(a>1>b>0).(1)求y=f(x)的定义域;(2)证明f(x)是增函数;(3)当a,b满足什么条件时,f(x)在(1,+∞)上恒取正值?(1)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有a x-b x>0,a>1>b>0,可得(a) x>1,解得x>0,b函数的定义域为(0,+∞).(2)证明:设g(x)=a x-b x,再设x1,x2是(0,+∞)上的任意两个数,且x1<x2,则g(x1)-g(x2)=a x1-b x1-a x2+b x2=(a x1-a x2)+(b x2-b x1),对于函数y=a x为增函数,y=b x为减函数,所以a x1-a x2<0,b x2-b x1<0,所以g(x1)-g(x2)<0,所以g(x)在(0,+∞)上为增函数,因为y=lg x在(0,+∞)上为增函数,所以f(x)在(0,+∞)上为增函数.(3)解:因为f(x)在(1,+∞)上单调递增,所以命题f(x)恰在(1,+∞)取正值等价于f(1)≥0,所以a-b≥1.选题明细表基础巩固1.函数f(x)=ln(x+2)+的定义域为( B )√2-xA.(2,+∞)B.(-2,2)C.(-∞,-2)D.(-∞,2)解析:由题意可知{x +2>0,2-x >0,解得-2<x<2.故选B.2.已知f(x)=a -x ,g(x)=log a x ,且f(2)·g(2)>0,则函数f(x)与g(x)的图象是( D )解析:因为f(2)·g(2)>0,所以a>1,所以f(x)=a -x 与g(x)=log a x 在其定义域上分别是减函数与增函数.故选D.3.已知函数f(x)=a x-1+log b x-1(a>0,且a ≠1,b>0,且b ≠1),则f(x)的图象过定点( C ) A.(0,1) B.(1,1) C.(1,0) D.(0,0)解析:当x=1时,f(1)=a 0+log b 1-1=1+0-1=0,所以f(x)的图象过定点(1,0).故选C.4.(多选题)函数f(x)=log a (x+2)(0<a<1)的图象过( BCD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解析:作出函数f(x)=log a (x+2)(0<a<1)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则函数f(x)的图象过第二、第三、第四象限.故选BCD.5.已知f(x)为对数函数,f(12)=-2,则f(√43)= .解析:设f(x)=log a x(a>0,且a ≠1), 则log a 12=-2,所以1a2=12,即a=√2,所以f(x)=lo g √2x ,所以f(√43)=lo g √2 √43=log 2(√43)2=log 2243=43.答案:436.(2021·江苏启东期末)已知函数f(x)=log a (x+b)(a>0,a ≠1,b ∈R)的图象如图所示,则a= ,b= .解析:由图象得{log a (0+b )=2,log a (-2+b )=0,解得{a =√3,b =3.答案:√3 3能力提升7.已知函数y=lg(x 2-3x+2)的定义域为A ,y=lg(x-1)+lg(x-2)的定义域为B ,则( D ) A.A ∩B= B.A=BC.A ⫋BD.B ⫋A解析:由x 2-3x+2>0,解得x<1或x>2, 所以A=(-∞,1)∪(2,+∞);由{x -1>0,x -2>0,解得x>2,所以B=(2,+∞).故B ⫋A.故选D.8.已知等式log 2m=log 3n ,m ,n ∈(0,+∞)成立,那么下列结论:①m=n;②n<m<1;③m<n<1;④1<n<m;⑤1<m<n.其中可能成立的是( B ) A.①② B.①②⑤ C.③④ D.④⑤解析:当m=n=1时,有log 2m=log 3n ,故①可能成立;当m=14,n=19时,有log 2m=log 3n=-2,故②可能成立;当m=4,n=9时,有log 2m=log 3n=2,此时1<m<n ,故⑤可能成立.可能成立的是①②⑤.故选B. 9.如图,四边形OABC 是面积为8的平行四边形,OC ⊥AC ,AC 与BO 交于点E.某对数函数y=log a x(a>0,且a ≠1)的图象经过点E 和点B ,则a= .解析:设点E(b ,c),则C(b ,0),A(b ,2c),B(2b ,2c), 则{2bc =8,log a b =c ,log a (2b )=2c ,解得b=c=2,a=√2.答案:√210.已知f(x)=|log 3x|. (1)画出函数f(x)的图象;(2)讨论关于x 的方程|log 3x|=a(a ∈R)的解的个数. 解:(1)f(x)={log 3x ,x ≥1,-log 3x ,0<x <1,函数f(x)的图象如图所示.(2)设函数y=|log 3x|和y=a ,当a<0时,两图象无交点,原方程解的个数为0个. 当a=0时,两图象只有1个交点,即原方程只有1个解. 当a>0时,两图象有2个交点,即原方程有2个解. 11.已知函数f(x)=log 2[ax 2+(a-1)x+14].(1)若定义域为R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2)若值域为R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1)要使f(x)的定义域为R ,则对任意实数x 都有t=ax 2+(a-1)x+14>0恒成立.当a=0时,不合题意;当a ≠0时,由二次函数图象(图略)可知{a >0,Δ=(a -1)2-a <0,解得3-√52<a<3+√52.故所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3-√52,3+√52).(2)要使f(x)的值域为R ,则有t=ax 2+(a-1)x+14的值域必须包含(0,+∞).当a=0时,显然成立;当a ≠0时,由二次函数图象(图略)可知,其图象必须与x 轴相交,且开口向上, 所以{a >0,Δ=(a -1)2-a ≥0, 解得0<a ≤3-√52或a ≥3+√52.故所求a 的取值范围为[0,3-√52]∪[3+√52,+∞).应用创新12.已知函数f(x)=|log 2x|,正实数m ,n 满足m<n ,且f(m)=f(n),若f(x)在区间[m 2,n]上的最大值为2,则n+m= . 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函数f(x)=|log 2x|的图象知,0<m<1<n ,所以0<m 2<m<1.根据函数图象易知,当x=m 2时函数f(x)取得最大值,所以f(m 2)=|log 2m 2|=2.又0<m<1,解得m=12.再结合f(m)=f(n)求得n=2,所以n+m=52.答案:52。

浙江省2018版高一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习题课 基本初等函数(Ⅰ)

浙江省2018版高一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习题课 基本初等函数(Ⅰ)

习题课 基本初等函数(Ⅰ)学习目标 1.能够熟练进行指数、对数的运算(重点).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应用它们的图象和性质解决相关问题(重、难点).1.三个数60.7,0.76,log 0.76的大小顺序是( )A .0.76<60.7<log 0.76 B .0.76<log 0.76<60.7C .log 0.76<60.7<0.76 D .log 0.76<0.76<60.7解析 由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可知:60.7>1,0<0.76<1,log 0.76<0,∴log 0.76<0.76<60.7,故选D .答案 D2.已知0<a <1,-1<b <0,则函数y =a x +b 的图象必定不经过(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解析 因为0<a <1,所以函数y =a x 的图象过(0,1),且过第一、二象限,又-1<b <0,所以函数y =a x +b 的图象可认为是由y =a x 的图象向下平移|b |个单位得到的,所以函数y =a x +b 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不经过第三象限.答案 C 3.lg 32-lg +lg =________.124385解析 原式=lg 25-lg 2+lg 5=lg 2-2lg 2+lg 5=lg 2+lg 5=(lg 2+lg 5)124332125212121212=lg 10=.1212答案 124.函数f (x )=log 2(-x 2+2x +7)的值域是________.解析 ∵-x 2+2x +7=-(x -1)2+8≤8,∴log 2(-x 2+2x +7)≤log 28=3,故f (x )的值域是(-∞,3].答案 (-∞,3]类型一 指数与对数的运算【例1】 计算:(1)2log 32-log 3+log 38-5log 53;329(2)0.064--+[(-2)3]-+16-0.75+0.01.13(-78)4312解 (1)原式=log 3-3=2-3=-1.22×8329(2)原式=0.43×-1+2-4+24×+0.1=-1+++=.521161811014380规律方法 指数、对数的运算应遵循的原则(1)指数的运算首先注意化简顺序,一般负指数先转化成正指数,根式化为分数指数幂运算;其次若出现分式则要注意分子、分母因式分解以达到约分的目的;(2)对数的运算首先注意公式应用过程中范围的变化,前后要等价,熟练地运用对数的三个运算性质并结合对数恒等式、换底公式是对数计算、化简、证明的常用技巧.【训练1】 计算:(1)-0+0.25×-4;3(-4)3(12)12(-12)(2)log 3+2log 510+log 50.25+71-log 72.4273解 (1)原式=-4-1+×()4=-3.122(2)原式=log 3+log 5(100×0.25)+7÷7log 72=log 33-+log 552+=-+2+=.14721472214类型二 指数、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例2】 (1)求函数y =x 2-2x +2(0≤x ≤3)的值域;(12)(2)已知-3≤x ≤-,求函数f (x )=log 2·log 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log1232x 2x4解 (1)令t =x 2-2x +2,则y =t .又t =x 2-2x +2=(x -1)2+1,0≤x ≤3,∴当x =1时,(12)t min =1;当x =3时,t max =5.故1≤t ≤5,∴5≤y ≤1,故所求函数的值域为.(12)(12)[132,12](2)∵-3≤x ≤-,∴≤log 2x ≤3,log123232∴f (x )=log 2·log 2=(log 2x -1)(log 2x -2)=(log 2x )2-3log 2x +2=2-.x2x4(log2x -32)14当log 2x =3时,f (x )max =2,当log 2x =时,32f (x )min =-.14规律方法 函数值域(最值)的求法(1)直观法:图象在y 轴上的“投影”的范围就是值域的范围.(2)配方法:适合二次函数.(3)反解法:有界量用y 来表示.如y =中,由x 2=≥0可求y 的范围,可得值1-x 21+x 21-y1+y 域.(4)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特别注意新变量的范围.(5)单调性:特别适合于指、对数函数的复合函数.【训练2】 (1)函数f (x )=+的定义域是________.3x 21-x lg (3x +1)(2)函数f (x )=Error!的值域为________.解析 (1)由题意可得Error!解得0≤x <1,则f (x )的定义域是[0,1).(2)当x ≥1时,x ≤1=0,当x <1时,0<2x <21=2,log12log12所以f (x )的值域为(-∞,0]∪(0,2)=(-∞,2).答案 (1)[0,1) (2)(-∞,2)类型三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图象问题【例3】 (1)若log a 2<0(a >0,且a ≠1),则函数f (x )=a x +1的图象大致是( )(2)当0<x ≤时,4x <log a x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12A . B . C .(1,)D .(,2)(0,22)(22,1)22解析 (1)由log a 2<0(a >0,且a ≠1),可得0<a <1,函数f(x )=a x +1=a ·a x ,故函数f (x )在R 上是减函数,且经过点(0,a ),故选A .(2)∵0<x ≤时,1<4x ≤2,要使4x <log a x ,由对数函数的性质可得0<a <1,数形结合可知12只需2<log a x ,∴Error!即Error!对0<x ≤时恒成立,12∴Error!解得<a <1,故选B .22答案 (1)A (2)B规律方法 函数图象及应用(1)根据函数解析式特征确定其图象时,一般要从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和函数图象所过的定点,或函数图象的变换等几个方面考虑,若是选择题,还要结合选择题的排除法求解.(2)判断方程根的个数、求参数问题,若不能具体解方程或不等式,则一般转化为判断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图象交点个数问题.【训练3】 (1)函数y =Error!的图象大致是( )(2)已知a >0且a ≠1,函数y =|a x -2|与y =3a 的图象有两个交点,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 (1)当x <0时,y =x 2的图象是抛物线的一部分,可排除选项C 和D ;当x ≥0时,y =2x -1的图象是由y =2x 的图象向下平移一个单位得到,故排除A ,选B .(2)当a >1时,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 =|a x -2|和y =3a 的图象,因为a >1,所以3a >3,故两函数图象只有一个交点.当0<a <1时,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 =|a x -2|和y =3a 的图象,若使二者有两个交点,则0<3a <2,即0<a <,23综上所述,a 的取值范围是.(0,23)答案 (1)B (2)(0,23)类型四 比较大小问题【例4】 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值的大小:(1)1.10.9,log 1.10.9,log 0.70.8;(2)log 53,log 63,log 73.解 (1)∵1.10.9>1.10=1,log 1.10.9<log 1.11=0,0=log 0.71<log 0.70.8<log 0.70.7=1,∴1.10.9>log 0.70.8>log 1.10.9.(2)∵0<log 35<log 36<log 37,∴log 53>log 63>log 73.规律方法 数(式)的大小比较常用的方法及技巧(1)常用方法:作差法(作商法)、单调性法、图象法、中间量法.(2)常用的技巧:①当需要比较大小的两个实数均是指数幂或对数式时,可将其看成某个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或幂函数的函数值,然后利用该函数的单调性比较.②比较多个数的大小时,先利用“0”和“1”作为分界点,即把它们分为“小于0”、“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大于1”三部分,然后再在各部分内利用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训练4】 (1)已知a =log 20.3,b =20.3,c =0.30.2,则a ,b ,c 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A .a >b >c B .b >a >cC .b >c >aD .c >b >a(2)设a =2,b =3,c =0.3,则( )log13log12(13)A .a <b <cB .a <c <bC .b <c <aD .b <a <c解析 (1)∵a =log 20.3<log 21=0,b =20.3>20=1,0<c =0.30.2<0.30=1,∴b >c >a .故选C .(2)∵a =2<0,b =3<0,3<2<2,c =0.3>0.∴b <a <c .故选D .log13log12log12log12log13(13)答案 (1)C (2)D类型五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综合应用【例5】 已知函数f (x )=lg 在x ∈(-∞,1]上有意义,求实数a 的取值范1+2x +a ·4x3围.解 因为f (x )=lg在x ∈(-∞,1]上有意义,1+2x +a ·4x3所以1+2x +a ·4x >0在(-∞,1]上恒成立.因为4x >0,所以a >-在(-∞,1]上恒成立.[(14)x +(12)x ]令g (x )=-,x ∈(-∞,1].[(14)x +(12)x ]由y =-x 与y =-x 在(-∞,1]上均为增函数,可知g (x )在(-∞,1]上也是增函数,(14)(12)所以g (x )max =g (1)=-=-.(14+12)34因为a >-在(-∞,1]上恒成立,[(14)x +(12)x ]所以a 应大于g (x )的最大值,即a >-.34故所求a 的取值范围为.(-34,+∞)规律方法 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基本初等函数,它们经过加、减、乘、除、复合、分段构成我们以后研究的函数,使用时则通过换元、图象变换等分段化归为基本的指数、对数、幂函数来研究.【训练5】 函数f (x )=log a (1-x )+log a (x +3)(0<a <1).(1)求函数f (x )的定义域;(2)若函数f (x )的最小值为-2,求a 的值.解 (1)要使函数有意义,则有Error!解得-3<x <1,∴定义域为(-3,1).(2)函数可化为f (x )=log a [(1-x )(x +3)]=log a (-x 2-2x +3)=log a [-(x +1)2+4].∵-3<x <1,∴0<-(x +1)2+4≤4.∵0<a <1,∴log a [-(x +1)2+4]≥log a 4.由log a 4=-2,得a -2=4,∴a =4-=.12121.函数是高中数学极为重要的内容,函数思想和函数方法贯穿整个高中数学的过程,对本章的考查是以基本函数形式出现的综合题和应用题,一直是常考不衰的热点问题.2.从考查角度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概念的考查以基本概念与基本计算为主;对图象的考查重在考查平移变换、对称变换以及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幂函数的考查将会从概念、图象、性质等方面来考查.。

新教材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全册优秀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含解析)

新教材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全册优秀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含解析)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全册学案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 2 -1.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 2 -1.1.1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 2 -1.1.2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 16 -1.2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 29 -1.3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的坐标表示................................................................................... - 38 -1.3.1空间直角坐标系................................................................................................ - 38 -1.3.2空间运算的坐标表示........................................................................................ - 46 -1.4空间向量的应用 .......................................................................................................... - 59 -1.4.1用空间向量研究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 59 -第1课时空间向量与平行关系........................................................................ - 59 -第2课时空间向量与垂直关系........................................................................ - 69 -1.4.2用空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 - 79 -章末总结 ............................................................................................................................... - 97 - 第二章直线和圆的方程............................................................................................................ - 113 -2.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 113 -2.1.1倾斜角与斜率 ................................................................................................. - 113 -2.1.2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 - 121 -2.2直线的方程 ................................................................................................................ - 131 -2.2.1直线点斜式方程.............................................................................................. - 131 -2.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 137 -2.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 145 -2.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 154 -2.3.1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 154 -2.3.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154 -2.3.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 163 -2.3.4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 163 -2.4圆的方程 .................................................................................................................... - 171 -2.4.1圆的标准方程 ................................................................................................. - 171 -2.4.2圆的一般方程 ................................................................................................. - 180 -2.5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 188 -2.5.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 188 -2.5.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 199 -章末复习 ............................................................................................................................. - 208 - 第三章圆锥曲线的方程............................................................................................................ - 222 -3.1椭圆 ............................................................................................................................ - 222 -3.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 222 -3.1.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 234 -第1课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 234 -第2课时椭圆的标准方程及性质的应用...................................................... - 244 -3.2双曲线 ........................................................................................................................ - 256 -3.2.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 256 -3.2.2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 267 -3.3抛物线 ........................................................................................................................ - 281 -3.3.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 281 -3.3.2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 291 -章末复习 ............................................................................................................................. - 303 - 全书复习 ..................................................................................................................................... - 316 -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1.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1.1.1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难点)2.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重点)3.掌握共线向量定理、共面向量定理及推论的应用.(重点、难点) 1.通过空间向量有关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核心素养.2.借助向量的线性运算、共线向量及共面向量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国庆期间,某游客从上海世博园(O)游览结束后乘车到外滩(A)观赏黄浦江,然后抵达东方明珠(B)游玩,如图1,游客的实际位移是什么?可以用什么数学概念来表示这个过程?图1图2如果游客还要登上东方明珠顶端(D)俯瞰上海美丽的夜景,如图2,那么他实际发生的位移是什么?又如何表示呢?1.空间向量(1)定义:在空间,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空间向量. (2)长度或模:空间向量的大小. (3)表示方法:①几何表示法:空间向量用有向线段表示;②字母表示法:用字母a ,b ,c ,…表示;若向量a 的起点是A ,终点是B ,也可记作:AB →,其模记为|a |或|AB →|.2.几类常见的空间向量名称方向 模 记法 零向量任意 0 0 单位向量任意 1 相反向量相反 相等 a 的相反向量:-a AB →的相反向量:BA → 相等向量 相同 相等 a =b3.(1)向量的加法、减法空间向量的运算 加法 OB →=OA →+OC →=a +b减法 CA →=OA →-OC →=a -b 加法运算律 ①交换律:a +b =b +a②结合律:(a +b )+c =a +(b +c )①定义:实数λ与空间向量a 的乘积λa 仍然是一个向量,称为向量的数乘运算.当λ>0时,λa 与向量a 方向相同;当λ<0时,λa 与向量a 方向相反;当λ=0时,λa =0;λa 的长度是a 的长度的|λ|倍.②运算律a .结合律:λ(μa )=μ(λa )=(λμ)a .b .分配律:(λ+μ)a =λa +μa ,λ(a +b )=λa +λb .思考:向量运算的结果与向量起点的选择有关系吗?[提示] 没有关系.4.共线向量(1)定义:表示若干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这些向量叫做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 (2)方向向量:在直线l 上取非零向量a ,与向量a 平行的非零向量称为直线l 的方向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即对任意向量a ,都有0∥a .(3)共线向量定理:对于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b (b ≠0),a ∥b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λ使a =λb .(4)如图,O 是直线l 上一点,在直线l 上取非零向量a ,则对于直线l 上任意一点P ,由数乘向量定义及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可知,存在实数λ,使得OP →=λa .5.共面向量(1)定义: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 (2)共面向量定理:若两个向量a ,b 不共线,则向量p 与向量a ,b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对(x ,y ),使p =x a +y b .(3)空间一点P 位于平面ABC 内的充要条件:存在有序实数对(x ,y ), 使AP →=xAB →+yAC →或对空间任意一点O ,有OP →=OA →+xAB →+yAC →.思考:(1)空间中任意两个向量一定是共面向量吗?(2)若空间任意一点O 和不共线的三点A ,B ,C ,满足OP →=13OA →+13OB →+13OC →,则点P 与点A ,B ,C 是否共面?[提示] (1)空间中任意两个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个平面内,成为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向量,因此一定是共面向量.(2)由OP →=13OA →+13OB →+13OC →得OP →-OA →=13(OB →-OA →)+13(OC →-OA →)即AP →=13AB →+13AC →,因此点P 与点A ,B ,C 共面.1.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空间向量a ,b ,c ,若a ∥b ,b ∥c ,则a ∥c .( ) (2)相等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 ) (3)三个空间向量一定是共面向量.( ) (4)零向量没有方向.( )[提示] (1)× 若b =0时,a 与c 不一定平行.(2)√ 相等向量一定共线,但共线不一定相等.(3)× 空间两个向量一定是共面向量,但三个空间向量可能是共面的,也可以是不共面的.(4)× 零向量有方向,它的方向是任意的.2.如图所示,在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所有的棱中,可作为直线A 1B 1的方向向量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D [共四条AB ,A 1B 1,CD ,C 1D 1.]3.点C 在线段AB 上,且|AB |=5,|BC |=3,AB →=λBC →,则λ=________. -53 [因为C 在线段AB 上,所以AB →与BC →方向相反,又因|AB |=5,|BC |=3,故λ=-53.]4.在三棱锥A -BCD 中,若△BCD 是正三角形,E 为其中心,则AB →+12BC →-32DE →-AD →化简的结果为________.0 [延长DE 交边BC 于点F ,连接AF ,则有AB →+12BC →=AF →,32DE →+AD →=AD→+DF →=AF →,故AB →+12BC →-32DE →-AD →=0.]空间向量的有关概念①若|a |=|b |,则a =b 或a =-b ;②若向量a 是向量b 的相反向量,则|a |=|b |;③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C →=A 1C 1→;④若空间向量m ,n ,p 满足m =n ,n =p ,则m =p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2)如图所示,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B ′C ′D ′中,顶点连接的向量中,与向量AA ′→相等的向量有________;与向量A ′B ′→相反的向量有________.(要求写出所有适合条件的向量)(1)②③④ (2)BB ′→,CC ′→,DD ′→ B ′A ′→,BA →,CD →,C ′D ′→ [(1)对于①,向量a 与b 的方向不一定相同或相反,故①错;对于②,根据相反向量的定义知|a |=|b |,故②正确;对于③,根据相等向量的定义知,AC →=A 1C 1→,故③正确;对于④,根据相等向量的定义知正确.(2)根据相等向量的定义知,与向量AA ′→相等的向量有BB ′→,CC ′→,DD ′→.与向量A ′B ′→相反的向量有B ′A ′→,BA →,CD →,C ′D ′→.]解答空间向量有关概念问题的关键点及注意点(1)关键点:紧紧抓住向量的两个要素,即大小和方向.(2)注意点:注意一些特殊向量的特性.①零向量不是没有方向,而是它的方向是任意的,且与任何向量都共线,这一点说明了共线向量不具备传递性.②单位向量方向虽然不一定相同,但它们的长度都是1.③两个向量模相等,不一定是相等向量;反之,若两个向量相等,则它们不仅模相等,方向也相同.若两个向量模相等,方向相反,则它们为相反向量. [跟进训练]1.下列关于空间向量的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①长度相等、方向相同的两个向量是相等向量;②平行且模相等的两个向量是相等向量;③若a ≠b ,则|a |≠|b |;④两个向量相等,则它们的起点与终点相同.A .0B .1C .2D .3B [根据向量的定义,知长度相等、方向相同的两个向量是相等向量,①正确;平行且模相等的两个向量可能是相等向量,也可能是相反向量,②不正确;当a =-b 时,也有|a |=|b |,③不正确;只要模相等、方向相同,两个向量就是相等向量,与向量的起点与终点无关,④不正确.综上可知只有①正确,故选B.]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 1111为向量AC 1→的有( )①(AB →+BC →)+CC 1→;②(AA 1→+A 1D 1→)+D 1C 1→;③(AB →+BB 1→)+B 1C 1→;④(AA 1→+A 1B 1→)+B 1C 1→.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已知正四棱锥P -ABCD ,O 是正方形ABCD 的中心,Q 是CD 的中点,求下列各式中x ,y ,z 的值.①OQ →=PQ →+yPC →+zP A →;②P A →=xPO →+yPQ →+PD →.[思路探究] (1)合理根据向量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以及在平行六面体中,体对角线向量等于从同一起点出发的三条棱向量的和.如AC 1→=AB →+AD →+AA 1→.(2)根据数乘向量及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1)D [对于①,(AB →+BC →)+CC 1→=AC →+CC 1→=AC 1→;对于②,(AA 1→+A 1D 1→)+D 1C 1→=AD 1→+D 1C 1→=AC 1→;对于③,(AB →+BB 1→)+B 1C 1→=AB 1→+B 1C 1→=AC 1→;对于④,(AA 1→+A 1B 1→)+B 1C 1→=AB 1→+B 1C 1→=AC 1→.](2)[解] ①如图,∵OQ →=PQ →-PO →=PQ →-12(P A →+PC →)=PQ →-12PC →-12P A →,∴y =z =-12.②∵O 为AC 的中点,Q 为CD 的中点,∴P A →+PC →=2PO →,PC →+PD →=2PQ →,∴P A →=2PO →-PC →,PC →=2PQ →-PD →,∴P A →=2PO →-2PQ →+PD →,∴x =2,y =-2.1.空间向量加法、减法运算的两个技巧(1)巧用相反向量: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是解决空间向量加法、减法的关键,灵活运用相反向量可使向量首尾相接.(2)巧用平移:利用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向量加、减法运算时,务必注意和向量、差向量的方向,必要时可采用空间向量的自由平移获得运算结果.2.利用数乘运算进行向量表示的技巧(1)数形结合:利用数乘运算解题时,要结合具体图形,利用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将目标向量转化为已知向量.(2)明确目标:在化简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巧妙运用中点性质. [跟进训练] 2.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连接AC ,BD ,设M ,G 分别是BC ,CD 的中点,则MG →-AB →+AD →等于( )A .32DB → B .3MG →C .3GM →D .2MG →B [MG →-AB →+AD →=MG →-(AB →-AD →)=MG →-DB →=MG →+BD →=MG →+2MG →=3MG →.]共线问题【例3】 (1)设e 1,e 2是空间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已知AB =e 1+k e 2,BC =5e 1+4e 2,DC →=-e 1-2e 2,且A ,B ,D 三点共线,实数k =________.(2)如图所示,已知四边形ABCD ,ABEF 都是平行四边形且不共面,M ,N 分别是AC ,BF 的中点,判断CE →与MN →是否共线.[思路探究] (1)根据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求解.(2)根据数乘向量及三角形法则,把MN →表示成λCE →的形式,再根据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求解.(1)1 [AD →=AB →+BC →+CD →=(e 1+k e 2)+(5e 1+4e 2)+(e 1+2e 2)=7e 1+(k +6)e 2. 设AD →=λAB →,则7e 1+(k +6)e 2=λ(e 1+k e 2),所以⎩⎨⎧ λ=7λk =k +6,解得k =1.] (2)[解] 法一:因为M ,N 分别是AC ,BF 的中点,且四边形ABCD ,四边形ABEF 都是平行四边形,所以MN →=MA →+AF →+FN →=12CA →+AF →+12FB →.又因为MN →=MC →+CE →+EB →+BN →=-12CA →+CE →-AF →-12FB →,以上两式相加得CE →=2MN →,所以CE →∥MN →,即CE →与MN →共线.法二:因为四边形ABEF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连接AE 时,AE 必过点N . ∴CE →=AE →-AC →=2AN →-2AM →=2(AN →-AM →)=2MN →.所以CE →∥MN →,即CE →与MN →共线.证明空间三点共线的三种思路对于空间三点P ,A ,B 可通过证明下列结论来证明三点共线.(1)存在实数λ,使P A →=λPB →成立.(2)对空间任一点O ,有OP →=OA →+tAB →(t ∈R ).(3)对空间任一点O ,有OP →=xOA →+yOB →(x +y =1).[跟进训练]3.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在A 1D 1上,且A 1E →=2ED 1→,F 在对角线A 1C 上,且A 1F →=23FC →.求证:E ,F ,B 三点共线.[证明] 设AB →=a ,AD →=b ,AA 1→=c , 因为A 1E →=2ED 1→,A 1F →=23FC →, 所以A 1E →=23A 1D 1→,A 1F →=25A 1C →, 所以A 1E →=23AD →=23b ,A 1F →=25(AC →-AA 1→)=25(AB →+AD →-AA 1→)=25a +25b -25c ,所以EF →=A 1F →-A 1E →=25a -415b -25c =25⎝ ⎛⎭⎪⎫a -23b -c .又EB →=EA 1→+A 1A →+AB →=-23b -c +a =a -23b -c , 所以EF →=25EB →,所以E ,F ,B 三点共线.向量共面问题1.什么样的向量算是共面向量?[提示] 能够平移到同一个平面内的向量称为共面向量. 2.能说明P ,A ,B ,C 四点共面的结论有哪些? [提示] (1)存在有序实数对(x ,y ),使得AP →=xAB →+yAC →.(2)空间一点P 在平面ABC 内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组(x ,y ,z )使得OP →=xOA →+yOB →+zOC →(其中x +y +z =1).(3)四点中任意两点的方向向量与另外两点的方向向量共线,如P A →∥BC →.3.已知向量a ,b ,c 不共面,且p =3a +2b +c ,m =a -b +c ,n =a +b -c ,试判断p ,m ,n 是否共面.[提示] 设p =x m +y n ,即3a +2b +c =x (a -b +c )+ y (a +b -c )=(x +y )a +(-x +y )b +(x -y )c .因为a ,b ,c 不共面,所以⎩⎨⎧x +y =3,-x +y =2,x -y =1,而此方程组无解,所以p 不能用m ,n 表示,即p ,m ,n 不共面.【例4】 已知A ,B ,C 三点不共线,O 为平面ABC 外一点,若点M 满足OM →=13OA →+13OB →+13OC →.(1)判断MA →,MB →,MC →三个向量是否共面; (2)判断M 是否在平面ABC 内.[思路探究] (1)根据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即判断是否MA →=xMB →+yMC →;(2)根据(1)的结论,也可以利用OM →=xOA →+yOB →+zOC →中x +y +z 是否等于1.[解] (1)∵OA →+OB →+OC →=3OM →, ∴OA →-OM →=(OM →-OB →)+(OM →-OC →), ∴MA →=BM →+CM →=-MB →-MC →, ∴向量MA →,MB →,MC →共面.(2)由(1)知向量MA →,MB →,MC →共面,而它们有共同的起点M ,且A ,B ,C 三点不共线,∴M ,A ,B ,C 共面,即M 在平面ABC 内.1.[变条件]若把本例中条件“OM →=13OA →+13OB →+13OC →”改为“OA →+2OB →=6OP →-3OC →”,点P 是否与点A 、B 、C 共面.[解] ∵3OP →-3OC →=OA →+2OB →-3OP →=(OA →-OP →)+(2OB →-2OP →),∴3CP →=P A →+2PB →,即P A →=-2PB →-3PC →.根据共面向量定理的推论知:点P 与点A ,B ,C 共面.2.[变条件]若把本例条件变成“OP →+OC →=4OA →-OB →”,点P 是否与点A 、B 、C 共面.[解] 设OP →=OA →+xAB →+yAC →(x ,y ∈R ),则 OA →+xAB →+yAC →+OC →=4OA →-OB →,∴OA →+x (OB →-OA →)+y (OC →-OA →)+OC →=4OA →-OB →, ∴(1-x -y -4)OA →+(1+x )OB →+(1+y )OC →=0,由题意知OA →,OB →,OC →均为非零向量,所以x ,y 满足:⎩⎨⎧1-x -y -4=0,1+x =0,1+y =0,显然此方程组无解,故点P 与点A ,B ,C 不共面.3.[变解法]上面两个母题探究,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 [解] (1)由题意知,OP →=16OA →+13OB →+12OC . ∵16+13+12=1,∴点P 与点A 、B 、C 共面. (2)∵OP →=4OA →-OB →-OC →,而4-1-1=2≠1. ∴点P 与点A 、B 、C 不共面.解决向量共面的策略(1)若已知点P 在平面ABC 内,则有AP →=xAB →+yAC →或OP →=xOA →+yOB →+zOC →(x +y +z =1),然后利用指定向量表示出已知向量,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参数.(2)证明三个向量共面(或四点共面),需利用共面向量定理,证明过程中要灵活进行向量的分解与合成,将其中一个向量用另外两个向量来表示.1.一些特殊向量的特性(1)零向量不是没有方向,而是它的方向是任意的. (2)单位向量方向虽然不一定相同,但它们的长度都是1.(3)两个向量模相等,不一定是相等向量,反之,若两个向量相等,则它们不仅模相等,方向也相同.若两个向量模相等,方向相反,则它们为相反向量.2.OP →=OA →+xAB →+yAC →称为空间平面ABC 的向量表达式.由此可知空间中任意平面由空间一点及两个不共线向量唯一确定.3.证明(或判断)A ,B ,C 三点共线时,只需证明存在实数λ,使AB →=λBC →(或AB →=λAC →)即可,也可用“对空间任意一点O ,有OC →=tOA →+(1-t )OB →”来证明A ,B ,C 三点共线.4.空间一点P 位于平面MAB 内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x ,y ),使MP →=xMA →+yMB →,满足这个关系式的点都在平面MAB 内;反之,平面MAB 内的任一点都满足这个关系式.这个充要条件常用于证明四点共面.5.直线的方向向量是指与直线平行或共线的非零向量,一条直线的方向向量有无穷多个,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6.向量p 与向量a ,b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在a 与b 不共线的前提下才成立的,若a 与b 共线,则不成立.1.下列条件中使M 与A ,B ,C 一定共面的是( ) A .OM →=2OA →-OB →-OC → B .OM →=15OA →+13OB →+12OC → C .MA →+MB →+MC →=0 D .OM →+OA →+OB →+OC →=0C [由MA →+MB →+MC →=0得MA →=-MB →-MC →,故M ,A ,B ,C 共面.] 2.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若点F 是侧面CD 1的中心,且AF →=AD →+mAB→-nAA 1→,则m ,n 的值分别为( )A .12,-12 B .-12,-12 C .-12,12D .12,12A [由于AF →=AD →+DF →=AD →+12(DC →+DD 1→)=AD →+12AB →+12AA 1→,所以m =12,n =-12,故答案为A.]3.化简:12(a +2b -3c )+5⎝ ⎛⎭⎪⎫23a -12b +23c -3(a -2b +c )=________. 56a +92b -76c [原式=12a +b -32c +103a -52b +103c -3a +6b -3c =⎝ ⎛⎭⎪⎫12+103-3a +⎝ ⎛⎭⎪⎫1-52+6b +⎝ ⎛⎭⎪⎫-32+103-3c =56a +92b -76c .] 4.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方向相反的两个向量是相反向量;②若a ,b 满足|a |>|b |且a ,b 同向,则a >b ; ③不相等的两个空间向量的模必不相等; ④对于任何向量a ,b ,必有|a +b |≤|a |+|b |.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④ [对于①,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两个向量是相反向量,故①错;对于②,向量是不能比较大小的,故不正确;对于③,不相等的两个空间向量的模也可以相等,故③错;只有④正确.]5.设两非零向量e 1,e 2不共线,且k e 1+e 2与e 1+k e 2共线,求k 的值. [解] ∵两非零向量e 1,e 2不共线,且k e 1+e 2与e 1+k e 2共线,∴k e 1+e 2=t (e 1+k e 2),则(k -t )e 1+(1-tk )e 2=0.∵非零向量e 1,e 2不共线,∴k -t =0,1-kt =0,解得k =±1.1.1.2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学习 目 标核心 素 养1.掌握空间向量夹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性质、运算律及计算方法.(重点)3.掌握投影向量的概念.(重点)4.能用向量的数量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难点)1.通过学习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2.借助投影向量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3.借助利用空间向量数量积证明垂直关系、求夹角和距离运算,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核心素养.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与b ,在空间任取一点O ,作OA →=a ,OB →=b ,则∠AOB =θ叫做向量a 与b 的夹角.如果a 与b 的夹角为90°,则称a 与b 垂直,记作a ⊥b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与b ,它们的夹角为θ,把a ·b =|a ||b |cos θ叫做a 与b 的数量积(或内积)类比探究一下:两个空间向量的夹角以及它们的数量积能否像平面向量那样来定义呢?1.空间向量的夹角 (1)夹角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b ,在空间任取一点O ,作OA →=a ,OB →=b ,则∠AOB 叫做向量a ,b 的夹角,记作〈a ,b 〉.(2)夹角的范围空间任意两个向量的夹角θ的取值范围是[0,π].特别地,当θ=0时,两向量同向共线;当θ=π时,两向量反向共线,所以若a ∥b ,则〈a ,b 〉=0或π;当〈a ,b 〉=π2时,两向量垂直,记作a ⊥b .2.空间向量的数量积(1)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b ,则|a ||b |cos 〈a ,b 〉叫做a ,b 的数量积,记作a ·b .即a ·b =|a ||b |cos 〈a ,b 〉.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2)常用结论(a ,b 为非零向量) ①a ⊥b ⇔a ·b =0.②a ·a =|a ||a |cos 〈a ,a 〉=|a |2. ③cos 〈a ,b 〉=a ·b|a ||b |. (3)数量积的运算律(2)若a ·b >0,则〈a ,b 〉一定是锐角吗?[提示] (1)若a ·b =0,则不一定有a ⊥b ,也可能a =0或b =0.(2)当〈a ,b 〉=0时,也有a ·b >0,故当a ·b >0时,〈a ·b 〉不一定是锐角. 3.投影向量 (1)投影向量在空间,向量a 向向量b 投影,可以先将它们平移到同一个平面内,进而利用平面上向量的投影,得到与向量b 共线的向量c ,c =|a |cos 〈a ,b 〉b|b |,则向量c 称为向量a 在向量b 上的投影向量,同理向量b 在向量a 上的投影向量是|b |cos 〈a ,b 〉a|a |.(2)向量a 在平面β上的投影向量向量a 向平面β投影,就是分别由向量a 的起点A 和终点B 作平面β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 ′,B ′,得到向量A ′B ′→,则向量A ′B ′→称为向量a 在平面β上的投影向量.这时,向量a,A ′B ′→的夹角就是向量a 所在直线与平面β所成的角.[提醒] (1)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数量,而不是向量,它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 (2)向量数量积的运算不满足消去律、作商和乘法的结合律 ,即a ·b =a ·c ⇒b =c ,a ·b =k ⇒b =k a ,(a ·b )·c =a ·(b·c )都不成立.1.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对于非零向量a ,b ,〈a ,b 〉与〈a ,-b 〉相等. ( ) (2)对于任意向量a ,b ,c ,都有(a ·b )c =a (b ·c ). ( ) (3)若a ·b =b ·c ,且b ≠0,则a =c . ( ) (4)(3a +2b )·(3a -2b )=9|a |2-4|b |2. ( )[提示] (1)× (2)× (3)× (4)√2.(教材P 8练习T 1改编)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若AB =BB 1,则AB 1与BC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 .38B .14C .34D .18B [令底面边长为1,则高也为1,AB 1→=AB →+BB 1→,BC 1→=B C →+CC 1→,∴AB 1→·BC 1→=(AB →+BB 1→)·(BC →+CC 1→)=AB →·BC →+BB 1→·CC 1→=1×1×cos 120°+12=12,又|AB 1→|=|BC 1→|= 2.∴cos 〈AB 1,BC 1〉=122×2=14.故选B.]3.已知a =3p -2q ,b =p +q ,p 和q 是相互垂直的单位向量,则a·b =( ) A .1 B .2 C .3 D .4 A [由题意知,p·q =0,p 2=q 2=1.所以a ·b =(3p -2q )·(p +q )=3p 2+p ·q -2q 2=3-2=1.]4.设a ⊥b ,〈a ,c 〉=π3,〈b ,c 〉=π6,且|a |=1,|b |=2,|c |=3,则向量a +b +c 的模是________.17+63 [因为|a +b +c |2=(a +b +c )2=|a |2+|b |2+|c |2+2(a ·b +a ·c +b ·c )=1+4+9+2⎝ ⎛⎭⎪⎫0+1×3×12+2×3×32=17+63,所以|a +b +c |=17+6 3.]空间向量数量积的运算【例1】 (1)如图,三棱锥A -BCD 中,AB =AC =AD =2,∠BAD =90°,∠BAC=60°,则AB →·CD →等于( )A .-2B .2C .-2 3D .2 3(2)在四面体OABC 中,棱OA ,OB ,OC 两两垂直,且OA =1,OB =2,OC =3,G 为△ABC 的重心,求OG →·(OA →+OB →+OC →)的值.(1)A [∵CD →=AD →-AC →,∴AB →·CD →=AB →·(AD →-AC →)=AB →·AD →-AB →·AC →=0-2×2×cos 60°=-2.](2)[解] OG →=OA →+AG →=OA →+13(AB →+AC →) =OA →+13[(OB →-OA →)+(OC →-OA →)] =13OB →+13OC →+13OA →.∴OG →·(OA →+OB →+OC →)=⎝ ⎛⎭⎪⎫13OB →+13OC →+13OA →·(OA →+OB →+OC →)=13OB →2+13OC →2+13OA →2 =13×22+13×32+13×12=143.在几何体中求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步骤(1)首先将各向量分解成已知模和夹角的向量的组合形式.(2)利用向量的运算律将数量积展开,转化成已知模和夹角的向量的数量积. (3)根据向量的方向,正确求出向量的夹角及向量的模. (4)代入公式a·b =|a ||b |cos 〈a ,b 〉求解.[跟进训练]1.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AA 1=2,AD =4,E 为侧面AA 1B 1B 的中心,F 为A 1D 1的中点,求下列向量的数量积:(1)BC →·ED 1→;(2)BF →·AB 1→.[解] 如图,设AB →=a ,AD →=b ,AA 1→=c ,则|a |=|c |=2,|b |=4,a·b =b·c =c·a =0.(1)BC →·ED 1→=BC →·(EA 1→+A 1D 1→)=b ·12(c -a )+b =|b |2=42=16.(2)BF →·AB 1→=(BA 1→+A 1F →)·(AB →+AA 1→)=c -a +12b ·(a +c )=|c |2-|a |2=22-22=0.利用数量积证明空间垂直关系=OC ,M ,N 分别是OA ,BC 的中点,G 是MN 的中点,求证:OG ⊥BC .[思路探究] 首先把向量OG →和BC →均用OA →、OB →、OC →表示出来,通过证明OG →·BC →=0来证得OG ⊥BC .[证明] 连接ON ,设∠AOB =∠BOC =∠AOC =θ,又设OA →=a ,OB →=b ,OC →=c , 则|a |=|b |=|c |. 又OG →=12(OM →+ON →) =12⎣⎢⎡⎦⎥⎤12OA →+12(OB →+OC →) =14(a +b +c ),BC →=c -b . ∴OG →·BC →=14(a +b +c )·(c -b ) =14(a ·c -a ·b +b ·c -b 2+c 2-b ·c ) =14(|a |2·cos θ-|a |2·cos θ-|a |2+|a |2)=0. ∴OG →⊥BC →,即OG ⊥BC .用向量法证明垂直关系的步骤 (1)把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 (2)用已知向量表示所证向量;(3)结合数量积公式和运算律证明数量积为0; (4)将向量问题回归到几何问题.[跟进训练]2.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DAB =60°,AB =2AD ,PD ⊥底面ABCD .证明:P A ⊥BD .[证明] 由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DAB =60°,AB =2AD 知,DA ⊥BD ,则BD →·DA →=0.由PD ⊥底面ABCD 知,PD ⊥BD ,则BD →·PD →=0.又P A →=PD →+DA →,∴P A →·BD →=(PD →+DA →)·BD →=PD →·BD →+DA →·BD →=0,即P A ⊥BD .夹角问题夹角〈a ,b 〉为( )A .30°B .45°C .60°D .以上都不对(2)如图,在空间四边形OABC 中,OA =8,AB =6,AC =4,BC =5,∠OAC =45°,∠OAB =60°,求异面直线OA 与BC 的夹角的余弦值.[思路探究] (1)根据题意,构造△ABC ,使AB →=c ,AC →=b ,BC →=a ,根据△ABC 三边之长,利用余弦定理求出向量a 与b 之间的夹角即可.(2)求异面直线OA 与BC 所成的角,首先来求OA →与BC →的夹角,但要注意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 ⎛⎦⎥⎤0,π2,而向量夹角的取值范围为[0,π],注意角度的转化.(1)D [∵a +b +c =0,|a |=2,|b |=3,|c |=4, ∴以这三个向量首尾相连组成△ABC ;令AB →=c ,AC →=b ,BC →=a ,则△ABC 三边之长分别为BC =2,CA =3,AB =4; 由余弦定理,得:cos ∠BCA =BC 2+CA 2-AB 22BC ·CA =22+32-422×2×3=-14, 又向量BC →和CA →是首尾相连,∴这两个向量的夹角是180°-∠BCA , ∴cos 〈a ,b 〉=14,即向量a 与b 之间的夹角〈a ,b 〉不是特殊角.](2)[解] ∵BC →=AC →-AB →,∴OA →·BC →=OA →·AC →-OA →·AB →=|OA →|·|AC →|·cos 〈OA →,AC →〉-|OA →|·|AB →|·cos 〈OA →,AB →〉=8×4×cos 135°-8×6×cos 120° =24-16 2.∴cos 〈OA →,BC →〉=OA →·BC →|OA →|·|BC →|=24-1628×5=3-225,∴异面直线OA 与BC 的夹角的余弦值为3-225.利用向量数量积求夹角问题的思路(1)求两个向量的夹角有两种方法:①结合图形,平移向量,利用空间向量夹角的定义来求,但要注意向量夹角的范围;②先求a ·b ,再利用公式cos 〈a ,b 〉=a ·b|a ||b |求出cos 〈a ,b 〉的值,最后确定〈a ,b 〉的值.(2)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步骤如下:①根据题设条件在所求的异面直线上取两个向量(即直线的方向向量); ②将异面直线所成角的问题转化为向量夹角问题; ③利用数量积求向量夹角的余弦值或角的大小;④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锐角或直角,利用向量数量积求向量夹角的余弦值时应将余弦值加上绝对值,从而求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跟进训练]3.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求BC 1→与AC →夹角的大小.[解] 不妨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则BC 1→·AC →=(BC →+CC 1→)·(AB →+BC →) =(AD →+AA 1→)·(AB →+AD →)=AD →·AB →+AD →2+AA 1→·AB →+AA 1→·AD → =0+AD 2→+0+0=AD 2→=1, 又∵|BC 1→|=2,|AC →|=2,∴cos 〈BC 1→,AC →〉=BC 1→·AC →|BC 1→||AC →|=12×2=12.∵〈BC 1→,AC →〉∈[0,π],∴〈BC 1→,AC →〉=π3. 即BC 1→与AC →夹角的大小为π3.距离问题1.用数量积解决的距离问题一般有哪几种? [提示] 线段长度即点点距、点线距、点面距. 2.求模的大小常用哪些公式?[提示] 由公式|a |=a ·a 可以推广为|a ±b |=(a ±b )2=a 2±2a ·b +b 2.3.如图,已知线段AB ⊥平面α,BC ⊂α,CD ⊥BC ,DF ⊥平面α,且∠DCF =30°,D 与A 在平面α的同侧,若AB =BC =CD =2,试求A ,D 两点间的距离.[提示] ∵AD →=AB →+BC →+CD →,∴|AD →|2=(AB →+BC →+CD →)2=|AB →|2+|BC →|2+|CD →|2+2AB →·BC →+2AB →·CD +2BC →·CD →=12+2(2·2·cos 90°+2·2·cos 120°+2·2·cos 90°)=8,∴|AD →|=22,即A ,D 两点间的距离为2 2.【例4】 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AC =1,∠ACD =90°,沿着它的对角线AC 将△ACD 折起,使AB 与CD 成60°角,求此时B ,D 间的距离.[思路探究] BD →=BA →+AC →+CD →―→|BD →|2 注意对〈BA →,CD →〉的讨论,再求出B ,D 间距离.[解] ∵∠ACD =90°,∴AC →·CD =0,同理可得AC →·BA →=0.∵AB 与CD 成60°角,∴〈BA →,CD →〉=60°或〈BA →,CD →〉=120°.又BD →=BA →+AC →+CD →,∴|BD →|2=|BA →|2+|AC →|2+|CD →|2+2BA →·AC →+2BA →·CD →+2AC →·CD →=3+2×1×1×cos 〈BA →,CD →〉.∴当〈BA →,CD →〉=60°时,|BD →|2=4,此时B ,D 间的距离为2;当〈BA →,CD →〉=120°时,|BD →|2=2,此时B ,D 间的距离为 2.求两点间的距离或线段长的方法(1)将相应线段用向量表示,通过向量运算来求对应向量的模.(2)因为a ·a =|a |2,所以|a |=a·a ,这是利用向量解决距离问题的基本公式.另外,该公式还可以推广为|a ±b |=(a ±b )2=a 2±2a ·b +b 2.(3)可用|a ·e |=|a ||cos θ|(e 为单位向量,θ为a ,e 的夹角)来求一个向量在另一个向量所在直线上的投影.[跟进训练]4.如图所示,在平面角为120°的二面角α-AB -β中,AC ⊂α,BD ⊂β,且AC ⊥AB ,BD ⊥AB ,垂足分别为A ,B .已知AC =AB =BD =6,求线段CD 的长.[解] ∵AC ⊥AB ,BD ⊥AB ,∴CA →·AB →=0,BD →·AB →=0.∵二面角α-AB -β的平面角为120°,∴〈CA →,BD →〉=180°-120°=60°. ∴CD →2=(CA →+AB →+BD →)2=CA →2+AB →2+BD →2+2CA →·AB →+2CA →·BD →+2BD →·AB →=3×62+2×62×cos 60°=144,∴CD =12.1.空间两向量的数量积与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类似,由于数量积不满足结合律,因此在进行数量积运算时,一次、二次式与实数运算相同,运算公式也相同,三次及以上必须按式中的运算顺序依次进行运算.2.空间向量数量积运算的两种方法(1)利用定义:利用a ·b =|a ||b |cos 〈a ,b 〉并结合运算律进行计算.(2)利用图形:计算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可先将各向量移到同一顶点,利用图形寻找夹角,再代入数量积公式进行运算.3.在几何体中求空间向量数量积的步骤(1)首先将各向量分解成已知模和夹角的向量的组合形式.(2)利用向量的运算律将数量积展开,转化为已知模和夹角的向量的数量积. (3)代入a ·b =|a ||b |cos 〈a ,b 〉求解.4.空间向量中求两向量夹角与平面向量中的求法完全相同,都是应用公式cos 〈a ,b 〉=a·b |a |·|b |,解题的关键就是求a ·b 和|a |、|b |.求模时注意|a |2=a ·a 的应用.1.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 的每条边和对角线的长都等于1,E ,F ,G 分别是AB ,AD ,DC 的中点,则FG →·AB →=( )A .34B .14C .12D .32B [由题意可得FG →=12AC →,∴FG →·AB →=12×1×1×cos 60°=14.]2.已知两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分别为a ,b ,且|a |=|b |=1,a·b =-12,则两直线的夹角为( )A .30°B .60°C .120°D .150°B [设向量a ,b 的夹角为θ,则cos θ=a·b|a ||b |=-12,所以θ=120°,则两个方向向量对应的直线的夹角为180°-120°=60°.]3.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AB →·CD →+BC →·AD →+CA →·BD →=________. 0 [原式=AB →·CD →+BC →·AD →+CA →·(AD →-AB →) =AB →·(CD →-CA →)+AD →·(BC →+CA →) =AB →·AD →+AD →·BA →=0.]4.如图所示,在一个直二面角α-AB -β的棱上有两点A ,B ,AC ,BD 分别是这个二面角的两个面内垂直于AB 的线段,且AB =4,AC =6,BD =8,则CD 的长为________.229 [∵CD →=CA →+AB →+BD →=AB →-AC →+BD →, ∴CD →2=(AB →-AC →+BD →)2=AB →2+AC →2+BD →2-2AB →·AC →+2AB →·BD →-2AC →·BD →=16+36+64=116, ∴|CD →|=229.]5.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的每条边和对角线的长都等于a ,点M ,N 分别是边AB ,CD 的中点.(1)求证:MN 为AB 和CD 的公垂线; (2)求MN 的长;(3)求异面直线AN 与MC 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 设AB →=p ,AC →=q ,AD →=r .由题意,可知|p |=|q|=|r|=a ,且p ,q ,r 三向量两两夹角均为60°. (1)证明:MN →=AN →-AM →=12(AC →+AD →)-12AB → =12(q +r -p ), ∴MN →·AB →=12(q +r -p )·p =12(q ·p +r ·p -p 2)=12(a 2·cos 60°+a 2·cos 60°-a 2)=0 ∴MN ⊥AB ,同理可证MN ⊥CD . ∴MN 为AB 与CD 的公垂线. (2)由(1)可知MN →=12(q +r -p ),∴|MN →|2=(MN →)2=14(q +r -p )2=14[q 2+r 2+p 2+2(q ·r -q·p -r ·p )]=14(a 2+a 2+a 2+2⎝ ⎛⎭⎪⎫a 22-a 22-a 22]=14×2a 2=a 22.∴|MN →|=22a , ∴MN 的长度为22a .(3)设向量AN →与MC →的夹角为θ,∵AN →=12(AC →+AD →)=12(q +r ),MC →=AC →-AM →=q -12p , ∴AN →·MC →=12(q +r )·⎝ ⎛⎭⎪⎫q -12p =12⎝ ⎛⎭⎪⎫q 2-12q ·p +r·q -12r ·p =12⎝ ⎛⎭⎪⎫a 2-12a 2·cos 60°+a 2cos 60°-12a 2·cos 60° =12⎝ ⎛⎭⎪⎫a 2-a 24+a 22-a 24=a 22. 又∵|AN →|=|MC →|=32a ,∴AN →·MC →=|AN →|·|MC →|·cos θ=32a·32a ·cos θ=a 22. ∴cos θ=23.∴向量AN →与MC →的夹角的余弦值为23. 从而异面直线AN 与MC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23.1.2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学 习 目 标核 心 素 养1.了解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及其意义.2.掌握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难点)3.掌握在简单问题中运用空间三个不共面的向量作为基底表示其他向量的方法.(重点)1.通过基底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2.借助基底的判断及应用,提升逻辑推理、直观想象及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1)共面向量定理:如果两个向量a 、b 不共线,则向量p 与向量a 、b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对(x ,y ),使得p =x a +y b .(2)共面向量定理的推论:空间一点P 在平面MAB 内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x ,y ),使得MP →=xMA →+yMB →,或对于空间任意一定点O ,有OP →=xOM →+yOA →+zOB →(x +y +z =1).今天我们将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加以推广,应用上面的几个公式我们可以解决与四点共面有关的问题,得出空间向量基本定理.1.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三个向量a ,b ,c 不共面,那么对任意一个空间向量p ,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 ,y ,z ),使得p =x a +y b +z c .。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一A版《函数的基本性质》函数的概念与性质说课复习(第2课时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一A版《函数的基本性质》函数的概念与性质说课复习(第2课时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

x=5 时,有最大值 f(5).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x2-x(0≤x≤2),
2.已知函数 f(x)=x-2 1(x>2),
求函数 f(x)的最大值和
最小值.
解:作出 f(x)的图象如图.由图象可知,当 x=2 时,f(x)取最 大值为 2; 当 x=12时,f(x)取最小值为-14. 所以 f(x)的最大值为 2,最小值为-14.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函数 y=2x2+2,x∈N*的最小值是________. 解析:函数 y=2x2+2 在(0,+∞)上是增函数, 又因为 x∈N*,所以当 x=1 时, ymin=2×12+2=4. 答案:4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图象法求函数的最值 已知函数 f(x)=-2x,x∈(-∞,0),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栏目 导引
3.2 函数的基本性质
3.2.2 奇偶性
第3课时 函数奇偶性的概念
课件
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考点
学习目标
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函数奇偶 函数奇偶性的
性的含义,掌握判断函数奇偶 判断
性的方法
奇、偶函数的 了解函数奇偶性与函数图象对
图象
称性之间的关系
奇、偶函数的 会利用函数的奇偶性解决简单
3.若函数 f(x)=1x在[1,b](b>1)上的最小值是14,则 b=________. 解析:因为 f(x)在[1,b]上是减函数, 所以 f(x)在[1,b]上的最小值为 f(b)=1b=14, 所以 b=4. 答案:4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4.已知函数 f(x)=4x2-mx+1 在(-∞,-2)上递减,在[-2, +∞)上递增,求 f(x)在[1,2]上的值域. 解:因为 f(x)在(-∞,-2)上递减,在[-2,+∞)上递增,所 以函数 f(x)=4x2-mx+1 的对称轴方程为 x=m8 =-2,即 m= -16. 又[1,2]⊆[-2,+∞),且 f(x)在[-2,+∞)上递增.

新人教A版必修1高中数学§1.3.2奇偶性2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1高中数学§1.3.2奇偶性2学案

高中数学 §1.3.2奇偶性2学案 新人教A 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2. 掌握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
3. 学会运用函数奇偶性求函数解析式;
学习难点: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学习重点: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知识链接(1分钟)
1、偶函数: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都有 ,其图象关于 对称 。

奇函数: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都有 ,其图象关于 对称。

2、判别函数的奇偶性一般步骤: 完成下列题目(20分钟)
1 判别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 x = (2)()|1||1|f x x x =++-;
(3)()f x =; 2
21(0)
(4)()1(0)x x x f x x x x ⎧-++>⎪=⎨++≤⎪⎩
2、已知奇函数f(x)的定义域为R,当x>0时,2()23f x x x =-+,求f(x)的解析式
3、已知函数22()(1)(1)2f x m x m x n =-+-++是奇函数,求m , n 值
4、已知函数53()8,(2)10,2f x x ax bx f f =++--=且求()值
当堂检测:
1. 已知函数[]2
()3,1,2,f x ax bx a b a a =+++-为偶函数且定义域为求a,b 值
2. 已知奇函数f(x)的定义域为R,当x ≥0时,()(1)f x x x =+,求f(x)的解析式
3、设函数f(x)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且f(-3)=-2,则f(3)+f(0)=( )
(A )3 (B )-3 (C )2 (D )7
课后作业:
2、
3、
4、
5、。

【优化课堂】高一数学人教A版必修1 学案:第一章 1.2.1 函数的概念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优化课堂】高一数学人教A版必修1 学案:第一章 1.2.1 函数的概念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1.2函数及其表示1.2.1函数的概念[学习目标] 1.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出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数学概念中的作用.(重点、难点)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重点).3.能够正确使用区间表示数集.(易混点)一、函数的有关概念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的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结论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 相关概念定义域x的取值范围A值域函数值的集合{}f(x)|x∈A二、两个函数相等的条件1.定义域相同;2.对应关系完全一致.三、区间的概念及表示1.一般区间的表示设a,b∈R,且a<b,规定如下:2.特殊区间的表示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一定是无限集合.( )(2)根据函数有定义,定义域中的一个x 可以对应着不同的y .( ) (3)f (a )表示当x =a 时函数f (x )的值,是一个常量.( ) 【答案】 (1)× (2)× (3)√ 2.已知f (x )=x +1,则f (3)=( )A .2B .4C .±6D .10 【解析】 ∵f (x )=x +1,∴f (3)=3+1=2.【答案】 A 3.函数f (x )=11-2x有定义域是________(用区间表示). 【解析】 由题意,需1-2x >0,解得x <12.故f (x )的定义域为⎝⎛⎭⎫-∞,12. 【答案】 ⎝⎛⎭⎫-∞,12 4.集合{}x |1<x ≤10用区间表示为________. 【解析】 集合{}x |1<x ≤10用区间表示为(1,10]. 【答案】 (1,10]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1)(2014·长沙高一检测)设M =x -2≤x ≤2,N =}y 0≤y ≤2,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M ,值域为N ,对于下列四个图象,可作为函数y =f (x )的图象为( )(2)下列函数中,f (x )与g (x )相等的是( ) A .f (x )=x ,g (x )=(x )2 B .f (x )=x ,g (x )=x 2 C .f (x )=x +2,g (x )=x 2-4x -2D .f (x )=x ,g (x )=3x 3 (3)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①A =R ,B =R ,f :x →y =1x 2;②A =N ,B =R ,f :x →y =±x ; ③A =N ,B =N *,f :x →y =|x -2|;④A ={1,2,3},B =R ,f (1)=f (2)=3,f (3)=4.【解析】 (1)由函数定义可知任意作一条直线x =a 与函数图象至多有一个交点,故选项C 错误.由题设定义域中有元素-2,2知选项A 错误.由值域为{}y |0≤y ≤2知选项B 错误. (2)对于A ,f (x )=x 的定义域为R ,g (x )=(x )2的定义域为{}x |x ≥0,两函数的定义域不相同,所以不是相等函数;对于B ,g (x )=x 2=|x |,与f (x )=x 的对应关系不相同,所以不是相等函数;对于C ,g (x )=x 2-4x -2=x +2(x ≠2),与f (x )=x +2的定义域不同,所以不是相等函数;对于D ,g(x)=3x3=x,与f(x)=x的对应关系和定义域都相同,所以是相等函数,故选D.【答案】(1)D(2)D(3)①因为A=R,B=R,对于A中的元素x=0,在对应关系f:x→y=1x2之下,在B 中没有元素与之对应,因而不能构成函数.②对于A中的元素,如x=9,y的值为y=±9=±3,即在对应关系f之下,B中有两个元素与之对应,不符合函数定义,故不能构成函数.③对于A中的元素x=2,在对应关系f的作用下,|2-2|=0∉B,从而不能构成函数.④依题意,f(1)=f(2)=3,f(3)=4,即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对应关系f之下,在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虽然B中有很多元素在A中无元素与之对应,但依函数的定义,仍能构成函数.1.判断一个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的步骤:(1)判断A,B是否是非空数集;(2)判断A中任一元素在B中是否有元素与之对应;(3)判断A是任一元素在B中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2.判断函数是否相同的步骤:(1)看定义域是否相同;(2)看对应关系是否相同;(3)下结论.(1)f(x)=1x-2;(2)f(x)=3x+2;(3)f(x)=x+1+12-x.【思路探究】解答本题可根据函数解析式的结构特点,构造使解析式有意义的不等式(组),进而解不等式求解.【解】 (1)∵x ≠2时,分式1x -2有意义,∴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 |x ≠2. (2)∵3x +2≥0,即x ≥-23时,根式3x +2才有意义,∴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 ⎪⎪x ≥-23. (3)∵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x +1≥02-x ≠0⇒⎩⎪⎨⎪⎧x ≥-1,x ≠2.∴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 |x ≥-1且x ≠2.1.求解析式给出的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求使函数表达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集合.已知函数y =f (x ):(1)若f (x )为整式,则定义域为R ;(2)若f (x )为分式,则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实数的集合;(3)若f (x )是偶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根号内的式子不小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若f (x )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字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5.若f (x )是由实际问题列出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解析式本身有意义且符合实际意义的实数的集合.(2014·济宁高一检测)函数y =1-x2x 2-3x -2定义域为( )A .(-∞,1]B .(-∞,2]C.⎝⎛⎭⎫-∞,12∪⎝⎛⎭⎫-12,1 D.⎝⎛⎫-∞,-12∪⎝⎛⎦⎤-12,1 【解析】 要使函数y =1-x 2x 2-3x -2有意义,则⎩⎪⎨⎪⎧1-x ≥0,2x 2-3x -2≠0,即⎩⎪⎨⎪⎧x ≤1,x ≠-12且x ≠2,所以x ≤1且x ≠-12,故选D.【答案】 Df (2x +1)的定义域;(2)已知函数f (2x +1)的定义域为[1,3],求函数f (x )的定义域.【思路探究】 (1)函数f (2x +1)的自变量是x ,而非2x +1,解不等式1≤2x +1≤3即可.(2)函数f (2x +1)的自变量是x ,本题实质是知1≤x ≤3,求2x +1的取值范围. 【解】 (1)∵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1,3],即x ∈[1,3],函数f (2x +1)中2x +1的范围与函数f (x )中x 的范围相同,∴2x +1∈[1,3],∴x ∈[0,1], 即函数f (2x +1)的定义域是[0,1]. (2)∵x ∈[1,3],∴2x +1∈[3,7], 即函数 f (x )的定义域是[3,7].若已知f (x )的定义域为[a ,b ],则f (g (x ))的定义域可由a ≤g (x )≤b 求出;若已知f (g (x ))的定义域为[a ,b ],则f (x )的定义域为g (x )在x ∈[a ,b ]时的值域.已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0,1),则f (2x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解析】 因为f (x )的定义域为(0,1),所以要使f (2x )有意义,须使0<2x <1,即0<x <12,所以函数f (2x )的定义域为⎩⎨⎧⎭⎬⎫x ⎪⎪0<x <12.【答案】 ⎝⎛⎭⎫0,12已知f (x )=11+x (x ∈R ,且x ≠-1),g (x )=x 2+2(x ∈R).(1)求f (2),g (2)的值; (2)求f [g (3)]的值.【思路探究】 (1)令x =2代入f (x ),g (x )→得出f (2),g (2) (2)求g (3)→求f [g (3)] 【解】 (1)∵f (x )=11+x ,∴f (2)=11+2=13, 又∵g (x )=x 2+2,∴g (2)=22+2=6.(2)g (3)=32+2=11,∴f [g (3)]=f (11)=11+11=112.1.f (x )表示自变量为x 的函数,如f (x )=2x ,而f (a )表示的是当x =a 时的函数值,如f (x )=2x 中f (3)=2×3=6.2.求f {f [f (x )]}时,一般要遵循由里到外的原则.在题设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求g [f (3)]的值. 【解】 ∵f (3)=11+3=14, ∴g [f (3)]=g ⎝⎛⎭⎫14=⎝⎛⎭⎫142+2=3316.1.函数的本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由于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一经确定,值域随之确定,所以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只须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一致即可.2.f(x)是函数符号,f表示对应关系,“y=f(x)”为“y是x的函数”这句话的数学表示,它仅仅是函数符号,并不表示“y等于f 与x的乘积”.3.对于用关系式表示的函数.如果没有给出定义域,那么就认为函数的定义域是指使函数表达式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集合,这是求某函数定义域的依据.相等函数判断中的误区下列各组函数相等函数的是()A.y=x+1与y=x2-1 x-1B.y=|x|+1和y=(x-1)2+1 C.y=2x和y=2x(x≤0) D.y=x2+1和y=t2+1【易错分析】 易失分点一:忽视函数定义域,误认为y =x 2-1x -1=x +1,而误选A.易失分点二:忽视对应关系,误认为定义域和值域相同就是相等函数,而误选B. 【防范措施】 1.判断函数相等时,对较为复杂的函数解析式的化简要慎重,注意其等价性,本例对选项A 中第二个函数解析式的化简易把定义域扩大,由解析式相同而误认为是相等函数.2.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的两个函数才相等.【解析】 A 错误,由于函数y =x 2-1x -1中要求x -1≠0,即x ≠1,故两个函数的定义域不同,故不表示相等函数.B 错误,虽然定义域和值域相同,但对应关系不相同,因而不是相等函数.C 错误,显然定义域不同,因此不是相等函数.D 正确,虽然表示自变量的字母不同,但它们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相同,因此是相等函数. 【答案】 D——[类题尝试]————————————————— 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函数为相等函数的是( ) A .f (x )=x +1·x -1,g (x )=(x +1)(x -1) B .f (x )=(2x -5)2,g (x )=2x -5 C .f (x )=1-x x 2+1与g (x )=1+x x 2+1D .f (x )=(x )4x 与g (t )=⎝⎛⎭⎫t t 2 【解析】 A 中,f (x )=x +1·x -1的定义域为{x |x ≥1},g (x )=(x +1)(x -1)的定义域为{x |x ≥1或x ≤-1},它们的定义域不相同;B 中,f (x )=(2x -5)2的定义域为⎩⎨⎧⎭⎬⎫x ⎪⎪x ≥52,g (x )=2x -5的定义域为R ,定义域不同,不是相等函数.C 中,f (x )=1-xx 2+1与g (x )=1+xx 2+1的对应关系不同,不相等.D 中,f (x )=(x )4x =x (x>0)与g (x )=⎝⎛⎭⎫t t 2=t (t >0)的定义域与对应关系都相同,它们相等.【答案】 D。

人教版高中数学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基本不等式》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第二课时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人教版高中数学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基本不等式》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第二课时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同理1b-1≥2
bac,1c-1≥2
ab c.
上述三个不等式两边均为正,分别相乘,
得1a-11b-11c-1≥2 abc·2 bac·2 cab=8. 当且仅当 a=b=c=13时,等号成立.
在本例条件下,求证:1a+1b+1c≥9. 证明:因为 a,b,c∈(0,+∞),且 a+b+c=1, 所以1a+1b+1c =a+ab+c+a+bb+c+a+cb+c =3+ba+ab+ac+ac+bc+bc ≥3+2+2+2=9. 当且仅当 a=b=c=13时,等号成立.
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的思路 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时,要先观察题中要证明的不等式 的结构特征,若不能直接使用基本不等式证明,则考虑对代数 式进行拆项、变形、配凑等,使之达到能使用基本不等式的形 式;若题目中还有已知条件,则先观察已知条件和所证不等式 之间的联系,当已知条件中含有“1”时,要注意“1”的代换.另 外,解题时要时刻注意等号能否取到.
解析:每年购买次数为40x0次. 所以总费用=40x0·4+4x≥2 6 400=160, 当且仅当1 6x00=4x, 即 x=20 时等号成立. 答案:20
3.已知 a,b,c,d 都是正数,求证:(ab+cd)(ac+bd)≥4abcd.
证明:由 a,b,c,d 都是正数,得 ab+2 cd≥ ab·cd, ac+2 bd≥ ac·bd, 所以(ab+cd)4(ac+bd)≥abcd, 即(ab+cd)(ac+bd)≥4abcd.
基本不等式的综合问题
若不等式 9x+ax2≥a+1(常数 a>0)对一切正实数 x 成
立,求 a 的取值范围. 【解】 常数 a>0,若 9x+ax2≥a+1 对一切正实数 x 成立,则 a+1≤9x+ax2的最小值,

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学案:3.2函数的基本性质Word版含答案

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学案:3.2函数的基本性质Word版含答案

【新教材】3.2.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人教A版)1、理解增函数、减函数的概念及函数单调性的定义;2、会根据单调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3、理解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4、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重点: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及单调性判断和证明;2、利用函数单调性或图像求最值.难点:根据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一、预习导入阅读课本76-80页,填写。

1.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2、单调性与单调区间如果函数y=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________,区间D叫做y=f(x)的________.[点睛] 一个函数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单调区间时,不能用“∪”连接,而应该用“,”连接.如函数y=1x在(-∞,0),(0,+∞)上单调递减,却不能表述为:函数y=1x在(-∞,0)∪(0,+∞)上单调递减.3、函数的最大(小)值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所有的函数在其定义域上都具有单调性.( )(2)在增函数与减函数的定义中,可以把“任意两个自变量”改为“存在两个自变量”.( )(3)任何函数都有最大值或最小值.( )(4)函数的最小值一定比最大值小.( )2.函数y=f(x)的图象如图所示,其增区间是( )A.[-4,4] B.[-4,-3],[1,4]C.[-3,1] D.[-3,4]3.函数y=f(x)在[-2,2]上的图象如图所示,则此函数的最小值、最大值分别是( )A .-1,0B .0,2C .-1,2 D.12,2 4.下列函数f (x )中,满足对任意x 1,x 2∈(0,+∞),当x 1<x 2时,都有f (x 1)>f (x 2)的是( )A .f (x )=x 2B .f (x )=1xC .f (x )=|x |D .f (x )=2x +15.函数f (x )=2x,x ∈[2,4],则f (x )的最大值为______;最小值为________. 题型一 利用图象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例1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并指出其在单调区间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1)y=3x-2;(2)y=-1x . 跟踪训练一1. 已知x ∈R,函数f(x)=x|x-2|,试画出y=f(x)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写出函数的单调区间.题型二 利用函数的图象求函数的最值例2 已知函数y=-|x-1|+2,画出函数的图象,确定函数的最值情况,并写出值域.跟踪训练二1.已知函数f(x)={1x ,0<x<1,x,1≤x ≤2.(1)画出f(x)的图象;(2)利用图象写出该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题型三 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例3 求证:函数f(x)=x+1x 在区间(0,1)内为减函数. 跟踪训练三1.求证:函数f(x)=21x在(0,+∞)上是减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 题型四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值例4 已知函数f(x)=x+ 4x .(1)判断f(x)在区间[1,2]上的单调性;(2)根据f(x)的单调性求出f(x)在区间[1,2]上的最值.跟踪训练四1.已知函数f(x)=6x−1(x∈[2,6],)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题型五函数单调性的应用例5已知函数f(x)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试比较f(a2-a+1)与f34⎛⎫⎪⎝⎭的大小.跟踪训练五1.已知g(x)是定义在[-2,2]上的增函数,且g(t)>g(1-3t),求t的取值范围.题型六单调性最值的实际应用例6“菊花”烟花是最壮观的烟花之一.制造时一般是期望在它达到最高点时爆裂.如果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单位:m)与时间t(单位:s)之间的关系为h(t)=-4.9t2+14.7t+18,那么烟花冲出后什么时候是它爆裂的最佳时刻?这时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精确到1m)?跟踪训练六1. 某租赁公司拥有汽车100辆,当每辆车的月租金为3 000元时,可全部租出,当每辆车的月租金每增加50元时,未租出的车将会增加一辆,租出的车每辆每月需要维护费150元,未租出的车每辆每月需要维护费50元.(1)当每辆车的月租金为3 600元时,能租出多少辆?(2)当每辆车的月租金为多少元时,租赁公司的月收益最大?最大月收益是多少?1.f(x)对任意两个不相等的实数a,b,总有f(a)−f(b)a−b>0,则必有( )A.函数f(x)先增后减 B.函数f(x)先减后增C.函数f(x)是R上的增函数 D.函数f(x)是R上的减函数2.已知函数f(x)=-x2+4x+a,x∈[0,1],若f(x)的最小值为-2,则f(x)的最大值为( )A.-1 B.0C.1 D.23.已知函数f(x)=4x2-kx-8在区间(5,20)上既没有最大值也没有最小值,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 A.[160,+∞) B.(-∞,40]C.(-∞,40]∪[160,+∞) D.(-∞,20]∪[80,+∞)4.若函数y=f(x)的定义域为R,且为增函数,f (1-a)<f(2a-1),则a的取值范围是。

人教A版必修一第一章1.3.1 第1课时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人教A版必修一第一章1.3.1 第1课时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k≠0)与一次函数(y= kx+b,k≠0)
k<0

R
反比例函数 (y=kx,k≠0)
k>0

k<0 (-∞,0)和 (0,+∞)
(-∞,0)和 (0,+∞)

二次函数 (y=ax2+bx+c,
a≠0)
a>0 a<0
[-2ba,+∞) (-∞,-2ba]
(-∞,-2ba] [-2ba,+∞)
• 1.函数y=f(x)在区间(a,b)上是减函数,x1,x2∈(a,b),
• 『规律方法』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解函数值的不等式就是 利用函数在某个区间内的单调性,去掉对应关系“f”,转
化为自变量的不等式,此时一定要注意自变量的限制条件, 以防出错.
• 〔跟踪练习3〕 • 已知函数g(x)是定义在R上为增函数,且g(t)>g(1-2t),求
实数t的取值范围.
[解析] ∵g(x)在R上为增函数,且g(t)>g(1-2t), ∴t>1-2t,∴t>13,即所求t的取值范围为(13,+∞).
• 『规律方法』 1.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定义法 • 利用定义法证明或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步骤是:
• 2.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时,作差f(x1)-f(x2)后,若f(x)为 多项式函数,则“合并同类项”,再因式分解;若f(x)是 分式函数,则“先通分”,再因式分解;若f(x)解析式是 根式,则先“分子有理化”再分解因式.
(2)设x1>x2>-1, 则x1-x2>0,x1+1>0, x2+1>0, y1-y2=x12+x11-x22+x21 =x12+x11-xx2+2 1>0, ∴y1>y2, ∴函数y=x+2x1在(-1,+∞)上为增函数.

人教A版高中学案数学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函数的概念-第2课时函数概念的应用

人教A版高中学案数学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函数的概念-第2课时函数概念的应用
− > ,
[解析]由ቊ
得 > ,且 ≠ .故选C.
− ≠ ,
2.函数() =
1
(
2 +1
∈ )的值域是() B
A.(−∞, 1]B.(0,1]C.[0,1)D.[0,1]
[解析]因为
(, ].故选B.
+ ≥ ,所以 <

+
≤ ,故函数() =
为函数 = − 2 + 4 + 1的图象开口向下,对称轴方程为 = 2 ∈ [0, +∞),所以当 = 2时,
函数 = − 2 + 4 + 1取到最大值,max = 5,所以原函数的值域为(−∞, 5].
1.知识清单:(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简单函数的值域.
2.方法归纳:配方法、换元法、基本不等式法、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
=
=2+
,
−3
−3
−3
7
7
2 +1

≠ 0,∴ 2 +
≠ 2,∴ =
的值域为(−∞, 2)
−3
−3
−3
∪ (2, +∞).
(4) = 2 − − 1.
1
4
解 令 − 1 = ,则 ≥ 0且 = 2 + 1,∴ = 2( 2 + 1) − = 2 2 − + 2 = 2( − )2 +
1
4
则当 = 时,min =
15
,∴
8
15
, +∞).
8
= 2 − − 1的值域为[
15
,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2节《函数的概念》学案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2节《函数的概念》学案

函数的概念※ 知识梳理 1.函数的概念:设A ,B 是非空的_____,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________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________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 =f (x ),x ∈A .其中x 叫做______,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y =f (x )的______;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_____,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做函数y =f (x )的______,则值域是集合B 的____. 2.常见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函数关系式图象定义域值域反比例函数y =kx(k ≠0)一次函数y =kx +b (k ≠0)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3.相等函数: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其中值域是由______和________决定的.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________完全一致,我们就称这两个函数相等.(1)只要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对应法则相同,其值域就________.故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时,一看定义域,二看对应法则.如y =1与y =xx 不是相等函数,因为____________.y =3t +4与y =3x +4是相等函数.(2)求函数的定义域,一般是转化为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问题,注意定义域是一个集合,其结果必须用集合或区间来表示.4.区间与无穷大:(1)区间的几何表示定义 名称 符号 数轴表示{x |a ≤x ≤b } 闭区间 [a ,b ] {x |a <x <b }开区间(a ,b ){x |a ≤x <b }半开半 闭区间 [a ,b ){x |a <x ≤b } 半开半 闭区间(a ,b ]这里的实数a 与b 都叫做相应区间的端点.(2)实数集R 的区间表示:实数集R 可以用区间表示为____________,“∞”读作“无穷大”,“-∞”读作“负无穷大”,“+∞”读作“正无穷大”.(3)无穷大的几何表示定义 符号 数轴表示{x |x ≥a } [a ,+∞) {x |x >a } (a ,+∞) {x |x ≤b } (-∞,b ]{x |x <b }(-∞,b )※ 典例分析【题型一】函数的基本概念【例1】1. 如图所示,能够作为函数y =f (x )的图象的有________.[答案] ①⑤ 解:根据函数的定义,一个函数图象与垂直于x 轴的直线最多有一个交点,这是通过图象判断其是否构成函数的基本方法.2. 下列对应或关系式中是A 到B 的函数的是( )A .A ∈R ,B ∈R ,x 2+y 2=1 B . A={(x ,y)|x ,y ∈R },对任意的(x ,y)∈A ,(x,y)→x+y.C .A =R ,B =R ,f :x →y =1x -2D .A ={1,2,3,4},B ={0,1},对应关系如图:答案:D3. 下列各对函数中,是相等函数的序号是________.① f (x )=x +1与g (x )=x +x 0 ② f (x )=22x 1)+(与g (x )=|2x +1| ③ f (n )=2n +1(n ∈Z )与g (n )=2n -1(n ∈Z ) ④ f (x )=3x +2与g (t )=3t +2 ⑤ y =x -1与y =x 2-1x +1[答案] ②④4. 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为2)(x x f =2,它的值域为{1,4},这样的函数有 个.[答案]9[解析]列举法:定义域可能是{1,2},{-1,2},{1,-2},{-1,-2},{1,-2,2},{-1,-2,2},{-1,1,2},{-1,1,-2},{-1,1,-2,2}.【课堂练习1】1. 下列对应是否为A 到B 的函数:①A =R ,B ={x|x>0},f :x→y =|x|; ②A =Z ,B =Z ,f :x→y =x 2; ③A =Z ,B =Z ,f :x→y =x ; ④A =[-1,1],B ={0},f :x→y =0.答:(1)①③不是 ②④是2. 以下给出的同组函数中,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1)f 1:y =xx ;f 2:y =1.(2)f 1:y =⎩⎪⎨⎪⎧1,x ≤1,2,1<x <2,3,x ≥2.f 2:x x ≤1 1<x <2 x ≥2 y123(3)f 1:y =2x ;f 2:如图所示.【解】(1)不同函数.f 1(x )的定义域为{x ∈R |x ≠0},f 2(x )的定义域为R .(2)同一函数,x 与y 的对应关系完全相同且定义域相同,它们是同一函数的不同表示方式. (3)同一函数.理由同(2).【题型二】 求函数定义域 【例2】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①y =4-x ; ②y =1|x |-x ; ③y =5-x +x -1-1x 2-9.[解析] (1)①4-x ≥0,即x ≤4,故函数的定义域为{x |x ≤4}.②分母|x |-x ≠0,即|x |≠x ,所以x <0.故函数的定义域为{x |x <0}.③解不等式组⎩⎨⎧ 5-x ≥0,x -1≥0,x 2-9≠0,得⎩⎨⎧x ≤5,x ≥1,x ≠±3.故函数的定义域是{x |1≤x ≤5且x ≠3}.【课堂练习2】1. 将长为a 的铁丝折成矩形,求矩形面积y 关于一边长x 的解析式,并写出此函数的定义域.解:设矩形一边长为x ,则另一边长为12(a -2x ),所以y =x ·12(a -2x )=-x 2+12ax ,定义域为(0,a2).2. (2016年高考江苏卷) 函数y =232x x --的定义域是 .【答案】[]3,1-3. 若函数86-)(2++=m mx mx x f 的定义域为R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4. 已知函数32341++-=ax ax ax y 的定义域为R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题型三】复合函数的定义域【例3】1. 已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1,0),则函数f (2x +1)的定义域为( )A. (-1,1)B. )21,1(--C. (-1,0)D. )1,21(解析:由题意知-1<2x +1<0,则-1<x <-12.答案:B2. 已知f (x 2-1)的定义域为[0,3],则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解析:∵0≤x ≤3,∴0≤x 2≤9,∴-1≤x 2-1≤8,∴函数y =f (x )的定义域是[-1,8].【课堂练习3】1. 已知函数f (2x +1)的定义域为(0,1),则f (x )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___.[解析]因为f (2x +1)的定义域为(0,1),即其中的函数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0<x <1,令t =2x +1,所以1<t <3,所以f (t )的定义域为{t |1<t <3},所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x |1<x <3}.2. 已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是[0,1],求g(x)=f (2x )+f (x +23)的定义域;解: 解不等式组0212013x x ≤≤⎧⎪⎨≤+≤⎪⎩,∴g(x) 的定义域是[0,13]. 【题型四】求函数的解析式 【例4】1. 已知f (x )=21xx+,求f (2x +1); 解析:f (2x +1)=244122+++x x x .2. f (x +1)=x +2x . 求f (x )的解析式;解:方法一:设u =x +1,则x =u -1(u ≥1),∴f (u )=(u -1)2+2(u -1)=u 2-1(u ≥1),即f (x )=x 2-1(x ≥1). 方法二:∵x +2x =(x +1)2-1,由于x ≥0,所以x +1≥1.∴ f (x )=x 2-1(x ≥1)3. y =f (x )是一次函数,且f (f (x ))=9x +8,求f (x )的解析式;解:由条件可设f (x )=ax +b (a ≠0),∵f [f (x )]=9x +8,∴有a (ax +b )+b =9x +8.比较系数可得⎩⎨⎧ a =3,b =2;或⎩⎨⎧a =-3,b =-4.故f (x )=3x +2或f (x )=-3x -4,4. f (x )=2f (1x)·x -1,求f (x )的解析式;解:在f (x )=2f (1x )x -1中,用1x 代替x ,得f (1x )=2f (x )1x -1,将f (1x )=2()f x x-1代入f (x )=2f (1x)x -1中,可求得f (x )=23x +13.(x>0) 5. f (0)=1,并且对任意实数x ,y ,有f (x -y )=f (x )-y (2x -y +1),求f (x )的解析式.解:令x=0,y=-x,则f(x)=f(0)+x(0+x+1)=1+2xx +课堂小结:函数解析式的求法:(1)凑配法:由已知条件f (g (x ))=F (x ),可将F (x )改写成关于g (x )的表达式,然后以x 替代g (x ),便得f (x )的表达式;(2)待定系数法:若已知函数的类型(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可用待定系数法;(3)换元法:已知复合函数f (g (x ))的解析式,可用换元法,此时要注意新元的取值范围;(4)方程思想:已知关于f (x )与f (1x )或f (-x )的表达式,可根据已知条件再构造出另外一个等式组成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出f (x ).(5)赋值法:赋x,y 特殊值,适用于解抽象函数。

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全)

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全)

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1.2 函数及其表示1.3 函数的基本性质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2.2 对数函数2.3 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 函数与方程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3.2 直线的方程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必修3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算法案例阅读与思考割圆术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2.2 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第三章概率3.1 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2 古典概型3.3 几何概型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1.1 任意角和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5 函数y=Asin(ωx+ψ)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2应用举例1.3实习作业第二章数列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2.2等差数列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4等比数列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三章不等式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4基本不等式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椭圆2.2双曲线2.3抛物线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变化率与导数3.2导数的计算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3.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第四章框图4.1流程图4.2结构图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2 椭圆2.3 双曲线2.4 抛物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变化率与导数1.2 导数的计算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 定积分的概念1.6 微积分基本定理1.7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 数学归纳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1.2 排列与组合1.3 二项式定理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2.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4 正态分布第三章统计案例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3.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选修3-1第一讲早期的算术与几何第二讲古希腊数学第三讲中国古代数学瑰宝第四讲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第五讲微积分的诞生第六讲近代数学两巨星第七讲千古谜题第八讲对无穷的深入思考第九讲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选修3-2选修3-3第一讲从欧氏几何看球面第二讲球面上的距离和角第三讲球面上的基本图形第四讲球面三角形第五讲球面三角形的全等第六讲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第七讲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第八讲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选修3-4第一讲平面图形的对称群第二讲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第三讲对称与群的故事选修4-1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第二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三讲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选修4-2第一讲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第二讲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第三讲逆变换与逆矩阵第四讲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选修4-3选修4-4第一讲坐标系第二讲参数方程选修4-5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第三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选修4-6第一讲整数的整除第二讲同余与同余方程第三讲一次不定方程第四讲数伦在密码中的应用选修4-7第一讲优选法第二讲试验设计初步选修4-8选修4-9第一讲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第二讲决策树方法第三讲风险型决策的敏感性分析第四讲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高中人教版(B)教材目录介绍必修一第一章集合1.1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第二章函数2.1 函数2.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3 函数的应用(Ⅰ)2.4 函数与方程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3.1 指数与指数函数3.2 对数与对数函数3.3 幂函数3.4 函数的应用(Ⅱ)必修二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 空间几何体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 平面真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 直线方程2.3 圆的方程2.4 空间直角坐标系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2 用样本估计总体2.3 变量的相关性第三章概率3.1 随机现象3.2 古典概型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 概率的应用必修四第一章基本初等函(Ⅱ)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4 向量的应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必修五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第二章数列2.1 数列2.2 等差数列2.3 等比数列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 均值不等式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2 基本逻辑联结词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2.2 双曲线2.3 抛物线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导数3.2 导数的运算3.3 导数的应用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第四章框图选修4-5第一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 基本不等式1.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4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1.5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第二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 柯西不等式2.2 排序不等式2.3 平均值不等式(选学) 2.4 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3.1 数学归纳法原理3.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人教A版高中数学第一册(必修1)学案1:3.1.1 函数的概念

人教A版高中数学第一册(必修1)学案1:3.1.1 函数的概念

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3.1.1函数的概念课前自主学习知识点1函数的定义及相关概念(1)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A,B是非空的实数集,如果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实数x,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 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2)相关概念:x叫做,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 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3)同一个函数:如果两个函数的相同,并且完全一致,即相同的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相同,那么这两个函数是同一个函数.『微思考』(1)任何两个集合之间都可以建立函数关系吗?(2)什么样的对应可以构成函数关系?知识点2区间及相关概念(1)一般区间的表示设a,b是两个实数,而且,我们规定:定义名称符号数轴表示{x|a≤x≤b}闭区间{x|a<x<b}开区间{x|a≤x<b}半闭半开区间{x|a<x≤b}半开半闭区间(2)实数集R可以用区间表示为,“∞”读作“无穷大”,“-∞”读作“负无穷大”,“+∞”读作“正无穷大”.(3)特殊区间的表示定义区间数轴表示{x|x≥a}{x|x>a}{x|x≤b}{x|x<b}『微体验』1.下列区间与集合{x|x<-2或x≥0}相对应的是()A.(-2,0)B.(-∞,-2』∪『0,+∞)C.(-∞,-2)∪『0,+∞)D.(-∞,-2』∪(0,+∞)2.下列集合不能用区间的形式表示的个数为()①A={0,1,5,10};②{x|2<x≤10,x∈N};③∅;④{x|x是等边三角形};⑤{x|x≤0或x≥3};⑥{x|x>1,x∈Q}.A.2B.3 C.4D.53.{x|x>1且x≠2}用区间表示为________.课堂互动探究探究一函数关系的判断例1 下列对应中是A 到B 的函数的个数为( ) (1)A =R ,B ={x |x >0},f :x →y =|x |; (2)A =Z ,B =Z ,f :x →y =x 2; (3)A =『-1,1』,B ={0},f :x →y =0;(4)A ={1,2,3},B ={a ,b },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5)A ={1,2,3},B ={4,5,6},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A .1B .2C .3D .4『方法总结』判断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判断 (1)A ,B 必须是非空数集;(2)A 中任何一个元素在B 中必须有元素与其对应; (3)A 中任何一个元素在B 中的对应元素必须唯一. 跟踪训练1 对于函数y =f (x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y 是x 的函数;②对于不同的x 值,y 的值也不同;③f (a )表示当x =a 时函数f (x )的值,是一个常量;④f (x )一定可以用一个具体的式子表示出来.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探究二 求函数定义域问题 例2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 =(x +1)2x +1-1-x ;(2)y =5-x |x |-3;(3)y =ax -3(a 为常数).变式探究 将本例(1)改为y =(x +1)2x +1-1-x 2,其定义域如何?『方法总结』求函数定义域的常用依据(1)若f (x )是分式,则应考虑使分母不为零; (2)若f (x )是偶次根式,则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零;(3)若f (x )是指数幂,则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指数幂运算有意义的实数集合; (4)若f (x )是由几个式子构成的,则函数的定义域要使各个式子都有意义; (5)若f (x )是实际问题的『解 析』式,则应符合实际问题,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跟踪训练2 (1)设全集为R ,函数f (x )=2-x 的定义域为M ,则∁R M 为( ) A .(2,+∞)B .(-∞,2)C .(-∞,2』D .『2,+∞)(2)函数f (x )=xx -1的定义域为________.探究三 求函数值和函数值域问题例3 已知f (x )=11+x (x ∈R ,且x ≠-1),g (x )=x 2+2(x ∈R ).(1)求f (2),g (2)的值; (2)求f (g (2))的值; (3)求f (x ),g (x )的值域.『方法总结』求函数值域的原则及常用方法(1)原则:①先确定相应的定义域;②再根据函数的具体形式及运算确定其值域.(2)常用方法:①逐个求法:当定义域为有限集时,常用此法;②观察法:如y=x2,可观察出y≥0;③配方法:对于求二次函数值域的问题常用此法;④换元法:对于形如y=ax+b+cx+d的函数,求值域时常用换元法,令t=cx+d,将原函数转化为关于t的二次函数;⑤分离常数法:对于形如y=cx+dax+b的函数,常用分离常数法求值域;⑥图象法:对于易作图象的函数,可用此法,如y=1x-1.跟踪训练3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y=3x-1,x∈{1,3,5,7};(2)y=-x2+2x+1,x∈R;(3)y=x+1-2x.探究四同一个函数的判定例4 下列各组函数是同一个函数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f(x)=-2x3与g(x)=x-2x;②f(x)=x0与g(x)=1x0;③f(x)=x2-2x-1与g(t)=t2-2t-1.『方法总结』判断同一个函数的三个步骤和两个注意点(1)判断函数是否相等的三个步骤.(2)两个注意点.①在化简『解析』式时,必须是等价变形;②与用哪个字母表示变量无关.跟踪训练4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个函数?(1)y1=(x+3)(x-5)x+3,y2=x-5;(2)y1=x+1·x-1,y2=(x+1)(x-1).随堂本课小结1.对函数概念的五点说明(1)对数集的要求:集合A,B为非空数集.(2)任意性和唯一性:集合A中的数具有任意性,集合B中的数具有唯一性.(3)对符号“f”的认识:它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4)一个区别:f(x)是一个符号,不表示f与x的乘积,而f(a)表示函数f(x)当自变量x取a时的一个函数值.(5)函数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是函数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2.求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求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列不等式(组)是求函数定义域的基本方法.3.求函数的值域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配方法、换元法、分离常数法、图象法等.——★参*考*答*案★——课前自主学习知识点1函数的定义及相关概念(2)自变量定义域函数值值域子集(3)定义域对应关系『微思考』(1)提示:不一定,两个集合必须是非空的数集.(2)提示:两个非空数集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或多对一可构成函数关系.知识点2区间及相关概念(1)a<b『a,b』(a,b) 『a,b) (a,b』(2) (-∞,+∞)(3) 『a,+∞)(a,+∞)(-∞,b』(-∞,b)『微体验』1.C『『解析』』集合{ x|x<-2或x≥0}可表示为(-∞,-2)∪『0,+∞).2.D『『解析』』用区间表示的集合必须是连续的实数构成的集合,只有⑤是连续实数构成的集合,因此只有⑤可以用区间表示.3.(1,2)∪(2,+∞)『『解析』』{x|x>1且x≠2}用区间表示为(1,2)∪(2,+∞).课堂互动探究探究一函数关系的判断例1 B『『解析』』(1)A中的元素0在B中没有对应元素,故不是A到B的函数;(2)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整数x,按照对应关系f:x→y=x2,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整数x2与其对应,故是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3)对于集合A中任意一个实数x,按照对应关系f:x→y=0,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0和它对应,故是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4)集合B 不是确定的数集,故不是A 到B 的函数;(5)集合A 中的元素3在B 中没有对应元素,且A 中元素2在B 中有两个元素5和6与之对应,故不是A 到B 的函数. 跟踪训练1 B『『解 析』』①③正确,②是错误的,对于不同的x 值,y 的值可以相同,这符合函数的定义,④是错误的,f (x )表示的是函数,而函数并不是都能用具体的式子表示出来. 探究二 求函数定义域问题例2 解 (1)要使函数有意义,自变量x 的取值必须满足⎩⎪⎨⎪⎧x +1≠0,1-x ≥0,解得x ≤1,且x ≠-1,即函数的定义域为{x |x ≤1,且x ≠-1}.(2)要使函数有意义,自变量x 的取值必须满足⎩⎪⎨⎪⎧5-x ≥0,|x |-3≠0,解得x ≤5,且x ≠±3,即函数的定义域为{x |x ≤5,且x ≠±3}.(3)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使ax -3≥0.当a >0时,原函数的定义域为⎩⎨⎧x ⎪⎪⎭⎬⎫x ≥3a ; 当a <0时,原函数的定义域为⎩⎨⎧ x ⎪⎪⎭⎬⎫x ≤3a; 当a =0时,ax -3≥0的解集为∅,不符合函数的定义,故此时不是函数.变式探究 解 由⎩⎪⎨⎪⎧x +1≠0,1-x 2≥0,解得{x |-1<x ≤1}.跟踪训练2 (1)A『『解 析』』由2-x ≥0,解得x ≤2,所以M =(-∞,2』,所以∁R M =(2,+∞). (2){x |x ≥0,且x ≠1}『『解 析』』要使xx -1有意义,需满足⎩⎪⎨⎪⎧x ≥0,x -1≠0,解得x ≥0,且x ≠1,故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x |x ≥0,且x ≠1}.探究三 求函数值和函数值域问题例3 解 (1)∵f (x )=11+x ,∴f (2)=11+2=13.又∵g (x )=x 2+2,∴g (2)=22+2=6.(2)f (g (2))=f (6)=11+6=17. (3)f (x )=11+x 的定义域为{x |x ≠-1},∴值域是{y |y ≠0}.g (x )=x 2+2的定义域为R ,最小值为2,∴值域是{y |y ≥2}.跟踪训练3 解 (1)(逐个求法)将x =1,3,5,7依次代入『解 析』式,得y =2,8,14,20.∴函数的值域是{2,8,14,20}.(2)(配方法)∵y =-x 2+2x +1=-(x -1)2+2≤2, ∴函数的值域是(-∞,2』.(3)(换元法或配方法)令1-2x =t ,则x =1-t 22,且t ≥0,∴原函数化为y =1-t 22+t =-12t 2+t +12=-12(t -1)2+1≤1.∴所求函数的值域是(-∞,1』. 探究四 同一个函数的判定 例4 ②③『『解 析』』①f (x )=-x -2x ,g (x )=x -2x ,对应关系不同,故f (x )与g (x )不是同一个函数;②f (x )=x 0=1(x ≠0),g (x )=1x 0=1(x ≠0),对应关系与定义域均相同,故是同一个函数;③f (x )=x 2-2x -1与g (t )=t 2-2t -1,对应关系和定义域均相同,故是同一个函数. 跟踪训练4 解 (1)两函数定义域不同,所以不是同一个函数.(2)y 1=x +1·x -1的定义域为{x |x ≥1},而y 2=(x +1)(x -1)的定义域为{x |x ≥1或x ≤-1},定义域不同,所以不是同一个函数.。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3.1+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大小值+教案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3.1+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大小值+教案

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第一课时)一、二、教材分析:《函数单调性》是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值域、表示法以及在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常见函数,也了解了一些函数的增减性,只是当时的研究较为粗略,未明确给出有关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对于函数单调性的判断也主要根据图像观察得到,而本小节内容,正是对初中有关内容的一个深化和提高,给出了具体的函数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的定义,并明确指出函数的单调性是相对于那个区间的,还介绍了判断函数单调性的两种方法,做到将图像与定义证明结合在一起的思想。

函数的单调性是体现了函数研究的一般方法。

这就是加强“数”与“形”的结合,由直观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

首先借助对函数图像的观察、分析和归纳,发现函数的增、减变化的直观特征,进一步量化,发现增、减变化数学特征,从而进一步用数学语言刻画。

这对研究函数的其他性质,如奇偶性等有借鉴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和值域,因此他们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概括、类比归纳,符号表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函数的性质,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太难。

但由于函数的图像是发现函数性质的直观载体,因此,在本次教学时,要充分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和探究函数的单调性、最值等性质,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让学生经历这些概念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增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四个概念: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定义,并认识它们是如何得出来的。

掌握函数增减性的证明:掌握判断简单函数的单调区间及证明简单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的方法和步骤。

2、过程与方法:能从具体实例中得出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培养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知识的获得提高和发展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科学严谨乐于研究的作风。

2018版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一学案第一单元 1.1.1 第2课时 集合的表示 Word版含答案

2018版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一学案第一单元 1.1.1 第2课时 集合的表示 Word版含答案

第课时集合的表示学习目标.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重点).能够运用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难点).预习教材-,完成下面问题:知识点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定义:把集合的元素“”{}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②形式:={,,,…,}.()描述法:①定义: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②写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再画一条竖线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预习评价】()集合{∈*-<}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是().{}.{}.{}.{}()方程-=的解集用列举法表示为.解析()由-<得<,又∈*,故的值为,用列举法表示为{}.()由-=得=,即=±,故其解集用列举法表示为{-}.答案() (){-}题型一用列举法表示集合【例】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的正约数组成的集合;()不大于的正偶数集;()方程组(\\(++=,-+=))的解集.解()因为的正约数为,所以所求集合可表示为{}.()因为不大于的正偶数有,所以所求集合可表示为{}.()解方程组(\\(++=,-+=,))得(\\(=-,=.))所以所求集合可表示为{(-)}.规律方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三个注意点()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首先要注意元素是数、点,还是其他的类型,即先定性.()列举法适合表示有限集,当集合中元素个数较少时,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比较方便.()搞清集合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是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的关键.【训练】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绝对值小于的偶数;()与的公约数;()方程组(\\(+=,-=))的解集.解()绝对值小于的偶数集为{-,-},是有限集.(){},是有限集.()由(\\(+=,-=,))得(\\(=,=.))∴方程组(\\(+=,-=))的解集为{(,)(\\(+=,-=))}={(,)(\\(=,=))}={()},是有限集.()正偶数集;()被除余的正整数的集合;()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组成的集合.解()偶数可用式子=,∈表示,但此题要求为正偶数,故限定∈*,所以正偶数集可表示为{=,∈*}.()设被除余的数为,则=+,∈,但元素为正整数,故=+,∈,所以被除余的正整数集合可表示为{=+,∈}.()坐标轴上的点(,)的特点是横、纵坐标中至少有一个为,即=,故坐标轴上的点的集合可表示为{(,)=}.【迁移】(变换条件)例()改为“用描述法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位于第二象限的点的集合.”解位于第二象限的点(,)的横坐标为负,纵坐标为正,即<,>,故第二象限的点的集合为{(,)<,>}.【迁移】(变换条件)例()改为“用描述法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点(含边界)的坐标的集合.”。

高中数学第一章计数原理1.3.1二项式定理学案含解析

高中数学第一章计数原理1.3.1二项式定理学案含解析

1.3.1 二项式定理问题1:我们在初中学习了(a+b)2=a2+2ab+b2,试用多项式的乘法推导(a+b)3,(a +b)4的展开式.提示:(a+b)3=a3+3a2b+3ab2+b3,(a+b)4=a4+4a3b+6a2b2+4ab3+b4.问题2:上述两个等式的右侧有何特点?提示:(a+b)3的展开式有4项,每项的次数是3;(a+b)4的展开式有5项,每一项的次数为4.问题3:你能用组合的观点说明(a+b)4是如何展开的吗?提示:(a+b)4=(a+b)(a+b)(a+b)(a+b).由多项式的乘法法则知,从每个(a+b)中选a或选b相乘即得展开式中的一项.若都选a,则得C04a4b0;若有一个选b,其余三个选a,则得C14a3b;若有两个选b,其余两个选a,则得C24a2b2;若都选b,则得C44a0b4.问题4:能用类比方法写出(a+b)n(n∈N*)的展开式吗?提示:能,(a+b)n=C0n a n+C1n a n-1b+…+C n n b n.二项式定理及其相关概念1.二项展开式的特点(1)展开式共有n+1项.(2)各项的次数和都等于二项式的幂指数n.(3)字母a的幂指数按降幂排列,从第一项开始,次数由n逐项减1直到为0,字母b 的幂指数按升幂排列,从第一项开始,次数由0逐项加1直到为n.2.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的特点(1)它表示(a +b )n 的展开式的第k +1项,该项的二项式系数为C kn . (2)字母b 的次数与二项式系数的组合数的上标相同. (3)a 和b 的次数之和为n .(1)求(x +(2)化简:C 0n (x +1)n -C 1n (x +1)n -1+C 2n (x +1)n -2-…+(-1)k C k n (x +1)n -k+…+(-1)n C nn .(1)(x +2y )4=C 04x 4+C 14x 3(2y )+C 24x 2(2y )2+C 34x ·(2y )3+C 44(2y )4=x 4+8x 3y +24x 2y 2+32xy 3+16y 4.(2)原式=C 0n (x +1)n +C 1n (x +1)n -1(-1)+C 2n (x +1)n -2(-1)2+…+C k n (x +1)n -k(-1)k+…+C nn (-1)n=n=x n.1.(a +b )n的二项展开式有n +1项,是和的形式,各项的幂指数规律是:①各项的次数等于n ;②字母a 按降幂排列,从第一项起,次数由n 逐项减1直到0;字母b 按升幂排列,从第一项起,次数由0逐项加1直到n .2.逆用二项式定理可以化简多项式,体现的是整体思想.注意分析已知多项式的特点,向二项展开式的形式靠拢.1.求⎝ ⎛⎭⎪⎫2x -32x 24的展开式. 解:法一:⎝⎛⎭⎪⎫2x -32x 24=C 04(2x )4+C 14(2x )3·⎝ ⎛⎭⎪⎫-32x 2+C 24(2x )2⎝ ⎛⎭⎪⎫-32x 22+C 34(2x )⎝ ⎛⎭⎪⎫-32x 23+C 44⎝ ⎛⎭⎪⎫-32x 24=16x 4-48x +54x 2-27x 5+8116x 8.法二:⎝ ⎛⎭⎪⎫2x -32x 24=⎝ ⎛⎭⎪⎫4x 3-32x 24=116x 8(4x 3-3)4=116x 8=16x 4-48x +54x 2-27x 5+8116x 8. 2.化简:(x -1)5+5(x -1)4+10(x -1)3+10(x -1)2+5(x -1).解:原式=C 05(x -1)5+C 15(x -1)4+C 25(x -1)3+C 35(x -1)2+C 45(x -1)+C 55-C 55=5-1=x 5-1.(1)在⎝⎛⎭⎪⎫32x -1220的展开式中,系数是有理数的项共有( )A .4项B .5项C .6项D .7项(2)(浙江高考)设二项式⎝⎛⎭⎪⎪⎫x -13x 5的展开式中常数项为A ,则A =________. (1)T k +1=C k20(32x )20-k⎝⎛⎭⎪⎫-12k=⎝ ⎛⎭⎪⎫-22k ·(32)20-k C k 20·x 20-k. ∵系数为有理数, ∴⎝ ⎛⎭⎪⎫-22k与2203k -均为有理数,∴k 能被2整除,且20-k 能被3整除. 故k 为偶数,20-k 是3的倍数,0≤k ≤20, ∴k =2,8,14,20.(2)T k +1=C k5(x )5-k⎝⎛⎭⎪⎪⎫-13x k=C k 5(-1)kx5526k-,令52-5k 6=0,得k =3,所以A =-C 35=-10. (1)A (2)-101.在通项公式T k +1=C k n an -k b k(n ∈N *,k =0,1,2,3,…,n )中含有a ,b ,n ,k ,T k +1五个量,只要知道其中4个量,便可求出第5个量.在运用二项式定理解决展开式中的项或项的系数的一些问题时,常涉及这5个量的求解问题.这通常是化归为方程的问题来解决.2.对于常数项,隐含条件是字母的指数为0(即0次项);而对于有理项,一般是根据通项公式所得到的项,其所有的未知数的指数恰好是整数的项.已知在⎝⎛⎭⎪⎪⎫3x -33x n 的展开式中,第6项为常数项.(1)求n ;(2)求展开式中所有的有理项.解:通项公式为T k +1=C k n x 3n k - (-3)kx3k -=C k n(-3)kx3n k -.(1)∵第6项为常数项, ∴k =5时,有n -2k3=0,即n =10.(2)根据通项公式,由题意得⎩⎨⎧10-2k3∈Z ,k ≤10,k ∈Z.令10-2k 3=r (r ∈Z),则10-2k =3r ,即k =5-32r .∵k ∈Z ,∴r 应为偶数.于是r 可取2,0,-2,即k 可取2,5,8.故第3项、第6项与第9项为有理项,它们分别为 C 210(-3)2x 2,C 510(-3)5,C 810(-3)8x -2.在⎝⎛⎭⎪⎪⎫2x 2-13x 8的展开式中,求: (1)第5项的二项式系数及第5项的系数; (2)倒数第3项.法一:利用二项式的展开式解决.(1)⎝ ⎛⎭⎪⎪⎫2x 2-13x 8=(2x 2)8-C 18(2x 2)7·13x +C 28(2x 2)6·⎝ ⎛⎭⎪⎪⎫13x 2-C 38(2x 2)5·⎝ ⎛⎭⎪⎪⎫13x 3+C 48(2x 2)4·⎝ ⎛⎭⎪⎪⎫13x 4-C 58(2x 2)3·⎝ ⎛⎭⎪⎪⎫13x 5+C 68(2x 2)2·⎝ ⎛⎭⎪⎪⎫13x 6-C 78(2x 2)·⎝ ⎛⎭⎪⎪⎫13x 7+C 88⎝ ⎛⎭⎪⎪⎫13x 8, 则第5项的二项式系数为C 48=70,第5项的系数为C 48·24=1 120.(2)由(1)中⎝ ⎛⎭⎪⎪⎫2x 2-13x 8的展开式可知倒数第3项为C 68·(2x 2)2·⎝ ⎛⎭⎪⎪⎫13x 6=112x 2. 法二:利用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1)T 5=C 48·(2x 2)8-4·⎝⎛⎭⎪⎪⎫-13x 4=C 48·24·x 203,则第5项的二项式系数是C 48=70,第5项的系数是C 48·24=1 120.(2)展开式中的倒数第3项即为第7项,T 7=C 68·(2x 2)8-6·⎝⎛⎭⎪⎪⎫-13x 6=112x 2.1.本例第(2)问也可转化为求另一二项展开式的某些项,即在⎝ ⎛⎭⎪⎪⎫2x 2-13x 8展开式中的倒数第3项就是⎝ ⎛⎭⎪⎪⎫13x -2x 28展开式中第3项,T 3=C 28·⎝ ⎛⎭⎪⎪⎫13x 8-2·(-2x 2)2=112x 2.2.要注意区分二项式系数与指定某一项的系数的差异,前者只与二项式的指数及项数有关,与二项式无关,它是一个组合数C kn ;后者与二项式、二项式的指数及项的字母和系数均有关.1.(全国乙卷)(2x +x )5的展开式中,x 3的系数是________.(用数字填写答案) 解析:(2x +x )5展开式的通项为T r +1=C r 5(2x )5-r (x )r =25-r ·C r5·x 5-r 2. 令5-r2=3,得r =4.故x 3的系数为25-4·C 45=2C 45=10.答案:102.(山东高考)若⎝⎛⎭⎪⎫ax 2+1x 5的展开式中x 5的系数是-80,则实数a =________. 解析:T r +1=C r5·(ax 2)5-r⎝ ⎛⎭⎪⎫1x r =C r 5·a 5-rx 10-52r .令10-52r =5,解得r =2.又展开式中x 5的系数为-80,则有C 25·a 3=-80,解得a =-2.答案:-22.二项式定理破解三项式问题求⎝ ⎛⎭⎪⎫x 2+1x +25的展开式的常数项.法一:由二项式定理得⎝ ⎛⎭⎪⎫x 2+1x +25=⎣⎢⎡⎦⎥⎤⎝ ⎛⎭⎪⎫x 2+1x +25 =C 05·⎝ ⎛⎭⎪⎫x 2+1x 5+C 15·⎝ ⎛⎭⎪⎫x 2+1x 4·2+C 25·⎝ ⎛⎭⎪⎫x 2+1x 3·(2)2+C 35·⎝ ⎛⎭⎪⎫x 2+1x 2·(2)3+C 45·⎝ ⎛⎭⎪⎫x 2+1x ·(2)4+C 55·(2)5.其中为常数项的有:C 15⎝ ⎛⎭⎪⎫x 2+1x 4·2中的第3项:C 15C 24·⎝ ⎛⎭⎪⎫122·2; C 35·⎝ ⎛⎭⎪⎫x 2+1x 2·(2)3中的第2项:C 35C 12·12·(2)3;展开式的最后一项C 55·(2)5.综上可知,常数项为C 15C 24·⎝ ⎛⎭⎪⎫122·2+C 35C 12·12·(2)3+C 55·(2)5=6322.法二:原式=⎝ ⎛⎭⎪⎫x 2+22x +22x 5=132x5·5=132x5·(x +2)10. 求原式中展开式的常数项,转化为求(x +2)10的展开式中含x 5的项的系数,即C 510·(2)5.所以所求的常数项为C 5102532=6322.解决三项式问题有两种方法:方法一,反复利用二项式定理,先把三项式中的某两项视为一项,用二项式定理展开,然后再利用二项展开式求解.方法二,转化为二项式.转化为二项式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三项式恰好是二项式的平方,则可转化为二项式定理求解,三项式可分解因式,则转化为两个二项式的积的形式.利用二项式定理求特定项,注意下列题型的变化.⎝ ⎛⎭⎪⎫2x +x (1-x )4的展开式中x 的系数是( ) A .1 B .2 C .3D .12解析:选C 根据题意,所给式子的展开式中含x 的项有(1-x )4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乘⎝ ⎛⎭⎪⎫2x +x 中的x 以及(1-x )4展开式中的含x 2的项乘⎝ ⎛⎭⎪⎫2x +x 中的2x 两部分,所以所求系数为1×2+1=3,故选C.在(x -1)(x -2)(x -3)(x -4)(x -5)的展开式中,含x 4的项的系数是( ) A .-15 B .85 C .-120D .274解析:选A 根据分类加法、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得-5x 4-4x 4-3x 4-2x 4-x 4=-15x 4, 所以原式的展开式中,含x 4的项的系数为-15.在(1+x )+(1+x )2+…+(1+x )6的展开式中,x 2的系数是________.(用数字作答) 解析:法一(转化为二项式定理解决):(1+x )2,(1+x )3,…,(1+x )6中x 2的系数分别为C 22,C 23,…,C 26,所以原式的展开式中,x 2的系数为C 22+C 23+…+C 26=C 33+C 23+…+C 26=C 34+C 24+…+C 26=…=C 37=35.法二(利用数列求和方法解决):由题意知1+x ≠0,原式=+x7-+xx,故只需求(1+x )7中x 3的系数, 即(1+x )7的展开式中第4项的系数, 即C 37=35. 答案:351.在(x -3)10的展开式中,含x 6的项的系数是( ) A .-27C 610 B .27C 410 C .-9C 610D .9C 410解析:选D 含x 6的项是T 5=C 410x 6(-3)4=9C 410x 6. 2.(1+x )8(1+y )4的展开式中x 2y 2的系数是( ) A .56 B .84 C .112D .168解析:选D (1+x )8的展开式中x 2的系数为C 28,(1+y )4的展开式中y 2的系数为C 24,所以x 2y 2的系数为C 28C 24=168.3.在⎝⎛⎭⎪⎫2x 2-1x 6的展开式中,中间项是________.解析:由n =6知中间一项是第4项,因T 4=C 36(2x 2)3·⎝ ⎛⎭⎪⎫-1x 3=C 36·(-1)3·23·x 3,所以T 4=-160x 3.答案:-160x 34.⎝⎛⎭⎪⎫x 2-12x 9的展开式中,第4项的二项式系数是________,第4项的系数是________.解析:T k +1=C k9·(x 2)9-k·⎝ ⎛⎭⎪⎫-12x k =⎝ ⎛⎭⎪⎫-12k ·C k 9·x 18-3k ,当k =3时,T 4=⎝ ⎛⎭⎪⎫-123·C 39·x 9=-212x 9,所以第4项的二项式系数为C 39=84,项的系数为-212.答案:84 -2125.求⎝⎛⎭⎪⎫x 3+23x 25的展开式的第3项的系数和常数项.解:T 3=C 25(x 3)3⎝⎛⎭⎪⎫23x 22=C 25·49x 5,所以第3项的系数为C 25·49=409.通项T k +1=C k 5(x 3)5-k⎝ ⎛⎭⎪⎫23x 2k =⎝ ⎛⎭⎪⎫23k ·C k 5x 15-5k ,令15-5k =0得k =3,所以常数项为T 4=C 35(x 3)2·⎝⎛⎭⎪⎫23x 23=8027.一、选择题1.二项式(a +b )2n的展开式的项数是( ) A .2n B .2n +1 C .2n -1D .2(n +1)解析:选B 根据二项式定理可知,展开式共有2n +1项.2.化简多项式(2x +1)5-5(2x +1)4+10(2x +1)3-10(2x +1)2+5(2x +1)-1的结果是( )A .(2x +2)5B .2x 5C .(2x -1)5D .32x 5解析:选D 原式=5=(2x )5=32x 5.3.在⎝⎛⎭⎪⎪⎫x +13x 24的展开式中,x 的幂指数是整数的项共有( ) A .3项 B .4项 C .5项D .6项解析:选C T k +1=C k24·x 24-k 2·x -k 3=C k 24·x 12-56k ,则k =0,6,12,18,24时,x 的幂指数为整数.4.在⎝⎛⎭⎪⎫2x 3+1x 2n (n ∈N *)的展开式中,若存在常数项,则n 的最小值是( )A .3B .5C .8D .10解析:选B T k +1=C kn (2x 3)n -k⎝ ⎛⎭⎪⎫1x 2k =2n -k ·C k n x 3n -5k .令3n -5k =0,∵0≤k ≤n , ∴n 的最小值为5.5.对于二项式⎝ ⎛⎭⎪⎫1x+x 3n (n ∈N *),有以下四种判断:①存在n ∈N *,展开式中有常数项; ②对任意n ∈N *,展开式中没有常数项; ③对任意n ∈N *,展开式中没有x 的一次项; ④存在n ∈N *,展开式中有x 的一次项.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与③ B .②与③ C .②与④D .①与④解析:选D 二项式⎝ ⎛⎭⎪⎫1x+x 3n 的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为T k +1=C k n x 4k -n,由通项公式可知,当n =4k (k ∈N *)和n =4k -1(k ∈N *)时,展开式中分别存在常数项和一次项.二、填空题6.若(1+2x )6的展开式中的第2项大于它的相邻两项,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由{ T 2>T 1,T 2>T 3,得{ C 162x >1,162x >C 26x2.解得112<x <15.答案:⎝⎛⎭⎪⎫112,157.(1+x +x 2)(1-x )10的展开式中含x 4的项的系数为________.解析:因为(1+x +x 2)(1-x )10=(1+x +x 2)(1-x )·(1-x )9=(1-x 3)(1-x )9, 所以展开式中含x 4的项的系数为1×C 49(-1)4+(-1)×C 19(-1)=135.答案:1358.230+3除以7的余数是________.解析:230+3=(23)10+3=810+3=(7+1)10+3=C 010·710+C 110·79+…+C 910·7+C 1010+3=7×(C 010·79+C 110·78+…+C 910)+4,所以230+3除以7的余数为4.答案:4 三、解答题9.已知在⎝ ⎛⎭⎪⎫x +2x 2n 的展开式中,第5项的系数与第3项的系数之比为56∶3,求展开式中的常数项.解:T 5=C 4n (x )n -424x -8=16C 4n xn -202,T 3=C 2n (x )n -222x -4=4C 2n x n -102.由题意知,16C 4n 4C 2n =563,解得n =10.T k +1=C k 10(x )10-k 2k x -2k =2k C k10x 10-5k2, 令5-5k2=0,解得k =2.∴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C 21022=180.10.在⎝⎛⎭⎪⎫2x -1x 6的展开式中,求:(1)第3项的二项式系数及系数; (2)含x 2的项.解:(1)第3项的二项式系数为C 26=15,又T 3=C 26(2x )4⎝⎛⎭⎪⎫-1x 2=24·C 26x ,所以第3项的系数为24C 26=240. (2)T k +1=C k6(2x )6-k⎝⎛⎭⎪⎫-1x k =(-1)k 26-k C k 6x 3-k.令3-k =2,得k =1. 所以含x 2的项为第2项, 且T 2=-192x 2.11.已知在⎝⎛⎭⎪⎫12x 2-1x n 的展开式中,第9项为常数项.求: (1)n 的值;(2)展开式中x 5的系数;(3)含x 的整数次幂的项的个数.解:二项展开式的通项为T k +1=C kn ⎝ ⎛⎭⎪⎫12x 2n -k ·⎝ ⎛⎭⎪⎫-1x k =(-1)k ⎝ ⎛⎭⎪⎫12n -k C k n x 522n k -. (1)因为第9项为常数项,即当k =8时,2n -52k =0,解得n =10. (2)令2n -52k =5,得k =25(2n -5)=6, 所以x 5的系数为(-1)6⎝ ⎛⎭⎪⎫124C 610=1058. (3)要使2n -52k ,即40-5k 2为整数,只需k 为偶数,由于k =0,1,2,3,…,9,10,故符合要求的有6项,分别为展开式的第1,3,5,7,9,11项.。

人教A版高中同步学案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一章 第2课时 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垂直

人教A版高中同步学案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一章 第2课时 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垂直

)
①若n1,n2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α⊥β⇔n1·n2=0;
②若n是平面α的法向量,a与平面α平行,则n·a=0;
③若两个平面的法向量不垂直,则这两个平面不垂直.
A.1
B.2
C.3
D.0
答案 C
2.已知△ABC是以B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
=(1,m,2), =(2,m,n)(m,n∈R),则 m+n=
∴ =(m,1,-1), =
1 1
0, 2 , 2
.
∵ · =0,∴PE⊥AF.
∴无论点 E 在边 BC 上何处,总有 PE⊥AF.
1 1
0, 2 , 2
.
(方法 2)因为点 E 在边 BC 上,可设 =λ ,
于是 ·=( +
1
+ )· (
2
+ )
4.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AB⊥平面BCD,BC=CD,∠BCD=90°,
∠ADB=30°,E,F分别是AC,AD的中点,求证:平面BEF⊥平面ABC.
证明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设A(0,0,a),则易得B(0,0,0),
C(
√3
√3
√3
√3

a, a,0),D(0,√3a,0),E( a, a, ),F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写出相关点的坐标,求出两直线方向向
坐标法
量的坐标,然后通过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法则证明数量积等于
0,从而证明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互相垂直
利用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及其运算律,结合图
基向量法
形,将两直线所在的向量用基向量表示,然后根据数量积的运
算律证明两直线所在的向量的数量积等于0,从而证明两条

人教A版高中同步学案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精品习题课件 第一章 1.3.1 空间直角坐标系

人教A版高中同步学案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精品习题课件 第一章 1.3.1 空间直角坐标系
提示是.在给定空间直角坐标系下,空间给定一点,其坐标是唯一的
有序实数组(, , );反之,给定一个有序实数组(, , ),空间也
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2.[苏教版教材习题]已知正方体 − ′′′′的棱长为2,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
角坐标系,写出正方体各顶点的坐标.
解由正方体的性质,可得(0,0,0),(2,0,0),(2,2,0),(0,2,0),′(0,0,2),′(2,0,2),
= + + .在单位正交基底{, , }下与向量对应的有序实数组(, , ),叫做
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记作(, , ).其中叫做点的横坐标,叫做点的纵
坐标,叫做点的竖坐标.
3.向量的坐标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给定向量,作 = .由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存在唯一的
有序实数组(, , ),使 = + + .
有序实数组(, , )叫做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上式可简记作 =
(, , ).(当向量的始点为坐标原点时,向量的坐标与向量终点坐标是一致的)
名师点睛
1.画空间直角坐标系时,一般使∠ = 135∘ (或45∘ ),∠ = 90∘ .三个坐
标系.
(1)1 ,1 ,,1 ;
解 1 (2, −2,0),1 (2,2,0),(2,0,2 3),1 (0, −2,0).
(2);
解 ∵ 是△ 1 1 的重心,∴ =
(3).
2+2+0 2+0−2 0+2 3+0
(
,
,
)
3
3
3
解 由题知(0,0,2 3),则1 = (0,2,2 3).
坐标表示.通过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及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 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学习目标 1.理解函数的最大(小)值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难点).2.会借助单调性求最值(重点).3.掌握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重点).预习教材P30,完成下面问题:知识点 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f (x )≥M 条件存在x 0∈I ,使得f (x 0)=M结论称M 是函数y =f (x )的最大值称M 是函数y =f (x )的最小值几何意义f (x )图象上最高点的纵坐标f (x )图象上最低点的纵坐标【预习评价】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任何函数f (x )都有最大值和最小值.( )(2)若存在实数m ,使f (x )≥m ,则m 是函数f (x )的最小值.( )(3)若函数f (x )在区间[a ,b ]上是增函数,则f (x )在区间[a ,b ]上的最小值是f (a ),最大值是f (b ).( )提示 (1)× 反例:f (x )=x 既无最大值,也无最小值.(2)× 若使m 是f (x )的最小值,还需在f (x )的定义域内存在x 0,使f (x 0)=m .(3)√ 由于f (x )在区间[a ,b ]上是增函数,所以f (a )≤f (x )≤f (b ).故f (x )的最小值是f (a ),最大值是f (b ).题型一 用图象法和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值【例1】 (1)已知函数f (x )=Error!则f (x )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2)求函数f (x )=在区间[2,5]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xx -1(1)解析 作出函数f (x )的图象(如图).由图象可知,当x =±1时,f (x )取最大值为f (±1)=1.当x =0时,f (x )取最小值f (0)=0,故f (x )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答案 1 0(2)解 任取2≤x 1<x 2≤5,则f (x 1)=,f (x 2)=,x 1x 1-1x 2x 2-1f (x 2)-f (x 1)=-=,x 2x 2-1x 1x 1-1x 1-x 2(x 2-1)(x 1-1)∵2≤x 1<x 2≤5,∴x 1-x 2<0,x 2-1>0,x 1-1>0,∴f (x 2)-f (x 1)<0,∴f (x 2)<f (x 1).∴f (x )=在区间[2,5]上是单调减函数.xx -1∴f (x )max =f (2)==2,f (x )min =f (5)==.22-155-154规律方法1.图象法求最值的步骤2.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值的两个易错点(1)求函数的最值时应首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在定义域内进行.(2)求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易出现的失误是不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而直接将两端点值代入,认为是函数的最值.【训练1】 已知函数f (x )=x +.1x (1)求证f (x )在[1,+∞)上是增函数;(2)求f (x )在[1,4]上的最大值及最小值.(1)证明 设1≤x 1<x 2,则f (x 1)-f (x 2)=(x 1+)-(x 2+)=(x 1-x 2)·.1x 11x 2x 1x 2-1x 1x 2∵1≤x 1<x 2,∴x 1-x 2<0,x 1x 2>1,∴x 1x 2-1>0,∴f (x 1)-f (x 2)<0,即f (x 1)<f (x 2).∴f (x )在[1,+∞)上是增函数.(2)解 由(1)可知,f (x )在[1,4]上递增,∴当x =1时,f (x )min =f (1)=2,当x =4时,f (x )max =f (4)=.174综上所述,f (x )在[1,4]上的最大值是,最小值是2.174题型二 函数最值的实际应用【例2】 某公司生产一种电子仪器的固定成本为20 000元,每生产一台仪器需增加投入100元,已知总收益满足函数:R (x )=Error!其中x 是仪器的月产量.(1)将利润表示为月产量的函数f (x );(2)当月产量为何值时,公司所获利润最大?最大利润为多少元?(总收益=总成本+利润)解 (1)设月产量为x 台,则总成本为20 000+100x ,从而f (x )=Error!(2)当0≤x ≤400时,f (x )=-(x -300)2+25 000;12∴当x =300时,f (x )max =25 000,当x >400时,f (x )=60 000-100x 是减函数,f (x )<60 000-100×400<25 000.∴当x =300时 ,f (x )max =25 000.即每月生产300台仪器时利润最大,最大利润为25 000元.规律方法 求解实际问题的四个步骤(1)读题:分为读懂和深刻理解两个层次,把“问题情景”译为数学语言,找出问题的主要关系(目标与条件的关系).(2)建模:把问题中的关系转化成函数关系,建立函数解析式,把实际问题转化成函数问题.(3)求解: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求解函数.(4)评价:对结果进行验证或评估,对错误加以改正,最后将结果应用于现实,作出解释或预测.特别提醒:求解实际问题的步骤也可认为分成“设元——列式——求解——作答”四个步骤.【训练2】 某水厂蓄水池有水450吨,水厂每小时向蓄水池注水80吨,同时蓄水池又向居民小区供水,t 小时内供水量为80吨.现在开始向池中注水并同时向居民供水,多20t 少小时后蓄水池中水量最少?解 设t 小时后,池中水量为y 吨,则y =450+80t -80=4(-10)2+50,20t 20t 当=10,即t =5时,y min =50,20t 所以5小时后蓄水池中水量最少,最少为50吨.互动探究 题型三 二次函数的最值【探究1】 (1)求函数y =x 2-2x +2的单调区间.(2)求函数y =-x 2-2x +2的单调区间.解 (1)函数y =x 2-2x +2是开口向上,对称轴为x =1的抛物线,故其单减区间是(-∞,1),单增区间是(1,+∞).(2)函数y =-x 2-2x +2的图象是开口向下,对称轴为x =-1的抛物线,故其单减区间是(-1,+∞),单增区间是(-∞,-1).【探究2】 函数f (x )=x 2-2x +2在区间[-1,0],[-1,2],[2,3]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什么?解 函数f (x )=x 2-2x +2的图象开口向上,对称轴为x =1,(1)因为f (x )在区间[-1,0]上单调递减,所以f (x )在区间[-1,0]上的最大值为f (-1)=5,最小值为f (0)=2;(2)因为f (x )在区间[-1,1]上单调递减,在[1,2]上单调递增,则f (x )在区间[-1,2]上的最小值为f (1)=1,又因为f (-1)=5,f (2)=2,f (-1)>f (2),所以f (x )在区间[-1,2]上的最大值为f (-1)=5.(3)因为f (x )在区间[2,3]上单调递增,所以f (x )在区间[2,3]上的最小值为f (2)=2,最大值为f (3)=5.【探究3】 已知函数f (x )=x 2-ax +1,(1)求f (x )在[0,1]上的最大值;(2)当a =1时,求f (x )在闭区间[t ,t +1](t ∈R )上的最小值.解 (1)因为函数f (x )=x 2-ax +1的图象开口向上,其对称轴为x =,a2所以区间[0,1]的哪一个端点离对称轴远,则在哪个端点取到最大值,当≤,即a ≤1时,f (x )的最大值为f (1)=2-a ;a 212当>,即a >1时,f (x )的最大值为f (0)=1.a 212(2)当a =1时,f (x )=x 2-x +1,其图象的对称轴为x =.12①当t ≥时,f (x )在[t ,t +1]上是增函数,∴f (x )min =f (t )=t 2-t +1;12②当t +1≤,即t ≤-时,f (x )在上是减函数,1212∴f (x )min =f (t +1)=t 2+t +1;③当t <<t +1,即-<t <时,函数f (x )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121212[t ,12][12,t +1]所以f (x )min =f =.(12)34规律方法 含参数的二次函数最值问题的解法解决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首先将二次函数化为y =a (x +h )2+k 的形式,再依a 的符号确定抛物线开口的方向,依对称轴x =-h 得出顶点的位置,再根据x 的定义区间结合大致图象确定最大或最小值.对于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一般有如下几种类型:(1)区间固定,对称轴变动(含参数),求最值;(2)对称轴固定,区间变动(含参数),求最值;(3)区间固定,最值也固定,对称轴变动,求参数.通常都是根据区间端点和对称轴的相对位置进行分类讨论.课堂达标1.函数f (x )=-2x +1(x ∈[-2,2])的最小、最大值分别为( )A .3,5B .-3,5C .1,5D .5,-3解析 因为f (x )=-2x +1(x ∈[-2,2])是单调递减函数,所以当x =2时,函数的最小值为-3.当x =-2时,函数的最大值为5.答案 B2.函数y =x 2-2x ,x ∈[0,3]的值域为( )A .[0,3]B .[-1,0]C .[-1,+∞) D .[-1,3]解析 ∵函数y =x 2-2x =(x -1)2-1,x ∈[0,3],∴当x =1时,函数y 取得最小值为-1,当x =3时,函数取得最大值为3,故函数的值域为[-1,3],故选D .答案 D3.若函数y =ax +1在[1,2]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2,则实数a 的值是( )A .2B .-2C .2或-2D .0解析 由题意a ≠0,当a >0时,有(2a +1)-(a +1)=2,解得a =2;当a <0时,有(a +1)-(2a +1)=2,解得a =-2.综上知a =±2.答案 C4.函数f (x )=-3x 在区间[2,4]上的最大值为________.6-x 解析 ∵在区间[2,4]上是减函数,-3x 在区间[2,4]上是减函数,∴函数f (x )=6-x -3x 在区间[2,4]上是减函数,∴f (x )max =f (2)=-3×2=-4.6-x 6-2答案 -45.已知函数f (x )=Error!求函数f (x )的最大值、最小值.解 作出f (x )的图象如图:由图象可知,当x =2时,f (x )取最大值为2;当x =时,f (x )12取最小值为-.14所以f (x )的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14课堂小结1.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单调性之间的联系(1)对一个函数来说,其值域是确定的,但它不一定有最值,如函数y =.如果有最值,则最值一定是值域中的一个元素.1x (2)若函数f (x )在闭区间[a ,b ]上单调,则f (x )的最值必在区间端点处取得,即最大值是f (a )或f (b ),最小值是f (b )或f (a ).2.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探求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一般要先作出y =f (x )的草图,然后根据图象的增减性进行研究.特别要注意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位置关系,它是求解二次函数在已知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主要依据,并且最大(小)值不一定在顶点处取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