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渊源探析
浅论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理论

Ju a o C ogigU i rt o Si c n eh o g (oi c ne di ) N .2 2 1 or l f hnqn n e i f c neadT cnl ySc lSi csE i n o 1 0 2 n v sy e o a e t o
世 界女性 的压迫 . 批判 西方 女性 主 义者 及其 文本 对 第三 世界 妇女 真实 面貌 和生存 状 况 的歪 曲和遮 蔽 这
种从 女性 主 义和种 族 的视 角所进 行 的理论 分 析 . 后 对 殖 民 女权 主 义批 评 理论 的形 成 和发 展做 出了 自己独
特 的贡献 后 殖 民 理 论 是 多 种 文 化 政 治 理 论 和 批 评 方 法 的
民族 的文化转 换 和文 化再 现 问题 . 与后现 代 理论 遥相 呼应 . 但较 之后 现代 理论 又具 有更 广 阔的文 化视 域 和 研 究策 略 。2 0世 纪后期 . 过赛 义德 、 经 霍米 . 巴巴等后 殖 民理 论 家的不 懈努 力 . 后殖 民主 义文化 研 究 已成 为
浅论斯皮瓦克 的后殖 民女权主义批评理论
马 慧珍
摘 要 : 度 裔 美 国女 学 者盖 娅 特 里 - 克 拉 巴蒂 ・ 皮 瓦 克 ( v t i S i k . 认 为 是 当今 仅 次 于 赛 义德 的 最 有 影 响 印 查 斯 Gaa r C. pv ) 被 a 同 时也 是 最 有 争 议 的 一 位 后 殖 民批 评 家 、她 的文 学批 评 以独 特 的 文 化 文本 批 评 视 野 . 既揭 露 了殖 民 主 义 和 男 性 中 心 的
地 的 人们带 来不 可低 估 的影 响和灾 难 . 而这 种侵 略 是
试析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诞生与建构(一)

试析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诞生与建构(一)论文摘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把妇女视为被动的受害者到具有主体性的能动者、从男女二元对立到多元的性别观、从自人中心到后殖民女性主义等等的发展阶段,由此可见,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不断的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这种批评理论所具有的生产力和思想活力,同时该理论也存在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如对女性语言、女性风格的探讨尚无定论,对文本意识形态的强调使之缺乏美学分析等等。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歧视;受害者;主体地位20世纪是文学批评理论百花齐放、竞相争艳的世纪,新的文论思潮和流派层出不穷,呈现出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局面,其批评方法、内容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正如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家乔纳森·卡勒所指出的:当代文论的特征是绝对的、单一的权威和权力中心已不复存在,文学批评者以多元化为指导思想,推翻传统上一贯主张的批评角度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重新评估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念,重新认识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政治运作问题。
女性主义理论就是当代文学批评理论潮流中影响最为广泛、最有活力的思潮之一,其产生、发展的根源是西方妇女运动。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把西方妇女运动划分为三个阶段(或三次浪潮):第一阶段“自由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加入既定社会秩序的权力,在“普遍化”的背景下考虑女性问题;第二阶段“差异女权主义”(或激进女性主义)阶段,强调女性内在固有的积极性,摒弃社会秩序,主张建立一种女性能够摆脱男性影响而生存的社团或群体;第三阶段则是在后现代背景下形成的当代女性主义理论,把“平等”与“差异”、“男/女”对立的二分法作为强制的形而上学范畴,女权主义的目标必定致力于发展一个超越男女性别对立的社会。
第一次浪潮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与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废奴运动有关,为妇女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工作权、选举权、教育权等自由权利。
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女权主义意味着妇女解放,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最早出现在法国,后传人英美,逐渐流行,“五四”时期传到中国,20世纪60年,随着妇女运动向语言、文化、文学方向的倾斜,国内目前学界多把英文feminism译为本“女性主义”,从性别研究两性权益关系及其多元化的意义。
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渊源探析

齐 鲁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un l f i N r a nvri o ra Ql om l i sy o u U e t
Vo12 No 2 .6 . Ap . 01 r2 1
后 女 权 主义 文 学批 评 的理 论 渊 源探 析 术
随着帝 国主 义的 工业 文 明进 入 高 技术 的复 制 仿真 时代 , 电子资 本开 始 改 变既 有 的 生产模 式 , 也 改变 着人与 人之 间 的社 会关 系 。 电子 资本 和 高科 技传媒 使得 人类 文明 进入 全球 一 体 化 的 图像 化 时 代 。结构 主 义人 类 学 家 列 维 ・ 特 劳斯 ( l d 施 Ca e u
里达 有着 十 分 密 切 的 渊源 关 系 , 将 理 论 的 重 心 并
大文本 批评 时代 , 这样 的 文学 批 评 思潮 中 涌现 在
出许多 大师级 的人 物 。 二、 字差异 的发现 文 法 国 的哲 学 家 和 文 学 批 评 家 雅 克 ・德 里 达 (aq e e ia (9 0—2 0 ) 首先 为 文本 向文 Jc usD r d ) 13 r 04 , 化敞开 做 出 了 突 出贡 献 , 关 于 文 字 的延 异 理 论 他 宣告 了文本 的解 构 与文 字 意 义 的新 的开 始 。德里
异 ” 能擦 除成斑 驳碎 屑 , 此 原本 被压 制 在权 威 功 从 话语体 制后 的许许 多多边 缘 的言说 开 始 顺着 缝 隙
基金项 目: 本文为 20 0 8年辽 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 目2 0 A 4 0 9 5 9研究论文。
收 稿 日期 :0 1 _ l 4 2 1 _o 作 者 简 介 : 君 (9 3 ) 女 , 王影 17 一 , 吉林 四平 人 , 教 授 , 宁 大学 在 读 博 士 , 副 辽 主要 从 事 中西 文 艺 理 论 研究 。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一、介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旨在揭示和分析文学作品中涉及到性别、权力和社会阶层问题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背景、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案例。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背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其诞生是对传统文学理论中忽视女性经验和存在的回应。
历史上,女性在文化创作和评论中往往被边缘化或忽视,因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成为关注社会制约因素对书写自我的影响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1.性别角色与建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认为社会按照特定规范创造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并将之灌输给个体。
这种角色建构对于我们如何感知和书写世界有着深远影响。
2.女性身体政治:该领域关注妇女和女性身体的权力关系,包括生殖权利、性别压迫和身体解放等议题。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揭示这些议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方式。
3.叙事与写作实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妇女在写作过程中所遭受的压力和限制,以及她们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我,并寻求社会地位的改变。
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案例1.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伍尔芙是20世纪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以其小说《到灯塔》等作品进行了对传统文学观念的挑战,并探索了妇女身份和自由意志的问题。
2.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波伏娃以其巨著《第二性》为基础,阐述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处境,并对男权社会进行了深入分析。
3.贝拉·阿布祖格(Bell Hooks):阿布祖格是一位知名的黑人女性主义者,在她的著作中探讨了性别、种族和阶级之间的交叉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文学创作和传播。
五、结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对女性经验和存在的关注,为我们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与文学之间复杂的联系,并帮助我们思考如何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
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衍变的历史轨迹

综上所述,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对旧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反叛和突破, 它重新定义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的新途 径。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我们可以更深入 地理解文学和历史的复杂关系,更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参考内容三
谢谢观看
总之,面对未来,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不断深化其研究和发展,以促进文学领域的繁荣和社会进步。
参考内容基本内容来自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巨变,女性主义文学批 评也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和变革。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再仅仅性别在 文学中的表现,更深入探究了性别与权力、性别与身份、性别与阶级等多重关系。 本次演示将回顾这一历史进程,并对其进行反思。
总的来说,尽管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在理论和实践 上的活力和潜力依然强大。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深入、开放和富有创新性的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作品的出现,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影响。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在文学批评的领域中,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理论。 这种理论的出现,既是对旧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判和反思,也是对文学与历史 之间复杂关系的重新探讨。
二、发展:多元理论视角的引入
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兴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吸收多元的理论视角,如后 殖民理论、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朱迪斯·巴特勒的 《性别麻烦》和伊娃·易洛思的《性的辩证法》。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中,挑战了传统的性别二元论,提出了一种更具包容 性的性别认知模式。易洛思在《性的辩证法》中,则从性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父权 制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些作品都展现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理论上的活力和深度。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旨在分析和解读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角色和经验,探讨并反映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地位和权利,并挑战传统文学中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出现和发展,为女性作家和读者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话语权,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观点,也为深化对社会性别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起源与发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当时女性意识和权益的争取活动兴起,女性开始批判和反抗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家庭制度。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第二波女权运动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扩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在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随着女性权益运动的高涨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理论家和批评家,如珍妮特·沃尔芙、希拉里·布雷尔、艾利斯·海尔曼等。
她们通过重新解读文学经典作品,探讨文本中的性别问题,提出了“男性之眼”、“女性之眼”等概念,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颠覆。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关注女性经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揭示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角色和经验,并以此为中心去重新解读文本,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和传统女性形象。
2. 揭示权力结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权力结构,分析性别、阶级、种族、性取向等因素对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影响,并对其中的不平等和偏见进行批评和反思。
3. 建立女性话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给女性创作者和读者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话语权,呼吁建立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根据不同的文本和问题选取合适的研究视角和工具。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1. 文本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其中的性别问题和女性形象,并考察文本如何描绘和塑造女性角色。
女性文学与女权主义思潮的关联探究

女性文学与女权主义思潮的关联探究在现代社会中,女性文学与女权主义思潮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探讨。
女性文学是指由女性创作或关注女性主题的文学作品,而女权主义思潮则是追求平等权利和性别公正的社会运动。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女性文学不仅反映了女性的观点和经历,更是对女性地位的探索和争取平等的呼声。
首先,女性文学通过讲述女性的故事和经历,呼吁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和尊重。
比如,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在19世纪写下的《傲慢与偏见》中,通过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的经历,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束缚。
这种反映女性境遇的作品,启发了众多女性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价值,进而催生了女权主义思潮的兴起。
女性文学不仅在故事情节中传递了女性的声音,也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心理描写等手法,探索了女性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体验,使读者更能理解女性的独特困境和民生。
其次,女性文学为女权主义思潮提供了理论和倡导基础。
女性文学家们以自己的创作和行动,赋予了女性以力量和勇气。
例如,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到灯塔去》一书中,通过女性角色的描写,探讨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强调了女性要追求自我实现与自由的重要性。
这种通过文学作品传递女性观点和价值观的行为,为女权主义思潮提供了理论和倡导基础,促使女性在社会中争取平等权利和地位。
再次,女权主义思潮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女权主义者的呼声和行动,使得女性文学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女性文学的创作面临着社会的压力与限制,但女权主义的思想和实践为女性文学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比如,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侍女的故事》以女性的视角展示了一个极权主义国家对女人权利的压迫,引起了全球读者对女性地位的关注。
女权主义思潮为女性文学提供了更多的话题和创作的空间,激发了女性作家们更多的创作热情和创作动力。
最后,女性文学与女权主义思潮通过相互影响和互补的方式,为现代社会的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的争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探寻-精品文档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探寻一历史回顾与现状描写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物,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致力于挖掘妇女在历史、文学、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探讨性别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从文学角度对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从而达到发掘妇女的语言、寻找妇女文学史、重建文学新理论的目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界一股重要的理论思潮,似乎在印证着费希尔的断言:“当代妇女像冰川一样缓慢地切割出一个新的经济和社会前景,建造一个新世界。
”学术界把女性主义主要划分为“英美女性主义批评”、“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其他的女性主义批评”(主要代表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和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批评)。
近年来,后现代主义批评研究蔚然成风。
许多文学批评家认为“后现代”只是一个哲学学派的产物。
其实,在日常对话中,“后现代”常常代表新潮、怪异、难懂、无厘头;在学术研究中,虚拟、拼贴、戏仿、跨越疆界等成了热门字眼。
二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呈现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的复杂关系。
它们都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激进的社会运动产生;共同的对立面是西方传统的社会、文化等级制度。
后现代主义观念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从思路到话语的创新,一种反智性的思维方式,正是在这一点上对女性主义批评产生了启发性影响,尤其是对80年代后的女性主义批评的实践有很大的影响,使其在思维方式和表现形态上形成了与传统女性主义研究迥然不同的格局。
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思潮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平行发展了20年之后,开始有了更频繁的交流,我们从80年代后女性主义批评实践的特点中不难发现其有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渊源及影响:1 消解语言中心主义,破除男性与女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后现代的宗旨之一就是“消解语言中心主义”,在后现代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看来,西方文化传统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到黑格尔和列维?斯特劳斯,有关这个世界的一切解释,有关这个世界的意义,最终都是男性说了算,男性话语占霸权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2期2011年4月齐鲁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lu Normal University Vol.26No.2Apr.2011*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09A549研究论文。
收稿日期:2011—01—04作者简介:王影君(1973—),女,吉林四平人,副教授,辽宁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中西文艺理论研究。
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渊源探析*王影君(沈阳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辽宁沈阳110870)摘要: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致力于对父权中心主义文化的解构批判,汲取了符号学、解构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学说的成分,得益于德里达、索绪尔、弗洛伊德和拉康等人的学说,在不断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中建构后女权主义理论,倡导差异、多元中心和女性自我意识,以寻求多元身份认同的女性主体话语权。
关键词:后女权主义;系统差异;文字符号;主体意识;语言文化中图分类号:IO -O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16(2011)02-0116-04一、导言后女权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女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在理论上与索绪尔、弗洛伊德、拉康、阿尔都塞、福柯和德里达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并将理论的重心由女性政治平权运动转向意识形态的更深层次,直接质疑批判西方传统男性中心主义统治下的思维模式、文化形态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概念上推崇差异、多元和非中心。
后女权主义迎合了后现代主义在解构中建构的精神,力图重塑人类文化,以此恢复女性的主体文化身份以及政治话语权。
随着帝国主义的工业文明进入高技术的复制仿真时代,电子资本开始改变既有的生产模式,也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电子资本和高科技传媒使得人类文明进入全球一体化的图像化时代。
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evi -Strauss )的一系列二元结构理论开始无法恰当解释新的人际交往和所形成的新的关系模式。
同时,在文学批评上,结构主义所提倡的文本之外别无他物的文本封闭概念,已经被传媒符号和视觉图像大潮所冲毁,文本不得不向现实世界敞开,从而促使文学批评开始进入以社会文化为文本的大文本批评时代,在这样的文学批评思潮中涌现出许多大师级的人物。
二、文字差异的发现法国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首先为文本向文化敞开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关于文字的延异理论宣告了文本的解构与文字意义的新的开始。
德里达在由索绪尔所建构的能指与所指的系统中,进一步注意到词语的意义是因为差异而生成的。
原来,一种语意的表达和意义显露具有排他性,但是这种排斥会因为差异的客观存在留下未被擦除干净的痕迹,真正的语意总是处于被无限延迟的状态,意义无法最终到达它的所指,总是处于途中,德里达称之为延异。
这样,由索绪尔所发现的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相对应的明晰结构,最终在延异理论里成了被肢解的语言大厦。
从此,海德格尔深情吟唱的“人类在语言中诗意地栖居着”、“大地在语言中敞开”等开始在解构主义的滔滔洪流里出现崭新断裂。
语言的无上权威被文字的“延异”功能擦除成斑驳碎屑,从此原本被压制在权威话语体制后的许许多多边缘的言说开始顺着缝隙总第144期齐鲁师范学院学报流淌,喷涌而出,并且像水面的多个涟漪一样彼此交叉弥漫开来,逻各斯中心主义裂痕累累,二元对立经过“延异”擦痕的推动力,开始多极旋转。
西方文化自柏拉图起,言说就有着无上权威,建立在语言与所指命名物高度吻合基础上。
在纷繁的现象背后,世界始终存在一个终极本源,西方思想的驱动力一直指向这个单一的终极本源。
这就是世界的一极中心,就是本质追问,就是真理之所在。
也就是说,在语言中一个事物总是以非此即彼的模式固定地存在着,事物的真实总是以一元压迫另一元之后的确定,所以德里达将这种思维范式称为逻各斯中心主义。
在德里达之前的西方文化史,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文明史。
逻各斯一直被供奉于真理的神龛之上,一直被崇拜为真理之源。
最先动摇逻各斯本质主义的思想家是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他通过对语言基础的原理性研究发现了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的最初秘密,原来语言符号的最初产生具有任意性。
对于一个特定事物的命名具有任意的可能性,比如说狗,原本也可以叫做猫或别的什么,语言只是符号的组合系统,且语言符号具有能指和所指功能。
索绪尔认为语言的能指和所指的具体关系,要靠言说来确立,所以言说比文字更具有权威。
表面看来这与柏拉图的看法一致,均首推言说的重要性,维护着语言的逻各斯中心权威,似乎在为传统语言大厦添砖加瓦。
但是,索绪尔理论的危险处在于既然符号具有任意性,存在能指与所指的双重关系,语意是由符号在语言结构系统中的相互位置才确立了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关系,才产生了语意,那么在事物命名的最初就有可能存在命名物与命名因为能指和所指的不确定对应产生的分离。
正是在这样的不确定处,德里达接着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继续挖掘。
他发现,诚如索绪尔所发现的那样,语言是一种符号编码,它的所指和能指是漂浮的,一个事物被赋予哪个符号原则上是任意的,实际上是系统中约定俗成的,但是德里达发现了差异。
因为在言说中语意的表达依赖于在语言系统中词与词的差异,比如“男人”之所以为男人,就是因为有与“男人”不同的“女人”的存在。
所以,一个词的意思取决于其本身与它相反的另一个词的差异,一个词语意的显现是因为对另一个相反词意的压抑与擦除,至此逻各斯语言大厦的二元化暴力压迫面孔彰显无疑。
德里达对差异的发现显然得益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对于人格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分层很可能提醒了德里达认识到事物在表面下的多种可能,只不过其他的未浮出语言表面而已。
三、符号意义的多元显现此前,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和克里斯蒂娃等人把列维·施特劳斯关于人类学二元结构的发现应用到文本结构中。
巴特指出符号具有表意与深层意义,因此充满符号的文本是个自足的世界,文本具有深层和表层结构,对文本深层结构的探索研究能发现语言潜在的含义。
但是与巴特着眼于整个文本的结构意义不同,德里达采取了断裂式的探查眼光,进行文本中词义的搜查与研究,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延异理论。
德里达发现:在语言符号中,语意的表达和意义的显露具有排他性,排斥因为差异的存在留下擦痕,这些痕迹彰显着符号意义的多元可能性。
那么,如果充分关注这些擦痕,就会得出被符号所指功能遮蔽了的排斥了的多元意义表达。
在差异系统中,能指不再与它们自身以外的实体有关联,其含义指涉一连串其他的能指符号。
也就是说,决定能指意义的是一系列其他与之相区分的能指符号。
由此,语言的含义彻底变成差异关系的产物,真正的所指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含义,能指因为在与其他能指的区别中产生所指意义,所以因差异的无限连续性生成,所指处于永远被延期的状态,能指在某种程度上处于漂浮境地。
言语也并不一定优于文字,因为文字不仅可以让观念从个人的主体性内表达出来,还可以使之在差异中延续存在。
差异,迎合了后女权主义对他者身份的揭露和批判。
多元,也符合后女权主义祛除男性中心主义的一元统治。
根据德里达的延异理论,语言要突出一个意思的时候,总是要压抑另一个相反词语的语意。
这种压抑被后女权主义者称为语言暴力,进而靠逻各斯语言垒就的人类知识也就同·711·王影君: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渊源探析2011年第2期样存在着斯皮瓦克诉说的“知识暴力”。
后女权主义者正是通过德里达的词语压抑之处,即相反语言被留有痕迹的擦除处,德里达称为词语延异的地方,也就是在逻各斯语言的断裂处,发现了他者的存在,并因此找到了一种释放被压抑的他者历史的方法,这就是解构之维。
德里达的词语延异理论使得书写比现场言说更为丰盈,书写因词语延异的存在具有表意的多种可能性。
于是,西方文化有史以来第一次,书写跨越了言说的一元化逻各斯本质主义权威的堡垒,并且在书写的文字差异系统里解放出了多元因子,使得一些被中心主义遮蔽的边缘事物获得显露和注意。
这点很快被后现代思想家们应用到对中心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对边缘话语的发现中。
于是,后结构主义者发现了权力的生产机制,发现了文化的多元历史;后殖民主义者发现了西方的东方,发现了性别话语、种族话语、民族话语和国家话语;后女权主义者发现了女性被父权中心主义遮蔽和压抑的主体欲望,也就进一步发现了女性的身体,这也是出现酷儿理论的原因之一。
四、自我主体的发现后女权主义在借助于德里达理论的同时,也从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1856-1939)和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那里获益。
后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长期被男性文化所塑造和压抑,女性最根本的解放应该是恢复女性人格的自我主体意识,这样的理论认识显然来自于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为人们正确认识自我提供了可能,他发现了意识的三维度存在,即前意识、意识和潜意识,以及人格的三维存在,即自我、本我和超我。
人潜在的自我受到欲望的支配,本我不断遭受来自于力比多的性冲动,需要不断地压抑力比多,被压抑的自我往往在梦中得到释放,否则压抑过度可能导致疯癫。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人们提供了看待事物的立体多维的空间视角,并且潜藏着对逻各斯一元中心主义颠覆的巨大力量。
精神分析的另一位大师雅克·拉康,他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将语言引入精神分析,即所谓的“弗洛伊德语言学”,他用想象态、象征态和现实态来定义弗洛伊德的三维模式。
进一步阐明了想象与诱惑、象征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现实的缺失。
他认为儿童通过婴儿期的镜像阶段来认识自己并与母亲分离,并且借助语言进入父系的象征秩序,成为文明社会的一员。
由此,后女权主义认为孩子与母亲的亲密关系经由文化被父权制所取代,女性的主体自我意识经由这种文化取代遭受陷落。
后女权主义符号学大师克里斯蒂娃显然从拉康直接获益,力图返回母性阶段的母子一体的前俄狄浦斯状态,从而消解本质主义的男女二元对立。
酷儿理论则放大了精神分析的力比多欲望,通过欲望的满足来解放被压抑的本我,实现进入文化中心的不再被边缘化的社会身份。
但是根据拉康认为的现实的必然缺失,欲望处于永不可满足的想象境遇,所以这种文化身份的实现也应该是非完成时。
所以,朱迪斯·巴特勒借用奥斯丁的述行理论语言学,宣称“这是个女孩”是个述行句,它既不表明事实也不表明完成,而是在结果不一定的行进中,且永远到达不了终点,处于变动不居中。
同所有后女权主义者一样,巴特勒拒绝本质概念化定义。
由此巴特勒否定了文化身份对人定位与定性的可能,弥合了波伏瓦在对女人的经典判断①中事实上所造成的自然生理与文化心理的分歧与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