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求周长教学设计说明
《巧算周长》教学教案
《巧算周长》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探索并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周长的存在,理解周长的意义。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
3. 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计算不同图形的周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计算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操作、讨论、总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 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不同形状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 准备直尺、剪刀等工具,让学生实际操作。
3. 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围栏、衣服等,让学生感受周长的存在,引出周长的概念。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总结计算周长的方法。
3. 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计算周长的方法和过程。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周长的方法,并进行点评。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掌握情况。
八、拓展与应用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围栏的周长、衣服的周长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课堂小结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十、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并计算周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求周长小学数学教案
求周长小学数学教案
年级:小学
主题:周长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教学重点:周长的概念、计算周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周长概念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白板、彩色粉笔、图片或实物示例、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实物示例介绍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
二、讲解(10分钟)
1. 讲解周长的定义以及计算周长的方法:周长是封闭图形的边长之和,计算周长的方法是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
2. 示范计算周长的几个简单例题,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三、练习(15分钟)
1. 让学生尝试计算几道简单的周长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周长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拓展(10分钟)
1. 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周长概念解决,引导他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小结(5分钟)
1. 对本节课学过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强调周长的重要性和应用。
2. 鼓励学生多练习,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一些简单的周长练习题作为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周围的图形,尝试计算其周长。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掌握了计算周长的方法。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际问题和应用情景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好地理
解和运用周长概念。
周长计算数学教案设计
周长计算數學教案設計标题:以周长计算为主题的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包括其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周长的定义:周长是指图形所有边的长度之和。
2. 周长的计算方法:根据不同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有不同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书本、桌子、篮球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边缘长度,引入周长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 介绍周长的定义,用简单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 讲解不同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例如,正方形的周长=4×边长,长方形的周长=2×(长+宽),圆的周长=2πr等。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测量并计算给出的各种图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周长计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小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实践活动以及作业反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还要关注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2. 测量工具(尺子、卷尺)3. 实物模型(各种形状的纸片)4. 电脑及投影设备(用于展示实物图片)六、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指导和支持。
周长—巧求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周长—巧求周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周长的概念:围成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周长。
2. 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3. 巧求周长的方法:利用图形的性质和规律,简化周长的计算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周长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巧求周长的方法,简化计算过程。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周长相关的课件、图片、模型等。
2. 学具:直尺、圆规、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周长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周长的定义,介绍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4. 活动二:学生分组实践,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验证巧求周长的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周长的概念2. 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3. 巧求周长的方法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2. 提高题:运用巧求周长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周长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在课后作业设计方面,应注重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巧求周长的方法1. 巧求周长的方法:(1)利用图形的性质: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可以利用它们的性质简化周长的计算过程。
小学三年级数学周长计算巧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周长计算巧教案。
第一步,教孩子们认识周长
在开始学习周长计算之前,我们需要先向孩子们介绍什么是周长。
周长是指一个图形的边缘所构成的长度,例如正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之和,而圆形的周长则是它的周长。
第二步,教孩子们认识图形
在介绍周长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教孩子们认识不同的图形,因为这些图形的周长计算方式是不同的。
例如,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是将四个边长加起来,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是将两个相邻边长相加并乘以2,三角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则是将三个边长相加。
第三步,使用游戏练习周长计算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计算不同图形的周长,那么我们就可以使用一些游戏来练习周长计算。
例如,我们可以画出一些图形,并让孩子们计算它们的周长。
这些游戏不仅可以增加孩子们的趣味性,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周长计算方法。
第四步,总结
在完成上述练习之后,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们总结其所学。
我们可以问孩子们不同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哪些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相
同、哪些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不同等等。
这样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周长的理解,并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周长计算方法。
以上便是一个小学三年级数学周长计算巧教案。
希望孩子们在学习周长计算的同时,能通过游戏及总结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并轻松地掌握这个技能。
周长教学设计意图
周长教学设计意图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指的是一个封闭曲线的长度。
在学习周长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周长,学习如何计算周长,并且能够应用周长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是一个关于周长的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周长,能够正确地定义周长。
2. 学生能够使用适当的方法计算周长。
3. 学生能够应用周长概念解答实际问题。
4. 学生能够合作与他人共同解决周长问题。
教学内容:1. 周长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图形,并就这些图形的周长给出定义。
例如,周长是封闭曲线的长度。
2. 周长的计算: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边长来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如矩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3. 周长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例如周长和边长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观察和定义:教师给学生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并帮助学生给出周长的定义。
例如,学生可以说周长是封闭曲线的长度。
2. 边长的测量:引导学生使用直尺或其他测量工具来测量矩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边长,并计算周长。
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练习题供学生练习计算周长。
3. 周长的应用问题:教师提供一些与周长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一个围墙的周长是多少?如果知道周长,如何计算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境,运用他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4.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周长问题的任务卡片。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共同解决问题。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法。
5. 游戏和拓展练习:教师设计一些游戏和拓展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竞争学习周长。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周长计算比赛,让学生用限定时间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作业和练习:教师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和练习,用以巩固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巧求周长教案
巧求周长教案【篇一:数学活动《巧算周长》教学设计】巧算周长商南县城关小学李强设计意图:学习有课内学习,也有课外学习。
丰富的假期生活让学生增长了不少见识,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参加一些探究活动。
本节课上教师把课外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探究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能力。
学生拥有这些,就拥有了自主学习的本领。
让学生掌握假设、猜想、验证等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铺设了一条可操作的能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熟练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掌握假设、猜想、验证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3、引导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假设、猜想、验证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
教、学具准备:长方形纸、三角尺、教学课件等。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课1、把你丰富的假期生活讲一讲,让我们和你一起分享。
——观看奥运比赛、旅游、晨练、做作业(学习)、阅读、手工制作……2、动手操作。
①从长方形上剪去最大的正方形。
怎样才能使正方形达到最大?正方形的边长等于长方形的宽时,才能保证这个正方形最大。
如图:②用剪下的正方形进行手工制作。
3、剩下的还是一个长方形。
看着手中的长方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它的周长是多少?这其实是我在阅读中发现的一个问题,我们大家一起解答好不好?二、学习探究1、出示题目: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
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后,剩下的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从题目中你了解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2、思考、讨论、交流。
讨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后,剩下的小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交流:假设原长方形的宽是……那么剩下小长方形的长是……宽是……周长是……3、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论原长方形的宽等于多少,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后,剩下的长方形的周长都是一个固定值?这是为什么?你还有什么好的办法来验证这个结论?4、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验证办法。
周长—巧求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教案:周长—巧求周长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围成封闭图形的所有边的总长度。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测量图形周长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巧求周长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周长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 巧求周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周长概念的建立。
2. 巧求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
3. 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各种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2. 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二、探究周长的概念(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提出问题:这些图形的边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图形的边都是直线。
3. 提问:如果我们要计算这些图形的边长总和,应该怎么计算呢?4. 学生回答:将所有边的长度相加。
5. 总结:将图形的所有边的长度相加,得到的结果就是图形的周长。
三、测量周长(10分钟)1. 分组活动:每组发一张图形卡片,要求学生用测量工具测量图形的周长。
2.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 各组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测量方法。
四、巧求周长(10分钟)1. 出示课件或黑板上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周长有什么规律?2. 学生回答: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乘以4,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和宽的和乘以2。
3. 教师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到,这就是巧求周长的方法。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 出示课件或黑板上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六、总结(5分钟)1.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周长的概念、测量周长的方法以及巧求周长的方法。
2. 教师总结:周长是围成封闭图形的所有边的总长度,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工具测量周长,也可以通过巧求周长的方法快速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三年级上册奥数(教案)第10讲:巧求周长
(三年级)备课教员:×××第十讲巧求周长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熟练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灵活的解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通过平移,巧妙解决周长问题。
理解掌握将一个大长方形或大正方形分割成若干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增加多少;反之将若干个小长方形或正方形合成一个大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减少多少。
三、教学难点:理解拼合处与周长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PPT、纸。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50分钟)一、导入(5分)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走楼梯多不多?生:多,我们要走学校的楼梯,回家也要走楼梯。
师:今天,阿派也遇到了一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他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示PPT)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又快又准确的测量出地毯的长度吗?生:……师:后来啊,聪明的米德帮助了阿派。
他说:“这是一个不规则图形,可以先把它用平移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实地毯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和,即:7+9=16(米)。
”生:……师:同学们,想跟米德一样富有智慧吗?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节课,巧求周长。
【板书课题:巧求周长】二、探索发现授课(40分)(一)例题1:(13分)求下面图形的周长。
师:同学们,我们都学过周长了是吗?生:是。
师:那什么叫做周长呢?生:绕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我们叫周长。
师:很好。
看来同学们是真正用心在学习,记忆力也非常好。
那现在我们看到例题一的第一个图形。
这个图形我们知道所有线段的长度吗?生:不知道。
师:对,但是我们能不能用已知的线段长来求出图形的周长呢?生:……师:我们都学过图形的平移,对不对?生:对。
师: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道题中的某一条或者某几条线段进行平移,得到一个我们能立刻算出周长的图形呢?同学们想想看,移移看。
生:可以!师:哦,来说说看。
小学数学_巧求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巧求周长》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让学生掌握假设、猜想、验证等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铺设了一条可操作的能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熟练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学会运用平移的思维,转换的方法,求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数学思维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假设、猜想、验证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法、归纳法、实践验证法学法指导:观察质疑、实验操作、小组合作课前游戏:游戏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猜字游戏,1、师:同学们玩过猜字游戏吗?今天张老师准备了一些字谜,请你作答。
看哪些同学抢答正确,回答迅速。
二、益智故事导入:同学们,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要打破原先的思维定式---转换自己的思维角度—才能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
今天我们就根据这种转换思维角度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你们准备好了吗?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巧求周长》1、起读一遍课题。
2、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生:什么是周长?学过了哪些图形的周长?师:还有一个重要的字,那就是“巧”,问什么是“巧”?“巧”:指的是灵敏、灵巧、巧思。
师:不错,这节课我们不只是学会求周长,更要学会如何“巧”求周长。
二、理解平移,进行转化:1、出示“凹”型图:师:请同学猜一猜哪条路线近一点呢?生:两条路一样近,因为把竖着的两条线段往右平移,转化成了这个长方形的宽,横着的两条线段往上平移,这样便得到一个长方形,A 路线是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是350米,B路线也是一条长和一条宽,也是350米,所以这两路线是一样长的。
师:你认为这位同学说的有道理吗?师:再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周长的认识》小学教案:让孩子轻松学会计算周长
《周长的认识》小学教案:让孩子轻松学会计算周长。
本文就是为了帮助家长和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计算周长的方法和技巧,让孩子们轻松理解和掌握计算周长的知识。
一、认识周长让孩子们认识“周长”这个概念。
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例如围墙,圆桌,长方形书桌等,让他们发现这些事物都是封闭的,而且由很多条直线组成。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这些“封闭图形”的边缘长度就是周长,用符号“P”表示。
例如,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就是它4个相等边长的和,即P=4a(a为正方形的边长)。
二、计算周长孩子们需要学习何计算周长。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尺子和线段等实物搭配使用,让孩子们使用它们来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
例如,我们可以拿一个充气球、一个铅笔和一个长度适中的绳子让孩子们一起完成一个实验。
拿出一个充气球,让孩子们用铅笔在球的表面画一个环,然后再用绳子提取这个环的长度,并用尺子进行测量。
这样,孩子们就可以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周长的计算方法,而且可以很好地理解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接下来,我们可以逐渐将教学内容向更加复杂的图形延伸,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圆等。
让孩子们亲手测量周长的长度,并将结果填入表格和图表中,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可以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三、练习与归纳在教学的最后部分,让孩子们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和游戏,帮助他们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通过给出不同图形的尺寸或面积,让孩子们计算其中的周长,让孩子们可以更加自如和快速地运用所学知识。
在游戏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卡片游戏、棋盘游戏等方式,将周长的计算知识融入到游戏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练习周长的计算方法,更加轻松高效地掌握这一技能。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们自主的归纳总结周长的计算方法,梳理出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有机结合,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氛围中,让孩子们成为拥有真正计算能力的小数学家。
总结:通过上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数学思维框架,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创造力。
巧求周长课程设计
巧求周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运用周长公式求解不同平面图形的周长,如矩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3. 学生了解周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围栏、地板铺设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准确获取平面图形的边长信息。
2. 学生能够运用周长公式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周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 学生养成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团队精神。
3. 学生了解周长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对基本数学概念已有一定了解,具备初步的测量、计算能力,但对周长概念及实际应用尚需进一步学习。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实例讲解、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周长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引入周长概念: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操场跑道、桌布边缘等,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含义。
-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一节《平面图形的周长》2. 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方法:- 矩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三角形周长计算方法- 圆的周长估算及计算公式-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二节《周长的计算》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活动,测量不同平面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三节《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4.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周长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围栏、地板铺设等。
-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四节《周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并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巧算周长》教学教案
《巧算周长》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几何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周长的概念: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 计算周长的方法:a. 对于规则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周长。
b. 对于不规则图形,可以通过分割、拼接等方法,将其转化为规则图形,再计算周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对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
2.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周长的概念、计算方法及相关实例。
2. 学具:各种形状的卡片、剪刀、胶水等。
3. 实际问题:如教室的周长、操场的周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回顾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新课:讲解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一些图形的周长。
4. 拓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周长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周长的概念。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提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活动巧算周长教学指导设计
数学活动巧算周长教学指导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应用周长的计算公式。
2.掌握巧算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巧算周长的例题和解题思路,计算器,活动指导手册。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计算器。
三、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0分钟)1.教师用学生熟悉的具体例子引入周长的概念,如围绕一个操场跑步一圈的距离。
2.让学生思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是什么,周长有什么用处。
活动2:学习周长计算公式(20分钟)1.教师讲解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于一个规则图形,如矩形,周长等于长和宽的两倍之和。
2.教师通过例题的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计算公式。
活动3:学习巧算周长的方法(30分钟)1.教师以具体的例子介绍巧算周长的方法,如通过已知的一条边长和其他已知条件来计算周长。
2.让学生自己找出巧算周长的方法,并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
3.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巧算周长的方法,引导学生应用巧算周长的方法解决其他问题。
活动4:团队合作解题(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教师分发巧算周长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解答,并且只能使用巧算周长的方法。
3.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将解决过程和答案写在纸上。
4.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活动5:总结回顾,展示成果(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巧算周长的方法和应用。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介绍他们的解题思路和答案。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肯定。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数学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周长的概念,还通过巧算周长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教师在活动中起到了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计算周长的方法教案
计算周长的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周长的含义;2、能够掌握针对不同形状计算周长的方法;3、能够灵活运用计算周长的方法进行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周长的含义;2、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3、灵活运用。
三、教学内容周长是指任何一种封闭图形所包围的线段的总长度,也就是这个图形的边长总和。
在数学中,常用C来表示周长,它的单位通常和图形的单位一致,例如米、千米或者厘米等。
根据不同的图形,计算周长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下面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图形的计算周长的方法。
1、计算矩形周长的方法矩形是一种拥有两对平行的对边,而且对边长度相等的四边形。
它的周长计算公式如下:C=2×(a+b)其中,a和b分别表示矩形的两条对边的长度,所以矩形的周长就是这两条对边长度的和,再乘以2。
例如,一个长为6cm,宽为3cm的矩形的周长就是:C=2×(6+3)=2×9=18cm2、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正方形是一种四个角均为直角,而且四条边长度相等的四边形。
它的周长计算公式如下:C=4a其中,a表示正方形的一条边长,四边相等,所以它的周长就是a 的4倍。
例如,一个边长为5cm的正方形的周长就是:C=4×5=20cm3、计算三角形周长的方法三角形是一种拥有三条边,且边之间的夹角相加为180度的图形。
它的周长计算公式如下:C=a+b+c其中,a、b、c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它们的和就是整个三角形的周长。
例如,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cm、4cm和5cm,那么它的周长就是:C=3+4+5=12cm4、计算圆形周长的方法圆形是数学中最常见的几何形状之一,圆周是圆上任意两点间的弧长,它的周长计算公式如下:C=2πr其中,π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r表示圆的半径,所以圆的周长就是半径的两倍再乘以π。
例如,一个半径为5cm的圆的周长就是:C=2×3.14×5=31.4cm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们观察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并问他们这些图形有何不同之处,引出周长。
周长的数学教案设计
周长的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 学生能够运用周长的意义,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交流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周长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运用操作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过程。
3.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图形材料,如正方形、长方形等。
2. 学生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测量带等。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边界是什么?如何测量它们的长度?2. 探究周长的概念: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3. 学习测量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4. 学习计算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习计算简单图形周长的方法。
5. 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周长的练习题,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6. 拓展应用: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的周长等。
7.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8. 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一些有关周长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设计: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提问、小组讨论等,评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周长的优秀教学课程设计
周长的优秀教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周长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能够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理解周长的定义,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了解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使用直尺和圆规准确测量图形周长,能够运用周长公式计算不同图形的周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周长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周长的定义,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其次,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发现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实践操作法、小组讨论法等。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其次,利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图形周长,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然后,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直尺、圆规、练习题、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作为主要的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直尺和圆规作为测量工具,帮助学生准确测量图形周长。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多媒体课件则通过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通过观察和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进行评价。
作业方面,布置与周长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评估其理解和应用能力。
考试则分为书面考试和口头考试,书面考试评估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口头考试评估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周长教学设计
周长教学设计引言周长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封闭图形边界上的长度总和。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周长的计算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以周长教学设计为主题,旨在帮助教师设计一节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周长教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够用简单的例子进行解释。
2. 学生能够应用周长的公式进行计算。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能够合作与交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以下材料:-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复制好的相关练习题;- 计算器。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纸和笔,以及用于计算周长的工具,如尺子、直尺等。
三、教学过程本课程将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1. 引入(10分钟)- 教师用生动的例子引入周长的概念,如:一块矩形纸板的边长分别是5cm和8cm,求它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
-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解释周长的概念。
2. 理论讲解(15分钟)- 教师通过黑板或白板,清楚地介绍周长的计算公式:周长=边长1 + 边长2 + 边长3 + 边长4(封闭图形为四边形的情况)。
-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其他形状的周长计算公式,如正方形、圆形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 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例子,让学生跟着计算并理解公式的应用。
3. 练习与讨论(20分钟)- 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 学生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答案,并解释正确的解题方法。
-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和讨论一些复杂的周长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实践活动(2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物体,测量它的各个边长,并计算它的周长。
- 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和协作,检查和纠正自己的计算。
- 小组展示自己的测量结果,并解释计算过程和答案的合理性。
巧算周长 教学设计资料
巧算周长教学设计资料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熟练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灵活的解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求解由小正方形拼合成的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拼合处与周长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周长2.长方形周长公式3.正方形周长公式二、运用平移、翻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形状,巧算周长。
1.移动哪几根火柴,就能使它变成正方形?怎样移?火柴的总根数变没变?周长是多少根?你是怎样算的?2.下面各图形行、列之间点与点的距离都是一厘米,几号图形的周长与其它3个不同?你是怎样想的?小结:有些图形通过将线段平移或翻转,可转化成标准的长方形、正方形,从而便于计算他们的周长。
对于这些图形,这是一个巧方法。
三、重新认识长、宽或去掉拼合处的边,巧算周长。
1.求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
14=4(cm)2.用2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正方形的2倍吗?(拼一拼,算一算)(2+1)2=6(cm)42-12=6(cm)(板书:去掉拼合处的边)3.你能用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算出它们的周长吗?①(4+1)2=10(cm)②24=8(cm)①44-23=10(cm)②44-24=8(cm)问:(1)为什么图②的周长比图①的周长小?(讨论)(板书:拼合处越多,周长越小)验证结论(2)4个小正方形还可以怎样拼?你能想出与众不同的拼法,并算出它的周长吗?(反馈)(3)你发现了周长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四、综合练习1.两个长7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怎样拼周长最大?2.有两个相同的长方形,长7cm,宽3cm,如图叠放,求图形的周长。
(1)指一指周长是哪一部分。
(2)拼一拼,算一算。
(3)选择答案:①平移,翻转74=28(cm)②(7+3)2=20(cm)202-32=34(cm)③7-3=4(cm)(7+3+4)2=28(cm)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求周长教学设计
薛燕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周长的意义,学会用平移法等方法求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方法,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给大家带来两个好朋友。
(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
师:认识他们么?他们的周长公式是什么?
指生回答长方形及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看来大家知识掌握的很牢固,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与周长有关的知识。
二、情景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看,两只小兔要进行比赛!
课件出示情境图。
(两只小兔比赛,判一下他俩谁跑得路多。
邀请大家给他俩做做小裁判,有信心吗?跑道如下:两个跑道的长边和宽边分别一样长)
师:请大家当小裁判,判一判谁跑的路多?读一读!
师:读明白了吗?要想知道谁跑的路多,实际上要比较什么?(周长)好,请你指一指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哪一部分。
(学生指一指)
师:大家猜想一下这个图形的周长与咱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指名学生判断(谁跑的路多),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生:把这条竖着线段平移过来,把横着的线段平移到上面来)
师:为什么要平移到这里来呢?
这条线段在平移的过程中长短……没有发生变化。
这两条线段的和就等于这条宽边,同样的道理,横着的线段平移到上面,长度也没有发生变化,这两条线段的和等于这个图形的长边!
……你是想将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对么?
谁听明白了?再指名说一说。
(师操作,课件演示)最后同位两个说一说!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能将这个图形通过平移的方法,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再进行比较,这真是一个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意图:渗透平移、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进行巧求周长的研究。
三、实践操作,深入理解
1.聪明的喜洋洋想请大家一同遨游数学王国,可是他现在非常着急!大家看看。
出示例题:同学们,时间到了,我们得赶快出发去数学王国了,
但有两条路,我们走哪一条路更近呢?
他为什么着急?(两条路,看看谁近?)
180米
200米
2.师:好,每位同学手中都有这地图,请你实际的画一画,求一求,帮他算算哪条路更近?先自己操作,然后再小组交流。
(请学生实际操作并展示)
3.学生展示,教师引导
(1)展示不对的,请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和建议。
(2)再展示一个对的,说说平移的过程!师引导,你将这个图形转化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3)师:指着这条线段,请问你这条线段是怎么来的?竖着的线段和与谁相等?
(4)课件再展示。
大家用了平移的办法,将这个图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就容易求出这两条路的长度,对么?要想知道这两条一共多长怎么算?这实际上在求什么?真棒!那我们出发吧,马上要到数学王国了!
四、练习巩固
可是喜洋洋碰到了大麻烦,灰太狼来了。
(只有回答完我的问题才能进去!)
1.我想在台阶上铺层红地毯,你能知道这层红地毯有多长么?
2米
3米
师:在哪里铺上红地毯?请学生指一指。
好,那你帮帮它吧!
请学生计算并回答
师:回顾刚才的计算,仔细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说)(1)我们平移线段就可以把图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2)横着的线段和等于长方形的一条边,竖着的线段和等于长方形的另一条边!
总结:是啊!像这样的图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再进行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巧的地方啊!(在巧字的下面画重点符号。
)
2.师:大家表现的这么棒,数学王国的大门终于为我们打开了,看,多热闹,这里到处都有与数学有关的知识,我们先参观一下漂亮的花圃。
下面是一个“凸”字形的花圃,你能算出花圃的周长吗?(单位:分米)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解决,同位讨论,指名板书,然后请学生展示汇报。
(1)(60+30)×2+20×2=220(米)
(2)(60+30+20)×2=220(米)
你能猜到他是怎么想的么?请你说!
两种方法都是将图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我们再去这边参观一下!
3.下图是由5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图形,求此图形的周长。
请学生上讲台讲一讲,教师注意引导。
(3是怎么来的!)
师:看来我们得想办法将这样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来解决!
总结概括:上下的线段长度和相等,左右的线段长度和相等。
四、拓展延伸
师:刚才的学习同学们都积极动脑思考,表现很好!数学王国今天正巧进行智力擂台赛,喜洋洋向大家发出邀请,现在打开你的信封,拿出2号图形,我们也参加一下!
1.求阴影部分的周长。
(40+10+32+8)×2=220(厘米) 阴影的周长是哪一部分?(学生指指)学生讲,教师课件配合展示。
2.拓展
再出示铺地毯的题目,请学生求周长。
再出示
32
请学生计算。
如果时间不够,就作为课下研究的题目!
3.
(60+30)×2+12×2=204(米)
学生集体读题,独立解决。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数学方法解决关于周长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2米
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