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导航】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教案(1)(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六首》相见欢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25 相见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落实文学常识与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怨。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跟我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975年,仿佛看到,在清冷的深秋之夜,一位双鬓斑白、面容憔悴的男子,踏着深院中满地的梧桐落叶,独自登上西楼,他默默无言,面对深院中紧锁的重门,面对树枝上稀疏的秋叶,面对如钩的寒月,面对故国三千里地山河,他禁不住泪流满面,只听他吟诵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二、走进作者: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三、预习检测:1、解释词语:锁:锁住,笼罩。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意思是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
聊:姑且。
2、说出诗的大意。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正是新月如钩的时候。
载着梧桐的深院笼罩在秋天的肃杀气氛之中,更显得孤寂冷漠。
剪也剪不断,越理越凌乱,那是深重的离愁别恨。
(这真是)一种痛苦的滋味萦绕在心头。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第一次认真读文解决字词问题(学习建议: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解决字词问题)2、第二次自读课文,读出词的节奏与美感。
3、第三次浏览课文,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李煜?五、合作探究: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示),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意象景(景物)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明确:意象:1、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①以下3个诗句均写到“西楼”,你认为西楼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总是和人什么样的情联在一起?第一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1)教案(语文版)
25、诗词六首知识目标: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过程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背诵,体会五首诗词的内涵。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方法:理解、体会、探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古诗,一提诗我们马上会想到唐诗。
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会背几首唐诗呢!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数以千计,诗歌浩如烟海,汇成了诗的洪流。
同学们想过没有,形成唐诗这巨大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唐代距离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唐诗的源头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距今又有多远呢?最古老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古代诗歌源头的旅行吧。
二、学习《关睢》和《蒹葭》——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明确:《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历史的作品,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其中“风”有十五国风,是各诸侯国向周王室进献的民歌,“雅”是周王室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
这些歌辞没有明确的作者,是当时在民间传唱,由文人采集而来的。
2、学习《关雎》——①简介:《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一首。
②老师范读这首诗,学生自读一遍,把握节奏和韵律。
③词语识记: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
\\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
服,想。
\\悠:思念。
\\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
\\侧:侧身而卧。
\\友:亲爱。
④分析:《诗经》的编者把它放在首篇,是为了突出“爱情”这个主题。
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没有。
)⑥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讲解“比兴”的手法比兴手法的运用。
比是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背诵并朗读诗词,理解其意义。
2.通过反复吟诵,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领悟诗词的情感表达。
3.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诗词。
2.通过反复吟诵,XXX和想象,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领悟诗词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案、相关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课时:5课时十五从军征》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研究运用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战争的课文。
2.提醒学生战争是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今天研究的《十五从军征》也与战争有关。
二、检查预1.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解释乐府的含义。
2.讲解古代兵役制度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三、朗读诗歌,感知诗意1.老师朗读,学生听诗歌的音乐美。
2.帮助学生理解生字的音和形。
四、理解诗意,揣摩情感1.让学生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揣摩。
2.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感受情感表达。
五、联系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1.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2.让学生结合诗歌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1.回顾课堂内容,强调学生需要通过反复吟诵和XXX想象,深入理解诗歌。
2.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2)看到:兔从狗窦入,雉从XXX;中庭生旅谷,XXX。
3)做了: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送谁。
3.从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确:从诗中感受到了老兵回家的孤独和无助,以及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
九年级语文下册 25 《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
25 《词五首》(九年级 110份)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文学常识(1)温庭筠,原名,字。
太原祁人。
是派的重要作家。
(2)《武陵春》选自《》,,南宋女词人。
号,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为当时著名学者,夫为金石考据家。
二.学习《望江南》1、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2、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2 )“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3)“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4)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5)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三.学习《武陵春》1、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2、思考:(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3、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四、布置作业:背过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争取背过。
第二课时一、检查导入:检查学生背诵默写。
二、学生自学其他三首。
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1)范仲淹(980--1052),字,北宋、。
吴县人。
我们学过《》,其中的名句“,。
”(2)苏轼,北宋、。
字,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我我们学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弟合称“三苏”。
(3)辛弃疾(1140--1207),字,号,著有《》,存词600多首。
2、通读这三首词,讨论大意。
不明白的地方提问。
文章大意:《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3、把握三首词的感情。
(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
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5课《诗词六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
诗词六首教学目标1.了解古典诗词的不同体裁和风格,积累有关古典诗词的文学常识。
2.诵读诗词,感受诗歌和谐的音乐美并背诵六首诗词。
3.品味诗词,体悟作者的情怀和诗词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品味诗词,体悟作者的情怀和诗词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背诵诗词。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关雎》、《蒹葭》。
一、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意,指诗歌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二、导入新课三、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1.《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六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在先秦典籍里通称《诗三百》,汉代以后才称之为《诗经》。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为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是《诗经》中的精华,具有较高的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
“雅”分大雅(三十一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小雅(七十四篇),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量的民谣。
“颂”包括周、鲁、商三部分,多是祭祀时所唱的歌谣。
3.《诗经》多是四言,隔句用韵,章节反复重叠,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便于记忆和吟唱。
在创作手法上,《诗经》多采用赋、比、兴的手法。
“赋”就是直接铺叙;“比”即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风、雅、颂、兴、比、赋”合称为《诗经》“六义”。
4.孔子曾以《诗经》作为重要的教材,认为《诗经》可以“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对中国的诗歌发展——不管是民歌还是诗人的创作——始终有着重大的影响。
四、学习《关雎》(一)自学展示,确定学习重点1.营造诗情,激情引入。
通过播放古琴曲,引入《关雎》的学习。
2.展示自学成果,确定学习要点。
初中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初三下):《诗词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初三下):《诗词五首》教案〖教法学法〗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宜以学生的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点批注,思考、联想,讨论交流,进而深层次挖掘古代诗词丰富的内涵。
教师可用录音或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对疑难处加以点拨。
由于课文容量较大,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
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诗词五首二、检查预习: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箸爝火彝虞煜砌麾炙(答案略)三、导读〈行路难〉: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九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六首》相见欢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25 相见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落实文学常识与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怨。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跟我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975年,仿佛看到,在清冷的深秋之夜,一位双鬓斑白、面容憔悴的男子,踏着深院中满地的梧桐落叶,独自登上西楼,他默默无言,面对深院中紧锁的重门,面对树枝上稀疏的秋叶,面对如钩的寒月,面对故国三千里地山河,他禁不住泪流满面,只听他吟诵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二、走进作者: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三、预习检测:1、解释词语:锁:锁住,笼罩。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意思是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
聊:姑且。
2、说出诗的大意。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正是新月如钩的时候。
载着梧桐的深院笼罩在秋天的肃杀气氛之中,更显得孤寂冷漠。
剪也剪不断,越理越凌乱,那是深重的离愁别恨。
(这真是)一种痛苦的滋味萦绕在心头。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第一次认真读文解决字词问题(学习建议: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解决字词问题)2、第二次自读课文,读出词的节奏与美感。
3、第三次浏览课文,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李煜?五、合作探究: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示),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意象景(景物)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明确:意象:1、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①以下3个诗句均写到“西楼”,你认为西楼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总是和人什么样的情联在一起?第一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了解常识“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交流点拨】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交流点拨】“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九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六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关雎》《蒹葭》【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内容和表现手法。
2.朗读并默写《关雎》和《蒹葭》。
(重点)3.理解诗词内容,探究写作特色。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01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某某学子与留学生穿汉服,读《诗经》,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置身于怡人的校园,巧笑倩兮的“伊人”在桥上齐声读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可见,《诗经》在现代人眼中仍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里的名篇《关雎》和《蒹葭》。
二、预习展示1.《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词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五六百年间的诗词305篇。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和抒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和比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环境描写,烘托渲染气氛。
2.读准字音,理解词语雎鸠(j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美好的样子。
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
寤(wù):睡醒。
寐(mèi):睡着了。
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
葭(jiā):芦苇。
溯洄(sù):逆流而上。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涘(sì):水边。
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
3.反复朗读《关雎》和《蒹葭》,读出意蕴美和情韵美,并背诵诗词。
三、合作探究(一)《关雎》。
1.思读全诗,理解文意。
(1)这首诗讲了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明确:描写一个男子追求一位美丽的女子,但又追求不得,身陷相思之苦,难以自拔的故事。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下《25诗词六首》word教案
25.诗词六首1、《关雎》:本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的苦与乐。
2、《蒹葭》:这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
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像、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爱悦之情。
3、《黄鹤楼》:本诗抒发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4、《钱塘湖春行》:这首诗通过湖水、云脚、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
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5、《相见欢》: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6、《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借“出猎”抒发了作者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报国热情。
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颢(hào)裘(qiú)荇(xìng)寤寐(wùmèi)蒹葭(jiān jiā)芼(mào)萋(qī)跻(jī)溯洄(sùhuí)好逑(hào qiú)晞(xī)湄(méi)2、形近字┏蒹(jiān)蒹葭┏溯(sù)上溯┏坻(chí)水坻┏萋(qī)萋萋┗谦(qiān)谦虚┗朔(shuò)朔气┗抵(dǐ)抵挡┗凄(qī)凄凉多音字┏(cī)参差┏(cēn)参差┏(tí)提醒┏(qí)骑马差┫(chà)差不多参┫(cān)参加提┫骑┫┃(chāi)出差┗(shēn)人参┗(dī)提防┗(jì)铁骑┗(chā)差别3、词语解释【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洲】水中的陆地。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
【逑】配偶。
【流】寻求,择取。
【悠】思念。
【辗】转动。
【乐】使……快乐。
【蒹葭】蒹,获;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25《诗词六首》黄鹤楼教学案(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5《诗词六首》黄鹤楼教学案(新版)语文版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六首》黄鹤楼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黄鹤楼崔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难点:多样式的反复朗读是体会诗人归思、怀旧之情的重要方法。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
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录音播放《黄鹤楼》。
二、走进作者:崔颢(约704—约754),字、号均不详,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三、预习检测:1、正音:隅()韦()憩()茏()宗()邑()闼()窥()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停顿。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2、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五、合作探究: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第25课《词五首》三维教案.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第25课《词五首》三维教案第25课《词五首》三维教案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49课题25词五首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情感态度目标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重点作品的思想内涵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听介绍激趣导入二、朗读1.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三、《望江南》1.文学常识:2.理解大意。
四、《武陵春》1.文学常识:2.理解大意。
深入理解、讨论感受诗歌的美五、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后反思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50课题25词五首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情感态度目标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重点作品的思想内涵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学生自学余下的三首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二、通读这三首词,讨论大意。
1.《渔家傲》理解、思考、讨论理解诗歌内容2.《江城子》3.《破阵子》三、把握三首词的感情1.词的惯例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
三首词上片各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2.这三首词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合作、探究、交流感悟作品思想内涵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四、作业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诗词六首知识目标: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过程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背诵,体会五首诗词的内涵。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方法:理解、体会、探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古诗,一提诗我们马上会想到唐诗。
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会背几首唐诗呢!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数以千计,诗歌浩如烟海,汇成了诗的洪流。
同学们想过没有,形成唐诗这巨大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唐代距离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唐诗的源头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距今又有多远呢?最古老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古代诗歌源头的旅行吧。
二、学习《关睢》和《蒹葭》——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明确:《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历史的作品,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其中“风”有十五国风,是各诸侯国向周王室进献的民歌,“雅”是周王室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
这些歌辞没有明确的作者,是当时在民间传唱,由文人采集而来的。
2、学习《关雎》——①简介:《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一首。
②老师范读这首诗,学生自读一遍,把握节奏和韵律。
③词语识记: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
\\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
服,想。
\\悠:思念。
\\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
\\侧:侧身而卧。
\\友:亲爱。
④分析:《诗经》的编者把它放在首篇,是为了突出“爱情”这个主题。
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没有。
)⑥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讲解“比兴”的手法比兴手法的运用。
比是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诗经》多用这种手法。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反复读读,好好想想,试着说说。
提示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再看看阅读提示是怎么总结的。
⑥阅读提示中还写道:“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因为这首诗里运用了反复、叠韵等多手法。
3、学习《蒹葭》——①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千古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
②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③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2)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4、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5、赏析景物,感受意境——①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明确:秋季而且是深秋。
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②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明确: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
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
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③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明确清晨(拂晓)白露未唏白露未已④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明确: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⑤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明确:清冷孤寂凄美迷离⑥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6、把握形象——①主人公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
结合诗句体会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明确:“在”。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从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宛”字,好像仿佛之意,失望怅惘痛苦。
只剩一人伫立水边。
孤独寂寞。
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明确: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板书:蒹葭教学内容:学习《黄鹤楼》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
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著有《崔颢集》。
2、黄鹤楼——黄鹤楼,屹立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
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
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雾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的三大名楼。
3、总体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4、具体赏析: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
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
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
“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
“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尾联—— “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
5、主题——通过对黄鹤楼景色的描写,抒发诗人的乡关之情。
板书: 黄鹤楼承→感慨仙人已去转→描写登楼所见合→抒发思乡之情二、导入:1、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林 逋 。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 今陕西渭南 ) 。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3、熟读全诗,分析理解:首联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
“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
“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
“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
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
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
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
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
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
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
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4、主题——通过对西湖早春景色的描写,抒发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无比热爱之情。
板书: 钱塘湖春行观景之所——孤山寺北贾亭西更胜之处→绿杨阴里白沙堤表达对西湖之景的赞美之情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相见欢》《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过程:一、导入:1、写作背景——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就写的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
《相见欢》为词牌名。
2、李煜生平及词风——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
二、品读: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