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PPT课件
合集下载
小儿造血和血液学特点课件
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治疗以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为主。
03
溶血性贫血
由于红细胞自身或外部异常导致的红细胞破坏,出现黄疸、脾大、贫血
等症状。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为主。
白血病的特点和治疗
1 2 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好发于儿童,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治疗以 化疗为主,分为诱导缓解期、巩固治疗期和维持 治疗期。
胚胎期造血在妊娠第4个月时达 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少。
胚胎期造血对胎儿的生长发育 至关重要,为其提供必要的造 血细胞。
胎儿期造血
胎儿期造血始于妊娠第6周左右,此 时造血细胞来源于肝脏、脾脏和淋巴 结。
胎儿期造血在妊娠第8个月时达到高 峰,之后逐渐减少。
胎儿期造血以红系为主,同时开始出 现粒系和巨核系。
血液肿瘤筛查
骨髓检查可以辅助筛查小儿是否存在血液肿瘤, 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骨髓感染诊断
骨髓检查还可以诊断小儿是否存在骨髓感染,如 骨髓炎等。
血液生化学检查在儿科中的应用
肝肾功能评估
血液生化学检查可以评估小儿的肝肾功能是否正常,对于一些肝 肾疾病有诊断价值。
电解质平衡监测
血液生化学检查可以监测小儿电解质的平衡情况,如钾、钠、钙等 。
03
小儿血液学特点
红细胞特点
01
02
03
红细胞数量
小儿红细胞数量高于成人 ,且呈生理性变化,如新 生儿期红细胞数量达到高 峰,之后逐渐下降。
血红蛋白
小儿血红蛋白含量随年龄 增长而变化,如新生儿期 血红蛋白含量较高,之后 逐渐下降。
红细胞形态
小儿红细胞形态与成人相 似,但大小略有差异。
白细胞特点
血小板数量
医学教学课件: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9
小儿造血特点—生后造血
2、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atopoesis) 当机体需要增加造血时(如:感染、
溶血、贫血) , 肝、脾、淋巴结等髓外造 血器官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期造血 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 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幼稚中性粒细胞。
病因除去后可恢复正常的骨 髓造血状态。
5
小儿造血特点
胚胎期造血
6
小儿造血特点
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myeloid hematopoiesis) 骨髓分为: 红骨髓 骨髓现实的造血能力 黄骨髓 骨髓潜在的造血能力
7
骨髓造血
婴儿期
5~7岁
18岁
8
婴儿期:全部为红髓,无黄髓,无造血储 备能力 儿童期(5~7岁前):红髓多,黄髓少,造 血储备能力低 年长儿及成人期:红髓少,黄髓多,造血 储血能力强 婴幼儿期骨髓造血能力强,但造血储备能 力差。 红髓分布在扁骨,黄髓分布在长骨。
31
小儿贫血总论
3.按贫血时RBC形态分类:
根据MC MCHC(g/L)
正常值
80~94
28~32 320~380
正细胞性
80~94
28~32 320~380
大细胞性
>94
>32
320~380
单纯小细胞性
<80
<28
320~380
小细胞低色素性
10
(1)原因:正常小儿主要为骨髓造血,髓外造血极少 机体需要增加造血时(如:感染、溶血、 贫血) 小儿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髓,骨髓造 血储备甚少
(2)器官:肝、脾、淋巴结等髓外造血器官可适应需 要恢复到胎儿期造血状态。
(3)特点:肝、脾、淋巴结肿大, 外周血中出现有核 红细胞/幼稚中性粒细胞 病因除去后可恢复正常的骨髓造血状态。
小儿造血特点—生后造血
2、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atopoesis) 当机体需要增加造血时(如:感染、
溶血、贫血) , 肝、脾、淋巴结等髓外造 血器官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期造血 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 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幼稚中性粒细胞。
病因除去后可恢复正常的骨 髓造血状态。
5
小儿造血特点
胚胎期造血
6
小儿造血特点
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myeloid hematopoiesis) 骨髓分为: 红骨髓 骨髓现实的造血能力 黄骨髓 骨髓潜在的造血能力
7
骨髓造血
婴儿期
5~7岁
18岁
8
婴儿期:全部为红髓,无黄髓,无造血储 备能力 儿童期(5~7岁前):红髓多,黄髓少,造 血储备能力低 年长儿及成人期:红髓少,黄髓多,造血 储血能力强 婴幼儿期骨髓造血能力强,但造血储备能 力差。 红髓分布在扁骨,黄髓分布在长骨。
31
小儿贫血总论
3.按贫血时RBC形态分类:
根据MC MCHC(g/L)
正常值
80~94
28~32 320~380
正细胞性
80~94
28~32 320~380
大细胞性
>94
>32
320~380
单纯小细胞性
<80
<28
320~380
小细胞低色素性
10
(1)原因:正常小儿主要为骨髓造血,髓外造血极少 机体需要增加造血时(如:感染、溶血、 贫血) 小儿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髓,骨髓造 血储备甚少
(2)器官:肝、脾、淋巴结等髓外造血器官可适应需 要恢复到胎儿期造血状态。
(3)特点:肝、脾、淋巴结肿大, 外周血中出现有核 红细胞/幼稚中性粒细胞 病因除去后可恢复正常的骨髓造血状态。
儿科血液系统疾病—儿童造血和血象特点(儿科学课件)
第10周完全停止
后4-5天完全停止
终身造淋巴细 胞功能
终身造血器官,出生 2-5周后唯一的造血 器官
成分 原始有核红细胞
原始有核红细胞、 红细胞、粒细 粒细胞、巨核细胞 胞相当活跃
⒉生后造血 ⑴骨髓造血 :出生后主要的造血方式 ①婴幼儿:红髓,全部参与造血 ②5-7岁:长骨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黄髓)所代替,潜在造血 ③成年:红髓仅限于颅骨、锁骨、胸骨、肋骨、肩胛骨、脊柱 、盆骨和长骨近端
生后10天左右 减少20%
同前
生理性溶血
2-3月
3×1012/L
110g/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理性贫血
3月后
逐渐上升
<1岁
维持在4×1012/L左右
12岁
达成人水平
出生时 6-12小时 1周 <1岁 >8岁
年龄
白细胞计数
WBC总数 15-20×109/L 21-28×109/L 12×109/L 10×109/L 达成人水平4×109/L
①肝脏 ②脾脏 ③胸腺 ④淋巴结
⑶骨髓造血期:胚胎第6周出现骨髓,但至胎儿4个月始 有造血并维持终身。(各系血细胞)
胚胎期造血:胎龄与造血部位的关系
胚胎期造血
中胚叶造血期
肝造血期
脾造血期
骨髓造血期
开始 胚胎第3周
胚胎6-8周,第5个 胚胎第8周 月达高峰
胚胎第6周,第6月趋 于稳定
结束
胚胎第6周开始减退, 胎儿第6月减退,生
1 2 3 4 5 6 8 10 14 岁数
血小板数:150-250×109/L 血容量:
小儿血容量相对较成人多 新生儿:血容量约占体重的10% 儿童:约占体重的8%-10% 成人:约占体重的6%-8%
儿科护理学 21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PPT课件
儿科护理学 21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小儿造血特点
胚胎造血 生后造血
小儿造血特点
胚胎造血
中胚叶造血期 第3-10周(卵黄囊) 肝造血期 肝第8周开始→出生
脾造血期 短期参与,但保留造淋巴 细胞功能
胸腺,淋巴结 第3个月开始造淋巴细胞 骨髓造血期 第5个月开始
小儿造血特点 胚胎造血
小儿造血特点
淋巴 中性粒 80%
60%
40%
20%
0
时间
4-6天
1-4岁
4-6岁 7岁后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变化
小儿血液特点-生理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减少
生后自主呼吸血氧上升,RBC需要减少 →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 时性降低
生理性溶血 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
生长发育迅速 血循环量增加
Gower 1 (ζ2ε2) Gower 2(α2ε2) Portland(ζ2γ2)
胎儿期和出生后血红蛋白
HbF (α2γ2) HbA (α2β2) HbA2 (α2δ2)
小儿血液特点-血红蛋白种类变化
血红蛋白比例
HbF
6月胎儿 0.90
出生时 0.70
1岁
≤ 0.05
2岁
≤ 0.02
成人
≤ 0.02
骨髓外造血(小儿造血器官的特殊反应)
肝、脾、淋巴结出现胎儿期造血状况, 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和幼稚中性 粒细胞。
小儿血液特点—血容量: 新生儿: 约占体重10%, 儿童: 约占8-10%, 成人: 约占6-8%。
二.小儿血液特点
出生时 婴儿 < 6岁 > 6岁
RBC(×1012/L) Hb(g/L) WBC(×109/L)
小儿造血特点
胚胎造血 生后造血
小儿造血特点
胚胎造血
中胚叶造血期 第3-10周(卵黄囊) 肝造血期 肝第8周开始→出生
脾造血期 短期参与,但保留造淋巴 细胞功能
胸腺,淋巴结 第3个月开始造淋巴细胞 骨髓造血期 第5个月开始
小儿造血特点 胚胎造血
小儿造血特点
淋巴 中性粒 80%
60%
40%
20%
0
时间
4-6天
1-4岁
4-6岁 7岁后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变化
小儿血液特点-生理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减少
生后自主呼吸血氧上升,RBC需要减少 →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 时性降低
生理性溶血 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
生长发育迅速 血循环量增加
Gower 1 (ζ2ε2) Gower 2(α2ε2) Portland(ζ2γ2)
胎儿期和出生后血红蛋白
HbF (α2γ2) HbA (α2β2) HbA2 (α2δ2)
小儿血液特点-血红蛋白种类变化
血红蛋白比例
HbF
6月胎儿 0.90
出生时 0.70
1岁
≤ 0.05
2岁
≤ 0.02
成人
≤ 0.02
骨髓外造血(小儿造血器官的特殊反应)
肝、脾、淋巴结出现胎儿期造血状况, 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和幼稚中性 粒细胞。
小儿血液特点—血容量: 新生儿: 约占体重10%, 儿童: 约占8-10%, 成人: 约占6-8%。
二.小儿血液特点
出生时 婴儿 < 6岁 > 6岁
RBC(×1012/L) Hb(g/L) WBC(×109/L)
小儿造血及血象特点、小儿贫血概述PPT课件
29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 造血物质缺乏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B12、 叶酸缺乏)、Vit B6 缺乏、Vit C 缺乏 蛋白质缺乏、铜缺乏
▲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 其它 感染、炎症、肾病、癌症、铅中毒等
30
红细胞破坏增加
▲ 红细胞内在异常 ●红细胞膜结构异常: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PNH ●红细胞酶缺陷: G6PD缺乏、PK缺乏 ● 血红蛋白结构或合成障碍: 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极重度 重度 中度 轻度
血红蛋白(g/L) <30 <60
<90 <120
*(<60) (<90) (<120) (<145)
RBC数 <1.0 (×1012/L)
<2.0 <3.0 <4.0
*括号内为新生儿分度标准 28
贫血分类
病因分类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血) 红细胞丢失过多
、 难 点
难点
铁的代谢 有关铁代谢的检查
3
第一部分
小儿造血功能及血象特点
4
一、造血特点
(一)胚胎期造血 1. 中胚叶造血期
胚胎第3周起: 卵黄囊造血: 中胚叶组织:原始造血成分,其中 主要是原始的有核红细胞。 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5
中胚叶与造血细胞的来源
6
2. 肝脾造血期
胚胎第6~8周期始 胎儿期4~5月达高峰,6个月逐渐减退
24
第二部分
小儿贫血总论
25
血红蛋白正常值
世界卫生组织 6月~6岁≥110g/L
6~14岁≥120g/L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 造血物质缺乏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B12、 叶酸缺乏)、Vit B6 缺乏、Vit C 缺乏 蛋白质缺乏、铜缺乏
▲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 其它 感染、炎症、肾病、癌症、铅中毒等
30
红细胞破坏增加
▲ 红细胞内在异常 ●红细胞膜结构异常: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PNH ●红细胞酶缺陷: G6PD缺乏、PK缺乏 ● 血红蛋白结构或合成障碍: 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极重度 重度 中度 轻度
血红蛋白(g/L) <30 <60
<90 <120
*(<60) (<90) (<120) (<145)
RBC数 <1.0 (×1012/L)
<2.0 <3.0 <4.0
*括号内为新生儿分度标准 28
贫血分类
病因分类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血) 红细胞丢失过多
、 难 点
难点
铁的代谢 有关铁代谢的检查
3
第一部分
小儿造血功能及血象特点
4
一、造血特点
(一)胚胎期造血 1. 中胚叶造血期
胚胎第3周起: 卵黄囊造血: 中胚叶组织:原始造血成分,其中 主要是原始的有核红细胞。 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5
中胚叶与造血细胞的来源
6
2. 肝脾造血期
胚胎第6~8周期始 胎儿期4~5月达高峰,6个月逐渐减退
24
第二部分
小儿贫血总论
25
血红蛋白正常值
世界卫生组织 6月~6岁≥110g/L
6~14岁≥120g/L
第一节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ppt
不爱活动,活动后气促、心悸;心率增快、心 脏扩大或心力衰竭。
4、神经系统症状:
烦躁、注意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 降、智能多较同龄儿低;年长儿童可诉头昏、 耳鸣。
5、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异食癖(如喜吃泥土、煤渣)。重者 出现口腔炎、舌乳头萎缩、
血清铁蛋白减少(<12ug/L)。
红细胞游离原卟琳增高(>0.9umol/L)。
【治疗原则】
根治本病的关键是去除病因。
治疗本病的特效药是铁剂。
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低于 70g/L者,可多次少 量输注浓缩红细胞,以尽快纠正贫血症状。
【护理评估】
1.病史: 2.身心状况检查 : 3.辅助检查: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DA) 是由于体内储存铁缺乏引起血红蛋白合成 减少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种贫血遍及 全球,以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为 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四病”之一。
【病因】
以下原因可单独或同时存在。
1.先天性储铁不足:
早产儿、双胎、胎儿失血、孕母患缺铁性贫血 可致胎儿储存铁减少。
2)失血性: 急性失血性贫血:外伤性失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溃疡病、钩虫病、肠息肉。
3)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G-6-PD缺陷症、地中海贫血。 红细胞外在因素: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功
能亢进。
(2)形态分类:(书表P136)
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单纯小细胞性、小细胞 低色素性。
【护理措施】
1、注意休息,适量活动
轻、中度贫血:不必严格限制日常活动,但剧 烈运动时较同龄正常儿童易感疲乏,甚至头昏 目眩。因此,应让患儿生活有规律,做适合个 体的运动。勿需卧床。
4、神经系统症状:
烦躁、注意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 降、智能多较同龄儿低;年长儿童可诉头昏、 耳鸣。
5、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异食癖(如喜吃泥土、煤渣)。重者 出现口腔炎、舌乳头萎缩、
血清铁蛋白减少(<12ug/L)。
红细胞游离原卟琳增高(>0.9umol/L)。
【治疗原则】
根治本病的关键是去除病因。
治疗本病的特效药是铁剂。
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低于 70g/L者,可多次少 量输注浓缩红细胞,以尽快纠正贫血症状。
【护理评估】
1.病史: 2.身心状况检查 : 3.辅助检查: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DA) 是由于体内储存铁缺乏引起血红蛋白合成 减少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种贫血遍及 全球,以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为 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四病”之一。
【病因】
以下原因可单独或同时存在。
1.先天性储铁不足:
早产儿、双胎、胎儿失血、孕母患缺铁性贫血 可致胎儿储存铁减少。
2)失血性: 急性失血性贫血:外伤性失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溃疡病、钩虫病、肠息肉。
3)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G-6-PD缺陷症、地中海贫血。 红细胞外在因素: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功
能亢进。
(2)形态分类:(书表P136)
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单纯小细胞性、小细胞 低色素性。
【护理措施】
1、注意休息,适量活动
轻、中度贫血:不必严格限制日常活动,但剧 烈运动时较同龄正常儿童易感疲乏,甚至头昏 目眩。因此,应让患儿生活有规律,做适合个 体的运动。勿需卧床。
小儿造血-精品医学课件
2/16/2020
11
贫血
外周血单位容积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压积低于 同年龄和同性别正常人的最低值,其中以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最为重要
与年龄有关 与性别有关 与种族有关 与海拔有关
年龄 血红蛋白(g/L)
新生儿
< 145
1~4月
< 90
4~6月
< 100
6~6岁
< 110
骨髓 (Bone marrow)
红系、巨核细胞、白细胞异常造血
生化指标 (Biochemical indicators)
叶酸/Vitamin B12
诊断和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Diagnosis)
27
小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Ret)
↓/正常
↑
缺铁性贫血
70
淋巴细胞
60
50
5岁
% 40
5天
3020中性粒细胞 Nhomakorabea10
2 4 6 8 10
1 2 3 4 8 10 14
2/16/2020
日数
岁数
小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两次交叉曲线
8
儿童血象特点
年龄不同,外周血血细胞正常值范围变动很大
• 血红蛋白含量
--新生儿时期 --生理性贫血( Physiologic anemia)
• 白细胞数量及分类 • 血红蛋白种类
2/16/2020
Hemoglobin= globin + heme
Two pairs of unlike globin polypeptide chains (、、、、、 )
小儿造血和血液病PPT课件
• 胎儿6月时:HbF 90% HbA 5%-30%
• 出生时;HbF 70% HbA 30% HbA2 < 1%
• 1岁时:HbF<5% HbA 95% HbA2 2%-3%
• 2岁时:HbF<2% HbA 95% HbA2 19 2%-3%
小儿造血特点
五、血容量及其变化规律
• 新生儿期:约为体重的10%(100ml/Kg) • 儿童期:约为体重的8%~10%(80~100ml/Kg) • 成人期:约为体重的6%~8%(60~80ml/Kg)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1
小儿造血:
胚胎期(或胎儿期)造血 生后造血
2
小儿血液特点: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及其变化规律 白细胞数和分类及其变化规律 血小板数和凝血功能 血红蛋白种类及其变化规律 血容量及其变化规律
3
小儿造血特点—胚胎期造血
20
复习题
• 1、小儿生理性贫血发生于生后:
A、1-2周 B、2-3周 C、1-2个月 D、2-3个月 E、6个月
• 2、胚胎期造血最早出现在:D
A、肝脏 B、淋巴结 C、胸腺 D、卵黄囊 E、肝脾
• 3、关于骨髓外造血,哪项不正确?
A、多见于年长儿 B、骨髓万外造血原因之一是缺少黄髓,造血代偿力小
• 意义:有利于确定病理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12
① RBC生成素↓骨髓暂时造 血功能↓等因素 ② 胎儿RBC寿命较短( 100天),较多RBC破坏 ③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 ↑(发育↑)
2-3月出现 轻度贫血
※ 生理性贫血
13
小儿造血特点
二、白细胞数和分类及其变化规律
• 白细胞数:高→低→成人水平 • 白细胞分类:
• 出生时;HbF 70% HbA 30% HbA2 < 1%
• 1岁时:HbF<5% HbA 95% HbA2 2%-3%
• 2岁时:HbF<2% HbA 95% HbA2 19 2%-3%
小儿造血特点
五、血容量及其变化规律
• 新生儿期:约为体重的10%(100ml/Kg) • 儿童期:约为体重的8%~10%(80~100ml/Kg) • 成人期:约为体重的6%~8%(60~80ml/Kg)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1
小儿造血:
胚胎期(或胎儿期)造血 生后造血
2
小儿血液特点: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及其变化规律 白细胞数和分类及其变化规律 血小板数和凝血功能 血红蛋白种类及其变化规律 血容量及其变化规律
3
小儿造血特点—胚胎期造血
20
复习题
• 1、小儿生理性贫血发生于生后:
A、1-2周 B、2-3周 C、1-2个月 D、2-3个月 E、6个月
• 2、胚胎期造血最早出现在:D
A、肝脏 B、淋巴结 C、胸腺 D、卵黄囊 E、肝脾
• 3、关于骨髓外造血,哪项不正确?
A、多见于年长儿 B、骨髓万外造血原因之一是缺少黄髓,造血代偿力小
• 意义:有利于确定病理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12
① RBC生成素↓骨髓暂时造 血功能↓等因素 ② 胎儿RBC寿命较短( 100天),较多RBC破坏 ③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 ↑(发育↑)
2-3月出现 轻度贫血
※ 生理性贫血
13
小儿造血特点
二、白细胞数和分类及其变化规律
• 白细胞数:高→低→成人水平 • 白细胞分类: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由于生后1周左右RBC破坏较多,循环血 量迅速增加等因素,RBC和Hb量逐渐降低, 至生后2~3个月时RBC降至3×1012/L左右,
Hb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
“生理性贫血”。呈自限性,3个月以后逐
渐恢复正常,12岁达成人水平。
问题:
目前为止,我们一共学习了婴
儿时期几个“生理性XX”现象?
体重下降、腹泻、黄疸、贫血
P10、 P102、 P85、 P167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总数 分类
两种细胞
%
中性粒细胞 Granulocyte 淋巴细胞 lymphocyte 两个交叉时间[4~6天、4~6岁]
80 65 50 30 10
G
L
birth 4 5 6d 4 5 6 7y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漯河医专:刘洋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一)胚胎期造血
2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一、造血特点
胚胎期造血
中胚叶造血期
胚胎3周开始,6周减退
肝脾造血期
骨髓造血期
胚胎6~8周开始,6个月减退
儿 童 造 血
生后造血
胚胎4个月开始
骨髓造血 骨髓外造血 (为儿童特有的造血功能)
3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③ RBC生成素↓ ④循环血量↑(发育↑) ⑤骨髓暂时造血功能↓等因素
生后2~3月 [生理性贫血]
6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RBC和Hb的量变
(180) 6 (150) 5 (120) 4 (90) 3
由高
低
正常
Hb RBC
(60) 2
(30) 1
Hb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
“生理性贫血”。呈自限性,3个月以后逐
渐恢复正常,12岁达成人水平。
问题:
目前为止,我们一共学习了婴
儿时期几个“生理性XX”现象?
体重下降、腹泻、黄疸、贫血
P10、 P102、 P85、 P167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总数 分类
两种细胞
%
中性粒细胞 Granulocyte 淋巴细胞 lymphocyte 两个交叉时间[4~6天、4~6岁]
80 65 50 30 10
G
L
birth 4 5 6d 4 5 6 7y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漯河医专:刘洋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一)胚胎期造血
2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一、造血特点
胚胎期造血
中胚叶造血期
胚胎3周开始,6周减退
肝脾造血期
骨髓造血期
胚胎6~8周开始,6个月减退
儿 童 造 血
生后造血
胚胎4个月开始
骨髓造血 骨髓外造血 (为儿童特有的造血功能)
3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③ RBC生成素↓ ④循环血量↑(发育↑) ⑤骨髓暂时造血功能↓等因素
生后2~3月 [生理性贫血]
6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RBC和Hb的量变
(180) 6 (150) 5 (120) 4 (90) 3
由高
低
正常
Hb RBC
(60) 2
(30) 1
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一【可编辑的PPT文档】
淋巴结: 第11周开始生成淋巴细胞,从此成为 终生造淋巴细胞、浆细胞的器官。胎儿期也 有短暂的红系造血功能
3.骨髓造血期:
胚胎第6周出现骨髓,但至胎儿4个月才开始 有造血并维持终身(各系血细胞),直至出 生2--5周后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
胚胎期造血:胎龄与造血部位的关系
(二)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 :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 婴幼儿期 :均为红骨髓 ,全部参与造血 5~7岁:开始出现黄髓代替长骨中的造血组织
(白细胞分类计数)
儿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变化
年龄
红细胞
血红蛋白 变化原因
初生
(5~7)×10 /L
生后6~12h 生后10天左右
稍高 减少20%
150~220g/L
稍高 同前
进食少
浓缩 不显性失水 生理性溶血
2~3月
3×10 /L
100g/L
生理性贫血
3月后
逐渐上升
1岁以内 维持在4×10 /L左右
白细胞分类
➢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 出生时 0.65 0.30
➢ 4—6天
比例相等
➢ 1—2岁 0.35 0.6
➢ 4—6岁
比例相等
儿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两次交叉曲线
80 %
Lymphocyte 淋巴细胞
60
40
20
Granulocyte
粒细胞
0
5d
5y
Differential count of WBC
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
一、造血特点
(一)胚胎期造血(根据造血组织发育和第3周起出现卵黄囊造血, 之后中胚叶组织中出现原始造血成分, 其中主要是原始的有核红细胞。 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3.骨髓造血期:
胚胎第6周出现骨髓,但至胎儿4个月才开始 有造血并维持终身(各系血细胞),直至出 生2--5周后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
胚胎期造血:胎龄与造血部位的关系
(二)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 :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 婴幼儿期 :均为红骨髓 ,全部参与造血 5~7岁:开始出现黄髓代替长骨中的造血组织
(白细胞分类计数)
儿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变化
年龄
红细胞
血红蛋白 变化原因
初生
(5~7)×10 /L
生后6~12h 生后10天左右
稍高 减少20%
150~220g/L
稍高 同前
进食少
浓缩 不显性失水 生理性溶血
2~3月
3×10 /L
100g/L
生理性贫血
3月后
逐渐上升
1岁以内 维持在4×10 /L左右
白细胞分类
➢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 出生时 0.65 0.30
➢ 4—6天
比例相等
➢ 1—2岁 0.35 0.6
➢ 4—6岁
比例相等
儿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两次交叉曲线
80 %
Lymphocyte 淋巴细胞
60
40
20
Granulocyte
粒细胞
0
5d
5y
Differential count of WBC
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
一、造血特点
(一)胚胎期造血(根据造血组织发育和第3周起出现卵黄囊造血, 之后中胚叶组织中出现原始造血成分, 其中主要是原始的有核红细胞。 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
《儿科学》(第6版)第十五章 造血系统疾病
2009-10-10
LYH
3
2009-10-10
胚胎期造血
中胚叶造血期 肝脾造血期 骨髓造血期
生后造血
骨髓造血 骨髓外造血
LYH
造血特点
4
造血特点——胚胎期造血
中胚叶造血期
胚胎第3周——第12~15周 • 在胚胎第3周开始出现卵黄囊造血—原始造血成分 • 不含Hb的原始红细胞——含Hb的原始红细胞 • 在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 胚胎12~15周后消失
2009-10-10
LYH
14
造血特点——生后造血
• 胚胎及生后期造血器官的变化
2009-10-10
LYH
15
血像特点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 白细胞数及其分类 血小板数 血红蛋白种类 血容量
2009-10-10
LYH
16
血像特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
红细胞及其有效成分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运 输氧,能从肺携带氧经由动脉血运送给组织, 又能携带组织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经静脉血 送到肺再排出体外。
2009-10-10
LYH
18
血像特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
出生时(新生儿)
红细胞数: 5.0~7.0 X1012/L
血红蛋白量:150~220 g/L
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增加, 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较高。
未成熟儿与足月儿基本相等,少数可稍低。
பைடு நூலகம்
红细胞生成需要持续地供给氨基酸、铁、某些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受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性粒细胞:0-0.75%
血液
无粒细胞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1-8%
血浆
Pt (100-300) ×109/l
名称 比较
形态
各类血细胞形态结粒细胞 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 嗜酸粒C 嗜碱粒C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两面凹的 球形D10- 球形10-15 球形10-12 圆形 圆形
圆盘状 12
微米
微米
椭圆形 卵圆形
D>7.5微米 微米
两面凸圆 盘状2-4 微米
细胞核
无
杆状、分 分叶状 S形
圆形 肾形
叶状
不规则
不规则
2-5叶
细胞质 Hb g/l 颗粒细小 颗粒粗大 颗粒大小
男:120-160 均匀
淡紫红色 不等紫蓝
12 岁达成人水平
(红细胞)
(血红蛋白)
参 成年男子 4.0-5.5×109/l
考 值
成年女子 3.5-5.0 ×109/l
新生儿 6-7 ×109/l
120-160g/l 110-150g/l 170-200g/l
复习
男性:400-500万/立方毫米 RBC 女性:350-500万/立方毫米
粒细胞 红细胞 WBC
及输血治疗。
7、结合维生素B12、叶酸对核酸代谢的作用,讲述营养性巨 细胞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别讲述维生素B12、叶酸缺 乏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8、分别讲述缺乏维生素B12、缺乏叶酸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及诊断依据。
9、讲述营养性巨细胞性贫血的防治措施。
❖ 小儿造血特点: ➢胚胎期(或胎儿期)造血 ➢生后造血
❖ 小儿血液特点: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及其变化规律 ➢白细胞数和分类及其变化规律 ➢血小板数和凝血功能 ➢血红蛋白种类及其变化规律 ➢血容量及其变化规律
小儿造血特点—胚胎期造血
❖ 胚胎期造血或胎儿期造血的三个阶段: 中胚叶造血期:胚胎第3-6周的主要造血部位 肝、脾造血期:胚胎2月-胎儿6月的主要造血 部位 骨髓造血期:胎儿6月之后的主要造血部位
【教学内容】
1、讲述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 2、介绍小儿贫血的定义、分度、分类方法、临床表现及诊断
要点。
3、讲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及发病机制,重点介绍铁的代 谢、缺铁的原因、缺铁对各系统的影响。
4、讲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介绍有 关铁代谢的检查。
5、具其缺铁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6、介绍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措施、着重铁剂的应用方法
HB HBA2 30% <1%
95% 2-3%
新生儿占体重 10%(300ml)
儿童(10岁) 8—10%
成人
6—8 %
小儿血液特点
❖一、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及其变化规律 ➢RBC数:由高→低,出生时5.0×1012-7.0×1012/L ➢Hb 量:由高→低,出生时150-220g/L ➢RBC特性: 出生时为大细胞,MCV为105-113fl,直径 8.6μm 出生RBC寿命短,足月儿为80-100d,早产儿为 60-80d ➢生理性贫血(physiological anemia):见后述 ➢网织红细胞数:高→低→正常
<5岁为红骨髓全部造血
骨髓造血 5-7岁出现黄髓,又造血潜力
18岁仅限扁平及长骨骺部
2、※ 骨 髓 外 造 血
婴儿期(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 贫血等)
造血需要↑时,肝脾淋巴结肿大, 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RBC (和)幼稚中性粒细胞。
RBC 5-7 × 1012/l (500-700万/㎜2)
生 HB 150-220 g/l (15-22 g/dl ) 时
小儿造血特点—生后造血
❖2.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otopoesis)
正常小儿主要为骨髓造血,髓外造血极少 当机体需要增加造血时(如:感染、溶血、贫 血、骨髓异常细胞浸润、骨髓纤维化等情况), 由于小儿生后头几年(5-7岁前,尤其是婴儿 期)缺少黄髓,骨髓造血储备能力甚少,此时 肝、脾、淋巴结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期造血 状态,称为EMH。其基本特征有:肝、脾、淋 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幼稚中 性粒细胞,病因除去后可恢复正常的骨髓造血 状态。
大多数是成熟的 分叶和杆状核
大多数 原始或稚粒细胞
细 胞
②血液系统疾病 减少 ③理化因素
④单核—巨嗜系统功能亢
进
⑤其他
血小板 HB种类 血容量
(骨髓巨核细胞的胞质脱落形成) 与成年人相似 150-250×109/l (15-25万/㎜3)
三种HB(一般正常人RBC内)
HBF 出生时 70%
1岁 <5% 2岁 <2%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小儿贫血总论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王映峰
【目的要求】
1、熟悉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 2、了解小儿贫血的定义、分度、分类方法、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3、掌握营养性缺血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 检查。
4、掌握营养性缺血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的防治原则。
女:110-150 淡紫红色
色
功能
携带氧、 二氧化碳
吞噬异物 吞噬抗原 抗凝血
杀菌
抗体复合 参与过
物杀伤寄 敏反应
生虫
复习
很少 多灰蓝色 天蓝色
止血凝血 参与免 吞噬免疫 疫反应
①自主R建立 ②血氧含量小 ③RBC寿命短等因素
较多RBC于 短期内破坏
※ 生理性贫血
①较多RBC破坏 ② RBC寿命较短(100天) ③ RBC生成素↓ ④循环血量↑(发育↑) ⑤骨髓暂时造血功能↓等因素
❖ 胚胎期造血的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割的。
小儿造血特点—胚胎期造血
胚胎期(或胎儿期)造血变化图
小儿造血特点—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为生后主要造血部位,制造 各种血细胞。 ➢骨髓分为 红骨髓 骨髓现实的造血能力
黄骨髓 骨髓潜在的造血能力
婴儿期:全部为红髓 儿童期(5-7y前):红髓多,黄髓少 年长儿:红髓少,黄髓多
2-3月出现 轻度贫血
※ 生理性贫血
红细胞绝对增多
1) 继发性增多:
①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组织缺氧所引起。 ②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多:肿瘤或肾脏疾病有关,氧饱和度正常。
2)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值性疾病。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贫血的诊断标准
成年男性HB<120g/l 成年女性HB<110g/l
红细胞发生: 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有粒白细胞发生: 原粒C →早、中、晚粒C →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C
白细胞增多(N↑):>10×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减少 (N↓) :< 4 ×109/l
中 性 粒
增多
生理性(一过性的 ) 反应性↑
病理性 增生性↑ ①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