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必修5课件 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
()
A.作者以游山为喻,强调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志、力、
物三要素,缺一不可,“志”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B.文章意在强调,要游山览胜,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足
够的力量,同时还须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
C.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
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明作者下面说的观察所得,
四、从名言中积累
1.治学者就要像勇敢的登山队员那样,克服着前进道路上
的艰难险阻,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走向风光无限的峰巅。
——穆青
2.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王充
3.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
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
——钱三强
4.珍珠是不会浮到水面上的,要寻找它,必须冒着生命危
(二)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即“唐浮图慧褒始于其 址舍”)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即 “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 (三)省略句 1.而卒葬(于)之(省略介词) 2.有碑仆(于)道(省略介词) 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宾语)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省略谓语) 5.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宾语)
第 17 课
游褒禅山记
本课话题——无限风光在险峰 一、从课本中积累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 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游褒禅⼭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篇游记。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中语⽂《游褒禅⼭记》课⽂原⽂ 褒禅⼭亦谓之华(huā)⼭(褒禅⼭,旧称华(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县城东北7.5公⾥),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所谓华(huā)⼭洞者,以其乃华(huā)⼭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漫灭,独其为⽂犹可识⽈“花⼭”。
今⾔“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以上五六⾥,有⽳(xué)窈(yǎo)然,⼊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拥⽕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有怠⽽欲出者,⽈:“不出,⽕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好游者尚不能⼗⼀,然视其左右,来⽽记之者已少。
盖其⼜深,则其⾄⼜加少矣。
⽅是时,余之⼒尚⾜以⼊,⽕尚⾜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之观于天地、⼭川、草⽊、⾍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者少。
⽽世之奇伟、瑰怪、⾮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所罕⾄焉,故⾮有志者不能⾄也。
有志矣,不随以⽌也,然⼒不⾜者,亦不能⾄也。
有志与⼒,⽽⼜不随以怠,⾄于幽暗昏惑⽽⽆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也。
然⼒⾜以⾄焉,于⼈为可讥,⽽在⼰为有悔;尽吾志也⽽不能⾄者,可以⽆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四⼈者:庐陵萧君圭君⽟,长乐王回深⽗(fǔ),余弟安国平⽗(fǔ)、安上纯⽗(f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4)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5)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6),其文(7)漫灭,独(8)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9)。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10),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11)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12)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13)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14)愈奇。
有怠(15)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16)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17)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18)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19),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20)明也。
既(21)其出,则(22)或咎其欲出者(2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24)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无不在也。
夫(27)夷以(26)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2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29)又不随(30)以怠,至于(31)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32)至焉,于人(33)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34)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36)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37)也哉!此所以(38)学者不可以(39)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原文、字词解释--适用于积累文言知识课堂
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记: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主要包括游记和碑记两种类型。
游记主要记叙游览山川名胜的活动,以写景抒情为主;碑记是一种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记叙中皆有议论。
文章主旨思想:本文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背景:褒禅山亦谓之华(huá)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省略主语“人们”)名之曰“褒禅”。
谓:叫做,称为。
之:代褒禅山,它。
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始:当初。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于:介词,在。
其:代华山。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舍于其址”为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正确的语序为“于其址舍”而: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
卒:古义:死;通“猝”,突然;终于、最终(卒胜敌军)。
今义:士兵、完毕(卒岁、卒业-毕业)。
之:代褒禅山麓(山脚)。
以故:以:因为,故:缘故。
因为(这个)缘故,可译为“因此”。
其:指示代词,那,此代指慧褒埋葬之时。
其后:那以后。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之:代华山。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所谓:人们所说的。
慧空禅院:寺院名。
禅院:佛寺。
庐冢(zhǒng):墓旁的小屋。
庐:屋舍。
(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
)冢:坟墓。
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1、《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王安石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译文及注释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译文及注释1.原文篇一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2.注释篇二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而:连词,并且。
卒:最终。
之:指褒禅山麓。
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原文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①,而卒葬之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③。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④。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⑤。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⑥,其文漫灭⑦,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⑧。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⑨。
注释:①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②而:连词,并且。
卒:终,最后。
之:指褒禅山麓。
③以故:因为(这个)缘故。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④慧空禅院:寺院名。
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庐:屋舍。
(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
)冢:坟墓。
⑤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第四十八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句,应写作“华阳洞”。
以:因为。
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阳:山的南面。
古代称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名:命名,动词。
⑥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⑦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
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
漫灭,指碑文剥蚀,模糊不清。
⑧独:唯独,只有。
其:指代石碑。
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
犹:还,仍。
⑨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花(huā)”字,没有“华”字,后来有了“华”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翻译及注释《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接下来分享游褒禅山记翻译及注释。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在同年7月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游褒禅山记》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你读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篇古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阅读!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平父(fǔ)、安上纯父(fǔ)。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5粤教版检测:第四单元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
17 游褒禅山记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中国人对山的观赏,是观赏它林木森森的含蓄和人迹罕至的空灵。
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几乎可以从一切日常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
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
历来文人武士都不鼓舞匹夫之勇,他们游山是为了寻真,玩水是为了旷怀,郊游是为了陶冶性情,即从中发觉重要的道理,于己有所思,于世有所补。
让我们跟随文章大家王安石一起去巡游褒禅山,去思考一个深刻的人生命题吧。
美字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赏美文多一点观赏观赏他人,是一种高境界。
一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
他顺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吸引。
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格外观赏。
他四处打听,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确定与观赏:“这位青年人假如能连续写下去,他的前途肯定不行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他本是由于生活苦闷而信笔涂鸦写小说的,由于名作家屠格涅夫的观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创作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目标,于是一发而不行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具有国际声誉和世界意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
他就是宏大的列夫·托尔斯泰。
观赏他人,需要具有宽广的胸襟和无私的士气。
观赏他人,可以是出自爱才之心、容才之量,也可以是助人之难、解人之惑。
有的时候,这种观赏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他人的命运。
假如一个人能由衷地观赏别人,主动关怀挂念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观赏和关怀,自然也就会感到幸福。
这便犹如一个人经过不断努力,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敬重一样。
在此过程中,因观赏他人而换取的收获,远比那些在牌楼碑塔上徒受日晒雨淋的哑口无声的颂文重要。
【课内挖掘】(1)坚决志向。
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在巡游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格外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决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令狐采学王安石原文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①,而卒葬之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③。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④。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⑤。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⑥,其文漫灭⑦,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⑧。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⑨。
注释:①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②而:连词,并且。
卒:终,最后。
之:指褒禅山麓。
③以故:因为(这个)缘故。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④慧空禅院:寺院名。
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庐:屋舍。
(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
)冢:坟墓。
⑤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第四十八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句,应写作“华阳洞”。
以:因为。
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阳:山的南面。
古代称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名:命名,动词。
⑥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⑦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
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
漫灭,指碑文剥蚀,模糊不清。
⑧独:唯独,只有。
其:指代石碑。
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
犹:还,仍。
⑨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花(huā)”字,没有“华”字,后来有了“华”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令狐采学创作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第四单元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优秀课件
返回
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①然 . 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代词,如此,这样 ,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2.然②不然 . ③有穴窈然 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形容词,对,正确 《陈涉世家》 ④吴广以为然 .
返回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一般动词 ①始舍 于其址 . ②名 之曰褒禅 .
尽,达到尽头
照明
尽情享受
返回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 也”表判断)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者„„也”表判断)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表判断)
返回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也”表 判断) (二)倒装句
抗塞壬海妖的美妙的歌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诱
惑即使是篱笆那边的草莓般的诱人,只要用毅力作出了桨, 我们仍能顺利起航,高奏凯歌;只要用毅力作梯,我们仍 能登上峰项,一览天下。 返回
社会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
深度
险远的地方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③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 ....
返回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不能穷 也 . ②火尚足以明 也 . ③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后世之谬 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弄错,使„„错
状语后置句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即“唐浮图慧褒 始于其址舍”)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 置,即“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 返回
游褒禅山记课文翻译
游褒禅山记课文翻译《游褒禅山记》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第四单元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说自己从不喝酒,断然拒绝。同事们哪会饶过他? 纷纷起哄:“介甫,我们都喝了,你也喝一杯吧!”“介 甫,喝一杯吧,就喝一口也行!”然而,不管大家和包拯 如何相劝,王安石却毫不心动,始终滴酒不沾。包拯也算 得上是一执拗、倔强的“牛人”了,却拿王安石一点没有 办法,大概只能在心里苦笑:“安石小子,你厉害!我不 怕皇帝,我怕了你!”
返回
8.下列对第二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回应第二段的“悔”,作者从一声长长的感叹声中
开始转入议论。
B.作者以游洞推而广之,说明“世之奇伟、瑰怪、非
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具备“志”、“力”、
“物”三个条件,方能到达。
返回
C.第三自然段由事及人,借事明理,以古人“有得” 始,以作者“所得”终,前后呼应。
心如莲花开。生活着,美好着。
返回
[读人物·知人知情]
返回
一、人物档案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
川人。庆历二年(1042)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 简 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 介 狱等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王安石知江
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 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返回
三、行文脉络 返回
一、诵读第一部分(第 1、2 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 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居住
(2)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称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侧: 名词用作状语,从旁边
《游褒禅山记》课文
《游褒禅山记》课文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游褒禅山记》原文:宝蟾山又名花湖ā山,唐福图会宝首先放弃了它的原址,死后埋葬;因此,它后来被命名为“宝禅”。
今天,所谓的慧眼佛寺也赞美了鲁陵。
在院子以东五英里处,所谓的华山洞也被称为华山之阳。
离山洞一百多步远,有一座石碑和一条便道。
它的文字是分散的,其独特的文字仍然可以被称为“华山”。
例如,“花胡”的“花胡”也是一种谬论。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于有言感叹道:古人对天地、山川、植物、昆虫、鱼、鸟、动物的看法,往往是有目共睹的。
他们都想深入思考。
如果你接近外国人,你会有很多游客;如果危险远在天边,那就很少有了。
世界上的奇迹、奇迹和奇观往往存在于危险和距离之中,而人是非常罕见的,所以除非他们有意愿,否则他们不能来。
如果你有意愿,你就不能去做,但是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力量,你就不能去做。
有野心和力量,但没有懒惰。
至于黑暗和混乱,没有什么能与席龙相提并论。
然而,权力是如何足够的,人们可以嘲笑,但在自己身上有遗憾;如果我不能做我想做的,我可以没有遗憾。
谁会笑呢?其余的收入也在增加。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个人:萧军贵、鹿岭的余军、长乐的许申福、余迪安·国平的父亲fǔ、安尚春的父亲fǔ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宝禅山游记:一词多义1.自然的⑴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虽然很少有人环顾四周并记住,但是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⑴古人之观与天地、山川......欣赏(2)世界是宏伟的,壮丽的,奇异的,非凡的3.其(1)从它的地址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A 项,理解正确,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文章的 主旨来体会。
答案:A
4. 下列不属于“此予之所得也”的“得”的内容的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
解析:A 项,还仅仅是局限于登山这件事,没有进行深层次地 阐发。
解析:C 项,没有体现出对古人没有得出深刻结论的惋惜之情。
答案:C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
A.作者认为要到达有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 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 B.文章指出探求应尽“志”,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 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C.作者赞美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借以批评当时浅尝 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D.平坦和近旁处,游览的人就会多;比喻如此去治学,其学问 当然就难有深度和广度。
答案:A
5.对第三段文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作者以游山为喻,强调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志、力、物 三要素,缺一不可,“志”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B.文章意在强调,要游山览胜,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足够 的力量,同时还须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 C.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 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明作者下面说的观察所得,不是 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 出来的。 D.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 挠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名词,路,道路
动词,说,讲 动词,取道 名词,正确的方法 名词,风气,风尚
名词,道理
名词,主张
名词,指碑文
名词,文字,指碑上残存的文字
③文 武争驰,君臣无事(《谏太宗十思疏》) 名词,非军事的,与“武”相对 .
④则修文 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 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师说》) . 4. 其 ①始舍于其 址 . ②以其 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③则其 好游者不能穷也 . ④既其 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见到的景象
到达的人 流传的文字
深度
险远的地方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幽深昏暗、 叫人迷乱的地方 ③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 ....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不能穷 也 . ②火尚足以明 也 . ③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达到尽头
照明 尽情享受
弄错,使„„错 后世之谬 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代词,如此,这样
形容词,对,正确
居住 命名,称 称说,说出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者,何可胜道也哉 . 2.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 出 .
从旁边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1)而其见 愈奇 . (2)盖其又深,则其至 又加少矣 . (3)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省略谓语) 5.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宾语) (四)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即“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何„„哉”即“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此所以„„”即“ 这 (就是)„„的缘故”]
[ 明大意]
本文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 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之外,更需要有坚 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同时提出治学要采取“深思而慎取”的 态度。
D.亲自实践,有深、难、奇之感,后文正是据此加以议论。 写“来而记之者已少”,为后文议论提供依据。
解析:A 项,“华”是“花”的误读,“说明作者是一个 注意考证的人”不对,应为“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答案:A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 1 段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 览的行踪。全段从山名写起,以考证山名结束,在内容上环环相 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B.后洞多自然美妙之景,进洞越深见到的景象越奇特,作者 本应继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略奇景,但是走到中途,却因听了 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 C.古碑文曰“花山”,后来又叫褒禅山,可见山的名字确实 与慧褒有关。
四、从名言中积累 1.治学者就要像勇敢的登山队员那样,克服着前进道路上的 艰难险阻,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走向风光无限的峰巅。 ——穆青 2.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王充 3.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 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 ——钱三强
4.珍珠是不会浮到水面上的,要寻找它,必须冒着生命危险 潜到深水里。 ——弗洛列斯坦
一、作者简介 社会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杰 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拜相,实施变 法。后来退居江宁半山园,被封为“荆国公”,后人称其为王荆公。 列宁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 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 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 健刚劲; 诗词遒劲清新, 豪气纵横。 今存有 《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 。
积累·语文素养
话题素材 知识链接 基础知识
第 四 单 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整体把握
第 17 课
赏析·文本精要
文本层析 课文对译
借鉴·拓展提升
领悟·范文佳作
应用·体验落实
第 17 课
游褒禅山记
本课话题——无限风光在险峰 一、从课本中积累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 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 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 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 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三、从历史中积累 谁不希望平步青云?而司马迁却用良心为李陵辩驳。纵然蒙受 宫刑,却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业。谁不希望得到 善终?而谭嗣同却为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从容就义。纵然血洒刑 场,却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言壮语。做心灵的旅者,就不 应苟安于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悠闲, 而应担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
二、背景回放 追记褒禅胜景 公元 1051-1054 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1054 年 4 月,辞 职回家探亲,在归家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丽 的褒禅山,同年 7 月以追记的形式写下了此文。写作此文时,王 安石 34 岁。
一、古今异义 1.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古义: 十分之一。 今义:单指一个数字。 2.于是 予有叹焉 ..
名词,文教,指礼乐
名词,文章
代词,它的,代华山
代词,它,代华山洞
指示代词,那些,代“好游者”
助词,调节音节
⑤而予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 5. 然 ①有穴窈然 .
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然 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③不然 ,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 ④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一般动词 ①始舍 于其址 . ②名 之曰褒禅 .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判断)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表判断) 3.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者„„ 也”表判断)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状语后置,即“唐浮图慧褒始于其 址舍”)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即 “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 (三)省略句 1.而卒葬(于)之(省略介词) 2.有碑仆(于)道(省略介词) 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宾语)
二、从生活中积累 陈州 6 岁时父母离异,8 岁开始流浪,12 岁失去双腿,臀部以 下只剩下十厘米。十几年来,他走了近 30 个省、600 多个城市,为 汶川地震、希望工程等公益活动演出近百场,用歌声打动了无数的 人。2012 年从东岳泰山开始,陈州依次征服了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北岳恒山、西岳华山。这个无腿青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 “双手登顶 五岳的人”。他告诉我们:生命是一个旅程,只有不断攀登,才能尽 享沿途的风景和峰顶的大美。
D.写前洞之平旷,旨在衬出后洞之深奇。前洞详写,后洞略 写,形成对照。 解析:D 项,应为“前洞略写,后洞详写”。
答案:D
二、阅读课文第 3~5 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 作者登山游洞, 半途而返, 应该说“无得”, 而文中却说“有 得”,对作者“所得”的正确理解是 ( )
A.这是作者从另一角度说的,表面看来,游后洞没有尽兴是所 失,但从中领悟出一个哲理,这正是在“求思”方面的“有得”。 B.作者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游了前洞,而且还从碑文中论证 了华山的本名,总算有收获。 C.这是作者自我宽慰的说法,认为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达到 了一定深度,看到了一些奇观,还是有趣的。 D.作者认为自己这次游洞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 无悔”。
,介词,对; “是” ,代词,这件事。 古义:“于”
今义:合用作连词。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 .. 古义: 不同寻常,不同一般。 今义:多作副词,十分,极。
4.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古义: 到„„。 今义:作介词。 5.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古义: 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二、一词多义 1.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 . ②锲而舍 之,朽木不折(《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