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湖上晚归翻译赏析
《塞下曲(其二)》《湖上晚归》阅读答案
《塞下曲(其二)》《湖上晚归》阅读答案塞下曲(其二)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将士豪迈壮丽的军事生活,刻画了一位武艺高强、英勇杀敌的将军形象。
(2分)将军夜行,误以石为虎,箭射入石的传奇故事,表现了将军勇武过人。
诗一开始就渲染猛虎袭的紧张气氛,为将军误射作好铺垫,同时也写出了将军的高度警觉性;后两句箭没在石中的情景,以戏剧性的结果烘托出将军那非凡的臂力和高超的箭术,表达了作者对将军的赞美之情。
(2分)解析:诗的前两句是对环境的描写,对人物形象起一个渲染的作用,后两句正面写将军的武艺高强。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
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④诗中作者的评论。
常见提问模式:对这首诗中的某某形象做简要分析,解题步骤:形象——特征——意义(情感)。
(2)湖上晚归蒋士铨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寒钟过雨声”哪个字最具有表现力?为什么?(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
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
(1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1分)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1分)(答“寒”字也可,寒冷的意思,作者在雨中听到钟声觉得一阵寒意,(1分)运用通感手法,化听觉为触觉,(1分)形象地表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天寒意。
(1分)) 解析:3分。
字义1分,手法1分,效果1分。
先确定“寒”的意思,“寒”有“寒冷”的意思,这里又一次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钟声)转化为肤觉(寒),但妙在不是简单直接的使用,而是写远处野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仿佛经过秋雨的淋洗,也带上了阵阵寒意,与整个画面自然相贴。
湖上晚归 林 逋 解析
湖上晚归林逋解析
"湖上晚归"是中国古代文人林逋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湖上景色和描
绘晚上归途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家国离散的思念之情。
首先,在这首诗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湖上晚归的景色。
诗中提及了皓月和湖
水的连绵,形容了湖水波光粼粼,以及烟波浩渺的景象。
这种景色的描绘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也传达了湖上夜晚的宁静和美丽。
同时,诗人通过描写晚上的归途,表达了对离散家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描述了
诗人携带行囊和途中的种种困难,如岸边柳树枝旁的风雨和长夜归渔船难。
这些描绘显示了诗人在离家时的艰辛和凄凉,同时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国的牵挂。
总的来说,林逋的《湖上晚归》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诗。
通过对湖上景
色和晚上归途的细腻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家国离散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华和感情,也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描绘,给读者带来了对美好与温馨的共鸣。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诗歌阅读题林逋《湖上晚归》简介、注释翻译、鉴赏及答案详解(精品)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诗歌阅读题林逋《湖上晚归》简介、注释翻译、鉴赏及答案详解(精品)【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6分)【知人论世】林逋,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汉族,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奉化大里黄贤村人。
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
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
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
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
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
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天圣六年(1028年)卒。
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
宋仁宗赐谥"和靖"。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林逋善绘事,惜画从不传。
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而清劲处尤妙。
长为诗,其语孤峭浃澹,自写胸意,多奇句,而未尝存稿。
风格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
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
《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湖上暮归翻译
湖上暮归赵孟頫翻译
湖上莫归·其一
〔元〕赵孟頫
春阴柳絮不能飞,雨足蒲芽绿更肥。
政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
翻译:在春天的高峰,柳絮挂在树枝上,但是它不会随风飘走。
春雨滋养了这些花蕾,让它们看起来更美了,我感到惊讶,想把它看清楚,但我担心我会吓到湖里的白鹭,只能独自绕着湖转。
首诗写湖上晚归所见暮秋景致,题材本属熟见。
然而由于作者体察入微而又独具手眼,不仅精择富于特征的意象构筑画面,而且炼字锻句,刻意为工, 真切地传达了他的感受, 铸塑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境。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轻吟首句,一股深秋凉意便袭面而来。
虽然句中无一字写秋, 写晚, 却紧紧把握住暮秋黄昏绵雨暂歇的特定景色。
“湿云”,既非雨中乌云,也非雨后淡云,而是仿佛被刚才的秋雨浸湿泡透,仍蓄积着浓厚雨意的阴云。
归窠的群鸦则暗点诗题“晚归”。
而一“重”字,不仅用通感手法将视觉传达为轻重觉,而且将前两景联接在一起。
湖上晚归的翻译和原文
湖上晚归的翻译和原文原文:湖上晚归宋郭麟卧船归路碧迢迢,水底鱼龙晴更好。
芦荻汀洲寒露溥,野茨蔓草冷云高。
暗中潮长人行断,江上峰青天色遥。
说与行人那得信,鹧鸪啼处数声娇。
注释:归途:回归旅途。
碧:形容水的青碧。
迢迢:形容遥远。
水底鱼龙:水底的鱼龙精,这里指水下景色。
晴更好:适逢晴天,景物显得更加明丽。
溥:分布。
野茨:野生植物。
蔓草:蔓延生长的草。
暗中潮长:暗中上涨的潮水。
行人:这里指船上旅客。
那得信:哪能得知消息。
数声娇:形容鹧鸪啼声娇美。
解析: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写的是秋天夜色中的湖水景色。
“卧船归路碧迢迢,水底鱼龙晴更好”,首句点题,总述归程情景。
“卧船”,写船上人的安闲;“归路”,点明湖上之行即将结束。
“碧迢迢”,形容夜色中的湖水颜色青绿、深远;“水底鱼龙”,用“晴更好”特别加以强调,写水底景色的明朗、清晰。
这句诗从正面落笔,用明净、爽朗的色调,概括了全诗的基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色彩。
以下三句,集中笔墨描绘湖上晚景。
“芦荻汀洲寒露溥,野茨蔓草冷云高。
”这是从侧面描写归程之景。
一“寒”、一“冷”,点出时序已是秋季;而“露”、“云”,则将四句紧紧连在一起,使上下句的景和情成为有机的整体。
“芦荻”、“汀洲”、“野茨”、“蔓草”,这些秋季里特有的景物,营造了凄清的氛围。
“暗中潮长人行断,江上峰青天色遥。
”诗人笔锋陡转,正面描写到归程所见的水上景色。
“暗中潮长”,说明已届初夜,湖上沉浸在一片暮色之中;“人行断”,行人稀少,更增添了这种暗淡的气氛;“江上峰青天色遥”,湖上的远山峰青天远,使苍茫的暮色画面更增添了深远的情致。
最后两句:“说与行人那得信?鹧鸪啼处数声娇。
”将诗人由写景到抒情的转换过程巧妙地表现出来。
“行人”,这里指船上旅客;“那得信”,哪能得知消息;“鹧鸪啼处数声娇”,以景语结束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湖上晚景的留恋和热爱之情。
“鹧鸪啼处”,说明已到深夜,诗人还流连忘返;“数声娇”,以景色的娇美衬托心境的娇美,抒发了诗人对湖上美景的无限热爱之情。
湖上晚归林逋译文
湖上晚归林逋译文
湖上晚归林逋译文
湖上晚归,远山袅袅炊烟,明月照耀。
夜风轻拂湖面,波光粼粼。
青草如茵,芳草如织,渔船点点。
身着素衣的姑娘手捧花篮,踏着轻盈的步伐,悄然走过湖畔的小径。
湖泊的岸边,生长着参天大树。
树枝交织成一片绿的天幕,为湖畔的人们提供清凉的遮蔽。
在林间漫步的时候,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森林中。
湖水波光粼粼,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远山的美景。
夜色中,山峦起伏,苍翠欲滴。
山水相依,构成了一幅山水画卷,令人心驰神往。
湖畔的小径,被精心修整过。
小径两旁,长满了花草,花香四溢。
微风拂过,花瓣飘落,如雪般洒在地面上。
人们漫步在小径上,仿佛行走在花海之中,心情愉悦。
湖上的渔船点点,渔夫们忙碌于湖水之上。
渔网舞动,鱼儿在水中穿梭。
渔夫们笑语盈盈,享受着捕鱼的乐趣。
湖上的渔船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湖畔的姑娘手捧花篮,微笑着,走过林间的小径。
她的美丽如同湖泊中的明月,照亮了湖畔的夜晚。
她的身影温柔动人,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湖上晚归的景色让人陶醉,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林逋以他的诗才将这美丽的景色诠释得淋漓尽致。
湖泊的宁静,山水的壮丽,花草的芬芳,都化作了他心中的诗意。
湖上晚归,林逋的诗句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湖畔的美景,渔船的繁忙,姑娘的美丽,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湖上晚归,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人流连忘返。
湖上晚归林逋全诗解释
湖上晚归林逋全诗解释
《湖上晚归》是唐代诗人林逋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湖上划船返途的情景,以及对湖光山色的赞美和自然景观的感受。
首句“香冷自侵肌”描绘了湖水的清凉,以及湖风拂面的感觉。
接着,诗人通过“幽鸟栖数枝,清溪夜流杳”等描写,展现了湖上的宁静与幽美。
诗的中部,“栖栖别宸游”表达了作者的离别之情,既暗示了他临别的心情,也暗示了这首诗是离别的心情下创作出来的。
最后,结尾的“形、影、意、缺,当时万有知”寓意诗人于琼林宴之上,顷刻间生离死别,心中万千感叹。
整首诗以湖光山色为背景,展示了林逋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受,同时也借湖上的晚归之际表达了离别之情。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真题《湖上晚归》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真题《湖上晚归》含答案【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
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
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
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
尾联写不知不觉地到达了诗人居住的小岛,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
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
“鸡犬林萝”之声更增添了生活气息,这声音并未破坏诗人美好的感觉,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发生变化。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古诗湖上晚归·人间薄游罢翻译赏析
古诗湖上晚归·人间薄游罢翻译赏析
《湖上晚归·人间薄游罢》作者为宋朝诗人契嵩。
其古诗全文如下:人间薄游罢,归兴寻旧隐。
春崖行未穷,夕阳看欲尽。
岚光山际淡,天影水边近。
自怜幽趣真,清吟更长引。
【前言】《湖上晚归》是由北宋僧人契嵩所作。
诗题中之湖指杭州西湖,为中国著名的名胜风景区。
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
嵩公久居杭州西湖西畔之佛日山,虽然性格内向沉静,不喜外务,偶尔亦当有游湖之举,遂作《湖上晚归》纪之。
【注释】①薄游:稍稍游览。
薄:轻微、少许意。
旧隐:过去的隐修处。
②穷:尽,完。
尽:指日落。
③岚光:山中的云雾蒸气和落日的余晖。
怜:爱。
④幽趣:沉静安适之趣。
引:谓引吭高歌、高啸。
【鉴赏】诗题中之湖指杭州西湖,为中国著名的名胜风景区。
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
嵩公久居杭州西湖西畔之佛日山,虽然性格内向沉静,不喜外务,偶尔亦当有游湖之举,遂作《湖上晚归》纪之。
而这首纪游诗写得颇清新流利,也很有意境。
人言嵩公性格严厉,不苟言笑,如此性格之人内心更多思索,对人生、事物有更多更深刻的看法。
泄而为诗,则更有其深沉委婉、含蓄明丽的一面。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2021年全国甲卷古代诗歌阅读《湖上晚归》说题
2.作者明风格 4.注释明情感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四、说解题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 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1、理解评论明情感。 2、分析诗中景物特点。 3、分点作答,关键词放前,分析在后。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 请简要分析。(6分)
四、说解题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 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 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 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 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16.学者霍松林先生认为韩偓的诗歌是“晚唐之正音”,请结合诗歌尾联谈谈你对这 一观点的理解。(6分)
《湖上晚归》阅读练习及答案
《湖上晚归》阅读练习及答案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简要分析。
(4分)
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1分)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
(1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1分)生动形象,详细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2.尾句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2分)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
(2分)。
湖上晚归阅读答案
湖上晚归阅读答案湖上晚归蒋士铨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湖上晚归字词解释:无湖上晚归翻译:无试题:(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功力,请分析。
(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4)“寒钟过雨声”哪个字最具有表现力?为什么?答案:(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
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详细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2)尾句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的感受;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
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
(3)秋天的黄昏,阴云蓄积着浓厚的雨意好似重压着归巢的乌鸦,秋雨暂歇,因为新晴野寺也显露出来,以晴衬阴,渲染出阴沉、荒凉的气氛。
(4)“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
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
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详细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意思对即可)湖上晚归创作背景:无这首诗写湖上晚归所见暮秋景致,题材本属熟见。
然而由于作者体察入微而又独具手眼,不仅精择富于特征的意象构筑画面,而且炼字锻句,刻意为工, 真切地传达了他的感受, 铸塑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境。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轻吟首句,一股深秋凉意便袭面而来。
虽然句中无一字写秋, 写晚, 却紧紧把握住暮秋黄昏绵雨暂歇的特定风光。
“湿云”,既非雨中乌云,也非雨后淡云,而是仿佛被刚刚的秋雨浸湿泡透,仍蓄积着浓厚雨意的阴云。
归窠的群鸦那么暗点诗题“晚归”。
而一“重”字,不仅用通感手法将视觉传达为轻重觉,而且将前两景联接在一起,满天湿云好象堆压在群鸦背上,令人更感到雨意之沉浓。
【高中记叙文阅读】《湖上晚归》阅读答案
【高中记叙文阅读】《湖上晚归》阅读答案古代诗歌鉴赏(7分)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有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后生。
18.(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功力,请分析。
(3分)(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后)
参考答案:
18.(1)“过”,沿着(越过,借由),这句写下远处野寺的钟声沿着秋雨而去,
仿佛带了阵阵寒意。
(1分后)一个“过”字,代普雷了钟声兮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
(1分后)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1分后)(共3分后)
(2)尾联写归来时的景象。
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的美丽图景,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意境。
(2分)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
(2分)(共4分)《湖上晚归》
写作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湖上晚归翻译赏析
《湖上晚归》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蒋士铨。
其古诗全文如下: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前言】《湖上晚归》是蒋士铨的一首诗,这首诗写湖上晚归所见暮秋景致,题材本属熟见。
然而由于作者体察入微而又独具手眼,不仅精择富于特征的意象构筑画面,而且炼字锻句,刻意为工, 真切地传达了他的感受, 铸塑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境。
【翻译】这首诗写湖上晚归所见暮秋景致,题材本属熟见。
然而由于作者体察入微而又独具手眼,不仅精择富于特征的意象构筑画面,而且炼字锻句,刻意为工, 真切地传达了他的感受, 铸塑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境。
【鉴赏】“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轻吟首句,一股深秋凉意便袭面而来。
虽然句中无一字写秋, 写晚, 却紧紧把握住暮秋黄昏绵雨暂歇的特定景色。
“湿云”,既非雨中乌云,也非雨后淡云,而是仿佛被刚才的秋雨浸湿泡透,仍蓄积着浓厚雨意的阴云。
归窠的群鸦则暗点诗题“晚归”。
而一“重”字,不仅用通感手法将视觉传达为轻重觉,而且将前两景联接在一起,满天湿云好象堆压在群鸦背上,令人更感到雨意之沉浓。
在这阴云鸦群组成的泼墨一般的背景上, 露出一角晴白。
这一“出”字又颇妙, 似写原被雨帘遮住的野寺因乍晴而现“出”, 又似写这新晴是因为野寺显现才显“出”。
晴以衬阴, 更渲染出湖岸周围阴沉、荒凉的氛围。
颔联写归途所见与所闻,又选择两个有特
征的景物。
诗人不写枯叶、落叶,而写“败叶”,这是被秋雨秋风摧折的残枝败叶,所以更多地蓄存了秋的气息。
“寒钟过雨声”一句尤见工力。
这里又一次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钟声)转化为肤觉 (寒),但妙
在不是简单直接的使用,而是写远处野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仿佛经过
秋雨的淋洗,也带上了阵阵寒意,与整个画面自然相贴。
此联不只描摹了秋色与秋声, 而且传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接着通过地点、时间的转移写出了“归”字。
将近归处,看得见屋檐了。
但只是“半檐”,另一半或许是被归飞的群鸟挡住了吧;更近归处,已可见树丛中
那一星灯火,时间也更晚了。
古人有所谓“移步换形”,这里却以景的“换形”而暗写了人的“移步”。
尾句是归来后回望湖中,黄昏
过去,夜幕降临,劲厉的西风中,一轮明月初升, 映在雨后湖心中。
西
风之“动”反衬出湖月之静。
我们也仿佛看到诗人静静地伫立湖边, 凝望湖心秋月, 回味着归途秋景……全诗无一字写人,却无一句不
写出了“人”。
因为作者没有简单地摹景,而是精心遣词造语, 写出他心灵所感受的“景”, 因而这景也就表达了“人”的感受、人的行动、人的心情, 所谓“景中有人”。
这正是此诗佳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