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诸侯年表-作文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读后感100字5篇范文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读后感100字5篇范文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读后感100字1我看了《史记》这本书,这本书里有六十六篇历史故事,分别有:《大禹治水》、《纣王失天下》、《不食周栗》、《周公旦辅政》、《烽火戏诸候》、《掘地见母》、《齐国称霸》……《大禹治水》这一篇讲的是:在尧执政时,很多地方都发了大水,老百姓生命、财产没有保障。
尧派鲧娶治水,一直到尧逝世都没有治好水,舜执政以后,便派鲧的儿子去治水,他到了水灾严重的地方调查,研究水的规律与流向,禹带领老百姓日夜开凿河道,带着测量工具出发了。
一天,禹刚好遇到了自己的家,他刚想走进家里跟他妻子聊天,就担心地说:“我还没有治好水呢!”他看了一眼,就走了。
为了治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黄河上游有座龙门山,山很大,挡住了黄河水的去路,禹想:“要把黄河的水引入大海,必须凿开龙门山,可这工程量很大!”禹带领大家,用原始的工具在龙门山开山劈岭,最后治好了水,禹和大家欢呼起来!《纣王失天下》这一篇讲的是:殷商的最后一个首领叫纣王,他养了很多飞禽走兽,纣王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
百姓生活痛苦,骂他昏君,谁反对纣王统治,纣王就施以重刑,把他们绑在烧红的铜管上。
姬昌、九候和鄂候是纣王手下的三个部落首领,九候知道纣王喜欢美女,就将美女送去。
美女不笑,被纣王杀掉。
纣王还下令将九候杀了。
鄂候劝纣王,纣王又将鄂候杀了。
姬昌最后也被杀了。
纣王临时抽调奴隶匆忙应战。
战场上奴隶倒戈帮助周武王攻打纣王。
纣王大败,只好自焚。
通过看这本书,我知道了很多成语,我一般般喜欢这本书,因为有些词语还不是很明白。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读后感100字2暑假里我读了《史记》这本书,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隧道——看到了利欲熏心的庞涓,残暴的秦始皇,忠厚老实的周公旦仿佛看到了宫中的金银珠宝,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尘灰,汉军和楚军大战的场面,有的让人看得心旷神怡,有点让人神情紧张,还有的让人感动不已。
读书笔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读书笔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By wei_xin: ystutechan
这一节司马迁都记载了十二诸侯之间的事。
主要讲春秋。
读完之后,我的感受:
一、古代朝代兴衰主要取决于皇帝一个人,文中说到了周厉王,商纣王,这些皇帝下面还是有不少忠臣,但是没用。
无论你怎么劝告,无论是名言还是暗讽,都无法阻止朝代的灭亡。
其实,不只朝代,就一个企业而言也是如此,公司发展成什么样和掌权者有直接关系,有很多例子,比如凡客,华为,阿里巴巴,Yahoo,盛大,大家对比下就知道了的确如此。
再说说孔子,我们怎么评价他老家人呢?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在政治上不得志只得著书立说的文人,比屈原想的开一点,至少没去死,也比陶渊明强,没有找个地方苟度余生!去找70多个国君宣扬他的仁义道德,可惜人家不听他的,怎么办?老老实实写书,收学生,人家为什么不听他的?当时大家只相信武力和谋略,谁强大,大家都听他的,什么仁义道德,简直微不足道!
其实现在也一样,一切都靠实力说话,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
他写书就写书吧,很多东西还不敢写,一个《春秋》据说很复杂,没几个人看得懂,那些弟子也只能口头传诵。
古代皇帝比现在还保守,统治者更害怕讽刺和说坏话。
总体来讲,孔子是个聪明的人,我们看的出来。
他虽然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是把中华儿女们的思想都给统治了,牛逼的人,真是古今中外第一文人啊!。
泗上十二诸侯国简介

泗上十二诸侯国简介泗上十二诸侯是春秋战国时期,泗河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称齐威王时泗上十二诸侯向田齐朝贡。
在战国中后期,中原除了战国七雄,小国中就剩下泗上十二诸侯。
泗上十二诸侯宋国宋国(公元前1040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
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
商王朝末期,纣王无道,子启屡次规劝纣王不听,于是逃离商王朝。
后周武王攻打商纣,微子启持祭器投降,被周武王释放并复其位。
公元前1040年,周公平定三监叛乱,杀了武庚之后,封微子启于商王朝故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以续商祀。
商丘是商族的发祥地,因此,宋国保存殷商文化最多,被看作是古代礼制的典范而受到诸侯的尊重,当年,孔子曾来商丘讲学习礼,故有"阏伯(帝喾长子)始封之墟,尼(孔子)圣习礼之邦"的美称。
因微子启有前车之鉴,故施政仁得,得到原商王朝遗民的爱戴。
宋国强时的疆域有今河南省东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和山东省西南部,是一个诸侯大国。
宋国还曾灭掉了滕国(今山东滕州)、薛国(今山东滕州)。
春秋中期,宋襄公欲兴霸业未成。
春秋晚期,曾两次倡议召开弭兵(休兵)会议,对中原局势相对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战国时期,宋国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前355年宋恒侯之子剔成废恒侯自立,实行改革,国力渐强,后被其弟子偃驱逐到齐国,子偃自称宋王侯,曾打败过齐、楚、魏三国联军,颇有作为。
前286年,齐、楚、魏三国再次联合,灭了宋国,三国分其地。
宋国自微子启于公元前1040年开国,前286年灭亡,共传三十二王,历754年。
泗上十二诸侯鲁国鲁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任国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子伯禽。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
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
论《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之“十二”

即以其霸盟而序之矣, 又何以标名独遗之?太史公必不 荒谬若是。 日实则 ‘ 十三’ 而名 ‘ ’非不数吴, 十二 , 乃不数 秦也。 何以不数秦?殊之也。何殊乎?尔十二国皆世家 , 独秦本纪, 故殊之。mm9李氏此语 , C ) 道破了太史公著此 表的本旨, 即以各诸侯 国对当时社会历史发展所产生的 影响大小而决定其是否列入《 年表》这一点后面还要详 , 论。 但秦之列为本纪乃是为突出其在战国中后期的特殊 历史地位, 即实际上主宰中国而最终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的历史事实 , 六 国年表》 故《 将秦与周王室同列不计入六 国之数 , 即是此意。然而秦建国较晚 , 自秦襄公七年( 公 元前 71 ) 7 年 方列为诸侯 。 到秦缪 公三十八年( 公元前 62 始霸。 3 年) 况且在春秋时期 , 各路诸侯争雄。 秦仅其中
之所 以纳入此表 的原 因乃是 因为 “ 阖间霸盟 上 国”在历 。
夷也 , 楚与越亦夷也。淫名而病中国, 楚于吴愈矣, 以 何 昵楚而仇吴哉? f P 5 ) ”( 3 1况且我们知道司马迁的民族观  ̄ 是非常进步的。他并不主张夷夏为敌, 强调各民族都是 黄帝的子孙, 当平等团结。 应 本着这样的思想, 司马迁为 匈奴、 东越、 西南夷等国立传。 因此以“ 贱夷狄” 的理由来 排除吴 国不在十二诸侯之数, 显然是不正确的。 再次 , 司马迁并未以是否称霸为标准来谱列十二诸 侯, 更谈不上是因为“ 霸在后” 不数吴” 从表 中的“ 而“ 。 十 三” 诸侯 国可以看 出, 除却“ 春秋五霸” 还有八国甚至 外, 还包括了如曹 、 卫等小国在内都不是霸主。所以司马贞 的说法站不住脚 。
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 捎带” 故“ 列入表中。 因其是捎带,
故“ 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 。
品读史记(卷14):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品读史记(卷14):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春秋历谱谍》:泛指古代的年历和谱谍类典籍。
《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五家历》、《古来帝王年谱》、《帝王诸侯世谱》等书,共十八家,六百零六卷。
】,至周厉王【周厉王:西周第十世国君姬胡,为政暴虐,在公元前841年被国人驱逐。
】,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太史公在读《春秋历谱谍》时,每当读到周厉王之时,总会放下书并发出叹息。
曰:呜呼,师挚见之矣【师挚:鲁太师名挚,与孔子同时代人。
周道衰微,雅乐失堕,他整理了王室音乐,在鲁国演奏《关雎》,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见《论语·泰伯》第十五章。
】!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纣王骄奢逸乐,箕子见微知著而为之悲叹。
象箸,象牙筷子,象征淫逸。
箕子,纣王的叔父,他因谏纣不听而佯狂为奴。
唏,悲叹声。
】。
说:唉!鲁国的太师挚可真是有真知灼见啊!商纣王制作象牙筷子,而箕子因为他的奢侈而悲叹。
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衽席:卧具,喻夫妇之道。
】,《关雎》作【《关雎》:《诗经·周南》中的第一篇,本是一首民歌爱情诗,东周初年时的作品,后经文人加工改造成为贵族婚礼上的唱诗。
《毛诗序》曲解说是歌颂文王夫妇道德的作品,司马迁根据鲁诗说认为《关雎》、《鹿鸣》都是讽刺诗。
】。
周朝的政治尚有缺陷,诗人以男女爱情生活为基础,作出了《关雎》。
仁义陵迟【陵迟:衰败。
】,《鹿鸣》刺焉【《鹿鸣》:《诗·小雅》中第一首诗,是贵族宴会宾客时的唱诗。
】。
仁义日渐衰败,诗人创作《鹿鸣》诗以讽刺。
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彘:古邑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
】,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
到了周厉王,因为厌恶听到别人对他指出过失,那时的公卿都害怕遭到杀害而不敢直谏,祸乱由此而发生,结果厉王逃奔到了彘,祸乱是从京师开始的,后来朝廷由周公、召公联合起来执政。
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力政:凭恃武力征伐。
史记年表 十二诸侯年表

邑四门。
二燕、卫 十九
十一
二
秦宣公元 二
七取卫女
675
伐王,王 奔温,立
年
。文公弟
。
子颓。
674
三
二十
十二
三
二
三
八
四诛颓, 二十一 十三
四
三
四
九
673
入惠王。
五太子母 二十二 十四陈完 五伐骊 四作密畤 五弟恽杀 十
672
早死。惠 后生叔带
自陈来 戎,得姬 。 奔,田常 。
堵敖自立 。
。
始此也。
六
二十三公 十五
诸侯。
平王元年 三十七 二十五 十一
八初立西 二十一 三十
770
东徙雒邑
畤,祠白
。
帝。
769
二
三十八 二十六 十二
九
二十二 三十一
三
鲁惠公弗 二十七 十三
十
二十三 三十二
768
湦
元年
767
甲戌 四
二
二十八 十四
十一
二十四 三十三
五
三
二十九 十五
十二伐戎 二十五 三十四
766
至岐而死
。
765
六
四
三十
水,公自
683
。
罪。鲁使
臧文仲来
吊。
十五
十二
四
二十五 十六
八
十万杀
682
君,仇牧
有义。
厘王元年 十三曹沫 五与鲁人 二十六 十七
九
宋桓公御
681
劫桓公。 会柯。 反所亡地
说元年庄 公子。
。
680
读书笔记.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读书笔记.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By wei_信: ystutechan读完后,第一个感觉是,凡关于殷商以前的各种记载,不能再轻易相信了。
人家作者司马迁都说,殷以前尚yi,是说太久远了,他自己都无法考察了,更何况我们呢?其实,俺觉得读书吗,持有怀疑的态度总是好的,至少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篇文章讲的是皇帝打下天下后,封侯封爵分封土地的事情,也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
古代人要奖励一个人怎么办呢?分土地,分户邑,分地盘。
那会中国是赤裸裸的农业社会啊!土地是权利的象征!分土地也就是分权利。
今天的我们或许无法想像为啥要这样?分完土地,那个地盘就是你的了,规章制度什么的各制定各的,国家管不了啊,基本上就是国中之国。
我们看这种奖赏制度,其实弊端很大,无论是殷商还是周朝还是汉朝,都曾引起过大的动乱,但是当时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好的办法也是一代又一代演变出来的!老实说,无论人的意识还是思想都受限于时代发展,在那个时代,这应该是人们能想到的最佳的奖励方法了。
说说这种制度为啥总是出问题呢?古代的统治制度是金字塔式的,是中央集权,一切由皇帝说了算(今天难道不是这样吗?)但这种分封土地的做法,却打破了金字塔式的统治,让权力趋于平衡。
仔细看看就知道了。
你想啊?整个天下,分而治之,皇帝(也就是朝廷)和诸侯王们共同分割天下,这块区域是朝廷的,南边区域是梁王的,东边区域是吴王的等等,区别无非是大和小。
你说皇帝和诸侯这样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是统治关系吗?不是统治关系!就算是统治关系也是名义上的,皇帝想统治别人,靠什么呢?皇帝有的,人家也有,土地,宫殿,军队。
所以,皇帝和诸侯,诸侯与诸侯间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制约的关系而非金字塔式的统治关系了,这样皇帝可不高兴了,手里没有制约别人的权柄了,说句话,别人不听也没办法啊;诸侯们也发现自己有足够的资本不听皇帝话了,于是各种矛盾开始慢慢积聚。
直至爆发战争。
当然,这些能封王的基本上是有皇家血缘的,也就是和皇帝一个姓的同一家族的人,或许皇帝以为全部是自家人,江山就稳固了?事实证明皇帝错了!关系真的靠不住,还真就是自家人反自家人,比如汉朝的七国之乱。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
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
然封伯禽、康叔於魯、衛,地各四百里,親親之義,褒有德也;太公於齊,兼五侯地,尊勤勞也。
武王、成、康所封數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以輔衛王室。
管、蔡、康叔、曹、鄭,或過或損。
厲、幽之后,王室缺,侯伯彊國興焉,天子微,弗能正。
非德不純,形勢弱也。
漢興,序二等。
高祖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雖獨長沙異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餘人。
自雁門、太原以東至遼陽,為燕代國;常山以南,大行左轉,度河、濟,阿、甄以東薄海,為齊、趙國;自陳以西,南至九疑,東帶江、淮、谷、泗,薄會稽,為梁、楚、淮南、長沙國:皆外接於胡、越。
而內地北距山以東盡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宮觀,僭於天子。
漢獨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雲中至隴西,與內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頗食邑其中。
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廣彊庶孽,以鎮撫四海,用承衛天子也。
漢定百年之閒,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忕邪臣計謀為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
天子觀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故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餘焉。
吳楚時,前后諸侯或以適削地,是以燕、代無北邊郡,吳、淮南、長沙無南邊郡,齊、趙、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納於漢。
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祭祀,以蕃輔京師。
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閒,犬牙相臨,秉其?塞地利,彊本干,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
臣遷謹記高祖以來至太初諸侯,譜其下益損之時,令時世得覽。
形勢雖彊,要之以仁義為本。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十二诸侯年表》和《三代世表》在时间上是前后相接的,交接点都是周朝的“共和”年间;但两个表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看《三代世表》,有点像雾里看花,看不真切;而《十二诸侯年表》呢,翻开第一页,就让人神清气爽。
为什么呢?因为它有明确的纪年了,而且这纪年是连续不断,一贯到底的。
这种连续不断、一贯到底的纪年,在今天通行的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里,表现得最直观、最明确,因为它的《十二诸侯年表》,在表格的外边,都标出了公元纪年,从公元前841年,到公元前477年,总共是三百六十五年。
不仅如此,在《十二诸侯年表》的最上一个横栏里,你还可以看到以天干为序的干支纪年,除了开头的周朝共和元年标出“庚申”,最后的周敬王四十三年标出“甲子”,中间凡是天干是甲乙丙丁的“甲”的年份,都一一标出了。
天干地支不过,这些干支纪年并不是《史记》原本就有的。
干支纪年东汉时才开始流行,《十二诸侯年表》上方的这些干支纪年标注,据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大昕考证,应该是东晋一位名叫徐广的学者注释《史记》时添加的,其中还不乏错误。
至于公元纪年,16世纪才由欧洲传教士带入中国,19世纪在中国的信教人士中间流行,20世纪上半叶才被作为国家正式纪年使用,所以《十二诸侯年表》外的那些公元纪年,显然是现代人添加的。
既然都是后来人添加的,还有什么必要在这里特地讲呢?因为即使没有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十二诸侯年表》里还是有更重要的确定的时间信息,就是周朝君王和各国君主的在位时间——专业的称呼,叫“积年”,积累的积,年份的年。
因为周朝和各诸侯国的君主的积年都确定了,《十二诸侯年表》才有如此稳定、清晰的面貌。
也因为《十二诸侯年表》有如此稳定、清晰的面貌,中国的历史,才可以从你所在的年份,逐年追溯上去,连续不断。
这中间是没有“大约某某年“这样的东西的,全部是绝对确定的年岁。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十二诸侯年表》无论加以什么样的赞美之词,应该都是不过分的。
十二诸侯年表

十二诸侯年表
十二諸侯年表
太史公讀春秋歷譜諜,至周厲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曰,鳴呼,師摯見之矣,紂為象箸而箕子唏。
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
仁義陵遲,鹿鳴刺焉。
及至厲王,以惡聞其過,公卿懼誅而禍作,厲王遂奔于彘,亂自京師始,而共和行政焉。
是后或力政,彊乘弱,興師不請天子。
然挾王室之義,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諸侯恣行,淫侈不軌,賊臣篡子滋起矣。
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興,更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
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鐸椒為楚威王傳,為王不能盡觀春秋,采取成敗,卒四十章,為鐸氏微。
趙孝成王時,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觀近勢,亦著八篇,為虞氏春秋。
呂不韋者,秦莊襄王相,亦上觀尚古,刪拾春秋,集六國時事,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為呂氏春秋。
及如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不同勝紀。
漢相張蒼歷譜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義,頗著文焉。
太史公曰,儒者斷其義,馳說者騁其辭,不務綜其終始,歷人取其年月,數家隆於神運,譜諜獨記世謚,其辭略,欲一觀諸要難。
於是譜
十二諸侯,自共和訖孔子,表見春秋、國語學者所譏盛衰大指著于篇,
為成學治古文者要刪焉。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4)全文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4)全文[13] 燕,诸侯王国名,汉初辖境约相当今河北北部、北京市和辽宁东部原战国时燕国地。
都蓟,故地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
据《》、《》记载,高帝五年(公元前二○二年)七月,燕王臧荼反,九月,汉兵虏荼,刘邦改立太尉卢绾为燕王。
十二年二月,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燕王绾,立皇子建为燕王。
代,诸侯王国名。
据《史记》、《汉书》记载,高帝六年,封兄喜为代王。
七年,更封子如意。
九年,如意徙王赵,代地属赵。
十一年,分云中郡东部置定襄郡,以定襄、雁门、代、太原四郡置代国,封子恒。
辖境约相当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西部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东部。
都晋阳,故地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14] 常山,山名,本名恒山,避汉文帝刘恒讳改。
为五岳中的北岳,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
[15] 大行,山脉名,亦作太行。
在今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东北至西南走向,北起拒马河谷,南至山西、河南边境黄河沿岸。
行,音h ng。
[16] 河,即黄河。
济,古四读之一。
或作泲。
据《汉书地理志》、《水经》,其时济水自今荥阳县北分黄河东出,流经原阳县南、封丘县北,至山东定陶县西,折东北注入巨野泽,又自泽北出经梁山县东,至东阿旧治西,自此以下至济南市北泺口,略同今黄河河道,自泺口以下至海,略同今小清河河道。
[17] 阿,音ē。
县名,即东阿。
治所在今山东东阿西南。
甄,县名。
治所在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镇。
[18] 齐,诸侯王国名,汉初辖境约当今山东中部、北部及胶东地区,都临淄,故地在今淄博市东临淄镇。
据《史记》、《汉书》记载,高帝六年,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七十三县立于肥为齐王。
赵,诸侯王国名。
汉初辖境约当今河北邯郸、邢台、沙河等市县和隆尧、永年二县西部地区,都邯郸,故地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
据《史记》、《汉书》记载,高帝四年封张耳为赵王,同年张耳死。
五年,立耳子敖为赵王。
九年,废张氏,徙代王刘如意王赵,兼有代地。
[19] 陈,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淮阳。
《十二诸侯年表》竟记载了十三个诸侯国,其中这个诸侯国最早被灭

《十二诸侯年表》竟记载了十三个诸侯国,其中这个诸侯国最早被灭司马迁作《史记》,其中卷十四为《十二诸侯年表》,记录了春秋时期周、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十四国的历史大事件。
虽然名为“十二诸侯”,但实际上,除了周王室总共有十三个诸侯国,至于司马迁为何非要把十三说成是十二,后人虽有猜测,但都无法证实。
当然,我们今天也不是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而是要来说说其中的一个诸侯国,曹国。
《史记》对于很多人来说,曹国真的是没什么名气,没有当过霸主,也没有太多故事流传。
但深究起来,曹国在西周时期,也曾是一方大国,与鲁国共守王朝东土,不过到了春秋时期,曹国辉煌不再,而且屡屡有作死之举,最终也成了这十三个诸侯国中最先灭国的那个。
曹国共传26位君主,这个数字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令人吃惊的是,这其中有5任国君的位子都是篡位而来:前826年,曹戴伯杀其兄曹幽伯自立;前759年,曹废伯被弟弟曹穆公杀害;前578年,曹宣公死于麻隧之战,尸体还未归国,他的弟弟就在国内杀太子强行登上国君之位;前509年,曹隐公杀兄长曹声公自立;前505年,曹隐公又被弟弟曹靖公杀害。
春秋时期本就是诸侯争霸,曹国竟然还敢频繁内乱,果然是找死。
西周诸侯诸国除了自身的问题,曹国还很没眼力见的得罪了大人物,就是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
前637年,公子重耳落难流亡到曹国,受到了来自曹共公的无礼对待,《左传》是这么记载的:“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不得不说,曹共公的喜好还真特别。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归晋国,并且当上国君,甚至还成为霸主。
重耳自然不会忘记曾经受过的屈辱,于是在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国趁机伐曹,把曹共公给俘虏了,之后曹国就亲近并听命于晋国。
曹氏始祖:曹叔振铎到了春秋末期,曹伯阳执政之后,宠信公孙疆,并在他的鼓动下背叛晋国干预宋国之政,宋景公遂起兵伐曹,晋国也未出手干预,最终在前487年,宋景公擒杀曹伯阳,曹国就此覆灭。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读后感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读后感
首先呢,这十二诸侯就像是十二个性格各异的小伙伴,各自带着自己的小算盘在历史的舞台上晃悠。
他们有的强大,有的弱小,但每个都想在那个乱世里争得一席之地。
看着年表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年份和事件,我就感觉像是在看一场超级复杂的接力赛,只不过这个接力赛的棒子有时候是土地,有时候是人口,有时候是霸主的名号。
我发现这些诸侯之间的关系那叫一个乱啊,今天你和我结盟,明天就因为一块小地方打得不可开交。
就像两个小孩子,前一秒还说要一起分享糖果,下一秒就为了谁多吃一颗而扭打起来。
比如说晋国,感觉就像是班里那种一会儿和这个小团体玩,一会儿又掺和到另一个小团体里的调皮学生,在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今天联合这个攻打那个,明天又换个对象。
再说说楚国,那可是相当有个性的“诸侯”。
它就像是一个有点叛逆的孩子,不太把周王室放在眼里,自己在南边闷头发展,发展得还相当不错,时不时就跑出来搅和一下中原诸侯的事情,就像一个突然闯进别人游戏的捣蛋鬼,但是又很有实力,让其他诸侯不得不重视它。
从这个年表还能看出历史发展的一些小规律。
感觉在那个时候,谁要是能重视人才、改革创新,谁就有可能在争霸中占得先机。
就像齐桓公重用管仲,齐国一下子就强大起来了。
这就好比一个球队,有了一个厉害的教练,立马就能打出好成绩。
不过读这个年表也有点小痛苦,那些年份和事件很容易就把人绕晕了。
我常常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宫,年份是迷宫的墙壁,事件是迷宫里的岔路,一不小心就迷失方向。
但是当你好不容易把一些脉络理清的时候,又会有一种成就感,就像是解开了一道超级复杂的谜题。
刘丽从政治联姻看西周王朝统治——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见诸国为中心(一)

刘丽从政治联姻看西周王朝统治——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见诸国为中心(一)一引言《国语·鲁语上》:“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
”西周时期,政治联姻与维系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相辅相成,成为促进稳固的同盟关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诸国政治联姻的深入解析,不仅能够探究周王室、各国政治策略调整以及西周时期政治形势的变化发展,也能让我们对西周王朝统治有更为丰富和深入的了解。
然而,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学者多集中于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联姻的探讨,而对西周时期关注较少。
这主要与材料多寡有关。
西周时期材料主要依靠出土文献,特别是金文材料,相较于传世典籍记载还是要少得多。
幸运的是,近些年出土了大量与婚姻相关的西周有铭青铜器,为探讨西周时期政治联姻情况提供了新的契机。
本文的研究就主要建立在这些金文材料基础之上。
太史公谱《十二诸侯年表》曰:“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于神运,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
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寥寥数语,表明了太史公谱表之用意。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所收方国“凡二百又九”,陈?考订出不见顾《表》的方国五十又七,有疑阙者十九。
近几十年还不断出土一些不见于记载的方国器物。
两周时期诸侯数量远大于十四(包括周王室),然太史公却独谱十二诸侯年表,可见其重要性。
本文即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见诸国为中心,试图从政治联姻来观察西周王朝统治。
《十二诸侯年表》共列有十四国(包括周王室),与“十二诸侯年表”之名不相符合,对此史家历来说法不一,目前主要有“殊吴说”“殊鲁说”与“殊秦说”,此三说中以“殊鲁说”见长。
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为这十四国。
按照《十二诸侯年表》排列顺序依次为:周王室、鲁国、齐国、晋国、秦国、楚国、宋国、卫国、陈国、蔡国、曹国、郑国、燕国、吴国。
楚汉争霸,大事年表,十八路诸侯领土变化

楚汉争霸,大事年表,十八路诸侯领土变化公元前206年,关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掌管梁、楚等9郡,设都彭城,并分封了18个诸侯王。
为了不违背当初,先入关中着为王的约定。
分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等地,设都南郑。
将关中一分为三,分封给秦朝的3个降将,借以阻挡汉王东向的通道。
章邯为雍王,掌管咸阳以西。
司马欣为塞王,掌管咸阳以东、黄河以西。
董翳为翟王,掌管上郡。
公元前205年,正当项羽与齐、赵两国交战时,刘邦暗度陈仓,平定三秦。
并联合其他诸侯共计共56万人,东向讨伐西楚,之后攻下了彭城。
项羽听说彭城被刘邦占领,率领精兵3万,急返彭城。
项羽大破汉军,汉军沿谷、泗二水退逃,被杀死十几万人。
汉军东濉水上被项羽追上,十几万汉军被杀死。
刘邦仅与数十骑逃脱,各路诸侯看到刘邦大败,纷纷叛离。
公元前204年九月,韩信率军东击齐王田广。
十月,韩信袭破齐军,进占齐都临淄。
十一月,楚齐联军20余万与数万汉军在潍水两岸。
韩信看到兵力相差太大,让士兵潍水上游建立水坝。
第二天,韩信率兵渡河进攻,又佯装败退西岸。
大将龙且以为汉军弱小,命令联军渡河追击。
汉军决堤放水,楚军被分割两岸。
汉军乘势迎击西岸楚军,龙且被杀。
汉军占领三齐,直接威胁项羽统治中心,为转入反攻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了齐国全境,派人向汉王刘邦上书,要求让他做一个假齐王。
刘邦此时正受困于项羽,看到韩信的书信勃然大怒。
在张良、陈平等人的提醒下,刘邦改变了主意,派张良前往齐国,册封韩信为齐王。
韩信攻打齐国的统帅,彭越率领军队以游击战的方式攻打骚扰楚国后方。
多次佯装进攻楚国,烧掉了楚国的粮草。
楚国前方因为没有粮草的供给,士兵士气低下,不利于和刘邦开展正面战场。
公元前202年,汉军30万援军到达,和项羽决战垓下。
围困项羽的汉军唱起了楚歌,使项羽以为汉军已占有全部楚地,走投无路,虞姬含泪自刎。
项羽率领800骑兵趁夜突围,刘邦命令灌婴率骑兵追击。
项羽在渡过淮河后,身边只剩下了100人,到达阴陵时,因为迷路走入大泽之中。
春秋十二霸主列传

春秋十二霸主列传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这一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
他们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共同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
郑庄公—四方是维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名寤生,郑武公之子,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郑国第三任国君,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
前743年郑庄公即位,在平定共叔段之乱巩固了政权之后,与齐鲁结盟假命伐宋,由于郑国势大,周天子企图分解郑庄公权利造成郑庄公不满,而后发生周郑交恶。
后繻葛之战中郑国击败周、虢、卫、蔡、陈联军,前719年又击败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使得郑国空前强盛,就连当时的大国齐国也跟着郑国东征西讨,因此郑庄公被称为“春秋小霸”。
齐桓公—尊王攘夷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
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3子、齐襄公弟,其母为卫国人。
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齐国北杏(今山东聊城东)召集宋、陈、蔡、邾等诸侯会盟[6] ,是历史上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西周共和前诸侯年纪追溯——为纪念司马迁诞辰二千一百四十年而作

作者: 李仲操
出版物刊名: 文博
页码: 26-30页
主题词: 西周共和 司马迁 十三年 十七年 为纪念 四十年 晋侯苏钟 《史记》 诸侯 西周年代
摘要: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自西周共和元年起,逐年系统排列了周王和各诸侯国的历史纪年.我国现在通行的历史年表,就是按司马迁所排,从西周共和元年起,逐年续接下来的.这是司马迁对我国古代史的重大贡献之一.今年是司马迁诞辰二千一百四十年,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史学家,继承他的遗愿,利用他在《史记》一书中,为我们保存的古史资料,把我国的历史纪年再提前到由周厉王元年起,特作西周共和前诸侯年纪追溯,希专家品评.现追溯如下:。
西周至春秋时期十二大诸侯陈国与曹国

西周至春秋时期十二大诸侯陈国与曹国
今夜赵兄再度与诸君相逢,讲的是与晋、楚、宋、秦、齐同等身份的诸侯国——陈国和曹国。
陈国是虞舜的后代,周朝三恪之一是侯爵,那时的秦国才只是子爵,楚国爵位亦很低微。
可惜这个看似有些地盘爵位又高的诸侯在春秋早期靠郑国罩着,郑国衰弱后楚国逐渐强大陈又开始亲近楚,晋国城濮之战大败楚军,陈也臣服于晋国,陈国亲近晋的行为遭到楚国的报复,畏惧于楚的陈国只得与楚修好,这样又令晋国不满兴兵攻伐,这种情况陈国不得不相互摇摆于两大国之间。
陈还遭受过两次灭国复国,春秋后期东边吴国崛起与楚国竞争,陈国又游走于吴楚两国间,不久后越国打败吴国,亲吴的陈国最终被狂暴的楚国所灭。
纵观陈国就是一部屈辱史!陈国后裔之后遂以陈为姓。
曹国是伯爵处于宋、鲁、卫三国之中,多年间三国实力相近关系和睦,曹宋两国常年是结盟与姻亲国,晋文公流亡时遭到曹工公无礼相待,晋文公攻伐曹国并抓了曹工公,诸侯们瓜分了曹国部分土地,国势日渐衰弱!到了春秋末期曹国主动反目交恶宋国,宋国派兵攻打曹国杀死曹伯阳,曹国灭亡。
以上两国在西周至春秋早期都有一定的实力与影响,再厉害的人一旦停滞不前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史记中表的内容

史记中表的内容1. “哎呀,那十二诸侯年表可真是复杂又有趣呀!就像我们班级里的同学关系一样,有好的有不好的。
”- 比如在课堂上,大家都在讨论问题,有的同学积极发言,有的同学却在偷偷开小差,这不就像诸侯们各有各的表现嘛。
2. “三代世表呀,不就是像我们家族的族谱嘛,一代一代的传承呢!”- 就像每次家庭聚会,长辈们都会说起家族的故事,从爷爷奶奶到爸爸妈妈,这就是一种传承呀。
3. “哇塞,六国年表里面的故事可真刺激呀,跟我们玩游戏抢地盘一样!”- 像我们在操场上玩游戏,都想占领更多的地方,就像六国争夺天下一样呢。
4. “咦,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呀,那可不就是我们学校的各个班级嘛,有强有弱的。
”- 运动会的时候,各个班级竞争多激烈呀,和诸侯王们争来争去好像啊。
5. “哈哈,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就像我们比赛获奖的同学名单一样呢!”- 每次学校颁奖,那些获奖的同学不就像功臣侯一样嘛,大家都很羡慕呢。
6. “哎呀呀,惠景间侯者年表,不就是我们的成长记录嘛,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 像我们每年的学习成绩,就是不同阶段的记录呀,有好有坏的。
7.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那简直就是我们每次考试的排名变化呀!”- 每次考试后,大家的排名都会变化,这不就和侯者的变化一样嘛。
8.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就好像我们小伙伴们分组玩游戏呀!”- 大家分组的时候,每个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王子侯们一样呢。
9.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这不是和我们学校的优秀学生干部一样嘛!”- 学校里那些优秀的学生干部,他们的表现就像将相名臣一样值得大家学习呀。
10. “那史记中的表呀,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 生活中每天都有不一样的事情发生,就像史记的表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呀。
诸侯王表第二-作文

诸侯王表第二说明本卷表列西汉二百年间刘姓诸侯王的置废兴衰。
它与《史记·诸侯王表》大为不同。
《史记》表以时间为经,以王国为纬,按年代记汉兴至太初百年间刘氏政权所封异姓和同姓诸侯王盛衰递变的情况。
本卷只摘取《史记》表有关同姓诸侯王的内容,而增加了天汉至汉末有关刘姓诸侯王的情况;尤为异者,它以诸侯王为经,以诸侯王的世系为纬。
立了号谥、属、始封、子、孙、曾孙、玄孙、六世、七世等栏,以记刘姓诸侯王的世系及其存亡继绝,这与《史记》表是大异其趣的。
本篇表序,总结汉代分封诸侯的历史经验,以为汉初分封同姓诸侯以代替异姓诸侯,颇有必要;只是矫枉过正,藩国自大,于是削藩,以收弱枝强干之效;但削藩过了头,以至本末俱微,被王莽钻了空子,篡权亡汉,是以究其终始强弱之变,是为了明监(鉴)戒。
班氏以为削藩过甚导致西汉覆亡,恐怕总结不大正确。
西汉衰亡是由经济、政治以及阶级关系上的种种矛盾所造成,并不像班氏说的那么简单。
昔周监(鉴)于二代(),三圣制法(),立爵五等(),封国八百,同姓五十有余。
周公、康叔建于鲁、卫,各数百里,太公于齐,亦五侯九伯之地()。
《诗》载其制曰:介人惟藩,大师惟垣。
大邦惟屏,大宗惟翰。
怀德惟宁,宗子惟城。
毋俾城坏,毋独斯畏()。
所以亲亲贤贤,褒表功德,关诸盛衰,深根固本,为不可拔者也。
故盛则周,邵相其治()。
致刑错(措)();衰则五伯(霸)扶其弱(),与共守。
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乎厄岖河洛之间(),分为二周(),有逃责(债)之台⑾,被窃?之言⑿。
然天下谓之共主⒀,强大弗之敢倾⒁。
历载八百余年,数极德尽,既于王赧⒂,降为庶人,用天年终。
号位已绝于天下,尚犹枝叶相持,得基其虚位,海内无主,三十余年⒃。
()二代:谓夏、殷。
()三圣谓文王、武王、周公。
()爵五等:公、侯、伯、子、男。
其实周无严格的五等爵之制。
()五侯:五等诸侯。
九伯:九州之伯。
何焯曰:《左传》但言五侯九伯,汝实征之;非兼有其地,盖班氏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诸侯年表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鸣呼,师挚见之矣!纣为象箸而箕子唏。
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
仁义陵迟,鹿鸣刺焉。
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
是后或力政,彊乘弱,兴师不请天子。
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
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於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铎椒为楚威王传,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
铎氏微。
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
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
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同胜纪。
汉相张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
译文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这些古籍的时候,每每读到周厉王时,都合书感叹万分说:哎,周朝至厉王衰败,师挚早有预见,但还是无能为力,商纣王用象牙做筷子的时候箕子也同样叹息。
周道颓废,诗人(孔子)作《关雎》以男女情爱昭示仁义道德,但是还是被贪婪和虚妄侵蚀。
诗人作《鹿鸣》讥刺。
厉王是最不喜欢别人说他的过失的人,三公九卿惧怕诛灭而作祸生乱。
厉王只好出京师逃到彘()这个地方避祸,祸乱从京师爆发,京师就由周公和召公联合执政(年号共和)。
这以后各诸侯以强凌弱;相互杀伐;动用军队根本就不用请示天子。
挟持王室征讨攻伐(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有充当诸侯盟主者,政
令均出自五霸(一、齐楚晋吴越,二、齐楚晋秦宋)诸侯横行霸道,骄奢淫欲,行为不轨,置法度而不顾;乱臣贼子层出不穷。
齐、晋、秦、楚在周建立的时候均是微不足道的小诸侯,封邑大者方圆百余里,小者方圆五十里。
而晋依仗三河之险;齐背靠东海;楚盘踞长江淮河之间;秦拥雍州险要。
他们在周的四方兴起,充当各方霸主。
当初文王、武王褒封的大诸侯慑于他们的武力而从服于他们,所以孔子彰显王道,游说于七十余诸侯国君,却没有一个听他的主张。
于是孔子西行到周王室之地考察,讨论史籍记载和以前的旧闻,然后回到鲁国编撰《春秋》。
上至鲁隐公,下至鲁哀公猎获麒麟的年份。
简约文字,精炼语句;删除繁冗以定修史的意义和理法,以至王道齐备,人事周全。
他有七十多个高徒凭口述而领会《春秋》要义,因为《春秋》礼有讥讽;谴责;抑扬;褒奖;忌讳之言语而不便于书写示众。
鲁国君子左丘明害怕众弟子各持己见,各以所解,以至尚失孔子本意所以依照孔子《春秋》论述详尽真实的记录成书,编撰成《左氏春秋》。
铎椒任楚威王太傅,由于楚王不能全面理解《春秋》要义,他便抄摘其中关于国家兴衰成败的地方辑合成四十章名为《铎氏微》。
赵孝成王时候,虞卿上采《春秋》,下看近代各国形势也成八篇,是为《虞氏春秋》。
吕不韦是秦庄襄王的相国,也上看前代古史,删减补合《春秋》汇集当时六国局势,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而成《吕氏春秋》。
至于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等人往往抄摘《春秋》言论著书立说,这样的人事很多就不一一列举,汉代丞相张苍根据《春秋》编制历法。
上大夫董仲舒推论《春秋》著作了不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