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第二课时)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12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教案)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它描写了主人公对“伊人”不懈的追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用学习《关雎》的方法,来重走这一段经典的爱情马拉松之路吧。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诗经》二首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疏通文本。
2.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重点
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疏通文本。
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四、精读细研,分析问题
1.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教师进行引导、补充、总结)
五、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蒹葭》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2.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六、课堂检测
1.下列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左右芼之(挑选)
B.君子好逑(配偶) 寤寐求之(日日夜夜)
C.白露未晞(干)在水之涘(水边)
D.蒹葭采采(采摘)道阻且跻(高)
2.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寤寐求之B.琴瑟友之
2024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课件1
诗经”六艺”
风: “风土之音曰风”,是各国的土乐民歌.
雅: “朝庭之音曰雅”,是朝庭里的乐歌,分 “大雅” 和 “小雅”.
颂: “宗庙之音曰颂”,是宗庙演唱的祭歌,有 “周 颂” “鲁颂” “商颂”.
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即陈述铺叙.
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对人或物加以形 象的比喻.
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 二、韵律和谐:
1、 运用重言(关关)
2、运用双声(参差)
3、运用叠韵(窈窕)
4、运用重章复唱的手法。
都二
能分
运浇
用灌
好,
“八
二分
八等
定待
律;
”二
,分
我管
们教
一,
起八
,分
静放
待手
花;
开二
。分
成
➢ Pure of heart, life is full of sweet and joy!
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言也.”即借助 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关雎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逑:配偶。
第一行以起兴手法开篇,由 关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 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 的联想。由此奠定了全篇的抒情
中心。
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
寄兴。
琴瑟友之。友:亲近。 应自己的要求,于是这位 君子兴奋地弹奏琴瑟,敲
参差荇菜,
击钟鼓来亲近她,友爱她, 并使她快乐异常。
左右芼之。 芼:择取。
诗歌通过对这种幻想
窈窕淑女,
的烘托渲染,将主人公追
钟鼓乐之。
求爱情的炽烈专一表现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意境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点:1.会读会背会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领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涵泳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相关介绍:1.“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
/
/
/ /
/ /
/ /
/ /
/
/
/
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
1、窈窕:
2、淑女: 文静美好的样子。 美丽、贤惠的女子。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3、参差:
4、梦寐以求: 连睡梦中也在追求,形容愿望十分迫切。
5、求之不得: 十分想要,但得不到。
6、辗转反侧: 形容心中有事,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理解训练:
求关 窈 悠 之关 窕 窈 哉 窕窈 窈 不雎 淑 窕 窕 悠 差 // 荇 菜, 左 右 // 采 之。 参 差 荇 菜, 左 右 芼 之。 得 女 淑 参 参 差 / 荇 菜, 左 右 / 流 之。 鸠 , , 哉 女 淑 淑, , 寤 寤 , 女在 女 寐 寐 君 辗 , , 河 子 琴 转 思 求 钟 瑟 服之 之 好 鼓 反 。 。 逑 洲 友 侧 乐 。 。 之 。 之 。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日日夜夜都在追求您啊! 追求的愿望难以实现,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你啊!
夜长长,相思不断,翻来覆去难以成眠。
第三节翻译 关 雎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在船的两边左右挑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在船的两边左右拔取。
jū jiū
关 窈 参 窈 求 悠 参 窈 参 窈
关 /雎 窕/ 淑 差/ 荇 窕/ 淑 之/ 不 哉/ 悠 差/ 荇 窕/ 淑 差/ 荇 窕/ 淑
关雎 鸠, 在 女, 君 菜, 左 女, 寤 得, 寤 哉, 辗 菜, 左 女, 琴 菜, 左 女, 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_735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 24 课《诗经两首》教课设计内容预览:24《诗经》两首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认识《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色。
3.频频朗诵,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育学生形象思想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办感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乞降神往。
教课要点、难点1.创建性地运用朗诵手段剖析抒怀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领会它的表达成效。
3.品析语言,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境界美、委宛美。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曰:“不学,无以言。
”先人《》教化,能够令人“温柔敦朴”。
《》在古代向来被作各学校的教材,甚至大字者玄家的婢女都熟《》,平时生活中能以《》相。
今日我学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料助多媒体示以下内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歌集,原来只称《》,以后被儒家奉典,改称《》。
收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的歌 305 篇,也称“ 三百”,些歌分”“雅”“ ”三个部分。
“ ”又叫“国”,是各地的歌,人民大众的口作,是《》中的精部分。
有许多篇章揭穿族治集人民的迫和盘剥,也反应了人的生状况和情生活。
《关雎》是《》之始也,也是《》第一篇。
先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明它价很高。
《史·外戚世家》曾述:“《易》基乾坤,《》始《关雎》。
《》美厘降⋯⋯ 夫之,人道之大也。
’,孔子:“《关雎》而不淫,哀而不。
”其声、情、文、俱佳,足以《》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全,整体感知1.学生听音配朗,正音,同出示投影:睢 (j ū ji一种ū)水。
窈窕(yǎ o ti:文ǎ静o)美好的子。
逑(qi ú):配偶。
荇莱 (x ī 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昼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笔(m ào):精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学案
24 《诗经》两首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节奏特点,体会《诗经》诗歌的美。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二、学习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体味分析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学习难点1.体会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的作用。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四、知识链接(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涉及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二)《关雎》和《蒹葭》《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是《诗经》第一篇,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初中语文九下六单元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㈢听范读,初步感知诗情,再由诗情指导朗读。
1、从词语中感受沉痛、悲凉的感情。
2、感受最后两句的感情变化。
3、根据沉郁悲壮的格调,来确定朗读方法。
㈣通晓诗意,辨析手法,深入体会诗情。
1、理解诗题,了解写作背景,为鉴赏诗歌打下基础。
2、抓住“起一经”“ 干戈”“ 四周星”词语,明确首联写的两件事。
2.通过品味重点词语,辨析手法,理解诗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体会诗情。
3.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历史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理解诗意,体会重点诗句蕴含的感情;掌握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难点:体味两首诗歌艺术特点;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
一、学习《过零丁洋》
3、 推荐阅读《正气歌》《山坡羊▪骊山怀古》 Nhomakorabea七、教学反思
3、明确颈联运用的对偶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及作用。
4、颈联设计巧妙,堪称诗史绝唱,分析其中的妙处。
5、尾联影响深远,体会其中的感情,感受诗人的形象。
㈤拓展延伸
你还能例举出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吗?吟诵出透着骨气的名句吗?
二、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1了解析诗题,明确怀古诗的特点,由《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进入赏析。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将带领学生继续探究鉴赏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诗歌学习方法。同时,让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精神营养,结合当前疫情,激发学生对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以及培养学生通过思索历史,关注现实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文天祥、张养浩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有感情朗诵并背诵两首诗词。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合作、讨论、集体交流、概括。
根据教师出示的资料,整理笔记,加强记忆。
通过三个环节的设计:齐读诗歌
欣赏意境美;再读诗歌,感受画面美;听读诗歌,概括画面内容,这样让学生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在感知诗歌音律美的基础上,感知诗歌内容,不是抽象的塞给,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主动地探究,主动地感知,教学设计更注重过程的教学,而不是只注重结果,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请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诗歌或相关的歌曲,来赞美我们所拥有的亲情、友情,乃至我们以后所憧憬的爱情。
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谈友情,一组:谈亲情,一组谈爱情,分组交流与合 作,归纳出相应的诗词与歌曲,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
六、课堂总结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是呀!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吟诵<<关雎>>和<<蒹葭>,再次领悟一下“思无邪”的艺术魅力。
古人 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但孔子在评说这首诗的风格特点时所说的两句话,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首诗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它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它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诗经》两首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 诗词曲五首教案与反思
24 诗词曲五首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1.反复诵读,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4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体裁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2.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设计意图】本环节学习《十五从军征》,先引导学生了解“乐府诗”及写作背景,再引导学生从诗歌朗读、诗歌翻译、内容分析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1.了解“乐府诗”及写作背景。
(1)乐府诗乐府:诗体名。
由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而来。
汉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歌诗”,魏晋南北朝人始将其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故乐府诗者,主要指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当时乐府机关采集编乐的歌诗。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写作背景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非常残酷。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正确朗读诗歌。
(1)读准字音。
生朗读诗歌,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冢(zhǒng)累累(lěi)狗窦(dòu)雉(zhì)旅葵(kuí)舂谷(chōng)羹饭(gēng)饴(yí)(2)读对节奏。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胡天:胡人地域的天空。 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锦衾薄:织锦被都显得单 薄了。 控:拉开(弓弦)。 都护:唐朝镇守边疆的 长官。 着(zhuó):穿。
诵读诗歌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歌赏析
3.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 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 乾坤。“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 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 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南宋末,全 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 义。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死不屈的决心。代表作有《正气 歌》等。
“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 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 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诗歌赏析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
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 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诗歌赏析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反
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返乡经历
始得归
归途中
返回家中 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 充满希望 希望落空 彻底失望 悲哀茫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4《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奏表特点,梳理文章脉络,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学生齐读三、检查预习(ppt显示)1.作品简介《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我国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诗集。
《乐府诗集》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写作背景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诗中的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
于是,诗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四、朗读指导1.听读诗词,纠正字音。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2.学生自由朗读诗词。
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2021学年)
河北省安平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安平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安平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诗经二首[教学目的]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关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教学重难点]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语设计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
《第24课 散文诗两首》教案
《第24课散文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爱给自己带来的深刻感受。
2、体会诗歌的内容。
3、了解爱背后的两位伟大的作家。
教学重点:赏析文章,从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
教学设计: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一位世纪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给他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朗星稀的一个夜晚,一本书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
1、你们知道这位世纪老人和她的朋友分别是谁吗?著名女作家——冰心印度诗圣——泰戈尔冰心正是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
2、那么,根据你查阅的和老师提供给你的资料,哪位老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二、的确,你会发现无论是他们的作品、为人,还是思想都充满着爱。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他们的两首诗《金色花》和《荷叶母亲》看看他们是怎么诠释爱、诉说爱的。
三、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而这种情感常常是靠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的,我们要领悟这种情感,就要明确这两首诗的主要意象。
(借什么来抒情的)金色花——荷叶母亲四、请同学们自己出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借这两种意象想要表达什么感情?对母亲的爱、两文有着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爱。
五、即使同样写母爱,两文还有着不同的特色,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
(找同学读课文)两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是否一样?金——天真、欢快、充满童稚的乐趣,享受母爱。
荷叶母亲——温馨、呵护、关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母爱。
六、同是写母爱的文章,可是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你更欣赏哪一篇呢?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来体会这不同的母爱。
喜欢金色花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读,争取让那些同学和你一样喜欢金色花,好不好?他们把你们感染过来没有,那你们就感染他们。
既然都没有,咱们就一起来谈谈你为什么这么坚持?《金色花》:1、写的充满生活气息,充满童趣——变成金色花①、在母亲祈祷时,发出香味,让她闻到花香。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课题《诗经》二首单元第六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富有韵味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品味和欣赏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重点1、仔细品味这两首诗,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2.、在品味诗歌的基础上,提高诗歌鉴赏能力,领悟诗歌的语言特色。
难点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因其共收录了305首民歌,又被称为《诗三百》。
其内容丰富多彩,是同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因而又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听,想。
用乐府诗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1、听朗读,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听出来了吗?这两首诗的朗读节奏很好把握,基本上都是两两停顿,只有《蒹葭》每节诗的后一句为两三停顿。
2、积累生字雎(jū)鸠窈窕(yǎo tiǎo) 参差(cēn cī) 寤寐(wùmèi) 蒹葭(jiānjiā) 溯洄(sùhuí)沚(zhǐ) 晞(xī) 湄(méi)跻(jī) 涘(sì) 芼(mào)坻(chí)3、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
听,并交流看法。
概括内容。
把握节奏,体会诗歌内容。
考查学生听读诗歌的能力。
点拨:《关雎》一诗写了一位男子对美少女的渴慕向往之情。
《蒹葭》写的是一位男子极力追求一位女子,但却无法得到她而产生的苦闷和伤感之情。
作品介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传说是由孔子编定的。
先秦称为《诗》,西汉时因“罢除百家,独尊儒术”而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第二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表达效果。
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一、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雎》,今天我们学习《蒹葭》,再一次体味《诗经》之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体味感情。
2、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蒹葭 jiān jiā伊人 yī rén溯洄 sù huí晞 xī湄 méi跻 jī沚 zhǐ坻 chí涘 sì3、教师作诵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宜读的平缓。
这两句以秋景起兴,引起正文。
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成浓霜,在这一苍凉的深秋清晨,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翘首眺望。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要读的肯定一些。
这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明他思见心切,望穿秋水。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的人。
“所谓” 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的。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阻隔,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可读的稍稍急切一些。
这两句写诗人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伊人仿佛在水中央。
虽相距不远,但茫茫秋水,咫尺天涯。
诗人恍惚迷离、思见而不能的形象如在眼前。
第四、第五两章要读的缓慢沉重。
试想,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的旷野,寻人不见,其心情何等焦急而惆怅!在这里,写伊人所在地点,用了“方”、“湄”、“涘”。
又用“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描述他寻找伊人困难重重,心情急切的情景。
根据提示朗读这首诗。
4、注意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此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寻。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采采:茂盛,众多。
已:停止。
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5、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蒹葭深秋的芦苇莽苍苍,清晨的白露凝成霜。
我思念的人儿她在哪,她正在隔水的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水中央。
深秋的芦苇一片片,清晨的白露没晒干。
我思念的人儿她在哪,她正在隔水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难登攀。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沙洲间。
深秋的芦苇花灿灿,清晨的白露没全干。
我思念的人儿她在哪,她正在隔水的那一岸。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又绕弯。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小岛间。
6、诗歌大意在一个深秋的清晨,一个小伙子来到河边,徘徊观望,眼前大片芦苇,脚下一层白霜。
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在河对岸的那个地方。
可是,有河水相隔,芦苇挡住视线,他走了一段漫长而艰险的道路,那姑娘却依旧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
全诗共三章。
由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诗人相会艰难、失望惆怅的心情,和深深的相思。
表现了他的痴迷、执着。
7、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三、合作学习领悟鉴赏(学生分组讨论,组内交流。
每组推荐两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感受诗意和人物形象。
)1、谈谈初读这首诗的感觉。
2、诗歌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惘之情。
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这些艺术形象的特点是什么?蒹葭、霜露、秋水——凄清的秋景(实景)(渲染气氛)伊人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及(幻境)上下求索的青年——执著追求(实景)3、有人说诗歌写一个人在苦苦地追寻。
“苦苦”这个词用得好,这个“苦苦”从哪里体会出来?“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为了心中的伊人,诗人追寻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的特点是什么?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长”、“跻”、“右”。
四、体会人物形象:1、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一会儿逆流而上,一会儿顺流而下,在大河上下反复追寻。
漫漫行程,咫尺天涯,而“伊人”可望不可即,令人无限惆怅!他却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之灯的情感状态。
若把三章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意味。
从环境上,由首章的“苍苍”,到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从时间上,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过程,形象地刻画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可见诗人对爱情的追求是多么执着、坚贞不渝!2、诗歌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诗歌的主人公一会儿逆流而上,一会儿顺流而下,不顾道路的艰险与漫长,在大河上下反复追寻,虽然“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他仍然缠绵痴迷,情深意长、执著专一。
他是一个为了理想上下求索,执著坚定,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2、“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蒹葭》全诗写的扑朔迷离、烟水苍茫,作品虽未着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
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伊人磁石般地吸引那位追求者,她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炽热执着的感情和碧水清露的烘托折射出来的。
从哲学的高度,“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那么,“所谓伊人”所指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所引发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3、对《蒹葭》的主题如何理解吗?这首诗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
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
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蒹葭》的主题,也可以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人生。
如爱情、事业、学习生活、理想的憧憬等等。
五、体会写作特点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体会《蒹葭》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这是《诗经》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重章叠句”。
所谓“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这种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形式,便于尽情抒发作者的感情,也便于诵读和记忆。
《蒹葭》的三章诗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诗人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合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痴迷、惆怅的感情,也得到尽情的宣泄。
据说,《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与音乐有着密切关系。
《毛诗序》中有这样的话“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
人们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曲子,配上词来唱,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而《诗经》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比较短小。
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
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唱到痛快为止。
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这样简单,又容易传唱,便于记忆,也就为人所乐于采用了。
重章叠句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六、比较阅读,问题探究《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
只选一个场景: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
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七、名句欣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代)柳永的《蝶恋花》(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稀少幽暗的地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八、课堂小结《诗经》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
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等手法和重章叠句等形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
《关雎》表现了一位男子对一位姑娘的思念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蒹葭》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向往和怀恋之情。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之中。
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
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九、布置作业1、背诵《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