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集合 说课稿

合集下载

中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成长》教学设计

中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成长》教学设计

中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成长》教学设计简介本文档介绍了我在中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教学设计作品《成长》。

该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在研究中成长发展。

目标通过教学设计,《成长》旨在达到以下目标:1.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自主研究能力;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5.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教学活动活动1:启发式研究通过启发式研究,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师将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新知识。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探究,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活动2:项目研究学生将参与一个跨学科的项目研究,培养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学生将在小组中合作解决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规划、研究、实施到展示,全程参与项目的各个阶段。

通过项目研究,学生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活动3:创意展示学生将展示他们的创意作品,发挥个人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创作和设计,并通过展示的方式与其他同学分享。

教师将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创意作品。

活动4:社区服务学生将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社会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或改善。

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调研、规划和实施社区服务项目,并引导学生反思他们的行为和影响。

教学评估教师将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来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 项目展示与评价:学生将展示他们的项目成果,并进行同行评价和自我评价。

- 创意作品评估:学生的创意作品将由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估,注重对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评价。

- 参与度与表现评估:教师将观察和评估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合作与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结论通过《成长》教学设计,学生将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发展,培养其自主研究能力、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提升其合作与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武陟一中魏建伟一、地位、作用分析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知识,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把集合的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安排为1课时.重点难点分析在教学中,我把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把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作为教学难点.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己举出各种集合的例子,初步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对象中的意义.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四、学生学情分析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认知情况来看,对于生活实例,他们的感性大于理性,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但是学生们富有好奇心,充满求知欲,愿意接触新事物.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因此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富创造性.五、教学策略分析1、教学方法与手段由于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起始课,而且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决定从身边实例出发,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法使知识点自然呈现、层层深入.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从学生已经熟悉的生活中的集合实例入手,逐步呈现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产生初步认识.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积极性.2、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倡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出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征,通过对列举法和描述法的对比,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表示集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类比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探索精神.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以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教室内的所有人能否组成集合作为引入,这样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集中了注意力,同时抛出问题,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接着介绍集合论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这样处理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背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类比归纳、理解含义此处我举得四个例子,既有数字又有图形,还有日常生活中的人和物,这些实例贴近学生生活,更进一步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紧接着通过老师引导,与学生一起归纳出集合的含义,并且让学生对四个例子进行解释,加深对集合含义的理解.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从个性中寻找共性,提升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能力.(三)合作探究、把握特征此处我设计的三个实例依然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通过教学过程活动化,知识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以下是我的教学实录.......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特征的情况下趁热打铁,给出以下4个例子.让学生稍加思考之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加深对集合中元素特征的理解.数学具有形式上的简洁美,在此处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符号表示,以及常用数集的记号.由于这些符号以后经常会用到,在课堂上理解的基础上更需要课下的强化记忆,达到“从来都不用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效果.(四)列举描述、恰当选择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在此给出了使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具体方法,为了巩固授课效果,在这个知识点后面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设计这道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求解兴趣,同时还可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让三位同学上台进行了板书,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表示集合时格式不准确,解题过程不规范,对于以上问题还需老师加以引导.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他们结果,而是向他们提问.”接下来我又连续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逐层递进,引导学生讨论用列举法表示相应集合的局限性,为描述法的出现做好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描述法的积极性,并在给出描述法表示集合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法的特点.(五)实战演练、拓展提升在这里我设计了两道用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的题目,这样设计首先是想考查学生对列举法、描述法掌握的情况,也希望通过两种表示方法的练习,更好地把握列举法和描述法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应当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集合表示方法.通过这道题目的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的数学思维能力.(六)归纳方法、课后延伸在这个环节,我首先引导大家对列举法和描述法进行了归纳,指明其特点并让大家根据情况进行恰当选择;小结部分采用学生回忆—归纳—总结的方式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在作业布置方面,一道必做题,巩固消化知识;一道选做题,课外拓展延伸,体现了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我的板书设计简明直观,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要点.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了感性认识;通过分层次地不断提问、启发、引导,触发了学生的理性思考,并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及时有效的点拨,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以提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正是这种需要,引领着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说教材:本课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

本课有三幅图:第一幅画的是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阿姨。

第二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

第三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尾巴变短了,找到了青蛙妈妈。

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青蛙生长的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认真观察图画,并通过朗读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说学生: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长过程的学生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充分感知课文,利用课件吸引学生。

同时,本课篇幅较长,需要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让后进生朗读好课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三、说设计:(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用一则谜底是青蛙的谜语导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头饰,让生形象感知两者的差异;然后请生提问,看看有什么问题要问它们。

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朗读看图,整体感知。

1.让学生准备读文:先说说遇到不会认的字怎么办,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

这样可以避免生因畏难而不读。

2.范读课文(可由师范读,也可由在自由读中表现得很好的孩子来范读。

)学生再读,标出自然段和生字。

3.同桌互读,正音。

4.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

教读长句。

(三)自主识字。

1.小组内自主识字,比方法,比识字量。

2.检查自学。

注意巩固翘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3.用生字说词。

(四)看图说话,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样子和“快活”理解。

感受体会,读好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细看图后抓住小蝌蚪的变化和相近的句式,从扶到放让学生学着自学。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对三角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对三角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对三角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背景介绍本说课稿是我在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教案,主题是三角函数及其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我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

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常用记法;2. 掌握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奇偶性;3. 学会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教材《数学》(高中版)第三册;2. 教具:PPT、黑板、彩色粉笔等;3. 学具:直尺、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画面,激发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兴趣,引发对问题的思考。

2. 知识讲授(15分钟):- 介绍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常见记法;- 解释三角函数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在单位圆上的几何意义;3. 深化理解(20分钟):-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和推理,发现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奇偶性;- 让学生举例说明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奇偶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拓展应用(15分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建筑物斜面的高度等。

5. 总结归纳(5分钟):复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做简单总结。

6. 课后作业(2分钟):布置相关练题,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我预期学生能够达到以下评价标准:1. 能正确运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记法;2. 能够准确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奇偶性;3. 能够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资料1. 《数学》(高中版)第三册2. 相关网站和教学视频。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随机抽样说课稿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随机抽样说课稿

2014年河南省中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暨观摩活动说课稿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3)简单随机抽样平顶山市·叶县高中孙河涛简单随机抽样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孙河涛,来自平顶山市叶县高中,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随机抽样》,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法学法设计、课堂结构与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分析这六个方面展开说明。

第一方面是教学背景分析我将从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两方面进行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是介绍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作为一种简单的抽样方法,它在统计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其它较复杂的抽样方法和统计思想奠定知识基础。

教学重点为理解抽样的必要性和原则及会用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抽取样本。

教学难点为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以及由此推断结论的可靠性。

(2)学生的情况分析高一的学生在思维上,有一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内容上,初中已积累了一定的有关简单随机抽样的知识。

在心理上,乐于探索,对统计学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

第二方面是教学目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上理解抽样的必要性和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的两种方法。

过程与方法上通过问题的分析、解决,体验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通过对身边事例的研究,体会抽样调查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三方面是教法学法设计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

就是在老师层层设问的引导下,让学生在互动中和小组讨论中去探究、去体验,最终获取新知。

第四方面是课堂结构与教学媒体设计本节课的课堂结构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用5分钟时间设置情境,引出抽样的必要性和原则;然后用25分钟时间,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主动去探究、去体验、去总结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荷叶圆圆》说课稿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荷叶圆圆》说课稿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荷叶圆圆》说课稿《荷叶圆圆》是一本以生态爱护为主题的儿童绘本。

本书着重讲述了一只小青蛙的成长故事,通过小青蛙和莲花的互动,让孩子们了解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本次说课将从导入、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我将向学生们展示一幅由学生自己绘制的关于自然景色的画作。

通过欣赏画作,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荷叶圆圆》,了解蛙类的生活习性,使学生们培养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们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表达。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动物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和珍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故事角色的互动,让学生了解蛙类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养成保护自然的好习惯。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并感受故事中传达的生态保护主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展示学生绘制的关于自然景色的画作,引发学生对自然的思考和探索。

2.故事讲解:通过详细阐述《荷叶圆圆》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小青蛙的生活环境和特点。

3.问题引导:提问学生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如何保护小青蛙的生活环境,如何保护自然资源等,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4.团体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问题展开讨论并集思广益,每个小组派代表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报。

5.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们通过观察和实践,探索如何保护小青蛙的生活环境以及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状态。

6.反思总结: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探索成果,并进行反思总结,让每位学生从中认识到自己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五、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学生绘制的画作,让学生们进入到自然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课件《集合的关系》定稿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课件《集合的关系》定稿

题型 3 数形结合在集合关系中的应用
【例 4】 已知集合 A={x|x<-1 或 x≥5},B={x|a≤x≤ a+4},若 B⊆A,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解:∵a+4>a,∴B≠∅.பைடு நூலகம்
∵B⊆A,∴有 a≥5 或 a+4<-1, ∴a≥5 或 a<-5. 深刻理解子集的概念,把形如 A⊆B 的问题通 过数轴转化为不等式组问题,通过解不等式组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 3、 若集合 A={x|x2+x-6=0},B={x|mx+1=0}, 且B A,求 m 的值. 思维突破:可求得 A={-3,2},使得 B A 的集合 B 有∅, {-3},{2}三种情况,故需分情况讨论.
解:A={x|x2+x-6=0}={-3,2}.
∵B A,∴B=∅,或 B={-3},或 B={2}. 即 mx+1=0 无解,或解为-3 或 2.
【问题探究】 1.符号“a∈A”与“{a}⊆A”有什么区别? 答案:“a∈A”是指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而“{a}⊆A”是 指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2.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吗?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
身的真子集吗?
答案: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任何一个集合都不 是它本身的真子集.
3.集合{∅}是空集吗?它与集合{0}有区别吗?
此时 A=B={1}与 A,B 中含有 3 个元
素矛盾,舍去. 1 q=-2, 解②,得 d=-3. 4 1 3 ∴q=-2,d=-4.
1 1 符合题意.A=B=1,4,-2.
题型 2 子集的综合运用
【例 2】 写出集合A={1,2,3}的所有子集和真子集 (课本11页例1) 【拓展总结】 写出下列集合的所有子集,并总结得出什么结论. (1)A={0};(2)B={0,1};(3)C={0,1,2}.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课件《集合的概念》定稿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课件《集合的概念》定稿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 例题2、 集合A是含有两个不同实数a-3,2a-1 的集合,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 [分析] 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得a-3≠2a-1, 可求出实数a的取值范围. •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A中有两个元素,由集合中 元素的互异性,可得a-3≠2a-1,所以a≠-2. • 即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R,a≠-2.
• 4.集合的分类 •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有限集 ________;含有无限 个元素的集合称为 ___________;不含任何元素的 无限集 空集 集合称为______,记作______. ∅ • 5.特殊数集及符号 • 自然数集记作____,正整数集记作______或 N* N+,实 N ____,有理数集记作 ______,整数集记作 ____ 数集记作____ . Z Q R
三、课堂小结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种元素的特征;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元素a,b,c是△ABC的三边 长,则△ABC一定不是( ) • A.锐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 C.钝角三角形 D.直角三角形 • [答案] B • [解析] 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知三角形的 三边长互不相等,故选B.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 例题3、 已知集合A由a+2,(a+1)2,a2+3a+ 3三个元素构成,且1∈A,求实数a的值. • [分析] 由于1∈A,故应分a+2=1,(a+1)2=1, a2+3a+3=1三种情况讨论,且在求得a的值之后, 应验证是否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 [正解] ①当a=1时,a2+a=a+1=2,不满足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舍去; • ②当a=3时,a2+a=12,a+1=4,满足题意; • ③当a=a2+a,即a=0时,a+1=1,不满足集合 元素的互异性,舍去; • ④当a=a+1时,a不存在. • 综上所述,实数a的值为3.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教案醉翁亭记原文及说课稿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教案醉翁亭记原文及说课稿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教案醉翁亭记原文及说课稿《醉翁亭记》的教案马香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文中所表现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理想。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教学难点: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学习方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漫步小石潭,体验了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抑郁忧伤;登岳阳楼,感悟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博大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欧阳修“醉翁之意“的旷达胸襟。

二认读,感受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

)1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一篇()的文章。

2有不理解的地方么?如果有,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想问地问题提出来?3文中哪一个字贯穿全文,并揭示全文的主旨?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与民同乐。

三品读,发现美《醉翁亭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佳作。

那么究竟它有那些美点。

让我们运用在前面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品读,发挥合作探究的能力,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领悟,用“《醉翁亭记》之美,美在——”的句式开头说一段话。

学生分小组研读、讨论、回答。

最后小结。

美在语言。

1语言凝练、含蓄。

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3注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也”、“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回环反复,一唱三叹。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认识钟表》说课稿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认识钟表》说课稿

《认识钟表》说课稿一、教学内容的分析1.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通过教材《认识钟表》,初步认识和使用钟表。

2. 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时钟的基本概念,学会观察时钟并能够读懂时间。

3. 本节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时钟和分钟的概念,并能够准确读写时间。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说出时和分的概念并读写时间,掌握数字1-60的阅读和书写。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3. 教育目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间,在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时钟和分钟的概念,并能够准确读写时间。

难点在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时间的概念,从而能够准确地读写时间。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本节课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时钟和图片时钟来认识时钟的构造和读法,加深他们对时钟的记忆。

2. 结合教具和多媒体,使学生能够通过更直观的方式来理解时钟和分钟的概念。

3. 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学习,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掌握时钟的读法和运用。

五、教学步骤1. 绪论(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时间的概念并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认识时钟(10分钟):通过图片和实物时钟,向学生介绍时钟的构造和指针的指向规律,让学生理解时钟和分钟的概念。

3. 读写时间(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时间的图片,引导学生准确读写时间,并与学生一起进行练习。

4.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读写时间的重点和注意事项。

5. 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课堂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6. 完成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时钟书写出规定的时间。

六、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时分配本节课共分为6个环节,共计50分钟。

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如上所示,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把握时间,保证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

中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___的教案

中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___的教案

中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___的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柳岸夜泊》这首诗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柳岸夜泊》的背景和作者___掌握《柳岸夜泊》中的词汇和表达技巧分析《柳岸夜泊》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和背景介绍(10分钟)向学生介绍《柳岸夜泊》这首诗的作者___,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诗歌创作风格。

提问学生对夜晚的印象,引入夜晚的意象。

第二步:朗读和研究词汇(15分钟)学生跟读《柳岸夜泊》,导师进行示范朗读。

解释诗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第三步:分析和讨论(20分钟)分析《柳岸夜泊》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问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有何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第四步:创作和表演(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创作,以夜晚为主题写一首小诗,并进行朗读表演。

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创作并进行朗读,促进合作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收获,让学生回顾所研究的诗歌知识和技巧。

提醒学生在课后进行《柳岸夜泊》的朗读和思考,进一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柳岸夜泊》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学生通过朗读和创作活动,能够提高自己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团队合作和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资料___《柳岸夜泊》诗词鉴赏资料。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农民教学设计及反思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农民教学设计及反思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农民教学设计及反思引言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赛事,旨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介绍获得一等奖的教学设计,以及对农民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背景所教授的课程为农民教育,旨在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

这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设计目标1. 提升学生对农业生产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培养学生的农村产业发展意识和创新思维。

3. 帮助学生掌握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和策略。

教学内容和方法1. 农业生产技能: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教授学生种植、养殖、农机操作等农业生产技能。

2. 农村产业发展:引导学生分析当地农村产业现状和问题,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农村产业发展方案。

3. 农业经营管理:引入实际案例,讲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

教学效果评估1. 研究成绩评估:通过课堂测试和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践操作评估:通过实践操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农业生产技能。

3. 课堂参与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反思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下问题和不足之处:1. 缺乏充分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导致学生对农业经营管理的理解不够深入。

2. 教学内容设计不够灵活,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点。

3. 教学评估方式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测试,缺乏对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估。

为了改进教学设计,我将采取以下措施:1. 增加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的内容,加强学生对农业经营管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点,调整教学内容,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度。

3. 调整评估方式,增加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估,如通过项目设计和演讲等方式。

结论通过对农民教学设计的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相信能够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教育质量,为农民教育做出积极贡献。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河南省实验中学崔爽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崔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实现我的教学设想.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A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二课(§2.1.2),根据我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划分为“指数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这两课时,今天我所说的课是第一课时.指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不仅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基础,同时其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体会数学之美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的重要课程.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指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第一次对一个函数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在初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困难,但指数函数的总体难度不大,随着数学思想的建立和对函数知识系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均可熟练掌握.三、设计思想1.函数及其图象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及图形计算器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指数函数,对其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运用.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培养学生“体会-总结-反思”的数学思维习惯,提高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四、学习目标“目标导引教学”是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之一,一节好课,首先要解决的是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我对课标中的要求做了详细的分解。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理解并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首先,我从认知层次的三个维度对课标进行了分解,具体如下:依据行为动词,我又从能力层次将课标进行了再分解,具体如下:由此确定的学习目标为:1.通过具体实例,经过合作交流活动得到指数函数的概念,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并对指数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2.借助图形计算器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归纳、猜想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3.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之美、体会数学方法之重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集体意识.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的产生过程;教学难点: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指数函数性质.六、教学过程本节课我采取“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教学设计,同时采用“点拨式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六人小组,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借助五个环节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具体内容如下: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分为教师板书和学生板书两块内容,教师板书,我侧重将本节的三个主要内容展示在黑板上,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学生板书,我将留给学生展示作图成果,便于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课后实践:教材59页A组第7题(2)、(3);第8题(1)、(4)我将以从上六个方面来实现本节课教学设想,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寻找快乐.谢谢!。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课件《集合的表示方法》定稿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课件《集合的表示方法》定稿

• 练习4: 定义集合运算:A*B={z|z=xy,x∈A, y∈B}.设A={1,2},B={0,2},则集合A*B中所有元 素之和为( ) • A.0 B.2 • C.3 D.6 • [分析] 欲求A*B中所有元素之和,需先确定A*B中 的元素,而要求A*B中的元素,需弄清A*B的含义.
• [解析] ∵A*B中的元素是A,B中各任取一元素相 乘所得结果, • ∴只需把A中任意元素与B中任意元素相乘即可. • ∵1×0=0,1×2=2,2×0=0,2×2=4, • ∴A*B={0,2,4}, • ∴所有元素之和为0+2+4=6. • [答案] D
•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特征性质的概念; 2、掌握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 3、能够运用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一、知识梳理 列举法 、 • 1.表示集合的方法常用________ 、_________ 描述法 _________. 图形法
2、把集合中的所有元素都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 内,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
列举法 .例如:{2,4,6,8}. ________ 3.如果在集合 I 中,属于集合 A 的任意一个元素 x都具有 性质 p(x) ,而不属于集合 A 的元素都不具有性质 p(x) ,则性质 特征性质 . p(x)叫做集合A的一个__________ 于是,集合A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质p(x)描述为{x∈I|p(x)}.它表(x)的所有元素构成的.这种表示集合的
二、典例解析
列举法表示集合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例题1、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构成的集合; A={0,1,2,3,4,5,6,7,8,9}.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构成的集合; B={0,1}. (3)由1~20的所有质数构成的集合. C={2,3,5,7,11,13,17,19} (4)A= {x N | 0 x 5} (5) B {x | x2 5x 6 0} [分析] 列举法就是把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列举出来,要注 不重 不漏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集合优质课教案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集合优质课教案

人教A版必修1授课人:黄涛开封高中2013年12月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 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 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介绍集合论产生的背景和集合在生活及数学中的例子. 提出问题:同学们全部走进教室,老师关上门,教室内的所有人组成集合,并且以前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也曾经接触过一些集合: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的集合;圆的定义,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知识探究(一) 观察下面的一些例子(1) 以内的所有素数; (2)所有的正方形;(3)方程 的所有实数根; (4)开封高中2013年9月入学的所有高一学生; (5)东风汽车厂2013年生产的所有汽车.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1)确定的对象; (2)放在一起,构成总体.1202320x x -+=讲授新课: 一 集合的概念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知识探究(二) 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征?思考1:开封高中1615班个子高的男生能否构成集合? 1.确定性 构成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思考2:方程 的解集中的元素是什么?2.互异性 为了区分集合中的各个元素,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思考3:开封高中1615班的全体同学组成一个集合,调整座位后这个集合有没有变化?由此说明什么?3.无序性 元素排名不分先后,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二 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例1 判断以下对象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小于 8的自然数的全体;(2) 你周围的同学; (3) 英文中的 26 个字母; (4) 非常好听的歌曲.三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我们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 A ,B ,C ,… 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 a ,b ,c ,…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A ,那么某元素a 与集合A 有哪几种可能2210x x -+=关系?四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 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 a 属于 A , 记作 a ∈A ,读作“a 属于 A ”;(2)如果 a 不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 a 不属于 A , 记作 a ∉A ,读作“a 不属于 A ”.五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N ;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正整数集,记作N * 或 N +; 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整数集,记作Z; 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有理数集,记作Q ; 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有理数集,记作R.学以致用:例2 用“∈”或“∉”符号填空:(1)___N (2)___ Q (4) ___ R(5)237Q (6)2N六 集合的表示方法(一)自然语言法 (二)列举法我们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内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注:1.元素之间用“,”隔开;2.元素不重复不遗漏; 例3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0π(1)小于8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3)由 以内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 解:(1)设小于6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为 ,则 (2)设方程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 ,那么 (3)设由 以内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为 , 那么 知识探究:思考1:能否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 的解集?思考2:如何用数学式子描述上述集合的元素特征? 思考3:上述集合可怎样表示?(三)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具体方法是: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注: (1)弄清集合中代表元素的含义; (2)不能出现未被说明的字母;(3)代表元素的取值从上下文的关系来看,若是明确的, 可以省略.巩固提升:例4 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A }{0,1,2,3,4,5,6,7A =2x x =B }{0,1B =73x -<}{10D x R x =∈<(2)方程120120C }{2,3,5,7,11,13,17,19C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x x =,10x R x ∈<且,x R x Z ∈∈,x R x Z ∈∈(1)方程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解:列举法描述法 (2)由大于3小于10的整数组成的集合解:列举法 描述法 方法总结:1. 使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2. 采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可以表示元素的共同特征.课堂小结:1.集合的概念;2.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4.常用的数集及记法;5.集合的表示方法及适用条件.课后作业:必做题:教材P11 习题1.1 A 组 2,3题. 选做题:结合所学知识,举几个集合实例. 板书设计220x -=A ={}220A x R x =∈-=}{310Bx Z x =∈<<}{4,5,6,7,8,9B =。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说课稿 张世科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说课稿 张世科

《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说课稿焦作市第十一中学张世科《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说课稿教材: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三章第四节第二课时授课教师:焦作市第十一中学张世科尊敬的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圆锥曲线是平面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也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天文、物理等其他学科技术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生产或生活实际中有着大量的应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高二年级数学选修2-1第三章第四节第二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并能够解决简单问题;②能够熟练运用直接法和定义法求曲线的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的过程,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中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自主思考的习惯与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

3.教学重难点重点: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及简单运用;难点: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的探索研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与简单几何性质等基础知识,掌握了求解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但知识还不够系统完整,方法还需进一步熟练。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探究问题的能力尚需进一步培养,合作交流等方面有待加强。

教学策略1.教学理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以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知识。

2.策略设计以“发现——探究”为主导,在“诱思探究教学”模式下,设计了三个认知层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三、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二次函数说课稿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二次函数说课稿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二次函数说课稿二次函数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一章内容,它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说课稿围绕着二次函数这一主题展开,分为导入、展示、设计、训练和复习五个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与应用。

一、导入大家好,我是XX,首先,我将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认识二次函数。

我们都知道,洗手间的配件公司需要生产一个抛物面形状的洗手盆。

假设我们是这家公司的设计师,请问我们该如何确定洗手盆的形状呢?二、展示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

二次函数是形如y=ax²+bx+c的函数,其中a、b、c为常数,且a≠0。

通过变量a、b、c的取值,可以确定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

我们先来看一下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

将函数y=ax²+bx+c的参数a、b、c进行变化,观察图象的变化,可以发现以下规律:当a>0时,图象开口朝上;当a<0时,图象开口朝下;当b>0时,图象向左平移;当b<0时,图象向右平移;当c>0时,图象上移;当c<0时,图象下移。

通过掌握这些特征,我们可以对二次函数的图象进行初步的判断。

三、设计接下来,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二次函数的理解,我们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给定二次函数y=ax²+bx+c,当参数a、b、c依次为1、0、-1时,画出函数对应的图象。

问题二:根据函数y=x²-4x+3拟合现实问题的图象,解释该函数图象代表的意义。

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将会进一步熟悉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去。

四、训练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道综合性的例题练习,题目如下:已知函数y=ax²+bx+c的图象上有两个不同的零点x₁和x₂,且x₁+x₂=5,x₁x₂=6,求a、b、c的值。

这道题目要求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通过所给条件求解二次函数的参数a、b、c的值。

《我是什么》说课稿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

《我是什么》说课稿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

《我是什么》说课稿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我是什么》说课稿【说教材】《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

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全文共五段,重点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水的变化;水的形态;水给人类带来的利弊。

【说理念】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

力求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

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再结合教材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一课时可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说目标】1. 学会10个生字,会认15个生字。

2. 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会用“温和”说句子。

3.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冰雹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

教育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说教法】低年级阅读教学应把词句训练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三种教法:1. 直观演示法。

通过生生互动演示、师生互动演示,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参与训练,激活思维,读懂课文的词句。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这节课,我制作了优秀的课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诱发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3. 鼓励欣赏法。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爱如茉莉教案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爱如茉莉教案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爱如茉莉教案爱如茉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和写字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老师: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学生:读课题《爱如茉莉》。

老师:理解课题。

作者形容茉莉花用了一个什么词语?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文中母女俩的话题是什么?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揭示了“爱如茉莉”?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1-5、6-8、9-12、13-16、17-18)。

3)文中母女俩的话题是什么?作者形容茉莉花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揭示了“爱如茉莉”?(6-16)三、精读课文、读中悟“爱”老师: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6-16)自然段,一定要出声,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读的时候要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

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表)现出来的。

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交流:老师:先把自己划出来的读给大家听,从哪些细节,哪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

根据学生的回答,不分先后,出示句子: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___,记住,再告诉他,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小狗找骨头》说课稿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

《小狗找骨头》说课稿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

《小狗找骨头》说课稿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小狗找骨头说课稿1. 简介本说课稿是为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准备的一等奖作品,主题是《小狗找骨头》。

该故事以小狗找骨头为情节,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推理能力,以及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2. 教学目标-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 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通过观察和判断找到正确的答案。

-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活动中相互帮助和合作。

3. 教学内容- 故事简介:小狗丢了骨头,它开始寻找骨头的线索,需要通过观察和推理找到正确的答案。

- 观察力训练:让幼儿观察不同的图案和物体,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 推理能力培养:通过给出线索,让幼儿用推理的方法找到正确的答案。

- 团队合作: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和对问题进行解释,引导幼儿思考和观察。

- 游戏法:通过游戏方式进行观察和推理训练,增加趣味性和参与度。

- 小组讨论法:让幼儿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5. 教学评价- 参与度: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问题的思考程度。

- 合作能力:观察幼儿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互相帮助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观察力和记忆力:通过幼儿对图案和物体的观察和记忆情况进行评估。

- 推理能力:观察幼儿在给定线索下的推理和判断能力。

6. 教学资源- 故事书籍《小狗找骨头》。

- 图案和物体的图片或实物。

- 小组合作的游戏道具。

通过《小狗找骨头》这个故事,我们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推理能力,同时促进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这是一个既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我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教研究.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安排为1课时.
【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我把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把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认知情况来看,对于生活实例,他们的感性大于理性,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但是学生们富有好奇心,充满求知欲,愿意接触新事物.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因此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富创造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熟练掌握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及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起始课,而且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决定从身边实例出发,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法指导方面,使教学过程活动化、学习过程自主化、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体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以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教室内的所有人能否组成集合作为引入,这样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集中了注意力,同时抛出问题,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接着介绍集合论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这样处理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背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类比归纳、理解含义
此处我举得五个例子,既有数字又有图形,还有日常生活中的人和物,这些实例贴近学生生活,更进一步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紧接着通过老师引导,与学生一起归纳出集合的含义,并且让学生对五个例子进行解释,加深对集合含义的理解.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从个性中寻找共性,提升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能力.
(三)合作探究、把握特征
此处我设计的三个实例依然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通过教学过程活动化,知识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以下是我的教学实录.......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特征的情况下趁热打铁,给出以下4个例子.让学生稍加思考之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加深对集合中元素特征的理解.数学具有形式上的简洁美,在此处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符号表示,以及常用数集的记号.由于这些符号以后经常会用到,在课堂上理解的基础上更需要课下的强化记忆,达到“从来都不用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效果.
(四)列举描述、恰当选择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在此给出了使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具体方法,为了巩固授课效果,在这个知识点后面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设计这道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求解兴趣,同时还可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让三位同学上台进行了板书,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表示集合时格式不准确,解题过程不规范,对于以上问题还需老师加以引导.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他们结果,而是向他们提问.”接下来我又连续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逐层递进,引导学生讨论用列举法表示相应集合的局限性,为描述法的出现做好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描述法的积极性,并在给出描述法表示集合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法的特点.
(五)实战演练、拓展提升
在这里我设计了两道用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的题目,这样设计首先是想考查学生对列举法、描述法掌握的情况,也希望通过两种表示方法的练习,更好地把握列举法和描述法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应当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集合表示方法.通过这道题目的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归纳方法、课后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引导大家对列举法和描述法进行了归纳,指明其特点并让大家根据情况进行恰当选择;小结部分采用学生回忆—归纳—总结的方式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在作业布置方面,一道必做题,巩固消化知识;一道选做题,课外拓展延伸,体现了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我的板书设计简明直观,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要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了感性认识;通过分层次地不断提问、启发、引导,触发了学生的理性思考,并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及时有效的点拨,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以提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正是这种需要,引领着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