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都有什么人物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都有什么人物
2021-09-24
鸿门宴的主人公是刘邦。
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
下面是《鸿门宴》各人物形象分析相关内容,来看一下!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鸿门宴》各人物形象简单分析
张良:沉稳机智,处事不惊,处事有方,知人知己,多谋善断。
范增:越俎代庖,妄自尊大,骄横急躁,老谋深算等
樊哙: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中有细,粗犷豪放。
项庄:勇而无谋,笨拙无能。
刘邦:能屈能伸,善于应变,善于纳谏,知人善任。
圆滑狡诈,细心机警。
项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大无谋,寡谋轻信,沽名钓誉,缺乏
远见。
项伯:徇情,泄密,糊涂蛋。
曹无伤:鲁莽草率。
2《鸿门宴》的故事大概
项羽得知刘邦入了关中,大怒,立刻回师咸阳,在函谷关外守候,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不得不去。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加之樊哙相助,安然逃脱。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忠诚勇敢
对刘邦忠诚
张良始终忠诚于刘邦,为其出谋划策 ,为刘邦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勇敢担当
在危机时刻,张良敢于担当,为刘邦 化解危机,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精神。
善于谋划
战略眼光
张良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能够 为刘邦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 布局。
谋略策划
在关键时刻,张良能够精心策划谋略, 帮助刘邦化解危机,取得胜利。
他意识到刘邦是项羽未来称霸的潜在 对手,因此极力主张消除后患,以确 保项羽的霸权地位。
果断狠辣
在鸿门宴中,范增展 现出了果断狠辣的一 面。
他对局势的判断和行 动都非常果敢,不拖 泥带水,不留后患。
当机会出现时,他毫 不犹豫地采取行动, 试图一举消除刘邦的 威胁。
谢谢观看
善于激励
刘邦懂得如何激发人才的潜力,让他们在工作中 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宽容大度
对于有才能的人,刘邦总是能够给予充分的信任 和尊重,不轻易怀疑和猜忌。
02项羽的人物形象 Nhomakorabea英勇善战
总结词
项羽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军事统帅,他率领楚军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奠定了 他在反秦斗争中的领导地位。
详细描述
项羽勇猛果敢,擅长运用骑兵突袭和快速机动战术,使他在战场上屡次取得胜 利。他的军事才能和英勇善战的形象使他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尊敬与拥戴。
冷静沉着
01
02
03
面对危机不慌
在鸿门宴危机中,刘邦表 现出了冷静和沉着,能够 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善于控制情绪
无论在胜利还是失败的时 刻,刘邦都能保持冷静, 不轻易表露情绪。
深思熟虑
刘邦在做决策时总是经过 深思熟虑,不会因一时的 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垓下之战》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必学的文言文,也是司马迁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项羽——这位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那么你知道项羽在鸿门宴的人物形象是怎么样的吗?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的资料。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篇1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项羽首先,项羽是个英雄。
秦时皇帝游会稽之时,年少的项羽就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志向远大。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本无任何基础的项羽却凭自己的英勇和胆识,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项羽也就没有大汉王朝。
东城快战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
史记曾这样描写:“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从这便可以看出项羽的威风。
项羽称霸时不过二十六七岁,可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战时只要霸王一张目叱之,谁看见了都得吓得屁滚尿流,这该是多大的气场。
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
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立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
他们两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
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
大敌当前,岂能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
樊哙为救其主,敢作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兼备,堪称好汉。
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
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
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的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发生于公元前206年。
宴会上主角们各具性格,这里将进行人物性格分析。
1. 项羽:勇猛果敢
2. 刘邦:精明谨慎
刘邦是宴会上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精明谨慎,足智多谋的领袖。
不同于项羽,刘邦更重视计划和策略。
他不急于行动,而是认真分析整个局势,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他的外表庸俗,但却善于借鉴敌人的优点。
这种谨慎的性格让他更能鞭策自己的部下,并迅速调整自己的行动,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吕布:野心勃勃
吕布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男人,具有野心勃勃的性格。
他野心勃勃,希望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在宴会上,他向项羽表明自己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并提出加入项羽的要求。
不幸的是,他受到了项羽和其他成员的嘲笑和不屑,这触发了他的狂妄和愤怒。
他也有盲目自信的一面,忽略了自己的劣势和缺陷。
4. 韩信:狡黠多端
韩信是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狡黠多端的人,总是设法从困境中脱身。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但他的智慧和反应灵敏度让他在宴会上很快就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
他擅长利用关键时刻来展示自己,如在宴会上与项羽难分难舍之时,他提议用炮轰鸟群的方式来解救孙子,这让项羽感到非常惊讶和欣赏。
然而,韩信的性格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例如他的狡猾做法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综上所述,鸿门宴上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事件的发展和结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鸿门宴成为历史上著名事件的原因之一。
《鸿门宴》人物比较
《鸿门宴》人物比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精彩篇章如百花盛开,艳放其中,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便是其中一朵。
它展示了秦汉之际刘邦、项羽两支武装力量的初次对抗,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人物的鲜明形象,表现了人物的丰富性格,预示了项、刘的不同命运。
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
将帅之比:上驷对上驷项羽其性格可用三个字概括:傲、直、仁。
其傲表现有四:一是接到曹无伤“沛公欲王关中”之密报,立即决定进攻,深层原因是他曾击败秦的主力,各路诸侯都已默认其“霸主”地位,而刘邦称王之举触犯了他的尊严;二是从宴饮坐向可明显看出其傲慢自大;三是席间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亦不表态,也是因刘邦“籍吏民,封府库,以待将军”等语维护了他的尊严,深层原因是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四是对樊哙闯宴、斥责格外宽容,原因之一也是樊哙将他看得比怀王还高,有求赏之意,这也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
骄兵易败,有此四者,其决策失误之大,自不待言。
其直表现有三:一是一接到左司马密报即大怒,立即下令飨卒攻刘,对此举之得失毫不考虑;二是刘邦军门自谢,并言有小人离间,沛公话还未完,项羽已截口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一句便断送了功臣性命;三是沛公不辞而别,项王知后坦然受璧,置之坐上,丝毫不觉沛公离因,憨直之态,令人忍俊不禁,无怪亚父要剑撞玉斗,大骂“竖子不足与谋”。
其仁表现亦有三:一是宴中范增数次举?i提醒,击刘于座,项王默然不应;二是项伯与沛公约为婚姻后进言于项羽,要善遇刘邦,项羽即许诺;三是沛公离去后项羽并未下令追击。
此举除无机心外,也与其天性中之“仁”有关。
刘邦其性格亦可用三字来概括:狠、变、谋。
坚决果断,冷峻狠毒,是刘邦的第一个特点。
沛公宴赴鸿门,侥幸捡回一条性命,回营后即诛杀曹无伤,此狠之小者;此外,明时王象春诗《书项王庙壁》中有“鼎上杯羹弃翁姥”句,言项羽曾以烹刘父以挟,刘邦竟言要分一杯肉羹,此狠之大者。
浅析《鸿门宴》人物形象的塑造
浅析《鸿门宴》人物形象的塑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史文学价值的高度评价。
这个评价鲜明地表明《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文学作品。
它不朽的艺术魅力,不仅得力于司马迁对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而且也得力于他运用了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多种表现手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鸿门宴》这篇文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点。
它不仅写了楚汉战争的历史事实,而且还采用了大量的文学表现手法,塑造出刘邦、项羽、张良、樊哙、范增等鲜明人物形象。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鸿门宴》这篇文章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
其一,文章在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比较得当,选择了富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通过项、刘双方力量的对比,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创造了条件。
作者为了揭示刘、项那十分鲜明、互不雷同的性格特点,并没有正面展示楚汉战争中惨烈的战争场面,而是选取了这一历史过程中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的“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通过项、刘双方力量的对比加以再现。
而“鸿门宴”上的这场斗争,实际上是楚汉相争,项、刘图霸的第一回合。
项、刘都想独吞农名起义的胜利果实,然而项强刘弱,各不相让,于是演出了一出出你死我活、明争暗斗的活剧。
因此“鸿门宴”这场争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并不压于千军万马征战沙场的刺激。
同时,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把项羽的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刘邦的委屈求全、狡猾多变在这场斗争中表现出来。
其二,文章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例如,项羽出生楚国贵族,勇武过人,但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且智谋不足。
在鸿门宴上自大无谋,沽名轻敌,当听到曹无伤告密后,勃然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暴露了他骄傲自大,不可一世的神气。
当他听了项伯“善遇之”的话后,又马上许诺,轻易改变主意,不去进攻刘邦,表现出他头脑简单、刚愎自用的特点。
当刘邦假意殷勤,说什么“令将军与臣有隙……”时,他毫无觉察,反而将告密的曹无伤和盘托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刘邦:善于拉拢,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坚决果断,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2、项羽: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矜功伐。
3、樊哙:忠心耿耿,粗中有细,果敢勇猛。
4、曹无伤:不忠不义。
5、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
6、项伯:重情重义,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鸿门宴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一、关于项羽的形象。
1、自矜功伐,自尊自大。
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
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自矜功伐而最后终于遭致失败,就是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
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2、优柔寡断。
项羽虽然英勇善战,骄横残暴,却又有他优柔寡断的一面,耳朵根软,容易轻信别人,他听了曹无伤的告密,马上大怒,要出兵进击刘邦,因刘邦冒犯了自己的尊严;而项伯一对他说刘邦的好话,他竟又允许“善待”刘邦。
3、刚愎自用。
他自恃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有足够的警惕心,在刘邦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怜相面前,他更加硬不起心肠,丝毫听不进范增的进言,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迟迟不表态、终于放刘邦安然离去。
他尽管能够称雄一时,但最终还是夺不到天下。
4、昏暗无谋,敌友不分。
竟然十分愚蠢的出卖朋友,绝敌营内应。
他傻乎乎地向对手泄露身在对方营垒愿意为自己充当间谍提供情报的曹无伤,彻底断绝了对方人员投靠己方之路,从而也切断了对方内部的重要情报来源。
5、意气用事,麻木不仁。
运筹军事,如同儿戏,关键时候突然改变急击刘邦的决定,缺乏战略头脑,沛公逃席却安然受璧,麻木不仁,毫无政治军事斗争的敏锐性,根本就看不到事情发生后所形成的极大潜在隐患。
6、不善用人,养奸贻患。
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计谋,甚至后来竟然怀疑并撵走这位忠心辅弼自己的军师,而对充当内奸的叔父反而言听计从,竟然毫无怀疑,一直重用。
二、关于刘邦的形象。
1、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刘邦本来是一个不事产业的无赖,贪财好色。
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他错误地采取了“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与项羽产生冲突。
但是在张良的诘问下,又能够虚心地承认错误,接受意见。
《鸿门宴》人物形象
《鸿门宴》人物形象一、刘邦、项羽形象分析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
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
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二、张良、范增形象分析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
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
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
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
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
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
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
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人物形象探究
善于运筹帷幄,因此他的登场总是代表着危机、 挑战和机遇。 精明大器的他在政治上具有强有力的掌控和领导 能力。
刘备的形象
1
三顾茅庐
刘备三次拜见诸葛亮,最终请他出山相助形成三国时期的局势,逐渐为后来的剧 情开始构筑基础。
2 多角度表现
通过不同样式的图文排版,呈现了多方面的 人物形象特征,使得观众对这些人物有了更 清晰的认识和印象。
2 忠诚的人格魅力
他虽未获功,但却被一群有志之士敬重。陈 平的形象充满了忠诚的人格魅力,是古代人 物形象中难得一见的正直,代表了一种朴素 而深刻的精神境界。
3 通往成功的道路
陈平在本剧中没有直接参与鸿门宴的筹备和 组织,但是他帮助吕布击败曹操,为鸿门宴 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4 所表现的价值观
他所表现的价值观,例如忠诚、正义、和谐 等,都一直是古代人物形象的最佳代表之一。
议论和辩论
宴会期间,参与者们纷纷表达 了对时局和天下大势的看法, 他们的议论和辩论使得鸿门宴 变得备受关注和传颂。
剧变和动荡
最终,曹操在宴会结束前夕触 发了他的密谋,使得局势逐渐 激化。袁绍惨遭失败,许多功 臣和重要人员也无法幸免于难。
结论与总结
1 深入人心
本次人物形象探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大,通 过本次活动,我们对古代历史人物形象有了 全面的了解。
《鸿门宴》人物形象探究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通过对该事件中的多个人物形象深入 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物的信仰、决策、行动以及背后深藏的动 机和情感。
陈平的形象
1 担任谋士
陈平自觉完成自己作为谋士的职责。他忠诚 而不失聪明,言论和行动始终站在舍身为国 之立场,得到了各方人物的信任。
《鸿门宴》人物形象解析
• 人们大概都熟悉张良拾履的故事。 传说张良闲暇时在桥上散步,有一位老年 人,身穿粗布短衣,走到张良呆的地方, 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 去拾鞋。”张良猛然一惊,真想揍他,一 见如此大的年纪,就给他拾了鞋。老人要 张良替他穿上,张良既已为他拾鞋了,也 就跪下来为他穿鞋。穿好后,老人笑着走 了。走了1里远,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 个孩子很可以培养,过5天,天一亮你来等 我。”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 粮道,吾 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 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 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 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公元前197年,陈稀反汉,自立为王。次 年,张良跟随刘邦出兵,消灭了陈稀。这 年正月,刘邦的妻子吕后杀韩信,三月杀 彭越;七月,英布反汉,第二年败死。张 良看到这种情况,便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 他说:“我的祖先是韩国宰相、韩国亡后, 我舍去万金家财,为韩国报仇。我只有三 寸之舌,就封万户侯,对一个普通人来说 已达到极点了。我的愿望已经达到了,我 想学道去。”后来,张良学道8年后去世。
刘邦——从浪子到皇帝
•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 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 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 他人为己所用。 •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 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 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 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 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 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 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历史趣谈鸿门宴人物形象 鸿门宴里面有哪几个主要人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鸿门宴人物形象鸿门宴里面有哪几个主要人物?
导语:鸿门宴,这道千古大宴,杀气腾腾了几千年,时至今日,仍旧在香飘四野,热气四溢。
虽然这新上映的《鸿门宴》将好宴变成了馊宴,将英雄演成了
鸿门宴,这道千古大宴,杀气腾腾了几千年,时至今日,仍旧在香飘四野,热气四溢。
虽然这新上映的《鸿门宴》将好宴变成了馊宴,将英雄演成了小人小人演成了英雄,将主角演成了配角将配角演成了主角,将剑舞热血变成了琵琶小调,将柔情烈女演成了风尘弱质,将十面埋伏演成了笛萧表演,将英雄饮恨演成了小人穷途,将一席大宴变成了一盘大棋,可是,既然这么热,我们又何妨凑下热闹呢?所幸,历史尚在------
项羽:西楚霸王,英雄盖世。
英勇有余,智谋不足
性格分析:无疑,项羽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不甘居人之下,早期在街上见秦始皇巡视路过便说“彼可取而代之!”,后期楚汉争霸,虽拥立怀王为义帝,但终究不甘为人之臣,遂将其所害。
项羽是自负的,他有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唯我独尊骄矜自负,听到刘邦入关就大怒,只许自己不许他人,他又是天真单纯寡谋轻信的,随便刘邦的几句话,他就心软不忍下手,随便张良的一个小计,他就疑心范增,把范增气走。
范增那样该信的人他不信项伯那样不该信的人他又信,所以才最终招败。
然而最终,他又是光明磊落,大度,尽管其曾经屠城坑杀无数人,最后又自刎乌江,也不失为千古英雄一个。
如李清照所写:“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最好的评价。
虞姬:柔情烈女,倾国倾城
性格分析:虞姬是一代佳人,所以她是美丽的,虞姬又是柔情的,似水柔情才能溶化了钢铁英雄那颗坚硬的心,从而化为绕指柔。
然而,
生活常识分享。
浅析《鸿门宴》中刘邦形象的特点
析
XI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而其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课文中的文言文篇目都是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然而,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长期陷于只见“字、词、句”、不
见“篇、章、人”的泥淖之中。
一些教师上课讲字词,下课反复整理字词,疲惫不堪;学生则上课听字词、记字词,课后背字词、默写字词,对文言文学习毫无兴趣。
这样既磨灭了教师的教学激情,又扑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僵硬的文本分析不过是对篇章结构的肢解,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只有那些貌似与文本相隔甚远、对高考毫无裨益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他们走进文本,徜徉在文言文的海洋中。
在《红楼梦》中,香菱在学诗时曾有过这样感悟:“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有似乎无理在线课堂。
【课外阅读】《鸿门宴》人物赏析
【课外阅读】《鸿门宴》人物赏析《史记•鸿门宴》中人物形象的丰富饱满,生动鲜明,不仅得力于司马迁对材料的取舍和安排,而且也得力于他使用了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他尽力避免一般地梗概地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
对于一场浩大的军事行动,作者寥寥几笔就交待清楚。
破关而入,攻城守战,均一笔带过,突出项羽的一怒。
鸿门宴中,繁琐礼仪,推杯换盏都舍去不写,而专抓住范增的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刘邦私逃几个环节加以渲染,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紧张的斗争中,表现他们各自的优点和弱点,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在鸿门宴中,盖世英雄项羽的表现坦率而少谋略,既没有钜鹿之战的豪气,也缺少后来垓下被围,乌江自刎时的悲壮,显得优柔寡断,则愎自用。
钜鹿之战把项羽的地位推向顶峰,唯我独尊。
所以他不顾当初的约定,听到刘邦已入关中后,勃然大怒,破关而入,直指刘邦兴师问罪。
刘邦的假意奉承,又让他立刻心软了下来,不但轻易相信了刘邦的话,而且胸无城府地把告密人坦率告之,导致曹无伤枉送性命。
在他的眼中,曹无伤本来就无足轻重,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
这种盲目的自高自大害得他后来孤单无助,四面楚歌,许多原来对他抱有希望的人都离他而去,比如韩信、范增。
在战场上,项羽神勇异常,气魄惊天撼地,但是在政治斗争上,幼稚天真。
他看不清当时的形势,只想着为楚报复暴秦,坑杀秦兵,火烧秦宫,大封诸侯,快意恩仇,然后衣锦还乡。
他斗不过刘邦。
刘邦也不轻易相信别人,当张良向他告知项伯带来的消息时,他怀疑张良,但马上又转变了态度,对项伯卑辞恭貌,和张良一样的与之称兄道弟,既拉拢项伯为他在项羽面前说好话,也感动了张良,让他们在宴会斗争中时刻保护着他。
刘邦是虚伪奸诈,善于委过于人的。
做关中王是他的梦想,一旦得以实现,他便有些得意忘形,真的去做准备了。
当形势不利,危难当头之际,又立刻翻脸不认人,推出替罪羊来。
《鸿门宴》人物形象
《鸿门宴》人物形象
《鸿门宴》人物形象
一波三折,曲折有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人物形象:
项羽:轻率、优柔寡断、自矜功伐、独断专行、有勇无谋刘邦:坚决果断、狡诈多端、顾全大局、能屈能伸张良:足智多谋、沉着冷静
范曾:老谋深算、料事如神、急于事功秦哙:勇猛、豪爽、粗犷机智、巧言善辩名句: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关于项羽的诗: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东山再起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军心离散、败事难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沽名钓誉、妇人之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不肯偷生。
有关《鸿门宴》中两组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
《鸿门宴》选自司马迁的《史记·了项羽、刘邦二人在推翻秦王朝之后,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主要围绕开。
接下来,笔者就带领大家比较和分析的两组人物形象。
第一组:久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胜利,王朝;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
同样都是主帅,行,但自矜伐功、刚愎自用;但他知人善任、能屈能伸。
在鸿门宴开始之前,人告诉项羽:“沛公欲王关中,之。
”得到消息后,项羽勃然大怒,公军。
这暴露出项羽意气用事、独断专行、没有远见的弱点。
作为一名主帅,报,他不与自己的谋臣细细商量谋划,勇。
再看刘邦,己时,伯的交情之后,信息,礼贤下士,对项伯百般恭维、讨好和拉拢,“寿,约为婚姻”,其在项羽面前辩解。
可见,应变,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屈能伸,在鸿门宴上,刘邦一见到项羽,低,又是道歉,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善辩,后感到非常满意,心中的怒气和疑虑已消减了一大半,密者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
可见,项羽的城府远不及刘邦,防范意识薄弱,处事也是全凭自己一时的心情。
后来,范增“数目项王,举锁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都默然不应;而刘邦则是听取各方的意见,知人善任,一步步化解危机,离开了鸿门宴席。
第二组:急躁易怒的范增与临危不乱的张良范增和张良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都是各自主帅的谋臣。
在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博弈中,他们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范增深谋远虑,为项羽细细谋划,可谓尽职尽责。
但是他的性格过于刚烈,且急躁易怒,导致刺杀刘邦的计划失败。
张良有勇有谋,又善于察言观色,深得刘邦的信任。
范增被项羽尊称为“亚父”,跟随项羽征战多年,却并不了解他,未曾预料到项羽会因为项伯的劝说和刘邦的恭维而改变心意,一再错过刺杀刘邦的良机。
这说明项羽对范增并没有那么信任。
而张良足够了解刘邦,知道他一贯是用人不疑,因此将这一绝密消息告知了他,从容地帮他分析目前的局势,还将重要的人物项伯引荐给了他。
范增看透了刘邦的野心,自然也明白此次宴会的重要性,但是他对刺杀工作没有作充分的准备,对人员的安排也不恰当。
简述《鸿门宴》的艺术特色
《鸿门宴》是《史记》中富有代表性的精彩篇章之一。
它不仅再现了真实的历史事件,而且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下面,笔者就探究一下《鸿门宴》一文的艺术特色。
一、人物典型在《鸿门宴》一文中,作者刻画了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如不惧生死的樊哙、善于谋划的张良、老谋深算的范增……这些人物的性格非常鲜明。
下面以刘邦和项羽为例。
刘邦坚忍克己,虚怀若谷,能屈能伸。
为了实现建立刘氏政权的宏伟目标,他一改原来贪财好色的本性,入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一心只为达成更远的目的。
在“鸿门宴”上,面对项羽的故意打压,他隐而不发,甘居他人之下。
每走一步棋,刘邦总是谦卑地询问手下人的意见,无论是对张良还是对樊哙,即使是对来自敌人阵营的项伯的建议,他都能权衡利弊,虚心地接受。
另外,他也果决、有主见,当得知是自己手下的曹无伤告密后,他先是不动声色,等回到军营后“立诛曹无伤”。
项羽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妄自尊大。
当曹无伤报告刘邦“欲王关中”之时,他勃然大怒,欲“击破沛公军”,而项伯的一番劝说又让他怒意全消。
在宴会之上,范增的“数目”“举玦”,屡次暗示项羽,项羽却犹豫再三,最终选择了视而不见。
他似乎不屑于用这种暗箭伤人的下作手段除掉政治对手,却不知因为他的刚愎自用,全然辜负了亚父的一番苦心,也忘记了“纵虎归山,后患无穷”的古训。
正是项羽的优柔寡断,让他错失了一次大好的机会。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对于极为重要的情报来源,他毫无避讳,轻易地露了底,足见其智谋不足。
难怪范增会破口骂出那句怒其不争的话来。
作者把二人置于“鸿门宴”这一具体的事件中进行描写,借助语言和动作展现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全文非常精彩。
二、结构严谨这篇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为严谨。
开篇,曹“震怒”,欲剑指刘邦。
这就让形势变得格外紧张,大有黑云压顶之势。
在如此危急的时刻,楚左尹项伯(项羽的季父)为报当年张良的救命之恩,不顾大局,“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张良不愿意独自离去,就向沛公禀告了此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江沛霖
来源:《南北桥》2017年第23期
【摘要】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称的《史记》是我国文学发展史的重大里程碑,其文学性最主要体现在其人物传记上。
《史记》最出彩的有两点,一是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描述,另一个就是细致入微的人物形象的刻画。
而《鸿门宴》则是《项羽本纪》中最精彩的部分,在其中司马迁为我们进行了一系列人物的刻画,活灵活现,生动形象。
本文结合《鸿门宴》的课文内容,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鸿门宴》人物形象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3.005
司马迁的《鸿门宴》这一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了,他描写的主要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朝的统治后,为了争取天下的掌控权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它将刘邦和项羽长久时间来的政治矛盾具体透明的呈现了出来,虽然名字为宴会,实际则是一场政治权利的角逐,由此也揭开了之后长达五年的楚汉之争的序幕。
虽然本文涉及人数较多,但是司马迁通过自己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的将不同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的剧情更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因此,《鸿门宴》一文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尤其是人物形象方面,值得我们细细揣摩。
一、塑造人物手法
要进行《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首先应该对文章中的塑造手法进行简单的分析,这对我们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塑造人物形象
整篇文章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精炼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了,它使得人物形象立体生动,跃然纸上。
比如,当刘邦来到鸿门谢罪时,听过刘邦一套精心准备的花言巧语后,项羽竟然脱口而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到此!”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和刘邦的位置是颠倒的,本来该解释的是刘邦,而项羽却急于辩白,从而和刘邦以释前嫌,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为人不善掩饰、近乎愚蠢的性格特点。
(二)在矛盾中塑造人物形象
《鸿门宴》共有七个自然段,可大致分为宴前、宴中和宴后三个部分。
第一二自然段为宴前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将刘、项两军在驻地、军事力量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对比,简要介绍了事件的起因和双方在幕后所做的活动,为后文揭示成败的原因和错失良机的原因埋
下了铺垫。
第三四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宴中。
在一部分主要写鸿门宴上觥筹交错间剑拔弩张的斗争。
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矛盾冲突集中,情节发展到高潮,这一部分既反映了刘、项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又突出了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范增的老谋深算、张良的足智多谋,樊哙的粗中有细等。
五到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个部分,是整个故事的尾声,坐失杀掉刘邦的良机,也暗示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矛盾的加深,为最后的失败做铺垫。
二、借助对比衬托的方法来揭示人物形象特征
(一)刘邦与项羽
在《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两人都优柔寡断,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想要除掉刘邦,但是项羽一味的进行喝酒,对范增的眼色不闻不问。
与项羽相比,刘邦也强不到哪里去。
《鸿门宴》中这样写道:“冷者出来辞也,为之奈何?”项羽都希望可以杀掉刘邦,而他却还希望能够与项羽告别。
因此,在决断方面刘邦和项羽旗鼓相当。
这样的人物形象对比,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楚汉,而且还可以对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产生一定的疑问,更好的加深学生对《鸿门宴》中人物形象特征的理解。
(二)范增和张良
范增和张良都属于谋臣,一个希望能够保护刘邦,而另外一个则想办法杀刘邦。
范增看出刘邦的野心,并建议项羽杀之。
而张良则收买了羽杀,通过负荆请罪的方式来消除项羽的戒心。
见项羽不忍杀死刘邦,范增又开始命项庄舞剑,想要从中找到机会杀死刘邦。
张良发现其意图后,要求樊哙对付项庄,从而使刘邦顺利逃走。
此时学生可能对上述内容有所顿悟,在这里军师智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项伯和曹无伤
项伯和曹无伤属于无间道,在敌方做卧底,但是两者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曹无伤是项羽的人,其将一些刘邦的军事机密告诉项羽,并坚定了范增杀刘邦的信心。
然而曹无伤被出卖了以后,感到非常的悲催,最终落得身首异处。
然而项伯也及时的向刘邦透露项羽的想法,同时还想尽一切办法为刘邦出谋划策,如果没有项伯,刘邦大概已经命丧黄泉。
最终《鸿门宴》以刘邦顺利逃脱结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史记》作为古代传记文学的巅峰之作,其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手法十分高超,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
司马迁用自己娴熟的写作技巧将历史与人物巧妙的结合了起来,使读者在读书时,不仅可以经历变幻莫测的故事情节,更可以深刻地领略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读者可以随着故事人物一起哭,一起笑。
《鸿门宴》,不仅仅是文言文教材的典范,更因为其惊心动魄的剧情和生动鲜明的人物成为众多学者欣赏与品评的话题。
参考文献
[1]蔡娟.果敢睿智率直勇猛的“小人物”——《鸿门宴》中樊哙艺术形象论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5,(8):117-119.
[2]周天天,周旭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鸿门宴》刘邦形象塑造艺术新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36(1):66-68,81.
[3]杨萍.精彩纷呈,字里行间显功力——《鸿门宴》人物塑造技巧初探[J].學周刊,2015,(2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