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小学语文三年级2002年第3单元第5课_在山的那边

合集下载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体会作者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追求梦想的热情。

(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激发学生对梦想的追求和坚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山间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学生分享自己对山的印象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在山的那边》,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学习工具,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4. 品读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实践活动(1)学生发挥想象,以“山”为题材,创作一首小诗或一幅画。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自己梦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等,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指导。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生字词抄写和梦想短文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创作能力。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自我认知。

七、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登山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山的威严和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培养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2)懂得坚持与努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坚持与努力的意义。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培养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山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山的印象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

(2)组内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2. 强调生字词的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3.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表达的坚持与努力的意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于追求梦想。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坚持与努力的认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 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意境。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在山的那边》教学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学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拓展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3)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敢于追求梦想的勇气和信心。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及其寓意。

(2)如何理解“在山的那边”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景象。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录音带或者多媒体课件。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3. 生字词卡片。

4. 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录音带或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在山的那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对课文的理解。

3. 讲解课文(1)教师讲解生字词,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比喻等,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4.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心得。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追求梦想的精神。

(3)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妙。

(2)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学习生字词(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集体交流,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3. 理解课文内容(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4. 欣赏课文美景(1)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2)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向往的山的那一边是什么样子。

(2)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6.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想象,培养思维能力。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坚定信念的品质。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2.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想象。

3. 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1. 课文《在山的那边》全文。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

(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2)教师选取优秀对话进行展示,并给予表扬。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分享自己的感受。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1. 对比分析教师出示其他描写山的文学作品,如《登鹳雀楼》、《望岳》等,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在山的那边》的写作特色和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1)学生以“我的山”为主题,进行创作练习,可以是绘画、写作、朗诵等形式。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给予表扬。

《在山的那边》教学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学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朗读、默写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巩固。

3. 朗读、默写和口语表达训练。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 提高学生的朗读、默写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2. 运用生字词进行创造性表达。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默写和口语表达。

3. 练习法:学生进行朗读、默写和口语表达练习。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互动。

六、教学准备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文本材料。

2. 生字词卡片或课件。

3. 朗读、默写和口语表达的示范录音或视频。

4. 教学挂图或图片。

5. 小组讨论的桌椅安排。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的美景图片,引起学生对山的兴趣,导入课文《在山的那边》。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4. 朗读训练: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情感表达,进行朗读练习。

5. 默写练习:学生默写课文中的重要句子或段落,教师批改并进行反馈。

6. 口语表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口语表达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7.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八、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重要句子或段落。

2. 预习下一课。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情况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提高教学质量。

十、课时安排本教案建议安排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用于阅读理解、生字词学习和朗读训练,第二课时用于默写练习、口语表达训练和小组讨论。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在山的那边》,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内容和主题。

2. 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人生启示。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山的象征意义。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3.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分享感悟: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6. 拓展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8.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作文。

9.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面对人生挑战。

10.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果,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2. 情感教学:教师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案例分析:结合课文内容,选取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阐述作者的观点和表达技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写作法: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

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一些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主题,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哲理。

2.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主题,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去过的山和海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文《在山的那边》,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在山的那边会是什么呢?”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学生,检查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记忆。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运用生字词。

4. 主题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想要去看山的那边?”(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3)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理解珍惜美好生活,勇于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要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并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登山或海边散步,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妙,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活动,让学生以《在山的那边》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江西小学语文三年级2002年第3单元第5课_《泉水》_

江西小学语文三年级2002年第3单元第5课_《泉水》_

天姿国色黑岩雁门关外 / 天姿国色黑岩雁门关外 /
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画眉鸟 在尽情地歌唱。泉水说: “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 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 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泉水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 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 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山 里的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 。 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 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 水塔。”
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火红的 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泉 水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 很清,像一面明亮的镜子。”
泉水流到山坡的果 园里,果 树大口大口 地喝水。泉水说: “喝吧,喝吧!我的水 很甜很甜,喝饱了,你 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 子。”
瓦罐
清脆
水塔
石缝

一股清泉
dàn 子弹
结出
jié 结束
弹:tán 弹琴 结:jiē 结出
缝:fãng
fângΒιβλιοθήκη 缝补 石缝丁冬,丁冬,是谁 在山上弹琴?哦 , 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 缝里冲出来,来到这 阳光灿烂的世界。
边听边思考: 泉水流过了哪些地方?要 到哪里去?一路上遇到了谁?
1、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山里的姐姐提 着瓦罐来打水 。 2、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火红的杜鹃花 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 3、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里,果树大口大 口地喝水。 4、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画眉鸟在尽情 地歌唱。
我会说:
1、丁冬的泉水还会流到哪里?一路上它还会 看到什么?为大家做些什么? 2、补充说句子: 泉水流到 ,它看见了 ,泉水 说:“ ”
补充说句子: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自然景物,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3)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结构的分析与作者表达手法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2. 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结构:(1)学生总结课文结构。

(2)教师点评并讲解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表达手法。

5. 深入理解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2)教师总结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的作文。

(3)思考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并与家人或朋友分享。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在山的那边”这一主题的理解。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学会通过观察、体验,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美好生活,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课件。

4. 学生分组名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引起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

(2)教师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表达手法。

4. 互动环节(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文本。

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案例。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课件。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出课文《在山的那边》。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4.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在山的那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4.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4.4 写作练习: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进行写作。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讨论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5.2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评估学生对课文的意义和作者意图的把握程度。

5.3 学生写作能力:通过学生写作练习的质量和创新性,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扩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向学生推荐与《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诗歌、故事等,以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部作品进行阅读,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山的热爱和向往,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 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学会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学生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山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山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在山的那边》,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如景物描写、象征意义等,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山为题材,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山的感受和想象。

5.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发现课文的深层含义。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登山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山的威严和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共鸣。

2. 邀请当地作家或摄影师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于山的感悟和创作经验,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登山经历,写一篇心得体会,深入思考山给自己带来的感悟和启示。

2. 选取一篇与山有关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了解不同作者对山的描绘和表达方式。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主要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阅读与理解。

2. 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与应用。

3. 小组合作进行的角色扮演和讨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主要内容的理解。

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重点词汇和句型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 词汇学习: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小组合作: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山的印象和经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在山的那边》,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词汇学习:讲解和练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和讨论,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学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角色扮演等。

2. 口语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语法准确性、表达清晰度和流畅度等。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在山的那边》,复习和巩固所学词汇和句型。

2.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最喜欢的山,并说明原因。

《在山的那边》新课标教案范文

《在山的那边》新课标教案范文

《在山的那边》新课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2)学会坚持与毅力,树立追求梦想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3.修辞手法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对山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山”的理解和感受。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句子和段落。

3.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的用法和词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5.练习与反馈:(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山”的短文。

6.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2)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3)教师提出相关的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体验。

1. 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朗读表现和讨论积极性。

2.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后短文的质量。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山的那边》表格式教案

《在山的那边》表格式教案

《在山的那边》表格式教案章节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能够运用文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元素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会通过分析人物、情节、环境等元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

章节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在山的那边》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对山的向往,以及长大后亲身攀登山的经历。

文中描绘了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探索的渴望。

2.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对山的感情。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章节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曾经向往的事物,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阅读理解:分组阅读课文,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3.3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山”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

章节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内容,包括表达清晰、逻辑严密、创意新颖等方面。

章节五: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内容,并讨论对山的看法。

5.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自然、探索的文学作品,拓展视野。

《在山的那边》表格式教案章节六: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6.2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山景图片,增强学生对课文描述的直观感受。

提供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章节七:教学设计7.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山”的理解和体验。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教案名称: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够运用一些描述性词语来描绘自然景色。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教学重点:1.运用词语描绘山水风景。

2.感知并理解作者通过描述画面所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准备:1.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复印件。

2.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呈现一幅风景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一下有哪些描绘山水风景的词语。

步骤二: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在山的那边》。

2.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b.文章中的“在山的那边”指的是什么?c.文章中的“爬上喜马拉雅山”是指什么?d.文章中通过哪些词语描绘了山水风景?e.作者通过这些描写传达了什么情感?步骤三:词语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挑选出课文中的描写性词语,一起编辑到词语探究表格中。

2.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每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让学生用这些词语描绘另外一幅山水画。

步骤四:情感体验1.教师请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勾勒出一幅心中的山水画,并通过口语形式描述出来。

2.学生们相互倾听,欣赏和分享彼此的描述。

3.鼓励学生用言语或绘画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步骤五:拓展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风光并体验描写山水的魅力。

2.鼓励学生用写作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评价学生在描写山水风景方面的表达能力。

3.评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情的体验和表达。

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

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

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集合8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集合8篇)供大家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灵棺夜行黑岩看门狗 /seshu/10382/index.html 灵棺夜行黑岩看门狗 /wapbook/10382.html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 “海”的含义是什么?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总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天姿国色黑岩雁门关外 / 天姿国色黑岩雁门关外 /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检查生字词
chī 痴 想 yò uhuò 诱 惑 yīn 隐 秘 xuān 喧 腾 ní ng 凝 成
shun
一瞬间
小时侯,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1、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 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共同探讨。
体验与反思
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 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作业
1、根据“山”与“海”在文中 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 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2、抄写字词。

(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