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精简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全面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历史演变、重要文献和传统文艺形式等内容。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帮助您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A. 自由、人权B. 家庭、尊老C. 个人主义、竞争D. 社会福利、民主答案:B. 家庭、尊老2.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运动,其目的是:A. 推动社会主义建设B. 打击资产阶级思想C. 恢复传统文化价值观D. 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 打击资产阶级思想3. 下列哪个不是中国传统四大名著之一?A. 《红楼梦》B. 《水浒传》C. 《西游记》D. 《三国演义》答案:B. 《水浒传》4. 唐伯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其_____________而闻名。
A. 诗词创作B. 书法艺术C. 戏剧表演D. 绘画作品答案:D. 绘画作品5. 以下哪项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A. 京剧B. 芭蕾舞C. 摇滚乐D. 现代舞答案:A. 京剧二、问答题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哪些内容?答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家庭观念、尊老敬老、孝道、礼义廉耻等。
家庭观念和尊老敬老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对长辈的尊重。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对长辈的尊重。
礼义廉耻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2.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是什么?答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根基,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同时,传统文化也在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和交流中不断发展。
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解读,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持。
3.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重要的文献?答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文献,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这些经典记录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化名人的思想和言行。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中国文化的界定与语言文字文化1.文化的定义与来源2.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二、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特点1.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2.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三、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汉语言文字2.中国古代文学3.中国哲学思想4.中国艺术5.中国风俗习惯正文一、中国文化的界定与语言文字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探讨中国文化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文化的定义与来源。
“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文”,指的是错画,即花纹。
在人类认知领域里,花纹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
因此,“文化”便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承载,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
首先,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代码,它通过发音、书写、意义等方面,传递着文化信息。
其次,语言文字对语言的记录,突破了语言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使得文化得以传承。
再次,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它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
二、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特点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从夏商西周的礼乐文明,到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再到汉唐盛世、宋明理学等,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国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2.包容性强,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3.重视道德修养,强调人文精神。
4.注重和谐,追求平衡与统一。
5.强调家国情怀,倡导爱国主义。
三、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汉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承载,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
它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
2.中国古代文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完整版
0321 - 中国文化概论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的规定和对策原则。
2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的文化事物中所具有的人为精神属性的表现5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文化思潮。
6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所反映了商人凡事必卜的习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西周原。
7仰韶文化:指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最早的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8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9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会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10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为文化观念。
11文化政策: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的对策原则。
12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独立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且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的文化。
13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4传统文化:这里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6“天下”观念: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
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天下统一。
17地缘: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它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文化通过贸易、宗教、教育等方式传入 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冲击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得中国文化面 临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传入,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 也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如造纸术、火药、 印刷术等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
0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重视伦理与道德
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占据重要地位,强调个人对家庭
、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 信等美德,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
音乐与舞蹈
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歌、曲艺、戏曲等多种形式,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著称。乐器如琴、筝、笛、 鼓等,风格各异,反映了中国各地的音乐文化特色。
舞蹈
中国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包括民族舞、古典舞、民间舞等。舞蹈动作注重身姿、手势和眼神的 表达,通过舞蹈形象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戏曲与曲艺
THANKS
感谢观看
自清末开始,中国进行了多次教 育改革,逐步建立了现代教育体 系。
02
现代教育体系构成
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 教育等多个层次,注重科学知识 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03
教育发展现状与展 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教育 体系不断完善,但仍面临诸多挑 战和机遇。
06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传承
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华文化的统一期,秦始 皇统一六国,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 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 立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一.文化(一)文化的基本结构1.物质生产文化(1)含义:指人类物质生产过程及其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成果;2.制度行为文化(1)构成/含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构成制度行为文化;(2)层次:①在上的层面:制度文化②在下的层面:民俗民风文化3.精神心理文化(1)含义/构成: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二)中国文化1.中国当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二.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一)农业自然经济1.原始农业(第一个阶段)(1)产生: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活动中直接产生出来的2.“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家庭手工业,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同时出现3.行会组织(1)出现:北宋首次出现(二)血缘宗法制度1.商朝(1)世袭:灭夏后,商王及其近亲,外戚组成的统治集团掌握国家政权,王位及官职皆世袭;(2)“家天下”:商朝的国家政体是一个比夏朝更进一步发展的“家天下”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先秦1.制度(1)宗法制度①产生时间:商代晚期②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庙数制3)同姓不婚制(2)礼乐制度(二)汉魏六朝1.政治伦理道德(1)提出者:董仲舒(2)内容:①三纲:②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三纲关系的调整原则(三)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1.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进入全面辉煌和成熟的鼎盛期2.文学(1)唐代文化:唐诗(2)宋代文学:宋词3.书法绘画:(1)书法:宋不如唐(2)绘画:各有千秋4.科技:许多科技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理学:中国古代最完整严密的哲学理论系统(四)明清1.小说: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一)基本精神: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2.人本主义精神1.以民为本2.重人伦,远鬼神3.天人合一精神4.礼治精神(二)价值取向: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3.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五.儒家文化精神(一)先秦儒家人伦1.孔子(1)思想特点:①服务于国家政治②植根于血缘基础③强调伦理本位④重视主体能力⑤抑制个性欲望(2)总结:将“仁”作为儒学的基础范畴,探讨人的价值2.孟子(1)思想特点:①继承孔子的伦理思想(2)主要贡献:将伦理范畴与性善说联系起来,作了比较深刻的探讨(3)四端:仁,义,礼,智;(4)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二)宋明理学1.主要讨论:性与天道2.特点:(1)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2)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3.开山祖师:周敦颐/濂溪学派的奠基者4.重要派别:关中学派(1)创始人:张载5.第二次改造:福建学派(1)代表:朱熹(2)成就:实现了儒家“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3)朱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三)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1.内圣外王的要求(1)遵循伦理本位(2)怀抱经世之志(3)注意道德修养六.老子之道的三大内涵(一)“无”与“有”的统一(二)“恒”与“变”的统一(三)“无为”与“自化”的统一七.佛家文化(一)基本教义1.四圣谛——苦,因,灭,道/苦,集,尽,道2.“缘起”论与“四法印”(二)佛教的传入:汉明帝时(三)中国的佛教——禅宗八.中国古代文化成就(一)中国诗歌(二)中国古代散文(三)中国古典小说1.话本小说(1)起源:宋代(2)演出场所——瓦市①瓦子勾栏②瓦子内又设“勾栏”2.长篇章回体小说(1)由来:由“说话”四家中的“讲史”而来(2)划分:①广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讽刺,公案②狭义:讲史,世情,神魔(四)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1)风格①灵活适用的木结构体系②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③舒展自如,平面铺开的整体外形④封闭内向,严整对称的群体布局⑤绚丽多姿的色彩和装饰九.中国古代科技(一)中医1.春秋战国之际(1)扁鹊,“望,闻,问,切”四法,形成中医的传统方法(2)《黄帝内经》2.秦汉时期(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医药学专著(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魏晋南北朝(1)王叔和《脉经》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著(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3)葛洪《肘后救卒方》4.隋唐(1)《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2)孙思邈《千金方》5.明清(1)李时珍《本草纲目》(二)农学1.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三)四大发明1.火药(1)影响:①1225-1248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又传入欧洲,②英法各国14世纪中期才逐渐掌握火药制造技术2.造纸术(1)影响:公元7世纪传到越南,朝鲜,日本,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之后传到世界各地3.印刷术(1)影响:公元8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入日本等地,经丝绸之路传入伊朗,阿拉伯,后传入欧洲4.指南针(1)影响:公元12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四)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1.文化传统上(1)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尤其是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2)封建社会后期,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成为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3)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理性精神(4)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封闭性(5)传统思维的原因2.社会制度上十.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一)“中体西用”论1.起源:冯桂芬1861 《校邠庐抗议》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新青年》2.两大旗帜:民主,科学十一.文化讨论与“文化热”(一)文化讨论的主要内容1.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和核心精神(1)如何把握:从整体上把握(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特质:以伦理为轴心(4)基本精神:实用理性(5)传统文化的特性: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与中,天人协调(6)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特性:①封闭性,单向性,趋同性②思维方式上:缺乏创造性③观念上:中庸之道2.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二)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传媒发展后的产物2.特点:(1)明显的消费化倾向(2)制作工艺流程化(3)娱乐性本质(三)国学热1.“国学”含义(1)广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2)外延:“一国所有之学”(3)等同概念:“中学”“国故”2.阶段(1)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2)承前启后的阶段:90年代(3)愈演愈烈:21世纪3.意义:它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的方向,又受孕于当代市场“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两个巨大无比的时代背景中,其能指攘攘,其所指赫赫,无不令人三思。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天文历法
编制了精确的历法,如《太初历》、《大衍历》等,对农业生产及社 会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
数学成就
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以及筹算法等,对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
近代科技发展与影响
01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 技引进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近代工 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进 程。
包括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和声丰富等,体 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成 就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舞蹈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
中国文化的科技成就与影响
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焕发出新的 生机与活力。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性产业,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更 加蓬勃的发展机遇,为经济增长注入 强劲动力。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将继续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与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增 强国际话语权,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 智慧和中国方案。
THANKS
汇报结束 感谢聆听
追求意境、表现自然美、强调个性表达等。
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法治、权力、利益等。
法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一、单选题(共25题,共25分)1.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是()。
A.战国B.唐代C.北宋D.明代2.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
A.戴震B.戴震C.顾炎武D.俞樾3.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日坛B.月坛C.天坛D.地坛4.《清明上河图》的是()。
A.吴道子C.赵孟D.张择端5.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是()。
A.张衡B.沈括C.葛洪D.王桢6.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农耕业萌芽是在()。
A.河姆渡文化时期B.屈家岭文化时期C.仰韶文化时期D.龙山文化时期7.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的形成是在()。
A.原始公有制时期B.家族宗亲制时期C.中央集权制时期D.奴隶制时期8.东晋以后,佛教涅学的代表人物是()。
A.道安B.慧远C.道生9.我国火药的发明最迟是在()。
A.唐代B.北宋C.南宋D.元代10.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
A.道家学说B.魏晋玄学C.宋明理学D.阴阳五行说11.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
A.唐尧B.虞舜C.夏禹D.商汤12.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
A.敦煌文化B.张掖文化C.酒泉文化D.凉州文化13.中国农耕自然经济解体的时间是在()。
A.康熙盛世之后B.八国联军入侵之后C.鸦片战争之后D.甲午战争之后14.首先明确提出文章为“经国之大业”的人是()。
A.孔子B.荀子C.曹丕D.刘勰15.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阶级性和哲理性B.时代性和民族性C.哲理性和趣味性D.趣味性和娱乐性16.“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不可胜用也。
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_试题及答案
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A)A.文化内涵 B.文化现象C.文化事象D.文化产品2.下列各项中属于文化思潮的是(D)A.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B.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C.文学史上的建安风骨D.清代的考据学3.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
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D)A.秦末 B.两汉C.唐末D.明初4.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是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A.从东南向西北逐渐移动B.从西到东逐渐移动C.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D.从东到西逐渐移动5.在《史记》一书中,较为全面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 A.《滑稽列传》B.《秦始皇本纪》C.《货殖列传》D.《游侠列传》6.周人的“贱业”概念指的是(D) A.农业 B.牧业C.手工业D.商业7.中国古代普遍使用铁器是在©A.夏代 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8.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的人是(A)A.黄帝 B.伏羲C.后稷D.鲁班9.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时与医学有关的“方技”包括“医经”、“经方”、“神仙”和(B) A.“本草”B.“房中”C.“难经”D.“四诊”10.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A)A.伦理政治 B.强权政治C.议会政治D.民主政治11.君主专制制度脱胎于原始社会©A.前期的禅让制 B.前期的母权制C.后期的父权制D.后期的禅让制12.科举考试以考试为主要标准,其考试的主要形式是©A.口试 B.策问C.笔试D.殿试13.风、云、雷、雨神的祭祀,属于古代的(A )A.天神祭祀 B.地神祭祀C.人神祭祀D.四时祭祀14.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D)A.物质文化 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15.《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精简版
广义的文化答案:广义的“文化”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这里我们把各种关于文化的广义定义综合在一起,可以说: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这个定义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的文化答案: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这个定义也要把握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激情为基础。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统——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这种因别文化之所以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而不是备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中国文化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
介绍有关中国文化的分科知识: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的模式,主要事件、人物中反映出的思想观念,以及从中归纳出的特点与传统等。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1. 了解、理解、掌握与熟练掌握中国文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去认知中国传统文化。
3. 能运用所学与域外文化进行比较,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并对当代文化建设有合乎实际的理解。
提升学习者文化自觉意识。
本课程包括八个部分,其中文化概念、文化历史、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是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考核目标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能力层次递进考核。
识记:对大纲中有关文明、文化概念,文化地理、生活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化与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基本概念,包括名称和知识的含义,能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如对文化遗产、狭义文化、民俗、宗法、仁爱、禅宗等概念的识记等。
领会:对大纲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有正确理解,并清楚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出正确的表述与解释,如文化生成的土壤、宗法社会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影响;对传统中国人的信仰与道德观之间的文化逻辑关系的理解;对中国文化结构的理解等。
简单应用:能够在领会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点的内容进行辨别、解释或举例说明;能运用文化分析的基本方法,对历史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如对地域文化特点的分析,中国文化的阶段性特征与王朝政治关系的分析等。
综合应用:在对一些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综合相关的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与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新问题等。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精简
广义文化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1)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
(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作用(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起积极作用,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
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答:(1)首先是众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中国大陆的东西。
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2)其次是地理通道。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述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曲阳,南至河南新乡,有仰韶河龙山文化遗址存在。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文化中的“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以下哪一部?A.《孟子》B.《诗经》C.《尚书》D.《礼记》答案:A2. 被誉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是以下哪位?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白居易答案:A3. 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著作《黄帝内经》主要论述了什么?A. 哲学思想B. 医学理论C. 军事战略D. 农业生产答案:B4.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哪一项最早被发明?A. 造纸术B. 印刷术C. 火药D. 指南针答案:A5. 以下哪部作品不是元代杂剧的代表作?A.《西厢记》B.《窦娥冤》C.《赵氏孤儿》D.《汉宫秋》答案:A6.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A7. 以下哪位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A. 韩愈B. 柳宗元C. 苏轼D. 辛弃疾答案:D8. 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什么划分的?A.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B. 月亮的盈亏C. 地球的自转D. 地球的公转答案:D9. 以下哪位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小说家?A. 罗贯中B. 施耐庵C. 吴承恩D. 以上都是答案:D10.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中,哪一部是以历史为背景的?A.《红楼梦》B.《西游记》C.《三国演义》D.《水浒传》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以下哪些是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B. 圣诞节C. 端午节D. 中秋节答案:A, C, D2.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A. 西施B. 王昭君C. 貂蝉D. 杨贵妃答案:A, B, C, D3.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A.《红楼梦》B.《西游记》C.《水浒传》D.《三国演义》答案:A, B, C, D4.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的著名书法家?A. 王羲之B. 颜真卿C. 柳公权D. 苏轼答案:A, B, C, D5.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画家?A. 吴道子B. 张择端C. 黄公望D. 徐悲鸿答案:A, B, 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的京剧被誉为“国剧”。
自考本科00321中国文化概论
自考本科00321中国文化概论00321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文化”的界定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第一章一、中国地理特征及气候变化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大地域与地域文化的形成四、古代区域文化简况五、地域文化的作用六、古代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得失第二章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二、夏商周时代的文化历程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创造四、秦汉时期的开边拓土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七、唐朝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对宋的影响八、唐宋间的社会文化变革九、元朝时期政治文化及民族融合十、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时期的政治十一、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及士大夫的文化活动目的:1、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的相关概念、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的概念与外延、文化的分层、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中国文化的分类。
2、中国地理的特征及气候变化特点,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原因,古代保护利用自然的得失,尤其是黄河问题。
3、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发展脉络,每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及重大事件。
重点与难点:1、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2、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发展脉络第三章一、生产生活文化二、农耕灌溉文化的内容三、农政思想的内涵四、市商贸易的以文促商模式五、手工业的行业管理范围六、衣、食、住、行的文化含义七、家庭与社区的文化管理八、传统科技的文化特性九、四大发明的历史启示第四章一、宗法制二、君主制及其特点三、科举制的地位与作用四、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性五、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与特点六、皇家贵族礼制七、庶族平民礼俗目的:1、传统生产生活文化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观念,领会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及其影响、传统的市商贸易文化、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文化及其特征、社区组织的文化聚合家庭、家族及其相关活动,民族科技文化的天文历算走向及相关成就,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药学的理论即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四大发明的技术成果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以及四大发明的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资料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辅导资料一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这一章内容不太复杂,掌握划定的重点即可。
1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也称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2 、人文地理环境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3 、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将它们放在当时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来研究。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气候等。
2 、中国历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体在公元前 2 世纪迁到中亚了,其他各民族都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
3 、从境外迁入中国的民族是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4 、中国历史上,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经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5 、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
秦以后,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6 、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尚书省。
7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惯称为三大阶梯。
8 、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是吐鲁蕃盘地。
9 、中国疆域的基础是在乾隆年间最终确定的。
10、中国的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辅导资料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注意前面是先分自然和人文,再从人文中分出经济和社会文化)2 、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严格区分越来越难。
3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4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
2024《中 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2024《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旨在帮助自学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培养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欣赏和传承能力。
本课程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使自学者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素养,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弘扬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一)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1、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认识地理环境在塑造中国文化的独特性、经济模式、政治格局和民族性格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1、中国文化的起源掌握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文化特征,探讨中国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2、先秦时期的文化熟悉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传承,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3、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文化了解秦汉大一统文化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宋元明清时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1、儒家思想深入理解儒家的核心概念,如仁、义、礼、智、信,以及儒家的道德伦理、政治思想和教育观念。
2、道家思想领会道家的道、无为、自然等核心思想,以及道家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独特看法。
3、佛教思想掌握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中国的文学艺术1、古代文学熟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体裁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体会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书法绘画了解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发展脉络、艺术特点和代表作品,欣赏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3、音乐舞蹈认识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形式、风格和文化内涵。
(五)中国的科技成就1、古代科技掌握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农学、四大发明等领域的重要科技成就。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
科目: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题目录1.1.广义的文化1.2.狭义的文化1.3.文化产品1.4.文化内涵1.5.文化现象1.6.文化事象1.7.文化思潮1.8.文化政策1.9.民族文化1.10.国别文化1.11.文化的两个层面 1.12.传统文化1.13.文化传统2.1.天下2.2.地缘2.3.九州3.1.新石器时代3.2.三皇五帝3.3.敬授民时3.4.西域3.5.丝绸之路3.6.文景之治3.7.察举制3.8.独尊儒术3.9.永嘉之乱3.10.玄学3.11.般若学与涅般学 3.12.《神灭论》3.13.三省制3.14.制科与常科3.15.中唐时期3.16.新乐府运动3.17.理学3.18.一条鞭法3.19.摊丁入亩3.20.儒户3.21.文字狱3.22。
乾嘉学派4.1.勤农观4.2.市4.3.墟4.4.集4.5.会4.6.市声4.7.商幌 4.8.牌匾、字号4.9.农商兼营4.10.行商经营4.11.坐商经营4.12.行会4.13.祖师崇拜4.14.行业禁忌4.15.上梁仪式4.16.节日饮食4.17.服饰的阶层标志4.18.家族4.19.血缘九族制与血亲王服制4.20。
字辈谱4.21.家谱4.22.社区活动4.23.本草之学5.1.宗法制5.2.三公六卿5.3.三公九卿5.4.三省六部5.5.郡县制5.6.什伍里甲制5.7.科举制5.8.九品中正制5.9.行卷5.10.法律制度5.11.五礼5.12.六礼5.13.社稷祭祀5.14.丧礼5.15.清明节5.16.社日5.17.五服6.1.整体思维6.2.类比思维6.3.天人合一6.4.天人之分6.5.鬼魂崇拜6.6。
祖先崇拜6.7.前兆迷信和占卜6.8.四谛6.9.大乘佛教6.1 0.谶纬迷信6.11.三母德6.12.四母德6. 13.五伦十教6.14.诚信6.15.六艺6.16.格物致知6.17.因材施教6.18.教学相长6.19.风雅颂6.20.楚辞6.21.词6.22.五音6.23.诗言志6.24.中和之美6.25.得意忘言7.1.五大语系7.2.七大方言7.3.普通话7.4.城外方言7.5。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重点汇总)
传统语文教育包括哪几项主要内容?1) 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2) 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句了训练和作文训练。
汉语的主要特点1) 从语音来看,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2) 从词汇来看,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3) 从语法来看,汉语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4) 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
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
“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
1) 所谓“家天下”,是指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2) 秦始皇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位;汉代,刘邦与臣僚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3) 在皇位继承上,历代帝王大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4) 从秦始皇到清朝帝制结束达2000年之外,一部中国政治变迁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的兴亡史。
简述“十恶”的内容。
“十恶”是古代社会中很严重的犯罪。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 维护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
2) 维护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家族制度。
简述“天人合一”的含义。
+1“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主要包括两层意义:1) 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2) 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的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简述“中庸之道”价值观。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由孔子提出。
“中”是“中和”,即“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庸”即“用”,“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即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中庸”含有深沉广远的价值观念,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简述19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
1) “中体西用论”;2) “全盘西化论”;3) “儒学复兴论”与“综合创新论”。
简述禅宗的传播。
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后分为北、南两宗。
后来南宗成为禅宗正宗。
中晚唐时期禅宗开始流传域外。
简述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义的文化答案:广义的“文化”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这里我们把各种关于文化的广义定义综合在一起,可以说: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这个定义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的文化答案: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这个定义也要把握三个要点:(1)
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
中心,而且以人的精
神活动为中心,即使
观察物化世界,也是
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
内核的;(2)狭义文化
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
精神活动,而是经历
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
有的、成体系的人文
精神;(3)狭义文化关
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
普遍共性,而且更注
重不同民族、阶层、
集团人文精神的特
点。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不是
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
加?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
化、华夏文化、炎黄
文化,它属于国别文
化。
国别文化是以国
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
依据,多民族国家的
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
共同体的文化。
国别文化以
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激
情为基础。
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统——的
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具有
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
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
化。
这种因别文化之所以能
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而不
是备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
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
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
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
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
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
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
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
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
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
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
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
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
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
用。
论汉语中对“文化”一词的界定。
“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在古代汉语里,它
的意义有所引申:因为花纹
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
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
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
对。
《论语·雍也》曾说:“质
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对
处理好人的先天自然素质和
后天人为修养的关系所发的
议论。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
就是礼治,主张利用礼乐教
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
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
的“武功”相对。
中国古代
对“文”的认识还反映在对
天文和人文的区分上,《易·贲卦》说:“圣人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指
的是自然现象和规
律,人文指的是社会
现象和规律。
“化”的
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
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
“造化”,也包括宇宙
生成以后的“演化”
和“分化”。
许慎《说
文解字》的第——个
字是“一”,解释说:
“唯初太极,道立于
一,造分天地,化成
万物。
”这是中国古代
的宇宙发生说,“造
分”与“化成”,就是
造化。
在宇宙发生之
后的变化中,又分自
然之演化与人为之教
化。
经学著作《易·系
词>说:“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变化见
矣”、这里指的是自然
的生成演化。
《苟
子·不苟》说:“诚心
守仁则形,形则神,
神则能化矣”,注释说:“化
谓迁善也”,又说:“驯至于
善谓之化”,这些指的都是教
化。
这一系列概念,反映出
中国古代对自然世界和人文
世界既统一又区分的观察方
法。
不过,在古代典籍里,
化指教化的情况更多一些。
《礼记·中庸》说:“能尽人
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这说
明,中国古代观察世界的出
发点是人文。
古人对文化的
认识又是包含着新旧更替的
运动观念的。
《礼记·中庸》
说:“诚则形,形则著,著则
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
能化。
”注:“动,动人心也;
变,改恶为善也,变之久则
化而性善也。
”疏:“初渐谓
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有,
变尽J日体而有新体谓之
比。
”这里不但包含着运动变
化的思想,而且还包含了量
变到质变的思想。
发生了质
变才叫“化”。
在中国典籍中,
“文化”很早就已合成——
《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
加诛。
”我们把“文”与“化”
意义的内涵合成后,可以看
出早期的文化含义。
中国经
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
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
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
范畴。
基于汉语“文化”概
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
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
译。
culture的原文是指人
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
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
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因而与“文化”一词成为同
义语。
实际上,不经
eultlLtre转译的中国传统
的“文化”概念所具有的后
天创造演化观念和人文精
神,更适合于今天文化学的
文化内涵。
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
在《说苑》一书中。
“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
群集体公共人生。
”这
句话是钱穆在《中国
文化精神》一书中的
论断。
民族在社会学中可以作
为文化划分的依据。
两个文化层面指的是上
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人
力资源
民俗学家钟敬文提出了
传统文化三大干流的
观点。
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事
象的是姓名避讳
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是文化思潮
通俗文学又称市民文学
中国历史上的“四塞之
地”指的是黄土高原
古代所谓“西南夷”杂
居的地区是云贵高原
中国历史上有“天下形
势”之称的地区是山
西
历史上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带
的要冲是河套地区
据邓安特《中国救荒史》统计,
从西汉开始到1936年这两
干多年中,平均每四个月强
就有一次灾害。
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
大致界限是龙门至褐石一线
下列有关“广义的文化”的正
确陈述有(BCD)。
A.各种文
化定义的综合B.以人为中
心,与人类及其创造活动相
联系C.其外延能涵盖物质
创造与精神创造的全部D.是
一个涵盖人类历史全过程的
综合的历史的概念E.尤其
关注入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
有关“狭义的文化”表述正确
的是(ABDE)。
A.人文文化
B.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
以人文精神为内核C.关注
个别的精神活动D.关注全
人类的普通共性,并注重不
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
的特点E.适用于民族文化
学
文化现象具有(ABC)特点。
A.单一性B.经验性C.联系性
下列关于“文化事象”的表述正确的是(ABCDE)。
A.文化
学研究的基础单位B.是群
众在共同需要和共同心理的
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予
陶冶的结果C.是人们对现
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
认识产物D.既有外在特色,又有观念的特色E.既有类
型性,又有变异性
下列(ABCDE)属于文化事象。
A.原始巫术B.行业禁忌
C.宫廷服饰D.戏剧动作
E.建安风骨
有关中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多维性B.国别
文化C.统一的文化D.多民
族文化
文化传统具有稳定性、延续性、普遍性、综合性、历时性等特点。
中国文化又称华夏文化、炎黄文化、中华文化
1982年,民俗学家钟敬文提出传统文学的三大干流论,三大干流指的是通俗文学、民间文学、古典文学
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西北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