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域下《洛丽塔》的艺术审美价值

合集下载

《现代主义文学的突破:《洛丽塔》的解读与评析》

《现代主义文学的突破:《洛丽塔》的解读与评析》

现代主义文学的突破:《洛丽塔》的解读与评析1. 引言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引起了广泛关注。

《洛丽塔》作为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突破了传统,而且涉及到了敏感且复杂的社会议题。

2. 现代主义文学的背景解读《洛丽塔》之前,我们先来简要介绍一下现代主义文学的背景。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并发展壮大的文学流派,它打破传统叙事结构与规则,并引入了新的写作技巧和符号体系。

3. 《洛丽塔》概述《洛丽塔》是由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创作并出版的小说。

它通过一名中年教授亨伯特对少女洛丽塔的迷恋和追求展开叙述,并揭示其中扭曲和病态心理。

4.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写作风格纳博科夫以其独特而复杂的写作风格而闻名,《洛丽塔》也不例外。

他巧妙地运用了插叙、反讽和多重意义等技巧,使得小说更具迷人的神秘感和隐喻含义。

5. 困境与道德辩证《洛丽塔》涉及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话题:性别权力与少女性虐待。

小说中的主角亨伯特在欺骗和控制洛丽塔的过程中展现出扭曲的道德观念,引发了对于道德与伦理辩证的思考。

6. 对社会与文化价值观的挑战《洛丽塔》还通过对社会和文化价值观进行挑战,突出表现出现代主义对传统观念的质疑。

它暴露了社会上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虐待、压迫和欺骗,并提供了对这些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机会。

7. 后果和影响《洛丽塔》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轩然大波,既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和谴责,也获得了文学界的高度关注与赞誉。

它在现代主义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8. 结论通过对《洛丽塔》进行解读与评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和突破。

尽管小说涉及到敏感而复杂的话题,但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审视道德观念,并反思社会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上就是对于主题《现代主义文学的突破:《洛丽塔》的解读与评析》所编写的详细内容。

从小说《洛丽塔》看美与形式

从小说《洛丽塔》看美与形式

世界文学期末论文———浅析主题内涵的后现代主义流变硕士生姓名朱庆安学号107551000404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任课老师张伟华完成日期 2012 年 12 月从小说《洛丽塔》看美与形式——浅析主题内涵的后现代主义流变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的审美意义与其道德、艺术价值同样重要。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长久以来就其美学效果和道德主题备受争议。

这部小说形式优美,语言丰满流畅,讲述了一个悲伤的畸恋故事。

就其故事主题而言,无疑它是不道德的,然而,纳博科夫却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将整部小说化腐朽为神奇,使其读来不仅感人,而且干净异常。

艺术技巧的运用赋予了这个罪恶的故事美丽的外衣,充分的表明了美与形式的密切关系。

后现代主义所体现的种种写作技巧以及内涵风格这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也是纳博科夫所要强调的创作价值所在。

关键词:美;道德;形式;后现代主义《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

也是纳博科夫流传最广、争议最多的作品,也是近年来研究者最为青睐的作品。

既是作家个人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名闻遐迩的经典。

一主题阐释及写作风格剖析这是一部奇异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中年男子亨伯特迷恋一名十二岁少女洛丽塔,为了能够亲近她而娶了她的母亲夏洛特。

在夏洛特意外死于车祸后,亨伯特开始了与洛丽塔一年多的汽车之旅。

这疯狂而漫无目地的旅行最终以洛丽塔的逃脱而结束。

当亨伯特千方百计找到洛丽塔时,她已是一个身怀六甲邋里邋遢的妇人。

洛丽塔拒绝了亨伯特要她重新回到他身边的请求。

亨伯特黯然离去后杀死了帮助洛丽塔逃脱的情人奎尔蒂,并因此身陷囵圄。

整部小说正是亨伯特在狱中写下的自白。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道德的故事—畸恋、乱伦、谋杀、死亡。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部小说在出版之前历尽坎坷,并在出版之初混迹于一套色情读物中长达五个多月的时间。

然而,出版之后的《洛丽塔》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并一度窜升至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

《洛丽塔》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审美内涵

《洛丽塔》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审美内涵

电影文学Film Literature《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代表作品,这部作品问世时饱受争议,一度被列为禁书。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小说得以改编成电影,两位导演库布里克和莱恩分别在1962年和1997年以不同的拍摄手法改编了该同名小说。

这是公开发行的两个《洛丽塔》电影版本,据说电影版的《洛丽塔》并没有得到原作者纳博科夫的认可。

而纳博科夫本人也曾应电影商要求亲自将《洛丽塔》改写成电影版本的剧本,但因纳博科夫改写的剧本长达400多页,导演库布里克不得不和制片人一同将其修改缩减,这就有了1962年的电影《洛丽塔》,也是公认最神似原著小说的电影版本。

此版在表现手法上更注重黑色幽默和讽刺,深入剖析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另一版本是导演莱恩在1997年组织四位知名作家进行剧本修改的同名电影《洛丽塔》,这一版本将电影定义成好莱坞式的悲剧爱情故事,在形式上更贴近原著小说,着重情色表现和故事的悲剧特性。

《洛丽塔》的改编比起其他名著小说的改编显得更艰难。

小说《洛丽塔》从问世起就承受着社会的两种关注:一是艺术上的欣赏;二是道德上的指责。

时间的错位让这个与道德相悖的爱情故事最终成为悲剧,纳博科夫对人物复杂内心的描写深入骨髓,细致而深刻,这让改编电影之路走得异常艰辛,但并不缺乏美的享受,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改编的两部影片都传承了原著的唯美和感伤。

一、 小说《洛丽塔》的情境之美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可谓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品,作为小说来讲它的文学语言是丰富且细腻的,小说的故事主线是男主人公亨伯特对女主人公洛丽塔的有悖伦理的畸形之爱,亨伯特的形象就像是化了装的虚伪、变态的艺术家,对洛丽塔的爱畸形而执着,疯狂而热烈。

小说当中对亨伯特的心理描述采用的语言非常的细致,词美意深,轻度变态的复杂内心在风度翩翩的知识分子外表下一开始掩藏得近乎完美,亨伯特的日记就像是一封只对自己开放的情书,抒发的是亨伯特内心最深处最真挚的迷恋,具象而真实。

简论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审美特征

简论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审美特征

简论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审美特征作者:柴艳霞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2期摘要: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是一部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的天才之作,本文试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就其美学特征进行简单论述。

《洛丽塔》以其艺术创新被称作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之作,它在审美上具有后现代的特征,这和纳博科夫的艺术观“审美狂喜”是有一致性的;而这种审美特征是由小说的语言特点和元小说、反体裁等艺术手法构成的。

关键词:审美快感;后现代小说;游戏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083-02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俄裔美籍重要的作家,作为一个用第二语言写作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多以英语写就),他用丰富的创作成果向世人展现了他高湛的艺术才华。

而他的小说《洛丽塔》则是他的作品中艺术实验性最大,艺术特点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部。

《洛丽塔》发表之初曾备受垢责,但是,这部小说最终以其艺术魅力稳居文学青史。

随着读者接受视野的变化,《洛丽塔》逐渐成为许多读者的珍爱之作。

《洛丽塔》具有多层后现代审美特征,在这部小说中,作家以迥异前人的艺术方式创造了典范的后现代小说。

本文将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小说《洛丽塔》的艺术特征。

一、《洛丽塔》的审美快感阅读《洛丽塔》,初觉语词之径不顺坦,但愈继则愈发现小说无论在语词方面还是在故事内容方面,以及渗透于内容与语词之中的色彩、物象,还是小说中人物感受的描写,都给读者带来一种狂喜的体验,使读者在作者所创造的语言和物象中体会到审美的快感。

纳博科夫在其《文学书稿》中谈及了他的文学观,他反对先验的中心思想,这在《洛丽塔》中有明显的体现。

在《洛丽塔》的序文中,作者假托一个叫雷博士的小说专家对人们将小说理解为道德说教工具的观念进行了讽刺。

纳博科夫视文学创作为游戏,提倡快乐阅读,即他所讲的,要用“脊椎骨”去领略作品带来的快感。

这是在提倡一种轻松:放松负担的(认识世界、揭示真理)轻松和沉溺游戏自得其乐的轻松。

浅析《洛丽塔》中的后现代色彩

浅析《洛丽塔》中的后现代色彩

浅析《洛丽塔》中的后现代色彩作者:秦钰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5期摘要: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分析《洛丽塔》,就小说的后现代特征进行探讨,意图更好地展现《洛丽塔》作为美国后现代主义先声的艺术魅力。

首先,对小说及作者纳博科夫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简要阐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含义;其次,对小说的反体裁特征进行分析;再次,分析了小说中对两大主人公亨伯特和洛丽塔的反讽,从而更好的剖析人物的性格,概括出《洛丽塔》后现代主义特征。

关键词:洛丽塔;后现代主义;反体裁;反讽作者简介:秦钰媛(1993.3-),女,汉族,重庆人,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5-0-01引言纳博科夫(1989-1977)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公认的奇特人物,评论界对他的文学作品历来褒贬不一。

他的代表作《洛丽塔》是20世纪饱受争议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一段感人肺腑的诉说将我们带入了主人公亨伯特的世界,一个心存温柔与猥亵的中年男子对一个十二岁青春少女洛丽塔的觊觎。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后现代主义特征的风采。

后现代文学是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巅峰,不管是文学思想还是写作技巧方面,后现代主义文学都独树一帜。

本文试图分析《洛丽塔》的后现代小说特征,揭示其后现代性,从而希望有助于对纳博科夫作品的理解和研究。

一.反体裁特征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它反对一切成规的体系,小说的传统体裁也自然遭到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后现代小说在对传统小说体裁的批判中也成就了自身,所以纽曼称后现代小说为“无体裁的写作”。

《洛丽塔》所讲的是一个变态畸形的爱情故事——主人公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畸恋故事,但小说的体裁并不是这样简单。

在叙述的基调上,小说是主人公亨伯特在监狱中的自述,他在剖析自己恶毒丑陋的灵魂的同时,并向洛丽塔道歉,向法官坦承自己的罪行和过失,也在争取读者的同情。

探析《洛丽塔》的后现代道德反讽

探析《洛丽塔》的后现代道德反讽

探析《洛丽塔》的后现代道德反讽【摘要】在文学历史上,体现后现代道德风格的文学作品有很多,而其中最具有争议的,或许应当算是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该作品也曾经在文坛上引起了一股后现代学风。

在小说中,作者利用反讽的手法,对人物和事件都进行了讽刺,对于传统的价值观体系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可以称之为文坛上最具争议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洛丽塔》后现代性道德反讽早在《洛丽塔》在美国出版的初期,曾经多次被出版社拒绝,因此,纳博科夫选择了将其转移到法国去出版,并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格林的褒奖更是引来了更多人的批评,对此格林也进行了反驳。

这场争论最终引起了美国文学界的注意,而《洛丽塔》也作为一种外国文学被流传到了美国。

在1958年,正式在美国出版了《洛丽塔》的美国版。

一、《洛丽塔》概述《洛丽塔》中,描写了一个成年的男人、大学教授亨伯特·亨伯特与12岁少女洛丽塔之间乱伦的恋情。

在纽约的一所大学中,亨伯特虽然已经很大年纪,但是由于其在幼年时期曾经有过一段疯狂的恋情,而其中的女主角由于伤寒而死亡,这导致了在亨伯特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温柔但是却猥琐的噩梦,十几岁的少女对于他有着不可抗拒的魔力。

在法国巴黎长大的亨伯特,甚至对于每一个从身边经过的少女都怀有下流的欲望,而为了把这些阴影遮挡,亨伯特选择了结婚,但是婚姻只维持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便由于他的妻子的婚外情,而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备受打击的亨伯特只身一人来到美国,租住在夏洛特的房子里,这时,亨伯特疯狂的爱上了房东太太12岁的女儿——洛丽塔。

而此时房东夏洛特也爱上了亨伯特,为了能够与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伯特娶了夏洛特为妻。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夏洛特从亨伯特的日记中发现了他对女儿洛丽塔的爱恋,愤怒的冲出家门,却遭遇了车祸。

从此,亨伯特带着洛丽塔开始了一段逃窜的生活。

而洛丽塔在逐渐厌倦而最终离开了亨伯特之后,他愤怒的杀死了带走洛丽塔的男人克莱尔·奎尔蒂,最后亨伯特在监狱被拘禁时死亡。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洛丽塔的叙事技巧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洛丽塔的叙事技巧

洛丽塔是一部以现代叙事技巧讲述的动画电影,它不仅是一部轻松愉快的儿童片,更
是一部能够反映当代社会的作品。

由于它是一部创新的后现代主义电影,所以它使用了一
系列特殊的叙事技巧,使它在观众心中更加鲜活。

首先,洛丽塔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在整个影片中,男主角史蒂夫的过去和现在的
生活状态都在不断的转变,从一开始的失去梦想走向最后的梦想实现。

这种倒叙手法使观
众对史蒂夫的人生呈现出一种流动的感觉,更容易理解史蒂夫的内心世界。

此外,洛丽塔还采用了一种叙事技巧,即分割叙事法,它将整个故事分割成若干小段,每一段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史蒂夫的经历。

最后,洛丽塔采用了一种称为视觉叙事的技巧,它将动画视觉和文字叙事结合在一起,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史蒂夫的人生历程,以及他的梦想最终得以实现。

总之,洛丽塔采用了一系列特殊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使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史蒂夫
的故事,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史蒂夫最终实现梦想的喜悦。

《洛丽塔》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嬗变

《洛丽塔》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嬗变

《洛丽塔》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嬗变《洛丽塔》: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流变一《洛丽塔》的划时代意义早在1977年,佛克玛就根据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将同样出生在1899年的两位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和纳博科夫加上贝克特奉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虽然纳博科夫本人对淹没作家个性的任何流派划分都非常反感,但他引起轰动的杰作《洛丽塔》1958年在美国的出版对后现代主义来说具有的标志性意义,却是他始料未及的。

站在文学史的高度俯瞰,不难发现:1857年绽放的两朵奇葩——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象征着现代主义文艺出场,一百年之后,差一点胎死腹中又历经磨难才“修成正果”的小仙女《洛丽塔》甫一降临人间便立刻让世人为之神魂颠倒,她的出现则宣告了文艺发展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出场亮相。

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现代主义经过百年发展以后衍化为学术界认定的后现代文艺。

从文化诗学角度考察,《包法利夫人》与《洛丽塔》两个“妇人”在文坛上引发了两次“地震”,她们的“放荡”引起同样的轩然大波,也同样让“卫道士们”乃至善良人士寝食难安,在同样被严重误读、同样遭受“道德审判”而被查禁命运的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背后,同样潜伏着非同寻常的文化诗学意义与一条前后相继的小说发展的“纯艺术”轨迹。

她们俩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同样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颠覆了“常规”的小说美学原则、冲破了时代可以接受的“道德底线”。

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洛》施展出童话世界中常见的魔法,给她的创造者——穷困拮据的纳博科夫带来了出乎预料的巨大财富与国际声誉,“高雅”艺术与商业运作这两种看似根本不可能产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竟然在后现代社会语境的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一种威力惊人的“新化合物”,而艺术与商业的奇妙联姻正是后现代主义现象的一个典型表现。

说《洛丽塔》的出版标志着后现代文艺的全新开端,除了文学史的时间发展与文化诗学的角度观照以外,其实还有一个更为内在、更有说服力的隐秘原因,那就是,《洛丽塔》集中体现了后现代文艺区别于以前文艺的全新特征——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嬗变。

纳博科夫的后现代主义与《洛丽塔》

纳博科夫的后现代主义与《洛丽塔》
李胡琦
( 绥化学院 外 国语学院 ,黑龙江 绥化 12 6 ) 5 0 1

要 :弗拉基米尔 ・ 纳博科夫是 2 世纪最伟 大的文学艺术家之一 ,纳博科 夫的英语创 作开创 了后现代 1
主义写作 的先河 ,其 中 《 洛丽塔》是其 最具影响 力的一部 小说 , 一个突 出后现代性 文本 的典型 ,也被世 人 是
21 0 1年第 1 1期 ( 总第9 5期 )
边疆经 济 与文化
THE BORDER CON V AND C T E OlY l UL URE
N仉 I . 0 1 12 l G n r1Nn 9 e ea. 5
【 名著赏析】
纳博科夫 的后现 代 主文与 《 丽塔》 洛
收 稿 日期 :2 1 -80 0 1 -3 0
接近洛丽塔 ,他就这样成为了洛丽塔的继父 ,后来 女房东发现 自己的丈夫与女儿的不伦恋情后 ,激愤 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不幸发生车祸身亡。后来亨 伯特与洛丽塔一起旅行 ,他们走遍 了大半个美 国。 洛丽塔在和继父旅行 的过程中被剧作家奎尔蒂带走 了 ,洛丽塔在 几年前 就喜欢 上 了这 位在 她眼 中气 质 非凡的男人。可奎尔蒂却是个变态狂 ,强迫洛丽塔 干一 些侮辱她 人格 的事情 ,洛 丽塔不 接 受 ,他 就把 洛丽 塔赶 了出 去 。之 后 洛 丽 塔 过 着 近 乎 流 浪 的生 活 ,直到 自己遇到 了后来 的丈夫 。一 天 亨伯特 收到 洛丽塔 的来信,信上说她 已经结婚 了 ,并怀有身 孕 ,需 要继父 的金钱 援助 。亨伯 特 给 了她 一些现 金 和支 票 ,还把 房子卖 了 。亨伯 特借此 向洛丽塔提 出 了再 续前 缘 的要 求 ,但 是 她 拒 绝 了 。亨 伯 特 伤 心 欲绝 ,一气之下他枪杀 了那个带走洛丽塔 的剧作 家奎尔蒂。后来亨伯特因血栓病死 于狱 中,十七 岁的洛丽塔也因难产而死 。至此这部悲剧小说也 画上 了一 个 悲情 的句 号 ,留 给人 们 的 只有 无 尽 的 思考 ,纳博科 夫 对 当 时 社会 人 性 的揭 露 以及 对 社 会的反讽通过一部 《 洛丽塔 》展 现 的淋漓 尽致。 由于小说 的乱伦题材 ;因而作品在广泛流传 的同 时也 遭 到持久 的非 议 与 批 判 。然 而 小 说 的影 响之 大是 出乎意料 的 ,曾被封 为 禁 书 的 《 洛丽 塔》 , 后来又成为 “ 二战以来影响世界的 10 书”之 0部 可见它的艺术魅力之 巨大。 《 洛丽塔 》在美 国 由普特 南 书 局 于 15 9 8年 出 版 ,立 即 成 为 畅 销 书 ,于 15 99年爬 升 《 纽约 时报》 畅销 书 目单第 位 。 19 9 8年 美 国蓝 灯 书 屋 把 它 评 为 2 0世 纪 百 部著名英文小说的第 四名 。随后 “ 洛丽塔 ”一词 被收入词典 ,因此洛丽塔 的本 身和外 延 已经成为 种 现象 而存 在 。

论《洛丽塔》中的美感极乐

论《洛丽塔》中的美感极乐


语 言魅 力 纳博科夫是语言天才 ,早在孩提时代 ,他就学 会了英语和法语。他在欧洲时期的作品大都是以俄语 写的。1 9 4 0 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从而不得不改用 英语创作。 《 洛丽塔 》是纳博科夫移居美国以后用英 语创作的一部小说 ,是他和英语 “ 恋爱的记录”。纳 博科夫谈及 《 洛丽塔 》时 ,总会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其 中语言魅力的满足和 自 豪。尽管多少不屑于谈论道德
( 泰 州师 范高等 专科 学校 外 国语 学 院 , 江苏泰 州 2 2 5 3 0 0 )
摘 要 :纳博科夫是一位唯美主义者 ,他主张艺术与道德无关 ,而是为美服务 。 《 洛丽塔 》完美阐释 了纳博科夫 的这一艺术 追求 。纳博科夫借亨伯特之手用美妙 的语言文字和对各种文体的独 到摹仿, 带给读者别样的美感极乐。
它文体 的独到摹仿都令细心 的读者在经过一番努力 之后感到 “ 脊椎 的震颤” ,得到至高的美感极乐 。 纳博科夫在 1 9 7 2 年接受 《 瑞士广播 》记者采访时说 个好 的读者势必要同难对付的作家较量一番。 不过较量之后会有所收获的”[ 1 1 1 7 7 。读者的 “ 收获” 到底是什么?纳博科夫在 《 洛丽塔 》后记 中说 “ 对 我来 说 ,一 部小 说 的存 在 ,说 得露 骨一 点 ,完全 在 于它提供我所谓的 ‘ 美感极乐 ’’ ’ 1 5 1 ∞ 。怎样获得纳 博科夫所说的 “ 美感极乐 ”?笔者 以为细读文本 , 感 受 小 说 的语 言 魅 力 和解 读 文本 中多样 化 的文体 摹 仿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审美感受。
的细节 描 写 赋予 作 品 的独特 的语 言魅 力 ,还 是 对其
威 尔士 、爱伦 坡 、勃 朗宁 、济慈 、福楼拜 、魏 尔 伦 、兰波 、契诃夫 、托尔斯泰和亚历 山大 ・ 勃 洛克 等人的作品 ;他偏爱乡间草地 、落基 山脉 以及阿尔 卑 斯 山麓 灵 动翩 飞 的 蝴蝶 ;他 一 直 在流 亡 ,从 圣彼 得 堡 到 克 里米 亚 ,从 柏林 到 巴黎 ,从 纽 约 到 蒙 特利 尔 ……他 和他 的作品都卓尔不群 、冷漠孤傲 ,但文 字下面却潜藏着他对生活和艺术炽热 的爱 。纳博科 夫 是 位 多 产 的作 家 ,他 一 生 奉 献 了长 篇 小 说 1 8 部, 短篇 小 说 5 0 多部 ,诗歌 4 o 0 多首 ,此 外还 有若 干 文学 评论文章和蝶类学研究论文 。 在诸多作品中, 《 洛丽塔 》尽管最具争议 ,却 是声名最著 ,最为纳博科夫倾 心的作品。1 9 6 2 年接 受B B C 电视 台采访时 ,纳博科夫谈及此书 , “《 洛 丽塔 》是我特别钟爱的作品 。这是我最艰难 的一部 作 品— — 主 题 是 那 么 遥 远 ,远 离 我 自己 的情 感 生 活 ;在用我 的混合 才能把它写得真实 的过程 中 ,我 感 到 特 别 的 快 乐 ”[ 1 1 1 6 0两 年 后 ,他 在 回答 简 ・ 霍 华 德提 问 时进 一 步 强 调 , “ 在 我所 有 的作 品 中 , 《 洛 丽塔 》给我 留下的快乐余光最多——也许 因为这部 作 品 最 纯 洁 、最 抽 象 、最 经 心 ”【 1 l 5 。作 为一 部 不 朽的后现代主义经典之作 , 《 洛丽塔 》集 中体现 了 作家极具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完美 阐释了他 唯美主 义的艺术追求 。纳博科夫在论及蝴蝶研究 与创作之 间关 系 时 曾说 ,一 件 艺 术 品是 诗 的激情 和纯 科 学 的 精 确 的融 合 体 。文学 作 品是 语 言 的艺术 ,语 言 是 点 燃 纳 博 科 夫 作 品激 情 的火焰 。无 论 是通 过 精 微 人 里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转变与《洛丽塔》的创作背景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转变与《洛丽塔》的创作背景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转变与《洛丽塔》的创作背景一、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特点在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文学崛起并对传统文学风格进行了颠覆。

以下是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几个重要特点: 1. 内心流意识:小说中采用意识流技巧,展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思想和感受。

2. 多元视角:以多种视角来呈现故事,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

3. 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以非线性方式表达时间和空间,并采用错综复杂的叙述结构。

4. 碎片化描写:使用碎片化手法呈现故事情节,强调感知上的不连贯性。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特点在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成为文学界新兴潮流,对现代主义进行了进一步拓展。

以下是后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几个重要特点: 1. 反叙事性:通过混乱和难以捉摸的叙述方式挑战读者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2. 历史断裂感:对历史观念的怀疑和拒斥,强调现实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

3. 超现实主义:运用幻想、夸张和荒诞等手法来揭示社会的虚假与矛盾。

4. 媒体文化反思:关注大众媒体对社会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塑造。

三、《洛丽塔》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创作背景:《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2.文学风格:《洛丽塔》在形式上融合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元素。

它以第一人称叙述结构展示了内心流意识,采用碎片化叙事方式表达故事情节,并通过特殊语言技巧创造出多重视角。

3.主题探讨:小说中涉及到多个复杂而敏感的主题,如性、权力、道德、爱与依赖等。

《洛丽塔》以非传统的方式探讨着这些主题,并挑战读者对道德观念和文学审美的界限。

4.文学意义:《洛丽塔》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大胆的主题处理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它对后世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重要里程碑。

总结起来,《洛丽塔》作为一部融合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元素的小说,在其创作背景、文学风格和影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价值。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和文体学家之一,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流传最广泛的作品,是他最具有代表性也最富有争议性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亨伯特与12岁少女洛丽塔的畸恋故事。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然而其中所探讨的道德伦理主题、复杂的文字结构以及晦涩难懂的语言均引起了各国文学评论家的广泛关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社会发生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然而从文学角度去分析,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因此同一时期的作家完全可以属于不同的文学流派,纳博科夫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他从一个成熟的现代主义作家最终转变成为一个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而《洛丽塔》正是他转型时期的一部优秀作品,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显著特征。

本文以小说《洛丽塔》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为研究对象,旨在层层深入的分析纳博科夫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理念在其代表作《洛丽塔》中的体现。

本论文一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为介绍部分,主要包括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生平状况、主要作品、《洛丽塔》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梗概、国内外对纳博科夫及这部作品的研究状况、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为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发展、定义、它的不确定性、戏仿、元小说等文学特征。

第三章到第七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其中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洛丽塔》的主题、情节及主要人物的不确定性。

第四章分析了“戏仿”在小说中的体现,包括对爱情主题的戏仿,对不同文学体裁的戏仿,以及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戏仿。

第五章探讨了这部小说中所体现的元小说这一写作手法,并从叙述者的可疑性、人称的多变性、多层嵌套的叙事形式以及生活与艺术的融合等方面加以阐述。

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再一次强调了这部小说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因此得出《洛丽塔》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这一结论。

《洛丽塔》,你为谁存在?--论《洛丽塔》的审美价值

《洛丽塔》,你为谁存在?--论《洛丽塔》的审美价值

《洛丽塔》,你为谁存在?--论《洛丽塔》的审美价值谭萍;王秀银【摘要】《洛丽塔》是二十世纪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最有名又最受争议的一部小说。

该小说有着诗一样的语言,也有着被世人认为极“不道德”的内容,因此被褒贬不一,甚至屡屡遭禁。

然而,真正伟大的作品,无论它经历了什么,一定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以其优美如诗的语言构造了一个迷幻如梦的成人童话,让每个走进童话的人都会收获不同的审美体验,如优美与悲情的融合、悲剧与喜剧的叠加、崇高与滑稽互现等等。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5页(P108-112)【关键词】纳博科夫;《洛丽塔》;审美价值;优美与悲情;悲剧与喜剧;崇高与滑稽【作者】谭萍;王秀银【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纳博科夫,俄裔美籍作家和文艺批评家。

1899年4月23日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一贵族家庭,曾流亡德国、法国和英国,于剑桥大学接受教育。

又于1945成为美国公民,并继续他的执教及文学创作生涯。

由于纳博科夫酷爱蝴蝶收集,在鳞翅目昆虫研究学者中也颇有名气,人们往往会由他漂移的一生联想到迁徙飘飞的蝴蝶,甚至他的作品也有着蝴蝶般绚丽的光辉和迷人的神采。

如果说纳博科夫的一生是一只“流浪的蝴蝶”(《20世纪西方文论》,P255),那么《洛丽塔》则是一只充满了诱惑又美丽、悲情又诗意的亦真亦幻的蝴蝶艺术之标本。

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亨伯特的回忆录:主人公回忆了自己是如何痴狂地爱上了一个年仅12岁的名叫洛丽塔的少女,并与之发生了父女恋情。

亨伯特的性偏好为世人所不容,甚至被认为是变态的“恋童癖”,然而他对洛丽塔的感情却无比真挚,直至亲手杀死诱拐和利用洛丽塔的剧作家奎尔蒂,甘愿用生命为洛丽塔的“毁灭”而复仇。

俄罗斯文学论文 论《洛丽塔》的后现代细仿色彩

俄罗斯文学论文 论《洛丽塔》的后现代细仿色彩

俄罗斯文学论文--论《洛丽塔》的后现代细仿色彩建设工程学院八班杨柏63110815论《洛丽塔》的后现代细仿色彩经过一段时间对俄罗斯文学的学习,我深感俄罗斯文学的巨大魅力与浓重色彩,还有极其浓厚的现实主义意义,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所写的《洛丽塔》。

虽然读的不是很细致,但是深感其独特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和浓厚的现实意义。

根据老师的讲解,我进行了一些讨论与理解。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出版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

小说出版之后,曾一度引起沸沸扬扬的评论,一度被视为禁书,认为其有太多露骨的性描写,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

而现在它已成为20世纪的经典之作。

之所以现在如此受欢迎,是因为本书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符合了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和文化心理。

《洛丽塔)体现了许多后现代的特点,如不确定性、非统一性、边缘性、模糊性等。

本文拟从《洛丽塔》对西方经典童话的戏仿这一特征出发,浅谈本书的后现代色彩。

生于富贵之家的纳博科夫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

童年时受童话的熏陶,对众多的欧洲经典童话极为痴迷。

他曾宜称:“伟大的小说首当其冲应为美丽的童话故事。

”川这一主张在其最心爱的《洛丽塔》中最为明显。

事实上,在阅读《洛丽塔》时,读者不仅折服于该小说措辞之璀璨、文笔之流畅、诗意之醉人,而且不难发现该小说和一些欧洲的经典童话在情节、人物和主题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

著名评论家阿尔弗雷德·艾佩尔就曾指出:“《洛丽塔》故事的简洁……欺骗,神迷及变异主题均类似于童话故事;其地点、母题的重现及三个主要人物的出场亦令人回想起那些原型童话故事的设计。

”在这些童话中,《白雪公主》与《睡美人》最为明显。

《洛丽塔》中的人物充满了童话色彩,读者阅读时会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找到众多童话故事人物的影子:嫉妒的母亲、美丽的公主、英俊潇洒的王子、着迷的猎人等等。

以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为分析对象,探讨笼罩在这些人物身上的童话色彩,可以分析出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戏仿了欧洲经典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达到了深刻的效果。

《洛丽塔》的叙事艺术与立体主义的审美效果

《洛丽塔》的叙事艺术与立体主义的审美效果

《洛丽塔》的叙事艺术与立体主义的审美效果作者:王荣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11期摘要:《洛丽塔》是俄裔美籍后现代主义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创作的一部闻名遐迩的绚丽小说。

纳博科夫采用挑战世俗的文本主题和独特的叙事角度,以人物意识流为线索,通过神秘迷离的故事情节、充满张力的叙事技法、童话意境的诗意语言和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对人物形象进行工笔描绘,与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创立的立体主义绘画所彰显的“错位与重叠”“分解与重构”“透视与重塑”的叙事艺术和审美效果异曲同工。

关键词:纳博科夫洛丽塔立体主义绘画叙事艺术审美效果俄裔美籍作家拉迪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是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批评家、翻译家、诗人及鳞翅目昆虫学家。

纳博科夫是在俄国贵族宫廷长大的最后一代,俄国十月革命后全家流亡德国,并先后在英国、德国、法国居住过二十余年,1940年赴美在多所大学任语言学和文学教授,晚年定居瑞士。

纳博科夫贵族家庭的教育背景,多国流亡的特殊生活经历,以及对多种语言的精湛运用,决定了他跨文化的宽广视野和游刃有余的文学创新。

同时,他对国际象棋棋路研究的痴迷,使“游戏”“悬疑”和“探险”成为其作品的个性化标志。

对于大自然的向往,使纳博科夫把自己比作“没见过世面的大自然的热爱者,一个迷失在天堂里的偏执狂”[1],他用一生的时间在大自然中收集并深入研究蝴蝶,以致他的作品也时刻展现着蝴蝶般的绚丽光芒和迷人神采。

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造就了他作为科学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作为文学家对唯美艺术不懈追求的浓烈热情。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刻意设计的人物与命运不断纠缠和挣扎的情感悲剧。

中年教授亨伯特邂逅并痴狂迷恋12岁的少女洛丽塔,命运的意外使他以继父和情人的身份深陷与洛丽塔不可自拔的情爱中;这场危险游戏带来的如影随形的道德煎熬让洛丽塔选择了跟随剧作家奎尔蒂逃离,奎尔蒂的抛弃使洛丽塔顿悟清醒,向现实妥协,嫁为人妇;故事的结局是奎尔蒂死于亨伯特愤怒的枪声下,洛丽塔因难产而死,最后亨伯特用生命祭奠了这段短暂刻骨的永生爱恋。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洛丽塔》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洛丽塔》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洛丽塔》作者:钱娜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8期内容摘要: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洛丽塔》对传统小说的写作从诸多层面进行了颠覆性的解构,可以视为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主题的空灵、模糊、不确定性;使读者相信故事的真实性的同时,又不时地对自身语言的虚构进行暴露,使之成为“元小说”;反体裁、文字游戏、戏仿、反讽等叙事技巧的运用,不仅为《洛丽塔》营造出了奇幻的美感,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本文将透过后现代主义的视域对《洛丽塔》进行分析。

关键词:纳博科夫《洛丽塔》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可能是20世纪以来最令人费解的文化思潮之一。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悖离,1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质疑客观真理,拒绝价值判断,中心被消解,一切都呈现出边缘化,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

在创作上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随意性,摒弃传统写作的规范、模式、中心等要素,追求多样性、开放性、相对性,以虚构性与荒诞性的存在模式为艺术特色。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20世纪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小说《洛丽塔》将反体裁、文字游戏、戏仿、反讽等后现代写作技巧娴熟地融入其中,在构建真实世界与暴露虚构之间不断游走,结构被打破,主题被消解,呈现出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一.泛主题性主题思想的确定性是传统小说必须具备的核心要素之一。

即或是内容上含蓄晦涩的现代主义创作,在剥开其层层隐含的叙述之后,我们也会发现存在的荒诞、人的异化等内容是其表现的共同主题。

读者在阅读《洛丽塔》时会发现,传统的美学原则被打破,无法将之定性,更无法提炼出一个明确的主题。

可以将《洛丽塔》看着是一部主题模糊不确定的泛主题之作。

《洛丽塔》讲述了一个乱伦的故事,中年男子亨伯特与继女洛丽塔之间的畸恋,以亨伯特在狱中自白的方式展开。

亨伯特是一个精神分裂者并有恋童癖,在爱上了12岁的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后,年龄的巨大差距使其疯狂的采用一些变态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欲望。

美学论文32971 从接受美学角度赏析《洛丽塔》

美学论文32971 从接受美学角度赏析《洛丽塔》

美学论文从接受美学角度赏析《洛丽塔》一、引言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凭借1955问世的《洛丽塔》一书,跻身20世纪世界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列,一段中年男子与13岁少女的畸恋故事掀起了全球“洛丽塔飓风”。

这本20世纪颇受争议的小说,其出版之路也可谓异常曲折,遭到美国四家出版社的拒绝后,法国的奥利匹亚出版社终于同意出版,却将其归置于色情小说丛书。

三年后《洛丽塔》美国版问世之际却招致更为激烈的抗议和谴责,有关主题的道德性争议导致该书一度被禁。

半个世纪以来,众多读者在阅读《洛丽塔》的过程中产生了迥然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理解,而这也恰恰构成了此书的魅力:激励读者通过不断重读和探寻,形成多元化的理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以德国学者姚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学派倡导“接受美学”,将文学研究的视线由作者和文本转移到读者,从阅读接受和批评活动的主体性方面开拓了文学批评的新领域。

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研究创作、接受以及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流过程,强调“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姚斯 24)。

这一理论并非否定作品文本的地位和意义,相反,其承认作品本身对读者接受的制约和规定。

作为一名现代派作家,纳博科夫亦非常强调读者对作品的积极参与和构建。

因此,建立读者维度,从读者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反观纳博科夫的创作技巧和写作意图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研究尝试。

二、从读者期待视野解读诙谐模仿1967年,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提出了“接受美学”这一概念,将读者分析推向批评视野的前沿。

姚斯的开山之作《文学史对文学理论的挑战》提出了他的核心理念――读者期待视野。

这一概念指的是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已有的经验和素养等会对即将阅读的作品产生一种审美期望。

阅读作品时,读者往往会带着先前阅读的影响,带着已形成的文化观念来预先框定阅读效果(黄定华,黄志刚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视域下《洛丽塔》的艺术审美价值作者:岳凤来源:《知与行》2016年第01期[摘要]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以现代性及后现代性作为背景,以超越作为维度,通过一个四十岁男人对一个十三岁少女的疯狂的、被动的迷恋和占有表达了在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情境之下人的欲望和本性,表达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多重选择的荒诞和无可抗拒的无奈。

《洛丽塔》所解构和消解的不只是传统的“罗格斯中心主义”和“在场的形而上学”,不只是拒绝宏伟的历史叙事,拒绝厚重的传统,其对于文化和艺术及人类精神层面的意义,更在于其彻底的颠覆、超越,意义的丧失,价值的虚无,以及人的碎片化的存在。

《洛丽塔》的艺术审美价值在本质上可以说是对人的可能的一种向往以及欲望的服从。

[关键词]《洛丽塔》;超越;现代性;后现代性[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1-0059-041995年,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一书被评为纽约图书馆世纪之书中的“当代文学的里程碑”类,1998年美国兰登书屋又把它评为20世纪百部著名英文小说的第四名。

纳博科夫是一名俄裔美国作家,才华横溢且富传奇色彩。

他开创了美国实验小说的先河,他的作品总是追求艺术创新,捍卫艺术的纯洁性和艺术的真正价值。

他的小说主题复杂,解构精妙,叙述手法也很多变,能够表达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多种选择的荒诞和无可抗拒的无奈。

《洛丽塔》的男主人公亨伯特原本拥有着令人仰羡的一切财富,贵族血统、财产、智慧、学识、伟岸、成熟、沉稳……原本可以毫无质疑地过他正常的、平静的、璀璨辉煌的一生。

然而,他却疯狂地、被动地迷恋和占有着一个十三岁的少女。

甚至不惜以继父的名义,让这种占有在他的内心、在外人、在每一个汽车旅馆的老板那里被看作是合法的,直到最后,他用自己的生命去保卫她,更甚于那些东西是根本无力挽回的,他都愿意奋不顾身。

是什么使他走上了这样一条不归路?为什么在这场“关系游戏”中,他一直处于被动,时时受到她的牵制,始终小心翼翼地维护,就像他自己所说,“我下决心忽略我无法不觉察的事实,那就是我对她而言,不是男朋友,不是魅力四射的男人,不是密友,甚至不是人”[1]。

然而,他却一直努力地保护她而不是放弃。

为什么他会选择为所有人所不齿的“父女”关系呢?我们都可以看出这种关系在我们这个伦理社会只能是牢笼,不可能是完全地占有,反而是更加可怕的“囚禁”。

为什么这个在道德上如此为我们所不齿的人物,在故事里却博得了我们的同情和怜悯?这体现了超越之维度,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超越和抗争,是一个生活在时空之维和伦理王国之中的人的呐喊和反抗。

这也是我们在充分感受纳博科夫小说语言魅力的审美狂喜之后,在疯狂地感受它所传达给我们肆无忌惮的迷恋和沉醉、不可自拔和自甘堕落的同时,一个不可回避的关于时间和生命、爱和伦理、美和道德的传统观念所具有的独特的现代性及后现代性意义。

一、超越时间之“囚笼”十三岁时,亨伯特拥有了自己的初恋,和所有人一样的是他疯狂地、笨拙地恋爱了,然而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死亡夺走了他的爱情。

在他还没有来得及完美地享受恋爱的美好时,心理和身体刚刚迸发的东西被戛然而止在那个岁月里,那种越没有完全经历越无法超越的感觉无疑在一个少年的记忆里深深地埋下了日后开花的种子,或者说,他的感情一直就没有走出这段时间,他的恋情完全定格在这个时代和这种感觉上了,一直到四十岁依然隐藏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散发着迷醉的芬芳,但同时也毒害着他。

直至在他遇到洛丽塔之后,亨伯特为他的这种感觉找到了归宿。

他疯狂地爱上了她,就像十三岁时的初恋一样,因为洛丽塔稚嫩的身体里洋溢着的青春气息载着亨伯特回到了被他定格的时代。

亨伯特十三岁的恋人和洛丽塔的十三岁绝对不是一个偶然,必然是不容选择的,这个必然是早就被赋予的。

按康德形而上学体系最初所言,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的概念就是时间,在时间坐标上我们只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人作为宇宙之子的只是在现在这个维度上的一瞬间,我们没有权力重新选择过去或向前规定未来,这是绝对的宇宙霸权。

然而,有理性和反思能力的人发起了抗争,时间不是确定的,是柏格森的绵延,它无前无后;时间是断裂的碎片,是杰姆逊的“精神分裂症”,是拉康的“符号链条的断裂”;时间就是存在,是海德格尔的永远无法言说的“存在”。

所以,亨伯特开启了抗争之路,用心理时间抗争现实。

我们为什么永远生活在宇宙的时间陷阱里,生活在现世的人痛苦地回忆着不可挽回的过去,焦躁地期盼着永远也不能到来的未来,时间对每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人怎么给予如此的折磨,存在是永恒的,绵延是不可阻断的,我的“现在”为什么就不能是我的“过去”,我为什么就不能同时既生活在现在又生活在过去和未来?因此,我们说“西方的时间,尤其是现代时间,已经使我们成了流浪者,无休止地被驱逐出自身。

在这里,时间维度意味着一种动荡和漂泊,意味着一切不安定因素的根源”[2]。

洛丽塔只不过是亨伯特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遇到的叫作“洛丽塔”的人而已。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洛丽塔看作一个四十多岁老男人的十三岁的小情妇,她已经化身为亨伯特生命之中的“过去”,他对她的迷恋在时间的维度上来说,是亨伯特对少年时代记忆的一种复现,“洛丽塔”已经成为亨伯特记忆里那种没有完成的感觉的继续。

为了得到“洛丽塔”,超越现在,回归已经消失的过去和那种被定格的感觉,亨伯特进行了一场与命运的抗争。

选择洛丽塔,选择自己心中被成人的理智一直克扣着的欲望情感,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亨伯特在对宇宙的时间之维发起的挑战。

整部小说中对“路”的意象的描绘是令人印象最深的,在茫茫无人的公路上,只有亨伯特的汽车在飞奔到下一个小旅馆,路的方向一直是向前的,没有一条回头的路。

他在不断地离开现在,带着他的过去追赶未来,仿佛在路上的他,既拥有了自己的过去又看到了未来。

因此,亨伯特踏上的不仅仅是一条漫无目的的“逃亡”之路,更是一条与时间的追赶之路。

对亨伯特而言,占有洛丽塔更多地意味着过去美好岁月的再现与复活,童年时的爱人和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年近不惑的他苦苦追寻的精神家园。

时间在飞驰,与时间抗衡是可望而不可求的。

但他仍毅然地选择穿越时间之狱、达到他梦想的自由之地。

也正因此,我们与其斥责亨伯特一张布满皱纹的老嘴去亲吻那对鲜活、红艳的双唇的行为是丑的,倒不如说是一个恰好叫作洛丽塔的小女孩闯入了亨伯特的“洛丽塔”里面。

我们完全可以在这种超越的行为之中看到一丝勇敢,看到追求自由、超越时间、与宇宙中无形力量的抗衡。

这种本该是梦境一样的状态却在现实中被给予了实现的可能性,梦可以是唯美的,甚至是一切艺术的源泉,而且“在自然中越是丑的,在艺术中往往就越是美” [3]291。

但为何在现实中,我们的原谅和传统的审美都退得远远的呢?也许在现代性洪流强烈冲击下的今天,我们可以给予爱情以更多的年龄上的宽容,他们与我们所认识的“爱”也没有什么不同,四十岁的人和十三岁的人可以恋爱,时间的界限已被消解了。

但是我们同样会说,如果亨伯特先生没有选择以继父的角色出现的话,也许我们可以再多给予一些宽容。

因为道德的底线告诉我们,无论如何,父女关系永远是介于爱而止于性的。

所以,一个继父对继女的感情只能在某个限度上停止,否则就是罪恶。

二、飞越道德之“囚笼”亨伯特先生对洛丽塔秘密的、疯狂的迷恋被黑兹夫人的婚姻要求推入了一个新的“囚笼”。

黑兹夫人把女儿送去夏令营并提出以婚姻作为亨伯特住在这里的条件,为了洛丽塔,亨伯特选择与黑兹夫人结婚,成为洛丽塔的继父。

在洛丽塔母亲去世之后,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更加直接,他对她悉心照料、百般呵护,甚至于完全变成了她保姆,在情感上百依百顺,甚至唯唯诺诺,千方百计地阻止她受到外界的任何诱惑。

诚然,一切并没有仅止于父爱。

也正是如此,面对这样的一种关系掩饰下的性欲的表达更是为我们所不齿的。

我们宽容的限度可以放大到超越时间限制的恋童癖,可以允许一个四十岁褶皱的身体对于一个稚嫩之身的占有。

但在道德面前,我们无法超越,我们永远不可能容忍一个父亲去霸占女儿。

亨伯特试图以继父女的关系为屏障来延续这种占有,反而却更加“坚实地”将他的“爱”放逐到一条永远的不归之路。

这里似乎又表达出了一些被某种东西掌控的必然。

可以说亨伯特的继父角色是被迫的,如果不是黑兹夫人逼迫他结婚,不是以父女关系为牢笼,他们的爱情还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他偏偏被推入这样一个牢笼中,这就是艺术要带给人们的震撼,“丑往往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3]287,并能“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里最深邃的东西” [3]288。

我们知道,道德从来都是作为审美活动的最终源泉,无论是中世纪神学还是康德都为我们的理性和审美指向了的最高的善,而尼采告诉我们“上帝死了”,没有终极的善,他提倡“把理想化的基本力量(肉体、醉、太多的兽性)大白于天下”[4]367,“把艺术的不道德大白于天下”[4]350。

因此,作者拿我们的伦理纲常圈定的道德底线来撞击我们的心灵,同时这种撞击本身就是亨伯特向道德发起的反叛。

他们旅行本身就是一种逃离,逃离每一个旅馆中人们异样的目光,似乎每到一个新旅馆,“父女关系”的掩盖可以使得他在道德的丛林之外休息片刻。

他要在远离世俗眼光的旅途上完全地、一辈子地占有洛丽塔,如果没有他人伦理的验证,亨伯特在进行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初恋”,没有什么时间观念,没有什么父女关系,超越善恶的框架,追求自己的情感和自由。

我们在斥责和辱骂过后,是否可以看到亨伯特的继父地位是被迫而又无奈的,按照亨伯特最本真的意愿,他只是想以一个男人的身份拥有洛丽塔,而不是父亲,所以这个牢笼对于亨伯特本身而言只是被迫加在他头衔之上的,而不是他的灵魂里,所以他继续在抵抗,抵抗外界的这种称谓和道德的限制。

而且亨伯特最后对洛丽塔的照顾和爱护,包括在洛丽塔离他而去那么久之后对于洛丽塔的求援时的态度,加之他奋不顾身地去找奎尔蒂算账,等等,最后的这一切都可以表明亨伯特对于洛丽塔绝对是始于性而止于爱的。

也因此,“乱伦”这样一个极违背道德伦理的词汇在这里似乎有了些许的不得已和不可选择性。

亨伯特的这种由最开始近乎疯狂的、变态的内心倾向,到最后执着、无私的爱,向我们展示了他充满情欲的迷恋但不止于色情,不可自控的占有欲却无私地呵护的情感状态。

这种内心巨大的张力使得他在每一次狂欢后都在自己灵魂的悬崖边上张望着、徘徊着,或许亨伯特所遭受的不解是由于他的继父身份,一个被赋予了传统视域中伦理道德意义的身份,但也正因为他的这一身份,让他在道德世界里百般挣扎,如果刨去此身份,或许我们可以给予亨伯特更多的原谅和宽容。

三、永远无法超越的人生“囚笼”亨伯特的迷恋与疯狂随着洛丽塔对他的好奇之心的减退并转移到另外一个叫奎尔蒂的身上时,我们可能会说亨伯特是自作自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