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及心理辅导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基本规律的科学。

2. 个性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4.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5.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7.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妨碍其心理效能发挥的困扰,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良好适应状态。

8.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人类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卫生原则和卫生措施的总和。

9. 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的获得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狭义学习(人类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10. 广义的知识学习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狭义的知识学习,专指学生的知识学习,是间接经验的学习。

11. 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在动力。

12.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使他们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的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

13. 成就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心理成份,指个人希望从事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

14. 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为的愿望。

15. 认知内驱力:是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倾向。

心理卫生及心理辅导名词解释

心理卫生及心理辅导名词解释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名词解释1•心理: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地分为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2•心理卫生:又称蒂神卫生。

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

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増进人的心理健康。

3•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璨于完英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摘和虚弱的状态。

4•心理冲突:是相反的或相互排斥的冲动、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一种才盾心理状态。

5•挫折:是个休从爭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阴碍或干扰•以致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6•心理防街机制: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木概念.是人应付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心理的于•段。

7•应激:又称I紧张状态”.是由应激源(紧张刺激物)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心理辅导,是有关专业人员.以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为目标和内容的一项工作。

9•狭义的学校心理学:即专指面向学生的心理辅导•是拆学校内的心理辅导人员对前來求助的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活动。

10•适应性辅导,主婆是针对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及相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描导.帮助他们提商学习效率.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更好地处理W环境变化带來的各种问题.增强对环境和自我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很好地完成?^^个时期的学习任务。

11 •发展性辅导:主要是抬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认识,特别是自我能力、素质方ifli的认知.帮助他们认识和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12•个别心理辅导:是辅导人员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所开展的辅寻活动。

13•小组辅导:又称团体辅寻.是辅导人员面对一组学生所开展的辅导活动。

14•重复:就是辅寻人员对來访者所表达的内容再向《作全部或部分的复述。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章节测试 第一章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章节测试 第一章

第一章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构成心理的三大部分中不包括()A.心理状态B.心理过程C.个性心理D.心理卫生【解析】D 本题考查心理的构成成分。

心理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地分成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2.《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称为()A.身心保健B.卫生C.心理健康D.心理卫生【解析】D 心理健康则是指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并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状态,而是个体在与不断变化的环境交互作用中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是心理卫生的目标状态。

3.提出了“体液学说”的是()A.柏拉图B.希波克拉底C.盖伦D.亚里士多德【解析】B 本题考查“体液学说”的提出者。

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的体液按其比例混合不当时,人就感到痛苦;而改变已经紊乱的体液状态,使人的体液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是维护人的健康的基本途径,也是医生的主要职责。

4.就心理卫生来说,自我意识良好的核心是()A.自知和自爱B.自尊和自信C.自制和自强D.自谦和自知【解析】A 人作为社会人,在一生中肯定会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即社会关于什么是好和什么是坏的主流价值体系的影响。

5.中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理论基础是()A.整体恒动论B.天人合一论C.阴阳说D.七情致病机理【解析】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理论基础。

整体恒动论是中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理论基础,主张人生存于天地之间,而天地则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因此人的自身也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心”动的结果。

6.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成立于()A.1908年B.1930年C.1948年【解析】B 本题考查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的成立时间。

1930 年,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成立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

7.比尔斯于1908年5月成立的全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是()A.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B.世界心理与生理卫生组织C.宾夕法尼亚心理卫生协会D.康奈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解析】D 本题考查比尔斯对心理卫生运动的贡献。

心理学名词解释(汉语言文学)

心理学名词解释(汉语言文学)

名词解释: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

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

9.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挖补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1.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13.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

所谓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名词解释1.心理冲突:是相反的或相互排斥的冲动、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2.影响性摘要:指辅导人员将自己所谈的主题、观点、意见等信息,经整理组织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给来访者。

3.心理评估:是从医学上借用来的术语,主要指评估者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技术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问题进行描述、分类、鉴别与评定的过程。

4.时间取样法:是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时段观察预先确定好的行为或表现的方法。

5.阻抗:又称“抗拒作用”,指来访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地使辅导重心偏移。

6.移情:也称共情,是指辅导员旆个人的参照标准,试着将自己融入来访者的感觉世界中,设身处地从来访者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并把自己的体验再传递给对方,让对方更深入地进行自我探讨、自我了解,产生被接纳、被理解的感受,共情包括两个主要的步骤,一是精确地感受来访者的世界,能够从来访者的方向去了解事物;二是能够以口语的形式与来访者分享你对他的了解。

7.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8.榜样引导法:教师利用中小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从而实现受教育的目的。

9.“合理宣泄法”:就是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不破坏社会道德生活的方式,把心理上积存的郁闷统统地打发出来。

10.呼吸调节:是处理情绪波动的有效方法,通过深呼吸,可以使波动的情绪及时稳定下来。

11.自我鼓励法:也就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和逆境进行斗争。

12.对抗:是学生遭受挫折引起强烈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抗态度。

13.压抑:在心理学上专指个别人受到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移出去,而是将其抑制在心头。

14.学习疲劳:是指由于长时间从事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兴趣下降、动机减弱、身心不适等现象。

15.神经症:它是一种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程度的心理障碍。

心理卫生的名词解释

心理卫生的名词解释

心理卫生是指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正常的心理状态。

心理卫生是关于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方法和措施。

人常常追求身体健康,注重生理卫生,可是常常忽视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是运用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能保护人的身心健康,能预防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

每个人从出生到个体的发展过程中都不能不讲究心理卫生。

就像德国的心理卫生学家卡尔·赫希特所认为的:讲究心理卫生应该加强脑力和创造能力的系统锻炼,注意社会条件的最佳化,消除劳动和空闲时的单调无味,不要提出过高或偏低的要求,避免神经系统的超负荷,目的在于能处理好和适应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挫折。

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复习资料

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复习资料

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复习资料前言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是自学考试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复习此课程,本文整理了一些复习资料供参考。

心理卫生1. 概念心理卫生是指通过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保持个体心理健康,促进个体积极心理状态和行为的一系列措施。

心理卫生不仅关注个体的内在心理,也强调个体和环境的适应。

2. 常见心理障碍•抑郁症: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神运动迟缓等。

•焦虑症:症状包括不安、恐惧、自卑等。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包括回忆、惊恐、避免等。

•强迫症:症状包括强迫性思维、行为和观念等。

3. 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志•情感上:具有充满活力的积极情绪,如快乐、满足、愉悦等。

•思维上:具有理性思维、灵活性思维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行为上:具有自我控制能力,且能以适应性方式应对环境变化。

4. 心理卫生技巧•积极心理暗示法:即通过积极向自己暗示来调节自身情绪,如:“我可以做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等。

•放松训练法:主要包括深呼吸法、渐进性肌肉松弛法等。

•争取心理支持:即主动向亲朋好友、咨询师或社工等寻求帮助和支持。

心理辅导1. 概念心理辅导是一种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的帮助性关系。

心理辅导的过程包括接触、评估、目标设定、方案实施和反馈。

2. 心理辅导的原则•尊重个体:尊重个体的价值、人格和需求。

•保密原则:尊重个体的隐私,确保个体的信息不泄露。

•合理性原则: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

•建立信任: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与个体保持适当的距离和互动。

•以人为本:建立以个体为中心的思想,注重个体的需求和利益。

•细节把控:注重细节把控,从小方面入手,引导个体健康发展。

3. 心理辅导的步骤•建立关系:通过倾听、沟通、互动等方式,建立与个体的信任关系。

•评估个体的情况:了解个体的背景、性格特点和问题,进行详细评估。

青少年心理卫生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

青少年心理卫生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

三、名词解释题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生理卫生而言的、它的基本含义是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学:在积累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称心理卫生学。

性心理:指性征,性欲以两性交往等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

早恋: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过早的建立恋爱关系行为。

性恐惧:指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主要对自己身体内部和外部的急剧变化,尤其是对月经和遗精现象的恐惧产生很大的压力。

性罪错:青少年在好奇心理和不良因素影响下,做出违反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性行为。

性压抑:青少年的性冲动在性激素作用下产生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青少年对自己的性冲动感到不安、迷惑、羞愧,而把自然的性冲动和对异性的兴趣压抑起来的表现。

手淫:指用手抚弄自己的生殖器官以引起性快感获得性满足的行为。

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活动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依赖:以依附性为特征的不良个性。

怯懦:以胆怯和懦弱为特征的不良个性。

反社会倾向:主要是在心理上缺乏道德价值观念,行为上不符合社会规范,但尚未形成反社会人格。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和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

孤僻:是以畏缩和回避为特征的不良个性。

意识: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一个主要标志。

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它以个体自己作为意识对象。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抑郁:指个体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感到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异常沮丧的一种不良情绪体验。

恐惧:指个体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事物,人际交往或处境等产生的紧张不安内容体验。

按照恐惧对象的不同,可以把青少年存在的恐惧现象分为特殊事物的恐惧,对社会交往的恐惧,对学习恐惧等。

嫉妒:一个人在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不服气,不愉快,怨恨的情绪体验。

意志的含义: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支配行为,克服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调适与辅导作业及答案

心理调适与辅导作业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 心理卫生:心理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

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及预防;减轻由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

2. 适应性辅导:适应性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及相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更好地处理因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类问题,增强对环境和自我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很好地完成各个时期的学习任务。

3. 阻抗:阻抗又称“抗拒作用”,指来访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地使辅导中心偏移。

4. 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是相反的或相互排斥的冲动、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5. 厌恶法:厌恶法是将某些不愉快的刺激,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像,与来访者须改变的行为症状联系起来,使其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

6.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代替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二、填空题1. 动机2. 自我意识良好人际关系良好3. 强化适应性行为4. 偏离正常5. 家庭环境和早期教育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6. 追踪调查7. 本我8. 认知过程9. 强化不相容反应10. 6011. 抉择12. 个案法13. 1908 《心理健康与世界公民》14. 自身环境社会15. 选择辅导方案实施指导帮助16. 心理评估评估资料17. 心理分析法弗洛伊德18. 联系可操作性19. 客观事物实际问题20. 引发情绪间接途径21. 内分泌系统神经22. 自主训练呼吸调节合理宣泄23. 心理特征精神面貌24. 协调分化25. 顺从他人独立见解独立性26. 如何学习掌握学习策略27. 要点笔记提纲笔记图表笔记28. 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个性心理29. 紧张刺激手段30. 中介面对面31. 心理内部过程行为主义观点32. 获得性操作性条件反射33. 认知方面情绪情感方面交往方面34. 过分概括绝对化要求极端化35. 自我控制能力丰富而强烈36. 自己与他人社会道德生活37. 稳固态度行为方式38. 学习兴趣学习习惯39. 做在书上做在笔记本上40. 自我中心不遵守集体现则41. 认知情感行为三、单项选择题1. A2. B3. B4. B5. D6. B7. B8. D9. C10. C11. B12. C13. B14. B15. C五、简答题1. 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具体目标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答: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具体目标体现在:(1)自我意识方面 (2)认知方面 (3)情绪情感方面 (4)意志方面(5)个性方面 (6)学习方面 (7)交往方面2. 对中小学生主要进行哪些适应性交往卫生问题的辅导答:对中小学生主要的适应性交往卫生问题的辅导有:(1)异性交往紧张 (2)师生交往困难 (3)亲子交往困难 (4)孤独(5)羞怯 (6)自我中心 (7)自私 (8)从众3. 请简要说明行为转变法的待点答:行为转变法的待点为:(1)行为转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学习论;(2)辅导目标:行为转变法的目标是消除不良行为,并代之以更有效能的行为;(3)辅导关系:辅导员担任主动和指导的角色;(4)辅导过程:注重对来访者的进步过于强化;(5)具体方法:行为转变法常用的一些方法有系统脱敏、代币、行为契约等。

(完整版)心理卫生和心理辅导名词解释

(完整版)心理卫生和心理辅导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地分为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2.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

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

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

3.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4.心理冲突:是相反的或相互排斥的冲动、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5.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以致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6.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人应付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心理的手段。

7.应激:又称“紧张状态”,是由应激源(紧张刺激物)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8.心理辅导:是有关专业人员,以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为目标和内容的一项工作。

9.狭义的学校心理学:即专指面向学生的心理辅导,是指学校内的心理辅导人员对前来求助的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活动。

10.适应性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及相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更好地处理因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增强对环境和自我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很好地完成各个时期的学习任务。

11.发展性辅导:主要是指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认识,特别是自我能力、素质方面的认知,帮助他们认识和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12.个别心理辅导:是辅导人员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所开展的辅导活动。

13.小组辅导:又称团体辅导,是辅导人员面对一组学生所开展的辅导活动。

14.重复:就是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的内容再向其作全部或部分的复述。

15.重读:是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内容中认为重要的字或词以强调性语气进行重复。

(知识要点)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知识要点)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第1章心理卫生概述第1节心理卫生的内涵(心理卫生概述)一.心理、卫生与心理卫生的定义1.心理,可人为地分成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心理状态是对某一时刻个体全部心理活动综合水平的描述,反映了心理的时间性、方向性和能动性。

心理过程是对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个体心理的历程性和动力性。

个性心理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反映了个体心理的稳定性、独特性、完整性及动力方向性,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2.卫生:是保卫生命、维护生机的意思。

3.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有两重含义:一是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和内容的一种工作,又称“心理辅导”。

二.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1.自我意识良好,核心是自知和自爱;2.社会功能良好;3.良好的人际关系;4.积极劳动实践。

第2节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心理卫生概述)一.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一)心理卫生思想的渊源:1.在西方,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学说”。

他认为,人的体液按其比例混合不当时,人就会感到痛苦,而改变已经紊乱的体液状态,使人的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是维护人的健康的基本途径。

2.柏拉图认为,形成一个健康人格的决定因素,是理性、精神以及维持生命的食欲能力或“性爱”的协调一致。

3.在我国,管仲把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此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并提出相应的养心之术。

4.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心理卫生思想的阐述也极为丰富。

充分认识到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任务有所不同。

并从修身养性的角度提出诗歌、音乐对陶冶人的性情的作用。

(二)古代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观点1. 古代西方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观点:(1)强调生理、遗传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心理卫生中的整合作用;(3)重视家庭、学校教育在心理卫生中的作用;(4)认识到正常的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心理保健意义。

名词解释心理卫生

名词解释心理卫生

名词解释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是一种关注人类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旨在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改善情绪、增强心理韧性、预防心理疾病和减轻心理健康问题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心理卫生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等多个领域。

该研究的主题包括心理健康的定义、影响因素、评估、治疗、预防等方面。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心理韧性、心理弹性、心理适应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

心理韧性是指一个人面对挑战和压力时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恢复能力。

心理弹性是指一个人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恢复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恢复能力。

情绪管理能力是指一个人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的情绪反应和控制能力。

心理卫生的预防措施包括积极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的压力管理、健康的饮食和睡眠等。

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行为治疗等。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简答题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简答题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简答题1. 什么是心理卫生?心理卫生是指一个人在心理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地适应生活、工作和社交环境的一种心理状态。

具体来说,心理卫生包括个体对压力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认知和调控能力。

心理卫生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情感稳定:个体能够处理情绪问题,具有适当的情感表达和应对策略。

- 自我认知:个体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能力,并与之相符合。

- 自我调节:个体能够自我调节,冷静地面对压力和困难。

- 社交能力:个体能够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和合作,在社交关系中保持良好的互动。

- 适应能力:个体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积极应对变化带来的挑战。

- 幸福感:个体能够感受到快乐和满足,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心理辅导的定义和目的是什么?心理辅导是一种通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对个体或群体进行情绪、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支持和指导的过程。

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帮助个体解决内心的困惑、焦虑、压力和冲突,提升个体对自我问题的认知和处理能力,从而实现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

心理辅导通常被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 解决情感问题:个体可能遇到的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困扰。

- 处理压力和困境:帮助个体应对生活、学业或工作中的压力和困境。

- 提升认知能力: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信念,并提供新的思维模式和认知策略。

- 增强人际关系能力:帮助个体改善社交技巧,解决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挑战。

- 促进个人成长:帮助个体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目标,并制定实现个人成长的计划。

3.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心理辅导有多种方法和技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3.1.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结合了认知和行为方面的疗法,通过帮助个体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来解决问题。

该方法主要关注个体的思维模式、信念和行为习惯,通过改变这些方面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

青少年心理卫生名词解释

青少年心理卫生名词解释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生理卫生而言的、它的基本含义是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学:在积累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称心理卫生学。

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还必须包括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上的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心理异常:是一个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概念,通常是指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所有不健康的心理及其倾向。

轻度心理异常:也可称轻微心理失调,是心理活动的局部异常状态,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

中度心理异常:也可称心理障碍,主要包括各种神经症和异常人格。

重度心理异常:指各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包括各类精神病。

性心理:指性征,性欲以两性交往等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

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人的整体心理面貌。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人关系的认识和态度。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相互认识和相互作用的联系过程。

环境:是指客观现实中围绕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在事物和现象,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危机:是个体遇到之间不能解决的重大事件时出现的严重的心理不平衡状态,如果缺乏有效的干预,很有可能导致精神崩溃、自杀或攻击他人等严重事件。

危机干预:指及时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人们恢复心理平衡。

团体干预技术,也称团体语谈。

面向全体原则:是指心理卫生工作要面向所有的青少年,而不只是有心理问题的个体。

个别对待原则:是指心理卫生工作要重视青少年的个别差异。

主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卫生工作中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让他们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心理卫生工作。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心理现象的外部表现(如言语、表情、行为等)进行系统的观察与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概述

第一章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概述

第一章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概述1.通常情况下,对心理卫生的定义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1)认为心理卫生是一个学科或理论体系,重点研究如何预防各种类型的一般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即心理卫生学,(2)认为心理卫生是一种工作或专业服务体系,包括所有改进、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状态的措施,(3)认为心理卫生就是心理健康状态。

2.心理卫生含义:(1)“心理”包含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2)“卫生”是保卫生命、维护生机的意思。

3.心理卫生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更确切地讲是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和内容的一种工作,是心理卫生的重要功能,有时又称之为“心理辅导”。

4.基本内容:(1)对象:既包括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人,也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不良的人,除了人的部分外,”心理“自然也是心理卫生的研究和工作对象。

(2)基本任务: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

5.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1)自我意识良好,核心是自知和自爱;(2)社会功能良好(积极劳动实践);(3)良好的人际关系6.心理辅导含义:是一种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增进所有个体或团体的心理健康、福祉、职业等的发展为目的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7.基本内容:(1)对象: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包括一般的健康群体和正在受心理问题困扰的群体,(2)基本任务:帮助被辅导者解决他们心理上所面临的困难,陪伴他们成长,给予他们支持,增加他们的心理能量,(3)特征:①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助人活动,②是建立在人际交往上的工作,③是一项助人自助的活动,④是以语言为基本工作方式的助人活动8.原则:(1)保密原则,是心理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既是心理辅导双方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前提,也是心理辅导顺利开导的基础,(2)保密例外原则,在履行该原则时,心理辅导工作者需要将该原则告知被辅导者。

(3)自愿原则(4)发展性原则(5)系统性原则(6)整体性原则9.根据心理辅导对象的数量和性质,可把心理辅导分为个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家庭系统辅导、建立广泛的心理辅导网络10.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1)区别:①心理卫生更多地是指以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的过程。

心理卫生和心理辅导名词解释

心理卫生和心理辅导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地分为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2.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

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

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

3.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4.心理冲突:是相反的或相互排斥的冲动、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5.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以致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6.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人应付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心理的手段。

7.应激:又称“紧张状态”,是由应激源(紧张刺激物)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8.心理辅导:是有关专业人员,以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为目标和内容的一项工作。

9.狭义的学校心理学:即专指面向学生的心理辅导,是指学校内的心理辅导人员对前来求助的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活动。

10.适应性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及相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更好地处理因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增强对环境和自我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很好地完成各个时期的学习任务。

11.发展性辅导:主要是指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认识,特别是自我能力、素质方面的认知,帮助他们认识和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12.个别心理辅导:是辅导人员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所开展的辅导活动。

13.小组辅导:又称团体辅导,是辅导人员面对一组学生所开展的辅导活动。

14.重复:就是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的内容再向其作全部或部分的复述。

15.重读:是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内容中认为重要的字或词以强调性语气进行重复。

心理卫生名词解释心理学

心理卫生名词解释心理学

心理卫生名词解释心理学
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心理卫生和心理学这俩玩意儿!你知道不,
心理卫生啊,就好比是咱心灵的“保洁员”!比如说吧,当你心情乱糟糟,感觉心里像塞了一团乱麻的时候,心理卫生就来帮忙啦,它帮你
梳理情绪,让你的内心重新变得清爽干净。

这就好像你的房间脏了,
你得打扫打扫才能住得舒服呀!
心理学呢,则是那把解开我们内心奥秘的神奇钥匙!它研究的东西
可多啦,像我们为啥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为啥会做出某些行为。


比说,为啥你看到喜欢的人会脸红心跳,为啥有些人特别害怕黑暗。

这多有意思啊!
咱身边就有好多和心理卫生、心理学相关的事儿呢。

我记得有一次,我朋友因为工作压力超大,整天愁眉苦脸的。

这不就是心理卫生要发
挥作用的时候嘛!我就陪着他聊天,听他倾诉,帮他释放压力,这其
实也是在维护他的心理卫生呀。

还有啊,有时候我们会好奇别人在想啥,这时候心理学就派上用场啦!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表情,咱就能猜到个大概呢。

心理卫生和心理学,它们可不是孤立存在的哦。

就像鱼儿离不开水,我们的心理健康也离不开它们呀!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没有好
的心理卫生,我们的心灵可能就会生病;而没有心理学的研究,我们
又怎么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呢?
所以啊,咱可得重视心理卫生和心理学,它们对我们的生活那可太重要啦!它们能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地生活,让我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你说是不是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心理: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地分为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2.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

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

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

3.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4.心理冲突:是相反的或相互排斥的冲动、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5.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以致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6.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人应付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心理的手段。

7.应激:又称“紧张状态”,是由应激源(紧张刺激物)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8.心理辅导:是有关专业人员,以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为目标和内容的一项工作。

9.狭义的学校心理学:即专指面向学生的心理辅导,是指学校内的心理辅导人员对前来求助的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活动。

10.适应性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及相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更好地处理因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增强对环境和自我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很好地完成各个时期的学习任务。

11.发展性辅导:主要是指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认识,特别是自我能力、素质方面的认知,帮助他们认识和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12.个别心理辅导:是辅导人员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所开展的辅导活动。

13.小组辅导:又称团体辅导,是辅导人员面对一组学生所开展的辅导活动。

14.重复:就是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的内容再向其作全部或部分的复述。

15.重读:是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内容中认为重要的字或词以强调性语气进行重复。

16.摘要:是指辅导人员把来访者所表达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综合,并以提纲的方式表达出来。

17.情感反应:就是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出的情绪情感的理解与反应。

18.指导:就是辅导人员直截了当地指示来访者做什么和说什么,或者如何做或如何说。

19.解释:就是为来访者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某种看法,或者说,是辅导人员依据某一理论架构或个人经验,对来访者的问题、困扰做出合理化的说明,并进一步改变其思维、观念与行为。

20.自我开放:又称自我暴露或自我揭示,是指辅导人员说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及生活等与来访者共同分担或分享。

21.影响性摘要:是指辅导人员将自己所谈的主题、观点、意见等信息,经整理组织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给来访者。

22.心理评估:指评估者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技术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问题进行描述、分类、鉴别与评定的过程。

23.心理评估的客观性原则:指在心理评估过程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据被评论者的客观心理事实和科学的方法,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评估,防止主观臆断,更不允许猜测虚构。

24.心理评估的整体性原则:指在心理评估过程中,要运用系统观点对被评估的心理现象及影响因素之间的互相关系进行整合研究,同时对被评估的心理现象进行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分析。

25.心理评估的动态性原则:指辅导员要运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力求做到动态的考察,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和外部影响的脉络,防止僵化的评估模式对评估工作的干扰。

26.心理评估的综合性原则:指在心理评估中除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外,还要根据需要结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取得最佳的评价结果。

27.心理评估的指导性原则:是指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做出评估后,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28.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来访者的言语、表情、动作行为及日常生活等进行观察的方法。

29.谈话法:是辅导员根据心理评估的目的和任务,通过与来访者面对面的交谈方式,直接收集评估资料的方法。

30.问卷法:是通过书面的形式,以设计的项目或问题为中介收集评估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

31.心理测验:是通过测量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分析的科学手段。

32.阻抗:又称“抗拒作用”,指来访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地使辅导重心偏移。

也可以看作是阻抗那些使自我过分痛苦或引起焦虑的欲望、情绪或记忆进入意识的力量。

33.系统脱敏法:由沃尔帕首创,主要是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的情绪,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

34.厌恶法:是将某些不愉快的刺激。

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象,与来访者须改变的行为症状联系起来,使其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

即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与来访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条件反射,用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最终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35.代币法:又称奖励强化法、代币管制法。

它是一种通过强化(即奖励)而形成某种期望出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

即当来访者出现某种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立刻给与奖励,是该种行为得以强化。

36.生物反馈法:是借助现代电子仪器将来访者体内生理机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声、光等反馈信号,是来访者能根据这些反馈信号,有意识地学习调控自己的内脏功能和身体功能,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

37.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就是要把每个来访者都看成是独特而有价值的人,既接纳他的长处,也宽容他的短处,这样就创造出了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让来访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

38.移情的理解:也称共情,是指辅导员放下个人的参照标准,试着将自己融入来访者的感觉世界中,设身处地从来访者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并把自己的体验再传递给对方,让对方更深入的进行自我探讨、自我了解、产生被接纳、被理解的感受。

39.选择性概括: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并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这是人们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歪曲的一种形式。

40.过度引申:或称过度泛化,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做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说从一个琐细事件出发引申作出结论,是人们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歪曲的一种形式。

41.认知重建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不良认知,从而减轻或消除其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的一类辅导方法的统称。

42.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43.两难问题法:教师利用假定的、设计的或真是的两难问题,让学生进行判断,激起内心加之冲突,触动原有的心理认知结构,产生不满足感,以达到改变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目的,从而提高心理水平。

44.行为强化法: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做的一种方法。

45.强化不相容反应:是把不强化那个不合社会要求的反应同强化别一个与顺应不良行为显然对抗的合乎社会要求的反应相结合,借以消除顺应不良反应的方法。

46.榜样引导法:教师利用中小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从而实现受教育的目的。

47.代替法:指在处理重要而复杂的学习内容时,先用已经熟悉和做惯了的方法或对象来消除杂念,待精神逐渐集中后,再回过头来做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

48.渐进注意法:就是从5分钟入手,训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是注意力训练的方法之一。

49.思维定势:是指由于过去的思维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0.不良认知:是指因认知错误所产生的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观念和信念、思想。

51.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它与认识活动不同,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生理基础。

52.情感:是情绪的概括化、稳定化的表现,较情绪稳定和深刻,往往都与社会需要密切联系。

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53.自主训练法:是德国柏林大学教授舒尔兹发现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既可以调节情绪,又能消除心理紧张、心理压力,减轻烦恼。

54.呼吸调节法:是处理情绪波动的有效方法,通过深呼吸,可以是波动的情绪及时稳定下来。

比如情绪紧张、激动时呼吸短促,这时可采用缓慢地呼吸和吸气练习,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情绪低沉时,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吸练习,提高情绪的兴奋性。

55.个性心理: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代表着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除了相貌不同之外,主要是个性的不同。

56.自律性: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自我约束,是在儿童对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制下的纪律。

57.角色互换: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也就是说“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58.对抗:是学生遭受挫折引起的强烈的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抗状态。

59.学习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使用、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动。

60.学习评价: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就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变化进行评估的过程。

61.学习疲劳:是指由于长时间从事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兴趣下降、动机减弱、身心不适等现象。

62.神经症:是一种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程度的心理障碍,一般没有器质性病变,但有某些身体功能的丧失,有明显的心理异常表现。

63.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指自童年或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人格明显偏离异常,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意志行为障碍,感知和智力并无异常。

64.心身疾病:由于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组织或器官等生理方面的疾病。

65.抑郁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66.恐怖症:是指病人具有一种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物体、人际交往或处境,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回避表现,难以自控。

67.强迫症:是指病人主管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向的出现不是必要的,或其重复出现是不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识努力加以抵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不安及严重的内心冲突,伴随某些重复动作和行为往往是患者为了减轻其内心紧张不安,屈从于令人不快的思想和意向或进行对抗而呈现出的继发现象。

68.焦虑症:是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感、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

69.疑病症:是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身体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自己患上某种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但与其实际健康状态不符;医生对疾病的解释或客观检查,常不足以消除患者的固有成见。

70.学校恐怖症:是恐怖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具体表象为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如果强迫他去上学,就会使其焦虑加重,或发生饮食和睡眠障碍,或出现心神不定、惊恐不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