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李白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理解性默写
15.诗人_________在《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2、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3、李白《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4、《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朝代】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朗读节奏划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⑵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

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

⑷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

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通过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杜甫【朝代】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朗读节奏划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⑴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⑵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检测题-部编版(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检测题-部编版(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检测题-部编版(含答案)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常考题一、名句填空1.。

.诗人_________在《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赏析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的,字。

2、《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

3、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5、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6.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7、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8、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9、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名句填空1..诗人_________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是:,。

《峨眉山月歌》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题)

《峨眉山月歌》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题)

《峨眉山月歌》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8题。

(6分)
峨眉山①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②江水流。

夜发清溪③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④。

注释: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②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③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④渝州:今重庆一带。

6.“峨眉山月”这一特定的意象在诗歌中具体指什么?(2分)
7.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家乡地名连用,空间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8.对下面四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隶书篆书楷书行书 B.篆书隶
书楷书行书
C.楷书隶书行书草书 D.行书隶
书楷书草书
答案:
(一)(5分)
6.诗人故乡(答“家乡、亲人、友人”亦可)。

(1分)
7.(1)诗人对故乡的恋恋不舍(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诗人外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之情。

(2分。

能答出其中一条,意思对即可得2分)
8. B(2分)。

《峨眉山月歌》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二、赏析简答题: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峨眉山月歌》中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峨眉山月歌》中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峨眉山月歌》中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赏析选择题】【课内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解析】C 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

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C)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歌赏析】首句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

以“秋”烘托月色之美,且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一第二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美妙。

第三句点明诗人正连夜从青溪驿出发,乘船向三峡驶去。

最后一句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考点】1.“峨眉山月”这一特定的意象在诗歌中具体指什么?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3.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空间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5、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二、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歌赏析】前两句诗用语很轻,蕴含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

诗人表面上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实则是对“开元盛世”的深情怀念。

“落花时节”暗喻了国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后两句诗中,“正是”和“又”两个词一转一跌,蕴藏着无限深沉的悲哀和感慨。

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

【考点】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勾起诗人对往事的美好回忆,从侧面表现了“开元盛世”的繁华。

B. “落花”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唐王朝国运衰落的慨叹。

C. 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接道出了个人身世,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显主题。

D. 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2.请简要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3.(贵州黔南州中考)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通过写现在之衰,来抒发时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感慨的诗句是:4、请你归纳这首诗的主旨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初一语文诗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语文诗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语文诗试题答案及解析1.赏析《峨眉山月歌》,回答问题。

(3分)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1】“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是指月影还是指人影?(1分)【答案】“影”指月影;【解析】根据“峨眉山月半轮秋”可以判断“影”是指月影。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2】你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字是哪个?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是围绕“思”来写的。

抒发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的情谊。

【解析】绝句一般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最后一句点题,本诗是围绕“思”来写的,思念朋友。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2.在诗歌创作上,我国现代作家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对下面这首小诗,请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它的特点。

(2分)言论的花儿/开的越大,/行为的果子/结的愈小。

【答案】从内容上看,告诉人们要脚踏实地,不要夸夸其谈,富有哲理;从形式上看,篇幅短小,语言形象,精练,对比鲜明。

【解析】这类题往往从内容主题上、语言表达上、技巧手法上对诗歌进行鉴赏。

要求学生能体会诗歌所描写和表达的情、理、景;同时从语言上抓住传神的字词;更要学会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手法角度来对诗词进行赏析。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3.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6分)归园田居一(节选)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②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③。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①所谓“适俗韵”指的是逢迎世俗的那种品性。

②指笼中之鸟。

下句中的“池鱼”指池塘之鱼。

③渊,深潭。

【1】“带月荷锄归”一句历来为人所称赞。

试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将这句诗所写的画面描绘出来。

并简要说说这句诗好在哪里。

(3分)【答案】皎洁的月光下,诗人耘田归来,扛着锄头穿行在长满草木的小路上。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附习题)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附习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 词
《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总 览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月 歌
李 白
作者名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 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 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 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被后人誉为“诗 仙”。与杜甫并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 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 《将进酒》《蜀道难》等。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 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 实中与李龟年相逢,运用了 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 迁,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 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重点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的一篇。 前二句言过去之盛,在叠唱和咏叹中,蕴含 着深沉的感情,流露出对往昔盛世的无限眷 恋,为下文转折做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 衰,“落花”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 个繁华时代落幕的叹惋,是对国事凋零、艺
C
勉强。
灾祸的风俗。
强 欲 登 高 去,
无 人 送 酒 来。
可怜。
遥 怜 故 园 菊,
应 傍 战 场 开。
靠近。
诗词翻译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 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 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 能送酒来。我在远方想念长 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大概 靠近战场零星地开放了。
主旨归纳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 阳节登高望远,表 现诗人对国事的忧 虑和对战乱中人民 疾苦的关切。
(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 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 之情。)

《峨眉山月歌》选择、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选择、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习题】一、赏析选择题: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阅读练习题 附加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阅读练习题  附加答案

《峨眉山月歌》阅读练习【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解释词语半轮秋:影:发: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7——9题。

(5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7.这首诗的作者是(1分)8.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分)答:9.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2分)答:答案:三、《峨眉山月歌》1、解释词语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影:月光和人的影子发:出发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7.(1分)李白8.(2分)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9.(2分)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1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峨眉山月歌》练习题及答案

《峨眉山月歌》练习题及答案

《峨眉山月歌》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解析】C 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

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C)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上三峡》《早发白帝城》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上三峡》《早发白帝城》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上三峡》《早发白帝城》含答案班级拟制作一期以“唐代诗人李白”为内容的美篇,以下是小组收集、整理的相关材料,请你参与探究并完成任务。

22.小组在讨论《峨眉山月歌》美篇时,设计了如下文案:一张照片:峨眉山月倒影图;一张船票或行船路线图: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请你代表小组解释这样设计的理由。

23.三首诗歌都写到了过三峡的经历,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22.示例1:本诗主要写作者秋夜行船之事,不以具体描绘景物为要;而以一连串地名更替,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在短短诗行中展现时空的延展。

示例2:此诗李白用“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映清江的倒影美景,暗点了秋夜行船之事。

同时连用5个家乡地名,借空间的急剧转换生动表现了自己初次离家出峡的复杂情感。

(意符即可)23.《峨眉山月歌》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或对友人的思念)的情怀。

或: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恋恋不舍之情及诗人外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之情。

《上三峡》表现诗人身处逆境时难熬,愤懑、忧愁之情。

《下江陵》表达了诗人流放途中遇赦时喜悦开心,即将与家人相聚的轻快之情。

【解析】2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诗歌以“峨眉山月半轮秋”起笔,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了峨眉山月夜的静谧与美丽。

通过“峨眉山月”这一特定意象,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那皎洁的月光洒在青翠的山峦之上,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接着,“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入”和“流”两个动词,将山月倒影在江水中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动态的描绘不仅使画面更加生动,也暗含了诗人秋夜行船的情景,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然后,诗歌通过地名的更替,如“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等,展现了诗人离家远游的行程。

这种地名串联的方式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空间感,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不舍。

最后,“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峨眉山月歌》选择题及解析

《峨眉山月歌》选择题及解析

《峨眉山月歌》选择题及解析【部编版七上】【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赏析选择题: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解析】C 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

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C)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解析】C 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错误。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A、诗中连用四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峨眉山、平羌江、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四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级:姓名:
题型:【理解性默写】【赏析选择题】【课内简答题】
【原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二、赏析选择题:
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 ( )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二、赏析选择题:
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 (C)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本诗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三、赏析简答题:
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解析】C 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 ,世称“李杜”。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主题思想】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A、诗中连用四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峨眉山、平羌江、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四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B、“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