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案

合集下载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优秀9篇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优秀9篇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优秀9篇《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今天,我们欣赏李白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

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㈠初读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㈡了解背景1、初次释题2、为何写“峨眉山月”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

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

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㈢理解诗句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

(秋、流、州)⑴、不理解的地方?⑴、指导性交流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

“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

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㈣品味诗境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那么,诗人感到?(惆怅迷惘)⑴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峨眉山月的优美景象。

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难点领会诗歌中“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一动态画面的描绘。

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味。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峨眉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峨眉山的美丽景色,引出课题《峨眉山月歌》。

提问学生:看到峨眉山的美景,你们有什么感受?如果在这样的美景中旅行,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

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李白年轻时离开四川,外出游历,这首诗是他在离开家乡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思,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每组派代表发言,讲解诗歌的大意,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思是: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

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意思是:夜里我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思念你却难相见,只能恋恋不舍地去向渝州。

5、赏析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前两句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峨眉山头高悬的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这是一幅多么宁静、优美的画面。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教学设计预案:篇一一、导入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

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

“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二、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三、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四、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五、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1、听录音,结合注释感知。

调整:调整: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峨眉山月歌》第二课时主备人缪君丽执教老师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2、默写古诗教学重点、难点展开丰富想象,理解诗意,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预案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及原文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及原文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及原文《峨眉山月歌》课文原文李白〔唐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语文教案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二、学习《峨眉山月歌》(一)介绍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通用14篇)《峨眉山月歌》篇1教学要求: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二、学习《峨眉山月歌》(一)介绍作者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这是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

(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

(注意纠正,评价)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1.解诗题(1)整体感知古诗。

○1为何写“峨眉山月”?○2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

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

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3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2.明诗意(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峨眉山月歌教案第一篇教学要求:1.正确、流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预备:插图、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珍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很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情愿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二、学习《峨眉山月歌》(一)介绍我们熟识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情愿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过渡语:今日,我们再观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示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依据解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沟通自学状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淌,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淌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殊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6.增强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解析、创作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及文化自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以《峨眉山月歌》为载体,尝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1.导入新课环节:我在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月亮的美景?”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迅速进入课堂氛围。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导入方法,如图片、视频等,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诗词背景理解:学生对古诗词背景知识的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诗词的理解。
突破方法:教师提供相关背景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紧密围绕《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诗词朗读技巧、理解意境、学习创作技巧以及了解文化背景。通过明确难点和重点,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确保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理解透彻。
(3)创作技巧学习:学习并运用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举例: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出诗人在夜间行船的情景。
(4)文化背景了解:了解李白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举例:介绍李白生平,以及他为何能创作出如此优美动人的诗篇。
2.教学难点
(1)诗词韵律感知:对于七年级学生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解古诗词的韵律结构有一定难度。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及原文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及原文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及原文《峨眉山月歌》课文原文李白〔唐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语文教案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二、学习《峨眉山月歌》(一)介绍作者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一:《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峨眉山月歌》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

【篇二: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三:《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二、学习《峨眉山月歌》(一)介绍作者读一读《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说说是谁写的?学生介绍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指名介绍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等。

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

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

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板书:峨眉山月歌齐读课题歌是歌颂的意思谁来说说歌颂什么呢?(峨眉山的月亮,老师追问,有人知道峨眉山吗?(二)学习《峨眉山月歌》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插图课前:提示地名、江名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1、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2、同学们,其实李白生性喜爱明月,留下了许多与月有关的诗篇。

(生介绍:诗仙,为后人留下近1000首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幼年李白《古朗月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3、过渡语:诗人爱月,尤爱峨眉山月,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

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

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一初读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二了解背景1、初次释题2、为何写“峨眉山月”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

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

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峨眉山月歌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峨眉山月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峨眉山月歌教案1一、学习目标1、认识“峨、羌、渝”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江行思乡思友之情。

二、学习重点了解诗句含义,感受“月”代表的思想含义,进一步感受诗人思乡思友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诗人简介今天,我们上课之前先来聊聊一位大家熟知的诗人——李白。

你对他有什么了解?李白不仅文采斐然,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爱游历。

不信,来看看他的诗,请几位同学来读读。

(诗文略)感受到什么?(李白足迹遍布九州,去过不少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是啊,这既是李白,他时常在路上。

今天,我们就来细品他的一首《峨眉山月歌》,随它去领略名山大川之美,感受旅者之思吧!(二)初读释题,把握节奏韵味。

谁来读诗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描写了峨眉山月的景色)齐读诗题。

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节奏来。

正音、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三)自主探究解诗意,品读感悟入诗境。

1、勾画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边画边想,诗人一路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峨眉山月半轮秋”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月”半轮;“山”高大雄伟。

同学们,有了高山相伴的月亮,你们还确信它的形状就是“半轮”吗?有没有可能是的呢?你以为是哪种?为什么?小结:远远望去,这不就是一幅“青山吐月”的优美画面,请男生读。

再读读,这月亮还有什么特点?“亮”从何可见?“秋”这青山吐出的还是月亮吗?吐出的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啊!美吗?全班女生一起读。

2、我们知道,这是李白初次出游,加之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致,联想一下你们出去游玩时的心情,此时的李白,心情如何?(兴奋、高兴、已被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他特别期待看到更多的美景,他看到了吗?找到了吗?请用诗句回答我。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背诵、复习检查《望洞庭》。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课文背景、作者简介。

三、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自学全诗。

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2、读一读,想一想:你掌握了哪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不是很清楚,需要别人帮助?哪些诗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3、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四、检查自学情况。

五、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一)读一读:指导掌握朗读的基调,注意停顿方法和重音。

(二)说一说:你觉得诗句中,哪些句子写得很美,你又怎样的感受和体验?把你的'学习成果跟大家分享。

(三)想一想:1、诗人坐在小船上看到了什么?(仰望、俯视)——。

2、诗人夜行江上的感受、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3、议一议。

(四)、写一写:1、你认为诗中写得最美的是哪一句?用一段话把你读后的感受写下来。

六、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此前教学《山行》《绝句》《望庐山瀑布》等古诗,学生在入学前就耳熟能详,朗朗上口,所以上课时他们往往急欲表现其背默的本事,无法沉下心来学习体会诗歌。

因此,我就将计就计,一上课先充分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展示背诵水平,然后自学生字词后默写古诗,接着才开始理解诗意,练习吟诗成诵。

课前了解了一下,《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这两首古诗孩子们普遍感到陌生,所以背诵和默写就成了一个难点。

而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根据“理解记忆”原则,本课教学拟按如下思路来进行:初读了解大意,学习生字;精读品味欣赏,理解诗意;熟读成诵感悟,体会感情。

我想诗词不应该重意轻韵,我主张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略古诗词的情韵。

《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和背诵《峨眉山月歌》。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峨眉山月的景象以及诗人的思乡之情。

(2)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如“半轮秋”“影入平羌”等。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中运用的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出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诗歌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峨眉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峨眉山的壮丽景色。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美丽的山景,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峨眉山有关的古诗——《峨眉山月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和诗歌风格。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半轮秋”“影入平羌”“思君不见下渝州”等词句。

(2)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峨眉山月的美丽和诗人旅途的孤独。

5、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要写峨眉山月?峨眉山月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2)探讨诗人的思乡之情是如何通过峨眉山月表现出来的?(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简洁明快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等。

《峨眉山月歌》教案【7篇】

《峨眉山月歌》教案【7篇】

《峨眉山月歌》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次漂亮的我为亲带来了7篇《《峨眉山月歌》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篇一: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7唐代诗人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 年)。

李白的出生地现在尚无定论。

目前学界有四种说法,蜀中说、碎叶说、条支说和长安说。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李白五岁时随家人迁涉入蜀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邮)。

李白的少年时代是在蜀中度过的。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从青年时代起李白就离家远行,开始的时候他主要在蜀中游历。

他出行的路线是从绵州昌隆出发,南下成都,大约在开元九年(公元721 年)21岁的时候,李白到达了成都,写出了《登锦城散花楼》,《白头吟》等诗篇。

此后又游历了彭山、峨眉、乐山等地,给后人留下了铁杵磨成针等传说。

李白真正“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在开元十三年(公元725 年)是年李白25岁。

就在这个时候,李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1274年前的初秋,李白从清溪驿登船,顺流而下,开始了他长达近40年的人生漫游。

这首短小的绝句,28个字,嵌入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也是仅见的。

“四句入地名五,古今目为绝唱”。

表现出李白的诗在青年时代已经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那么,李白所说的地名都在哪呢?峨眉山即现在的峨眉山,现在有峨眉山市。

平羌江即现在的青衣江。

源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入岷江。

清溪在现四川楗为县境内。

渝州即现在的重庆市。

还有三峡。

提起三峡人们普遍认为是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现在很多出版物上关于这首诗的注解,也是认为是长江三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

(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

(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1为何写“峨眉山月”?
○2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

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

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3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

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

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

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

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借助工具书自学,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

峄城区底阁镇运埠屯小学王启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