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的目的,学会赏析诗文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诗文,理解诗句大意。
难点:把握诗句写作特色,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二、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教学课件(PPT)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李白的诗歌我们都学过一些,那么,在李白笔下,写到月光的诗句有哪些呢?
(师:出示PPT,请同学朗诵诗句。)
(二)问题导探
1.介绍作者
师:①请同学介绍李白;②简介诗人写诗的背景。
2.学习《峨眉山月歌》
①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②小声读一读诗歌,理解注释。
③再齐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3.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请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诗意:秋高气爽,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我连夜乘船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前往渝州。
4.细读诗句,学会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是在写景,描绘的是峨眉山美丽的景色,诗的后两句则是抒情,抒发依依惜别之情。
5.讨论并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诗句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明朗,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月影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的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动,月影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6.思考:诗句的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
明确:这两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站出发,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末句则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7.这首诗中有很多的地名,你能找出来吗?连用地名,有何作用?
明确: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作用: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8.深入思考:这首诗有什么样的写作特色?
明确:①连用地名,突破时空限制,驰骋自由,渗透情感。四句中入五处地名,无不渗透江行的体验和思友之情,无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②地名处理富于变化,虚实结合,不着痕迹,妙入化工。“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
三、小结导构
师:请学生总结今日课堂所学内容,加以补充强调。
四、课后作业
1.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2.试从写作手法和情感上,分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与《峨眉山月歌》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