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三).doc
高中历史 综合检测卷(三)岳麓版选修1
综合检测卷(三)(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对下图信息的正确解读是( )梭伦改革前夕,雅典贵族展开激烈的辩论A.辩论背景:平民反抗激烈,贵族统治危机B.辩论目的:推翻君主专制,实行贵族的集体领导C.辩论各方:平原派、海岸派、山地派D.辩论结果:支持梭伦以地域组织代替氏族组织2.称梭伦是雅典第一位平民领袖,主要是因为( )①“解负令”使平民获得了均分土地的权利②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了平民的人身自由③财产等级制使平民获得了参政资格④机构改革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3.关于上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A.该人辅佐魏文侯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B.他创立的《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C.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D.在变法中提出了“尽地力”的农业政策4.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中,最本质的是( )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B.诸侯国林立,兼并战争频繁C.由分裂走向统一D.由学派出现到“百家争鸣”5.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6.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7.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根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8.王安石变法力图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北宋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B.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富商的矛盾C.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矛盾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9.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同步练习 第3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主教扯着嗓子喊:“教皇规定……抢劫教堂犯人出9个金币,谋杀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犯人出15个金币,就可以获得赦免。
快把购买赎罪券的金币投进这个柜子吧,当啷一响,灵魂就可以升天堂了啊!”对这一材料分析正确的是()①材料中的事件应该发生在16世纪初②材料中的事件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③该材料体现了教会的“因信称义”④该材料体现了教会对教徒的欺诈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考查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
“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因此排除③,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2.宗教改革家提出:“一个人是否能得到救赎不在于任何其他原因,而是由上帝的永恒判决决定的。
”对此材料中观点理解合理的是()A.否定教会和教皇的权威B.是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观点C.符合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的需要D.反对信仰宗教,倡导自我奋斗【解析】从材料“由上帝的永恒判决决定的”可知,材料是对教会和教皇权威的否定;材料中的观点是卡尔文的“先定论”观点,故B错;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发家致富的要求,故C 错;材料观点并不反对信仰宗教,只是以一种宗教代替另外一种宗教。
故D错。
【答案】 A3.某宗教改革者提出:“人的灵魂是否得救,是由上帝挑选预定,人不可能靠自己得救。
人要确定是否获上帝挑选,在于是否遵守上帝的戒律及参与教会的圣事。
”这位改革者应是()A.伊丽莎白二世B.马丁·路德C.加尔文D.亨利八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人的灵魂是否得救,是由上帝挑选预定”,这是加尔文的“先定论”的内容。
【答案】 C4.16世纪哲学家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运动。
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3 岳麓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三)(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辖。
马丁·路德说,你若明白了这一层,就必知道:你需要那为你受苦而复活的基督;你既已信他,就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使你一切的罪都得赦免;并且你因另外一位的功德,就是单因基督的功德,得以称义了。
……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
”材料二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他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概括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共同观点及其核心内涵。
(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教改革运动是如何推动欧洲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11分)【解析】第(1)问,“共同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一中“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得以称义了”并结合所学知识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领导的宗教改革内容比较作答;“核心内涵”应联系宗教改革所处时代的人文主义复兴这一主体思想的背景归纳回答。
第(2)问,从思想解放、民族独立、经济发展、政治革命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1)共同观点: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核心内涵:人文主义。
(2)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教派还成为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西班牙官员说:“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材料二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就反复用刑拷问。
岳麓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单元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
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A.开展世俗教育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C.自由探讨真理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解析:选B。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中世纪”“教皇”,中世纪的欧洲处于教皇和教会的神权独裁统治下,世俗教育、自由探讨真理、学术研究都受到严格限制,当时欧洲只有一门学问,那就是神学。
“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是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希望巴黎大学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故选B项。
2.马丁·路德认为人们惟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应该是()A.《九十五条论纲》B.《圣经》C.耶稣D.教皇、教会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A项“《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D项“教皇、教会”是马丁·路德反对的;B、C两项相比较,符合题意的是B项“《圣经》”。
3.下列对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的表述,错误的是()A.人们大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B.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他们利用各种手段聚敛钱财C.14、15世纪的天主教会得到了西欧各国王权的积极拥护D.德国被称为“教皇的奶牛”,是因为它受教会压榨最严重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中世纪时的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因而不可能得到各国王权的积极拥护。
4.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A.教权高于王权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解析:选C。
材料重点突出了世俗权力是凌驾于一切权力之上的权力。
5.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单元检测:第三单元检测A
第三单元检测A(基础过关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
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从材料的观点来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的事件是()A.1688年的“光荣革命”B.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C.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解析:1688年的“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革命相对不彻底,因此“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
但这次革命通过一种温和的方式及新旧贵族的妥协最终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即“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故选A项。
答案:A2.杨小凯在《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道:“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
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文中“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指的是()A.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颁布了《权利法案》D.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答案:A3.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
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D.解决了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解析:A项说法错误,君主立宪制并未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D两项是对英国本国的影响,不属于对“世界民主化进程”的影响;《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主权,使人类社会从人治走向法治,故选C项。
答案:C4.白芝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
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三)岳麓版选修2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写道: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解析:17世纪后半期,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通过《权利法案》,建立并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答案: C2.英国的责任内阁制中,首相可以控制立法大权,原因在于首相为( )A.政府首脑B.下院多数党领袖C.国家元首D.武装部队总司令解析:英国实行两党制,哪个党在下院选举中的议席占多数,这个党就有权组阁,该党领袖就是内阁首相。
首相既然是下院多数党的领袖,而下院又有立法的权力,那么首相自然可以控制立法大权。
A、C、D三项和首相控制立法大权没有关系,排除,故选B项。
答案:B3.有学者研究表明,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印度经商致富后回国,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比如确立英国在孟加拉霸权的克莱武和创办怡和洋行的马地臣,回国后都变成了地主,但他们还是被传统贵族所排斥。
这一现象后来得到改变的背景应该是( )A.责任内阁制确立B.宪章运动展开C.1832年议会改革D.两党政治确立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没有获得议会席位,传统贵族占据更多议会席位。
1832年议会改革使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参政权和选举权。
答案:C4.马克思说:“历史传统在法国农民中造成了一种迷信,以为一个名叫波拿巴的人将会把一切失去的幸福送还给他们。
黑龙江岳麓版历史2015—2016选修三模块考试题WORD版+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1、一战爆发前各国矛盾尖锐,其中矛盾最突出的是A、英德矛盾B、法德矛盾C、俄奥矛盾D、法意矛盾2、下列国家中,不属于协约国的是A、英国B、法国C、俄国D、奥匈帝国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从欧洲阶段转变到全球阶段是在A、1914年B、1915年C、1917年D、1918年4、下列关于美国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援助英法集团B、维护世界和平C、争夺世界霸权D、遏制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5、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标志性事件是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B、德国十一月革命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D、德意志、奥匈帝国覆灭6、巴黎和会上争论的焦点是A、赔款问题B、建立国际联盟问题C、处置德国问题D、军事问题7、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国际关系的主导者是A、英、美B、英、日C、美、日D、英、法8、之所以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实现了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B、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受到压制C、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D、是巴黎和会上英法等大国一致合作精神的继续9、下列关于国际联盟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美国首先提出B、盟约在巴黎和会上通过C、在维护和平方面没有发挥任何作用D、“一战”后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0、下列哪项内容,是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举行会议决定的A、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B、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C、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D、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11、下列哪些协定中,明显具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①《慕尼黑协定》②《波茨坦公告》③《开罗宣言》④《雅尔塔协定》A、①③B、①②C、①④D、③④12、下列不属于二战期间召开的会议是A、德黑兰会议B、开罗会议C、雅尔塔会议D、巴黎和会13、1940年,法国投降,德国占领了法国A、全境B、大部分地区C、小部分地区D、边境地区14、下列哪一事件揭开了“冷战”序幕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丘吉尔的铁幕演说C、“马歇尔计划”出台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15、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不包括A、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B、支持联邦德国崛起C、以联合国名义直接出兵朝鲜D、成立军事政治集团——北约组织16、下列事件,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是A、“柏林墙”的修筑B、“尼克松主义”的出台C、“星球大战计划”出笼D、《中导条约》签署17、“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时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 岳麓版选修1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主要是因为( )A.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B.“什一税”的大量征收C.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D.统一了《圣经》版本且有解释权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列四项都是原因,但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应选C。
答案:C2.中世纪,罗马教廷在西欧建立了大一统的神权统治。
以下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每年获取大量的地产收入B.奉行政教合一的原则,教皇与国王共同统治人民C.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D.在社会生活方面,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解析:在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等级森严,其影响无处不在。
经济上它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每年搜刮难以数计的社会财富;政治上它竭力控制各国的教权和政权,使封建王权从属于教权,但没有奉行政教合一的原则,故B项所述与史实不符。
天主教会也垄断了思想文化教育,它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国家形成的最大障碍。
答案:B3.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
马丁·路德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解析:马丁·路德的观点突出了个人自省的作用而不是外在的苦修和事功,从而否定了封建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
答案:A4.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材料所体现的是(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B.加尔文宗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C.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三)岳麓版选修1
高中同步测试卷(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2.凤凰网发表历史争鸣文章“北魏衰亡实始于孝文帝改革”,激发了很多网友的热议。
当时,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 )①统一黄河流域,加强了民族融合②冯太后推动其学习汉族文化③孝文帝对鲜卑文化落后的深刻认识④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3.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十二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有学者认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对该土地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井田制度的实质B.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C.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与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相同4.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 )A.均田制的推行B.民族融合的加深C.中央集权的加强D.社会风俗的变化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
此社会现象是(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6.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B.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7.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三 岳麓版选修3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三岳麓版选修3(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原因与日本的不同之处在于 ( )。
A.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B.国内群众运动高涨,阶级矛盾尖锐C.利用民族复仇主义情绪D.法西斯势力得到军队与统治阶级支持解析《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来说是一大耻辱。
答案 C2.二战前夕,导致法西斯势力嚣张的主要客观原因是 ( )。
A.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国同盟B.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C.反法西斯国家缺乏统一行动D.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解析C、D两项属于法西斯势力嚣张的客观原因,但二者相比较D项应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
答案 D3.法西斯势力上台后,英国面对挑战一再推行绥靖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
A.争取时间以壮大军事力量B.挑动法西斯进攻苏联C.稳定局势以维护既得利益D.缓和与法西斯的矛盾解析不管是争取时间、挑动法西斯进攻苏联还是缓和与法西斯的矛盾,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自身利益。
答案 C4.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表明 ( )。
A.当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主要矛盾B.英、法为本国利益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C.英、法与德国为同一阵营的侵略者D.捷克斯洛伐克国内民族矛盾尖锐解析20世纪30年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绥靖政策是牺牲小国利益,纵容侵略的政策,慕尼黑协定大大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给希特勒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答案 B5.慕尼黑会议违背了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 ( )。
A.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B.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C.带有强权政治的色彩D.禁止当事国参加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教材重要知识的深层次理解的能力。
慕尼黑会议是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场的情况下,由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决定将捷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这是这次会议严重违背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即禁止当事国参加。
答案 D6.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
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 岳麓版选修1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主要是因为( )A.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B.“什一税”的大量征收C.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D.统一了《圣经》版本且有解释权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列四项都是原因,但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应选C。
答案:C2.中世纪,罗马教廷在西欧建立了大一统的神权统治。
以下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每年获取大量的地产收入B.奉行政教合一的原则,教皇与国王共同统治人民C.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D.在社会生活方面,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解析:在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等级森严,其影响无处不在。
经济上它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每年搜刮难以数计的社会财富;政治上它竭力控制各国的教权和政权,使封建王权从属于教权,但没有奉行政教合一的原则,故B项所述与史实不符。
天主教会也垄断了思想文化教育,它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国家形成的最大障碍。
答案:B3.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
马丁·路德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解析:马丁·路德的观点突出了个人自省的作用而不是外在的苦修和事功,从而否定了封建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
答案:A4.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材料所体现的是(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B.加尔文宗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C.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综合检测卷(一) 岳麓版选修1
综合检测卷(一)(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梭伦在游历中写过许多诗篇,如“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受穷”。
从中可以看出推动梭伦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上下层贵族之间矛盾激化B.上层贵族对王权专制构成了威胁C.上层贵族与下层平民的矛盾日益尖锐D.奴隶反抗奴隶主贵族的斗争此起彼伏2.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里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
克里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②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③设立五百人议事会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相地而衰征”C.生产力的提高D.井田制瓦解4.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5.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吏治腐败,民怨沸腾。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 )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D.对贪赃枉法的官吏严惩不贷7.在议论变法时,宋神宗曾说:“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这体现了宋神宗( )A.同意废止王安石的新法B.对变法没有明确的态度C.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变法D.认为要进行彻底的变革8.北宋初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 )A.分权、强兵弊端无穷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D.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9.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实行行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和管辖辽阔疆域B.根除各地割据势力C.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开垦荒地发展经济10.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封建制度渐趋衰落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专制皇权逐渐削弱D.殖民势力入侵中国11.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一必修一试题:第三单元_检测试题解析版
第三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1.谈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很多人认为“光荣革命”是一次完美的政治设计。
其“完美”体现在( )A.确立责任内阁制B.以妥协方式确立民主制C.实行了议会主权D.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解析:B 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是在18世纪,故A项错误;光荣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势力相互妥协,以不流血的宫廷政变的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故B项正确;实行议会主权是光荣革命后1689年的《权利法案》的内容,故C项错误;君主立宪政体建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故D项错误。
2.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
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解析:C 材料强调的是英国《权利法案》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的最深远影响。
《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实现了由专制到民主的革命性转折,故选C。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并未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A项不正确;B、D两项描述的是对英国的影响,排除。
3.为了研究英国的首相制度,南京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出示了与之相关的图示。
该图反映出近代英国( )A.内阁首相可以独揽国家大权B.国家机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C.英王受到内阁及首相的监督D.责任内阁制日益发展和完善解析:B 图示反映了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君主是国家象征,统而不治。
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对掌握立法权的议会负责,二者分权制衡,故B项正确,A项错误。
C项不符合史实;图示内容并没有反映内阁制的演变历程,故D项错误。
4.2016年7月13日特蕾莎·梅接替卡梅伦出任保守党新党魁和英国新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单元检测 岳麓版选修1-岳麓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单元检测(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以下漫画反映了( )“德国是教皇的奶牛”A.德意志的养牛业发达B.德意志供应罗马牛奶C.罗马教会剥削德意志D.德意志是教皇的领地答案 C2.某某改革家提出:“一个人是否能得到救赎不在于任何其他原因,而是由上帝的永恒判决决定的。
”对此材料中观点理解合理的是( )A.否定教会和教皇的权威B.是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观点C.符合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的需要D.反对信仰某某,倡导自我奋斗答案 A解析从材料“由上帝的永恒判决决定的”可知,材料是对教会和教皇权威的否定;材料中的观点是加尔文的“先定论”观点,故B错;材料观点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发家致富的要求,故C错;材料观点并不反对信仰某某,只是以一种某某代替另外一种某某,故D错。
3.马丁·路德说:“一个信奉基督的人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为了……得救,他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信奉上帝就可以丰厚地得到这些礼物。
”马丁·路德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宣扬( )A.上帝的权威 B.因行称义C.先定论 D.因信称义答案 D解析“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的主X,材料提供的信息反映的也是这个思想。
4.马丁·路德是德意志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他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揭开了西欧某某改革的序幕。
下列关于他的主要思想的表述,错误的是( )A.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B.简化某某仪式,僧侣也可以婚配和还俗C.教皇和教会高于《圣经》D.君主拥有上帝授予的权力,可以处罚教士和教皇答案 C解析在马丁·路德的思想里面,《圣经》是高于一切的,人人有权阅读《圣经》,人人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而不必通过教皇和教会。
5.《九十五条论纲》和先定论都( )A.适合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分子的要求B.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C.认为教会应当监督国家D.明确提出反对教皇答案 B解析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是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共同点。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练习:单元过关检测卷(三)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测试时间:6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是指(B) A.上帝B.罗马教皇C.马丁·路德D.贵族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个“权威”应该指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经分析马丁·路德破除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2.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
”这“两大潮流”指的是(B) A.智者运动文艺复兴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C.宗教改革启蒙运动D.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析:“希腊思想复活”指的是欧洲的文艺复兴,借复兴古希腊文艺之名来反对封建主义。
“原始基督教复活”指的是宗教改革。
3.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
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A)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解析:马丁·路德的观点突出了个人自省的作用而不是外在的苦修和事功,从而否定了封建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
4.《书屋》杂志有文章说一个在瑞士进行宗教改革,并写出《基督教原理》的法国人(右图)是个“精神独裁者”,这个人是(C)A.马丁·路德B.马丁·路德·金C.加尔文D.达尔文解析:题干材料的关键词是“瑞士”、“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金是现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达尔文是英国近代的科学家,故可以排除B、C两项;在欧洲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在德国,故A项排除;加尔文是瑞士的宗教改革领袖,他写了《基督教原理》一书,故正确答案为C项。
岳麓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单元质检卷目录
单元质检卷
单元质检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质检二古代希腊、罗马和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单元质检三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单元质检四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及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质检五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单元质检六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质检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单元质检八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单元质检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质检十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单元质检十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质检十二19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化
单元质检十三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单元质检十四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学艺术
单元质检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单元质检十六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单元质检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单元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马丁·路德身上的是()A. 正在兜售“赎罪券”B. 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C. 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D. 与一位修女喜结良缘2.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安排,这一观点出自()A. 天主教B. 路德教C. 加尔文D. 东正教3.宗教改革后主张勤劳致富来荣耀上帝,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茁壮成长的是A. 路德派B. 加尔文派C. 英国国教D. 东正教4.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A. 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B. 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革命运动C. 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D. 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5.对“先定论”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先定论”反映了资本家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②谁是“选民”和“弃民”,是通过上帝呼召和赐予体现的③“先定论”鼓舞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④上帝的先定,可因人的行为而改变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6.欧洲中世纪曾经被称为笼罩着宗教灵光的“黑暗时代”。
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
这一时期天主教会势力扩张的措施或因素不包括()A. 整顿教会拓展势力B. 与封建王权展开权力之争C. 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D. 教权高于王权7.中世纪欧洲成立的宗教裁判所,又叫“异端”裁判所,存在了500多年之久,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若曾被判为“异端”活活烧死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被罗马教法廷判为终身监禁,后获释客死异乡。
对以上史实的正确理解是()A. 宗教裁判所专门迫害非天主教徒B. 宗教裁判所是天主教会为控制人们思想而设立的C. 宗教裁判所严重阻碍了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D. 宗教裁判所制造了许多冤案,是一个非法组织8.下图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图片,图右边是新教,左边是天主教,一本《圣经》就比教皇或教士都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测试时间:6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是指(B) A.上帝 B.罗马教皇 C.马丁·路德 D.贵族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个“权威”应该指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经分析马丁·路德破除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2.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
”这“两大潮流”指的是(B) A.智者运动文艺复兴 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C.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D.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析:“希腊思想复活”指的是欧洲的文艺复兴,借复兴古希腊文艺之名来反对封建主义。
“原始基督教复活”指的是宗教改革。
3.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
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A)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解析:马丁·路德的观点突出了个人自省的作用而不是外在的苦修和事功,从而否定了封建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
4.《书屋》杂志有文章说一个在瑞士进行宗教改革,并写出《基督教原理》的法国人(右图)是个“精神独裁者”,这个人是(C)A.马丁·路德 B.马丁·路德·金C.加尔文 D.达尔文解析:题干材料的关键词是“瑞士”、“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金是现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达尔文是英国近代的科学家,故可以排除B、C两项;在欧洲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在德国,故A项排除;加尔文是瑞士的宗教改革领袖,他写了《基督教原理》一书,故正确答案为C项。
5.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D)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解析:宗教改革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也适应了王权加强的要求。
“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说明教皇的权力大于皇帝的权力;宗教改革后“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说明权力已经有了明确划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应是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6.以下活动与加尔文有关的是(A)①主张信仰得救,并把其解释为“先定论”②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③建立新的教会组织④创立的加尔文派不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加尔文派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故④叙述错误。
7.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是(C)①都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②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③都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④都有利于王权的专制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解析:③是德国《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规定的,④是亨利八世改革的影响。
8.马克思说:“彼得一世改革确实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
”“现代俄国政策”是指(C) A.资本主义政策 B.中央集权 C.发展工场手工业 D.欧化政策解析:马克思所说的“现代”指资本主义近代社会。
判断社会性质的依据是生产关系。
B、D两项不是生产关系;A项是综合概念;只有C项才是引进先进的生产力。
9.普希金赋诗赞美彼得说:“用一只专制的手,他勇敢地播下启蒙的种子。
”种子指 (C) A.推动改革的手段十分专横 B.保留了农奴制度C.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 D.大大加强中央集权10.对彼得一世的评价,正确的是(B)①对西方文明情有独钟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改革过程中坚决果断④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贵族的特权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史实的识记与理解。
解题关键是明确改革的内容和彼得一世的性格特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1题14分,第12题17分,第13题13分,第14题16分,共60分)11.(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
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史学界有句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
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
(6分)(2)结合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特点?宗教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8分)解析:本题对比考查宗教改革前后欧洲的变化。
第(1)问,根据三幅图片概括天主教会统治下的欧洲。
第(2)问,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其特点及积极影响。
答案:(1)天主教会利用教权聚敛财富,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压制进步思想,迫害先进人士;干涉国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
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是欧洲各种矛盾的焦点。
(2)特点: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组织出现;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简化,人们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张。
积极影响: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冲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12.(17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材料二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
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请回答:(1)马丁·路德认为“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主张的异同。
(6分)(2)探究加尔文宗教改革和英国宗教改革的不同点,完成下表。
(8分)(3)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体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你认为这里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含义是什么?(3分)答案:(1)实质: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
相同:否定罗马教皇权威。
不同:加尔文废除主教制,实行共和式的长老制,鼓励经商致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没有这两项内容。
(2)(3)含义:反对盲从盲信,倡导个性解放,是对人自身能力的进一步尊重。
13.(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真正悔过的基督徒,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够获得全面免除罪罚的权利。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材料二凡属认为我们对异端及亵渎神明者处置不当的人,显然,已使自己成为异端及亵渎神明者之共犯……我们有权严惩异端,可以说是无可置疑的……任何人一旦犯了异端之罪,为了荣耀上帝,即使至亲,也应绳之以法。
——加尔文材料三16世纪,英国王权得到加强,国王为打击天主教会势力,自上而下地推行宗教改革。
规定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的大权;教会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但天主教的教义、制度和仪式仍然不变;未经国王同意,教会无权召开宗教会议,更不许任意修改和制定教规。
请回答:(1)在上述三个国家的宗教改革中建立的新教名称各是什么?新教主要“新”在哪里?(5分)(2)结合英国国教改革前的社会现状,分析英国为何能自上而下由王权来进行改革。
(4分)(3)结合材料三分析英国宗教改革的意义和局限性。
(4分)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第(1)问,据所学知识回答,后一小问需归纳三者的共同点得出答案。
第(2)问,由所学教材知识进行归纳。
第(3)问,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作答,答题时注意审清题目要求。
答案:(1)德国的路德宗,瑞士的加尔文宗,英国的国教。
“新”主要指对教皇权威的否定。
(2)①宗教改革前,英国形成了专制王权统治下统一的民族国家;②亨利八世与教皇之间的矛盾。
(3)意义:否定了教皇的权威,打击了罗马教会的势力,有利于加强王权。
局限性:对天主教教义、制度和仪式的保留。
14.(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7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
材料二1632年,俄籍荷兰人维组斯经沙皇特许而建立的土拉水力炼铁场,是俄国最早的手工工场。
随后,在莫斯科、土拉等地兴建了铸铜、玻璃、造纸、制革等手工工场。
材料三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商人的势力和社会地位日益增强和提高。
他们不仅经营国内外贸易,而且为沙皇政府代理财务,包收捐税,承包工程,供应军需,充当殖民活动的先锋。
但在封建贵族占统治地位,农奴制不断强化的条件下,工商业的发展仍很缓慢。
材料四18世纪中期,俄国的手工工场大有增加,俄国的贵族开始建立手工工场,手工工场中广泛使用农奴劳动。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近代史资料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俄国17—18世纪的社会性质。
(2分)(2)根据材料三分析俄国商人的社会地位。
(6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手工工场大有增加”的原因。
(2分)(4)当时俄国的手工工场与西欧的手工工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4分)(5)根据材料二,17世纪俄国社会生产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2分)解析:手工工场一般认为是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主要特征是雇佣剥削关系,在17世纪的俄国手工工场中大量使用农奴,不是雇佣剥削,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它只是一种比较集中的生产组织形式,仍然属于封建剥削方式。
答案:(1)封建落后的农奴国家。
(2)商人不仅经营国内贸易,而且为沙皇政府代理财务,包收捐税,承包工程,供应军需,充当殖民活动的先锋,这说明商人和贵族一样,是俄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
(3)因为彼得一世鼓励改革兴办企业。
(4)俄国手工工场的劳动者大多是农奴,西欧手工工场使用的是自由的雇佣劳动力。
(5)手工工场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