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问题剖析

合集下载

浅析城市规划中的避难场所建设

浅析城市规划中的避难场所建设

浅析城市规划中的避难场所建设摘要:城市灾害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为一体的特性,在城市地区发生灾害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有高频度与群发性、突发性与高度扩张性、高灾损失性、灾害的区域性以及心理传播性等是其主要特点。

本文通过介绍国内外城市防灾经验及内外城市防灾发展趋势,从而得出避难场所的建设指标。

关键词:城市灾害;城市防灾;防灾发展趋势;建设指标1 引言城市灾害是一种自然社会事件,主要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城市系统和社会物质受到破坏,城市系统或其子系统为其主要承载体。

建设部1997年公布的《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中把地震、火灾、洪水、气象灾害、地质破坏等灾种被列为我国城市的主要新源,其中对我国危害最大、分布最广的城市灾害是地震。

城市灾害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为一体的特性,在城市地区发生灾害事件将会更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城市灾害的特点主要有:高频度与群发性、突发性与高度扩张性、高灾损失性、灾害的区域性以及心理传播性。

2 国内外城市防灾经验及发展趋势2.1 国内外城市防灾经验在洛杉矶等城市发生了大规模的地震和火灾后,洛杉矶的每个区域都根据地震的特性制定了抗震防灾规划,并且积极开展震害预测和编制震后重建计划。

美国有一种主流思想认为“地震不可预防”。

他们在制定城市规划的同时考虑地震造成的危害程度,这样就可以在源头上避免将城市建设在地震危险区,并且尽可能预留出适当的城市空间,作为一级避难场所。

相对于其他国家,日本城市的聚集度更高。

由于日本城市中心建筑及人口密集,土地稀缺,所以尽可能的制造和利用城市空间便成为日本城市防灾最为可行的措施。

由于日本在建设防灾公园上做了大量工作,所以在阪神大地震发生后,神户市内由于建设了一千两百多座有防灾功能的公园,而这些公园所起的作用就是有效的阻止了地震次生灾害--火灾的蔓延。

因此,这次地震中大多数的人是死于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坍塌,死于次生灾害的人却很少。

中国城市。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维护、管理探讨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维护、管理探讨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维护、管理探讨摘要:通过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和程序的研究,应急避难场所应遵循与城市规划相整合原则、安全性原则、充分利用现状原则、均衡布局原则、适应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防空防灾;疏散基地;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利用城市空旷场地,经过科学的规划、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或其他应急状态下,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安全场所。

一般分布在城郊区或者空旷地段,一旦发生地震及其他灾害,市民可疏散到附近的紧急避难场所避险。

科学合理的规划应急避难场所对城市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使用情况,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原则(一)以人为本。

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准绳,充分考虑市民居住环境和建筑情况,以及附近可用作避难场所场地的实际条件。

在地质条件上,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塌陷区、和应急避难场所容易发生液化的地区;应避免松软的地基。

在人为环境上,必须远离建设安全、宜居城市。

(二)科学规划。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作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要合理制订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

近期规划要适应当前防灾需要,远期规划要通过城市改造和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在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整体空间布局上的基础上,在不同的防灾分区和防火单元中建立若干等级的应急避难单元。

并注意以防灾疏散通道的衔接,使市民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需要避难时能够有效、安全地在指定的避难场所避难,尽量减少对外部紧急救援的依赖。

(三)就近布局。

坚持就近就便原则,根据现状人口、规划中的人口,尽可能在居民区、学校、大型公用建筑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应急避难场所,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

可选择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的场、馆、和地卜人防工事等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址。

选址要充分考虑场地的安全问题,注意所选场地的地质情况,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

避难场所和避灾点建设现状

避难场所和避灾点建设现状

避难场所和避灾点建设现状一、依据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完善公共设施和建筑应急避难功能”、“加大应急避难场所和避灾点建设力度”。

《应急体系“十四五”规划》指出,“依托公园、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高标准新建、改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结合综合减灾示范县、示范社区建设,制定乡村应急组织体系、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公共消防设施、应急避难场所……等工作标准”。

二、背景随着各地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但由于理念与技术的落后,特别是一些老旧的城镇、街道,缺乏对于应急避难场所与避灾点的规划与监管。

同时近年来,我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流动人口多、高层建筑密集、经济产业聚集等特征日渐明显,城市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安全风险防范压力加大。

2021年来,国内一些地区相继发生爆炸、洪涝、台风等事故灾难,如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艳湖集贸市场“6.13”重大燃气爆炸事故、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暴露出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安全风险防范能力欠佳,缺乏应急避难场所的宣传与引导等突出问题。

此外,据了解,我省目前已建设的应急避难场所还存在体系不健全、机制不够完善、避灾作用不大等问题,主要体现在:(1)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与需求不匹配;(2)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区域存在较多盲区和重叠区;(3)应急避难场所自身存在安全隐患;(4)应急避难场所有效服务面积和内部配套设施不足;(5)应急避难场所无法满足综合避灾的需求;(6)缺乏应急演练,民众对避难场所了解不足。

综上所述,开展应急避难场所与避灾点的新建、改扩建工程十分紧迫,对于工程建设前期的摸底调查、对策建议同样尤为重要。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本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本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年二月二十五日关于推进本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城市中人口聚集地附近,以应对地震灾害为主,兼顾其它灾害事故,用于接纳受灾居民紧急疏散、临时或较长时间避难及生活,确保避难居民安全,避免灾后次生灾害危害,并可供政府组织开展救灾工作的场所。

上海作为特大型国际化城市,人口和建筑高度密集,一旦发生重特大灾害事故,将会严重威胁居民群众的安全。

为保证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后人员快速、有序疏散安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增强上海城市抵御灾害事故的整体能力,确保城市安全和稳定,根据国家地震局《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中震发救〔2004〕188号)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原则同意〈上海市中心城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的批复》(沪府〔2008〕37号),以及上海市应急管理总体要求,现就推进本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按照“政府领导、统筹规划、平灾结合、属地管理”的方针,科学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全面提升本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性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基本原则(一)统一规划,分级实施。

从建设安全城市的理念出发,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市里主要负责确定、制定本市应急避难场所的总体布局、建设规划、年度建设计划及相关政策规定和标准、规范,组织协调市有关部门支持区县抓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区县要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与要求,加强对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用地的控制和预留,并结合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和露天大型停车场等相关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积极、有序地组织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二)突出重点,均衡配置。

以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地区和易产生次生灾害的经济目标附近地区为重点,采取远近结合的方式,合理规划和均衡配置应急避难场所,确保居民群众在发生灾害事故时,能够安全快速地到达避难场所。

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016·10近年来,城市灾难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地震、水灾、暴恐等一系列自然以及人为灾难严重地威胁到城镇居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表1.1)。

通常灾难发生时人们只能被动的接受,主观意识缺乏以及客观条件不完善都是造成重大人员伤害的主要因素。

主观意识主要体现在受灾人群的避难常识与心理,避难常识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学习,避难心理则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掌握正确的自我保护及逃生意识在关键时刻可以拯救自己以及他人;客观条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于应急避难场所及设施的规划和设计上不够合理,不能够满足大众在突发情况下的基本需求。

表1.1近年来国内外主要突发灾害一、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是指长期规划的应急避难场所(如公园、操场等)辐射范围之外的区域突发灾害时,为了使受灾人员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1]。

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针对突发灾害情况下的人员疏散和安置救援起到重要作用,及时地避难能够避免突发灾害对受灾人员形成次生伤害。

二、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发展现状(一)国外发展情况美国在避难场所的建设方面走在世界前端,各类避难所中除了基本的地震避难所、爆炸避难所、火灾避难所、暴风雨避难所外,还包含飓风避难所、生物和化学灾难避难所、核辐射避难所等特殊和有针对性的避难所。

每一种避难场所都是根据避难需求进行设置的,不同的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部门会启动不同类型的避难场所。

[2]美国最大的新奥尔良民防掩蔽工程可容纳10万人,内部寝室、办公室、药品库、粮库、电站、空调、空气净化器等设施配备齐全,还针对地震和战争设置了具有防震和抗冲击波功能的防爆门。

瑞士的民防掩蔽工程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其地区和城市之间的民防掩蔽工程像树的根系一样相互连通并不断发展。

其内部功能齐全,设有地下避难空间、指挥所、设备仓、医院等,储备的粮食及饮用水至少能维持受灾人员两周以上的基本生活。

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自查情况汇报

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自查情况汇报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积极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55号)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76号)文件有关精神,根据苏建办〔20**〕《关于开展全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情况检查的通知》要求,我局与市地震局、市人防局成立了我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检查领导小组,联合签发了相关文件,并于3 月14号-15号对睢宁、新沂、邳州和XX区四个单位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行了对照检查,具体情况如下:一、贯彻落实省政府相关文件情况县(市)、区先后多次组织召XX县(市)、区抗震工作座谈会议,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和《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10〕55号,《转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苏政发〔2010〕76号等文件。

研究制订县(市)、区抗震防灾工作计划明确抗震防灾工作重点,加大抗震管理工作步伐。

将文件要求内容落实到实处,并将我市抗震防灾工作的重点内容列入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的防震减灾目标责任书中,做到年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拟文下发。

二、规划与年度计划1、根据省厅《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的通知》我市属全国重点抗震设防城市之一。

市政府十分重视抗震防灾规划工作,2006年市政府拨付专项200万用于我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

2006年市城乡建设局会同市规划局委托北工大抗震减灾研究所,对原XX市抗震防灾规划进行了修编,2008年7 月24日由省建设厅组织的国内专家在徐州召开了《XX市抗震防灾规划论证会》,2010年市政府以徐政复〔2010〕34号,批复了XX 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目前正在实施中,规划中完成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数量、位置、规模服务范围等内容。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1 总则1.0.1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妥善安置受到突发灾害威胁或危害的人员,规范、推动上海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使其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美观,确保上海市防灾避难场所的功能与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上海市各区县新建、改建、扩建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

1.0.3 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应急 emergency response为地震、战争等破坏性灾害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ground-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城市绿地、开放型体育场、学校操场、广场等室外场地空间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同时具有一定规模的室外场地。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venue-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并配置了应急配套设施,同时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室内场所。

应急避难出入口 entrance of shelter能够满足人员疏散、物资运输等安全出入的出入口通道。

应急避难通道 emergency evacuation passage指消防、救护等车辆通行的道路。

场地(所)有效避难面积 ground(venue)effective area of evacuation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资源的场地(场所)面积中可供人员避难的、配套保障设施设置的以及应急通道和出入口区域等可用于避难场所建设的场地(所)面积。

2.0.10 人均有效避难面积per capita effective area在应急避难场所中,避难人员人均所占有的场地有效避难面积。

次生灾害 secondary disaster由于灾害引发的水灾、火灾、爆炸等其他灾害。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上海民防办公室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上海民防办公室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Design standard for emergency shelterDG/TJ08-XX-XXXX(征求意见稿)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主编单位: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二〇一八年十一月九日目次前言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2 场地选择3.3 设防要求3.4 应急保障要求4 平灾公用设计5 应急避难场所分区设计5.1 应急功能分区及设施配置5.2 应急管理区5.3 灾民安置区5.4 专业救灾队伍场地5.5 应急医疗卫生区5.6 应急直升机使用区5.7 应急垃圾储运区5.8 应急物资储备区6 应急交通设计6.1 应急出入口6.2 应急道路7 应急消防设计7.1 应急消防设施7.2 应急消防通道8 应急建筑设计8.1 建筑设计8.2 结构设计8.3 建筑设备与环境9 避难设施设计9.1 电气设计9.2 给水、排水设计9.3 应急标志标牌设计10 竖向设计、种植设计10.1 竖向设计10.2 种植设计附录A引用标准名录本规范用词说明条文说明ContentIntroduction1 General Notes2 Terminology3 Basic Provisions3.1 General Provisions3.2 Site Selection3.3 Protection Requirement3.4 Emergency4 Function Conversion Design5 Emergency Shelter Zoning Plan5.1 Emergency Zoning Plan5.2 Emergency Administrative Area5.3 Refugee Placement5.4 Professional Rescue Team Area5.5 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 Area5.6 Emergency Helicopter Landing Area5.7 Emergency Waste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Area5.8 Emergency Reserve Area6 Emergency Transportation6.1 Emergency Entrance and Exit6.2 Emergency Road7 Emergency Fire Control7.1 Emergency Fire Control Facility7.2 Emergency Evacuation Route8 Emergency Architecture Design8.1 Architecture Design8.2 Structural Design8.3 Building Facility and Environment9 Refugee Facility Design9.1 Electrical Design9.2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9.3 Emergency Sign Design10 Grading and Planting Design10.1 Grading Design10.2 Planting DesignAppendix AReference ListTerm InstructionProvision Statement前言根据《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2006年<上海市工程建设地方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沪建交[2006]183号)文件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摘要: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防治形势,党中央相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底线思维”等防灾减灾救灾相关思想论断,大力推动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与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以防范化解综合灾害风险,有效处置灾害事故。

关键词: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现状问题1、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实践研究现状现阶段我国避难场所建设规模、体量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相关理论研究相应集中在避难场所建设或管理等过程中设施规划配置、场所建设、运营管理成效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与实例研究。

建设实践关键问题相关研究主要针对基础设施保障设计、既有设施改造设计等问题合理性开展分析研究与建设实例验证,另有部分学者就平时运维与灾时运营机制、信息化管理与建设相关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

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多就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或管理环节中具体问题开展微观层面理论研究并进行针对性实例验证,并未充分讨论宏观实践背景条件差异对避难场所标准化、全过程规划建设与有效运营管理的影响。

2、避难场所相关工作存在问题2.1重政策,轻效能,规模数量与空间布局实效性不足据规范要求,避难场所规划应根据总体规划、防灾规划,结合灾害风险评价与应急设施布局,基于可用资源、人口分布调查并核定避难容量与服务需求量,合理确定避难场所位置、等级与责任布局,满足服务范围内民众不同避难需求。

本次研究的346个城市中,96.56%政府或应急网站公布有避难场所科普宣传、规范法律条例、工作部署或建成信息公示,表明我国各地均对避难场所建设管理政策重视程度相对较高。

然而,因部分地区建设实践多注重中长期避难场所建设,使得避难场所城乡分布严重不均且数量普遍较少,其中34个地市目前仅公示1个避难场所,其避难规模、疏散距离较难满足规范约束,进而致使责任区界定与功能设施层次配置不明确,使得服务能力与效果受限。

2.2重专项,轻统筹,应对灾种与功能类型综合性不强地震灾害作为我国避难场所建设管理主要应对灾种之一,通常强调以室外疏散为主;而据“因地制宜”原则,华南与东南地区台风、洪涝气象灾害防御所需避难功能设计则倾向室内避难,二者均与多灾种避难要求相矛盾。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存在的问题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存在的问题

标题: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一、序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社会事件等,这些事件可能会给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非常重要的,而建设标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效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存在的问题1. 标准制定不科学目前,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标准制定过于片面,只考虑了某些特定情况,而忽视了其他可能发生的情况。

一些标准只注重抗震能力,而忽视了其他自然灾害如洪水、飓风等的影响。

2. 标准过于陈旧部分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制定时间较早,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发展和应对灾害的需要,这导致了一些应急避难场所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3. 规划和建设不合理有些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并不合理,地理位置选择不当、建筑结构不稳固等问题存在普遍。

这导致了应急避难场所在实际运用时存在隐患,不能有效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三、改进建议1. 综合考虑各种自然灾害在制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时,应该综合考虑各种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地震、洪水、台风等。

建设标准应当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确保应急避难场所能够在各种突发情况下发挥应有作用。

2. 更新标准内容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需要定期进行更新和调整,以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

对于已经实施的应急避难场所,也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造和更新,以确保其满足最新的建设标准。

3. 优化规划和建设在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时,应该注重地理位置的选择和建筑结构的稳固性。

尤其是在地震多发地区和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更需要高度重视。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是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而当前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得到及时的解决和改进。

我认为,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强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个人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参与其中,共同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贡献力量。

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作者:赵岩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10期摘要:灾害的多发给城市带来的损失和精神创伤长期困扰着人类,应急避难场所的不足与缺陷使受灾人员无法在灾害发生时快速到达安全场所,导致二次伤害的增多。

通过对国内外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现状、自身特点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以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原则为出发点,解决城市日益紧张的空间与突发灾难所需的紧急避难场所的矛盾,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对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提出的合理性要求。

关键词:应急避难;综合防灾;行为和心理;以人为本近年来,城市灾难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地震、水灾、暴恐等一系列自然以及人为灾难严重地威胁到城镇居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表1.1)。

通常灾难发生时人们只能被动的接受,主观意识缺乏以及客观条件不完善都是造成重大人员伤害的主要因素。

主观意识主要体现在受灾人群的避难常识与心理,避难常识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学习,避难心理则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掌握正确的自我保护及逃生意识在关键时刻可以拯救自己以及他人;客观条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于应急避难场所及设施的规划和设计上不够合理,不能够满足大众在突发情况下的基本需求。

表1.1 近年来国内外主要突发灾害一、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是指长期规划的应急避难场所(如公园、操场等)辐射范围之外的区域突发灾害时,为了使受灾人员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1]。

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针对突发灾害情况下的人员疏散和安置救援起到重要作用,及时地避难能够避免突发灾害对受灾人员形成次生伤害。

二、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发展现状(一)国外发展情况美国在避难场所的建设方面走在世界前端,各类避难所中除了基本的地震避难所、爆炸避难所、火灾避难所、暴风雨避难所外,还包含飓风避难所、生物和化学灾难避难所、核辐射避难所等特殊和有针对性的避难所。

面向实施指引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方法探讨——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面向实施指引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方法探讨——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112 | 城市安全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Planning Method of Emergency Shelter for Implementation Guidance: A Case Study of Changning District in Shanghai邵 蓓 SHAO Bei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安全风险也在增大。

建立完善的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已成为提升当代城市建设韧性、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区级层面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在对上承接市总体规划要求的同时,更应当发挥好对下指导场所建设实施的作用。

尝试解析区级层面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编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从提高落地性、增加协同性、提升实用性等角度出发,在上位规划要求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完善区级层面规划。

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从前期调研、需求确立、空间布局和实施建议等方面探讨其规划方法,以期能为我国同类规划实践带来启示。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security risk of cities is also increasing. To establish a perfect layout ofemergency shelter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to enhance the toughness of contemporary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refinement of urban governance. The planning of emergency shelters at district level should not on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but also 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mergency shelte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emergency shelters at the district level. It is suggest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lanning at the district level on the basis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upper level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mproving implementation, increasing coordination and strengthening practicability. Taking Changning District of Shanghai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its planning methods from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demand analysis, spatial layout and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s, hoping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similar planning practices in China.面向实施指引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方法探讨——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作者简介邵 蓓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一所 工程师,硕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长宁区emergency shelter; construction planning; Changning District近年来,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浅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浅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浅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作者:李云辉来源:《建筑建材装饰》2014年第01期摘要:各种灾害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不断地上演,虽然科技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人类抗灾、救灾的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仍然无法避免灾害的发生。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灾害也屡见不鲜,以自然灾害为例近代有: 2008年中国四川的汶川大地震; 2012年日本海啸; 1992年中国特大洪水、2013年9月3日印度尼西亚火山喷发事件、最近的“菲特”台风灾害、我国南方多城市的雹灾、2010年的四川泥石流、2003年的SARS危机、加拿大大停电;以人为灾害为例近代有:各国家和各地区的战争、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2012年富士康暴乱事件、2013年10月3日印度踩踏事件、2013年2月1日甘肃宁县重大交通事故、2010年上海“11·15”特大火灾、2007年7月15日上海轨道交通因人多拥挤导致乘客被夹跌入隧道死亡;城市玻璃幕墙的坠落、面板石材的脱落、空调机的坠落;运输车的泄漏等【1】。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近70年来中死于各种灾害的人数将近458万人,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关键词:城市建设;紧急避难;安全前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如何在最近灾难频繁发生的情况下更好的建设城市紧急避难场所来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特别是像上海、北京这些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密集的特大型城市,尽管已有完善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和人们相对健全的防患意识,但是为了防御和减轻突发性自然和人为灾害,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主动积极地考虑预留建设紧急避难场所,这不仅是防避其他重大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需要,也是防灾救灾的需要,是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的公共安全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紧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研究已经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大众的高度重视。

1 国内发展现状——城市避难场所建设起源有据可查欧洲城市防灾绿地建设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有许多建于地震区的城市,如1693年的意大利卡塔尼亚和1755年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为了防灾减灾的需要,在灾后的重建规划中改变了原来的城市形态:由笔直宽阔的城市大道代替狭窄曲折的小巷,在城市大道两旁种植行道树,并且规划建设一些特大型的广场与之相连,使之成为相对完善的防灾、避灾、救灾体系【2】。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总结汇报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总结汇报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总结汇报本文将对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进行总结汇报。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群众提供短期生活保障和安全避难的场所。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政府责任的重要体现。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市加大了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在选址方面,经过科学规划和评估,确定了一批适合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地点,确保场所的战略位置和便捷性。

其次,在建设过程中,我市注重了环保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和材料,确保场所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除此之外,我市还加强了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运营。

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服务设施,提高了场所的整体运行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

同时,我市加强了与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形成了良好的联动机制,确保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快速响应和协同作战。

然而,也需要看到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在建设过程中,部分应急避难场所存在设计不合理和建设质量不达标的情况,需要及时整改和提升。

其次,在管理和运营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管理漏洞和服务不到位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培训。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水平,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大对场所建设的投入和支持,确保建设质量和安全性。

二是加强对场所管理和运营的监督和评估,完善管理制度和提升服务水平。

三是加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总的来说,我市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希望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保障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共同奋斗。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谢谢!。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指导意见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指导意见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指导意见1. 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咱们总是希望能风平浪静,但天有不测风云,万一碰上突发情况,比如地震、洪水,那可真是叫人心慌慌。

这个时候,咱们就得有个“避风港”了,也就是应急避难场所。

简单来说,避难场所就是一个让大家安全、舒适地躲避危险的地方。

你想啊,没准这时候是高温天,大家挤在一起,连喝水的地方都没有,那就惨了。

所以,建一个合适的避难场所,不光是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也是为了给大家带来一种心灵上的安慰。

2. 选址要讲究2.1 选对地方,万事大吉选址可不是随便瞎选的,得有讲究!首先,避难场所最好是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想象一下,万一发生了啥事,大家都往一个地方跑,交通堵得水泄不通,那可就得哭了。

所以,选个离主要道路近、又能容纳不少人的地方,是非常关键的。

还有啊,别选那些低洼地带,万一来了场大雨,淹了可就得不偿失。

2.2 安全第一,别大意再者,避难场所的安全性也得重视。

比如说,周围环境要清幽,别有高大建筑物、悬崖峭壁之类的,不然一旦发生地震,石头掉下来,谁也受不了。

此外,还要考虑一些自然灾害的风险,比如洪水、泥石流等。

选址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些已经建好的公共设施,比如学校、体育馆啥的,这些地方本身就有很多空间,能容纳人,设施也相对齐全。

3. 设施要齐全3.1 基础设施得到位既然是避难所,那就不能光有个屋子让大家待着,设施得齐全才行。

比如说,饮水、卫生间、食物储备都得准备好。

没水喝,大家就得口渴得直冒烟,那可不行!此外,卫生间也得有,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排队可得排到明年去。

食物嘛,准备点干粮和方便面,毕竟大家都饿了,不能让肚子咕咕叫得太难听。

3.2 娱乐设施也是必需还有啊,避难所里也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娱乐设施,给大家打打发时间。

你想啊,万一真得等几天才能出去,那大家不都是闷得慌?可以准备些棋类游戏、书籍,甚至搞个临时小图书馆,给大家提供点精神食粮。

这样一来,大家就不至于在这里愁眉苦脸,反而能放松心情,互相聊天,增进感情,团结起来。

关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思考

关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思考

关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思考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转变,城市中可能面对的灾害情况也逐渐增加,为了防治和减轻城市受到的灾害影响,城市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抗灾能力,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基础环节,是减轻灾害影响、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本文结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原则探索了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策略。

关键词:城市规划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前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中发生灾害时用来疏散、安置以及救助人员的场所,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大力度重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在城市整体规划过程中遵循统一规划、从实际出发、平灾结合、快速通畅等原则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因地制宜地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建设,合理配置应急避难的基础设施和标志,在保障安全实用的基础上完善场所建设。

城市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实际情况和需求,全方位地完善基础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同时也要注重应急避难常识的宣导,最大程度上减轻人们受到的灾害影响。

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原则1.以人为本,安全至上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目的是在灾害发生时为人们提供避难的场所和基础设施等帮助,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因此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时首先应该遵循的就是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原则,在场所和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应急避难的人们最大程度上提供便利,维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2.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相关政府部门需要综合考虑城市情况,将与应急避难有关的灾害预测、发展改革、住房建设、财政、民政等多个部门联合起来,在灾害预防和避难场所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指导下协同合作合理制定建设的策略,统一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根据不同区域的人口数量、占地面积和基础条件等进行分级规划,分别建设相应的大型或者中小型应急避难场所,以此满足不同需求,更好地实现全面统一的城市规划。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风险。

在紧急情况下,城市居民需要能够及时找到安全的避难场所,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探讨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重要性、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重要性城市避难场所规划是城市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和人为灾害(如恐怖袭击、化学泄露等)发生时,城市居民需要一个安全的地方避难,以免受到伤害。

如果城市避难场所规划不合理,或者避难场所数量不足,那么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将无法得到及时的保护,灾害损失将会大大增加。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也是城市空间利用的重要内容。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合理设置避难场所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城市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对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避难场所规划存在着一些问题。

城市避难场所数量不足。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有的避难场所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避难需求。

城市避难场所布局不合理。

大部分避难场所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导致在紧急情况下难以满足人们的迅速避难需求。

城市避难场所设施不完善。

很多避难场所缺乏必要的设施和装备,无法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

城市避难场所管理混乱。

一些避难场所长期被占用或者被改作他用,无法在灾害发生时发挥应有的作用。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土地资源的限制。

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合理设置避难场所成为了一个难题。

其次是资金投入的不足。

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于城市避难场所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再次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滞后。

城市规划和建设往往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导致原有的避难场所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最后是管理与监督不力。

一些城市避难场所的管理监督存在漏洞,导致避难场所未能在紧急情况下发挥应有的作用。

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调查 —同济大学暑期实践调查报告

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调查   —同济大学暑期实践调查报告

写在前面文涂哲男2008年,是您大喜大悲的日子。

追溯往事,南国,冰封千里,孤城林立,凝冻了节日的欢声笑语;遥望边疆,西藏,搅乱了华夏的安宁,也牵动了无数人的关切的目光;摊开地图,四川,汶川,震动了半个亚洲,也震动了整个世界;回首八月,北京,火炬点燃,熄灭,标志着后8·8时代的来临。

世界会铭记5·12,在那个生死交织,人神共泣的时刻,我们众志成城,没有辜负生命的期待。

我们祈祷,我们默哀,我们凝聚着13亿人民的强大力量。

整个宇宙都知道,一个总理能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三天内能捐款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阻塞的国家;一个文明能历经五千年,还能朝气蓬勃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因为这是一个英雄的人民!整个人类都知道,一个能在遭到灾难重创后,还能举办如此完美奥运的民族,一定是最伟大的民族!祖国,在您悲痛的日子里,您需要理解,但决不需要同情;您需要支持,但决不需要惋惜;您需要安慰,但绝不需要叹息。

因为,您的儿女,都是您挺直的脊梁。

祖国,您经历的磨难太多,但您从来没有在磨难中倒下。

面临灾难,您展现了坚韧与顽强;您的儿女赢得了人类的敬意和感叹!祖国,走好!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调查—同济大学暑期实践调查报告导读:一旦发生突发性灾难,可以利用绿地,学校开阔地,大型体育场,停车场等场地进行紧急避难。

提要: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了人民能在灾难发生时及发生后一段时间内,躲避由灾难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

其类型一般有公共性绿地,学校开阔地,大型体育场,停车场,带有专门避难设施的公园等。

专门规划建造的紧急避难场所一般应具备饮用水,帐篷,干粮,临时发电装置,卫生设施,照明,卫星通讯,医疗急救等设备。

避难场所服务半径内必须有完善而简明的标识。

关键词:应急避难所市民防灾避难意识紧急避难演习标识系统“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举国哀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