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随堂练及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测试: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1.《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2.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A. 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 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3.《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
该工具是A B C D4.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5.《新唐书》卷165《权德舆传》记载,“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唐代A.开始注重精耕细作 B.广泛引种经济作物C.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6.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
”这里的“工师”是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7.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材料中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A.制瓷 B.冶金 C.纺纱 D.织锦8通过对该表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A.①②B.③④C.②③ D.①④9.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10.《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含解析)【基础达标】1.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
这表明了( )A. 垄作法得以推广B. 套作制的普及C. 一年二熟制出现D. 一年三熟制产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
依据材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可知C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具体提及“垄”与“沟”,故排除A项;材料中麦和禾收获与种植一先一后,所以,套作制的叙述不正确,故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一岁两熟”,故排除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耕作制度2.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B.制瓷业开始兴起C.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可知,当时景德镇出现了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群体。
所以A项正确。
B项中“开始”错误。
商朝时已烧纸出原始瓷器。
C项中“全员”错误。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景德镇制陶业的发展。
3.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下列各项可以为作者提供论据的是( )A.偏远的农村地区开始出现草市B.“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C.出现了大量工商业市镇D.生产领域出现了新型生产关系【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4.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析)
309教育网
309教育资源库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向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及其特点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的演进和主要的水利灌溉工程,同时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命题规律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也是必考内容。
考查的内容有: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主要的水利灌溉技术和水利工程等;主要同手工业和商业混合考查,继续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较少出现材料题。
例1(2018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1)1.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D
【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4.讲方法
对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考生在复习本考向时要注意细化知识点。
特别注意耕作方式的变化,耕作技术的演进,耕作工具的进步;同时注意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的演变,即为先秦时期的井田制,北魏到唐的
均田制;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和对黄河的治理等。
在细化知识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到宏观上把握知识点,即。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精练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贵州黔东南一模)《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
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
”《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A.注重时令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历法指导D.强调精耕细作2.《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3.(2018河南郑州一模)下表为乾隆元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自耕农经济盛行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4.17、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C.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5.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6.(2018 广东肇庆统测)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
”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
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7.(2018湖南怀化期末)唐代出现了大绢行、小彩行、丝帛行、米行等行会名称。
诸行设行头,行头的责任是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
有时行会还要协调官府平抑物价,稳定市场。
这表明( )A.行会是政府控制商业的机构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C.行会有利于商品市场合理化D.农产品商品化水平大大提高8.(2018吉林长春调研)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卷: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1.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2.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观念的社会背景是A.小农经济盛行 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C.商品流通不畅 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3.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
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A.丝绸之路的衰落 B.政治中心的转移C.程朱理学的兴起 D.经济重心的南移4.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l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
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5.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 .国家“重商”政策确立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6.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7.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
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精选精练卷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精选精练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A.历史记述的正误必须得到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2.阅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A.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3.(2018·沧州质检)《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以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
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
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
材料主要反映出()A.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C.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D.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4.表中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5.《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上述记载()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6.(2018·黄石调研)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番禺、顺德等十余州县统计,永乐年间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更发展到176个。
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更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
明中后期不断增长集市数量说明()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7.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案9 含答案 精品
考案[9]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限时: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齐齐哈尔实验中学)《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26813295(C)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解析]金属工具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开始使用,故A项错误。
春秋时期是井田制逐渐瓦解的时期,并非彻底瓦解,故B项错误。
管仲的改革改变了西周按井田以户征收的赋税制度,以土地好坏和产量,按土地等级征税。
这种做法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于是出现了材料中所说的“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重视农业的发展,但是并没有抑制商业的发展。
就管仲的改革而言,其采取的是重商政策,且通过将商业置于国家垄断,增强了齐国的国力,故D项错误。
2.(2018·安康)《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
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这说明当时东吴导学号26813296(D)A.农业商品化加强B.士族制度十分腐朽C.不注重保护环境D.地主田庄自给自足[解析]材料中的东吴大姓“僮仆成军。
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反映的是地主庄园经济,庄园经济存在自给自足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三项。
3.(2018·日照)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
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导学号26813297(D)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解析]由“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可以分析出西汉时期在新疆设立官僚机构和军队进行屯田,对西域进行管辖,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丝路是否畅通;B项与材料无关;C项中的“交往”错误,当时西汉是对西域管辖不是交往。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规划训练一、选择题(48分/24min)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
这一现象说明()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3.(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含解析)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1.练高考1.(2018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2.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2.(2018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2019年浙江二次选考历史专题质量检测:(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1.(2018·诸暨期中)如图是2016年5月中国邮政发行的“二十四节气”特种邮票中的两张,这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A.土地私有B.铁犁牛耕C.自给自足D.耕织结合解析:选D第一张图片内容是男耕,第二张图片内容是女织,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相结合,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土地私有、铁犁牛耕,排除A、B两项;自给自足是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生活需要,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
2.据《国语·晋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子孙因国内政治斗争失败避难到齐国后,从事农耕,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
这表明了( )A.春秋时出现了牛耕技术 B.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C.宗法和宗庙已不受重视D.铁器和牛耕已得到普及解析:选A根据材料“春秋末年……从事农耕,牛……变为‘畎亩(田地)之勤’”可知,春秋末年,农业生产中出现了牛耕技术,故A项正确。
3.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解析:选D早期农业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是一种集体劳作,而小农经济从生产力发展来看,采用的是铁犁牛耕,故D项正确。
4.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中国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却也从此“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500年之久。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 )A.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落伍B.国家经济政策保守落后C.难以抵挡工业文明的冲击D.固守传统农耕经济模式解析:选D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已经进入机器生产的时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指的是生产方式没有实现质的飞跃,始终停留在传统的农耕经济形态,故D项正确。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B卷及答案解析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检测A卷(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景德镇模拟)《氾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
《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
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
材料本质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B.中国农业重视“因时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D.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2.(2018·江南十校联考)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在《中国地理基础》一书中说:“给华北平原带来灾难的同样因素也推动游牧民族越过长城,尽管南面的土地已遭受灾害,对炙热沙漠上的人来说仍是有吸引力的。
”材料的核心思想是()A.自然灾害导致社会动荡B.地理之手推动民族迁徙C.民族冲突不可避免D.文明演进呼唤社会和谐3.北宋中前期,皖北地区人口维持在五十万户左右,沿汴河(通济渠)两岸兴起了柳孜、蕲、墉桥、灵壁等商业大镇。
金代时,汴河逐渐湮废,皖北地区的经济逐渐衰落,人口和北宋相比下降了近64%。
元朝时撤并了归德府所辖的临涣、符离等八个人口不满千户的县。
这说明()A.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B.交通是影响皖北商业的最主要因素C.少数民族政权轻视农业发展D.皖北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降4.桓宽在《盐铁论》中说:“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
”这说明当时()A.长途贩运贸易充分发展B.北方手工业比南方发达C.手工业生产专业化明显D.商人的社会地位比较高5.(2018·银川质检)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提能专训2 古代中国的农耕
提能专训(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4·福建文综)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答案:C解析:在春天祭祀先农坛,反映出明清时期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体现了以农立国、维护传统农耕经济的治国理念,故C项符合题意。
2.(2014·福建文综)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答案:D解析:材料只是描述了关东与上海之间贸易发展的状况,并未涉及政府的商业政策,也未说明经商者的身份,不能得出抑商政策已经改变的结论,故D项符合题意。
3.(2014·济南市调研)据《山东东昌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
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
此记载反映出当地(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对外贸易发达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可知,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①正确;材料“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
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③正确。
②④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4.(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以前,国内市场上外国货物较少,但外国银钱的使用较多。
2019届高考二轮历史专题复习卷: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017·浙江台州选考模拟)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县制的出现B.铁农具的使用C.都江堰的修建D.一牛挽犁的出现答案:B2.如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牛耕》邮票。
邮票中的生产工具是( )A.耧车B.耦犁C.曲辕犁D.翻车答案:B3.(2018·浙江宁波联考)《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材料所指的水利工程是( )A.灵渠B.郑国渠C.都江堰D.井渠答案:C4.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5.(2017·浙江嘉兴期末)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经鉴定,原料是家蚕丝。
这一发现可以证明( )A.纺织原料最初使用麻和丝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纺织技术的国家C.当时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D.纺织业在当时地位很重要答案:C6.(2018·浙江温州十五校联考)《周礼·考工记》记载了不同类型青铜器的合金比例数据。
对司母戊鼎的合金成分进行分析,大体与《周礼·考工记》铸鼎合金标准相符。
这表明( )A.商代青铜器生产规模相当大B.青铜器是礼制的象征C.青铜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D.青铜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答案:C7.“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
……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
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附答案及解析)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答案及解释一、选择题1.(2019·南充高一检测)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答案】D【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6世纪前后”“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2.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二牛三人二牛二人二牛一人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 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汉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人的数量减少,农业耕作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
3.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诗》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诗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C.民营手工业艰难经营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从题干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可以看出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选A。
4.(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
”该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材料中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反映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综合分析这种做法的目的,B项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赋役的特点。
2019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仍然在地主手里,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
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3.(2019年江苏卷,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随堂练一1.(2018·南宁摸底联考)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
这表明先秦时期()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2.(2018·泸州诊断性考试)下图是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一项示意图。
这反映了()A.耕作技术成熟促使人地矛盾开始缓解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3.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
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累见不鲜。
这()A.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B.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C.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D.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4.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5.(2018·东北三省四市模拟)读下表,由表中所给的数据可知()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一览表单位:市斤/市亩朝代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全国粮87.8496.4894.9290.8483.28115.68156.24食亩产南方64.3294.92136.32166.44231.24312.48 (稻区)资料来源:余也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A.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南稻北粟”格局B.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D.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6.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课后练(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生产技术的成熟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2.(2018·湖南三市模拟)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3.(2018·池州联考)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述了地主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
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A.土地兼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B.农业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C.地主鼓励农民种植多种作物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特征明显4.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5.(2018·桂林模拟)东汉时,南方有些地方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政府由此也很重视牛耕,一再下令禁止杀牛。
这反映了()A.古代政府重视农业的传统B.政府政策影响民间风俗变化C.魏晋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政府政策6.(2018·德阳模拟)下图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示意图,图中所示局面的出现()A .推动了国家政治中心的东移B .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 .有利于阻止北方民族的南下D .瓦解了唐中央在北方的统治7.从明朝后期到清初,“苏湖熟,天下足”逐渐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江南地区的粮食甚至需要其他地区接济。
这主要是因为江南地区()A .手工业发展引起农业种植结构变化B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C .摊丁入亩导致了农民赋税负担加重D .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8.(2018·济宁模拟)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
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A .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B .清朝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C .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D .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二、非选择题9.(2018·福州高三质检)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汉代灌区分布示意图《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地区时间工程类别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灌溉982923938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随堂练二1.《中国经济史》认为,“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出现商业大都市……与西洋贵族在堡垒中的不同。
中国的是成圈,规模大,内有宗庙社稷”。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中西商业都市最大的不同是()A.商业繁荣程度B.政治性的强弱C.都市规模大小D.军事保护措施2.(2018·乌鲁木齐测验)秦始皇灭六国后,把六国富豪和大族12万户迁到都城咸阳;西汉建都长安不久,迁入年俸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同时迁入的还有其他国家的大族,共10余万人。
这种措施客观上有助于()A.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增强城市经济功能C.防范地方势力膨胀D.促进人口自由流动3.(2018·皖南八校联考)据记载,唐代除对传统的盐、铁等大宗商品进行国家专营专卖外,中期后还进一步增加了对茶、丝等多种商品的专营专卖。
这说明()A.国家放弃了抑商政策B.政府的财政困难加剧C.工商业经济得到发展D.官营手工业日益扩大4.宋、元时期,黄金一两约合白银十两钱,明时约合六两四钱七分;同时宋元时白银一两五钱七分可买一匹绢,而明时仅六钱就能买一匹。
这说明()A.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B.黄金的货币职能下降C.货币经济走向了混乱D.白银购买力得到提高5.下表为乾隆时期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变化状况表,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时间乾隆二十年(1755)以前乾隆四十年(1775)数量不超过20万石30万石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B.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D.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6.(2018·泰安质检)晚明时期有人主张“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
这表明当时()A.工商业发展影响了价值取向B.程朱理学改变了消费者观念C.奢华之风成为社会主流风尚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课后练(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2018·佛山质检)战国城市有固定的产品交易场所——市。
据史书记载,“市”上有金铺、粮铺、珠宝玉器铺、绸布铺、皮铺等,促使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
此记载表明当时()A.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B.手工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私有制促成手工业兴盛D.从事商业利润丰厚2.(2018·潮州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手工业发展B.京杭大运河的开通C.大一统局面形成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3.(2018·石家庄模拟)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
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B.“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C.“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4.史书记载:宋代的出口商品中铜钱是重要一项,政府屡禁不绝,实为一独特现象。
铜钱几乎传遍所有亚洲国家,尤其流入日本甚多,并在当地通行。
这反映了宋代()A.货币铸造非常先进B.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冗官导致货币流失D.对外商品贸易频繁5.(2018·达州模拟)在宋代,商业资本一方面发挥其懋(通“贸”)迁百物、畅通货币的作用,而且更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并部分转化为土地;另一方面,封建国家垄断性专利制度也是商业资本推进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严重阻力,商业资本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这主要表明()A.宋代商业资本非常的发达B.商业资本推动了商品货币关系发展C.宋代商业资本的作用有限D.商业资本促进了封建土地关系改变6.元朝通过南北大运河漕运江南米粮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期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C.海路漕运其有明显优势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7.(2018·临汾模拟)明初,明太祖发布诏令禁止白银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据此可知明朝白银的货币化()A.使铜钱铁钱退出了中国市场B.是商品经济发展中的自然选择C.使中国经济依赖于国际市场D.得益于明朝银矿开采业的发展8.明清时期的黄崇德、黄莹等大贾,皆为儒商。
他们在经商之前皆系统的学习了经商理论,从古人经商成功的范例中汲取营养而显得底气十足。
这说明()A.商品经济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B.徽商皆以儒家思想为宗旨C.商业发展冲击了学而入仕的思想D.文化修养有助经商水平提高二、非选择题9.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