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
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
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人才的实用型要求就是人才的实际动手技能,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存在先天的不足,而企业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开展校企合作十分有必要,文章就校企合作当前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的途径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能力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重新调整的背景下,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内在特质,就是为了满足企业基层人才的需求服务,因而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融入职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环节融入对学生真实环境的岗位锻炼,就会成为校企合作的基本动力机制。
校企合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我们培养的人才的质量。
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规律要求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企业技术升级对新进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要求也需要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完成。
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坚实的合作基础。
只有深化合作力度,开发有效的合作路径,明确办学思想,校企合作才能向深度发展,才能适应企业随经济形势而发展变化的需要,才能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
一、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实状况(一)经济与教育的发展都需要校企合作的加深1.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经济联系也不断加深,竞争在不断加剧。
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经济链中,我国主要就业途径是处在最低端的简单制造业,虽然换来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种速度不是可持续的,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要遭遇瓶颈,中国制造必然向中国创造转变。
特别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我国的制造业也因此承受了巨大压力。
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制造的产品甚至我们整个以制造为主的产业类型,结构简单、技术含量低,因而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经济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经济必须调整结构,不断升级,加大二、三产业的发展力度。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摘要:文章从高职层面深入讨论校企合作模式的若干问题,校企合作是以社会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切实开展好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是高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高职职业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在体制上实现回归,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形成倒逼机制,使职业教育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而真正形成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
目前所强调的校企合作已不是基础层面的讨论,而是一种思想、理念上的更新和模式的创新,不仅是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更是高职院校深层次和发展的根基。
一、校企合作体制层面分析1.本体分析以政府引导、校企主体。
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这方面,可借鉴德国“双元制”的经验。
“双元制”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
政府为此可以发挥的主导作用有:一是加强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调控,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组织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保证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或直接给予经济资助等。
二是强化校、企双方的主体责任。
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
因此,必须规制承担职业教育企业的主要责任和义务,使职业教育真正变成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保证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
2.方法分析多元整合、系统设计。
由于校企合作涉及很多参与主体,比如政府、学校、企业等。
在校企合作的内容上,包括受训者选拔的标准和规则、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式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师资的合作等方面。
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深度融合的思考与对策
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深度融合的思考与对策梁颖妍摘要:众所周知,职业学校要有持续的生命力,必须与企业合作。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2+1”模式等都是职校和企业讨论得最多的问题。
同时,关于校企合作的文章和观点也数不胜数。
可是,目前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然不尽人意。
本文针对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如何能深度融合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G711:A:1005-1422(2016)08-0025-02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发展,校企合作也被高度重视,成为职业学校生存关键、毋庸置疑的事情。
可是,众多学校和企业至今仍然在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理想的深度和广度,校企合作仍然处于“校热企冷”尴尬局面。
尤其是中职学校,更是处于校企合作的瓶颈和困境。
一、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现状(一)中职学校难以受到企业的青睐大多数企业对选择合作对象时,普遍青睐高职院校或大专、本科院校,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企业普遍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低,人才水平未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2)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研发能力,与高职、大专和本科院校相比,有相当的距离,难以满足支持企业产品开发或新项目研发的需求;(3)中职学校的资源有限,企业较难从合作中寻求到自身的利益点。
(二)合作只浮于表面,形式单一以实操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方向的中职学校,应与企业紧密连接,结合地方社会经济的特色,形成良性的互动。
而目前,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普遍处在浅层次,形式和模式基本局限在顶岗实习、订单班、共建实训基地、企业进校园进行人才招聘、企业的讲师到学校上课或开讲座等。
转型较早的学校与企业共同办起“校中厂”和“厂中校”,但总体来说,合作模式比较单一,合作内容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不够充实。
(三)合作不稳定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稳定,主要体现在时间周期短,合作协议反复调整,合作项目虎头蛇尾或石沉大海,因关键人物的“人走茶凉”或“改朝换代”,使得合作项目终止等。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思路和路径
高职 特色校 园文化 。高 职 院校 应 注重 宣 传 和 吸纳 优 秀企 业 文化 理念 和核心价 值 观 , 如 质量 意 识 、 市场意识、 品 牌 意识 、
服务 意识 、 诫信 意识 、 创新意识、 团队 意识 等 , 以 为 企 业 培 养
大量 应用 型技术 人才 为最高办 学 目标 , 实 现高职 人才 服 务社
职 业 生 涯 打 下 坚 实 的基 础 。
出 了校企 文化 融合 的重要 意义 , 探讨 了高职教 育可 持续 发 展
的建设路 径 。
一
、
校 企 文 化 融 合 的 主 要 形 式 内 容
工学结 合 的人才培 养 , 高 职 院 校 的 课 程 文 化 建 设 应 该 以 企业 管理 、 企业 预测 企业 产 品 、 企 业 市 场 营销 的促 销 、 渠道 、 服 务等 为校 园软实力 培养 为模 板 , 按 照企 业 的发 展 , 企 业 校校企文化融合思路和路径
多 金 荣
(内 蒙 古 商 贸 职 业 学 院 , 内蒙古 呼和 浩特 O 1 0 0 7 0 ) 摘要: 本 文 对 高职 院 校 校 企 文 化 融 合 的 重 要 意 义 和 实 现 途 径 等 方 面 , 阐 述 了校 企 文 化 的 融 合 与 对 接 是 全 面 实 现 高职 教 育 、 企业 效益 、 人 才 培 育 的 关 键 环 节 。探 索 了校 企 合 作 、 教 育创新 的一体 化 背景下 , 以企 业 、 学校 、 政府、 就 业 为
会 的基本 的价值 标准 。
逐 步 把 外 在 的 行 为 要 求 化 为 校 园 文 化 自身 的 内 在 需 求 , 学 生 通 过 亲 眼 目睹 现 实 生 活 中 竞 争 的 激 烈 性 , 会 认 识 到“ 市 场 竞
校企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
校企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在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造就数以千万计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稳步提升国家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06年4月18日,中办发【2006】1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2010年6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0】8号)中要求: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享、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职业学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大改革探索的力度,认真总结,逐步梳理出可供借鉴的经验,力求在由点上升到面的实践过程中,向社会提供可资信赖的教育服务。
新时代技工院校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创新路径探索
|产教融合INTERGRATION 新时代技工院校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创新路径探索文 / 曹莹 马琳■摘 要:本文以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为例,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应对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面临的挑战的有效策略。
研究表明,通过创新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优化合作机制,促进校企间资源共享和人才双向流动,可以提高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成效,促进技工院校更深入地参与产教融合,在国家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技工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在新时代背景下,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如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新趋势的挑战。
为了迎接挑战,技工院校必须创新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可以缩小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实践,强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直接协作,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技工院校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困境分析(一)当前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实践1.合作模式得以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已成为推动技工院校发展的重要战略。
越来越多的技工院校正在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方案。
这种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通常包括共同制定课程体系、提供实习实训机会等。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更快地接触到行业最新技术和工作模式,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2.校企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过程中,许多技工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
这不仅有助于技工院校的教学研究,也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有机会参与各类研发项目,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3.实习实训的深度整合实习实训环节是产教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多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的机会。
这种实习实训通常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使学生能够直2023年11月下 | 71OCCUPATION|职业接应用所学知识,理解工作流程,提高专业技能。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职教天地112美眉·教研与美育 2022.07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李鹏达(河南省能源工业技师学院,河南 义马 472300)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需求无论是企业还是高职院校,都有对产教融合的需求,而企业的产品转型、财务机器人、区块链、大数据等领域的应用,都需要高科技的复合型人才,而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则必须实行产教融合,以使其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
(一)企业对产教融合的需求一是要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要实现工业和培训的一体化。
对一个公司来说,基础能力是一个公司在竞争中是否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公司是否能够跻身一流公司行列的一个重要标志。
考虑到要有效地提升公司的竞争能力,就必须保证行业的整合效率;通过充分发挥高校、高职院校的优势,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适应市场发展的根本需求,提高竞争能力。
其次,要使高质量的人才得到补充,就必须积极地进行工业和教育的融合。
企业对“产教融合”的需求主要有两个:一是学校的人力资源能够满足生产和管理的正常需要。
例如,公司需要财务人员做好财务工作,而非入职后培训那些只懂理论知识、对实际操作过程一无所知的职场新人。
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本是公司最主要的投资,与本科生相比,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对薪酬的要求要低一些,公司可以直接雇佣一名财务管理人员,这样既能节省资金,也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金融人才。
企业高素质的人才补充需要产教融合。
高校、企业的“产教融合”的共同目标是培育高质量、高技能人才,企业急需大批高质量、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提高企业的活力,适应市场的变化。
职业院校输出的人才,若不能与公司的产品升级和整个企业的发展相适应,这对企业的生产效益没有任何好处,因此,应积极地投入到产教结合中来,加强职业教育。
(二)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的需求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中,职业教育是产教融合实施的核心主体,也是为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基地。
探索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有效途径的方案
探索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有效途径的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合作模式单一、企业参与度不高、资源共享不足等。
本文将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提供有效的途径。
一、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1.合作模式单一目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主要采取“校企共建、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合作内容过于单一、缺乏深度等。
2.企业参与度不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不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足,认为校企合作只是单方面付出,没有意识到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往往过于依赖企业,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3.资源共享不足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不足,导致校企合作效果不佳。
一方面,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不够;另一方面,企业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支持。
二、探索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有效途径的方案1.创新合作模式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例如,可以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提前预订人才,职业院校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还可以尝试“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将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科研、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提高企业参与度要提高企业参与度,要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引导,让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政府也应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3.加强资源共享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共同制定资源共享方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及发展路径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及发展路径【摘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是深化合作的基础,在合作中加强教师培训与产业对接能够促进教学与实际需求对接。
拓展实习实训基地、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是深化合作的重要途径,可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在未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将趋向深入,注重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共赢,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发展路径、重要性、建立机制、教师培训、产业对接、实习实训基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于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环境,提高实践技能,增强职业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
校企合作也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企业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也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通过不断深化和拓展校企合作,可以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 正文2.1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是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步骤。
通过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合作机制,可以促进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合作的具体内容、方式和责任。
合作协议可以包括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为双方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校企合作提供便利条件。
可以建立校企合作联络部门,负责协调校企合作事务,推动合作项目的落实。
探索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文化育人路径——以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例
探索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文化育人路径——以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例♦张岩瑾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落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归根结底在于职业院校想通过引入行业、企业优质资源,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帮助企业节约用人成本和缩短企业培养时间。
会计专业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和保密性,一直很难打破引入真实业务这一痛点,本文旨在会计行业特殊性和会计专业发展困境,研究为什么会计专业必须走双元育人之路,该专业如何进行双元育人,双元育人过程中如何渗透文化育人,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从顶层设计、课程设计、教师培养、教材编写、考核评价五个维度来研究如何更好地培育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懂业务、懂核算、懂技术”的财务人员,同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并形成可借鉴成果进行推广应用。
国家政策多措并举提供保障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职业教育改革中,涉及产教融合方面共10次,可见在改革过程中,要想让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那么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双方合作育人。
2020年7月,为贯彻落实校企双元育人,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颁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就如何落实双元育人、如何引入产业优势、如何建产业学院给予指南性指导。
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这是《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进一步落实,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开展试点,孵化产教融合成果,并形成可借鉴经验进行推广应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2021年12月,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的公示》,现代产业学院将推进“引企入教”,为产教融合孕育发展土壤,通过产业学院建设,将在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方面向纵深发展,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孵化、社会服务、产品研发等方面形成一系列成果。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路径选择研究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路径选择研究作者:孙庆博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6期摘要:目前,加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才能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但是,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一些问题比较突出,如双方的合作不够深入,校企合作与预期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路径,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真正提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效果。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路径选择;研究我国要想成人力资源强国就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对职业院校来说,促进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对企业来说,它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需要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生产需要的人才,因此,校企深度的合作,对双方而言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但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中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加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路径选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学校和企业双方价值取向存在差异,缺乏完善、有效的机制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两个共同体,在价值取向上应该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做到共享利益、共担责任,只有建立这样的基础之上,校企合作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
但在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学校对企业利益的考虑不够充分,认为企业在教育中处于辅助地位,虽然学校满腔热情,却得不到企业积极的配合;而企业认为,自己对学校过多的投入,如资金等方面,不一定能够得到较高的回报,企业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就会出现企业支出多,但回报少。
因为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直接利益的兼容,所以合作基础不牢固。
校企合作严重缺乏有效、完善的机制,阻碍了职业院校校企的深度融合。
2.校企合作缺乏法律规范的有效保障企业的发展要依靠学校培养出来的各种人才,促进产品更新和技术改革,并且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需要学校的支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各种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需要企业的配合,所以,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而目前这种互动关系主要是双方借助人际关系来维持进行的。
职业院校校企联合路径探析
职业院校校企联合路径探析作者:周晓飞来源:《职业·下旬刊》 2016年第6期文/周晓飞摘?要:职业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技能型人才,成为企业用工的主要来源。
职业院校与企业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企业需要职业院校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需要企业接纳学生。
那么,职业院校如何与企业无缝对接,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加强校企联合,实现工学一体,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就职业院校校企联合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专业设置校企联合工学一体订单培养一、明确企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1.明确目标定位职业院校与普通大学不同,大学着重培养研究型人才,而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普通大学重在理论,而职业院校重实践。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盲目扩张,有普通大学化倾向,导致规模在扩大,特色越来越不明显。
所以职业院校应该明确目标定位,立足为企业输送技能人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巩固传统专业,强化优势专业,培育新兴专业,科学规划专业建设。
近年来笔者学校整合20多个专业,设置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商务管理、数控技术、汽车工程、电器工程六个教学系,开展优势凸显的技能教育。
2.坚持问题导向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考试分数所带来的压力,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带着“失败”的阴影走进职业院校。
通过几年的培养,让学生自信地走出校门、服务社会,拥有满意的工作,是职业教育的首要责任。
学校的专业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相对固定的基础上,应该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走访,就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沟通交流,听取企业和社会对学院办学的意见或建议,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微调纠偏,做到不跟风,有特色。
对于社会需求量小,或没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及时调整,避免学生走进“毕业即失业”的死胡同。
3.形成优势专业目前职业院校之间的竞争很激烈。
形成自己的优势专业集群,办出自己的特色,是职业院校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摘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方式。
在实际合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合作方式不够灵活、信息沟通不畅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等方式,更好地融入产业发展。
企业与高职院校可以选择合适的合作路径,例如建立实习基地、开展科研合作等。
通过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共赢,不仅可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还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路径,高校与企业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合作有助于推动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路径、解决、融入产业发展、路径选择、共赢、结论、双方共同发展、就业。
1. 引言1.1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的使命也在不断更新和改变。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与企业合作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在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包括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均衡、利益冲突等。
这些问题给双方合作带来了困难和阻碍,也制约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为了解决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的问题,需要制定更加明确的合作机制和政策,加强双方沟通和协调,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高校还应该更加关注产业发展的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在当前的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融入产业发展、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路径选择、如何实现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共赢等问题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思考的方向。
通过产教融合合作,高校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产业,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2. 正文2.1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1.合作模式不够灵活。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主要是建立在传统的实习、实训基地的模式上,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
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职业教育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的同时,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面临诸多挑战。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日益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还能够弥合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差距,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教育和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通过构建稳定的合作关系,职业院校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从而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企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可以直接培养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实现“招生即用人”,从而增强自身竞争力。
这一模式的实施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
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可以通过几个关键领域来探讨。
一是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职业院校应主动与本地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对接,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
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同时,学校应定期评估合作效果,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反馈不断调整合作内容。
企业可以通过参与课程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授课教师的选拔等方式,深入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去。
二是优化课程体系,融入企业需求。
校企合作的深化要求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技术更新、市场变化等信息,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将行业标准和企业实操要求引入课堂。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习实训环节,以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
此外,职业院校还应考虑引入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企业可以参与到课程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和项目,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的保证,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行业实践能力。
在此基础上,企业也可以派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帮助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职业素养。
通过行业人员的深度参与,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前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四是构建多元化的实习实训体系。
解析高职物流教育校企协作模式的建设路径
解析高职物流教育校企协作模式的建设路径文/周斯斯本文从高职物流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着手,对高职物流教育校企协作模式建设路径进行探究,旨在为日后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参考。
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期间,实践训练与知识理论融合的效能不高,导致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期间,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效能,再加上教师自身的专业性有限,学生在学习期间未能得到符合岗位和企业需求的针对性指导,从而难以满足学生自身职业发展需要。
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是将专业教学与企业进行有效衔接,建立互利互惠的教学模式,从而在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同时,提升学生毕业的就业率。
一、高职物流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一)企业对物流教育的校企合作认知度不高。
当前很多物流企业都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一些中小型企业尤为明显,其在合作中期望以后的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后,可以直接在该企业开展本职工作[1]。
但是企业对于和高校间开展联合来提高其实际物流专业学生素质的积极性却不高。
归根结底是企业在组织毕业生的顶岗实习过程,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此同时,至今相关机构还未能制定合理高效的机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处理。
(二)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学缺乏企业实际操作机会。
当前部分的高职学校仍然仅仅在基础课程上讲授了物流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且由于现代物流操作设备普遍售价都比较高,短期内高职学校在教学经费上较为紧张难以快速完成设备的采购工作和建立完善的实训室。
个别学校即使拨付大量的经费购置部分教学设备,但为了资产保护,大多数只供学生进行参观,并没有用于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导致了现代物流专业的学生并没有过多实践经验[2]。
但是当前现代物流专业所要求的人员不但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对基础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流程有相当的了解,而没有实践能力已成为高职学校培训人才培养效能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因此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合作的兴致不高,企业亦无精力和人手逐一培训每一位实习学生。
此外,高职学校尽管也与很多企业进行了合作教育,但实际参加培养教学的企业相对较少,并出现了每年都要换企业的现状。
产教融合发展下校企合作的问题和新路径
产教融合发展下校企合作的问题和新路径摘要: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主要趋势,也是高职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措施,而校企合作则是实现该项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
最近几年,政府对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越发重视,并从政策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高职产教融合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因为实施时间比较短,再加上企业参加积极性不高,所以当前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校企合作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基于此,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挖掘和概括总结,并提出了优化路径,希望可以给高职院校实现长久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问题;路径引言为了支持高职院校积极进行产教融合,相关政府部门颁布了很多鼓励性文件,这些文件的出现能够为高职产教融合提供极大的激励作用,同时可以为我国高职校企合作提供助力。
最近几年,社会企业在高职产教融合中的重要性变得越发凸显,而且其还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让企业力量加入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当中,可以促使高职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实现更好发展,还可以对院校就业率进行增强。
但是高职校企合作现在还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解决,这样才能为产教融合提供更大的推动力,为高职院校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大助力。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产教融合现在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主要发展方向,而校企合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缺陷,而这些缺陷的存在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下面就对这些缺陷进行一下简单介绍:(一)缺少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危害性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很多高职院校制定的校企合作制度存在问题,主要就是表现为不够完善,从而导致校企合作中一些工作缺乏依据,这就导致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很容易发生冲突。
而且有些高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存在误解,从而使得在和企业进行合作时做出了一些错误行为,影响到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与对策
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与对策[摘要]校企深度合作是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调查显示,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校企合作质量和目标的实现。
文章对如何能更好推进双方深度合作的统筹与衔接方面提出几点看法,以期使校企双方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达到互利多赢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路径对策一、引言近年来,每逢春节过后,很多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都会出现招工难、用工荒问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国家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战略性决策使得产业出现转移;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出于降低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考虑,纷纷把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很多劳务输出大省如四川、河南、安徽等地的劳动力逐渐选择在当地就业。
与之相对的是,每年新增加劳动力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却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
企业招工难、用工荒,而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却无业可就,即便有些毕业生到企业就职,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胜任岗位工作。
企业需求和劳动力质量存在严重的矛盾,造成了结构性失业现象。
只有不断加大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
因此,高职教育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与企业深度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开展人才培养。
二、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
培养高等职业技术技能人员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是对学员传授生产加工技术工艺、培养操作管理能力为职责的教育机构,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要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这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作者:肖建东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8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不断加剧,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
职业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企业人才考察的一项重要基础能力。
校合作需要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为此本文对深度融合的背景和路径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1
在以往的职业教育中,职业院校创新各种实训模式,着力突破人才素质的实践短板,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摸索在培养模式上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经验。
其中,校企合作便是其中一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丰富、优质的时间机会。
但是随着人才需求的不断升级,校企合作突破形式化、简单化的表现进入深度融合的时代已经来临。
一、校企深度融合的背景分析
1.提升职业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新时期经济转型的关键。
经济转型意味着原有的一些不合理的、粗放式的产业经济结构将被淘汰。
当期我国一些简单的加工制造业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已经不再具备竞争力,取而代之的一些附加值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的新型经济产业。
这种新旧交替的市场环境也导致一些原来的技术工种逐渐被淘汰。
因此未来职业人才已经不能再按照原有的理念和模式培养,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也需要进一步深化融合[1]。
从企业自身情况来看,简单的技术工种也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且实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才素质的竞争。
如果再未来的发展中企业顺利实现了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
2.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
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力很大程度上要看办学模式。
人才需求在不断变化,同时学生对教师和院校的期望也在不断变化,如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导致最现实的一个难题就是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等。
而这些又是影响职业院校发展的一个重点。
为此职业院校在办学模式上必须坚持深入发展。
创新发展的思维,不断改进和提升现有模式。
释放校企合作的更大潜力。
为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按照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从学生需求出发,不断调整和完善校企合作的具体流程。
为学生能够更好、更深入的了解企业,了解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创造机会。
同时,校企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3.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发展的内生需求。
企业以往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模式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利益。
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参与校企合作培养的学
生大多在毕业后都进入企业工作,其中实习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学生甚至直接能够胜任一线岗位[2]。
但是这仅是少数情况。
大部分企业还要对新近人才重新培养,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
为此企业对校企合作下的提前培养越来越重视。
提升校企合作模式质量,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职业教育校企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面向产业需求的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人才应当面向产业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使命,同时也是当下影响职业院校发展的最现实因素。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也可以说在着力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变化的情况下,虽然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也正在想产业需求靠拢。
但是由于教育机构和企业机构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二者是两个独立的系统,性质不同导致了人才培养上的价值取向不是完全统一。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没有很好的考虑企业需求,在理念上出现了偏差。
但是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院校和企业的联系和沟通日益频繁。
而且人才培养的理念也都在转变和调整。
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来看,职业教育理念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转变教育理念,优化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已经是当前深化校企合作的根源性指导因素。
同时也成为影响和提升整个教学观念的根本所在。
2.完善校企合作流程。
校企合作流程是规范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
目前校企合作流程的意义是指导学生如何进入企业,走上岗位,按要求完成任务。
但是这种流程也存在一些弊端。
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就是学生在企业当中的疑问和诉求没有很好的考虑在内。
尤其是在操作岗位上,学生对于一些安全知识和岗位技能中的疑问,师傅有时间就给予解答,没时间则就搁置下来。
没有一个具体的流程专门为学生答疑,同时像这样的流程不规范导致的实习实训效率问题还存在很多。
为此,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应当更加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学生在实习岗位上的工作情况,为他们能更加深入的满足学生需求,切实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制定适合学生的校企合作流程。
3.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企业参与积极性问题是制约当前校企合作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
为此,职业院校应当联合当地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全方位参与、合作。
职业院校首先应当深入细致的了解企业在参与这种模式前的具体诉求,例如有的企业正在发展转型期间,没有足够用的精力和资源培养实习生,对此职业院校就要分析企业发展转型的关键在那个步骤,如何通过自身的优势给予企业帮助和支持[3]。
最好是利用实习生这一人力资源优势参与企业转型,这样与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不仅能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实现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职业院校应当主动的调动企业积极性,如果说以往的合作中职业院校已经表现出了主动的姿态,那么当前和今后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上“更加”这个词汇。
如此方能体现深度融合这个理念。
参考文献:
[1]赵宗金,王继玉.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三个突破[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2]王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21).
[3]万家春,沈绮云.超常规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J].职业.2008(06).
作者简介:肖建东(1983-),男,江西南昌人,工程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