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道互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儒道互补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谈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最后一个便是儒道互补。通俗的说,道家比儒家潇洒,儒家比道家实在。这两大思想流派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分别代表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但就是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中国文人和思想家的思想精髓。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论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曾说:“我们大家都生就一半儒家主义,一半道家主义。”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如此种种,皆可说明中国传统思想精髓之所在。

从内涵上说,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因此,在乱世或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

往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于是,在仕途名利与个体自由之间,在“出”与“入”之间,使得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出现激烈的矛盾,造成人格冲突,使士人们形成了一种相互平衡调剂的双重人格——儒道互补之双重人格。

在儒道互补的思想影响下,中国文人心中多了一个准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就是儒道两种人生智慧有机地统一在中国古人身上,他们便从儒家智慧中汲取积极入世奋斗进取的人生动力,从道家智慧中寻找到飘然出世自我解脱的精神寄托。天下太平之时,文人积极出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希望穷尽一身精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同时希望在付出之后就退隐山林远离官场之中难免的斗争漩涡。然则,天下动荡,兵家乱世,文人之说被兵戈践踏,文人亦或是士大夫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世间的乱象,这时文人更多的是选择道家的思维方式----出世,隐于天地之间,而心在万民之中,其实是一种超然于物外,而实际上又很难完全超然处之的矛盾心情。

道家比儒家潇洒,儒家比道家实在。对立统一,阴阳调和,刚柔并济,相互融合,方为人生大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