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甘温除大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甘温除大热
中医治疗发热证,首分外感、内伤、表里、里热差异。

外感发热,因属多见,内伤发热,亦属不少,是临床各科常见的症状。

就内伤发热,其病机性质,也不外虚、实两类,虚者有阴阳气血之分;实者有肝郁、痰瘀、食积等。

临床表现有发热骤急,有的倏忽来去;有的高热不退,有的低热迁延;有的状如外感;有的虚象显象。

在辨证求因、治病求本上,应掌握扶正清热,对功能低下而致的内伤发热(非感染性),或虚人外感发热,使用甘温除热之剂,确有一定疗效,这就是李东恒创立的“甘温除大热”理论。

根据临床验证,有狭义之见,局限在虚,实发热不主证。

除大热,需广义认识,应改为甘温除热法,较符合实际,多种热性病,只要辨明热证性质,把握病因、病机,治疗均可中肯,也是古方新用认识新飞跃。

1甘温除热法
甘温除热法,是用辛甘性温之类药物,以益气升阳,辅以微寒之品,以泻阴火。

中气不足的人,因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以及夹痰、饮、食、瘀等有形之邪,而致火热病症,实是固正之法,温补其中气,谓之甘温除热法,是金元时代李东垣根据《内经》“有所劳倦,形气寒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热蒸肠中故内热”、“劳者温之,损者益之”。

以甘温除大热的诣意而创立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内经》“热因热用”的治法之一。

2甘温除大热的探原
李东垣说:“惟当辛甘之剂补中而升阳,甘寒以泻火,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今立治始得之证”的治法。

因脾胃失运,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两者相扰,令谷气不化,混郁于中洲,乃生大热,或中气下陷,致营血失运而失和,则不任外邪侵扰,寒热乃生,素体元阳不足,致阴火上冲,生火之气乃伤,致阴血虚损,气无所附,则虚阳浮越,而致发热。

李师创立了补中益气汤治发热,以参、芪、术大补中气,健益脾胃,升柴以升阳散热,甘草泻阴火,陈皮醒脾胃,消滞化湿除满,当归补血养血,佐参、芪、术之力,使阳气得升,元气得振,则营血自调,故热能除,可见甘温之剂,是治疗热性病的大法。

3把握病因。

权衡气机升降活动
脾胃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

升降活动,是脏腑功能的主要活动,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通过升降,相得益彰,两者相辅相成,有时清气不升,是凶浊气不降,降浊则清升,有时浊气是因为清气不升,升清则降浊,使用甘温除热法,要善于权衡升降,治当兼顾。

痰、瘀、水湿等有形之邪,可以郁而化热,多为低热,一旦再感外邪,而形成痰热、瘀热、湿热等则可到高热,这种内、外病邪,治当兼顾,才能收效,视个体差异。

必清化温热,温化水饮,温补肾阳,滋养肝肾,疏风解表,活血化瘀等治则相结合,疗效更好。

在权衡升降外,要重视调其药物润燥配伍组方,把握辨证,若患者肝肾阴亏,或胃阴不足,而中气又虚,治当既要忌腻滞药物,以防更伤中阳,也要避温燥药物,以防更耗阴液,配伍要燥润得宜,刚柔相济,则热去自清。

4辨明病理产物所致的发热体征
发热之疾,需用甘温剂者,临床要审证求因,要辨证指导下,确定治法的依据,要掌握形体表情,如面色苍白无华,精神萎糜、乏力、困倦、不思饮食、气短懒言,语气低微,大便溏薄。

脉虚、细、缓无力等为主症体征。

这些本质性的临床表现,多在兼夹其中。

掌握这些要点,就可使用甘温除热法,再注意兼证治疗,随症加减,灵活变通,以其他治法相配合。

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的化裁。

临床验证,以此法治疗多种热性病。

颇有良效,是古方新用的实例。

无论劳倦内伤、外感热病,只要有中气虚、邪气盛、阳气鼓动无力、中阳气虚不振,正不胜邪,而致火热者和气阴两虚,阴损及阳,出现神疲乏力等一系列虚象均可适用。

通过升阳益气。

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调整机体增强抗病能力和自然修复能力。

实质上也是扶正祛邪法。

通过扶正,达到祛邪。

使邪去正复。

这也反映出中医整体观的重要性,不是孤立的看待某一体征,而是从人体内部联系中去认识,也是中医治疗的特色,通过调整机体脏腑组织机能,以达到祛除病邪。

服药后通过机体的吸收作用。

而产生抑制细菌的作用,令正气复得,邪气得清,故能使热退病除,收效甚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