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本理论(三)

合集下载

教育学的重要理论

教育学的重要理论

教育学的重要理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到了广泛而复杂的领域。

它通过研究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探讨教育的目标、方法和内容,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在教育学中,有几个重要的理论被广泛认可和应用。

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教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强调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关注个体的行为和反应。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响应的方式来实现的。

教师的角色是设计合适的刺激,以引发学生的预期反应。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奖励来增加学生正确行为的频率,通过惩罚来减少学生错误行为的频率。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如课堂纪律管理、奖励制度等。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人的思维过程和知识构建。

它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索和意义建构来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认知理论提倡针对学生特点,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活动,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和互动。

认知理论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交互和文化传承的过程。

它强调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对学习的影响,关注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教育应该提供适切的社会互动和文化参与机会,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例如,个体学习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活动来实现,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社会文化理论在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文化素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 构建主义理论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主动的过程,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建构知识和意义。

它强调个体的主观性和主动性,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

根据构建主义理论,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知识构建。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导向、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造力。

教育基本理论(PPT课件)

教育基本理论(PPT课件)
成人教育 • 4、学校教育的形式: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和业余制学校
《教育学》教育制度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制的产生 二、现代学制的类型 三、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教育制度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制的产生
(一)学制概念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 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 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北京:2015年 全市普通高中招生5.7万人,在校生16.9万人,毕业生5.8万 人;普通初中招生8.9万人,在校生28.3万人,毕业生9.3万人 ;普通小学招生14.6万人,在校生85万人,毕业生10.4万人; 幼儿园入园幼儿14.9万人,在园幼儿39.4万人。各类中等职业 教育(含技工学校)招生4.1万人,在校生13.4万人,毕业生 5.5万人。特殊教育招生930人,在校生7136人,毕业生1786人 。 全市共有民办高校15所,在校学生6.7万人;民办普通中学93 所,在校学生3.7万人;民办小学60所,在校学生6.7万人;民
各级? 各类? 关系?
《教育学》教育制度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制的产生 (二)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产生 问题:1、现代大学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2、中等学校是怎么发展的?是否可以说实科中学的出 现具有里程碑的价值?初级中学、高级中学、职业 学校的出现能否说明教育制度越来越科学?
3、西欧的最早的小学是为谁服务的? 4、短期大学(高等职业教育)能否成为我国教育大众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三、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一)从学制类型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 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教育学理论基础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理论基础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理论基础知识点总结概述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问题的学科,旨在研究和探索教育活动的本质、规律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涉及广泛,包括教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本文将对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

1. 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它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价值观念等问题,对教育活动进行理论分析和指导。

教育哲学的主要观点和学说,如实用主义、进化主义、个别主义、进步教育主义等,影响了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教育哲学的理论研究有助于深化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的认识,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

2.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研究对象包括学习、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

教育心理学通过对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和观点,如感知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对于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3. 社会学与教育社会学社会学与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社会学则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育社会学关注的问题包括社会阶层与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教育流变现象等。

社会学与教育社会学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社会背景和社会问题的理论认识,为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4. 教育学派及其观点教育学派指的是教育学发展历程中产生的重要学派和他们的教育理论观点。

常见的教育学派有进化论派、实用主义派、进步教育主义派等。

这些学派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等方面有不同的理论观点和认识。

了解各个教育学派的观点,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加深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理解,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结论本文概述了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与教育社会学以及常见的教育学派及其观点。

311教育学基础综合

311教育学基础综合

311教育学基础综合一、教育学基础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本质、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教育学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基础为日后教育专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教育学基础综合课程主要涉及教育学原理、教育学概论、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测量。

(一)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活动本质和规律的基本学科。

它主要包括教育学基本原理和教育学核心原理。

教育学基本原理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是指教育活动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及相应的规律。

它们主要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

教育学基本原理对教育学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育学核心原理则是由教育学的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共同形成的全面、系统的教育规律。

其中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价值、教育规律、教育评价等。

(二)教育学概论教育学概论是教育学的系统性概括,是初步了解教育学原理及其方法的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形式、教育体系、教育改革等。

学习教育学概论必须具备基本的学术素养和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教育学概论为学生们了解教育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又系统的框架。

(三)教育史教育史是研究教育活动史的学科,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史主要有教育发展史,教育思想史和中外教育史等。

教育史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教育的发展历史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通过研究教育史,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思想的发展变化,了解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的演进过程,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重点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活动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中最具科学性的学科之一,它有着广泛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教学。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解。

答: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

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角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社会: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②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③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个体: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3)综合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

总之,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答: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①从广义上说,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②从教育综合性的定义出发,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

(2)学习者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

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均不同。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学科,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方法。

本文将就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 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论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关注教育的最终目标。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个体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社会化。

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使其在认知、情感、体能和审美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社会的发展则通过教育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为社会进步提供人力资源。

个体社会化意味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2. 教育过程论教育过程论是教育学的另一个基本理论,关注教育活动的过程。

教育过程包括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来开展的教育活动,其中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等。

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主体性的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

教学与学习过程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

3. 教育评价论教育评价论是教育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关注教育活动的评价。

教育评价主要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目标评价是对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测验等手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过程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材料的评估。

成果评价是对教育结果的评价,主要是评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品德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二、教育学的应用1. 教育实践教育学的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撑。

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来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育学的理论还可以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教育。

2. 教育管理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管理是指对教育机构和教育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过程。

教育学可以提供管理者进行人员管理、课程管理、质量评估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帮助管理者高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学基本理论

教育学基本理论

教育学基本理论一、日常语言世界中的教育1、语词中的教育教化、教训、教导教养、教授、教诲……教育是要使人向善的。

为了使人向善,教育者需要对受教育者施以感化、说教、启发与开导,以身为教,晓之以礼,动之以情,并传授给受教育者必要的知识,并不排斥必要的强制和命令。

2、日常口语中的教育X对Y的言行不满而要教育Y;X因某种经历而受到了教育;X是受过教育的人;X认为某种自然事物或人为事情对人有教育价值和作用。

3、俗语中的教育关于劝学的;关于研究的方法和原则的;关于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的;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反映教育观念的……二、理论世界中的教育寻找理论世界的教育的意义,就是要通过考察“教育”这一概念的定义和以“教育”为核心的命题,发现教育的意义三、从教诲与糊口的关系中看教诲1、从教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中看教诲;2、从教诲与社会的关系中看教诲关于教育问题,似乎谁都必须能说上几句,那么,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你认为什么是教育?动物界有无教育?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第一章教诲与教诲学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本质1、教育本质的纷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复合现象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教诲文化说教诲的社会化说等2、教育的本质(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过程是“育”;教育的结果是“化”。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3、何谓教育?广义)教育:凡是有组织地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4、教诲的基本要素:教诲者受教诲者教诲措施(内容、手段)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诲起源的认识教育的神话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生活起源论二、教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性(教学手段单一,口耳相传)非独立性无阶级性(原始平等性)2、古代社会的教诲教诲目标局促,学校教诲产生教诲具有阶级性与等级性教诲与生产劳动脱离,内容为古典文学和治人之术教诲方法机械,个别教学3、近代社会的教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诲与宗教分离,教诲走向世俗化正视教诲立法,以法治教4、现代社会的教育1)不断提高普及教诲,教诲工具具有遍及性(2)教诲密切接洽社会,教诲性质具有生产性3)研究内容极为丰富,教诲内容具有开放性(4)正视教诲立法,教诲具有法制性5)教诲贯穿人的一生,教诲呈现毕生性(6)正视教诲的交流与合作,教诲具有国际性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7)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第三节教诲学的研讨工具及历史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诲学是研讨教诲现象和教诲题目,揭示教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典型的个人本位论及其代表人物
主要理论
代表人物
自然主义的 卢梭 教育目的论 康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自由主义的 约翰密尔、伯特兰罗素、哈耶克、 教育目的论 洪堡、沛西能、爱伦凯、小原国芳
存在主义的 泰勒
教育目的论
1.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
教育应尊重、顺应儿童的天性,使儿童的本性 不受恶劣社会现实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白尔格门认为“教育除了造就每个人使其乐于 为社会而生活,并乐于贡献其最优力量于人类生 活的保存和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2.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 初,以日本、意大利、德国为代表的极权主义教 育是其集中体现。
德国学者凯兴斯泰纳说:“我以为国家公立学 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 有用的国家公民。”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 化,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 程及教学活动达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衡量培 养目标实现程度的直接依据与评判标准。
“课程与教学目标”强调用具体的、外显的、 可直接观察与测量的行为来表述,避免用一些模 糊的、笼统的词语来陈述。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 的关系
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从实际方面看,主要体 现在三民主义的教育目的中。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目 的思想。
191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意见》中主张废除 清政府1906年制定的教育宗旨,倡导“五育”, 教育目的应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内容, 五育中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个人自由的核心是个人独立,具体表现为三种 形式:(1)个体思想的自由;(2)言论表达的 自由;(3)个体行动的自由。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认识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需要性的意义。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识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1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2)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这就是《中庸》讲的“尊德性而道问学”。

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者不一定成正比,但从概率统计优势来看,二者是一定成正相关的。

(3)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与认识能力、心理特性发展的关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心理过程和认识能力基础上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意向或特性。

人的认识能力,心理特性或意向也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解。

答: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

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角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社会: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②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③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个体: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3)综合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

总之,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答: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①从广义上说,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②从教育综合性的定义出发,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

(2)学习者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

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均不同。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教育的本质、过程和目标。

它涵盖了广泛的理论体系,其中一些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的几个基本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心理学家Pavlov、Watson和Skinner等提出的。

它关注个体的外在行为,并认为行为是对刺激做出的反应。

在教育实践中,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塑造学习者的行为。

例如,传统的课堂教学常采用奖励和惩罚的方法来强化或抑制学生的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但忽视了内在的心理过程。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Piaget提出,强调个体在认知能力上的发展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在经历适应、认知冲突和平衡等阶段后,能够逐渐形成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基于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而发展起来的。

它认为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建构主义视角下,教育者应该创造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由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提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与学习的重要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内化社会文化中的知识和价值观。

在教育实践中,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者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以及教育环境对学习的塑造作用。

教师应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协作和交流。

综上所述,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这些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特点,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创造出有效的教育环境和方法。

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功用性教育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 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 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根本: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 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有用性 和功效性,即“身有所为”。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的
目的
生活或活动主体 所意欲达到的最 终归宿所在
教育目的
教育意欲达到的 归宿所在或所预 期实现的结果 人才培养的质量 和规格要求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
从内容指向来看,教育目的分狭义和广义。 狭义
指一定社会为所
广义
指对教育活动具
有指向作用的目 的领域,不同层
属各级各类教育
的人才培养所确 立的总体要求, 是整体教育意欲 达到的根本所在。
次预期实现的目
标系列。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学期、单元、课时目标
每门课程具体的育人价值和效果预期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
国家培养人才的总体要求 (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联系:
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 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
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
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学原理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画家 一个生来失聪的孩子,培养成为音乐家 一个神经活动灵敏、智力超常的儿童,教育 一个天生的弱智儿童,教育
——难 ——难 ——易 ——难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22.8万名儿童,发现低能儿约占3 %~4%,而低能儿中有50%以上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其中父母低能与 近亲配婚而造成遗传缺陷的占相当比例)。
环境决定论
×
自然环境: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
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
(公园、绿地、小区、村庄)
社会环境:宏观的社会环境
(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精神文化)
微观的社会环境
(家庭、邻里、亲友、工作单位、娱乐场所)
自然环境是人和生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它,人就无法 生存。 对人的发展起作用的主要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的天资和才能发展的客观条件。人的天资和 才能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社会环境分不 开。 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 极的。 相应的教育策略:重视成长环境的建设,包括家庭环境、
“神童”赛达斯何以成了精神病患者?
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被全美新闻媒介大捧的 超级神童——美国神童 赛达斯,6个月会认英 文字母,两岁能看懂中 学课本,4岁时已发表 了3篇500字的文章, 6岁生日晚会上写成了 一篇解剖学论文,12 岁破格进入哈佛大学, 14岁因患精神病入 院, 21岁时,他成了一名 极普通的商店店员。
法国的卢梭:“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 由于教育。” 德国的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 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英国洛克的白板说。 美国的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让我放在自 己特殊的世界中教养,我可以随意训练他们成为 医师、律师、乞丐或小偷。 教育万能论

教育学基本理论

教育学基本理论

罗杰斯理论的主要观点
➢ 当外在的威胁最小时,学习 中那些对自我有威胁的部分 容易被理解和吸收
➢ 通过实践可以获得更显著的 学习效果
➢ 当学生有责任地参与学习过 程时,可以促进其学习
罗杰斯理论的主要观点
➢ 自发的学习可以涉及到学习 者整体的人——感觉和智力
➢ 当把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作 为基础,而把他人评价放在 第二位时,可以促进独立、 创造和自信的发展。
➢又称观察学习,即通 过榜样进行学习,它 出现在个体通过观察 他人的行为而进行学 习时。
社会学习理论的过程
➢ 通过对榜样的观察 来指导自身学会某 种行为。
➢ 是对他人的行为、 态度和各种反应的 模仿和认同
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
➢ 注意期 *榜样行为的特殊性、复杂性、 可用性都会影响学习
*观察者(或学习者)本身的特 点也会影响学习。
➢ 提供一个有助于学习的环 境(例如练习室)
➢ 进行技能分析 确定分项 技能和技能单位,使复杂 的技能得以简化。
➢ 要求学生熟记操作程序
操作技能的教学原理 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 评估学生的起点行为 ➢ 以正常速度进行示范 ➢ 采用整体学习或分项学习的方法进行操作技能
的教学 ➢ 安排足够的练习时间 ➢ 为学生的操作提供增强性反馈 ➢ 促进技能迁移
斯金纳的主要理论观点
➢ 学习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有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 反应
➢S(刺激) R(反应)
➢操作性行为是没有已知的刺激而是有 机体自身发出的行为
➢R(反应行为)
S
(刺激)
强化原则
➢ 正性强化 (positive reinforcement) ➢指某种具体行为 的后果,或者效 果是积极的,就 增进该行为重现 的概率

教育学知识点-3

教育学知识点-3

教育学知识点-3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概念: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二、意义与作用(一)教育目的的意义a.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b.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c.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教育目的体现的。

(二)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3.评价;4调控总之,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三)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更为具体的概念,微观到每堂课、每个知识内容。

Ps:教育目的VS教育方针:a.方针包含的内容比目的更多些;b.“目的概念”,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方面“更突出。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他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2.旧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教育学原理 3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学原理 3 教育与社会发展
3.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的知识、技能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人的资本形态;该理论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带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
4.筛选假设理论(伯格、斯蒂格利茨):认为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工具,揭示了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人的固有生产力,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它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
3.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是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基础上的经济;以知识作为最直接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劳动主体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有知识的人;内在动力是提升知识和技术领域的创造力,价值取向是崇尚能力本位的;与教育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育对知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知识经济是发展也促进了教育的变革
多元文化教育旨在保证弱势儿童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促进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平等与尊重
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不仅能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还能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体现在①教育能够传播真理,启迪人的民主意识; ②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3.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②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决定受教育权; ③政治体制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影响教育目的; ②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上; ③对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师生关系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一、教育理论简介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探讨。

教育理论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指导教育实践和改革的重要作用。

二、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1. 古代教育理论古代教育理论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中。

例如儒家注重教育的仁爱、礼义,强调教育的培养人格和道德素养。

2. 近现代教育理论近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罗洪家、杜威等。

他们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个性化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对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包括培养人的品德、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

不同教育理论对教育目的的理解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2. 教育对象教育对象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一般包括学生、教师等。

不同教育理论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有不同的解释,对教育实践和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价值观等。

合理的教育内容安排是教育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

4.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和路径,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等。

不同的教育理论提倡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此指导教育实践。

四、教育理论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理论对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目的,指导实践活动。

同时,教育理论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进步。

五、结语教育理论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教育理论,教育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是关于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简要介绍,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和帮助。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三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三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三章教育是什么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的概念第二节教育的构成要素第三节教育的形态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含义(一)汉语中“教育”一词的词源含义1.“教”和“育”的字源2.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教”和“育”的论述(1)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关于“教”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种:第一,教育;第二,教导,指点;第三,告诉;第四,教练,训练;第五,政教,教化;第六,通“效”,相仿。

(2)“育”字的含义有四种:第一,生育;第二,抚养;第三,培养,教育;第四,生长,成长。

(3)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最早把“教”和“育”二字合为一体,连起来使用的是孟子。

(二)西文中“教育”一词的词源含义从辞源上说,西文中“教育”一词含有“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消极活动,旨在把自然人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教育”的用法存在三种特别明显的国别差异:中文“教育”有外烁的意向,西文的“教育”有内发的意向,德语、俄语中把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称作“教养”,不称之为“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一)外国教育家对“教育”一词的解说1.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使人得到改进”。

2.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从而“使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

他把人的灵魂分成三种: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和理性灵魂,必须使灵魂的三个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才能成为人。

3.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的理念论者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理智控制欲望的过程。

4.捷克著名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活并为来世生活做准备。

”5.法国教育家爱弥儿涂尔干,教育是成人一代对那些不能成熟地应付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

6.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好准备”。

7.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教育学基本理论

教育学基本理论

二、人的发展的三个层面
•生理层面的发展是指个体生理构造(形式)的完善和机能的增强。 •心理层面的发展是指态度、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等心理品质以 及个性心理方面的和谐发展。遗传,外部环境,人本身等。个体主观 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
•社会层面上的发展主要是指个体社会认知、适应、交往、沟通、创 造等方面能力的发展。(非智力因素)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1)代表人物:布鲁纳(B.S.Bruner)和施瓦布(J.J.Schwab) (2)基本观点: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 分科教学为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3、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 (1)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C.Rogers)等; (2)基本观点: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学
二、课程理论流派
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 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 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 内容;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 或实质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医治。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法》中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教育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义 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所谓“全面发展” 主要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身体、 心理和精神等都能健康成长。所谓“面向全体”就是应当为 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 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6/10
40
课程目标的表达



一般化的目标表达方式,如“培养学生 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创造能力” 等; 将目标描述为教师的行为,如“讲解一 元二次方程”,“介绍杜威的理论”; 将课程目标表述为学科内容或课题,如 “消化系统”、“牛顿第一定律”;
2017/6/10
41
四、课程实施

2017/6/10
29
三、课程目标

分类 厘定程序 表达
2017/6/10
30
教育(或课程)目标的分类
1.纵向分类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2.横向分类 知识、技能、态度 主学习、副学习、附学习 认知、技能、情意 内容目标、方法目标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普通高中必修课设有思想政治、语文、数学、信 息技术、外语(英语、俄语、日语等语种)、 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和保健、 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选修课设有数学、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生物、 历史、地理7门学科,以及地方和学校根据学 生兴趣要求和发展需要所开设的课程。
2017/6/10
22
课程安排
46
课程实施的取向
(一)忠实取向 课程实施即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二)调适取向 课程实施是课程计划与教学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 等方面相互调整或适应的过程 (三)创生取向 真正的课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 体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知识提供这 个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认识本课的生字与生词(主学习) 了解本篇课文的体裁与作法(主学习) 明了本文成文的时代背景与作者(副学习) 养成高尚的爱国情操(附学习)
2017/6/10
36
认知、技能、态度


认知:
知识(回忆特殊事实、规律、原则等) 理解(了解某一现象,能转译、解释、推理) 应用(将通则运用到特殊情境之中) 分析(将原则所涉及元素,进行分类与排列) 综合(将零散的元素安排成有组织的整体) 评价(评估材料与方法的恰当性与效率)
2017/6/10
44
理 想 的 课 程
正 式 的 课 程
领 悟 的 课 程
执 行 的 课 程
经 验 的 课 程
2017/6/10
45
课程实施的结构



安排课程表 分析教学任务 研究学生学习特点 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组织教学活动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017/6/10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 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其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 5.附录
2017/6/10
26
教材

概念 设计与编排
2017/6/10
27
概念


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 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 可以是印刷品(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 用书、补充读物、图表等),也可以是 声像制品(包括幻灯片、电影片、录音 带、录象带、磁盘、光盘等) 教科书,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 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知识的传递方式
知识的性质
间接经验
学术性知识
直接经验
经验性知识
课程的排列
课程的实施 教学组织形式 学习的结果
逻辑顺序
重学习的结果 班级授课制 掌握“双基”
心理顺序
重学习的过程 灵活多样 培养社会生活能力
2017/6/10
14
对教学的不同影响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教师观
教师中心论,完人, 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综合课程:将相关知识或学科合并而成的课程。 核心课程:指所有学习者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如美国的 科学、数学和英语,中国的语文、数学和外语。 潜在课程: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特征,不在课程规划 中反映但又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内容。
2017/6/10
9
学科课程



基本观点 :“教育为生活做准备”。着 眼点放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 优点: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 缺点:缺乏实践性,忽视过程;缺乏能 力培养,特别是探究、创新力;缺乏关 注学生的心理,如兴趣、需要等。
每个科目都 在必修的基 础上设置若 干提高性的 选修模块, 供学生根据 自己的兴趣 爱好和未来 发展需要选 择。
学校根据当 地社会、经 济、科技、 文化以及自 身条件开设 的校本课程, 供学生选择。
体育与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
2017/6/10
体育与健康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 会实践
10
15 8
25
学科课程标准

2017/6/10
33
2017/6/10
34
知识、技能、态度
知识:概念、意见、资料等
知道现在进行时的表达规则(事实)
技能:阅读、写作、表演、批判思考等
能用现在进行时表达某一场景(技能)
态度:喜好、趣味、需要等
喜爱英语学习(态度)
2017/6/10
35
主学习、副学习、附学习
主学习:学习所欲达到的直接目的 副学习:学习与直接目的有关的内容 附学习:有关理想与态度的学习
2017/6/10
23
2017/6/10
24
学习领域
语言与文学 数学 语文 外语 数学
科目
必修学分 62.4%
10 10 10
选修学分I 29.1%
选修学分II 8.5%
人文与社会
政治
历史 地理
8
6 6 6 6 6 4 4 6
科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艺术或音乐、 美术
技术 艺术
2017/6/10
12

缺点:忽视系统性和逻辑性;忽视学术性。 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综合活动课程的认识:从 课程类型上来定位,二者都属于活动课程范畴, 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深化与发展。 价值观、宗旨目标和育人功能都是一脉相承的。 应从小学起就开设。
2017/6/10
13
比较
学科课程 认识论 方法论 教育观念 知识本位 分析 社会本位论 “教育为生活作准备” 活动课程 经验本位 综合 个人本位论 “教育即生活”
2017/6/10 4
涵义


现代课程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 概念。是人们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定义:课程是指导学生获得全部教育经 验(含种族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计划、 过程和情境。
2017/6/10
5
对涵义的理解



课程,就是知识的传 授,文明的传承。个体经验表现为活动课程,是亲身尝 试、实践的结果 计划:包含指令性、强制性,要依据教育方针,实现 教育目标。也含有指导性,灵活性。符合社会、个性 发展 过程:指课程有许多环节组成,目标、结构、内容、 方式、评价、管理。也表明不仅重视结果、结论,也 重视课程实施过程 情境:指课程范围的扩展,不仅是书本、课堂和学校, 还包括广泛的社会资源 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2017/6/10
16
以某一科为主的综合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的构造 三、声音的特性: 音调、响度、音色、乐音和乐器 四、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物理》(八年级上)]
2017/6/10
17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2017/6/10
学生中心论,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
学生观
空无所有的器皿,本质上厌恶学习, 努力。
未完成的人格,强调兴趣、需要、爱好等。
课程观 方法观
知识,继承人类文明财富。
经验,适应社会、现实有用的能力。
传授接受,模仿练习 强调纪律、体罚。
做中学,活动、探究 动机、启发、主动性。
2017/6/10
15
综合课程
1.围绕某一主题综合 (1)根据事件或活动组织,如“母亲节”、“校庆”等; (2)根据某一学术主题综合 如围绕“智力”这一主题,可以分别从语文、艺术、科学、社会 等几个学习领域的角度进行综合。 2.以某一学科为主的多学科的综合 如《物理》,即是学科本位的综合,现行的“综合理科”、“综 合文科”基本属于这种综合。 3.跨学科的综合 围绕某条线索,将几个学科的内容综合在一起,没有哪一个学科 是主要的。
18
二、课程结构(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 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教材
2017/6/10
19
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 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017/6/10
20
构成
1.学科设置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017/6/10
21
实例:普通高中课程计划





课程即教学科目。广义指全部学科,狭义指一 门学科。注重学习知识. 课程即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注 重统一的指令性计划。 课程即学习结果。主要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 标。注重结论的掌握,为考而教。 课程即学习经验。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活动获得 经验。注重活动与体验。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劳顿:再生产对下一代有 用的知识、技能。






技能 态度
2017/6/10
37
课程目标的厘定程序
三个来源:学生、社会、学科 两个筛子:教育哲学、学习心理学
2017/6/10
38
对学生 的研究
对社会 的研究
学科专家 的建议
暂定的教育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