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防病害六要点

合集下载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巫一安 浙江省遂昌县水利局,323300
中国水产 CHINA FISHERIES 2006(4) 1次
引证文献(1条)
1.袁野.王欣睿 常见鳅及其主要疾病的防治[期刊论文]-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9)
2、防治方法:(1)加水前进行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2) 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3)发病时,立即加入 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kg/亩一6kg/亩;(4) 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二、白尾病 l、主要症状: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 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 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随即死亡。 2、防治方法:(1)将八黄散加入25倍重的0.3%氨水浸泡,连 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ppm;(2)将1千克干乌桕叶(合 4千克鲜品)加入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再煮10分 钟后带渣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4ppm;(3)漂白粉(有效氯30%) 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ppm。待4小时后,再泼洒五倍子 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ppm,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三、赤皮病
一、症状和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鱼体的头部、尾部 及各鳍上出现少量白色小点,鱼体 因受刺激而与水族箱中装饰物磨擦 或在水中跳跃;随后鱼体体表、鳃、 鳍等感染部位出现许多小于1mm的 乳白色小点鳃及体表粘液增多,感
染处表皮点状充血、出血,随着虫体 的迅速传染,严重时鱼体表皮覆盖 一层白色粘膜。
体表的小白点是虫体在侵入鱼 体表皮后,受刺激的表皮细胞增生 产生的白色小囊泡。虫体侵入和脱 落时造成鱼体表破坏,导致细菌的 继发陛感染,感染处发炎、产生溃 疡,鳍条则形成缺损或开叉,眼感染 时造成白浊变瞎,鳃感染处上皮明 显增生、鳃静脉充血或造成部分鳃 组织贫血。病鱼反应迟钝,食欲下 降,最后因身体消瘦,运动失调衰弱 而死。

泥鳅养殖的日常管理及常见病防治

泥鳅养殖的日常管理及常见病防治

泥鳅养殖的日常管理及常见病防治
1、日常管理:
①坚持每天清洗水池,保持水池内水质清洁,及时去除池底垃圾污渍,降低水池的污染。

②及时更换水池水,每10天更换一次,保证水质新鲜。

③每天检查水温,保持水温在20-25摄氏度,适宜鳅鱼的生长。

④添加可溶性的富含钙的矿物质,例如蛋白粉或乳粉,保证鳅鱼营养
充足。

2、常见病防治:
①防止病害的发生,及时把病害发现的鱼放入隔离箱,减少病害的扩散。

②在水池里定期添加高氯酸钠或药物,以减少水中病毒的滋生。

③每天定期检查水质,注意对水质的调节,以保证水质新鲜。

④检查
鱼类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出现病症的鱼类,及时治疗。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养殖泥鳅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
活动。

泥鳅养殖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对泥鳅的生长和养殖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下面
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泥鳅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白点病
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小白点,严重时可能
导致鱼体溃烂、损失食欲等。

白点病的发生与鱼缸水质不佳、水温波动大有关。

防治方法:
1. 注意鱼缸水质的调理,保持水质清洁、稳定,避免过度投喂和污染水质。

2. 加强饲料的营养,增强泥鳅的抵抗力。

3. 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海洋石灰、过氧化苯甲酰等。

二、孔雀石绿病
孔雀石绿病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症状是鱼体出现石绿色斑点或块状
病变。

该病主要由于环境污染引起。

三、头孢菌病
头孢菌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呈现红色肿胀,严重时
可能导致皮疹、出血等。

该病主要由于细菌的感染引起。

四、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泥鳅体表出现寄生虫,如鳃蚤、虱子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活动力下降、食欲减退等。

总结:
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有白点病、孔雀石绿病、头孢菌病和寄生虫感染等。

预防病害
的关键是保持水质清洁、稳定,注意饲料的营养,加强泥鳅的免疫力,并在必要时使用药
物进行治疗。

只有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才能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因其肉质鲜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然而,养殖泥鳅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正确的防治方法对于泥鳅养殖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 白点病。

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为一种寄生虫。

患病泥鳅体表会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会影响泥鳅的呼吸和食欲。

预防白点病的方法包括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加强泥鳅的营养,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2. 眼球突出病。

眼球突出病是一种常见的泥鳅眼部疾病,病因可能是由于水质恶化或者泥鳅之间的打斗引起。

预防眼球突出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清洁养殖池、避免过度投喂、控制泥鳅数量,保持养殖环境的稳定。

3. 肠胃炎。

肠胃炎是泥鳅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症状是泥鳅食欲不振、排便异常。

预防肠胃炎的方法包括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水质清洁。

4. 寄生虫病。

泥鳅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鳃腔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等。

预防寄生虫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检查泥鳅健康状况、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合理使用驱虫药物。

二、综合防治措施。

除了针对单一疾病的防治方法外,综合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稳定,定期更换水、清理废弃物,保持水质清洁。

其次,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

最后,定期检查泥鳅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三、结语。

泥鳅常见病害的防治是泥鳅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才能保证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养殖者需要加强对泥鳅疾病的预防和防治,合理管理养殖环境,提高泥鳅的免疫力,从而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和稳定性。

希望本文所述的防治方法能够对泥鳅养殖者有所帮助,也希望泥鳅养殖能够蒸蒸日上,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味道鲜美,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泥鳅的
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问题。

下面将介绍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
法。

1. 白点病: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病害,病鱼体表出现白点,鱼体活动
不正常,摇头晃尾。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浸泡法,将患病的泥鳅浸泡在药物溶液中,一
般治疗5到7天,病情会得到改善。

2. 鳃虫病:鳃虫是一种寄生虫,常在泥鳅的鳃部寄生,导致泥鳅鳃部红肿、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浴,用医用碘酒或其他药物将泥鳅的鳃部进行浸泡,同时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3. 腹水病:腹水病是泥鳅的一种常见疾病,病鱼腹部膨胀,活动力下降,食欲减退。

防治方法:及时发现病鱼,进行隔离并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更换水质,并添加鱼类营养剂,增强泥鳅的抵抗力。

4. 丝虫病:丝虫寄生在泥鳅的皮肤和鱼鳃中,导致皮肤破损、溃烂,鳃部出血,呼
吸困难。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浸泡法,用药物溶液对患病泥鳅进行浸泡,同时注意增强
饲料营养,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5. 眼睛病:泥鳅的眼睛易受外界刺激而发生病变,如眼球变白、眼睑肿胀等。

防治
方法:应尽量避免泥鳅眼睛受到外界刺激,如水质过脏、饲料过硬等,同时可用药物滴眼
液对患病泥鳅进行治疗。

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要定期观察泥鳅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病害问题,并采取相应
的防治方法。

要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定期更换水质,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加强饲养管理,为泥鳅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其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泥鳅养殖的病害防治措施

泥鳅养殖的病害防治措施

今日三农网,1.清除敌害。

泥鳅的主要敌害有蛙类、水生昆虫、鸟类及凶猛的肉食性鱼类。

防治方法:①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捉,蛙卵要及时打捞干净。

②进水口要用铁筛网围拦好,防止野杂鱼随流水进入池中。

③不让鸟类接近鳅池,发现鸟类接近鳅池应予驱赶。

2.水霉病。

水温较低或冬季鳅体受伤,开春时节容易感染水霉病。

水霉病的症状为病鳅身上长满白色棉絮状的水霉。

防治方法:发现此病,用2%~3%食盐水浸洗病鳅5~10分钟,或用浓度为1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病鳅体15~30分钟,即可治愈。

3.寄生虫病。

泥鳅种苗阶段常见有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虫,被寄生虫侵袭的鳅苗,常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

防治方法:发现病鳅时,可按1立方米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制成的合剂进行全池泼洒;或用0.5%的晶体敌百虫(1立方米水中放0.5克)全池泼洒。

4.气泡病。

鲜苗阶段,由于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容易导致气泡病。

症状为病鳅肠内充气腹部鼓起,浮于水面。

防治方法:发病鱼池可用浓度为1克/升食盐水全池泼洒,或加入新鲜水体。

平时投饵注意适量和多样化,并加强水质管理,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5.泥鳅曲骨病。

病鳅背骨弯曲,多因孵化时水温异常及缺乏维生素所致。

防治方法:孵化时保持适温,防止水温急剧变化,投喂混合饲料促生长,使病变逐步好转。

6.赤皮病。

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诱发此病。

症状为: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溃烂尤为明显,对泥鳅危害较为严重。

防治方法:发现此病可按1立方米水体溶解20克呋喃奈斯水溶液,浸洗病鳅15~20分钟;也可用占在池鳅鱼体重0.04%的呋喃奈斯,拌入饵料中连续投喂3天,疗效比较显著。

泥鳅有哪些常见病害 泥鳅病害防治技术要点

泥鳅有哪些常见病害 泥鳅病害防治技术要点

泥鳅有哪些常见病害泥鳅病害防治技术要点泥鳅有哪些常见病害呢?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等。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泥鳅病害防治技术要点。

(1)泥鳅水霉病的防治症状:病鱼体表附着白色绒毛状的小霉菌。

病原:由一种霉菌引起。

此病多发生于气温较低时期,尤其是冬季,当鱼体受伤时极易感染;孵化过程中的鱼卵和幼苗也易发生。

防治方法:①捕捞、运输泥鳅时,应尽量避免受到机械损伤,水霉菌往往在受伤部位寄生繁衍。

②将病鱼放入4%的食盐溶液中浸洗5-10分钟。

④成鳅患水霉病,用医用碘酒或10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涂抹伤口。

④50毫克/升的新洁尔灭液全池泼洒或用20毫克/升的浓度浸洗鱼体l小时。

(2)泥鳅腐鳍病的防治病因:由一种杆菌引起。

症状;病鱼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烂掉,鱼体两侧从头部到尾部都浮肿,并有红斑。

防治:①0.2毫克/升的二氧化氯全池泼洒;⑦按鳅鱼体重0.04%的氟苯尼考制成药饵连喂5天。

(3)泥鳅打印病的防治病因:由嗜水产气单胞菌引起。

症状:病鱼部位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病处主要在尾柄两侧,像打上印章。

防治:此病7-9月流行,对泥鳅危害较大,可用氯制剂或碘制剂全池泼洒。

(4)泥鳅赤皮病的防治病因;通常是在网具捕捉、长途运输后擦伤鱼体或水质恶化时,极易诱发赤皮病。

症状:泥鳅体表的局部或大部出血发炎,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鳍间组织破坏。

防治:①尽量减少网捕泥鳅和长途运输时的擦伤和碰伤。

②防治方法同腐鳍病。

(5)泥鳅红环自身病的防治病因:因泥鳅捕捉后长期蓄养所致。

症状:病鱼体表及各鳍条呈灰白色,体表出现红色环纹,严重时患处溃疡。

防治;①泥鳅放养后用0.2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泼洒水体。

②可将病鱼移入净水池中暂养一段时间,能起到较好效果。

(6)泥鳅曲骨病的防治由于孵化时水温剧变或水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过高或缺乏必要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引起的骨骼变形,预防方法是保持良好的孵化水温并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

泥鳅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常见的疾病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农药中毒及其它生物敌害等。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泥鳅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泥鳅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1、烂鳍病:症状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鱼体两侧自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

防治办法是每立方米用1克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用0.1克呋喃唑酮全池泼洒。

2、赤鳍病:此病对泥鳅危害大、发病率高,由杆菌引起。

症状为,先是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不摄食,直至死亡。

主要流行于夏季。

防治方法是应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

3、水霉病:鳅卵防治用每立方水放食盐400克加小苏打400克的溶液洗浴1小时。

防治方法是在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用4%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10分钟。

4、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园形,园形,浮肿有红斑。

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

流行于7―8月份。

治疗上可用1克/立方的漂白粉或2―4克/立方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5、车轮虫病:寄生于鳃部和体表。

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

预防措施是用生石灰清塘;治疗方法为按池水每立方用晶体敌百虫0.7克全池泼洒。

6、舌杯虫病:寄生于泥鳅的皮肤或鳃上,平时摄取周围水中的食物作营养,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

但若大量寄生在鳅苗上,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鳅苗死亡。

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5-8月份较为普遍。

预防主要是应在鳅种放养前用8克/立方水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发病后治疗则用0.7克/立方水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7、寄生虫病:病鳅体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

多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寄生虫所致。

泥鳅养殖防病害六要点

泥鳅养殖防病害六要点

泥鳅提供 一个遮 荫、 舒适 、 安静 的生 活环境 , 同时 , 生植物 的根部还 能为一 些底 栖生物 水
的繁殖提 供场所 , 为泥鳅 提供天 然饵料 。 2 苗种 质量 。 择体质 健壮 、 . 选 活动 力强 、 体表 , 则应适 当减 少放养量 。 否 5 饲 料管理 。 . 泥鳅 是一种 杂食 性的 淡水
20 .2 0 90
圈图 圈圈圜 圈圈圈圜
母猪 正常 产仔 时间为2 d 时 , 有些  ̄3 , 但
母 猪在 产仔 时 , 从第 1 仔 猪落 地到 胎衣 排 只 出的整个 过程 过 长 , 易造 成 死胎 。 原 因和 其 处理 措施如 下:
配 ; 一个 情期 内应 复配 , 种 间隔掌 握 在 在 配 8 l 时 。 加 强 饲养 管 理 。 殖 母 猪膘 ~ 2小 ② 繁 情要 保 持 中等水 平 , 止 过瘦 或过 肥 , 防 淘汰 产 仔 胎次 过 高 ( 尤其 是8 以上 的 老龄 母 胎
什人也能 信,追,艰都忍, 么,有种念所求 么苦能受 环 要一。有 什 —丁 境都适 只 应 —玲
猪) ③ 减 少 应激 发 生 。 母猪 产 仔 时 , 。 在 要给
1发 生原 因 。 . ①初 产 母猪 体重 较 小 : ②
妊娠 母猪 过于 肥胖 : 母 猪在 分 娩 时, 神 ③ 精
其创 造 安 静 舒 适 的环 境 , 免 生 人进 入 产 避 房, 减少 应激 因素 。 做好疾 病防 治 。 ④ 防止母
经济 鱼类 , 其喜 食 水蚤 、 蚯蚓 及 其它 浮 尤 丝 游 生物 , 动物 性 饲料 不 宜 单独 投喂 , 则 但 否 容易造 成泥鳅 贪食 , 消化 ,胀气 ” 不 “ 而死 亡 ,
绝 不能投 喂腐臭变 质 的饲 料 , 否则泥 鳅易 患 肠 炎等疾 病 。 6 水质 管理 。 鳅 养殖 期 间 , 好 水 质 . 泥 抓

六种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

六种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

04
原虫性病害防治
车轮虫病
症状
车轮虫病是一种常见的泥鳅寄生虫病 ,感染后鱼体出现游动缓慢、食欲减 退、消瘦等症状,严重时虫体密密麻 麻覆盖鱼体,影响其呼吸而致死。
防治
预防为主,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3 克或高锰酸钾1克兑水全池泼洒,连用 2天。
小瓜虫病
症状
小瓜虫病是一种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寄生虫病,感染后鱼体 出现体表黏液增多、局部或全身布满白色点状等症状,严重 时鱼体消瘦、死亡。
06
防治方法和措施
科学养殖管理
合理规划养殖密度
降低养殖密度,增加水体空间 ,减少病害发生。
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更换水体,保持水质清新 ,防止细菌滋生。
合理投喂饲料
选用高质量饲料,避免过量投 喂,减少残饵对水体污染。
定期消毒
对养殖水体进行定期消毒,杀 灭病菌,保持水体健康。
定期检查与预防
定期检查
每两周进行一次水体检查,及时发现病症,采取措施。
泥鳅氨氮中毒症
症状识别
氨氮中毒是泥鳅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病害。病鳅可能会出现游动缓慢、呼吸急促、鳍条充血等症状。同 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过高会对泥鳅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
及时更换水源、降低养殖密度、加强水质监控。治疗时可以采用降低水体中氨氮含量的药物如硫代硫 酸钠等,同时需要对症治疗,如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等。
六种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泥鳅病害概述 • 细菌性病害防治 • 真菌性病害防治 • 原虫性病害防治 • 病毒性和其他病害防治 • 防治方法和措施
01
泥鳅病害概述
病害种类
红斑病
01
02

泥鳅病害防治技术

泥鳅病害防治技术

泥鳅病害防治技术泥鳅养殖病害预防6要素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捕捞强度加大等原因,导致泥鳅的天然资源减少,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看好。

由于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状态,水质容易恶化。

因此,在病害预防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喂与施肥,且放养密度要恰当,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

1.饲养环境。

泥鳅的饲养环境应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

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不能养殖。

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作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2.苗种质量。

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

3.苗种消毒。

苗种放养前,要用20~30克/升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以杀灭体表病原体。

4.放养密度。

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密度低,则造成水资源浪费;放养密度过高,又容易导致泥鳅患病。

一般放养体长3~4厘米的夏花100~150尾/平方米,体长在5厘米以上的苗种可放养50~80尾/平方米,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

5.饲料管理。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的淡水鱼类,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及其它浮游生物,但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造成泥鳅贪食,消化不良,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亡。

对腐臭变质的饲料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患肠炎等疾病。

6.水质管理。

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养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

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施用追肥,以保持水质一定的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

如何防治泥鳅水肿病流行情况:进入9月份,泥鳅也进入养殖的后期,这个时期水肿病比较严重,并且同时伴随着肝胆病也比较严重,特别是青鳅更是如此。

泥鳅养殖病害预防六要素

泥鳅养殖病害预防六要素

措施降低水中的氨含量 。 如果将水中的氨含量降低到鱼类
能长期忍受的最高氨浓度 005 / . 2mg L以下 ,就 不 会 对 鱼 类 产 生 危 害 , 病 可 不 治 自愈 。 鳃 2 由 细 菌 引起 的 鳃 病 细 菌 性 烂 鳃 病 的 病 原 为 柱 状 屈
病 无 伤 的 泥 鳅 苗种 。
为 广 大 养 殖 户 所 看好 。 由 于养 殖 泥 鳅 的 水 域 一 般 较 浅 , 且 多为静水状态 , 质容易恶化。因此 , 病害预防方面 , 水 在 应 注 意 科 学 合 理投 喂 与施 肥 , 放 养 密 度 要 恰 当 , 且 经常 加 注 新水 , 以保 持 水 质 清 新 。 l 饲养环境 泥鳅 的饲 养 环 境 应 选 择 在 避 风 向阳 , 近 靠
否则 要 适 当减 少 放 养 量 。
5 饲料管理
泥 鳅 是 一 种杂 食 性 的淡 水 经 济 鱼 类 , 其 尤
喜食 水蚤 、 蝗 蚓 及 其 他 浮 游 生 物 , 动 物 性 饲 料 一 般 不 丝 但 宜 单 独 投 喂 , 则 容 易 造 成 泥鳅 贪食 , 化 不 良 , 呼吸 不 否 消 肠 正 常 ,胀 气 ” 死 亡 。 腐 臭 变 质 的饲 料 绝 不 能 投 喂 , 则 “ 而 对 否 泥 鳅 易 患 肠 炎 等疾 病 。
长期 超 标 , 分 子 氨 的刺 激 下 , 分 泌 大 量粘 液 , 丝 呈 紫 在 鳃 鳃
红 色 , 丝 的 边 缘 呈 白色 。 因鳃 片表 面 覆 盖 大 量 粘 液 严 重 鳃
影 响 的气 体 交 换 。在 炎 热 的夏 季 中 午 水 温最 高 的 时候 , 鱼 类 常 常 浮 于水 面 。 鱼 摄食 减少 , 长 缓 慢 。 病 生 目检 病 鱼 的 鳃 无 细菌 性 烂 鳃 病 症 状 ;镜 检 一 般 无 寄 生 虫或 寄 生 虫很 少 , 如 再 配 合水 质 监 测 。 定 水 中 氨 氮 含 量超 标 , 以确 诊 为 确 可 由水 质 恶 化 引起 的鳃 病 。 防 治 措 施是 : 取 换 水 、 氧 等 其 采 增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繁殖力强、生长快、耐逆性强,深受养殖户
的喜爱。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常见的病害问题,给养殖户带来困扰。

本文将
介绍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寄生虫病
1. 鳃蚤病
鳃蚤是一种常见的泥鳅寄生虫,主要寄生在泥鳅的鳃部。

感染鳃蚤后,泥鳅会出现呼
吸急促、鳃排泄过多、活动减少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定期清理池塘、增加氧气供应、使
用驱虫药物等。

2. 鳔纤毛虫病
鳔纤毛虫是一种常见的泥鳅寄生虫,主要寄生在泥鳅的肠道。

感染鳔纤毛虫后,泥鳅
会出现食欲不振、消瘦、粪便异常等症状。

防治方法可采用草鱼胆汁、绿锈石、氧化铜等
药物进行治疗。

二、细菌病
1. 气单胞菌病
气单胞菌是一种泥鳅常见的细菌病原体,感染泥鳅后会导致死亡率增加。

感染气单胞
菌后,泥鳅会出现浮浮沉沉、食欲不振、鳃呼吸困难等症状。

预防方法包括定期检查水质、合理投喂、提高水质等。

2. 霍乱弧菌病
三、真菌病
白点病是一种常见的泥鳅真菌病,感染泥鳅后会导致苗鱼生长受阻。

感染白点病后,
泥鳅会出现体表生白色丘疹、鱼体瘙痒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增加池塘水氧含量、保持水
质清洁、使用抗真菌药物等。

四、病毒病
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有寄生虫病、细菌病、真菌病和病毒病等,防治方法包括加强
养殖水质管理、增加池塘水氧含量、合理投喂、使用药物等。

养殖户应加强病害的监测和
防治措施,确保泥鳅养殖的健康和稳定。

泥鳅病害的预防

泥鳅病害的预防

泥鳅病害的预防
泥鳅在天然水体中病虫害较少,但是在人工饲养管理不善或环境严重不良等情况时,泥鳅发病的几率增多,直接影响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因此,不能忽视泥鳅的病害。

但是由于鳅病初期不易观察,后期又不易治愈,而且养殖无公害泥鳅所用药物都有限量,所以我们一般以预防为主。

泥鳅养殖:泥鳅水花苗质量鉴定五法
生态预防泥鳅病预防宜以生态预防为主。

其病害预防措施有:
1、保持良好的空间环境养鳅场建造合理,满足泥鳅的各种生活习性要求。

2、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加强水质和水温的管理。

3、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养鳅池中种植挺水性植物和水花生、浮萍、水葫芦等漂浮性植物。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繁殖力强、生长快、适应性强等特点,深受养殖户的喜爱。

但在养殖过程中,泥鳅也会遭遇一些常见的病害,例如细菌性、寄生虫性和环境性疾病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泥鳅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病害分类1. 细菌性病害:包括红杆菌病、脓疮病、败血症等。

2. 寄生虫性病害:包括鳃蚤病、鳃虱病、鳃市病、虫卵虫囊等。

3. 环境性病害:主要包括水质污染、温度过高或过低等因素引起的病害。

二、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1. 红杆菌病:病鱼表面出现溃疡样病灶,鱼体无精神,食欲减退。

防治方法是将病鱼隔离治疗,同时改善水质,使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消毒治疗。

2. 脓疮病:病鱼鱼体表面出现红色、黄色溃疡,甚至破裂,严重影响正常的鱼体生理功能。

防治方法是及时更换水质,增强饲料的营养成分,给予足够的维生素C,并使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

3. 鳃蚤病:病鱼的鳃部会出现严重的肿胀和红斑,呼吸困难,甚至停止饵食。

防治方法是对养殖池塘进行彻底的清洁,使用鳃虱药物进行饵食调养。

4. 鳃市病:病鱼鳃腔产生大量的鼻涕样物质,严重影响鱼体的正常呼吸。

防治方法是保持良好的水质,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并使用鳃虱药物进行治疗。

5. 虫卵虫囊病:病鱼体表面黏液增加,表皮出现小白点,呼吸急促,病情严重时可能导致鱼体死亡。

防治方法是及时清除病鱼,并使用消毒药物对养殖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

6. 水质污染:泥鳅对水质要求较高,当水质杂质过多时容易引发病害。

防治方法是定期进行水质检测,清理底泥杂质,定期更换水质。

7. 温度过高或过低:泥鳅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当水温过高或过低时,容易引起病害。

防治方法是根据泥鳅的生态习性,在养殖过程中合理控制水温,并加强水体循环和增氧设施的使用。

总结: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细菌性、寄生虫性和环境性疾病。

养殖户要及时发现病鱼并进行治疗,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和温度适宜,以预防泥鳅疾病的发生。

池塘养殖泥鳅病害防治综合措施

池塘养殖泥鳅病害防治综合措施

池塘养殖泥鳅病害防治综合措施泥鳅具有耐低氧、抗病力强的特性,在自然水域中病害较少,但在池塘精养条件下,养殖密度大,对养殖过程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高,使得引发鱼病的因素增多,因此日常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对泥鳅健康养殖至关重要。

一、彻底清塘消毒苗种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整消毒工作,杀灭池中野杂鱼、致病菌、寄生虫和其他敌害生物,是预防鳅病、提高泥鳅养殖成活率的必要措施。

池塘清整时,将池水排干,修补池埂,清除杂草,堵塞漏洞,挖去过多的淤泥,曝晒数日,能疏松池底表层土壤,促进底质中的有机物转化为营养盐类,同时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

清塘时常用的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氨水及茶籽饼等,其中生石灰不但能杀灭塘内病原体和敌害生物,而且还具有改良底质、调节水质和施肥等作用,但新建池塘不宜使用;漂白粉杀菌和杀死敌害生物的作用较强,但易分解和潮解;氨水具有杀菌、施肥的作用;茶籽饼能杀死塘中野杂鱼、螺、蛙及部分水生昆虫等敌害生物,具有增肥作用,但杀菌防病效果差,生产中应根据各清塘药物的特点及清塘要求选择应用。

二、泥鳅苗种的选择和消毒苗种的优劣是决定泥鳅能否健康生长的前提和基础,质量好的鳅苗要求无病无伤、体色鲜艳有光泽、体形匀称肥满、游动活泼、大小均匀。

鳅苗下塘前,用3%的食盐水溶液浸浴5~10min,杀灭体表细菌和病原体的同时使泥鳅处于应激状态,体表分泌黏液,在下池后能有效避免病原体感染。

三、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低,浪费水体资源,影响养殖的产量和效益。

放养密度过高,鱼体生存空间竞争大,互相争食,影响正常的生长速度,造成个体大小悬殊;同时水体负荷大,水环境容易恶化,鱼体对疾病的低抗力下降,易致泥鳅生病。

一般泥鳅开口苗的放养密度为50万尾/亩,体长75px左右的寸苗放养密度为10~15万尾/亩,实际生产中要结合鳅苗规格、池塘养殖条件及养殖技术水平等情况来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四、加强投饵管理严格按照“四定”原则投饵,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自身体质和抗病力,对泥鳅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和害虫的侵扰,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因此,对泥鳅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养殖者更好地应对各种疾病和害虫的侵扰,保障泥鳅的健康生长。

一、常见病害。

1. 白点病,泥鳅白点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患病泥鳅体表会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会导致泥鳅死亡。

2. 眼球虫病,泥鳅眼球虫病是由眼球虫寄生在泥鳅眼球内引起的疾病,患病泥鳅眼球会出现浑浊、肿胀等症状。

3. 鳃腔寄生虫病,泥鳅鳃腔寄生虫病是由寄生在泥鳅鳃腔内的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患病泥鳅鳃腔会出现充血、肿胀等症状。

二、防治方法。

1.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泥鳅疾病的重要措施,定期清理池塘底泥、加强通风换水,保持水质清澈,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2. 合理投喂,合理投喂可以提高泥鳅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养殖者应根据泥鳅的生长状态和水温情况,科学投喂,避免过度喂食或不足喂食。

3. 防止混养,混养会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养殖者应避免将不同种类的鱼类混养在同一池塘中,以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 使用药物防治,对于已经患病的泥鳅,可以选择使用药物进行防治,但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和方法进行使用,避免药物残留对泥鳅造成伤害。

5. 加强饲料管理,饲料是泥鳅的主要营养来源,合理选择优质饲料,定期清理残余饲料,避免过度投喂和浪费。

6. 定期检查,定期对泥鳅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疾病和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避免疾病扩散和加重。

三、总结。

泥鳅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加强水质管理、合理投喂、防止混养、使用药物防治、加强饲料管理和定期检查等方面。

养殖者在日常养殖管理中,应该重视疾病的防治工作,加强对泥鳅的健康管理,提高养殖效益。

希望本文整理的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对广大养殖者有所帮助,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保障泥鳅的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捕捞强度加大等原因,导致泥鳅的天然资源减少,因此,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看好。

由于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状态,所以养殖水质容易恶化,因此,在病害防治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喂与施肥,且放养密度要恰当,并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

做好泥鳅养殖的病害预防工作主要是做好以下六点:
饲养环境
泥鳅的饲养环境应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

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不能作为养殖用水。

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苗种质量
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

苗种消毒
苗种放养前,最好用2%-3%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以杀灭其体表的病原体。

放养密度
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密度低,则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放养密度过高,又容易导致泥鳅患病。

一般放养体长3-4厘米的夏花每平米100-150尾,体长在5厘米以上的苗种可放养每平米50-80尾,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

饲料管理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的淡水经济鱼类,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及其它浮游生物,但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造成泥鳅贪食,食物不消化,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对腐臭变质的饲料绝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患肠炎等疾病。

水质管理
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育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的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

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施用追肥,以保持水质一定的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