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过程中烂身腐皮病的防治经验

合集下载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水产养殖》2014年第11期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苏学强1,2(1.赣榆县渔海水产药物中心,江苏赣榆222100;2.赣榆华海水产技术服务站,江苏赣榆222100)泥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素有“天上斑鸠、地下泥鳅”和“水中人参”之美誉。

近年来,泥鳅有着广泛的国内外市场,并且需求年年攀升,也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繁殖率高,苗种又多来于自然,养殖周期短、产量高等特点,一般条件下都能成功养殖。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集约规模化、园区工厂化养殖发展迅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病害也随之增多,相关的疾病问题日渐突现,养殖过程中水质恶化,细菌性疾病、病毒、病虫害等因素,导致养殖过程中多病减产,影响农民增产增收。

近年来,泥鳅养殖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病症,如一点红(脑部炎症)、痉挛(病俗称“发烧病”)、曲骨病等,还有常见的脱黏败血病、水霉病、水肿病、打印病、涨气病、肠炎烂鳃病、白鳍红鳍病等。

这些病症导致泥鳅死亡率很高,给养殖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笔者根据多年来泥鳅病害诊疗经验,现将以上各种病害的防治技术作一总结。

1一点红病,也称“爆头病”1.1症状发病泥鳅当头顶部中间形成脓状红白点,红褐色圆斑印记,后期头盖骨溃烂形成空洞,发病前期。

个别泥鳅狂游翻滚转圈,不能自主定向游动,捞起目视,明显头顶中间一红点,人们形象地称为“一点红”,不及时治疗会大批死亡,从苗到成鱼期均会患此病,多发于6—9月份高温季节,感染后不能及时得到控制,可导致肝细泡病变形成腹水等综合征。

1.2发病原因该病是由于高温季节,水质恶化,爱德华氏菌感染,继发寄生虫和病毒引起的混合病症,一般在池塘水温过高时,塘口偶遭暴雨或过量注入地下水,引起泥鳅应激性“感冒发烧”,未能及时治疗,诱发该病。

1.3预防及治疗方法加强水质调控,注意水温变化,进入高温季节,要半月一次用“检科1号”0.1×10-6~0.3×10-6或“惠金碘”0.1×10-6~0.3×10-6、“超醛”0.2×10-6~0.5×10-6等消毒剂交换消毒,每天泼洒一次,连续用1~2d。

泥鳅养殖的病害防治措施

泥鳅养殖的病害防治措施

今日三农网,1.清除敌害。

泥鳅的主要敌害有蛙类、水生昆虫、鸟类及凶猛的肉食性鱼类。

防治方法:①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捉,蛙卵要及时打捞干净。

②进水口要用铁筛网围拦好,防止野杂鱼随流水进入池中。

③不让鸟类接近鳅池,发现鸟类接近鳅池应予驱赶。

2.水霉病。

水温较低或冬季鳅体受伤,开春时节容易感染水霉病。

水霉病的症状为病鳅身上长满白色棉絮状的水霉。

防治方法:发现此病,用2%~3%食盐水浸洗病鳅5~10分钟,或用浓度为1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病鳅体15~30分钟,即可治愈。

3.寄生虫病。

泥鳅种苗阶段常见有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虫,被寄生虫侵袭的鳅苗,常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

防治方法:发现病鳅时,可按1立方米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制成的合剂进行全池泼洒;或用0.5%的晶体敌百虫(1立方米水中放0.5克)全池泼洒。

4.气泡病。

鲜苗阶段,由于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容易导致气泡病。

症状为病鳅肠内充气腹部鼓起,浮于水面。

防治方法:发病鱼池可用浓度为1克/升食盐水全池泼洒,或加入新鲜水体。

平时投饵注意适量和多样化,并加强水质管理,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5.泥鳅曲骨病。

病鳅背骨弯曲,多因孵化时水温异常及缺乏维生素所致。

防治方法:孵化时保持适温,防止水温急剧变化,投喂混合饲料促生长,使病变逐步好转。

6.赤皮病。

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诱发此病。

症状为: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溃烂尤为明显,对泥鳅危害较为严重。

防治方法:发现此病可按1立方米水体溶解20克呋喃奈斯水溶液,浸洗病鳅15~20分钟;也可用占在池鳅鱼体重0.04%的呋喃奈斯,拌入饵料中连续投喂3天,疗效比较显著。

泥鳅养殖的病害防治

泥鳅养殖的病害防治

泥鳅养殖的病害防治作者:张日亮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6年第1期张曰亮(绥滨县水产局黑龙江绥滨156200)近年来,泥鳅养殖方兴未艾,深受广大养鱼生产者的青睐,但在养殖过程中,也时有病害发生。

现将泥鳅养殖易发生的病害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归纳、整理,以供大家借鉴、参考。

1预防措施1.1池塘准备池塘放苗前使用生石灰干法清塘50~100kg/亩;有条件地方40~50kg/亩·m茶籽饼杀灭野杂鱼、水蜈蚣、蝌蚪等。

1.2苗种放养鳅苗放养时用3~5%的食盐水浸泡5min。

1.3养殖生产养殖过程中,每隔20d将漂白粉兑水全池泼洒一次,0.5~1ppm;每隔30d投喂添加Vc的饵料,连喂3d。

1.4投饵防病饲养期间,使用蛋白含量36~38%的膨化饲料,使泥鳅每次摄食达到七分饱,1h吃完为宜。

1.5拉网出鱼使用尼龙网,拉网一次后,泼洒高锰酸钾,使泥鳅浮头后再次拉网,既提高起捕率,又可防止受伤。

1.6泥鳅暂养15kg泥鳅投喂生大豆100g、辣椒50g;夏季每天换水两次以上,春秋每天1次,若冬季进行室内越冬暂养则隔天换水1次。

1.7防止鸟害有条件的渔场户应在泥鳅养殖池塘上设置防鸟网,防止鸟类吃泥鳅、叼泥鳅。

2病害防治2.1用药原则泥鳅病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并轮换用药,防止泥鳅产生抗药性。

2.1.1用药时间晴天上午9:00~11:00或下午15:00~17:00。

2.2水霉病2.2.1症状泥鳅卵发生水霉病多以相互粘连的卵为主,病卵长有棉絮状物,俗称“太阳卵”;泥鳅发病处生长有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

2.2.2治疗2.2.2.1病卵使用1ppm卫抗或碘制剂浸泡15~30min,病卵使用400g盐+400g小苏打/m3洗浴鱼卵1h。

2.2.2.2病鱼使用5ppm卫抗药浴10~20min1次/d,或3%食盐药浴5~10min1次/d,连续3d。

2.3赤鳍病2.3.1症状鳍、腹、皮肤、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腐烂。

泥鳅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_孙克年

泥鳅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_孙克年

箭250g的干粉煎汁, 遍洒全池。
严重时虫体密布, 严重影响生长, 甚至死亡。
四 、水 霉 病
2、防 治 方 法 :( 1) 放 养 前 用 生 石 灰 彻 底
1、主要症状: 此病大多因鳅体受伤, 霉菌 清塘消毒;( 2) 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按5∶2配
孢子在伤口繁殖, 并侵入机体组织, 肉眼可以 合制成合剂全池泼洒, 浓度为0.7ppm。( 3) 每
看到发病处簇生白色或灰色棉絮状物。病鳅 667m2水深1m, 用苦楝树枝叶30kg煮水全池泼
行为迟缓, 食欲减退, 瘦弱致死。
洒, 或每亩用韭菜2kg加食盐500g研成浆喂鱼。
2008—9
- 65 -
水 , 用4~6kg/亩 食 盐 溶 液 泼 洒 。( 3) 每667m2 杆10kg, 扎成小捆放入池中。
水 面 用 捣 碎 的 烧 石 膏 4kg、鲜 嫩 车 前 草 4kg、黄
五 、烂 鳍 病
豆( 浸 泡 ) 5kg, 加 水 泡 胀 , 混 合 磨 浆 , 全 池 泼
1、主要症状: 背鳍附近表皮脱落, 呈灰白
分钟, 药汁及渣一起泼洒全池, 每亩
2、防 治 方 法 :( 1) 鲜 蟾 酥10g, 于 凉 水 中 750 ̄1000g苦 参 , 隔 日 可 再 用 一 次 , 连 用3次 。
搅 拌 均 匀 , 全 池 泼 洒 , 浓 度 为0.5ppm, 每3天1 ( 5) 用艾蒿根5kg捣烂取汁, 加石灰1.5kg/亩 ,
六 、打 印 病
每公斤饵料 中 添 加 土 霉 素1.5 ̄2.0g饲 喂 , 2次/
1、主要症状: 病鱼浮肿、红色, 呈椭圆形、
天。连喂3—4天。( 3) 将八黄散加入25倍重的 圆 形 , 患 处 主 要 在 尾 柄 两 侧 , 似 打 过 印 章 , 主

池塘养殖泥鳅病害防治综合措施

池塘养殖泥鳅病害防治综合措施

池塘养殖泥鳅病害防治综合措施泥鳅具有耐低氧、抗病力强的特性,在自然水域中病害较少,但在池塘精养条件下,养殖密度大,对养殖过程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高,使得引发鱼病的因素增多,因此日常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对泥鳅健康养殖至关重要。

一、彻底清塘消毒苗种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整消毒工作,杀灭池中野杂鱼、致病菌、寄生虫和其他敌害生物,是预防鳅病、提高泥鳅养殖成活率的必要措施。

池塘清整时,将池水排干,修补池埂,清除杂草,堵塞漏洞,挖去过多的淤泥,曝晒数日,能疏松池底表层土壤,促进底质中的有机物转化为营养盐类,同时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

清塘时常用的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氨水及茶籽饼等,其中生石灰不但能杀灭塘内病原体和敌害生物,而且还具有改良底质、调节水质和施肥等作用,但新建池塘不宜使用;漂白粉杀菌和杀死敌害生物的作用较强,但易分解和潮解;氨水具有杀菌、施肥的作用;茶籽饼能杀死塘中野杂鱼、螺、蛙及部分水生昆虫等敌害生物,具有增肥作用,但杀菌防病效果差,生产中应根据各清塘药物的特点及清塘要求选择应用。

二、泥鳅苗种的选择和消毒苗种的优劣是决定泥鳅能否健康生长的前提和基础,质量好的鳅苗要求无病无伤、体色鲜艳有光泽、体形匀称肥满、游动活泼、大小均匀。

鳅苗下塘前,用3%的食盐水溶液浸浴5~10min,杀灭体表细菌和病原体的同时使泥鳅处于应激状态,体表分泌黏液,在下池后能有效避免病原体感染。

三、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低,浪费水体资源,影响养殖的产量和效益。

放养密度过高,鱼体生存空间竞争大,互相争食,影响正常的生长速度,造成个体大小悬殊;同时水体负荷大,水环境容易恶化,鱼体对疾病的低抗力下降,易致泥鳅生病。

一般泥鳅开口苗的放养密度为50万尾/亩,体长75px左右的寸苗放养密度为10~15万尾/亩,实际生产中要结合鳅苗规格、池塘养殖条件及养殖技术水平等情况来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四、加强投饵管理严格按照“四定”原则投饵,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自身体质和抗病力,对泥鳅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浅析泥鳅养殖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浅析泥鳅养殖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水产渔业S h u ic h a n yu ye泥鳅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目前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但是随着泥鳅的产业的发展壮大,但是病害的情况也逐渐出现,特别是在春夏两季,病害比较严重,由于池塘水的恶化,会导致病害的多法,应当加强对病害防治工作。

而泥鳅的适应性比较强,繁殖的成功率比较高,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因此,病害情况随着水质的恶化,也不断加重,主要有细菌性疾病,病虫害和病毒等方面的疾病。

一、寄生虫类疾病(一)三代虫三代虫寄生在泥鳅鳃、体表导致了泥鳅的疾病,主要的症状是泥鳅呼吸困难、形体瘦弱、食欲减退,亚种的会导致鳃瓣、鳍边呈现出白灰的颜色。

防治方法:在养殖前需要彻底为池塘消毒。

泥鳅在放养前需要在浓度为5%的盐水中浸泡5-10分钟。

用浓度为20mg/l 的高锰酸钾的溶液中浸泡清洗15分钟以内。

并且每千克的泥鳅每天一次喂食0.05mg 的甲苯达唑。

并且每立方米的水体使用高效敌百虫0.2g -0.3g ,用水稀释5000-6000倍,进行全池喷洒,并且每天可的泥鳅需要使用2g 的驱虫净与食物一同实用,每天一次,连续喂食三天。

(二)车轮虫车轮虫主要是寄生在泥鳅鳃和体表中而引起的泥鳅产生的疾病,主要的症状是发病的泥鳅离开群体独自游离,并且饮食量减少。

有的在池塘边乱窜,如果虫体大量密布,如果质量不及时会导致大面积的泥鳅苗的死亡。

防治方法:用车轮速杀在全池进行泼洒。

在每立方米用0.2g 硫酸亚铁合剂和0.5g 的硫酸铜,使池水呈现0.7mg/l 的浓度。

用3%的食盐水浸泡泥鳅浸泡10-10分钟。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三)小瓜虫病小瓜虫病主要是小挂钟寄生在泥鳅体表造成的。

主要的症状是皮肤、鳃、鳍等地方布满了囊泡,呈现出很多的小白点,由于继发性的细菌感染和虫体的破坏,会导致鳍条腐烂、鳅体表黏液增多、病鱼消瘦、游动异常,最后窒息而亡。

防治方法:需要向全池泼洒福尔马林,浓度为15ml/m 3~25ml/m 3,需要泼洒隔一天泼洒一遍。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摘要】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

本文首先从泥鳅淡水养殖的概述入手,介绍了泥鳅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接着详细讨论了泥鳅常见的疾病及其病因,包括白点病、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寄生虫病害。

针对每种疾病,文章都提供了相应的防治方法,让养殖者们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在强调了泥鳅病害防治的注意事项,包括定期检查和维护水质、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养殖者们更好地保护泥鳅的健康,提高养殖效益。

【关键词】关键词:泥鳅、淡水养殖、病害、疾病、白点病、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寄生虫病害、防治、注意事项。

1. 引言1.1 泥鳅淡水养殖概述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因其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及肉质鲜美而备受养殖者青睐。

泥鳅淡水养殖是一种传统的养殖方式,通常采用池塘或水塘进行养殖。

泥鳅适应性强,能在水质相对较差的环境下存活,因此适合在各种水域中进行养殖。

泥鳅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为食,是一种杂食性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泥鳅淡水养殖的发展对于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鱼类食品资源。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疾病,如白点病、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以及寄生虫病害等。

这些疾病如果不及时防治,将会对泥鳅的生长和生存造成影响,甚至导致养殖效益的下降。

了解并掌握泥鳅养殖中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对于养殖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 正文2.1 泥鳅常见疾病及病因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遭遇各种疾病,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泥鳅常见疾病及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 高温病:在水温过高的情况下,泥鳅的新陈代谢增加,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原菌。

3. 水质问题:水质污染、氧气含量不足、pH值波动等都会导致泥鳅患病。

4. 疫病传播:泥鳅在养殖密度较高的情况下,病原体易在鱼群内传播,加重疫情发生。

5. 饲料问题:饲料过多或过少,营养不均衡,都可能使泥鳅体质虚弱,易感染疾病。

台湾泥鳅养殖中后期溃疡病的防治方法

台湾泥鳅养殖中后期溃疡病的防治方法

台湾泥鳅养殖中后期溃疡病的防治方法【台湾泥鳅养殖中后期溃疡病的防治方】台湾泥鳅风靡全国,近几年养殖技术,孵化、培苗、养殖基础设施日益健全,但在养殖中后期(10-20条左右)基本都会暴发溃疡病,而且死亡量非常大,一天可达百斤以上。

台湾泥鳅中后期溃疡病症状:头部下颚、鳃部、身体发病早期,开始白色,逐渐整块烂掉死亡量快速增加,水质指标,亚硝酸盐非常高,氨氮正常。

台湾泥鳅中后期溃疡病防治参考方案:
中后期,残饵和粪便对池塘水质污染非常严重,导致亚盐非常高,细菌分离鉴别:恶臭假单胞杆菌,革兰氏阴性,条件致病菌,能利用大多数可利用无机氮快速繁殖。

思路:降低饲料蛋白、水质、内服处理水质、消毒+降低亚硝酸盐,先(360云消)50%过硫酸氢钾+颗粒氧1到2次隔12小时后,木质素、藻种+光合菌+EM菌(红糖扩陪12小时)调理水质,2次。

内服:药饵减到正常投喂量5mdash;6成,每日2餐。

方案一,10斤饲料,水生元10克+肤美50克+三黄散100克+氟苯尼考(5-8克,按有效含量计)盐酸多西环素(3-5克,按有效含量计)(5-7天)。

方案二,10斤饲料,三黄散100克+磺胺嘧啶+TMP(增效剂)+多维50克+板黄散100克,(5-7天)。

1。

泥鳅病害防治技术

泥鳅病害防治技术

泥鳅病害防治技术泥鳅养殖病害预防6要素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捕捞强度加大等原因,导致泥鳅的天然资源减少,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看好。

由于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状态,水质容易恶化。

因此,在病害预防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喂与施肥,且放养密度要恰当,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

1.饲养环境。

泥鳅的饲养环境应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

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不能养殖。

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作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2.苗种质量。

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

3.苗种消毒。

苗种放养前,要用20~30克/升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以杀灭体表病原体。

4.放养密度。

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密度低,则造成水资源浪费;放养密度过高,又容易导致泥鳅患病。

一般放养体长3~4厘米的夏花100~150尾/平方米,体长在5厘米以上的苗种可放养50~80尾/平方米,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

5.饲料管理。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的淡水鱼类,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及其它浮游生物,但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造成泥鳅贪食,消化不良,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亡。

对腐臭变质的饲料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患肠炎等疾病。

6.水质管理。

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养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

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施用追肥,以保持水质一定的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

如何防治泥鳅水肿病流行情况:进入9月份,泥鳅也进入养殖的后期,这个时期水肿病比较严重,并且同时伴随着肝胆病也比较严重,特别是青鳅更是如此。

泥鳅养殖中的病害防治

泥鳅养殖中的病害防治

泥鳅养殖中的病害防治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阮寿延(224051)摘要:泥鳅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常常会引发各种疾病,应坚持“生态预防、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减少泥鳅病害的发生,提高养殖的成活率和养殖效益。

关键词:泥鳅养殖病害防治泥鳅具耐低氧、抗病力强的特性,但在人工养殖泥鳅条件下,因水位浅、密度大、水质易恶化等原因,也常常会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应坚持“生态预防、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减少泥鳅病害的发生,提高养殖的成活率和养殖效益。

一、预防措施1.生态防病(1) 水温管理泥鳅适宜生长水温为15~30℃,最适生长水温为25~27℃,当夏季水温超过30℃、冬季水温低于5℃时,泥鳅会潜伏到10~30厘米的泥中呈休眠状态。

为了避免夏季水温过高,应采取加注薪水、提高水生生物覆盖的面积、搭建遮阳棚等防暑措施。

当水温低于5℃时,应采取提高水位、搭建塑料棚或放干池水后在泥土上铺盖稻草等防寒措施,使泥鳅安全越冬。

(2)水质管理泥鳅池要有完善的排灌设备,鱼池的一端设一个进水口,另一端(或对角线位置)设出水口,出水口的深度要低于进水口,这样加水时可使水由上而下流动,有利用更换新水,增加水中的溶解氧。

养殖泥鳅的水质要求PH值为7~7.5,溶解氧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水体透明度保持在20~30厘米,水色为黄绿色。

换水频率春秋季节每7~10天换水10~15厘米,夏季高温季节高产池塘每天换掉约1/10的水体,在雷雨、闷热天气更要勤注新水,加大换水量,但要注意换水量不要超过池水量的一半。

如发现泥鳅频繁窜出水面呼吸空气,应及时加注新水或开启增氧机增氧。

(3)种植水生植物适当在水中栽种一些水生植物,可起到遮阴蔽阳、净化水质、提供天然饵料作用。

(4)合理放养滤食性鱼类在泥鳅池中放养一些鲢鳙鱼,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每亩放30~50克/尾是鲢鱼种200~300尾和鳙鱼种30~50尾。

一线技术员谈泥鳅养殖过程中烂身腐皮病的防治经验

一线技术员谈泥鳅养殖过程中烂身腐皮病的防治经验

一线技术员谈泥鳅养殖过程中烂身腐皮病的防治经验近年来,随着泥鳅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与此同时泥鳅的病害也在不断增加,病害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其中危害较大的是一种以烂身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该病以危害对象广、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的特点,成为当前泥鳅养殖最为棘手的鱼病之一。

一、流行特点烂身病实质就是流行性溃疡综合症,该病是一种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性疫病,主要危害1龄以下的鱼类。

其危害往往是灾难性的,该病最危险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即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要15~20天,甚至更长时间,所以要求在发病季节定期进行预防。

如果发病,应及时治疗,治疗越早,感染数量越少,治愈率越高;反之,治疗效果越差。

二、主要症状该病病程较长,在不同发病阶段,所变现出来的症状也有所差别。

在感染各时期的主要症状如下:早期:病鱼鱼体发黑,离群独游,食欲下降,漂浮于水面,有时出现不停地游动,鱼病体表某些部位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充血或出血病灶,病灶处鳞片脱落,剖检内脏无明显病变。

中期:病灶部位皮肤逐渐溃烂,肌肉坏死,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溃疡,严重时露出红色肌肉,剖检可见脾脏颜色变浅,肝脏肿大有出血点。

后期:病灶面积进一步扩大,溃烂的深度也加大,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剖检肝脏肿大,肾脏肿大有出血点,有的可带这溃疡存活很长时间,损伤会逐步扩大加深,以至到达身体较深的部位,甚至造成头盖骨软组织和应组织的坏死,使活鱼的脑部暴露出来。

多数病鱼死后沉底,待腐烂胀气后才浮出水面,少数在水面缓游或扒边,捞起病鱼观察可见身体肌肉有块状坏死,严重者可见骨刺和内脏。

剪开腹腔可见肝点状出血,少数鱼并发肠炎和烂鳃。

三、病因此病多发生在亚硝酸盐高,塘底有机物多,水环境极不卫生的鱼塘,或是在面抽入带病菌的水又没及时有效地进行消毒的鱼塘,病菌在鱼塘大量繁殖进而感染鱼体。

此外,养殖鱼类体表受伤后,养殖水体中的病原菌就可经过伤口乘虚而入,导致鱼类发病。

泥鳅养殖过程常见疾病防治

泥鳅养殖过程常见疾病防治

动物诊所克,同调灌服。

可顺气消胀,缓泻制酵。

②香苏散:紫苏、香附、陈皮各60克,甘草20克,水煎,候温灌服。

发热的病牛,加黄芩30克。

行气宽中,理气活血。

③丁香汤:丁香、枳壳、广木香、牵牛子各30克,山楂、神曲、麦芽各40克,莱菔子、槟榔各25克,陈皮、青皮、厚朴各20克,大黄40克,以麻油300毫升为引,水煎,候温灌服。

消食导滞,排气消胀,缓泻制酵。

(276400山东沂水县长安南路畜牧发展促进中心侯天燕)一、肠炎症状:食欲减退或不吃,肛门部分红肿外突,稍压腹部有血水或黄色液体流出。

病因:由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肠炎,属于条件致病菌,当水质恶化、溶氧低、摄食变质饵料等引起抵抗力下降时,容易爆发此病。

预防:每千克饲料添加整肠生10克+黄芪多糖10克,进行周期性预防。

治疗:外用惠金碘3亩/瓶(1亩约667平方米,1瓶惠金碘为1升,下同),全池泼洒;内服每千克饲料添加10%阿莫西林5克+惠得力5克拌料使用,或新利美5克+大黄五倍子散10克拌料使用。

二、腐皮、烂身症状:早期体表发黑、离群独游、食欲下降,体表某些部位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充血或出血病灶。

中期病灶部位皮肤溃烂、肌肉坏死,剖检可见脾脏颜色变浅、肝脏肿大有出血点等。

后期溃烂的深度也逐渐加大,边缘出血发红,状似打了一个块状红色印记,尾部和头部可见皮肤发白溃疡。

病因:亚硝酸盐含量高、塘底有机物多等水质差的池塘较常见,以及各种原因引起泥鳅皮肤外伤后细菌感染所致。

预防:水易修+惠底安,定期使用,首日使用惠底安,2亩/包,隔天使用水易修3亩/包,定期使用惠金碘进行消毒。

治疗:外用惠金碘4亩/瓶全池泼洒;同时每千克饲料添加安泰素5克+10%爱福灭5克拌料投喂。

三、水霉病症状:一般感染部位有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摩擦现象,导致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

泥鳅养殖过程常见疾病防治352021.4/动物诊所·养殖病因:水生动物真菌感染的一种常见病,病菌在水温5~26℃条件下生长繁殖,13~18℃水温下易大量繁殖。

泥鳅腐皮病的症状及防治

泥鳅腐皮病的症状及防治

53农家之友 2015. 10 以下用于治疗猪肠道疾病的五则方剂、方法具有就地取材、方便实用、价格低廉等诸多优势,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特别是无毒副作用,无药物残留,值得推广应用。

方剂一 将百分之二的碘酊一份,凉开水五份,充分混合,哺乳仔猪每次灌服3~5毫升,每天两次。

灌药时,要多加小心,以免误咽。

此方主要治疗哺乳仔猪拉稀,效果较理想。

方剂二 取明矾10克,放入铁制容器中,加热熔化成液状,然后取黑糖20克,放入已熔化的液状明矾中搅拌混匀后,立即取出,待晾温后再将混合物团成豌豆大小的颗粒(每丸0.5克),用时按每公斤0.1克,每天灌服3~5次(严重者可多灌,轻者减少灌服次数)。

此方主要对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多卧少立,排粪如水等状况,或有时带有血丝,粪色黄白或灰白,并混有未消化的食物,体温高达42℃,可视粘膜充血,口腔干燥,喜饮凉水等状况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方剂三 将茶叶0.25公斤、生姜0.1公斤(鲜姜)、红糖0.75公斤,共煎水100公斤,一次拌喂生猪100头,每天两次,三天为一疗程。

服药后一天腹泻减轻,三天后状况或可消除。

此方对新购入场或转栏的猪有预防作用,适合规模性养殖场应用。

方剂四 配方:链霉素100万单位,米壳25克。

先将米壳放入250毫升水内,用慢火煎至一半左右,以两层纱布过滤去渣,加入链霉素备用。

本方主要治疗猪腹泻病。

用法:25公斤以下的猪,可分两次灌服,大猪一次。

重症猪须再煎一剂。

方剂五 取白头翁5克/公斤,加水1000毫升,放入砂锅内,煎熬成汤,放入食槽和于饲料中,让母猪自行采食,仔猪吸入母猪乳汁后便能获得诊疗作用。

母猪日服一次,病轻的仔猪一次痊愈。

严重的服两次。

笔者通过多年用白头翁散治疗仔猪下痢的实践了解到,从未发现母猪因饲料中拌有白头翁散而引起怨食现象;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此方对治疗猪腹泻病均有良好的效果。

(刘树勤 杨春玲 韩 燕 肖 敏)猪肠道疾病临床治验五则 泥鳅腐皮病是由于养殖环境恶化,泥鳅感染细菌引起的皮肤发炎、水肿、出血、赤皮、烂皮、烂鳍等现象,统称为腐皮,是泥鳅的多发病。

泥鳅细菌性腐皮烂尾病的综合防治

泥鳅细菌性腐皮烂尾病的综合防治

泥鳅细菌性腐皮烂尾病的综合防治
吴多生;李进村
【期刊名称】《科学养鱼》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近年随着泥鳅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其病害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泥鳅细菌性腐皮烂尾病可造成鳅苗、鳅种大批死亡,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2012年8-9月我地浩庭水产专业养殖合作社发生泥鳅细菌性腐皮烂尾病。

在发病早期,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并为病鳅创造水质优良、水温稳定的水体环境,投喂优质饲料,病鳅会逐渐白愈,否则疾病会日益严重,引起病鳅大批死亡。

现对泥鳅细菌性腐皮烂尾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与防治情况探析如下。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吴多生;李进村
【作者单位】安徽六安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 237000;霍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鸡西市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J], 张书臣
2.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 [J], 俞璇;俞江;韩风莲
3.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综合防治技术 [J], 沈忠祥
4.浅析斑点叉尾(鱼回)细菌性烂尾病的综合防治 [J], 李进村
5.中药“穿银菌毒散”防治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证的论述 [J], 李恒伟;陈炳见;代林;戴永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主要症状
该病病程较长,在不同发病阶段,所变现出来的症状也有所差别。在感染各时期的主要症状如下:
早期:病鱼鱼体发黑,离群独游,食欲下降,漂浮于水面,有时出现不停地游动,鱼病体表某些部位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充血或出血病灶,病灶处鳞片脱落,剖检内脏无明显病变。
中期:病灶部位皮肤逐渐溃烂,肌肉坏死,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溃疡,严重时露出红色肌肉,剖检可见脾脏颜色变浅,肝脏肿大有出血点。
2、加强日常管理
日常的水质管理、投饲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是养殖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疾病防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大部分的发病池塘,在养殖管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待提高的方面。因此要减少腐皮、烂身病的发生,强化日常管理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也是极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3、定期进行保健
后期:病灶面积进一步扩大,溃烂的深度也加大,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剖检肝脏肿大,肾脏肿大有出血点,有的可带这溃疡存活很长时间,损伤会逐步扩大加深,以至到达身体较深的部位,甚至造成头盖骨软组织和应组织的坏死,使活鱼的脑部暴露出来。多数病鱼死后沉底,待腐烂胀气后才浮出水面,少数在水面缓游或扒边,捞起病鱼观察可见身体肌肉有块状坏死,严重者可见骨刺和内脏。剪开腹腔可见肝点状出血,少数鱼并发肠炎和烂鳃。
泥鳅养殖过程中烂身腐皮病的防治经验
近年来,随着泥鳅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与此同时泥鳅的病害也在不断增加,病害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其中危害较大的是一种以烂身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该病以危害对象广、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的特点,成为当前泥鳅养殖最为棘手的鱼病之一。
一、流行特点
四、预防
如前所述,鱼类烂身病的危害是灾难性的,一旦发生,治疗起来相当困难,死亡率非常高,因此该病的有效控制,主要还是要靠平时的预防。通常可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如下几条:
1、避免寄生虫的感染
从烂身病的病因可以看出,外伤是造成烂身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外伤除了拦网、运输等操作可以引起外,还有车轮虫、斜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寄生虫的感染也可引起,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控制好寄生虫的感染,减少外伤,避免烂身病病原的入侵。
三、病因
此病多发生在亚硝酸盐高,塘底有机物多,水环境极不卫生的鱼塘,或是在面抽入带病菌的水又没及时有效地进行消毒的鱼塘,病菌在鱼塘大量繁殖进而感染鱼体。此外,养殖鱼类体表受伤后,养殖水体中的病原菌就可经过伤口乘虚而入,导致鱼类发病。引起鱼类受伤的原因除了拉网、运输等操作外,寄生虫如车轮虫、斜管虫以及一些固着类纤毛虫的感染也是很重要原因。
第二步:消毒
为防止病原扩散,消毒是非常有必要的。通常情况下,发病后鱼体质较弱,不宜选用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宜选用重碘(复合碘溶液)、菌毒必可(戊二醛溶液)、暴血停(45%苯扎溴铵溶液)等温和型消毒剂进行消毒。实践表明,在水温和水体中有机质浓度较低时,使用重碘消毒效果较好,而水温和水体有机质浓度均较高时,使用菌毒必可+暴血停效果较好。
当前高密度集中化养殖,一方面带来水质的恶化,一方面增加了动物机体的易感性,要减少疾病的发生,必须做好内外保健两方面的工作,定期采用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同时投喂添加功能性添加剂制成的保健饲料,提高鱼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力。
4、治疗
第一步:调水、解毒
由于发病鱼塘大多亚硝酸盐浓度较高,水面有死鱼尸油,而且养殖户多用过毒性较大的烈性消毒药和杀虫药,所以只有先调水、解毒,才能提高后续用药的效果。解毒活水素、水质保护解毒剂化水后全池泼洒。
第三步:内服药物
消毒后再内服消炎生肌的药物可促进伤口早日愈合。用硫酸庆大霉素+必能消炎生肌,配以应激宁进行增效和矫正,再配上黄金组合改善药饵的适口性和补充营养。投喂3天后捞鱼检查可发现鱼体一些小伤口已基本愈合,根据情况可酌情继续补喂2~4天进行巩固。
烂身病实质就是流行性溃疡综合症,该病是一种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性疫病,主要危害1龄以下的鱼类。其危害往往是灾难性的,该病最危险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即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要15~20天,甚至更长时间,所以要求在发病季节定期进行预防。如果发病,应及时治疗,治疗越早,感染数量越少,治愈率越高;反之,治疗效果越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