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的中国经验——叶澜主编“‘生命·实践’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师观重构——评王枬教授新著《成己成人:叶澜教师观解读》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师观重构——评王枬教授新著《成
己成人:叶澜教师观解读》
徐晓晓;皇甫科杰
【期刊名称】《教师发展研究》
【年(卷),期】2022(6)4
【摘要】王枬教授新著《成己成人:叶澜教师观解读》一书基于历史和逻辑两个维度,系统梳理了叶澜关于教师的研究过程与基本主张,并在“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育理念和“成事成人”价值追求基础上展现了叶澜对教师角色、教师价值、教师发展、教师素养、教师教育等方面传统观点的批判反思和内涵重构,以及对“教师
是谁”“教师为谁”“教师何为”等教育基本问题的解答。
此书能够帮助教师重新认识在“成己成人”中所应具有的身份与使命、责任与担当、尊严与欢乐,对广大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生命成长以及我国教师教育的现实转型与未来变革都具有十分独特的价值与贡献。
【总页数】5页(P120-124)
【作者】徐晓晓;皇甫科杰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
【相关文献】
1.当代中国教育学之“生命·实践”特征--叶澜新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述评
2.读懂叶澜教授及其“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3.中国当代教师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兼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师发展观
4.教师发展:在成已成人中创造教育新世界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5.教师发展:在成已成人中创造教育新世界——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变革中生成:叶澜教育报告集(叶澜教育思想文选)》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育
教育学
世纪
教授
实践
时间
中国
报告
中国
研究 教育
理论
叶澜
生命
报告
学校
教育学
研究
学派
内容摘要
本书为“叶澜教育思想文选”第二卷,是叶澜教授投入大半生时间、首创并持续主持至今、交互生成的两项 事业(中国“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建设)的阶段性生成的节点报告之首次结集出版。全书 包括四个部分:“世纪之交中国学校变革研究”“跨世纪‘新基础教育’研究”“当代中国教育学创建研 究”“希望在明天”。内容呈现出两大原创性研究的复杂转化、理实互生,具有鲜明的过程生成性和独特的具体 综合性。
为中国明日之教育:充实生命铸就师魂 生而为女,何以成人成业 卓然独立越而胜己——解何谓“卓越教育”
育思想文选)》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变革中生成:叶澜教育报告集(叶澜教育思想文选)》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 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变革中生成:叶澜教育报告集(叶澜教育思想文选)》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关于“教育是什么”的多维审思 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学科立场”的寻问与探究 “生命·实践”教育学引论(上)——关于以“生命·实践”作为教育学当 代重建基因式内核及其命脉的论述 “生命·实践”教育学引论(下)——关于以“生命·实践”作为教育学当 代重建基因式内核及其命脉的论述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回归与突破中生成 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教育精神与智慧 老树与新枝:“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之学脉追寻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转帖)(2009-09-03 18:47:31)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华东师范大学叶澜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
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兼职,并兼任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
自1984年以来,先后出版由个人独立撰写或他人合作编写的著作,译著及研究报告共10本,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近44篇。
近七年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
先后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曾先梓优秀教学奖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奖项。
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叶澜教授的这篇论文,我曾仔细地研读了多遍,获益匪浅。
这是一篇对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最到位、最系统、最有创建的文章,更是一篇对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实验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
对于指导我们认识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特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
近年来。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冲破了必修课—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流派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八大流派——以1990年代为时间划界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二、生本教育学派三、生命化教育学派四、主体性教育学派五、新教育学派六、情境教育学派七、情感教育学派八、理解教育学派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代表人物:叶澜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
该课题是在1994-1999年“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阶段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延续性课题;1999年5月启动,2004年5月通过鉴定结题;2004年5月—2009年5月为成型阶段。
目的: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和创新型学校。
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叶澜教授又明确提出了“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这一创建学派的明确目标。
三个“层面”:1.新基础教育理论研究;2.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的设计;3.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三个“更新”:1.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2.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3.师生学校生存方式的观念更新。
四个还给:“新基础教育”所追求的改革效应是: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项研究任务:“新基础教育”研究定位于学校转型性研究。
显性的目标是为了建设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学校。
1.学校转型变革的背景与总体性研究(包括当代特征、教育变革趋势、学校转型内涵、总体构成等);2.学校转型性变革中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更新研究(涉及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以及一些相关的教育基本理论等。
);3.中小学基础学科教育改革的系统深入研究;4.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的路径与策略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多重关系的方法论研究。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叶澜老师建议采用此版-第一次压缩-6500字)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叶澜老师建议采用此版-第一次压缩-6500字)“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叶澜本文呈现的12信条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关于教育、学校教育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信念、基本认识与基本准则,是学派精神内核的集中、概要式表达。
一、关于教育信条一: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教育的直接对象永远是一个个具体的、有生命的个体。
忘记、忽视或抹杀对象的生命性,就没有真实的人的教育,就会异化为驯兽。
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把人当物、当工具或抽象化,忘记了学生是一个个具体、有生命的个体。
人的生命只能在个体中存活。
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都融入了许多人的生命,父母、师长、合作者,甚至偶遇的陌生人。
唯有通过人的生命,才能实现人的教育。
教育的原型是交往,是人-人关系,内容由交往的目的而定。
教育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大量、直接的沟通才能整体实现。
教育不是培养工具人、技术人、知识人或运动人,而是多方面整体发展的人,教育需要人间大爱。
尤其要强调的是:当代信息技术再发达,都不应也不可能以代替教师为目的,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
这是“仁”在教育中的表现。
靠机器、用技术教人与由“仁”、用生命教人大不同。
这关系到对教育的人性理解。
人的创造不能伤害人,这是技术伦理的底线。
我要提醒所有学校的老师、校长,在运用信息技术时,永远不要忘记你是信息技术的主人,任何东西都有利弊,任何工具都要适度,把利放到最大,把弊降到最小。
希望信息技术研究者提高伦理意识。
只有这样,技术在教育中才能成为“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工具。
但是目前,对信息技术的功能存在盲目乐观、过分夸大的倾向。
信条二:教育通过“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实现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体现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质。
中国文字有个特点:可单解,又可组合解。
“教育”这个概念,可以先从单字意义上进行分析,然后合起来对两个字进行界定。
叶澜主导的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主要观点与做法
叶澜主导的⽣命实践教育学的主要观点与做法叶澜主导的⽣命实践教育学——(2)主要观点和做法叶澜在《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的跨世纪思考》中提出:真正⼈的教育,是充满着⽣命活⼒的⼈的教育;教育不是简单的现存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是⽣命与⽣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只有有了这种⽣命的沟通,才能深刻地实现对⽣命发展的影响[1]。
宗旨是从⽣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个⽣命,让每⼀个⽣命真正“活”起来。
⼀、叶澜的重要观点:[2]1、在叶澜看来,普通中⼩学是整个中国教育的基⽯,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未来的摇篮。
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21世纪初变⾰的基本⾛向和关涉全局的的核⼼任务;2、叶澜把21世纪初中国学校变⾰的⾛向定为“实现转型”,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3、 “新基础教育”课题组与实验学校的成员,正努⼒的把上述认识转化为实践形态,开展着创建新型学校的研究性学校改⾰实践活动。
改⾰的主要内容:叶澜的改⾰的主要内容⼆、叶澜的学校的⽣命活⼒三个层次的改⾰⼊⼿[3]。
班级和学校激发课堂、班级“新基础教育”研究的视⾓⽽是从激发课堂1、三个“转换”[4](1)是以⽣命观为核⼼的教育观念转换;(2)改变学校⽇常的教学⽣活与班级⽣活,实现实践层⾯上的转换;(3)转变师⽣在学校的⽣存⽅式,实现师⽣⽣命在⽣存意义上的转换。
2、四个“还给”[4](1)把课堂还给学⽣,让课堂焕发出⽣命的活⼒;(2)把班级还给学⽣,让班级充满成长⽓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4)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让学校充满勃勃⽣机。
3、课堂教学七条:[4](1)保证学⽣⾃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分之⼀,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2)关注每⼀个学⽣学习状态;(3)实现师⽣之间的民主与平等;(4)培养学⽣的质疑问难;(5)促进师⽣之间的有效互动;(6)实现学⽣的“书本世界”与“⽣活世界”的沟通;(7)注意教学⾏为的反思与重建。
当代中国教育学之“生命·实践”特征——叶澜新作《回归突破:“
作者 简 介 : 庞庆 举 ( 1 9 7 5 ~) , 女, 山东 人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师 , 教育学博士 , 华 东 师 范 大学 新 基础 教 育 研 究 中心 成 员 , 主要 从 事 教 育
基本理论 、 基础 教 育 改革 研究 。 E - ma i l : t r e e 2 0 0 2 @1 2 6 . c o m 基金项 目: 本 文 系 教育 部 人 文 社 会科 学 重点 基 地 华 东 师 范 大 学基 础 教 育 改 革 与发 展 研究 所 “ 十二 ・五 ” 重 大 项 目“ 基础教育改革 与‘ 生命 ・ 实践 ’ 教育学派创建研究 ” ( 项 目编号 : 1 1 J J D8 8 O O 3 4 ) 的 研 究成 果 之一 。 ① 文 中所 引 , 除标 识 外 , 均 出 自《 回归突破 : “ 生命 ・实 践 ” 教育学论纲》 一书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1 5年版 。
理论 的特殊 内涵 , 作 了具体 阐释 _ 2 ] 1 钉, 此 处搓 要 。
面译介 、 引进 国 外理 论 , 一 面 努 力使 之 中 国化 , 且 直有 一种 微弱 但 绵 韧 的 力 量 , 在 努 力 建 设 中国 自
一
己原创 的教 育学 。2 0 0 4年 , 叶澜 教授 在 《 教育 研 究 》 杂 志上 正式 提 出 : 为创建“ 生命 ・ 实践” 教 育 学 派 而
观, 回归 突 破 中 国 五 千 年 文 化 传 统 , 形 成了以“ 生命 ・ 实践” 为 内核基 因 、 扎 根 民族 “ 文 化传统 ” 和学校教 育“ 变 革 实 践” 、 提 出 中 国式 教 育 命 题 和 体 现 中 国 思 维 、 运用 中国话语 、 呈 现教育 学“ 独立学 科” 立 场 的 中 国原 创 教 育 学 。它 有
教育学·叶澜观点(生命实践教育)
教育学·叶澜观点(生命实践教育)观点一: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带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观点二:以人为本'新基础教育'最关心的是人。
它改变一个人,改变他头脑中观念,改变他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结果是教师更新了,课堂更新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一种探索精神,要有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
观点三:服务目标'新基础教育'并不是为最好的学生准备一项改革方略,而是为所有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实现更好发展、愿意完善自己的教育群体服务的。
观点四:生态教育'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观点五:教育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观点六:课堂的意义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发起自发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
观点七:教师的智慧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景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力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到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观点八: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的。
叶澜的生命实践教育理论
摘要:叶澜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她的生命实践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生命实践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核心观点、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一、生命实践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生命实践教育理论是叶澜在长期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该理论认为,教育是人的生命活动,教育过程是生命之间的互动,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生命成长。
生命实践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
二、生命实践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1.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活动叶澜认为,教育是人的生命活动,人的生命活动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生命之间的互动,促进人的生命成长。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2. 教育过程是生命之间的互动生命实践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过程是生命之间的互动。
这种互动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通过这种互动,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从而促进自身生命的成长。
3. 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生命成长叶澜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生命成长。
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4. 教育的实践性生命实践教育理论强调教育的实践性。
教育不能脱离实践,实践是检验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
教育实践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生命实践教育理论的实践路径1. 重视教师的生命成长生命实践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教师的生命成长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教育部门应该重视教师的生命成长,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2. 构建生命实践教育课程体系生命实践教育理论强调课程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应该围绕学生的生命成长设计。
听叶澜教授讲座有感
听叶澜教授讲座有感从听到叶澜教授要来师大开讲座,心里顿时欣喜,自从接触教育学开始,就知道“南叶北裴”的说法,叶澜教授是华东师大博导,从考研之初,就拜读过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由衷觉得叶澜教授和裴娣娜教授一样是为教育事业倾尽全力的教育学者。
终于到了遇见叶澜教授的那一天,院里的阳光报告厅早早地就坐满了人。
我也找到自己的座位,但是因为仰慕者众多,我们从阳光报告厅转移到112报告厅。
叶澜教授看上去很年轻,充满活力,在她的身上完全看不出70岁老太太的样子,当天,她的讲座的主题是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之我思。
叶澜教授谈到了四个主要问题:第一,从义务教育阶段谈到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重点谈到新基础教育研究;第二,教育的发展变化不会带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必须由人来推动,并且对教育学研究状态做了透析;第三,中国教育学科的“四个缺乏”,学科独立性的缺乏,根基性的缺乏,整体性的缺乏,创生性的缺乏;第四,教育学基因式概念的构建。
在听完讲座印象最深的还是叶澜教授关于新教育研究的阐述。
“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推广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乐在其中。
在新理念的不断冲击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这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我们正是需要这样的指导思想来告诉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岗位上如何去做。
叶澜:最能打动我的两个字是“ 生命”
叶澜:最能打动我的两个字是“ 生命”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4期文/李政人物简介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与所有的改革者一样,叶澜也有自己的苦痛和无奈。
她曾在一次总结会上哽咽失语,流泪不止。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改变人更为艰难更为持久的事业?价值观是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起点已经持续近20年的“新基础教育”改革,是从两篇文章开始的。
1994年4月,《教育参考》杂志发表叶澜的《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
她从对时代精神的解读入手,阐述了以“新人形象”为核心的新的教育理想。
这是一篇“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宣言书,它展现出叶澜因对时代敏感而生发的一系列问题: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今天的教育要为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已有的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这样的人?要怎么改革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贯穿于此后“新基础教育”的全部历程。
1997年9月,《教育研究》杂志刊登叶澜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影响随之在教育界迅速扩散,题目本身成为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时尚话语”。
仿佛一夜之间“生命”重新回到了教育的视野。
“叶澜”的名字,因此被更多的人记住。
中国教育改革的起点在哪里?已有的改革方案,或编制新课程新教材,或改变教学策略与方法,或提升学生成绩,或培训新教师新校长,等等,并以此作为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各种教育改革流派随之而生。
叶澜的观点一透到底:价值观是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起点,价值观危机,是中国教育根本的危机,教育转型应从价值观转型开始。
中国教育最大的病根,是以“成事”替代了“成人”,在学校里随处可见教师为事务而操劳,对学生考分、评比、获奖等显性成果的关注,忽视、淡漠的恰恰是学生和教师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提升。
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依然有教师心目中有教书无育人、有知识无生命,不能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看待。
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
摘要:叶澜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其《生命实践教育学》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为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实践探索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叶澜的教育理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基本概念《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叶澜教授在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进行深入探讨的产物。
其中,“生命”指的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指的是教育活动的过程和方式,是教育实现生命价值的途径。
二、核心观点1.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实践叶澜认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人的生命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注和引导。
因此,教育应该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叶澜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包括:①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③身体健康: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④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教育方法应注重生命体验和实践活动叶澜主张,教育方法应该注重生命体验和实践活动。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感受和需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具体方法包括:①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②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实践探索1. 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叶澜提倡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开发具有生命教育特色的课程。
例如,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爱他人、珍视自然。
2. 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实现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叶澜强调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内涵
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内涵
叶澜生命实践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内涵包括生命教育、实践教育和情感教育三个方面。
其中,生命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使其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教育是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掌握实用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管理能力。
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同时,它也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人文素养,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优秀人才。
在实际的实践中,叶澜生命实践教育还包括了环境教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育中全面发展。
同时,它也注重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改革,倡导教育与社会的融合,推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改进。
总之,叶澜生命实践教育是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的教育理念,它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趋势和发展方向。
- 1 -。
叶澜教学理念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叶澜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长期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她提出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叶澜教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实践路径以及实际效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叶澜教学理念的核心内容1. 学生中心叶澜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师专业发展叶澜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包括: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学技能的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等。
3. 全面发展叶澜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
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人文素养。
4. 教学创新叶澜教学理念倡导教学创新,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
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叶澜教学理念的实践路径1.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应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展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技能。
通过参加培训、教研活动、教育科研等途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 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环境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
同时,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
4. 推进教学创新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
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叶澜
摘要:生命实践教育学是以叶澜教授的教育思想为核心,强调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实践,主张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从生命实践教育的内涵、特点、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一、引言叶澜教授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理论内涵。
生命实践教育学作为叶澜教授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实践,主张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旨在探讨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内涵、特点、实施策略,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二、生命实践教育的内涵1. 生命: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生命实践教育学认为,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实践:实践是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生命实践教育学强调教育的实践性,主张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生命实践教育学以教育学为基础,关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探索教育规律,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三、生命实践教育的特点1. 以生命为本:生命实践教育学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生命,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强调实践性:生命实践教育学主张教育应关注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关注个体差异:生命实践教育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 综合性:生命实践教育学强调教育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实现教育的综合性。
5. 创新性:生命实践教育学主张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四、生命实践教育的实施策略1. 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者应树立生命实践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当代中国教育学之“生命·实践”特征--叶澜新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述评
当代中国教育学之“生命实践”特征--叶澜新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述评庞庆举【期刊名称】《教育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摘要】中国教育学自近代从西方引进,百余年间,几代学者持续努力创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
叶澜教授新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以“论纲”方式呈现了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基本特征。
它纵贯西方三千年学科观,回归突破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形成了以“生命·实践”为内核基因、扎根民族“文化传统”和学校教育“变革实践”、提出中国式教育命题和体现中国思维、运用中国话语、呈现教育学“独立学科”立场的中国原创教育学。
它有字书写的背后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与研究团队数十年学术生命实践的无字之书。
【总页数】8页(P121-128)【作者】庞庆举【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 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3【相关文献】1.《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 [J], 叶澜2.溯源开来:寻回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续研究之二(中编) [J], 叶澜3.溯源开来:寻回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续研究之二(下编) [J], 叶澜4.溯源开来:寻回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续研究之二(中编) [J], 叶澜5.溯源开来:寻回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续研究之二(下编) [J], 叶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叶澜生命实践教育理论
一、引言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教育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一理论以生命为核心,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学校的教育实践。
本文将从叶澜生命实践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实践路径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叶澜生命实践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1. 生命是教育的根本叶澜认为,教育起源于生命,生命是教育的根本。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尊重学生的生命权利。
教育应该以生命为本,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2. 实践是教育的灵魂叶澜强调,实践是教育的灵魂。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
实践教育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3. 教师是教育的生命线叶澜认为,教师是教育的生命线。
教育应该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教师的生命体验,尊重教师的生命权利。
教师应该具备生命意识,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以生命化的教育理念引领学生成长。
4. 学校是教育的生命场叶澜指出,学校是教育的生命场。
学校应该关注学校的教育实践,关注学校的文化建设,关注学校的发展方向。
学校应该以生命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三、叶澜生命实践教育理论的实践路径1. 教师生命实践教师生命实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自己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以生命化的教育理念引领学生成长。
具体实践路径包括:(1)教师专业成长: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反思和提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2)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以生命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更好地面对教育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2. 学生生命实践学生生命实践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自己的生命成长,关注同伴的生命成长,以生命化的教育理念引领自己成长。
叶澜知多少——“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
叶澜知多少——“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教师招聘考试中,会考查诸多位教育家的思想,教育家叶澜是考查人物之一,特此梳理一下其“生命·实践教育”的思想,以便高效备考。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自2004年正式提出,学派创始人叶澜教授于20XX年12月21日,以《“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为题作了终身教授报告。
一、关于教育信条一: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信条二:教育通过“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实现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体现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质。
信条三:教育通过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社会提供各种人才,实现其社会功能。
教育是人类和社会“更新再生产”活动。
社会发展要求实现终身教育,要求“社会教育力”的集聚与提升。
二、关于学校教育信条四:学校是师生开展教育活动的生命场,提升学校的生命质量是学校变革的深层次诉求。
信条五:学科教学和综合活动是学校教育特殊性的体现,是师生在学校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也是师生学校生活的基础性构成。
信条六:教师是从事点化人之生命的教育活动的责任人。
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教师只有将创造融入自己的教育生命实践,才能体验这一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
信条七:每个人都得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学校中的学生处于生命成长的重要时期,具有主动发展的需要与可能。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责任人,是教学活动复合主体的构成。
“育生命自觉”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主动性开始。
信条八:用创造学校新生活的理念开展日常教育活动,使师生成为学校生活的主动创造者。
教育的意义不只是在未来,它就在当下创造生命成长的、丰富的各项学校活动中。
三、关于教育学研究信条九: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学,以揭示教育事理为核心。
教育实践的层级性、社会性和生命性等诸多复杂性,决定了教育学属复杂学科,是一门以教育为聚焦点的通学。
叶澜:转型性变革必须读懂教师
叶澜:转型性变革,必须读懂教师读懂教师,才能真正帮助教师叶澜微教育学转型性变革,必须读懂教师。
只有真正读懂,才能真正知道该如何更好地促进、帮助教师成长。
读不懂教师,不改变教师,则一切都是空话。
现在有人提“学生中心”、“先学后教”,其实先学的东西还是教师给的,如果教师不变,给的还是原来的,那么变的只是给的先后形式,本质并没有变。
只有教师发生变化,真正把学生看作主动发展的主人,真正与学生共同投入教学,互动对话,才能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同时教师也获得智慧成长。
我们从两个维度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构。
一个是“关系”维度(包括教师与变革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科的关系、教师与自我的关系),在关系的意义上读懂教师;一个是“不是”与“是”的区别维度,在“不是”与“是”的区别中读懂教师,这是有针对性的表达,不是绝对的表达。
教师与变革的关系1.教师不是上级制度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教师是人,是经过长期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是有思想的实践者。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不把教师看作有思想的实践者,只当作执行者,带来的结果是教师思考需求的消退,对读书、学习没有热情。
我们要让教师成为“有思想的实践者”,这是新的未来改革成功的关键。
2.教师不是他人改革经验的照搬者,而是“有发现的研究者”。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可能空间、特殊条件和具体情境,只要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去做,就会有许多发现,教师本来就应该是能够不断有发现的研究者,不是他人经验的照搬者。
他人好的经验,用来打开思路,明白他人好在哪里,反思我可以怎样做得更好,而不是照搬别人的做法。
何况有些好经验是无法照搬的,因为在经验中有教师独特的个性、素养3.教师不是教育变革实践的操作者,而是“有创生能力的变革者”。
“新基础”很长时间不搞操作手册,就是希望大家去研究,而不是去操作。
“新基础”现有的经验,希望大家去深思,不是去照搬,因为转型是在研究变革实践的创生中完成的。
转型变革的第一步,必须清楚,在变革中“教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