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探论文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中国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古至今一直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环,对于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理解中国文化的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也在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为中国当代文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动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理解并深度学习中国文学。
首先,要想实现中国当代文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最突出的就是加强结构化教学。
“结构化”不仅体现在文章的内在结构上,还体现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要以合理的结构和步骤,从简到繁,以逐步引导的方式将文本中的内容事件一一到位,使学生能够理解文本和作者的思想意图」。
其次,中国当代文学课堂教学还要加强与理论研究的联系,强调客观性分析。
尤其是在文学工作室活动中,可以通过理论分析自发讨论,增强学生文学理论能力和素养。
另外,联系社会实践,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性教学,以便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以客观的视角思考文学研究,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中国当代文学,结合课堂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文学课外活动,如特色文学会,小组讨论,文学竞赛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文学的认知,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热情。
最后,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可能性,让他们可以主动参与文学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体验文学之美。
总之,中国当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着眼于学生,紧扣学生实际,注重文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大文学课外活动的力度,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使学生在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体会到文学之美,也可以获得成就感。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摘要】本文围绕展开,从现有教学模式分析、改革必要性、改革路径探讨、关键问题和实施策略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问题,需要改革。
文章指出了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了改革的路径和关键问题,并提出了实施策略。
总结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展望了未来的前景。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现有模式、必要性、路径探讨、关键问题、实施策略、意义、前景展望1. 引言1.1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育教学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文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急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全面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需要,也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需要。
通过对现有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必须加强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丰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质量提升和效果提升。
2. 正文2.1 现有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分析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主要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围绕文学作品的内容、背景、作者等进行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实践性。
现有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阅读能力、批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对文本的解读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从现状入手,分析了文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
在具体措施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以及改革可能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结论部分强调了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走向更加健康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这篇文章旨在引起社会对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关注,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必要性,存在问题,具体措施,影响,意义,重要性,发展方向,探析1. 引言1.1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密切关注的重要议题,其探索和实践对于推动文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现当代文学作为当代社会思潮的折射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一直在不断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念。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适应时代需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议题展开探讨,力求深入分析现状问题、改革动因、具体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的改革提供有益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现状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是教授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认识、理解和批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内容的选择和更新是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迅速,新的作品不断涌现,教师们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之体现时代性和多样性。
课程设置也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
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现当代文学课程需要重视的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是当前中国文学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两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现状,探讨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路径,并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
在展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并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分析、必要性、路径、案例分析、挑战、未来发展、结论、现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是当前中国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需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背景介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是中国文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也受到了新的影响和挑战,传统的文学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介绍,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前教育变革的方向和目标,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1.2 研究意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文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问题。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进行改革探索,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也有助于促进文学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探讨,深入分析现有文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改革的必要性和路径,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挑战展望,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浅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创新
浅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
本文从引言部分出发,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背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教学创新的价值。
接着在分析了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历史演进、主要内容,同时列举了教学创新的实践案例。
同时也探讨了改革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最后在总结了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创新、历史演进、主要内容、实践案例、挑战、未来发展、重要性、影响、建议。
1. 引言1.1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背景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之中。
受到西方文学思潮的冲击和启发,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兴起并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和传统。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也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学者的关注。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教育部对文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的文学人才。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也给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学生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文学信息和知识,同时也需要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2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学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文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需要进行更新和改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教学环境。
教学改革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学热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成为了教育界最受重视的议题之一。
实践表明,在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上,尚存在许多不足。
因此,在当前学术界中,有关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更好地认识当前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我们首先要从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角度,分析出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背景。
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文学阶段、现当代文学阶段和新文学阶段。
每一阶段文学的发展受到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有其不同的背景特色。
在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课程内容的把握是重中之重。
首先,课程内容必须坚持以当代中国文学为主,大力发展当代中国文学的各种文本类型,把当代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做比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当代文学内涵。
其次,针对当代社会文化环境的特点,教师应借助各种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素养,使学生根据社会的变化,运用语言和文字作为有效蕴含信息的工具以及艺术表达手段进行笔记录研究。
同时,在文学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文学素养,发展文学素养,把文学本身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全面认识和欣赏文学,使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更加实用与实效。
此外,在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关键。
课堂教学上,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小组为主,以情景法和互动式教学为抓手,以引导性教学方法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相结合,利用课堂学习活动来拓展文学知识面。
在课外教学中,应当结合学校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一系列文学讲座、文学讨论小组,用多元化文学理论资源协助学生加深文学领域的研究,丰富学生文学知识储备。
总之,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当前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改革中,合理调整当代中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学生树立文学概念,发展文学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推进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加以借鉴,进一步探索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以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需求。
浅析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与尝试论文
浅析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与尝试论文所谓教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教改,广义上指教育改革,包括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狭义上指学校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浅析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与尝试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与尝试全文如下:摘要: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审美性特征。
然而该课程在现行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作为教师,首先要从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入手,做到经典性与人文性、审美性相结合,力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其次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关键词: 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由于它与现实联系紧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有较大影响。
笔者在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十多年的实践中,力求把教书育人的宗旨贯彻其中,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素质,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搭建一个教学的平台。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尤其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
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在此基础上,评述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学潮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
而作为文学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的作品,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的功能,常常被一些纷繁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所遮蔽和掩盖,并没有充分发挥它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潜在功能。
从教学实践看,许多同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理解,过于依赖文学史教材中的学术定论,而忽略了个体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未能将自身的情感体验、生命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因而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对自身的人格养成和素质培养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需要进行改革探索。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首先,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
目前教学内容主要关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与分析,这固然重要,但缺乏对多元文学形式与风格的关注。
应该将目光扩展到不同地域与民族的文学作品,包括藏、蒙、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以及来华定居的外国作家的作品等。
同时,还应该关注到女性文学、同性文学等不同群体的声音,以丰富文学教学的多样性。
其次,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要更加多样化和具有互动性。
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并且缺乏对文学作品的真正感悟和理解。
应该引入更多的互动教学方法,如讨论、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学习兴趣。
在资源建设方面,现当代文学课程需要更多的文学作品选编和教学资源的开发。
目前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选编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和代表性。
应该引入更多不同风格和题材的文学作品,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应该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推出电子教材、网络课程等新形式,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资源。
总体而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应该立足于多元性、互动性和资源丰富性。
学生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并且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资源的建设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提供更便捷的学习工具和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现当代文学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表达能力和美感判断力。
可以引入写作和演讲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与表达,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综上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
基于教育实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教育实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课程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它涵盖了从近代到当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一些问题和挑战也随之而来,比如课程设置的单一性、教学方法的传统化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不足等。
本文将探讨基于教育实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旨在为当前的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可行的改革方向和建议。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二、现有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存在一些问题:课程设置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导致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有所欠缺;教学方法传统化,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缺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课程设置的滞后性,不能及时反映社会和文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二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传统化,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的充分考虑;三是学生学习环境的不利因素,家庭教育和社会舆论对文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
三、课程改革的路径和措施为了解决现有课程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更新课程内容,充实课程设置,引入更多的当代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和风格的作品,以增加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欣赏层次;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针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还需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和引导,鼓励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开展教育方法的培训和提高,激发他们的创新和活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举办文学讲座、文学沙龙等活动,增强他们的文学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分析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分析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分析论文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方式和手段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授课效果及质量。
但是,传统教学方式和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今课程教授的实际需求,无法对于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合理和科学的培训。
第一,教学理念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学生文学知识的积累,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二,在相关教材中,内容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无法实现学术方面的突破,内容过于局限;在个别的教材中存在着一定的偏激观点,缺乏对于内容的客观性把握;有的教材,对于文学历史的阐述过多,对于文本内容的实质性分析较少;当前的现当代文学教材的适用性较差,对于不同等级和水平的教授群体,教材的内容过于混乱。
第三,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落后,未与先进科学技术融合,缺乏对于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方法的实质性改革。
现当代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需要建立在科学和创新的基础上,需要对现有教学方法做出有针对性的变革和完善。
传统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文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绊脚石。
因此,必须通过合理和科学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来实现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质性改革和创新。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的定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命题是“人的文学”,传达现代人的精神情感、现代语言、现代审美方式。
因此,在教学理念的设计上应将文学史的知识传授和文学人文精神的追寻结合起来,通过文学史自身的文化语境,引导学生对文学准确的体悟和理解。
既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做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传达出一种是非观和积极的人文精神。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在我国现当代文学改革目标方面,不但要通过现当代文学的教育来实现学生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借此来提高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中的意境和精神的深入探究,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层次。
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探讨
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探讨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主干课程。
由于中国当代文学是正在发展、变化的学科,对这门课程的研究、教学和教材编写也呈现出难以把握的情况。
所以本文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一些改革的措施建议。
关键字: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语言文学一、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地方区域性普通本科高校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际及其教学现状以及培养对象的不同要求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是我国一些地方区域性高校在高等教育结构大调整中对教育市场化趋势做出的战略选择。
所谓应用性人才是指适应社会需求、动手能力强、基础宽的多面手。
这里包括如下涵义:其一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以基础为主;其二在知识结构上要求面比较宽:其三在综合素质上要求实践能力强:其四在培养方向上以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特征。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的指挥棒.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实际上是一种高等职业教育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都是有自己的要求的。
如何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是专业课程在教学上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无疑迎来了一次教学上的挑战必须进行改革。
高校设置的专业从性质上分为理论素养型和应用技能二类。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的一个传统专业属于理论素养型的。
它主要是以培养和提高教育对象的人文素养为目标的而在实践技能方面的要求则比较低.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是一致的。
应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所设置的专业及其课程应该是技能型的。
这种疏离现象也造成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尴尬。
目前由于专业源远流长的惯性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和许多课程一样在教学上依旧照搬素养型的教学传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授课方式以教师灌输为主即使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也仅增加了一些内容的直观性并没有偏离教师讲授这个中心:教学内容依旧按照传统的要求进行安排知识传播居于主导地位能力的培养依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师中文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明确为中学语文教育服务的思路。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加强作品分析的能力。
其次要关注学术前沿,把握最新学术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最后要借助多媒体手段,如课件、网络、影视等,着力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通常会开设“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两门课。
主要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程、性质、成就、特点及其经验教训,探讨并要求学生掌握各时期的文艺运动和文学思潮,研究并要求学生掌握各时期不同流派与不同艺术风格较有影响的代表作家作品,总结其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一是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二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进行鉴赏、分析等能力。
长期以来,这两门课程因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师要争分夺秒赶进度等原因,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形成“满堂灌”、“填鸭式”的基本教学模式。
此种模式在倡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新形势下已不能适应师范生教育的需要,亟须改变。
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单位的教学情况,谈谈我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以期对同类高校有所助益。
一、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就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应当明确为中学语文教育服务的目的。
为了培养出具有相当文学感悟力与表达能力的新一代中学语文教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必须贴近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状况。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更新现有的教学观念。
首先,要重新确立“教”与“学”的关系。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较少互动,学生主要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忙于记笔记,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而且容易觉得枯燥,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摘要】摘要:本文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和建议,并结合案例分析进行具体阐述。
总结了现状并展望未来,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本文旨在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探讨与参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内容的丰富化。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改革探索,改革方向,建议,案例分析,总结展望,未来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文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学形式的不断变迁,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背景介绍部分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概述,从而为后续的分析和探讨奠定基础。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批评研究,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二是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文学院系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是对于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可以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推动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可能的改革方向和建议,以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现状与改革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现状与改革,下面带来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现状与改革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现状与改革【1】摘要:分析目前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改革建议,希望能给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字: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现状;改革一、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现状(一)课时量受到限制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复合型人才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科教育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增设了大量的公共课程,这使得中国当代文学这类专业课的比重减少,本科教育的目标发生了结构性的转轨和变化,由培养精英化人才模式转向大众化,市场化教育或教育化市场,开始强调多元化教育理念和大学生的与世界接轨性转型,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也存在着问题,使得大学生的专业性减弱,在研究生阶段,专业性才加以突出。
因此,在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现代性代替了当代性。
于是,公共课程的数量大量增加,不同程度上减少了专业课的课时,使专业课的地位剧烈下降。
中国当代文学的内容包含了文学史、“经典”的作家作品和优秀的文学批评的成果。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有限的课堂时间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
造成了人文精神的滑坡。
(二)学生对当代文学的重视程度低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文学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青年学生都乐衷于对文学的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学生是本着对这门专业的热爱来学习的,在学习时主动性比较强,不但能够在学习知识时如鱼得水,也能够在文学的学习中培养自身的品质。
现如今,由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实用性,市场化,应用型,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学生为了以后的就业着想,一般不把汉语言文学专业放在报考的第一选择,学生普遍认为文学与现实的联系不大,对他们的就业没有太大的帮助。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课下学习文学的时间少,他们对文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课下时间都用在了计算机和英语的学习上,学习优秀的还有相当一部分而后定居国外或在跨国公司,影视公司,传媒行业等高收入阶层流动,在这样的语境下,学习文学的积极性当然不高,兴趣不浓。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一、当前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内外因素的挤压下学科魅力在消弱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渐渐呈现出“边缘化”和“世俗化”,“疏离文本”的现象尤其严峻。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倾向于以单纯的“职业力量”来定位同学的价值,因此,这些学校对于像中国现当代文学这样的理论性强、与就业关系不大的课程不够重视,削减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时量,严峻阻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进展。
(二)课程教学中应用性人才培育目标不突显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讲授法,老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同学只能够被动接受老师所灌输的学问,即老师把握着整个课堂,同学在课堂上缺乏与老师的互动,参加性不够,同学只是在被动的接受学问,而不是主动的去汲取。
即便是如今许多院校引进了多媒体技术,教学采纳了多媒体教学,但是仍旧转变不了以学问灌输为主的授课方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同学的自主探究力量无法得到提高。
二、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一)构建专题化教学模块,突出作品的深度阅读与观赏不行否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功利性不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门课程没有应用性,事实上,对应用性人才来说,并不需要把握过多的理论学问和文学史,而是要通过学习文学史,提高自己的分析力量、品鉴力量和对问题的思辨力量。
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当适当的简化思潮论、流派论和作家论等等一些内容,应当侧重绽开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和观赏。
高职院校可以组织老师进行研讨,构建专题化的教学板块,淡化文学史,强调赏析作品。
例如,可以构建“鲁迅作品阅读”、“沈从文作品阅读”、“张爱玲作品阅读”等等教学专题,针对同学的详细状况,结合教学的详细要求,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整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上,着重培育同学的鉴赏力量。
同学对每个不同的专题进入深化学习,这样就能够得到系统的训练,不仅学习到了相关的理论学问,还训练了他们对作品的感知力量,提高了其分析力量和品鉴力量,这样培育出来的人才才是具备有用性的,而这种复合型人才正是社会所需要的。
浅谈中国当代文学教学论文
浅谈中国当代文学教学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的一门基础课程, 也是一门主干课程,与文学理论、外国文学、古典文学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浅谈中国当代文学教学。
到目前为止,这门课程从大纲到教材、参考书的编写、出版,已经自成体系、相当齐全。
问题是,这门课程只有上限,没有下限,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继续延伸。
在教学中,这门课程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如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日益减少的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学生文学兴趣降低与培养其文学审美能力之间的矛盾,大量的文学作品与学生阅读时间减少的矛盾等等。
从“文”到“史”进行整合,树立正确的文学史观首先,中国当代文学, 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
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
其次,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树立科学的文学史观。
教学中,要还原历史场景,尊重历史事实。
既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当代人视角解读历史,又不能机械地用当代人的评判标准苛求前人,实事求是地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定性定位,从而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
例如,胡风事件,应该讲清它的来龙去脉,讲清全部事实和影响,否则不利于总结这一事件的经验和教训。
再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毫无疑问,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文献,对于指导我国数十年文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讲话》毕竟是六十多年前的一部文献,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探论
文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探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在当前高等院校纷纷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也面临改革。
笔者通过近些年的实践与反思,在课程讲解中应用“以史释文、文史结合、横向比较”的教学方法,提倡文本细读,启发研究思维。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横向比较;研究思维
一、以史释文、文史结合、横向比较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出现“经典隔膜”。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历史与思潮的贯穿性介绍,做到“以史释文、文史结合”,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
以中国当代文学为例,教师要将“十七年”文学、“***”文学到八十年代的文学、九十年代的文学的历史脉络及其之间的关系,尽量连贯地讲给学生。
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十七年”文学是解放区文学的延续与发展,而“***”文学又是“十七年”文学的承接;八十年代的文学建立在对“十七年”文学和“***”文学激烈的批判与否定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吸收了外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九十年代的文学则与
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转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商品经济浪潮席卷了文学领域,使大众流行文学兴起;同时,不少文学作品开始沉溺于私人叙事。
这样的纵向历史观的建立对学生了解文学的发展过程有着重要作用。
在纵向历史观建立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横向比较。
比如讲授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注重联系五四以来的现代女性文学传统。
再如对于当代文坛上的同时代作家,突出他们之间的横向比较。
讲授孙犁和峻青时,通过战争生活小说格局中的创作异同比较,使他们各自的题材选择、小说结构、风格追求、审美理想以及文学影响清晰可见;阐释新时期朦胧诗的内容,既注意发掘“***”年代白洋淀诗歌的前期创作影响,又特别延伸第三代诗歌对朦胧诗的叛逆性发展,以此突出了诗歌发展的文学史线索和互为关联的艺术因素。
二、提倡文本细读,启发研究思维
前文提及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对经典文学作品有内容理解与精神理解上的困难,同时学习中有死记硬背知识点、缺乏探究精神的情况,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认为提倡对经典作品的文本细读很有必要。
那么,什么是文本细读?这个概念原来属于西方文学理论范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英美新批评派提出的主张,有出版著作曾给它下过一个定义,认为文本细读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
这个理论对文本本身的重视值得
我们借鉴,他们之所以提出“文本细读”,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文本当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思考的方向,而读者可以沿着这些思路一直前进,找到许多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教师的教学实践当中,也可以启发学生借由文本细读发现文本中的矛盾与缝隙,进而对作者的创作心理以及作品的意义有更深入、更复杂的理解。
举例来说,在讲述鲁迅时,教师可以通过他的作品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特别是他的散文诗《野草》,在教学实践当中,学生反映几乎每一篇都看不懂。
但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之后,许多隐藏在文章中的知识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以《死火》为例,鲁迅以梦境作为开头,在一个“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的极寒世界,发现一团被冰封的火焰,鲁迅命名其为“死火”。
仔细阅读这个开头,就有好几处值得注意的地方,鲁迅将整个事件局限在梦境中,为何这样写?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野草》中多篇文章都是以梦境中的场景为开头,这又是为何?梦境这个概念起到何种作用?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从命名角度思考“死火”这个意象。
从这个独特而又矛盾的命名中,我们会发现鲁迅描述了“死火”进退两难、难逃一死的生存困境,那么这样的描写仅仅是写“死火”吗?这种渴望存在,但是继续存在又必然面临迅速死亡的困境仅仅出现在《死火》一篇吗?再引导学生阅读《影的告别》,那个彷徨在黑暗与光明之间的影子,是否与“死火”有着相同的处境?而这个心理处境在文本中的反复出现是否能让学生对鲁迅产生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认知,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鲁迅反抗绝望的
一种精神理念。
“以史释文,文史结合”的目的是让学生打通单一文本、单一作家与历史文化、思潮变迁之间相对宏观的知识关节,而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启发学生对具体文本这个相对微观的世界进行探究,起到启发学生研究思维的作用。
在启发学生的过程中,不要试图总结正确答案,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带有自我思考、个人看法的答案,同时强调思维多元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9).
[2]李影辉,吴国忠.“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初探[J].黑龙江教育,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