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教学改革刍议的论文
基础教育改革与现代文学论文(全文)
基础教育改革与现代文学论文一、基础教育改革对语文教师素养的新要求(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的内容涉猎相当广泛,也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是名副其实的“杂家”。
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师教书的目的。
那么如何育人呢?如何让学生认识假恶丑,真善美?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在课堂上的思想道德渗透,教师具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发掘出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在中学时代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
只有教师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见语文教师的作用非同平常。
(二)探究的意识,创新的精神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处理挖掘教材的能力即对教材的再度开发,体现了一个优秀语文教师构建文本的能力。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蓝本,创设师生都能共同参与的教学情境,真正地经历“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的共同成长的过程[1]。
因此,教师在自身创新的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学生乐于动脑、积极参与、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精神、人文素养三方面的教学目的。
二、高师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思路长期以来,高校的现代文学课教学已陷入困境。
教师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中重史轻文,忽略教材的文学性,学生学之毫无兴趣。
出现上述情况与高校教师大多注重学术研究,忽略基础教育改革,教学与基础教育脱节有直接关系。
因此,现代文学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如何适应高等师范教育进展的趋势,如何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养的人才,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高校现代文学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一味地以教师为中心,一上课,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听,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教师一人讲的兴趣全无。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一:我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育越来越大众化,本科阶段更强调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其基本目标由精英式的“专才”培养转型为拥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通才”培养,同时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使大学本科教学面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调整。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必设的专业,同样应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接轨。
一、明确教学的总体思路就甘肃农业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其中对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培养要求: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和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本专业方向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具备调查研究和协调组织的能力,能适应相邻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实际工作等。
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既强调专业素质,又强调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过程方面都应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接轨。
此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由此在教材选择、课时分配和教学方式上都与此目标相符。
在教材上选用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此教材学理性强,文学史的线索清晰明了,授课就依教材的框架进行,对作品的分析教师自行补充,这是教材未展开而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部分,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在课时分配上,明确突出作家作品的教学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路,作家作品的讲授占60-70%,而文学运动、文艺思潮、社团流派、文体发展等内容占30-40%。
在对具体文本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概括重要作家的创作特色与艺术风格。
温儒敏先生在十多年前谈及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改革时,就已明确提出要“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注意结合学生阅读印象和问题来分析作品,侧重发掘与培育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力和分析评判能力”。
浅谈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
中国现 当代文学是中文专业的- -f ] 基础课程 ,关系 着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当下现 当代 文学在诸 多方面面 临严峻挑战 , 已明显无法适应时代要求 , 为了能够在市场 经济环境 中保持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生命力 , 为社会培养应 用型、 复合型人才 , 我们必须对现 当代文学教学进行改革。
缓。本 文首先分析 了当前 中国现 当代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 然后就改革途径和建立新的评价体 系进行 了探 索。
关键 词 : 现 当代 文 学 ; 教 学; 改 革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2 . 0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3 1 — 0 0 5 8 — 0 2
技术 课 程教 学 网站 建设 系统 的框 架 图如下 :
工艺原理和方法 , 应进行答疑解惑, 答疑的方式有 : 集 中面 对面答疑 , E — m a i l 答疑, Q Q 在线答疑 , 短信 、 电话 、 M S N 等方 式答疑。通过讨论交流 , 师生之间彼此沟通观点、 思想 、 兴 趣、 知识 、 情感等不同的信息 , 使 自主学习得 以有效 、 和谐
-
当前 中 国现 当代 文学教 学面 临的挑 战 1 . 课 时 减 少对 现 当代 文学 教学 提 出挑 战 。一方 面 , 大
、
学扩招 以后 , 在校大学 生人数激增 , 学生素质和基础 良莠 不齐 , 从而使大学教育 呈现大众化 的趋势 , 而高等教育大 众化的后果就是本科教学在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方面的
【 教改创新 】
浅谈 现 当代 文学教学 的改革
李喜仁
( 新 乡学 院 文学 院 , 河南 新乡 4 5 3 0 0 0 )
浅析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与尝试论文
浅析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与尝试论文所谓教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教改,广义上指教育改革,包括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狭义上指学校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浅析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与尝试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与尝试全文如下:摘要: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审美性特征。
然而该课程在现行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作为教师,首先要从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入手,做到经典性与人文性、审美性相结合,力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其次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关键词: 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由于它与现实联系紧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有较大影响。
笔者在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十多年的实践中,力求把教书育人的宗旨贯彻其中,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素质,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搭建一个教学的平台。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尤其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
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在此基础上,评述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学潮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
而作为文学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的作品,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的功能,常常被一些纷繁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所遮蔽和掩盖,并没有充分发挥它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潜在功能。
从教学实践看,许多同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理解,过于依赖文学史教材中的学术定论,而忽略了个体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未能将自身的情感体验、生命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因而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对自身的人格养成和素质培养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初探的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初探的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初探《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上一直以来,其教学模式大都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授课为目的。
教师讲学生听,二者严重脱节。
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思考的机会,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
而教师难以兼顾课堂上学生的状态。
上课时学生不认真听讲,不记笔记,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设计教学计划互动式探究教学,首要一步是做好统筹安排,提前制订计划,师生心中有数。
例如,我设计现代文学课程上半学年的教学计划,互动的重要项目有:鲁迅《阿q正传》教师多媒体讲演示范;《伤逝》讨论课;世纪末鲁迅论争,分角色正反辩论;现代自由体白话诗、新格律诗与象征主义诗歌朗诵和多媒体鉴赏;《骆驼祥子》小说与电影中祥子与虎妞形象比较讨论等等。
教学设计重在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
二、授课内容“少而精”,实现师生互动在有限的学时内,在教学中要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讲课内容就必须“少而精”。
在我校所有老师的课堂上,最后十五分钟都是“预习指导”环节,这看似简单的十五分钟,其实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
因为要做好预习指导,教师必须有较长时间的教学准备过程,要博览群书和研究探索,自己掌握的知识必须丰富、充实,接着,在大量准备的基础上,要把最精髓、最重要的知识“点”出来,让学生去学习、学思考。
好的预习指导是好的课堂的开始,好的预习指导马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指导学生预习萧红《小城三月》的时候,在介绍了萧红的身世和萧红小说的特点后,我对学生说:“我看《小城三月》的时候想到了《楚辞》中的这两句诗‘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念君兮君不知’,有人说这是一种很有东方韵味的爱情,同学们课下认真研读小说,请下节课谈谈你是怎样看待翠姨和她的爱情的?”,这个问题立即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果然在下次的课堂上同学们表现的很热烈,很多同学都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想这大概就是成功的预习指导吧。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需要进行改革探索。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首先,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
目前教学内容主要关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与分析,这固然重要,但缺乏对多元文学形式与风格的关注。
应该将目光扩展到不同地域与民族的文学作品,包括藏、蒙、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以及来华定居的外国作家的作品等。
同时,还应该关注到女性文学、同性文学等不同群体的声音,以丰富文学教学的多样性。
其次,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要更加多样化和具有互动性。
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并且缺乏对文学作品的真正感悟和理解。
应该引入更多的互动教学方法,如讨论、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学习兴趣。
在资源建设方面,现当代文学课程需要更多的文学作品选编和教学资源的开发。
目前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选编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和代表性。
应该引入更多不同风格和题材的文学作品,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应该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推出电子教材、网络课程等新形式,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资源。
总体而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应该立足于多元性、互动性和资源丰富性。
学生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并且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资源的建设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提供更便捷的学习工具和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现当代文学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表达能力和美感判断力。
可以引入写作和演讲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与表达,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综上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分析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分析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分析论文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方式和手段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授课效果及质量。
但是,传统教学方式和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今课程教授的实际需求,无法对于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合理和科学的培训。
第一,教学理念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学生文学知识的积累,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二,在相关教材中,内容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无法实现学术方面的突破,内容过于局限;在个别的教材中存在着一定的偏激观点,缺乏对于内容的客观性把握;有的教材,对于文学历史的阐述过多,对于文本内容的实质性分析较少;当前的现当代文学教材的适用性较差,对于不同等级和水平的教授群体,教材的内容过于混乱。
第三,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落后,未与先进科学技术融合,缺乏对于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方法的实质性改革。
现当代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需要建立在科学和创新的基础上,需要对现有教学方法做出有针对性的变革和完善。
传统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文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绊脚石。
因此,必须通过合理和科学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来实现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质性改革和创新。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的定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命题是“人的文学”,传达现代人的精神情感、现代语言、现代审美方式。
因此,在教学理念的设计上应将文学史的知识传授和文学人文精神的追寻结合起来,通过文学史自身的文化语境,引导学生对文学准确的体悟和理解。
既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做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传达出一种是非观和积极的人文精神。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在我国现当代文学改革目标方面,不但要通过现当代文学的教育来实现学生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借此来提高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中的意境和精神的深入探究,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层次。
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分析探讨
教育论坛Education BBS■ 梁洪润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分析探讨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当代的文学也在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教学当中的核心所在,教学的方式将直接的影响到课程的最终实施效果。
但我国的传统教学中对于现当代文学始终都存在着问题需要及时的进行改革。
本文主要对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基础教学;改革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文学专业教学当中的必修课,对于我国的文学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在实际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却始终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提升,也给我国的文学发展造成了限制。
下面将对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进行详细的讨论。
1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教学理念落后教学理念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但在当前阶段我国的现当代文学基础教学中却始终存在着教学理念上的滞后性。
在教学中主要将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文学基础知识的积累,但却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应用性教学。
这种教学理念将直接的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受到影响,从而使学生的发展受到限制。
1.2教材内容落后在教材当中很多的内容都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导致很多的学术方面无法进行进一步的突破,内容上也显得较为局限[1]。
同时在一些教材当中存在着较为偏激的观点,内容缺少客观性,对于文本的实质性分析内容也较少,长时间以来将导致教学出现落后,甚至出现教学内容的混乱现象。
1.3教学方式落后现当代文学当中包含着一定的现代化内容,需要及时的与现代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等相结合,促使教学能实现创新性。
但当前阶段的教学却存在着严重的方式、方法落后性,始终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占据主要课堂。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造成了阻碍性的影响。
因此当前阶段在教学改革中一定要重视起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以此来实现教学的真正创新。
2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措施2.1创新教学理念思想是行为的先驱,在进行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改革中,要想促使教学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那么首先要从教学的思想和理念上来进行创新改革。
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探讨
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探讨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主干课程。
由于中国当代文学是正在发展、变化的学科,对这门课程的研究、教学和教材编写也呈现出难以把握的情况。
所以本文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一些改革的措施建议。
关键字: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语言文学一、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地方区域性普通本科高校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际及其教学现状以及培养对象的不同要求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是我国一些地方区域性高校在高等教育结构大调整中对教育市场化趋势做出的战略选择。
所谓应用性人才是指适应社会需求、动手能力强、基础宽的多面手。
这里包括如下涵义:其一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以基础为主;其二在知识结构上要求面比较宽:其三在综合素质上要求实践能力强:其四在培养方向上以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特征。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的指挥棒.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实际上是一种高等职业教育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都是有自己的要求的。
如何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是专业课程在教学上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无疑迎来了一次教学上的挑战必须进行改革。
高校设置的专业从性质上分为理论素养型和应用技能二类。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的一个传统专业属于理论素养型的。
它主要是以培养和提高教育对象的人文素养为目标的而在实践技能方面的要求则比较低.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是一致的。
应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所设置的专业及其课程应该是技能型的。
这种疏离现象也造成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尴尬。
目前由于专业源远流长的惯性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和许多课程一样在教学上依旧照搬素养型的教学传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授课方式以教师灌输为主即使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也仅增加了一些内容的直观性并没有偏离教师讲授这个中心:教学内容依旧按照传统的要求进行安排知识传播居于主导地位能力的培养依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师中文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明确为中学语文教育服务的思路。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加强作品分析的能力。
其次要关注学术前沿,把握最新学术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最后要借助多媒体手段,如课件、网络、影视等,着力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通常会开设“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两门课。
主要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程、性质、成就、特点及其经验教训,探讨并要求学生掌握各时期的文艺运动和文学思潮,研究并要求学生掌握各时期不同流派与不同艺术风格较有影响的代表作家作品,总结其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一是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二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进行鉴赏、分析等能力。
长期以来,这两门课程因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师要争分夺秒赶进度等原因,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形成“满堂灌”、“填鸭式”的基本教学模式。
此种模式在倡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新形势下已不能适应师范生教育的需要,亟须改变。
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单位的教学情况,谈谈我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以期对同类高校有所助益。
一、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就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应当明确为中学语文教育服务的目的。
为了培养出具有相当文学感悟力与表达能力的新一代中学语文教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必须贴近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状况。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更新现有的教学观念。
首先,要重新确立“教”与“学”的关系。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较少互动,学生主要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忙于记笔记,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而且容易觉得枯燥,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摘要】摘要:本文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和建议,并结合案例分析进行具体阐述。
总结了现状并展望未来,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本文旨在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探讨与参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内容的丰富化。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改革探索,改革方向,建议,案例分析,总结展望,未来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文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学形式的不断变迁,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背景介绍部分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概述,从而为后续的分析和探讨奠定基础。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批评研究,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二是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文学院系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是对于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可以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推动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可能的改革方向和建议,以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一、当前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内外因素的挤压下学科魅力在消弱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渐渐呈现出“边缘化”和“世俗化”,“疏离文本”的现象尤其严峻。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倾向于以单纯的“职业力量”来定位同学的价值,因此,这些学校对于像中国现当代文学这样的理论性强、与就业关系不大的课程不够重视,削减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时量,严峻阻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进展。
(二)课程教学中应用性人才培育目标不突显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讲授法,老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同学只能够被动接受老师所灌输的学问,即老师把握着整个课堂,同学在课堂上缺乏与老师的互动,参加性不够,同学只是在被动的接受学问,而不是主动的去汲取。
即便是如今许多院校引进了多媒体技术,教学采纳了多媒体教学,但是仍旧转变不了以学问灌输为主的授课方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同学的自主探究力量无法得到提高。
二、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一)构建专题化教学模块,突出作品的深度阅读与观赏不行否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功利性不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门课程没有应用性,事实上,对应用性人才来说,并不需要把握过多的理论学问和文学史,而是要通过学习文学史,提高自己的分析力量、品鉴力量和对问题的思辨力量。
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当适当的简化思潮论、流派论和作家论等等一些内容,应当侧重绽开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和观赏。
高职院校可以组织老师进行研讨,构建专题化的教学板块,淡化文学史,强调赏析作品。
例如,可以构建“鲁迅作品阅读”、“沈从文作品阅读”、“张爱玲作品阅读”等等教学专题,针对同学的详细状况,结合教学的详细要求,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整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上,着重培育同学的鉴赏力量。
同学对每个不同的专题进入深化学习,这样就能够得到系统的训练,不仅学习到了相关的理论学问,还训练了他们对作品的感知力量,提高了其分析力量和品鉴力量,这样培育出来的人才才是具备有用性的,而这种复合型人才正是社会所需要的。
中国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
中国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中国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我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自国家提出高校应用型建设的教育方向以来,以就业而非学术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转型高校的培养目标。
中国现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和相关文科应用型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上要与时俱进,开展有意义的探索,不仅需重塑教学体系,更要落脚于教学模式的具体创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并将其内化为人文素养,以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现实语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不仅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支撑,也使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即既有专业素养、技术实力,又有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目标的必然选择。
现今很多高校都在适时向应用型院校转型,这使得应用技术人才成为高校的培养目标,毕竟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
高校应用型转型以及应用型专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是坚定不移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全面创新的重要举措,也为针对不同学习条件、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及水平的学子,实施不同进度、广度、深度的教育模式,使他们未来走上社会能够找到更为契合自身能力水平的职业发展之路提供了现实依据。
中国现代文学一直是中文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历来备受重视。
20世纪80年代,众多博士点、硕士点的建立,不断强化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
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在汉语言文学及相关文科应用型专业中都有开设。
随着应用型专业转型的不断深入,中国现代文学在教学上也出现了一些阻遏学科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越来越明显的倾向性。
一些应用型专业,如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主持艺术等,和专业技术课相比,部分学生严重忽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学习,他们认为那些文人墨客和风花雪月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什么关系,因此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不重视,导致课上不专心听讲,课后的文学品鉴时间也被挤压殆尽。
现当代文学的论文参考例文
现当代文学的论文参考例文浅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国现代文学是中文系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尤其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或者说中文的一些传统课程如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普遍存在兴趣减退、学习效果欠佳的情况。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文就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教改设想做一梳理、总结。
一、让学生获得内心力量胜于记忆书本知识首先,最主要的就是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浓厚的兴趣。
相对于“90后”的学生,之前的中文系学生大都是因为喜欢中文而选择中文,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是因为喜欢中文而上中文课,所以文学的基础较差,兴趣低。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必须积极努力解决,不能把责任全推给学生。
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减退与社会时代也有一定关系,现在的社会物欲膨胀,很多人认为学中文、文学无用,不如学习一门技术更实用。
在大学阶段,很多学生因为要考取各种证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证书,占用了大量时间,无暇花时间精力去读文学作品,而在没有学生的大量阅读作品情况下上中国现代文学,必然会造成老师费力地讲,学生不知所云被动而听的局面。
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要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于人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虽然学习文学不容易立马转换成某种物质财富,但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精神财富。
它使一个人的精神焕发出生命的光辉,给予人的心灵无穷的根本性力量。
在学期开课的第一节课就让学生意识到文学及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文学即人学”,认真学习本门课程,将文学的力量融汇进自己的人格培养中将受益终生。
在学习现代文学的过程中,使学生陶冶情操,更深入的认识、思考社会、人生。
学习当中,不仅使学生能对现代一些代表性的重要作家的创作个性比较熟悉;更要求学生在较为广泛地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其中代表性作品能进行言之有理的分析与鉴赏,并适当进行训练,能写出有一定水平的课程论文。
鉴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性,本人认为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注重一种文化熏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教学改革刍议的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教学改革刍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以及社会转型,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遭遇冷落,社会对文学的热情、兴趣都发生了变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也遭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突破这一局面,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这是目前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考验。
一、改革教学内容现阶段,随着教育素质的改革,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向计算机、英语和各种技能等应用型学科上,文学类课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走出困境,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一)走出重“史”的教学误区。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其他文学教育(如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安排一般是在大一开设现代文学,大二开设当代文学。
对于课程内容选择,目前大多数二级院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主,辅予经典作品研读,在以文学史为本文由收集整理背景的基础上,从现代政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本土文化的反思与张扬,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中勾勒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脉络,深入掌握各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这种教学方法也正合了目前使用较广泛的以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思路,该书所采用的结构方式是目前较为通用的方法,分别按各个时代的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四大体系来划分,但这样一来,利弊也很明显,“这种结构方式条理清晰,便于讲述,但流弊甚多,因为这种结构方式是学者自己制造的模式,它不符合文学史的实际发展规律,割断了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作家三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感性的理解、把握混融一体的‘文学’历史”。
一般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首先是要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文史知识,培养他们对现当代文学的审美感悟,从而提高他们鉴赏、分析、研究现当代文学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统授课也往往突出“史”,以“史”来带动作品,这也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方法。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把对作品的鉴赏地位提升到在“史”之前,支持这一观点的有复旦大学的陈思和教授,他在2008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与教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流行宏观研究,轻视对作品本身的阅读,带来文学审美能力的缺失等问题。
”如此看来,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文学作品所能带给人们的审美作用,而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从而达到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性熏陶的目的已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
诚然,文学史的教学是必要的,但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学生如何获得和提升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也是一直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努力的方向。
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应该将“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
加强对作品的阅读欣赏,从长期以来的生硬的讲“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丰富想象力审美的空间。
(二)增开选修课。
过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一般采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分开的授课方法,授课时数分别为现代文学两个学期,即为一个学年,当代文学两个学期,也是一个学年,总课时是216节。
近年在教育部缩减理论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原则指导下,许多高校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调整为三个学期完成,一般为现代文学两个学期,当代文学为一个学期,总课时为160节。
虽然课程时数的调整压缩是为了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该课程内容的减少和教学质量的下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按照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力图发挥出更大的传授、引导作用,并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增开选修课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为了应对课时紧张,部分院校选择采用增开选取修课的办法来缓解这一难题,以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例,《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台港文学、新时期文学等部分内容可独立出来开课,原因是台港文学和新时期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从区域和时间上看又有着相对独立性,而独立课程的效果是,既可以为现代文学史的课程减压,也可以使独立出来的内容有更充分的分析和讨论的时间。
以往港台文学和新时期文学部分的教学,老师们为了赶课往往是点到为止,或干脆放弃,这样并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若能将这部分内容独立开课,则可有更充分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体会,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还可针对目前较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设一些实用性的有关现当代文学的后续选修课。
根据各高校所在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性,开设一些本土优秀作家的作品研究,为本土文化的推广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如广西高校可根据目前备受关注的北部湾沿海地区的特点,考虑开设“广西北部湾作家群创作研究”,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将学生的视野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升华当代大学生的爱乡情怀和民俗文化情感;针对当下崛起的较为前沿的女性作家的研究,可考虑开设“女性文学研究”或“广西女作家作品研究”,毕竟,女性的文化视觉与男性是有差异的;针对本科学生大学毕业后有可能到中学教书的特点,可考虑开设“中学鲁迅作品研究”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等,作为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避免其中有可能生产的消极被动接受,从而为主干课程的顺利实施准备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可以在选修后续课程的过程中扩大和巩固主干课程的知识和内容。
二、改进教学方法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避免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这就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一)设立专题讨论,强化师生互动。
在传统教学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惯以“一言堂”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况且,长时间的聆听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
为让学生参与其中,可在课堂上准备一二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在激烈的讨论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010年广西高校现当代文学研讨会在广西师范学院召开,温儒敏教授在会上说:我们在课堂上不要求学生给出什么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在课堂中能围绕某个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那么,我们这节课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确实,与其让学生在被动中强记,不如让学生在主动中理解。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目的服务,提高学生的文学接受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身就是一门研究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是收集各家之说,将材料进行重组,再加上个人在某个领域中研究的见解,直接传授给学生,这对于文学鉴赏来说是非常有限的。
这样教授的结果,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式,学生得到的是一套套的理论和“空洞”的话语,这势必造成学生一定程度的依赖,从而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这与我们所期望的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相去甚远。
况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想要做到巨细无遗、面面俱到地对文学理论及作品作较为系统的教学也是不可能的,毕竟,首先时间上就不容许。
这种情况之下,若能设立专题讨论,重点突出某些作家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问题的主动探求的欲望,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氛围,又能深化教学内容,从而能加强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课堂教学力求知识饱满丰富,由浅入深。
开设专题讨论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充实、更新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并以学术研究作为课程开展的支撑,逐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研究,从而拓展学生眼界,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悟,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注重情景教学。
利用多媒体、录音机、幻灯机等现代教学手段教学,目前在许多高校已成为普遍,但存在着不少弊端。
老师为了便于讲课,将课件制作如同教学讲义一般,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即是学生做笔记容易,所需记内容一目了然,老师也可以将其作为下学期再用。
但缺点也很明显,学生在一成不变的课件中学习极其容易“走神”,将学习变成了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学习效果不理想,而老师如未能及时更新课件则容易流于程序,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的优势作用。
其实,文学与影视、戏剧等学科是密不可分的,文学与艺术本是一家。
如果在教学中将文学与影视艺术鉴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影视生动、形象、时尚等优势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将文学课与组织学生结合课程内容编演小话剧,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用语言、肢体、道具、音乐等重现课程中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能真正实现文学教学的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的结合。
况且,影视、戏剧与文学的关系从创作理念、对社会生活的叙事与表达、意识形态功能以及批评方式的建构上都与文学唇齿相依。
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来源于文学的经典作品,能过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可以使经典流传更广,因此,如果将影视纳入文学教学,在文学教学中穿插由教师指导,学生自编自演的精彩剧情片段的教学尝试,通过音像、色彩、演员的神态等,可以使文学更加生动形象,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既可以避免学生的“审美疲劳”,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拓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科知识。
课外阅读不仅包括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也包括当下的热门文学以及影视精品以及文学理论知识。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希望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为他们开出一些必读书目、参考书目,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书目。
此举可在开学之初就进行,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有效地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
也有教师是课上到哪里,即将讲到那个作家作品提前一点时间让学生作一些课前的阅读,这显然较为被动,最好的办法还是在开学之初将书目一一列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作准备,自行安排好自己的阅读流程。
因此,笔者认为,合理引导学生将课堂听课与课外阅读,教师讲授与自主学习结全起来,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以及拓宽视野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