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无答案)语文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导学案设计 无答案
高一地理 必修2 第二章 第1节 城市空间结构第1课时(编写人: )班别 姓名 学号 第 小组【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交通、经济基础、政治、文化历史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2.运用实例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发展、变化的区位因素。
【重难点】1.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影响区位发展变化。
2.会分析影响一个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
【自主学习】 一、城市概述1.概念⎩⎪⎨⎪⎧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产业:从事① 产业活动职能:一定地域的社会、② 、文化中心2.特点:与乡村相比⎩⎪⎨⎪⎧人口和产业活动③ 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④ 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二、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___ ___关系。
2.城市区位: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 ____的和经济的事物间所构成的_ __关系。
3.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 、 、 、 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由于自然地理过程通常是很缓慢的,因此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是 。
4.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是指 的空间关系。
这些经济事物有 、 、 、 、 、 等。
城市经济地理区位并不是 ,商品农业基地等。
化而形成城市。
政治文化地理因素国家的、等有一定的性特定的行政单元空间(例:深圳)5.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______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河交汇处,或大的________________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
(3)交通运输枢纽处,也会形成较大的城市。
(4)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_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结合我国现代化城市—北上广深及柳州、来宾城市图及教材P.26相关内容,说出城市的概念及特点2. 阅读教材P.26阅读部分知识,简要区分城市、镇以及乡的区别,并从城市职能角度说出城市类型。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2第二章第一讲城市空间结构学案(湘教版).doc
第一讲城市空间结构考纲解读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2.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关理念,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知识导图一、城市二、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分析(1)自然地理区位因素:城市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特点:对城市的影响相对稳定(2)经济地理区位因素: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特点:随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变化(3)政治文化区位因素:国家的政策、外交等特点: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2.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三、城市土地利用四、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类型多样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中心商务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2.城市空间结构(1)西方:有同心圆学说、扇形学说和多核心学说三种理论模式。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在城市用地和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
同时又强调依山就水自由布置。
五、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概念: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等级划分:根据中心地提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2.城镇体系(1)城镇规模大小与数量成反比。
(2)城镇空间分布受制于商业、行政、交通运输因素。
(3)中心地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4)高级中心地比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
(5)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名称 距离 人口规模
前往该地的频率
枣强镇 0km
衡水市 25km
石家庄市 90km
37 000
415 000
875 000
每周一两次 两三个月一次 每年一两次
寻求的服务功能 精品课件
答
1. 大小不同的六边形代表什么? 2. 图示中心地一共有几个级别? 3. 补画完图中没有画完的中心地服务范围。 4. 每一个级别的中心地的个数分别有多少?有什
么规律? 5. 同等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关系是怎样的? 6. 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与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
范围的关系是怎样的?
精品课件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一)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 心 地 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
地方。主要职能是提供货物和服务;较高级别的中心 地辐射影响较低级别的中心地;其等级主要是根据中 心地所提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
服务范围 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
门
槛 某一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
务范围或服务人数。服务人数低于门槛,中心地难以
三、多核心学说
1.大城市并非依托单一 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 区、批发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和郊区,以 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 等多种功能区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中心地理论
1:中心商务区 3:低级住宅区 5:商业住宅区 7:公共设施
2.城市的多核心构成城
市众多的生长点,交通
区位最好的地域可形成
精品课件
深圳
一、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2.1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一课时)教案新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2)了解社会、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3)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城市区位分布的主要因素。
2、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3、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通过对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明白“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城市区位分析教学难点:城市的区位分析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同学回答:喜欢。
我们都梦想游走在世界各地,那样就会看到不同的人文景观。
比如:(展示幻灯片)有时会看到纽约、北京等大都市,有时会看到充满田园风光的乡村、小镇。
但是,今天我们生活在城市里,那我们这节课一起来了解一下《城市空间结构》吧。
请同学们阅读26页前两段文字,找出以下概念,并加以理解。
一、了解几个概念1、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乡村: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教师提出设问:城乡间最基本的差别是什么?学生回答:产业活动不同。
3、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
4、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影响城市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二、城市区位分析(一)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位置的影响。
设置案例来进行活动。
2019【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1《城市空间结构(1)》示范教案
精品地理教辅资料2019.5第二章城市与环境本章规划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的产物,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共同潮流。
城市出现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城市的形成又时刻不停地改变着地理环境。
城市虽然面积不大,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本章教材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研究城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根本目的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发展、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
城市是个可以从多角度研究的对象,其中城市的空间问题和环境问题是地理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城市的功能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为此,课程标准及教材选择了以下内容: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及服务功能、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城市化影响下的地理环境。
本章内容不仅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近年来高考关注的热点内容,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多进行城市问题调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各项基本技能。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从容说课本节教材内容较多、容量大,主要包括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等内容。
“城市区位分析”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可通过一些实例,如纽约、重庆、武汉等典型城市,重点分析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教材设计了阅读材料和活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读图分析,最后归纳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关于“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教学中要使学生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会运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可采用个案分析法,找典型的、具体的城市,说出其有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征。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几种广为承认的理论,其中以“中心地理论”最为典型,教学中可通过读图、实地调查等方式,理解中心地理论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1 城市空间结构5-湘教版
普通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的概念与特点。
2.理解区位的含义。
3.学会分析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区位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
2.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学习城市的自然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二、教材分析:重点:影响城市的自然区位因素难点:区位的含义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室PPT演示。
四、教学过程:导课:【课前思考:】我国当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是什么?为什么?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概况:【自主学习:】阅读P26的第一段和阅读,了解:1、城市及其特点?2、城市的分类?【思考:】为什么包头会形成一个特大城市?二、城市区位分析:【自主学习:】阅读P26-27,理解:1、什么是区位?2、城市区位包括哪些方面?区位:某事物所在的位置(在哪儿?)它与周边事物的空间关系(为什么在这儿?)区位因素:自然:地形、河湖、气候等社会经济:交通、工矿、科技、农业基础、宗教等(一)自然区位:【合作探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P27活动1。
【思考:】世界城市密集区有什么相同的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
自然地理区位因素:地形: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利于交通热带高原:凉爽气候:中低纬度的沿海河湖:水源充足【思考:】1.河湖对城市形成和发展除了能够提供水源外,还有哪些意义?2.所有临近水源的位置都能形成城市吗?重庆、武汉: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上海、广州:河流入海口:河海联运伦敦:过河点:渡口、码头赣州:水运的起(终)点【自主探究:】完成P27活动2。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2-1-1城市空间结构
[合作探究] 读下图,探究城市的区位因素。
(1)读图一,指出世界城市群的分布特点,并探究其共同的自 然原因。
提示:北半球中低纬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2)城市往往选址于河流沿岸附近,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河流可以为城市提供水源和便利的水运。
(3)我国特大城市在三级阶梯上的分布有何不同?分析其原
(1) 造 成 台 湾 岛 东 西 部 城 市 密 度 差 异 最 主 要 的 区 位 因 素 是 ( B)
A.气候 B.地形 C.资源 D.军事 (2)图中城市共同的区位因素是( C ) A.平原地形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铁路沿线 D.濒临海洋 解析:第(1)题,据图可以判断出地形差异是造成台湾岛东西 部城市密度差异的最主要因素。第(2)题,图中城市均布局在铁路 线附近,交通便利。
[自主学习]
2.城市区位分析 (1)城市区位: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 间所构成的 空间 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 ①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相对稳定。
②经济地理区位是变化的。
(3)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 ①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 多 。 ② 沿河、沿湖、沿海 地区城镇较多。 ③在 交通运输枢纽 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④在历史文化圣地、时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第1课时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第1课时 第1课时
城城市市区区提位位示分分析析:城城政市市土土治地地利利因用用素的影响较大。
第1课时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第1课时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第1课时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5)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是一成不变的吗?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第1课时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老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1课时城市区位因素分析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本节课的内容是分析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因素,从课程内容来看,是一节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课程设置应当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学应为学生“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与生存能力。
”,并“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
本节课以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案例,为学生提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地理课程。
此外,结合课堂教学六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理解自然因素在城市形成初期所发挥的作用,及社会经济因素在城市后期发展中的意义。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II中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第一节。
本章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和城市化等内容。
从教材来看,本节知识在连接上下节的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下接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人口在某地一定规模集聚形成了城市,涉及到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因素分析的内容,从而引出了认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探究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及原因等内容。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和服务中心。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城市的区位,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三部分内容,其中城市的区位既是重点,也是基础。
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习和理解下面的内容。
城市是人类聚落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舞台,既与前一章紧密联系,又对后面的学习起着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阐述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和交通、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这也是本节的核心知识。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第2册 第二章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模块 导航
04
题型斩
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土地利用与功能区的形成
城市功能区判读、城市空间结构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城市等级的变化
05
高考遇
城市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
城市地租的影响因素
城市等级与服务体系
06
巩固练
方法诀
例1 (云南昆明2021高一期中)如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空间发展方向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考虑,图中甲、乙、丙三地分别是( ) A.商贸区、轻工业区、重工业区 B.轻工业区、商贸区、重工业区 C.重工业区、商贸区、轻工业区 D.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商贸区 (2)图中住宅区的区位优势是( ) A.土地价格低 B.对外交通便利 C.环境条件优越 D.位于中心城区
题型斩
题型4 城市空间结构 例4 读某城镇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B.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2)若乙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 ) A.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 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C.视野开阔,俯瞰全城 D.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 (3)该城市地域结构的模式属于( )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分散模式
题型6 城市等级的变化
例6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区域城市等级分为五级
B.南京的服务范围与无锡相同
C.中等城市的数量最多
D.杭州包含宁波所有的服务功能
(2)下列关于上海市城市等级提升的原因,叙述合理的是( )
高中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湘教版必修2
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习目标:1、阅读有关城市地图,说出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并归纳其空间结构特征。
2、结合实例,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旧知回想:1、城市形态是指每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的有着特定的外部。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在平原地区形成发展的城市形态,如呈团块状的城市形态;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往往形成发展的城市形态,如沿河谷分布的条带状城市、城市由几片组成的组团状城市等。
此外,城市形态的形成还与交通、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有关。
新课学习: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探究学习:根据所出示的图片,说出城市中主要有哪些功能区?各个功能区分别有什么特点?不同的功能区是怎样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有、、。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在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和。
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主要为或分布。
中心商务区既是的中心,又是的中心。
中心商务区只存在于有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而形成的。
工业企业需要寻求靠近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列表比较三种最基本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活动:阅读课本21页,用简图绘出香港各功能区的分布图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1、什么是城市的空间结构:在城市中,,也叫做。
2、不同的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的。
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
3、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原因。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
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和两个方面。
4、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和的。
活动:阅读课本22页“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图”,并绘制简单模式图,说出香港城市空间结构属于哪种?探究2:读图思考,完成下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因素对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经济因素,还有哪些因素对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形成有着较重要的影响呢?一、单选题1、关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不论大小都有明显的分区B.城市不同的功能区之间往往有明显的界线C.各功能区的职能并不单一,往往兼有其他功能D.各功能区的形成主要受政府政策的影响2、直接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有(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交通运输的通达性③种族、民族与宗教团体④收人与知名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关于城市地租高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工业用地的地租最高B.距市中心越远的地方地租一定越低C.道路交会处地租最高D.在道路交会处形成地租次高峰4、根据付租能力,城市的各种功能区由市中心到郊区依次为(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B.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5、美国西部城市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的唐人街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历史因素B.经济因素C.行政因素D.社会因素6、有关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1)在现实生活中,所有城市都是按一定模式分布和组合形成的(2)城市地域结构只有多核心、同心圆和扇形三种模式(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是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分布与组合形成的(4)城市地域结构有多种模式A.(1)(3)B.(3)(4)C.(2)(4)D.(1)(2)二、综合题读“种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A为区,对应地租水平(字母)线,原因是。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第二章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无答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无答案)学习过程:一.城市区位分析(一)城市与乡村差别1.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经济、文化中心。
2.乡村:主要从事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城市与乡村差别:城市具有密集、生产效益和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二)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与城市区位(1)区位是指与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填表区位因素影响的变化举例分析区位因素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政治地理区位问题探究:认真阅读同步导练40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自然地理因素的角度分析,世界上大多城镇的分布有什么特点?②图中A、B、C三个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③总结: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A.人口密集地区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
B.沿河、、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交汇处,或大河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C.在枢纽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D.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地、大规模的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练习:完成教材28页活动题。
二、城市土地利用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及、交通用地和、和水面。
练习:阅读同步导练41页城市用地及特点,完成教材30页活动题。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1.功能区的形成:城市功能区是城市中具有一定功能的土地利用区域,其形成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发生空间竞争的结果。
2.三大功能区的比较形态特征位置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问题探究:①中心商务区(CBD)的主要职能是什么?②你所在城市中除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外还存在其他功能区吗?③学校所在区域属于什么功能区?3.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空间结构就是城市功能区的(2)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以下三种(3)总结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教案湘教版必修2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区位这个概念,了解自然、经济、社会、政治区位对城市的影响;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市政服务用地分布特点。
3·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关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2·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地理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4·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
【教学重点】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2·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的功能分区4·中心地理论【教学难点】1·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对城市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2·影响城市的功能分区的因素。
3·中心地理论。
【教学准备】1·自制PPT课件2·收集本地城市用地资料【教学方法】图示法、案例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引入]人口和产业在集聚到一定规模之后,就形成了城市。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1课时学案湘教版必修2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1课时城市区位分析与城市土地利用[学习目标定位] 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散布特征。
一、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①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指城市与外部②自然的、社会的和③经济的事物之间所组成的空间关系。
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具体因素山脉、④河流、湖泊、⑤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⑥铁路、公路、⑦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经济事物特点对城市的影响相对⑧稳定随⑨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⑩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理想区位在临近⑪河流、⑫湖泊、海洋的地方,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⑬绿洲,有利于形成城市;在⑭干流与支流汇合处,在大河入海处,在优良的⑮海港和⑯河港附近,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邻近矿产资源地,有利于形成⑰工矿城市。
邻近港口或边境,有利于形成口岸城市。
邻近多条铁路,尤其是铁路交会处,有利于形成⑱铁路枢纽城市(1)⑲人口密集地域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⑳沿河、沿湖、○21沿海地域城镇较多。
(3)○22交通运输枢纽处,常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23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思维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城市为何集中散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域。
答案从地形上看,日本山地多,平地少,平原主要散布在沿海地域;从气候上看,太平洋沿岸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日本国内资源缺乏,市场狭小,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很强,同时又是一个多港湾的岛国,将城市布局在沿海,便于原料、燃料的入口和产品的出口。
二、城市土地利用26自然含义:指在城市○24形成和○25发展进程中,人们把土地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按照其○属性和○27经济属性加以改造、利用和保护的全进程。
探讨点一城市区位分析探讨活动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A、B、C、D、E五个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是哪些城市,为何?(2)A、C、D三个城市兴起的一路原因是什么?(3)试分析增进A城市发展和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别离是什么?(4)试分析E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2.1 《城市空间结构》 学案设计
高一地理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年月日自学测评(10分钟完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分)读欧洲西部某城市地域结构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该城市的说法,错误的是()A. 该城市兴起的主导因素是河流B. 甲区域为高级住宅区C. 交通是乙、丁两区共同的区位因素D. 火车站与汽车站不宜集中布局2.该市高速公路的开通,最先影响其()A.城市等级B. 服务范围C. 产业结构D. 行政范围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职能、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完成下列问题。
不同的城市职能具有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巴西利亚有多个钢铁工业区②纽约金融区规模大③三亚旅游风景区占地比重大④上海有众多商业区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4.大连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沿海城市,哈大铁路线的终点。
其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A.从中心城区向外均匀扩展B.沿铁路线狭长分布C. 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D. 沿海岸线绵延分布图是“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此图反映的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A.与交通要道交叉的距离B. 与市中心的距离C. 土地面积的大小D. 建筑物和设施条件6.如果仅考虑图示因素,城市地域结构应是()A.扇形结构B.混合结构C. 多核心结构D. 同心圆结构读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题。
7.图示城市空间结构属于A.同心圆模式B. 扇形模式C. 多核心模式D. 田园城市模式8.若要建设一处高级住宅区,应选址在A.bB. cB.d D. e下图为“沿海某城市空间布局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9.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是( )A.同心圆模式B. 扇形模式C. 多核心模式D. 田园城市模式10.图中P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A.商业区B. 住宅区C. 工业区D. 休闲区1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B. 社会因素B.经济因素 D. 技术因素读“株洲市略图”,回答下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课时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2 第二章第1节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编写人:罗红淋 )班别姓名学号第小组【学习目标】1.举例生活实例,说出城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2.比较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区位特点和其他特征,明确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重难点】分析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区位特点和其他特征,明确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自主学习】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把土地作为,根据其和加以改造、利用和保护的全过程。
城市土地利用可以反映出的基本形态和的地域差异。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_________用地、 ___用地、政府机关用地、 ____用地、休憩及 ____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同一种经济活动对城市区位的需求是相同的→在同一空间集聚→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休憩区、行政区、文化区等等)3.功能分区的特点(1)基本功能区有区、区、区;(2)功能区之间明显界限,呈混合状态。
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的用地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原因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最大限度地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向发展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1. 我国的土地是如何分类的?(P.29阅读)2. 什么是城市土地利用?它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 (P.29活动)3.结合课件图片,判断其属于哪种城市用地?4.说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基础探究1.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很多,自工业化以来,经济因素对其影响显著,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3.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
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
并理解中心地理论。
5.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
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
教学重点
1.
2.
3.
4.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2.中心地理论。
学习过程:
一.城市区位分析
(一)城市与乡村差别
1.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经济、文化中心。
2.乡村:主要从事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城市与乡村差别:城市具有密集、生产效益和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二)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与城市区位
(1)区位是指与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填表
问题探究:
认真阅读同步导练40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自然地理因素的角度分析,世界上大多城镇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②图中A、B、C三个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
③总结: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A.人口密集地区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
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
B.沿河、、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交汇处,或大河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C.在枢纽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D.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地、大规模的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练习:完成教材28页活动题。
二、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及、交通用地和、和水面。
练习:阅读同步导练41页城市用地及特点,完成教材30页活动题。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功能区的形成:城市功能区是城市中具有一定功能的土地利用区域,其形成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发生空间竞争的结果。
2.三大功能区的比较
问题探究:
①中心商务区(CBD)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②你所在城市中除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外还存在其他功能区吗?
③学校所在区域属于什么功能区?
3.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空间结构就是城市功能区的
(2)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以下三种
(3)总结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练习:阅读教材32-33页内容,并结合同步导练41页城市空间结构学说相关内容,简练概括三种城市结构模式的特点。
四.中心地理论
1、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率先提出的,是研究城市和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该理论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关系,并采用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2、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重叠,可将中心地圆周体转换为体系。
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为核心的形。
3、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相距,但六边形数目;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相距,但六边形数目。
问题探究:
1、读左图,回答问题Array 1)、图中共有多少级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
2)、在各级中心地形成的具有等级关系的空间结构
体系中,中心地的等级与数量间是什么关系?
3)、中心地的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呈什么关系?
()
A.住宅 B.商业 C.工业 D.文娱
3.市商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商业区占城市用地面积比重较大,大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B.商业区的经济活动繁忙程度仅次于工业区
C.影响商业区的营业额的直接原因是交通的便捷性
D.中心商务区的高层建筑中,其中,低层主要是商业活动场所
4.下列关于城市地域形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城市的形态有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
B.团块状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例如兰州
C.集中式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并节省市政建设和投资
D.条带式可以使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5.在平原地区,城市的地域形态一般为()
A.团块状 B.组团状 C.条带状
6.下列地区,城市地域形态主要以条带式为主的是:()
A.华北平原 B.成都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兰新铁路沿线
7.从城市形态上看,与下图西宁市同属一类的是()
A.成都 B.合肥 C.兰州 D.重庆
8.城市工业区不断向市外移动是为了()
①靠近交通干道②拓展城市范围③降低生产成本④保护城市环境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在该城市市中心附近也会出现住宅,原因是()
A.在市中心,住宅的付租水平最高 B.住宅首先选择交通便捷,最繁华的地段C.市中心某些地段远离公路,交通不便 D.在市中心地理位置好,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10.下列工业区(阴影部分)与住宅区(空白部分)布局不合理的是
盛行风向
11.美国许多大城市出现唐人街,这是因为
A 收入不同
B 知名度不同
C 宗教团体占优势
D 华人影响较大
12.分散式城市布局的原因不包括
A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B 受矿产资源的分布影响
C 城市规模太小
D 交通干道的阻隔
13.商业区靠近市中心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A.市中心的地租最高 B.市中心环境较好
C.市中心交通最便利,便于商业职员上、下班
D.市中心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群体
14.城市内部职能分区中,一般来地价最高的是()
A成片住宅区 B 中心商务区 C 大型绿地区 D 招商引资的工业小区
15.有关城市功能区的正确叙述是
A 每种功能区以一种功能为主,无其他功能
B 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成了功能区
C 一个城市通常只有一个工业区
D 商业区的区位需求是要有便捷的交通
16.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城市的人口规模
B、城市经济规模
C、城市用地规模
D、城市地域位置
17.下列因素中,能影响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是()
①、资源②、交通③、位置④、气候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城市的服务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
B、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固定的
C、城市的服务范围是不固定的
D、任何城市都有其一定的服务范围
19.下列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
A、广州
B、中山
C、东莞
D、汕头
20.在一个区域中,高级别城市与低级别城市相比()
A、服务范围大
B、彼此距离较近
C、数目多
D、提供服务级别低
21.大中城市比一般县城多出的职能机构有()
A、政府机关
B、医院
C、汽车站
D、高等学校
二.综合题:
1.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表示商业支付地租能力的线段是表
示工业支付地租能力的线段是
(2)图中表示住宅的是区 ,表示工业的是区
(3由上图可知,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的影响最大,对的影响次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