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湘教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空间结构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空间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74df8ee87101f69e3195be.png)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2.了解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3.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2.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境的影响又是什么呢?我们下面一起学习,首先进入我们第1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容。
【承转】:5分钟师:我们今天先学习两个小节的内容,城市区位分析和城市土地利用,来看这两个小节的学习目标定位。
师:要了解城市的区位,我们先来看以下这几个概念。
什么是区位?什么是城市区位?城市区位的主要类型有哪些?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承转】10分钟师:我们先来看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什么是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以及气候条件等自然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
那么城市和自然地理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有好有坏,那么,究竟怎样的自然地理事物对城市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呢?(从地形,气候,水源等方面举例讲解)(经济地理区位和政治文化地理区位也通过举例讲解的方式向学生说明)【承转】14分钟师:好,学习这些,那么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举例说明)生:做好相应笔记。
师:我们了解了城市的各个地理区位,以及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那我们要来看一下我们在城市选址的时候我们该怎么选。
其实这个很简单,就是反向过来思考我们地理区位的问题。
怎么样的地理区位对这个城市的发展是有好处的,那我们就选它。
好具体有哪些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下。
【承转】3分钟师:好,第1小节的内容就暂时上到这里,课后同学们也要进行及时的复习,我们现在来看第二小节,城市的土地利用。
湘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350d3fa6bd97f192379e93e.png)
1.学生根据提示内容分析思考?
2.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通过猜谜和提供学生熟悉的图片,启发学生回忆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求实精神。
讲
授
新
课
自然地理区位和人文地理区位
1.展示课件(3):分组讨论的内容和具体要求。
2.学生在小组报告的同时依次展示课件(4)西安的城市的区位;课件(5)河流与城市区位;课件(6)克拉玛依的城市区位;课件(7)深圳
3.培养学生拓展知识的水平。
讲
授
新
课
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
1.展示课件(8):中国城市分布图、中国人口分布图
2.展示课件(9):相关洛阳、桂林、张家界、泰安的图片。
1.学生看图,讨论分析总结城市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
2.将讨论结果实行交流。
1.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分析归纳问题的水平。
2.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水平。
课
堂
拓
展
1.展示课件(10): 世界城市分布图。
设问: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对其进行区位分析。
2.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1.学生根据要求写分析报告并交流
2.学生用2分钟时间谈本节课的收获。
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
后
提
高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城市,对其进行区位分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写一篇分析报告。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2.了解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3.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b2963eb52acfc789ebc9b6.png)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1课时城市的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1.联系所在城市的功能区分布,理解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的类型及特点。
2. 逐步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区
自主学习: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由于经济原因,住宅区开始呈现高级与低级的分化,试填写下表:
◆我行我show —试做城市规划师
下图是“某城市规划简图”,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
假设你是城市规划师,以小组为单位,规划出你们认为的该城市常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
◆牛刀小试
右图为“地中海某城市示意图”
1.图中甲、乙、丙三地依次对应的城市功能区是()
A. 工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 低级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 绿化区、商业区、住宅区
D.高级住宅区、商业区、仓储批发区
2.图中戊地拟建大型疗养中心,最不利的条件是()
A. 离城市远
B. 山区多灾害
C. 近湖泊,湿度大
D.交通不便。
高一 必修二 湘教版 第二章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教案设计
![高一 必修二 湘教版 第二章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2f658808bd63186bcebbc7c.png)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教案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3.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学会分析城市分区及其土地利用情况的方法。
2.利用个案分析,归纳城市功能分区划分依据和研究过程。
3.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中心地”理论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节,明确城市区位选择、城市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功能分区。
4.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教学难点:1.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2.中心地理论。
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1课时人类聚居地形式:城市和乡村城市:从事非农业活动得到的居民聚居地,所以,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特点:与乡村相比它具有人口、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第一部分:城市区位分析设定某一学生为城市市长自己愿意在哪儿建城市。
区位的概念:某一事物和其周围的一切环境(即自然和经济社会)的空间关系。
活动核心:城镇空间布局特点:1、人流和物流集聚部位易形成较大城市2、沿江、沿河、盐湖、沿海;河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处易形成较大城市3、交通运输枢纽处易形成较大城市4、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商品集散地、边境口岸易形成较大城市第二部分:城市土地利用设定某一学生为城市市长自己对城市土地利用分配。
城市用地分类: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地、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水面、绿化带等。
国家土地分类系统第三部分: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区可划分: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空间结构》word教案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空间结构》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c72e6da8956bec0975e36b.png)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 2.1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2.了解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3.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4.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2.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教学重点]城市区位分析和城市的空间结构[教学难点]城市的区位分析和中心地理论[教学媒体与教具]案例分析法[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板书】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区位分析【阅读分析】问题:城市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方面有何特点?【点拨】【承转】组织学生讨论描述长沙市的区位,概括得出“区位”的含义和城市区位所包括的三大方面。
【活动】教材P27活动1,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各自然要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活动】通过活动2,分析经济地理要素对城市位置的影响。
【探究活动】P28活动:让学生分析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原因,总结出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小结】城市区位因素【思考】读“我国城市分布图”,讨论、总结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并说明该特点的形成是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板书】二、城市土地利用【活动】读教材p30 插图“大、中、小三类城市的土地利用”,说出城市土地的主要类型。
【归纳总结】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第二课时【新课导入】投影展示长沙市城市土地利用图,引入新课。
高中地理《2.1城市空间结构》教案 湘教版-湘教版高一全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2.1城市空间结构》教案 湘教版-湘教版高一全册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4085e96c175f0e7dd137c0.png)
《2.1 城市空间结构》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本节课是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开篇之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城市个体的功能分区和内部空间结构,从而为后面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的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与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并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3、学情分析学生的学情是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比较陌生,他们所熟悉的只有县城。
对县城也只有感性认识,但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望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城市。
4、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2)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1、教法选择: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学案导学法。
2、学法指导:调查研究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是把城市看做一个点,从宏观的角度上去了解了城市的区位因素,本节课将走入城市的内部,从微观的角度来剖析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播放焦作宣传片视频,通过观看录像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都调动起来。
激发学生学生兴趣。
板书: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合作学习,探究新课】(展示焦作规划图)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板书)活动1:读图思考,提出问题。
(展示焦作规划图)1、找一找:焦作规划图中不同颜色分别代表哪种土地利用类型?2、说一说:相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会形成什么现象?3、想一想:功能区间有没有明显的界限?通过读图思考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联系乡土地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以及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城市的空间结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城市的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038d4579770bf78a6429542e.png)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以及区位特征。
3.运用实际资料分析城市功能区的成因。
4.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学习法。
2.读图分析法。
3.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及其成因,【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观看图片,设问:城市的内部结构是复杂、无序的吗?引出概念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中各功能区有规律地分布和组合。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阅读教材P24~25思考如下问题:1、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2、城市中主要有哪些功能区?它们分别是怎样形成的?不同的功能区之间的界线有何特点?3、各个功能区有什么特点?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功能区的特点:(1)区域内呈现连片分布(2)各功能区间无明确界线(3)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读图观察活动:投影的图片是在天津市拍摄的,图片中的城区都有哪些主要功能?在自己收集城市空间图上填写各功能区的位置,归纳其分布特点:城市功能分区形态特征[来源:Z。
xx。
]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来源:学科网ZXXK]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来源:学,科,网Z,X,X,K]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来源:学科网]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来源:Z.xx.][来源:学科网]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结合图片,比较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项目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建筑质量面积大,质量高,有些是独立庭院面积小,质量低,拥挤密集位置多在城市外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多在内城,多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公共设施完善,生活方便缺乏,生活不便环境质量优美较差补充: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又称中心商业区、中央商务区(简称CBD),最初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意为商业汇聚之地。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地理2.1《城市空间结构知识探讨》教案湘教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地理2.1《城市空间结构知识探讨》教案湘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fa07b78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d4.png)
(3)游戏:设计“城市发展”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城市发展的过程,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4)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完成城市空间结构研究项目,包括项目立项、资料收集、分析研究、成果展示等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城市空间结构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城市空间结构。
3.人地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4.地理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
5.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从图表、数据等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城市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例如,城市的形成往往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2.选取两个不同类型的城市(如集中式和分散式城市),比较它们的空間结构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说明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4.根据案例分析,阐述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以你所熟悉的城市为例,分析其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城市空间结构》教案2(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城市空间结构》教案2(湘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8881ee9e6bd97f192379e90b.png)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德育目标: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教学重点】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教学用具】多媒体、基本教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景·问题·感悟]济南市在顺和街、经一路、纬六路、经七路围合地区内建设中心商务区;在泉城路、经四路东段、西市场商业集中地区形成市级商业中心;在段店、八里桥、金牛、泺口、大桥、七里堡、窑头、七贤、英雄山南部等地建设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结合居住用地规划,建设社区级商业服务中心。
住宅建设按照旧区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成市总体布局,将联系紧密、布局集中的居住用地组合成片,形成29个居住生活区。
工业用地由王舍人、贤文等8个工业区和美里湖、济文路等11个工业街区以及若干分散的工业点组成。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5b2479259eef8c75ebfb365.png)
第一课时,城市区位分析。由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开始讲解,由生活实际出发,不断深入,不同等级的城市(辛集、石家庄、北京)都是如何形成的通过三个案例得出城市区位的影响因素,举一反三,列举区位因素相同的其他城市、雄安新区的区位条件。
地形、河流、行政、交通运输等因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由土地利用开始,每种土地利用类型具有对应的城市功能,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集聚形成城市功能区。读大、中、小三类城市土地利用了解城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功能区的分布特点,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讲解做铺垫。城市空间结构,读图,结合阅读材料思考西方三种模式的主要形态与形成原因。
总结提升
P9 交通与城市区位
沿江、沿海、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多形成城市轴线。
在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有所不同。
如:铁路枢纽:株洲、石家庄、郑州;京杭大运河:扬州、济宁
P10 京杭大运河与株洲
板书 石家庄:交通枢纽
承转
P11城市类型
2012年,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57个,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85个,县级市368个。从职能看,城市可分为(全国、地区性)中心城市、工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旅游城市、边境口岸城市等类型。
小结
通过中心地理论的学习,我们知道一定区域内,城镇为乡村的中心地。理想状态下每个城镇的服务范围为六边形。城镇按照服务职能和范围的不同,分为不同等级。高等级的城镇服务范围广并包括低级城镇的服务范围、服务种类多、彼此间距离远,总量少。。
2.1城市空间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地理必修二
![2.1城市空间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地理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713b2f6a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e.png)
4.针对一个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几道题目:
1.根据地图,指出我国某城市的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功能区。
1.重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沟通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评价学生对城市空间结构知识的掌握程度。
c)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提高。
4.教学拓展:
a)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如城中村改造、城市交通拥堵等,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思考题: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反思性文章:
a)城市空间结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b)你认为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如何平衡不同功能区的需求?
c)针对本节课所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知识,你认为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中,如何改进?
(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b)新课学习:介绍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土地利用、交通等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f93f34bb68a98271fefa41.png)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将是第二章学习的主要内容。首先看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外部形态
(转承)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具有它的外部轮廓,比如中国就像一只大公鸡。每个城市也有它的外部轮廓,这就是城市的外部形态。
1.概念
课本24页: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设问:组成城市的要素有哪些?
可以看出,组成城市的要素有很多,大家思考一下构成城市的各要素是杂乱无章堆砌在一起吗?
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形成城市功能区
课本25页:城市中不同的功能区有规律地结合,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也称城市的地域结构)
展示图片: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讲评过程中补充图片:
中心商务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强调:(1)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2)某一功能区以某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但也兼有其他土地利用类型
总结:世界上大多数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因此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是城市最常见的功能区,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四个功能区。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相连
工业区
城市外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
1.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2.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趋向沿交通干线布局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过渡)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功能区位置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对于经济因素要求我们读图分析其是怎样产生影响的。而其他三个因素要求我们会举例即可。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空间结构课程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空间结构课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4c10d46bb4cf7ec4bfed070.png)
湘教版高二必修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教案设计2.1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城市的形成,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能够判断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⑵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⑶理解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⑷理解中心地理论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对不同城市区位的分析了解城市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通过分析得出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⑵通过利用城市地图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而得出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原因⑶通过讲授法学习中心地理论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⑵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实例分宜某一城市的形成原因,区位条件;根据城市地图能够分析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2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中心地理论原理教学方式: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人口和产业在集聚到一定规模之后便形成了城市。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种“美好”不是天然出现的,它需要从人的层面、城市层面、环境层面共同努力,那么城市如何才能使生活更美好呢?怎样让我们的地球成为所有人和谐生活的美好家园。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第二章的内容城市与环境。
【活动】:展示河北省石家庄市城市图片。
石家庄市正在进行三年大变样工程,可以说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我市共计有近一千万人口,是河北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那么由此大家能否概括出城市的概念。
【教师总结】:城市首先聚落,是居民聚居地,人口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并且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
所以城市的定义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我们把与城市相对应的聚落形态称为农村,那么与城市相比,城市具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回答),那么为什么有些地方能够成为城市,有些地方却相对形成农村呢?这就和区位有关共3页第1页【讲述】:区位顾名思义,是一个空间范畴的词,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空间关系。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2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23f380d519e8b8f67c1cb9b6.png)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析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
所谓“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2.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学习认识自己生活的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教学重难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原因【教学步骤】一、城市功能区的处理1、读课本中北京城市图片,让同学们找出有哪些功能区?2、展示“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归纳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
3、观察图中有“混合土地利用带”,补充说明: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举例(可由同学们主动回答,联系家乡实际):石岛的商业区在哪里?工业园区在哪里?文化区在哪里?文化区之间还有住宅区!4、引申:石岛商业区的一般特点:人?车?(人多,车多)工业园区在东北方的分布合理不合理?(初步引导学生考虑交通、风向、地价等因素,为下一单元工业打基础。
)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的处理1、观察“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找到商业区,查看其位置在城市的哪个位置?(基本位于市中心)结合石岛商业区的特点:人多,车多,实际上就是:市场广阔和交通便利。
遵循中心地理论中的: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的原则。
(联系前知)2、读教材图2-3-6“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回答下列问题,完成表格。
(1)图中三条直线形状特点有何不同?它们反映的内涵分别是什么?(2)城市中各功能区的最佳区位和区位选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总结:城市各部位地租是不同的,往往付租能力决定了该地区土地的利用方式,而大多数城市的内部结构与上面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城市空间结构-湘教版必修二教案
![城市空间结构-湘教版必修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32023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6.png)
城市空间结构-湘教版必修二教案一、知识背景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城市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湘教版必修二中,城市空间结构是地理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学生需要在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城市发展的规律,掌握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义和特征。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规划的关系。
3.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城市空间结构类型的优劣。
4.能够运用城市空间结构知识分析实际案例。
三、教学内容1.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义和范围。
2.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和类型。
3.城市空间结构类型的优缺点分析。
4.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
5.分析和评价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6.运用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分析实际案例。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义和特点,采用讲解的方式,说明各种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不同城市空间结构类型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优缺点,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分析不同城市的空间结构类型,并进行相互比较和评价,以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4.视频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带领学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城市的空间结构,并比较其优缺点,以此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讨论为了引发学生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兴趣和思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导入讨论:1.你周围的城市空间结构是怎样的?2.你喜欢怎样的城市空间结构类型?3.你觉得城市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和发展性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二步:理论讲解1.讲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义和范围。
2.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和类型,并说明各种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影响。
3.探讨不同城市空间结构类型的优缺点。
第三步:案例分析通过对不同城市空间结构类型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其优缺点和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可以选取本地或者其他城市的案例,通过图片、地图和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分析和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湘教版)
一、课标导读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理解不同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影响;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论。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城市空间结构的成因;尝试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释生活中的地理事象;初步学会不同图像的判读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情境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环境探究分析,增强学生爱家乡的自豪感,进而形成关爱居住城市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城市地域功能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难点:城市地域功能结构及成因。
四、动态课堂
主题一:聚焦生活
[研究性课题]
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济南市功能分区进行实际调
查研究,完成研究性课题。
1.学生分组
原则:根据学生个人兴趣自愿报名、自由组合。
调查小组分商业组、购房组、办厂组三个活动小组。
2.制定调查、探究主题
商业组:调查济南重要商业区的分布,画出简图,说明作
图依据及其数据来源;重要商业区分布其中的重要原因分析,说明依据;决策本组从事何种商业经营,如何布局,写出理由。
住宅组:调查济南不同小区的房价,画出简图,说明作图
依据及其数据来源(调查范围以学生实际居住地为中心,可
限定在各小区的新楼盘和二手房中介公司,范围不可太大);
根据简图分析影响房价和购房的因素,说明依据;决策本组
购房标准、购房位置,写出理由。
工业组:调查济南主要工业用地的布局,画出简图,说明
作图依据及其数据来源;重要工业用地的类型划分,说明划
分依据;探究不同工业用地类型分布原因,说明依据;决策本
组办厂类型、如何选址,写出理由,说出发展规划。
设计意图: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一大鲜明特点,新课
标特别注重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能力的培养。
该环节设
计从学生身边熟知的城市环境入手,通过学生自己调查分析,培养其收集整理信息、与他人合作探究能力,同时培养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并极大地调动其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预习导航]
将教材知识问题化并展示学案,要求全体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完成相关问题。
(1)城市的主要功能区有哪些?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一般分布在什么地区?其主要特点有哪些?
(4)西方同心圆学说、扇形学说、多核心学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5)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6)说出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
(7)城市的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其数量和服务范围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是中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是新
课改特别强调的。
该环节将教学前置到课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既培养学生阅读教材
的自学预习习惯,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为新知识的学习
环节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主题二:探究原理
[成果展示]
每组选一个中心发言人、两名助理,将自己调查的济南市各功能区的内容在班内展示交流并开展小组间互评。
[探究深化]
探究一:城市空间结构的成因
1.课件展示:“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市中心距离变化示意图”(如图1),提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探讨该图像判读的基本思路方法。
(2)读图说出三种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随市中心距离的变化规律。
(3)据图分析判断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位置,并简要分析这种布局的好处。
设计意图:图像判读是中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该小节利用“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市中心距离变化示意图”,从培养学生图像判读的思路方法入手,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并有效突破教材难点。
2.利用课件,分别展示各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小组:图①中上海外滩历来是上海商业活动最频繁的
区域,浦东开发过程中将靠近外滩的陆家嘴规划为金融贸易区,主要考虑什么因素?图④中北京市中心是天安门广场,在这里没有像其它城市那样形成中心商务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结论1:历史因素,早期功能区完全改变。
2小组:图②中济南市芙蓉街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是济南著名的商业中心,现在规划的泉城路步行街邻近芙蓉街,主要考虑什么因素?图③中济南市回民小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结论2:历史因素的影响,早期功能区的延续;社会因素中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3小组:图⑤中济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图⑥中一些城市住宅区分化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其成因主要是什么?
结论3:行政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地位和收入差异。
设计意图:该小节利用景观图片,以济南市不同区域城市功能区景观为主,结合其它城市功能区景观,通过层层设问,分析实际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又培养其关注生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
1.课件展示:“六边形中心地等级体系图”(图3),提出
问题,学生思考分析回答。
(1)图中共有几级中心地?
(2)说出图中A、B、C、D四种图例代表的中心地等级大小。
(3)据图说出不同等级中心地数量和服务范围的差异。
(4)下列四种商品销售点应分别在图中A、B、C、D哪个中心地布局?
甲――高档家具乙――珠宝首饰
丙――汽车丁――日用百货
(5)你能分析出各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六边形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吗?
(6)结合济南市的实例,列举与图中A、B、C、D四个等级的中心地相吻合的实例。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组讨论(1)、(2)题,二组讨论(3)、(4)题,三组讨论(5)、(6)题。
一组回答:(1)图中有5级中心地(2)四个中心地等级由高到低的顺序是:A、B、C、D。
二组回答:(3)中心地等级越低其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中心地等级越高,其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4)A――丙;B――乙;C――甲;D――丁。
三组回答:(5)一个中心地六边形服务范围的面积正好是下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面积的3倍(6)答案不惟一,只要合
理即可。
设计意图:同心圆理论、梯度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
理论等,是在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面广泛认可的理论。
但这
些理论本身比较复杂,课程标准也并未将学习的要求定位在
完整掌握上述理论,而是定位在能用上述理论中反映出来的
地理原理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
因此,本小节探
究只是利用“六边形中心地等级体系图”让学生掌握图像
的判读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和教师的适时点拨,理解不
同规模城市(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和数量差异,把复杂的内容
简化处理,较好突破教材难点。
2.展示网上流传的笑话:“济南人说济南有文化,曲阜
人笑了;济南人说济南有千佛山,泰安人笑了;济南人说济南
有大明湖,聊城人笑了;济南人说济南是省会,青岛人笑了。
”设计问题:“很多济南人说,看了这个帖子,感到尴尬,你怎
么认识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甲说:青岛人认为,济南,哦,不就是省会吗。
不过济南确实是发展落后,没办法。
乙说:聊城的东昌湖的确比大明湖大得多。
丙说:济南也不是一无是处啊!济南天然的交通要道,发
展商业不是很好的方向吗?不是有著名的可乐大战吗?这足
以说明,济南是商家必争之地!
丁说:济南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们能比吗?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济南的某项城市服务功能可能
比不上级别更低的城市,但其综合服务功能肯定更强。
设计意图: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并不是呈正比的。
对于
这一点不少学生不易理解,本小节选用网络流传的笑话引导
学生讨论,并不是单纯为激发学生兴趣,而是通过这一实例,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增强其身居济南的自豪感,同时
转化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实际行为。
主题三:质疑寻根
设计探究性课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地理原理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习惯。
[探究性问题设计]
本节课完成后,你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请利用学习的原理,对所居住的环境进一步调查,探究济南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市民身份向政府提出合理化
建议。
设计意图: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书本理论应用在现实
生产和生活中。
该环节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把所学书本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的习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
际的能力;一方面让学生树立争当城市主人、积极为城市发
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