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小石城山记教案
高中语文小石城山记学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小石城山记学案整体探究1.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集中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之形,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句是作者在影射自己,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
作者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
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只有这些山水了。
3.文中句子“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其气之灵”表现在何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石城山和山上的幽景奇石分别象征了什么?这样写有何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柳宗元遭贬的处境;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柳宗元高洁的人格。
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愿望。
局部探究阅读文本第一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黄茅岭而下逾:越过B.其一少.北而东少:稍C.其旁.出堡坞旁:旁边D.其疏数.偃仰数:数目【解析】数:密集。
【答案】 D可推断出“危”的意思,即有“直立”的意思。
2.下列语句不能表现小石城山“风景独特”的一项是( )A.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B.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C.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D.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解析】D项是作者对小石城山不为外人所知的感慨。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讲义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
第1课小石城山记唐风宋韵渔翁①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②宿,晓汲③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④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⑤,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本篇作于永州。
②西岩,大概就是永州的西山。
③汲:取水。
④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⑤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赏析: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
主人公独来独往,突显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哲言睿语作家名句出处柳宗元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驳复仇议》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
《贺赦表》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
《敌戒》共来百粤文身地,独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名人轶事失而复得的“荔子碑”“荔子碑”是过去每年祭祀柳宗元时用的祭歌,摘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柳州罗池庙碑》中的《享神体》,此碑是公元1217年(宋代嘉定十年)刻的,因开头有“荔子”二字,所以叫作“荔子碑”。
由于碑文是韩愈写的绝好文章,又是宋代著名书法家苏东坡写的绝好行书,歌颂的是柳宗元绝好故事,因而叫做“韩诗苏字柳事碑”,又被人们美誉为“三绝碑”。
此碑现巍然耸立于柳侯祠堂内,我们可以看到碑身为断裂合拼而成。
柳州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嘉靖年间,在战乱中,“荔子碑”被毁坏。
后来在筑柳州外城时,有军士捡得半截“荔子碑”,拿来砌城墙,但是每次砌进墙内,城墙就崩塌,后来才发现是“荔子碑”的一部分,在场的人终于醒悟过来,知道拿来砌墙是对柳侯的不敬,受到崩塌的惩罚。
只好把断碑抬回柳侯祠,与残留原处的“荔子碑”拼合在一起,才使这一珍贵的文物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作者名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小石城山记(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小石城山记(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2、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4、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1、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
2、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古往今来,祖国山川的美丽景色,无不成为骚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文人们在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不可避免得要渗入个人的情感、意识或品行,如李白的洒脱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豪放旷达……那么,柳宗元于山水之中,又是寄寓着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城山记》,走进永州的山水,走进柳宗元的情感世界!(板书文题和作者)二、作者作品相关简介:1、对于柳宗元,大家已不陌生了。
而一提到他,很多人都说他是个诗人,这毋庸置疑。
其实,他首先是散文家。
众所周知,柳宗元与韩愈,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散文家。
柳宗元对散文贡献巨大。
在唐中叶,他就与韩愈发起领导了古文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文学主张。
他们主张“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在形式上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务去陈言等。
2、而柳宗元散文最大成就的取得,恰恰就是在他被贬永州之后。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
为了医治心灵的创痛,他经常流连山水,正如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说: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小石城山记 学案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小石城山记学案(时间:40分钟,分值:55分)一、基础巩固(22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一少.北而东少:稍微B.自西山道口径北.北:北面C.神者傥.不宜如是傥:或者D.是二者,余未信.之信:相信解析:选B 北:向北走。
2.下列对课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B.“睥睨”,城上短墙,又称女儿墙。
女儿墙在古代时叫“女墙”,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
C.“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国,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
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狄,北方部族为夷,后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本文指永州。
解析:选D 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益奇而.坚②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其气之灵③良久乃.已④家祭无忘告乃.翁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解析:选D 而: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却。
乃:③才,副词;④你,代词。
4.对下列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投以小石(状语后置)B.其响之激越 (定语后置)C.是二者,余未信之 (宾语前置)D.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宾语前置)解析:选C C项为正常语序。
翻译为:这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2020秋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含解析
2020秋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含解析第1课小石城山记你“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然而“永贞革新"的失败使你被贬南夷,辘辘南行的车轮辗碎了你峨冠博带的梦。
但是,岭南的瘴疫并不能将你击倒,你尽自己微薄之力造福永州百姓。
你打了井、办了学、放了奴婢,在这片蛮荒之地营造出一片绮丽的风景。
你以一带罪之身,化身为绵绵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岭南万物。
在你身后是一个但求无愧于心的灵魂,是祖国边陲的一抹绿意,细雨湿衣看不见,浸润万物显芳华。
(选自百度文库)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美字体赏美文唐代文儒柳宗元在星光灿烂、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柳宗元的诗只留下140余首,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他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代表.其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
”(《新唐书·柳宗元传》)政治途穷,而后文采始得焕发。
柳宗元的好文章大都出在受贬之后.柳宗元以真挚的性情,感之于大自然的奇瑰媚丽,发为旷朗心声。
他对前贤宏文也不迂执一家,而主求“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
被人们推崇备至、千古传诵的“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而其不少的寓言故事,如《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为尽人皆知的古代寓言精品。
柳宗元的文论别出心裁,颇具卓见,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
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
此外,还强调先“立行”再“立言"。
柳宗元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理论有突破性的见解。
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唐代儒、佛、道三教合流已是大势所趋,但还未找到正确的途径。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小石城山记》教案.
1.1《小石城山记》教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四、教学课型:讲读课五、教学课时:2 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回忆所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2、复习有关柳宗元的文学常识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其父柳镇,是一位正直而富学识的中下级官吏;其母卢氏也很有文才。
柳宗元四岁读书,十三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
二十一岁中进士。
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
805 年,唐顺宗李诵即位。
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
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
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
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
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
一代文豪,十年楚客。
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
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
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
这八记有《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母潭记》、《钴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他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
此外,他在愚溪时还写有《游黄溪记》。
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小石城山记)教案之教材梳理
1. 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小石城山记)教案之教材梳理文题解读《永州八记》所写旳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旳山光水色. 本文是作者《永州八记》旳最后一篇。
小石城山,在永州西北边缘地带,山上全是石头,似石城而略小,故名。
这是作者在永州访幽探险发现旳最后一个景点。
至此,作者旳游山过程便告一段落了.“记",是古代旳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旳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尤其在写作山水游记方面,为一代名家,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旳声誉。
著有《河东先生集》。
背景纵览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旳“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旳“八司马事件"。
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唐代旳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柳宗元自元和元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一代文豪,十年楚客。
处于逆境之中旳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旳辉煌时期。
他写诗抒发自己旳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旳黑暗,反映人民旳疾苦。
最为出色旳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旳《永州八记》。
这八记有《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课 小石城山记 学案 含解析
◆1 小石城山记淡之美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
有一种土耳其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
茶则是淡的,尤其是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
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
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
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
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
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
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疲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上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淡字。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1.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赏读:曾子说:“君子爱人依照德的标准,小人爱人则对人姑息纵容。
”2.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赏读: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赏读: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
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三语文高考选修《小石城山记》教案粤教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能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1.合作探究中国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2.培养“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态度。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探究文人被贬的相关课题。
【教学难点】1.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想】《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是他被贬永州时的游记。
作者在描写小石城山土堡、山石、山洞的同时,赞叹天地造化的神奇,更抒发了身世的感慨。
放情山水,寄托情志,借对山水的感慨来浇胸中的块垒是文章的一大特点。
文虽短小,但旨趣深远;既可陶冶性情,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该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也是《唐宋散文选读》(语文选修2)的第一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指导学生进行选修课的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本设计采用“发现(discover)-探究(develop)-表达(describe)”(简称“3D”)的探究学习方式。
文言文教学,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应该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句式的学习,加强文言课文的诵读和翻译,让学生具备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了词语积累、句子翻译、课文诵读的环节。
我们认为,选修课的教学毕竟不同于必修课的教学,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选修课更应当注意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联系学过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在教学方法上,更应该重视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在培养目标方面,选修课更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以,我们将“夯实基础,注重拓展,突出探究,落实人文”作为选修课教学的主要策略。
本设计的思路是,在落实文言词语和翻译重点句子的基础上,从课文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话题(中国古代文人的被贬),然后拓展视野,回忆学过的作品,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被贬文人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从而认识到写作是排遣忧愁、抒发情志的重要工具,也认识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选修《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理解小石城山景观的特点及作者的愤懑情怀;3.品悟融情于景、言志载道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方法:环环相扣的诵读教学法三、教学步骤一读勾疑难:PPT展示永州一带山水风光及石头图片,配上“积石横当其垠”“睥睨之形”“梁欐之形”“嘉树美箭”等文字,之后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认真听读边勾画文章的疑难字词句。
听完录音学生四人小组结合注释互解疑难,教师答疑解难。
堂上巩固训练(注意培养动笔习惯,训练动笔速度)1.检查重点词语的读音。
(播放ppt)每组派一个人上黑板写出答案,其它同学在座位上写。
瑰(guī)横(héng)垠(yín)窥(kuī)睥睨(pìnì)疏数(cù)偃(yǎn)贬谪(zhé)2.落实文言实词,播放PPT,学生动笔练习。
明确:①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②环之可上(盘旋攀登)③及是,愈以为诚有(确实)④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技艺,指美景)⑤其一少北而东(向东)⑥是固劳而无用(实在)二读比流畅:全班分两组(分组方式尽量避免单一僵化,可按组、按性别、按戴眼镜与否或当天有明显区别的特征等)朗读课文,比比哪组读得更流畅,标准为: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
教师对易错易混淆的读音、断句进行指导:1.“其一少北而东”的“少”读“shǎo”,知识链接: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2.“有积石横当其垠”的“当”读“dāng”,知识链接:螳臂当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3.“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的正确断句为“吾疑造物者之有无/ 久矣”;4.“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的正确断句为“以慰/ 夫贤而辱于此者”。
三读理文思:(一)教师有意识地指定一名学生朗诵第一段,学生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1.在作者笔下,小石城山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明确:“奇”。
[板书:奇]2.在文中划出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划完后请学生将自己的课本向后排高高举起,让身后的同学看到自己的笔迹,并大声朗读前排同学划出的句子,第一排读老师出示的幻灯片),并概括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
第一单元1小石城山记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小石城山记
附原文:
小石城山记
(唐)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二选修)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二选修)《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简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很有特色。
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
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教学《小石城山记》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二)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本课为选修2第一课,为第一个单元“唐宋记游散文”的切入点,学好本课,为“唐宋记游散文”的学习阅读作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二、教学目标1.读懂文意,理解小石城山景观的特点。
品悟融情于景、言志载道的艺术风格。
2.利用“激趣--导学--互动--评价”教学环节,运用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进展教学。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学习其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散文写法。
2.难点: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师生一起大声朗读《小石城山记》全文,老师随时正音。
可能会错读的字:垠(yín)睥睨(pì nì)疏数(cù)偃(yn)仰傥(tng)师生再次一起朗读《小石城山记》全文,比较前后效果。
2. 学生再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①请读第一句,说说“有积石横当其垠”中的“横”字能否改成“立”,为什么?不行。
“横”意在磅礴,“立”意在笔直和高耸。
此处强调的是积石的多而大,以致阻塞了去路。
另外,“横”(去声)有意外之意,如“飞来横祸”。
此处用“横”字,除了能说明积石形态的磅礴之外,更有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味道,使作者跋涉山岭的疲惫、西出无所得的失望一扫而空,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②请读二、三两句,说说“窥之正黑”中的“窥”字是什么意思?“窥”,不仅仅是“看”。
有个成语“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大家不能简单的翻译成“拿着竹筒看豹子,只看见一个斑点”,豹子是危险的动物,观察者自然是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深怕惊动了豹子。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 学问目标:理解文意,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 力量目标: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3. 情感目标:领悟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领悟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2. 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1. 高二同学已有肯定的文言文基础,再加上有工具书的帮忙,因此已具备了自读浅易文言文的力量。
2. 同学已经积累了一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对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古汉语基础学问有肯定的熟悉。
3. 由于文言文距今年月较远,且高二文言文学习难度相对较高,所以同学对文言文的阅读爱好还不够深厚,只求把握文言学问点,对文章内容则不太关注。
教材分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闻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鋂潭记》、《钴鋂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
《小石城山记》是最终一篇。
借描绘小石城山的外形、布局和奇异的景色,谈论造物者的有无,同时倾吐了自己横遭贬谪、壮志难酬的悲愤。
粤教版教材把本文置于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的第一课,让同学品读山水游记鼻祖柳宗元的作品,体会文中的人文情怀与志向的表白,以及物我相融的意境与言志载道的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行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它们写于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
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是写水的,那我们今日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终一篇《小石城山记》,看是如何写山的。
二.诵读感知,理清层次。
生齐读课文,思索: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其次部分,谈论与抒发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情感。
2012高二语文教案 1.1 小石城山记 1(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1.1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3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一、教学目标1、掌握主要的文言词语:其、之、而、从、少、诚2、掌握文中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及省略句3、体会作者屡遭贬谪、怀才不遇而渴望改变的情怀二、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屡遭贬谪、怀才不遇而渴望改变的情怀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宋山水游记中,《永州八记》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
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这是作者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去写山的。
二、推进新课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略)1、多义词其一西出(其中的)有积石横当其垠(它的)其其疏数偃仰(它们)又怪其不为之中州(它,指造物者)寻之无所得(西路,代词)其上为睥睨、梁酾之形(的,结构助词)之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二者,余未信之(它们,指示代词)其一少北而东(表顺承关系,可译为“义”而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益奇而坚(表并列关系,可不译)投从小石(把,用,介词)从从慰夫贤而辱于此者(用来,介词)2、活用词(1)自西山道口径北(北:向北走,名用作动)(2)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西:向西,名作状)、(3)又怪其不为之中州(怪:以。
为怪,认为。
奇怪)(4)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少、多:多出,多产)(5)环之可上(上:登上,名用作动)3、特殊句式(1)介宾短语后置句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2)省略句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于)夷狄三、小结四、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略二、推进新课师:我们在介绍山水游记的文体特征时讲到,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描绘的?生:“奇”师: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生:三个方面。
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高中语文 唐宋散文 小石城山记教案
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区均安中学高中语文唐宋散文小石城山记学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四、教学课型:讲读课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回忆所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2、复习有关柳宗元的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年),河东(今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
著有《河东先生集》。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X文以明道。
3、齐读课文,要学生注意正音和句子的停顿及语气。
4、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大义,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齐读课文,力争不读破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情怀。
5、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
(1)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垠(yín)睥睨(pìnì)梁?(lì)疏数(shuò)偃(yăn)仰(2)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注意:实词:径:一直。
逾:越过。
睥睨: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
梁?:栋梁。
益奇而坚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其疏数偃仰: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虚词:“以”的用法“投以小石”(4)提问:①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案:写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
(大意正确即可。
)②.文中所写的洞穴很深,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
(这是对课文中重点描写的理解,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描写特点,并能进行分析。
)③.此段文字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答案:第一条路写得简略,第二条路写得详细。
④.举例说明这段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2粤教版
《小石城山记》教课方案【设计思想】《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的一组山川游记,而此中的《小石城山记》以自然简洁的笔法创建出丰富深沉的境界,各样光景曲尽其妙,并且将出身遭受、思想感情倾注于自然光景之中,回味无穷。
本课教课方案为“活动”和“研究”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经过阅读、思虑和互动,赏识作者细腻入微、生动传神的手法和以此显现的自然光景的审美特色,体悟研究“有我之境”中“我”的思想感情。
【教课目的】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总结和借鉴文言文学习方法。
领会、赏识本文抓住特色写光景的写法。
研究作者包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经过活动研究,理解作者抓住特色状写光景的写法。
【教课难点】领会作者借助光景描绘寄寓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想。
【教课准备】让学生利用自习课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翻译课文。
课外复习柳宗元的诗文,查找有关平生、创作的资料。
初步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教课课时】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课文先人说:“爬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从古到今,祖国山川的漂亮风景,无不可为骚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我见青山多娇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文人们赏析自然万物写成的诗词文赋,在创建出诗情画境界地的同时,也倾吐了他们的心声,如李白的洒脱不羁,杜甫的伤时感事,苏轼的豪迈旷达那么,柳宗元于山川之中,又是寄寓着什么呢?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进《小石城山记》,走进永州的山川,去研究那妙不可言的雅致中寄寓的丰富意蕴!(板书文题和作者)二、文意疏导、活动:与伙伴相互读听课文,注意为对方校正读音、纠正停留。
依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读出语音的轻重和语气语速。
研究:你以为应当读出如何的感情?明确:刚开始应读出好奇惊喜的感情,接着读出一种思疑的心态,最号应读出失落凄凉的情绪。
、活动:沟通共享译读收获。
译读收获包含从本课新累积的字词,如“睥睨、梁欐、堡坞、洞然、激越等,以及本文语言上的突出特色,如简短生动、整散相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小石城山记你“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然而“永贞革新”的失败使你被贬南夷,辘辘南行的车轮辗碎了你峨冠博带的梦。
但是,岭南的瘴疫并不能将你击倒,你尽自己微薄之力造福永州百姓。
你打了井、办了学、放了奴婢,在这片蛮荒之地营造出一片绮丽的风景。
你以一带罪之身,化身为绵绵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岭南万物。
在你身后是一个但求无愧于心的灵魂,是祖国边陲的一抹绿意,细雨湿衣看不见,浸润万物显芳华。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美字体赏美文唐代文儒柳宗元在星光灿烂、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柳宗元的诗只留下140余首,是存诗较少的一个。
但他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代表。
其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
“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
”(《新唐书·柳宗元传》)政治途穷,而后文采始得焕发。
柳宗元的好文章大都出在受贬之后。
柳宗元以真挚的性情,感之于大自然的奇瑰媚丽,发为旷朗心声。
他对前贤宏文也不迂执一家,而主求“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
被人们推崇备至、千古传诵的“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而其不少的寓言故事,如《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为尽人皆知的古代寓言精品。
柳宗元的文论别出心裁,颇具卓见,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
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
此外,还强调先“立行”再“立言”。
柳宗元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理论有突破性的见解。
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唐代儒、佛、道三教合流已是大势所趋,但还未找到正确的途径。
对此,柳宗元明确提出了“统合儒释”的主张,反对韩愈盲目排佛、反佛的观点,不能“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蕴玉也”,认为儒、佛二教“皆有以佐世”,对佛教不应该一概排斥,但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选择吸收其有用的思想精华,用来丰富儒家学说。
柳宗元推崇儒学,但不主宗一家。
往往从折中调和的立场来解说儒、法、释、道等各家的学说,这是他的思想高于其他思想家之处,代表了儒学和中国文化前进的主流。
摘自《太原日报》我看“贬官文化”古代被贬文人,具有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他们寄情山水,以文显情,既排遣了心中忧愤,也成就了自己的文学大业,更为中国文学增添绚烂的光彩。
那些被贬的文豪们,他们真正把写作当成了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超越了功利。
写作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真不知道,没有写作习惯的人,不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情志的人,怎么度过这样寂寞、悲愤、抑郁的谪居生活啊!柳宗元被贬永州,乃有《永州八记》;苏轼被贬黄州,乃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白居易被贬江州,乃有《琵琶行》;欧阳修被贬滁州,乃有《醉翁亭记》。
真是“诗人不幸,诗家幸”“文人不幸,文学幸”啊。
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确实如此啊。
假如我们的人生总是一马平川,那将会是怎样枯燥、黯淡的人生呢?让我们像古人那样,我手写我心,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吧!(选自学科网)(二)包容——柳宗元在永州秋日的天空明澈如洗,远山外残阳似血。
秋叶镀了一层金红,偶尔飘落一片,静寂无声。
失群的孤雁呜咽着远去,衰蝉在凉风里嘶哑地哀鸣。
单薄的长衫终难抵风中的些许凉意,他轻轻打了个寒战,挺了挺身子。
瘦削的脸上,目光灼然。
身下的车轮辘辘南去,碾碎了他年轻的理想。
回望着渐渐远去的长安,他暗暗咬紧下唇——他怨,他恨,他怎能不怨恨!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他被贬永州。
荒蛮的永州,瘴疫猖獗,民风剽悍;阴险的政敌,不断监视,伺机发难。
怨恨,梦魇般纠葛在心头,日日夜夜,夜夜日日。
正值盛年的他,却早已须发斑白、形容枯槁、步履蹒跚,仇愤深深刻进他紧锁的眉间。
到永州的那天傍晚,他发现庭院一隅有株矮矮的菊,不禁自嘲地苦笑:自己就是这株墙角的菊——向前看,只一堵寂寞的高墙;向上看,唯一角狭小的天空。
没有群芳环绕,没有百花争妍。
偶尔,抬头,有飞鸟淡淡的翅影;低头,有蚂蚁匆匆的足迹。
是谁把她丢弃在这里?为什么命运对她如此不公?她大概快要枯萎了,他想。
然而,西风飒飒的一个清晨,她忽然开放——如雪般洁白的花瓣优雅地舒展,在寂寞的墙角吐着静静的幽香。
那一天,怒放的白菊前,有一个身影,久久伫立;有一道目光,渐渐释然……他回到书房,关上了那扇朝北的窗,却打开了心头一片豁然的天地。
然后,他拿起了笔。
十年,他枯瘦的手指间流泻出华夏文学不朽的骄傲。
面对人生的失意,包容,让他安然。
(选自高考优秀作文,有删改)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西山道口径.北径:一直B.益.奇而坚益:格外C.愈以为诚.有诚:真诚D.有积石横当其垠.垠:边,界解析:C项,诚:真的,确实。
答案:C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类.智者所施设也②佛印绝类.弥勒B.①神者傥不宜.如是②诚宜.开张圣听C.①余未信.之②欲信.大义于天下D.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②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解析:C项,动词,相信/通“伸”,动词,伸张。
A项,均为动词,像。
B项,均为副词,应该。
D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投以小石B.有积石横当其垠C.又怪其不为之中州D.而列是夷狄解析:A项为状语后置句,B、C、D三项都是省略句。
答案:A二、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游赤松山记吕祖谦淳熙..后一日,与二三友访吕兄仲平之庐。
..十五年,南至后二日,呼儿觅藜杖,命友戒行囊。
缓步出北郭五里许,山光野色,渐与人相应接,而晴光亦时着人。
又二里许,至季氏之庐。
所居依山,茂林清池相映带。
季氏兄弟与其知友陈岩夫,亦赍袱被,欲共宿山中。
又行十里,至小石桥。
望赤松山,积霭横翠,蔚然深明。
复行三里许,入山门。
长松偃蹇道旁,若不肯与世士..为伍。
至桥亭,坐于老木之上。
与涧横石,激为清湍,澎湃汹涌。
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
复曳杖入“桃源”,暝色已满岩谷矣。
徙倚“枕流”,四际溟蒙,天水一色,泉声松韵,殆若暴风急雨之骤至。
徐行察之,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
云间时有疏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清澈无底。
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晨兴复至其处,灏气游衍,天宇无滓。
再至“过清”,驻目久之。
即寻支径谒二仙祠,世相传以为黄初平[注]觅亡羊之地;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偕行者俱欲登山,酌丹井饮,造之。
中道或有依涧而上,观瀑泉,履白石,欲穷其源而不可得,复相与会于丹泉之上。
山高而深,下视群谷,莫不献状。
归途高者平,险者顺。
山回路转,乌纱欹斜,随意先后。
至山下,日犹未中。
饭竟,信其所之。
再寻“桃源”之游,昔林木交翳,今皆廓然。
复循山磴,游于“物外”。
乔木倚天,涧流清壮。
此间桃源之津所从始也。
过小桥,缘山而行。
泉石相捕,无风而涛。
行且百步,幽意益邃。
横涧为桥,榜曰“三峡”。
惊涛怒流,与巨石相吞啮。
前莫知其所穷,后莫知其所止。
复行数十步过盘石,临浚流,景象天逸。
不特与所谓“物外”者异,亦与所谓“三峡”者异。
久之,暮烟四合,不可久留,遂寻旧游而归。
抵夜复坐于“枕流”,林外灯火,久益微茫。
泉流静深,尤与夜气相宜。
是行也,极目于丹井,称心于桃源,而于“枕流”“过清”之间,朝暮几与神交。
自己未至辛酉..,凡三日而后返。
(选自《古今游记丛钞》,有删改) 【注】黄初平,东晋人,著名道教神仙,俗称黄大仙。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B.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C.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D.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解析:结合句意及句子的成分结构加以分析,主要抓住“神清如游钧天”“始就寝”即可推断。
原句为: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
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答案:B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熙”是南宋孝宗赵昚的第三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共计16年。
文中“淳熙十五年”即1188年。
B.“南至”指时令节日,在春秋战国时代,民间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相当于今天的“冬至”。
C.“世士”对人的称谓,世上的贤士,指与众不同的人。
文中表示长松的高洁超然之态。
D.“辛酉”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的方法,属于60年一个循环的第58年。
解析:“世士”即世俗之士,指一般的俗人。
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熙十五年冬,作者与几个朋友到了吕仲平家,后又到了季氏兄弟依赤松山而建的住处,然后一起去游览赤松山。
B.作者一行先后两次游历“桃源”,第一次是傍晚时分,光线昏暗,树木互相遮蔽;第二次是午饭后,光线明亮,视野开阔。
C.作者一行在赤松山中住了两夜,赤松山的夜晚静谧而清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心情放松,梦中所到之处也超尘脱俗。
D.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记述了作者游览赤松山的经历,景物随作者游踪而变化,时远时近,有高有低,动静结合,极具特色。
解析:季氏兄弟住所并非依赤松山而建。
答案:A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缓步出北郭五里许,山光野色,渐与人相应接,而晴光亦时着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缓步出城北门五里多地,山野风光渐渐迎面而来,晴朗的日光也时时让人喜欢。
(2)也有人说,这里是张良所说的愿意放弃人间事情想要跟从赤松子游仙的地方,难道果真如此吗?参考译文:淳熙十五年,冬至后一天,我与两三个朋友(一起)到吕仲平兄的家中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