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苏联东欧国家农业信贷制度的改革
原创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8500 10500 5100 4500 360 172
苏联 858 1400 32400 50000 4000 4600 320 240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 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面 临新的困境。
赫鲁晓夫的墓碑
墓碑上半白半黑 的对比,“其中包含着 永恒的矛盾—光明 的进步的因素同反 动因素之间的斗 争。……在彼此斗 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 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 大林的守墓人。”你是 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 明理由。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 式,取得了一
2003年,笔者在访问俄罗斯时曾与彻底否定斯大林的历史学家 麦德维杰夫交谈了4个多小时。他从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卫 国战争胜利、人民的全面福利、知识分子政策、文化振兴等六个方 面充分肯定了斯大林的功绩。笔者在与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交谈时, 他痛切地说:“把苏联送入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 己。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 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 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个别超级大国绝对没有安好心,其他国家 民族千万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我是苏共党员,现在箱底仍放着党 证。但苏共垮台时,我也是抱着欢迎的态度。10多年来给国家、民 族带来的巨大灾难,使我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常怀负疚、负债、负罪 之感。但我们从中国看到了社会主义灿烂的希望。”
一 赫鲁晓夫改革
(一)背景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 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 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 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
二战后苏联改革分析
二战后苏联改革分析二战结束后,苏联面临了广泛的需求和挑战。
这场战争造成了苏联经济的严重破坏,大量的人员伤亡,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国家的扩张带来的领土争端。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苏联启动了一系列的措施,从经济到政治,对生产力、生活质量和政治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
苏联在二战后的经济方面,主要采取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
为了恢复战争中受损的经济,苏联加大了工业化的力度,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这一努力使苏联在军事实力和科技水平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当时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之一、然而,这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资源分配不均、工人待遇低下等。
在农业方面,苏联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这一政策旨在提高农业生产和改进农民生活条件。
苏联政府收集了农民的土地和农具,并将其集中在集体农庄中。
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产量,但也引发了农民的抵制和社会不稳定。
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私有权利,并被迫参加集体农庄,这限制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实际收入。
除经济外,苏联还进行了政治。
战后的苏联政权开始试图加强其合法性和民主性。
苏联政府通过选举和举行全民公决的方式来强调其领导地位的合法性。
此外,苏联还实施了一系列涉及民主化和反腐败的。
然而,这些的实施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苏联的政权依然集中在党和领导人手中,民主化的进程缓慢,反腐败斗争效果有限。
苏联在战后也面临了来自西方的冷战压力。
冷战期间,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达到了顶峰。
苏联加大了对军事技术和军备的投资,进一步加剧了冷战气氛。
这种冷战形势对苏联的内外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苏联全面加强国内秩序的控制,加强对巴尔干国家、东欧社会主义和亚洲国家的干预。
总的来说,二战后的苏联,着重解决了经济恢复和社会秩序的问题。
经济重点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政治方面,苏联试图加强其合法性和民主性,但取得的进展有限。
与西方的冷战压力也影响了苏联的内外政策。
总的来说,苏联在战后的努力是复杂而混乱的,成功与失败并存。
原创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8)题
解析:A、B、C项均并不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并 未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故排除。
19 19 of 22
(9)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的“八五”计划顺利完成,但随后经济增 长率停滞和下降,“九五”“十五”计划均未完成。导致经济下滑的主要 原因是( B )
A.改革措施过于激进 B.没有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D.个体生产束缚了农业发展
14 14 of 22
小积累 客观全面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积极作用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局限性(失败原因)
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
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苏联街头的政治宣传画(1964年)
赫鲁晓夫本人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小积累
15 15 of 22
(7)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 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 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 )
第(3)题
解析:根据材料中“到1959年,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 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 数量也大大增加”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时期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 副业,说明放宽了对农牧业生产的限制,故D项正确。
10 10 of 22
(4)戈尔巴乔夫曾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 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失掉了声誉。”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 ( B)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三编世界史第十二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展的新变化课题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 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命题溯源·聚焦高考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点一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背景 (1)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_自__由_放__任__的资本主义的弊 病。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 影响。 2.特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 _强_化__国__家_干__预___为核心的调整。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背景:(1)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2.主要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__电__子__计__算_机___的发明和互联网的 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
程技术的突破等。 3.影响: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
分裂埋下了隐患。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取得一定成效。 3.东欧剧变: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
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__社_会__主__义__制_度___,抛弃共产党 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 制度急剧变化。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_改__革__开__放__的伟大 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学习情境——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 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02
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
赫鲁晓夫改革
01
02
03
农业改革
推行农业集体化,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
工业改革
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 济核算制,提高经济效益 。
政治改革
推行干部任期制,加强党 的集体领导。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改革
实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 业自主权,加强经济核算 。
农业改革
改革也促进了东西方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科技、文化等领 域。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
改革引发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不满和矛盾,导致了一些社会主义 国家的分裂和动荡。
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1 2 3
世界两极格局
苏联的经济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美苏两极格局,使 得世界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对立态势。
推动全球化进程
改革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推动了全 球化的趋势,使得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
二战后苏 • 经济改革的影响 • 经济改革的教训与启示 • 结论
01
引言
二战后苏联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世界上 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在经济、政治 和社会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为了恢复经济和提升国家实力,苏联 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
苏联的经济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一次重 要探索,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04
经济改革的教训与启示
改革的教训
缺乏市场机制
苏联的经济改革过程中,未能充分利 用市场机制来调节经济,导致资源配 置效率低下,企业缺乏活力。
对农业的忽视
苏联在改革过程中,对农业的重视程 度不够,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影响了 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
苏联东欧国家金融体制的改革
.
保加 利 亚 明确 规定 商 业 银 行 要 参 与
,
,
要 协助 它 提 高经 济 效 益
。
实现 国 家计
。 。
划 规定 的速 度 比 例 和 目 标
7
银 行 不 得 向 无 效 益 的 单位 提供 贷款
一
商业银 行 同 自 治 经 济 组 织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以 经 济 合 同 为 基 础
,
。
接着 逐步 建 立 起 由
,
各 共 和 国 和 自治 省 参 与 管 理 的 中 央 银 行体 系 即除 南斯 拉 夫 国 家 银 行 ( 称人 民 银 行 ) 外 在
6
个共 和 国 和 2 个 自治 省成 立 了
, ,
8
家 国 家银 行
,
。
这
g 家 国 家银 行共 同 组 成统 一 的 l朴 央 银 行体
,
年 又 成 立 了 邮 政 储 蓄银 行
。
各 种 银行 的建 立
使企 业 与 企 业
企 业与 银
行 银行 与 地 方 之 间 的 横 向联 系 大 为增 强 随 着 自治制 度 的发 展 金 和 流 动资 金
,
,
企 业 不 仅有 权 支 配 折 旧 基 自有 资 金 增 长 ; 国 家对 企
由企 业 自己 解 决
,
而且 支配 的 利 润 占 利 润 总 额 的 比 重 也 不 断 提 高
。
、
业 的 改 造 资 金 和 企业 固 定 投 资基 金均 由无偿 拨 款 改 为 银 行贷 款
主 权 和 银 行 业 务 的 扩大促 进 了 货币 信贷 关 系 的发 展
,
,
企业 自
战后的苏联改革
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
高度集中的 管理体制
单一公有 计划经济
跛足
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
重工业发展与轻工业发展
专断作风
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苏联进行了多 次自身改革,但不仅没有变得更加强大,反而 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走向解体,这是为什么?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1953 1964 1982 1991
——《论苏联改革失败的历史教训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最关键的是不能失去人民的支持。这对我,对你 们,都是一种教训或启示。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失 去了主要的资源,就会出现政治冒险家和投机家。这 是我犯的错误,主要的错误。
——《戈尔巴乔夫回忆录》
农 业
重工业
经济
政治
回顾改革历程,小结:
改革的内容要切中时弊; 其方式要尊重客观现实; 一定要争取广泛的支持; 改革成果惠及民众。
经济体 制改革
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 改革
乡镇企业 的发展
改革所有制 改革管理体制 改革分配体制
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十五大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十 四 大 : 建 立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把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重点)
ª Á 858 1400 121 1015 155 135 1300 450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 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 占国民生产的40%
2. 评价 (1)积极:经济增长加快,军备力量大为增长, 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2)消极: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社 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3. 改革失败原因: (1)没有冲破传统的斯大林模式 (2)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3)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与农村社会变革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与农村社会变革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二十世纪初至半世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社会变革,对苏联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农业集体化的起因、实施过程以及对农村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农业集体化是由列宁和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
苏联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农业危机,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是1917年的俄国革命后和内战期间。
战争和军阀混战导致农业生产严重减少,农民生活陷入困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联政府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农业集体化的实施过程并不顺利。
最初,政府采取了征收农民剩余产品和农业机械化等措施来推动农业集体化。
然而,这种方式引起了大量农民的抵制和反抗。
农民被迫加入集体农庄,与私有土地和农具失去了联系,这对于农村人口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革。
许多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宁愿忍受长期困苦和艰辛。
政府为了推进集体化进程,甚至动用了武力。
整个苏联农村社会陷入了混乱和动荡。
虽然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困难重重,但是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集体农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村人口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农业机械化的进步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行业和活动,这对于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农民们也逐渐认识到集体化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的重要性,主动加入到集体农庄中。
然而,农业集体化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集体农庄的管理不善,导致很多农业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公。
农村人口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对新技术的接受和适应能力有限,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由于集体化过程中对农民的强制性措施,也导致了许多农民的反感和不满情绪,甚至引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和骚乱。
总体而言,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在苏联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农村社会变革。
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对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集体化反映了苏联在农业领域的探索和实验,为后来农村发展的经验教训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对苏联战后农业政策转变的评价
对苏联战后农业政策转变的评价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1929-1933年间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
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要求,1929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
到1937年,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
农业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但其中出现的强迫命令现象,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和后果。
俄国十月革命后曾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政府对工业实施监督,实施劳动义务制以及粮食贸易垄断和余粮收集制,在农村组织“公社”及其他集体农庄。
1921年后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医治战争带来的创伤;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同时着手恢复工农业生产。
当时有些反对意见认为,这是从战时共产主义倒退了一步。
为此,列宁不久后就声言“退却”已经结束,并提出口号要“准备向私人经济的资本实行进攻”。
这表明新经济政策只是一种暂时过渡,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发动社会主义的“正面进攻”,把“新经济政策的俄罗斯变成社会主义的俄罗斯”。
于是在1929年左右就开始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全盘集体化。
苏联处理农业经济体制的做法对中共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政策选择确实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介绍苏联的农业集体化道路,并适当地与中国的情况做某些比较,以分析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过了11年之后,经济仍然走不出“恢复时期”,工业刚超过一次大战前的水平,农业则还低于战前水平,社会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党内派系斗争激烈。
当时苏联的农业总产量虽比布尔什维克建立政权之初有所提高,但商品率即“上市量”却有所减少,农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战前的73.7%下降到1928年的46%;在国家进口机械和各种原料主要依赖农产品出口的情况下,工业建设的目标严重受阻;在农产品出口减少的同时,城市和工业中心地区粮食供应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这使“五年计划”的主要支柱有垮台的危险。
学案13: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在和平建设时期,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措施3.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
2.内容(1)企业管理: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工业: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工业。
3.结果(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发展进入⑧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内容(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性计划指标。
(3)调整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存在的问题(1)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4.结果在经济体制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
智能测试一、选择题1.1962年,某苏联专家建议: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其核心思想是利润刺激。
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中符合这一建议的是()A.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B.鼓励大规模垦荒种玉米C.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D.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2.毛泽东曾经评价苏联某位领导人的改革,“一是揭了盖子,这就破除了迷信;一是捅了娄子,有严重错误”。
以下属于这位领导人改革措施的是()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3.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贝尔纳教授时说:“我知道,国外有人说,农业方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改变。
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
)
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答案:D
“一条主线”:即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
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
“两个核心”:即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三个阶段”:一是列宁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理论与实践);二是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及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三是二战之后(赫鲁晓夫、勃
术导弹、战略核导弹队列,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 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 ‘这两个人的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 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 ( )
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
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
B.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端
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
解析:两个国家计委人员的破坏力超过核武器的破坏力, 暗喻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发展的桎梏,一针见血地揭露了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答案:B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 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1953年,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在稳固了地位之后,开 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1956年, 苏共“ 二十大 ”打破了业 方面。
(1)农业: ①取消农产品的 义务交售 制,实行 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 家庭副业 集体农庄 和 国营农场 的自主权。 收购 ,扩大
1.毛泽东对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曾作过生动的评价: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 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里批判的主要是 A.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B.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战后苏联的三次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1 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问题尤为严重.2 措施农业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牺畜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选“物质利益原则”3 评价①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②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修修补补。
③提出“20内建成社会主义”的目标,脱离了实际。
④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⑤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勃列日涅夫改革1 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局面,继续进行经济改革2 措施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3 局限性(1)错误认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
(2)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停滞不前。
(3)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带来负面影响。
4.失败: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启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正确全面地认识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改革必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解决好三农问题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相同:①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②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④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不同:①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从所有制入手;②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③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改革给我们的借鉴:●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改革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的精神;●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不能背离方向;●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取消 农 业 银行
、
,
把
; 农 业 信 贷交 由国 家 银 行 负责 另 一 种是继 续保 留传 统 的专 业 银 行
,
如 民 主 德国
罗 马 尼亚保
以 及对 其 经
,
留 了农 业和 食 品工业 银行 营 财 务活 动 实行 监 督 一个 包 括分 行 社银 行
,
、 。
,
这 个 银 行 的 职 责 是 为农 业 和 食 品 工 业 企 业 发 放 贷 款
债务人
关系
,
,
这样
,
银 行 与 赊 欠顾 客 之 间 不 再 简 单 地属 于 结 算 关 系或
,
中介 人
”
而是债 权债 务
,
加 上 信贷 和 结 算 关 系
组 成新 的
。
“
三位 一 体
”
,
这 就 可 以 进一 步 完 善 现 行结 算 制 度
发 挥 结 算对 商 品 交 易的 反 作 用
( 责任 编 辑
成为 它 的 一 个基 层机构
, ,
作 社 已 并 入 银行 体 系
。
但 在 匈牙 利
民 主 德国 和 波兰 还保 留 信 用 储
。
蓄合 作 社 它 接 受 居 民 的 储 蓄存 款 向 农 民 发 放 个 人 副 业 贷款 等 在 南 斯 拉 夫 银 行 有 着 比 较突 出 的 地位 这 是 南 斯 拉 夫 不 同 于 苏 联 和 其 他 东 欧 国 家 经 济
我 国 开 办 代理 融资 业 务 的 现 实意 义
我 国 专 业 银 行 机 构 网 络 稠密
,
与 企 业 关 系 相 对稳 定
,
,
有 一 支 精 通 业 务 的 信 贷 会计 队 伍
。
,
把 这 项 新 兴 业 务 开 办起 来
第一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既 有 客 观 条件
也 有 现 实意 义
代 理 融 资 可 以 解 决 企 业 再 生 产 过 程 中 资 金 循 环 周 转 的 不 平衡 性
。
,
促 进 企 业 生 产和
原 材料
,
、
流 通 的顺利 进 行
在现 实 经 济 生 活 中
,
,
企 业 要 受 市场 供 求 状 况
,
、
产 品 价格
、
能源
、
同 行 业 竞争 以 及 生 产 经 营 状 况 等 的 变 化 影 响 和 结构 差 而 遭 到 破坏
营 运 资 金 的 正 常循 环 往 往 会 因时 间 差
信 贷资 金 的
。
作 用 极为 有 限 革
,
受 其影 响
,
,
东 欧 各 国 在 农 业 信贷 方 面 基 本 上 也 照 搬 了 苏 联 的 做 法
。
进入6 0 年 代后
形 势 发 展迫 使 苏联 东 欧 国 家 在 整 个 经 济 领域 包 括 金 融体 制 方 面 进 行 改 苏 联 国 家 银 行 由财 政 部 领 导 改 归 部 长 会 议 直 接领 导
,
。
,
加 强对 商 业 信 用 的 管 理
。 ,
商业 信 用 是 在
商品 交 易 过 程 中
由 于 商 品 运 动 和 货 币 运 动 相 脱离 而 产 生 的 一 种信 用 行 为 企 业 在 交易 中 没 有 立 即 结清 货 款
,
代 理 融 资 的 产生 因 此 就必 须 对 赊
_
是 以 商 业 信 用 的 存在 为 条 件 购 顾 客 进行 资信 调 查 作
,
、
空 间差
代 理 融 资服 务 为 委 托 企 业 提 供 欠 款 管 理
进 行 资 信调 查
同时
,
代收 款项 并
融 通资 金
,
就 为 企 业再 生 产 的 顺 利 进 行 创 造 了 十 分 有利 的 条 件
。
。
它 也是 企 业 增 加 资 金
。
来 源 的 一 条有 利 途 径 第
几
,
代 理 融 资便 于 银 行 掌 握 和 控 制 商 业 信 用
法 人 地 位 及 资 信情 况 做 过 调 查
,
银 行 在 交 易纠 葛 中 总 是 被 牵 连 进 去
处 于被 动 地位
,
这说
明 我 国 结算 制 度 没 有 很 好 地适 应商 品 交 易 的 内 在 要 求
银 行 开 办 代 理 融资
“
在交 易 前先 对 其
,
并 把 出 售 货 物 或提 供 业 务 的 工 商 企 业 的债 务 人 转 移 为银 行 的
,
,
在民 主德 国
该 银 行属于 国 家 银行
。
。
在 罗马尼 亚 则直 属部长 会议
,
。
是
支 行 和代 办处 的 全 国性 独 立 体 系
,
波 兰 保 留 的 食品 经 济银 行
、
是 国家和 合 作
,
负责 协 调 食 品 工业 和 农 村 发 展 方 面 的 资 金 供 应 与 监 督 工 作 在 许多国 家 农 村信 用合
,
,
相互 赊 欠
,
,
以 保证 交 易 货款 的 安 全
,
对 欠 款进 行 管 理
,
。
对 到 期 款 项 进 行 催 收 等 !二
,
银 行 开办 代理融 资
, ,
就 把 这 些 事 项都 集 中 于 银 行
利 用这 个 纽 带 和 桥 梁
,
把 商业 信 用 与
。
银 行信 川 挂 起 钩 来 第三
开 拓 了 利 用 和 管 理 商 业 信 用 的 新 领域
, ,
银 行 的 作用 得 到 了 增 强
`
,
东欧 各 国
也 加强 了 银 行 的 集 卜 统一
把 投 资 银 行 并 人 中央 银 行
由 中央 银 行 统 一 负责 固 定 资 金 和 流 动
资金 的 供应
加 强 银行 对 完成 国家 经 济计 划 的保证 和 监 督 作用 经 过 改 革 农业 信贷 制度 大 致 存 在 着 二 种 模 式 一 种 以 苏 联 为 代 表
代 理 融 资 可 以 克 服 现 行 银 行 结算 办 法 中的 积 弊
,
不断 完善 结 算 制 度
;
,
我 们 在结 算
。
中 有 两 个 问题 很 棘 手
一 是 大 量 长期 贷款 拖 欠 严 重
,
,
有蔓延 扩 大 的 趋 势
。
二 是 银 行 不 参与 购
销 双 方 交 易纠 纷 的 规 定 不 能 实 现
,
刘敏 )
战后 苏 联 东欧 国 家 农 业 信贷 制度 的改革
农 业 银 行 四 川 省分 行研 究所 战 后 的 儿 十 年里 场 调节
,
熊建 勇
,
,
苏联 东欧 国 家 囿 于 高 度 集 中 的 计 划 经 济模 式
,
在 理 论 和 实 践 中 排斥 市
。
强 调 行 政 管理
,
金 融 体 制 长 期 以 来无 所 变 革
,
金 融 工 作 没 有受 到 应 有 的 重 视
,
在
农 业 信贷 方面
苏联 于
1 9 5 9年 撤 销 了 农 业
,
银行
,
将 全 部 农 业 信 贷 纳 人 国 家银 行
,
在 全 部农 业
资金 中
,
信 贷资 金 的 比 重 不 大
。
仅 用 于 补充 农 业 企业 自有 流 动 资 金 的 临 时 缺 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