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建立模型课件
2020秋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释与建立模型》教案(含目录)
第二课 建立模型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利用模型进行解释; 2、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模型解释的方法、作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 2、了解简单模型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做成模型后的乐趣; 2、意识到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过程:
2、尊重证据; 3、愿意合作与交流; 4、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解释;能区分事实和解释;能利用简文字说明、绘制 图形、建立模型多种方式进行解释。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ppt 课件、活动记录表 12 份,暗盒 12 个,香皂盒 12 个, 毛线绳若干。
第一课时 活动一、黑匣子探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 们来解释这只黑匣子。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 厚纸板做的障碍物。厚纸板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 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现在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知道障碍 物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怎样做出解释。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解释 1,创设情景,初步了解什么是解释 (1)播放狗叫声。 (2)狗为什么叫? (3)学生各抒己见。 (3)师小结:大家刚才对狗为什么叫做出的回答,在科学上称为解
释。那么什么是解释?如何才能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今天我们就来 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解释) 2、进一步了解解释的概念 (1)(出示解释概念)
3、运用建立模型进行解释 (1)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暗盒里的绳子究竟是怎样连的?很遗憾我 们不能打开它,就像我们不能打开地球去看它的内部构造一样。但有 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我们自己做一个同样的盒子,如果拉绳子看 到的现象和原先那个盒子的现象完全一致,那我们刚才的解释就是正 确的。这种方法叫做建立模型。(板书:建立模型) (2)如果在做暗盒的时候发现原来的绘图解释有问题,你们还可以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件
2020/11/17
1.1太阳和影子 1.2太阳钟 1.3昼夜交替 1.4 看月亮 1.5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2.1光的行进 2.2照镜子 2.3研究透镜 2.4七色光 3.1简单电路
2020/11/17
3.2导体和绝缘体 3.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3.4研究磁铁 3.5电磁铁 4.1测量呼吸和心跳 4.2 肺和呼吸 4.3心脏和血液循环 5.1解 释 5.2建立模型
2020/11/17
一天中, 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2020/11/17
早晚气温变化图
30 25 20 温度(℃) 15 10 5 0
6时 8时 10时 12时 14时 16时 18时 时间
2020/11/17
我知道,我 来回答:
一天中,早晚 气温较低,中午气 温较高。
2020/11/17
一天中,阳光下同一物体的 影子的长短、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2020/11/17
昼 当“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时, 夜 地球上有昼夜交替,但是太阳要绕地球一
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太阳离地球 1.5亿千米,太阳运行的速度是250千米/ 秒,照此速度,科学家推算太阳绕地球一 圈要花1046.6小时。也就是说约要43天才
交 替 的
认 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不会24小时内
2020/11/17
1.在同一时间物体的影子方向相 同。 2.一天中,中午影子最短,早晚 影子最长,并且与太阳运行的方 向相反。 3.早晨影子指向西方,中午影子 指向北方,傍晚影子指向东方。
2020/11/17
们我 的们 生来 活说 有一 什说 么太 关阳 系位 ?置
的 变 化 与 我
2020/11/17
部编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讲.蝴蝶模型.优秀A版
面积是多少?
A
D
E
F
B
C
【分析】根据梯形蝴蝶模型,可以得到 SAFB SDFC SAFD SBFC ,而 SAFB SDFC (等积变换),所
以可得
SAFD
SAFB SCDF S BFC
9 9 27
3 ,并且 SAEF
SADF
SAE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1.8 1.2 ,而
SAFB : SBFC AF : FC 9 : 27 1: 3 ,所以阴影 AEC 的面积是:
知识点回顾
比例模型 : (1)
A
E
FB
DC
同底, 面积比等于高之比. SABC AD S BCE EF
(2) A
B
D
C
同高, 面积比等于底之比. SABD BD . S ACD DC
1. 如图, 三角形 ABC 中 BC 的高 AD 长 7 厘米, 三角形 BCE 中 BC 的高 EF 长 3 厘米.并且已知 SABC 70 平方厘米, 则 SBCE ____
S a b2 5 72 144 (平方厘米).
【铺垫】如图,证明梯形蝴蝶模型的结论.
a
A
S1
B
S2 O
S4
S3
a
A
S1 x B
S2 O
S4
y
S3
D b
CD
b
C
① S2 S4
② S1 : S2 S4 : S3 或者 S1 S3 S2 S4 ;
③ S1 : S3 : S2 : S4 : S梯形 a 2 : b2 : ab : ab : (a b)2
【分析】证明: (1)因为 AB∥CD,所以 SACD S BCD (同底等高的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所以 S ACD SCOD SBCD S COD ,即 S2 S4
2024年秋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23.《生物的启示》教学课件
《创新与发明》-生 物 的 启 示
青岛版《科学》
材料准备
导入新课
葱叶为什么不易弯曲?
导入新课
观察葱叶的形状结构
1.不改变葱叶形状,你能把葱叶吹弯吗? 2.把葱叶压扁,再试试看。
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活动过程
实验探究:研究圆筒结构的性能
1.相同的两张纸,都卷成圆筒 形,其中一个压成平板形。
实验结论:圆筒结构比平板结构承重能力பைடு நூலகம்。
活动过程
讨论交流:
利用圆筒结构的性能可以设计制作哪些物品?
活动过程
生物性能
建立模型
开发产品
检测模型
活动过程
电线杆
人们根据
葱叶的结构特
性,设计、制
旗杆
地下排水管 造了圆筒结构
的物品,这就
是仿生。
悉尼歌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
活动过程
设计仿生产品
根据章鱼腕足上吸盘的特点来设计产品。
活动过程
哪些重大发明受到了生物的启示?
雷达
蝙蝠
活动过程
荧光棒
萤火虫
活动过程
飞机
鸟
活动过程
防毒面具
猪鼻子
活动过程
脚蹼
鸭子的脚
活动过程
声呐
海豚
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仿生产品。
让科学流行起来
2.分别在两个结构的相同位置 上挂重物,比一比哪种结构能 承受的压力大。
活动过程
温馨提示:
1.圆筒结构和平板结构的材质、大小等都要相同。 2.在两个结构相同的位置上做上标记,方便挂重物。 3.实验时,两个支架间的距离要保持固定不变。 4.压垮结构的最后一个重物不计入总数内。
五年级_第五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 1、解释教案
3、雪地上留下的脚印,你看了又有什么想法?
4、讲述: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以前在科学课中,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观察后总有自己的想法,这就是你对现象做出的解释。
5、谈话:教师介绍材料准备和要求。
6、提问:对于刚才的实验现象,你有什么解释?
7、出示一个烂苹果,提问:解释与事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出示7句话,请学生,做出判断。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解释与建立模型1、解释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一、对证据进行观察和思考,做出合理的解释。二、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领会解释的效能和条件。三、通过实例辨别事实与解释的联系与区别。四、了解解释要不断完善。
预期教学效果
1、能够辨别事实与推论。
2、知道什么是解释。
3、能对证据进行释。
难点:
区分解释与事实。
教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了解“解释”是怎么回事
二、做“毛细现象”的实验
三、认识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四、认识正确的解释是经过不断修改来完善的。
1、多媒体出示书中的图。要求仔细观察,看到什么?有想到什么?
8、组织汇报交流。
9、我们应该利用获得的充分证据,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
1、谈话:许多科学结论都是令人信服的解释。那么是怎么得出的呢?
1、学生观察,小组交流。
2、学生表达发现的规律。
3、学生做出解释。
4、学生进行实验。
5、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介绍。
第1课初识三维学建模(教案)
第1课初识三维学建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三维建模的应用范围,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熟悉三维建模软件的窗口,了解各个窗口的功能和作用。
3. 掌握模型导入工作区的方法,能够导入不同类型的模型并进行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 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对三维建模技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三维建模的应用范围,熟悉三建模软件的窗口,掌握模型导入工作区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悉三建模软件的窗口。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节课,学生已经学习过基本的二维图像处理知识,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对三维建模技术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在课堂开始前,展示一些精彩的三维建模应用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如建筑设计的模型、电影中的特效、游戏中的角色等。
通过这些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对三维建模技术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提问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接触过使用了三维建模技术的产品或场景。
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见闻和体验,以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和学生的参与度。
二、三维建模应用范围1. 利用幻灯片或展示视频,向学生详细介绍三维建模的应用范围。
例如,在建筑设计领域,三维建模可以帮助建筑师们更好地可视化设计方案;在电影制作中,三维建模可以用于创造逼真的特效和场景;在虚拟现实技术中,三维建模可以让用户身临其境地体验虚拟世界等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这些领域中使用三维建模技术会更加方便和有效?例如,使用三维建模可以快速生成复杂的几何形状,方便进行设计和修改;可以实时预览模型的外观和效果,帮助设计师做出更好的决策;可以与其他相关软件进行集成,提高工作效率等等。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课件)
同学们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想一想,算一算。
1、完成学习任务单二。2、小组内讨论,交流发现。3、说一说发现的规律。
学习任务单二:不画图,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总长(m)
间隔距离(m)
间隔数(个)
棵数(棵)
10
5三、Biblioteka 固练习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 12km相邻两站之间的路程都是 1km。一共设有多少个车站?
12 ÷1=12(个)12+1=13(个)答:一共设有13个车站。
三、巩固练习
3. 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间隔数+1=棵数
同学们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
1
2
3
4
5
19
20
21
100米
三、巩固练习
在一条全长2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 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 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2000÷50=40(个)40+1=41(盏)41×2=82(盏)答:一共要安装82盏路灯。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第1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课时目标
1.会用线路图来表示“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2.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根据模型将生活中类似问题进行分类。
一、情景导入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猜谜语:
学习任务单(一)班级: 姓名:
1、先试着取100米中的一小段,在下面的框里动手画一画,看一看这一小段上,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 )棵。 例如:取20米或25米。
五年级数学课件创新思维训练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化
汇报人:XX
感谢观看
06
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
设计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创新思维简化问题
案例3:行程规划问题
案例4:物品包装与空间利用问题
案例1:购物优惠计算问题
案例2:家庭水电费计算问题
分析经典数学问题,展示如何运用创新思维简化复杂问题
案例一:鸡兔同笼问题
案例二:几何图形面积计算
案例三:数列求和问题
案例四:分数运算问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复杂问题简化的意义
提高学习效率:简化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快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兴趣:通过简化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学习兴趣。
培养思维能力:简化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解决实际问题:简化问题的方法可以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强化复杂问题简化: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将复杂问题简化的技巧,引导学生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解决方案。
引入创新思维训练: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实践应用: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享学生成功解决问题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分享学生成功解决问题的案例,如小明通过运用创新思维简化了复杂数学题,提高了学习动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课例第五单元第二课《2.建立模型》优秀教学课件
落到陆地上的水包括从陆地 表面通过蒸发后进入大气的水, 还有10%的水是从海洋蒸发的。
有些落在陆地上的水流入海中。
认识模型的作用
科学家常常利用模型来解释他们的思想和发现。 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 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识模型的作用
回忆从三年级到现在,我们在哪里用到过模型? 这些模型是怎样模拟事物的? 它们起了什么作用?
视频暂停, 学生活动。
动手建立模型
黑盒子模型。
2.把自己所在组研究的结果公布于众。
动手建立模型
纸筒模型。
1.这是一个密封的纸筒。在A、B、C、D4个位置露出4个线头,拉 动露在纸筒外面的任意一根线绳,其他的线绳都会缩进纸筒里。把纸 筒里线绳连接的情况画下来。
动手建立模型
纸筒模型。
2.按照你画的模型,用这些材料做一个类似的纸筒,验证自己的解释。
视频暂停, 学生活动。
认识模型的作用
三球仪
认识模型的作用
三球仪 物理模型
认识模型的作用
植物细胞模型 图示模型
认识模型的作用
将圆从一个位置滚动一圈回到原位,圆走过的距离就 是圆周长。
圆周长
圆周长 数学公式:π= 圆直径
公示模型
认识模型的作用
水的循环模型 现象模型
从海上蒸发的水 有90%又回到了海中。
苏苏教教版版点小击小输学入学科标题学科五学年六级年上级册下第册五单第元一解单释元与建我立在模长型大
2.建立模型
点击输入标题
认识模型的作用 动手建立模型
认识模型的作用
科学小活动
1、回忆曾经的童谣:
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第12课模型的建立》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上册
《模型的建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模型的建立》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模型构建方法和技能,理解信息技术在模型构建中的应用,并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模型建立任务。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围绕模型建立的初步知识和技能展开。
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模型建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骤,并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笔记。
2. 实践操作:学生需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画图软件、建模软件等)完成一个简单的模型建立任务。
任务要求为: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水杯、玩具车等)为原型,自主设计并建立一个三维模型。
在建模过程中,学生需注意模型的细节和比例的准确性。
3. 文档编写:学生需撰写一个简单的建模过程说明文档,包括模型的构思、设计、制作过程及所用到的工具和技巧等。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笔记需完整、准确,能够反映学生对模型建立理论知识的理解。
2. 实践操作要求:模型需完整、比例准确,细节处理得当,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3. 文档编写要求:过程说明需清晰、详细,能够准确反映建模的整个过程及所使用的技巧。
4. 作业提交要求:作业需按时提交,格式规范,电子版和纸质版均需齐全。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和文档编写水平。
评价标准包括:1. 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实践操作能力:模型的完整性和比例准确性,以及细节处理的水平。
3. 文档编写水平:过程说明的清晰度和详细程度。
4. 综合表现:综合以上因素来评定学生在本作业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于《模型的建立》这一课题的理解和应用。
五、作业反馈在完成作业后,老师会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细致的评阅,并提出反馈意见。
在作业中表现出色、具有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的同学,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在作业中存在问题的同学,老师将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所在,并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初等 模型
初等模型初等模型是指运用初等数学知识如函数、方程、不等式、简单逻辑、向量、排列组合、概率统计、几何等知识建立起来的模型,并且能够用初等数学的方法进行求解和讨论。
对于机理比较简单的研究对象,一般用初等方法就能够达到建模目的。
但衡量一个模型的优劣,主要在于它的应用效果,而不在于是否采用了高等数学方法。
对于用初等方法和高等方法建立起来的两个模型,如果应用效果相差无几的话,那么受到人们欢迎和被采用的一定是初等模型。
2.1 人行走的最佳频率2.1.1 问题的提出行走是正常人每天工作、学习以及从事其他大多数活动的一项肢体运动。
人行走时的两个基本动作是身体重心的位移和腿部的运动,所做的功等于抬高身体重心所需的势能与两腿运动所需的动能之和。
试建立模型确定人行走时最不费力(即做的功最小)所应保持的最佳频率。
2.1.2 模型假设1.基本假设(1)不计人在行走时的空气阻力。
(2)人行走时所做的功为人体重心抬高所需的势能与两腿运动所需的动能之和。
(3)人的行走速度均匀。
2.符号及变量l :腿长;d :步幅;δ:人体重心位移;v :行走速度;m :腿的质量;M :人体质量;g :重力加速度;u :两腿运动动能;W :人行走所做的功;n :人的行走频率。
2.1.3 模型建立1.重心位移的计算人行走时重心位置的升高近似等于大腿根部位置的升高,如图2.1所示。
图2.1 人行走时重心位置的变化示意图由图2.1容易看出,人行走时重心位置的位移为2lδ=由于d l <l ≈,从而28d lδ≈.(0.1)2.两腿运动功率的计算人的行走是一种复杂的肢体运动,下面主要基于两种不同的假设计算行走时两腿运动的功率。
补充假设1 将腿等效为均匀直杆,行走设为两腿绕髋部的转动。
由均匀直杆的转动惯量计算公式,得到行走时两腿的转动惯量为213J ml =.于是两腿的转动动能为221126u J mv ω==. 而人每行走一步所需时间为/t d v =,则单位时间内两腿的运动动能亦即运动功率为36u mv p t d==. (0.2)补充假设2 将行走视为脚的匀速直线运动,腿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脚上。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5.2 建立模型|苏教版(共21张PPT)
〉用九个黏土
小球建立太
阳系的实物
模型。
太
阳
பைடு நூலகம் 太 阳
木 星
土 星
天 王 星
海 王 星
地 金 火水 球 星 星星
做一做
行星的排序: 水金地 火木土 天海王
太 阳
木 星
土 星
天 王 星
海 王 星
地 金 火水 球 星 星星
数学模型
开普勒和开普勒定律
观测出行
星围绕太阳运 转的周期T, 就可以推算出 行星与太阳之 间的平均距离a。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释和建立模型》
模型 实物模型
图示模型
说一说
显微镜
植物细胞结构模型
火山构造模型
模型可以解释自然事物
〉解释难以直接观察到的自然事物 (太大、太小、内部结构)
〉解释自然事物的变化和关系
画一画
天王星
海王星 木星
画一画
快速记住行星的排序: 水金地 火木土 天海王
水金地火 木
土
天王
海王
PLEASE ADD YOUR TITLE HERE
〉绘制一个图示模型 〉表示太阳系的构造 〉简略标注行星的名称
文字资料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 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 其中除太阳外,最大的是八颗大行 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 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 星、天王星、海王星 )。它们在自 己特定的轨道上围绕太阳旋转。
想一想
做一做
行星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 按比例缩小的间距
(百万英里)
(厘米)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36.0 67.1 92.9 141.5 483.4 886.7 1782.7 2794.3
经典小学五年级科学-建立模型.ppt
红 绿 机模型
最新 文档
9
分子结构模型
最新 文档
10
我们也来建立模型
看看教材中的黑盒子模型和纸筒模 型试着作出合理的解释。
最新 文档
11
建立模型
最新 文档
1
科学家利用什么来解释他 们的思想和发现?
科学家利用模型来解释他们的思想 和发现(图形和公式也是模型)
最新 文档
2
三球仪
火箭模型
最新 文档
3
细胞壁模型
地貌模型
最新 文档
4
将圆从一个位置滚动一圈回到原位,圆 走过的距离就是圆周长。周长与直径的关 系用公式表示为:
圆周长
π= 圆直径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S = πr 2
象这样的计算公式也是模型
最新 文档
5
生活中我们能直观的看到水循环吗?
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 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 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最新 文档
6
最新 文档
7
想一想:从三年级到现在,我们在哪里用到过模型?这些 模型是怎样模拟事物的?它们起了什么作用?
《第12课 模型的建立》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上册
《模型的建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建立模型的基本方法,了解模型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任务一:建立简单几何模型学生需要使用鼠标和键盘等工具,按照提供的几何图形指令,如正方形、圆形等,建立相应的几何模型。
任务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三个不同形状的模型。
2. 任务二:建立模型分类学生需要将建立好的几何模型进行分类整理,如按照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分类。
学生需要使用标签或文件名等方式进行标识。
3. 任务三:建立生活模型学生需要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事物或场景,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建立该事物或场景的模型。
例如,可以建立一个“学校”的模型,包括教学楼、操场、花坛等元素。
学生需要展示模型的建立过程和结果,并说明该模型的意义和作用。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要独立完成所有作业任务,不得抄袭或借助他人完成。
2. 作业过程中需要使用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方法,保证作业质量。
3. 作业完成后,需要提交电子版作业,包括模型图片和相关说明。
4. 每个任务都需要记录自己的完成时间,并填写作业评价表,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
四、作业评价1. 评价内容:包括作业完成情况、操作熟练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2. 评价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分,同时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3. 评价结果:对于优秀作业,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学生应及时提交作业,并在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2. 教师:教师将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将进行单独指导。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掌握建立模型的基本方法,了解模型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此外,学生还将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建立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模型的种类及作用。
2、能够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模型的作用。
难点:动手建立模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黑匣子探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们来解释这只黑盒子。
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厚纸板做的障碍物。
厚纸板粘在盒内的某个位置上。
请你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想办法弄清楚障碍物的具体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
现在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怎样做出解释。
2.学生汇报。
(板书学生提出的方法)
3.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找障碍物的方法,而我们今天就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
4.提供给学生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 、B 、C 、D 的黑盒子。
并提供标有A 、B 、C 、D 的图纸。
5.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
6.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7.全班交流。
(学生将各组研究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二、认识如何用模型解释
1.谈话: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遗憾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
在现实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于“黑盒子”的事物,我们无法通过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
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科学家又是如何解释的?
2.教师出示三球仪(模型)、植物细胞模型(图)、自然界水的循环(课件)。
让学生说说对这些模型的认识以及作用,还可以说一说根据这些模型懂得了什么。
3、课件出示圆周率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白公式也是一种模型。
4、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了“黑匣子”,又知道用图可以解释植物细胞的样子,用模型可以解释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用动画可以演示自然界水的循环,用公式可以让我们轻易地解决很多问题。
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用模型解释”(板书)。
5、提问:我们以前用到过哪些模型?模拟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6、思考并交流:用模型解释事物或现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三、探究纸筒模型
1、谈话:(出示一个纸筒模型)这是一个密封的纸筒,拉动露在纸筒
外面的任意一根细绳,其他的线绳都会缩进纸筒里(教师演示一下),你们觉得纸筒里线绳是怎样连接的?把纸筒里线绳的连接情况画下来。
2、学生建立图示模型来解释。
3、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画的模型,用合适的材料做一个类似的纸筒,来验证自己的解释。
四、小结
1、如何获得“黑盒子”里的信息:可利用除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器官了解周围环境,以确定物体间的相互关系。
2、怎样建立模型,解释现象:(1)分析问题(2)收集数据(3)找出物体之间的关系(4)确定条件(5)规定材料(6)建立初步模型(7)评价模型(8)修改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