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的社会历史观和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韩非简介_韩非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韩⾮简介 韩⾮ 中⽂名称: 韩⾮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卒年: 280~233 ⽣平简介 韩⾮(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的家,法家思想集⼤成者。
出⾝韩家贵族。
与李斯同事荀卿。
韩⾮所处年代,正是战国末期社会发⽣剧烈变化的年代。
韩⾮眼见韩国政治腐败,改⾰不⼒,在强秦进攻⾯前⼀再割地受辱,多次上书韩王,提出修明法度等富国强兵的建议,但不为韩王所采纳,于是退⽽著书,写成《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五⼗五篇⼗余万⾔(《》)。
后来,这些著作传到秦国时,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看到《孤愤》、《五蠹》等著作,其深邃的思想,不禁使他拍案叫绝。
秦王为了急于得到韩⾮,便发兵攻韩,韩王没有办法,只好把韩⾮送到秦国。
韩⾮到了秦国,不到⼀年,还没有来得及被重⽤,李斯怕韩⾮得势夺取了的地位,于是和姚贾利⽤韩⾮曾建议秦王存韩以为蕃⾂,在秦王⾯前说韩⾮的坏话,秦王听了李斯的话,将韩⾮下狱治罪。
韩⾮要求⾯见秦王,没有得到允许,李斯使⼈送毒药给韩⾮,迫使他⾃杀。
不久,秦王⼜后悔,使⼈赦免他的罪过时,他已死了。
韩⾮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统治经验,第⼀次明确地阐述了法、术、势三者之间统⼀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为了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彻底打垮奴⾪制,必须变法,实⾏法治。
推⾏法治必须掌握政治上的权势,他主张统治者要有势。
有法有势⽽⽆术,会⼤权旁落,⼈君得不到利益,所以必须有术。
韩⾮认为,法是国家根本的规章制度。
是除了⼈君之外所有⾂民必须⼀道遵守的根本⼤法。
韩⾮主张“任法不任贤”,厉⾏法治,严格考核铨选,⼀定能出现胜任封建⾏政管理的官吏。
韩⾮还继承前期法家商鞅的“以刑⽌刑”的观点,⼒主重刑厚赏,“赏莫如厚⽽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必,使民畏之”(《五蠹》)。
韩⾮的重术思想渊源于申不害。
为了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新的阶级⽭盾的条件下,韩⾮提出术是“藏之胸中,以偶众端⽽潜御群⾂”(《难三》)的⼯具。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韩非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十四章韩非一、背景韩非,韩国人,曾与李斯同学于荀况门下,著有《五蠹》、《孤愤》、《显学》等五十五篇。
韩非是战国末期各家学说特别是法家学说的总结者之一,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的著作保存在《韩非子》一书中。
战国末期,建立统一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
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中国。
韩非的思想反映了这一时期地主阶级建立统一封建专制政权的要求。
他代表地主阶级中的激进派,①在政治上主张通过暴力、战争统一地主阶级政权,宣扬政令、刑法、赏罚都只能出自君主一人之手的极端专制集权制,反对孟子所宣传的“仁政”。
②在经济上,他主张“重农”,大力保护和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③在思想上,则主张排斥各种矛盾、抵触的学说,确立一种统一的思想。
他总结前期法家的学说,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坚持进步的历史观。
在认识论上,他注重参验,在自然观上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传统。
韩非许多主张以后都为秦始皇所采用,成为秦统一封建政权的理论基础。
一、法、术、势韩非子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反对孟子的天赋“性善”论。
韩非企图从经济关系中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1.人人都有一种为自己打算的“自为心”他从地主阶级的立场出发,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自私自利的关系。
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为自己打算的“自为心”。
人的一切道德、感情、行为都决定于对自己有没有“利”,根本无所谓天赋的忠、孝、仁、义等道德观念。
他曾举例说:做车子的人希望别人富贵,做棺材的人希望别人早死,这不能说做车子的人就“仁”,做棺材的人就坏。
因为人不富贵,车就没人买;人不死,棺材就没人买,这都是他们的“利”之所在,不能说做棺材的人生来就憎恶别人。
2.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韩非认为,诸如君臣、父子、地主与雇工这些人之间的关系也都是为了各自的“利”。
他说,君主所以给臣民以高官厚禄,因为他知道这样做臣民们就可以为他服务,达到他的“利”。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韩非子的思想很有深度,超越了之前的所有人,那么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法家的代表人韩非子主张的思想就是“依法治国”,这也成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独霸中原的一个关键点,自秦国开始,就已经实行了唯一的君王制,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如今的民主社会体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他认为推广仁义都是在空谈,他的“法治思想”反对着“儒家思想”,君主应该采用手段统一自己的权利,将所有的权利统一起来,治理国家应该制定法律,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也因为他的轻罪重罚思想,导致了后来因为滥用权利的暴政,秦始皇在政时非常的重视并且重用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并且推广实施韩非子的政治政策,不幸的是,韩非子在收到重用后,也遭到了同门师兄弟李斯的嫉妒羡慕,李斯与韩非子出师同门,因此密谋毒死了韩非子。
但是也不得不说韩非子的“法治”也成就了现在我们的中国,法家思想成为了法律的起源点,它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国家政权,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同时他也认为在追求利益的社会中是没有道德可言的,两千年的法治社会也和我们现在追求的法治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刚建立起的法律下还不是很成熟,很难做到人人平等,虽然说法治的思想跟本是“公平公正”。
因此,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有利也有弊!法律成为了当时统治国家的一种重要工具,不过秦国虽然因统一六国而强大,也因为了他的暴政走向了改朝换代。
韩非子是什么家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中原,统一中国是我国历史的一重大转折点,然而这历史转折的关键原因还在于一个人,那就是韩非子,他也是法家的代表人,法家反对儒家,并且试图将儒家推翻,秦国时期的焚书坑儒就可以见得。
在战国时期末的韩国,势力是当时七国中最弱的一个国家,韩非子就是当时的韩国贵族,看着国家一步步走向灭亡,韩非子希望韩王采取他的意见,但是却被韩王拒绝了,天子聪慧,文笔可谓是大手笔的韩非子于是自己悟出了如何由弱变强的方法,最后著作《五蠹》、《韩非子》等书籍,他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也是秦国统一六国的指明灯;韩非子是当时最出名的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散文家,但是韩非子也是死在他太有才华,他的思想主张被秦始皇受到重用,也遭到了李斯的嫉妒羡慕,最后被李斯秘密毒死。
韩非子的哲学思想总结
韩非子的哲学思想总结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名声很高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著作《韩非子》收录了他的思想和学说,包含了政治、伦理、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韩非子的哲学思想以“法术”和“兵道”为核心,强调法制,主张用法律来治理社会,并通过强大的军队来稳定社会秩序。
首先,韩非子的哲学思想强调了“法术”。
他认为法律和规章制度是社会秩序稳定和国家安定的基础。
韩非子提出了“非礼勿视,非法勿听,非陈勿议,非奏勿听”的“八勿”,强调了依法办事的重要性。
他还认为,法律应该公正、明确,且要严格执行。
他主张法律应该对所有人平等适用,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必须遵守法律。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加强法律的执行,可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其次,韩非子的军事思想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主张运用军事力量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
在韩非子看来,只有强大的军队才能确保国家的生存和繁荣。
他强调了军事训练的重要性,认为训练有素的军队可以打败任何敌人。
韩非子还提出了“兵贵神速”的军事原则,认为攻击的速度要快,才能突破敌人的防线。
他还主张通过优秀的军事策略和谋略,来获取胜利和战争的成功。
此外,韩非子对于政治和教育也有一些独特的见解。
在政治方面,他认为君主应该集中权力,并通过严密的监察制度来限制权力的滥用。
他强调君主应该进行严格的自我约束,以免被权力腐化。
韩非子还主张有权力的人应该通过明智和公正的决策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利益。
在教育方面,韩非子强调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优秀的教育体制,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来管理国家。
他主张选拔才能而不是出身,强调才能与背景无关。
他还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使他们成为有用于社会和国家的人才。
总结来说,韩非子的哲学思想强调了法制、军事、政治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健全的法律体系来维护社会秩序,强调用军事力量来确保国家的安全,强调政治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以及教育的培养人才和人的品德成长。
《韩非子》人物分析:韩非子的思想特点
《韩非子》人物分析:韩非子的思想特点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思想深刻而独特,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韩非子的思想特点,来深入了解他的思想观点和贡献。
一、强调人性本恶韩非子的思想以人性本恶为核心观点。
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有着恶的一面,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在韩非子看来,人性的恶是不可避免的,人们之间的争斗和冲突源自利益的追求。
他强调了一种现实主义的观点,即政治的本质是争夺和竞争,王者必须通过严厉的法律和严惩来维护国家的秩序和稳定。
二、主张法治统治韩非子主张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自私行为,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他相信只有通过刚正的法律制度才能约束人的恶行,并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他提出了“法者,治之纲纪也”这一观点,认为法律是社会治理的纲领和规范。
他还主张以刑罚威慑的手段来惩罚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三、注重权谋思维韩非子的思想鲜明地表现出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身份特点。
他注重权谋思维,主张国家应该尽可能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他强调了国家的实力和军事力量的重要性,认为唯有国家强大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他强调了发展农业、工商业和国防的重要性,以提高国力。
四、重视教育和道德尽管韩非子强调了人性本恶,但他也非常重视教育和道德的力量。
他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可以对人性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塑造。
他强调君主要通过德行和道德榜样来影响民众,倡导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管理方式。
他提出了“为善者天报善,为恶者天报恶”这一观点,认为道德行为会得到天道的回报。
五、追求变法改革韩非子追求变法改革,主张通过君主的绝对权力来实现法治和改革。
他认为国家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以便推动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他提出了“得法从上,成法从下”的理念,主张在政治改革中实现君主与臣民的紧密配合。
他提倡了废除世袭制、推行择贤任能等一系列改革方案,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综上所述,韩非子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强调人性本恶、主张法治统治、注重权谋思维、重视教育和道德以及追求变法改革等方面。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简介导读: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中文名称: 韩非性别: 男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生卒年: 280~233生平简介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出身韩家贵族。
与李斯同事荀卿。
韩非所处年代,正是战国末期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年代。
韩非眼见韩国政治腐败,改革不力,在强秦进攻面前一再割地受辱,多次上书韩王,提出修明法度等富国强兵的建议,但不为韩王所采纳,于是退而著书,写成《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五十五篇十余万言(《韩非子》)。
后来,这些著作传到秦国时,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看到《孤愤》、《五蠹》等著作,其深邃的思想,不禁使他拍案叫绝。
秦王为了急于得到韩非,便发兵攻韩,韩王没有办法,只好把韩非送到秦国。
韩非到了秦国,不到一年,还没有来得及被重用,李斯怕韩非得势夺取了的地位,于是和姚贾利用韩非曾建议秦王存韩以为蕃臣,在秦王面前说韩非的坏话,秦王听了李斯的话,将韩非下狱治罪。
韩非要求面见秦王,没有得到允许,李斯使人送毒药给韩非,迫使他自杀。
不久,秦王又后悔,使人赦免他的罪过时,他已死了。
韩非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统治经验,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法、术、势三者之间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为了推行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彻底打垮奴隶制,必须变法,实行法治。
推行法治必须掌握政治上的权势,他主张统治者要有势。
有法有势而无术,会大权旁落,人君得不到利益,所以必须有术。
韩非认为,法是国家根本的规章制度。
是除了人君之外所有臣民必须一道遵守的根本大法。
韩非主张“任法不任贤”,厉行法治,严格考核铨选,一定能出现胜任封建行政管理的官吏。
韩非还继承前期法家商鞅的“以刑止刑”的观点,力主重刑厚赏,“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五蠹》)。
韩非的重术思想渊源于申不害。
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新的阶级矛盾的条件下,韩非提出术是“藏之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难三》)的工具。
韩非子主要的思想特点与贡献
韩非子主要的思想特点与奉献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取得了实施。
韩非高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
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历,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
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
〔?韩非子定法?〕韩非依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和二者的关系,他以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需遵法。
同申不害相较,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开展。
他以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赖,还要“审合刑名〞。
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酷刑〞“重罚〞。
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奉献,对于去除贵族特权、保护法律尊严,产生了踊跃的影响。
韩非以为,光有法和术还不行,必需有“势〞做保证。
“势〞,即权势,政权。
他赞赏慎到所说的“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难者?〕,提出了“抱法处势那么治,背法去势那么乱〞〔?难势?〕的论点。
韩非的全数理论导源于荀子“性恶论〞思想和成立封建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
他以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害关系,人的心理无不“畏诛而利庆赏〞〔?二柄?〕,人君的职责就在于利用“刑〞“德〞二手,便民众畏威而归利。
韩非的法治思想适应了中国必然历史开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确实立进程中起了必然的理论指导作用。
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
他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非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非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那么事异〞,“事异那么备变〞。
韩非子: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韩非子: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一般指韩非(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1]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
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2](概述图取自中国历史博物馆范曾绘《韩非子像》) [3]韩非人物生平韩非早年经历韩非像韩非出身韩国宗室,约韩釐王十五年(前280年)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的一个贵族之家。
韩釐王二十年(前275年),韩国难深重。
韩非始读“家有之”的商、管之书和孙、吴之书,也读各类杂书。
韩桓惠王十年(前262年),秦将白起率兵攻韩,一下攻取五十城。
韩国上党郡守降赵。
韩国统治层开始分崩离析。
在此前后,青年韩非开始上书,这个历程约为五年。
韩桓惠王十五年(前257年),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能寻访任用贤明的人才,反而提拔浮夸之人在有实际功绩的人之上,于是开始埋头著述。
韩桓惠王十九年(前253年),荀子离开稷下后,来到楚国,春申君任命其为兰陵令,继续受徒教学。
在此前后,韩非投奔荀子门下,“学帝王之术”,同学者有李斯等人。
[5-6]韩非出使秦国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他看到韩非的文章后说:“寡人若能见到此人,与他交游,便是死也没遗憾了。
”韩王安三年(前235年),因秦国攻韩,韩王在危急关头召见韩非,与韩非谋划削弱秦国的实力。
[5][6]韩非狱中被害李斯、姚贾陷韩非,诋毁他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
如今您想兼并诸侯各国,韩非终究向着韩国而不会向着秦国,这是人之常情。
韩非子积极的历史观
韩非子积极的历史观摘要:本文讨论韩非子在《五蠹》中提出的积极历史观,其本人认为,社会发展不可能回到从前,要根据社会变化来改变治国思想,效仿周礼行不通的,人性本恶,依法治国强于以礼治国。
他始终用一种进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历史的发寒,认为历史是不会倒回的,现实情况比历史更为重要。
他提出了他积极的历史观及完善了商鞅提出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为建立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而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积极;历史观;联系发展;韩非子在战国末年的百家争鸣中,韩非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
他本人虽天生口吃,但其文笔却极为犀利,善成文辩论,其思想极为独特,兼收包容诸子百家中有利于己的部分,并利用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他的思想开源于儒家,反而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但其思想中,不论是政治上的对君主无为放任,还是愚民主张,都是源自于道家思想的著作《道德经》。
韩非子的思想虽源于儒家,但与孔子等人妄图恢复周礼不同,其本人认为,社会发展不可能回到从前,要根据社会变化来改变治国思想,不可拘泥于过去,这便是韩非子积极的历史观。
他始终用一种进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历史的发寒,认为历史是不会倒回的,现实情况比历史更为重要。
韩非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末期,当时政治上诸侯林立的局面已经快要结束,郡县制将要取代分封制,封建的中央集权专制即将形成;经济上秦国国力日渐强大,国内安定经济繁荣,而韩非子所在韩国去日渐衰微,力求变革而不得;而文化上已到百家争鸣末期,更多的人在总结前人所说并加以自身的理解与修正,韩国国君却重视一些无真正学识的儒士。
这使得韩非子不得不考虑怎样回答如何看待历史、古今、社会变革等重大问题;怎样在政治上禁止于抑制儒士侠士等人使臣子统合于君主的权力中,并树立一个合乎时代要求的客观法制的权威等问题。
于是,他提出了他积极的历史观及完善了商鞅提出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来为了建立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而奠定理论基础。
论述韩非子的道德思想
论述韩非子的道德思想韩非子(约公元前280-233年)是一位中国哲学家,以其对中国古代法家哲学传统的贡献而闻名。
法家是一个强调严格法律和有效治理对实现社会秩序和繁荣的重要性的学派。
韩非子的著作被编入《韩非子》一书,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韩非子道德思想的一个关键主题是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性。
韩非子认为,实现社会秩序的最佳途径是实施严格的法律和建立有效的治理体系。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专注于维护秩序和稳定,而不是试图仁慈或道德。
根据韩非子的说法,试图保持道德的统治者往往会导致混乱和混乱,因为他们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置于国家需求之上。
韩非子思想中的另一个关键主题是“王道”,即“王之道”。
这个概念指的是统治者在决策时应该遵循一套原则和规则,而不是依靠个人喜好或欲望。
韩非子认为,遵循“国王之道”的统治者将能够有效治理,并为臣民带来繁荣。
韩非子在其思想中也强调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
他认为,应该根据人们的能力和资历,而不是社会地位或家庭关系,来选择具有权力和影响力的职位。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身边有称职的顾问和官员,他们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尽管有这些想法,韩非子的思想经常因强调严格的法律和明显缺乏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关注而受到批评。
一些评论家认为,他的思想被用来为中国古代的压迫和专制政权辩护。
然而,重要的是要记住,韩非子的思想是由他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塑造的,他的思想应该在这个背景下考虑。
总之,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法家哲学传统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道德思想以秩序、稳定和有效治理的重要性为中心,他强调了“王道”的思想和任人唯贤的重要性。
然而,他的想法也受到了批评,因为他们强调严格的法律,并且明显缺乏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关注。
韩非的政治思想
韩非君主绝对专制主义的政治思想一、韩非与《韩非子》韩非,韩国人。
出身韩国贵族,约生于公元前280年(韩釐王十六年),死于公元前233年(韩王安六年)。
据《史记》记载: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黄老。
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於是韩非疾治国不务脩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彊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实之上。
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
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
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馀万言。
……人或传其书至秦。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秦因急攻韩。
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秦王悦之,未信用。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秦王後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韩非与李斯同为荀卿的学生。
从思想体系看,韩非与荀卿是相悖的。
荀卿的思想虽有兼蓄的特点,但经过陶冶,已融入儒体。
韩非从他老师那里只是获得了某些知识,在思想上走的却是另一条路。
当他的老师还在世的时候,他便高举法家的旗帜与老师分道扬镳了。
韩非猛烈地抨击了儒家,却无一处提到他的老师,这大约就是对老师的尊敬了。
荀卿以儒家为旗帜,集先秦诸子思想之大成;韩非以法家为旗帜,集先秦诸子思想之大成。
荀卿培养出了一个自己的反对派,从学术思想史上看应该说是一个极值得称赞的佳话。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的一个。
韩非不忍心看着故国走向灭亡,急切地探索救弱致强之道。
韩非虽着眼于救韩,但他不是一个狭隘的目光短浅的孤立主义者。
韩非
韩非
(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把荀子著作传到秦国,得到秦王赢政的赞赏。后为秦臣李斯、姚贾陷害下狱,被迫自学思想的最高范畴道。他对老子道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客观物质性的内容。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据,它又体现在各种事物之中,制约着自然四时与社会人事,是体现在客观事物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的客观规律。韩非同时也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改造、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韩非对辩证法做出了较大贡献。他首倡“矛盾之说”,韩菲认为,所谓矛盾,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和对立是普遍存在的。他列举了“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等对立的地畴,指出矛盾有多种多样的表现。自然界是如此,社会生活也都充满了矛盾。韩非主张对矛盾着的两个方向进行全面分析,权衡利弊,分清主次,然后决定取舍。韩非认为,矛盾双方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可在一定条件不转化。韩非很注意矛盾转化的条件,他认为,祸与福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一个国家强与弱的转化取决下是否有严明的法制。在导致矛盾转化的条件中,内因固然有决定的作用,外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认识论方面,韩非主张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他强调认识的目的性与功用性,认为一切言论都必须有的放矢,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具谈。韩非在认识论上的贡献还在于提出了“参验”的观点。他认为,人们的言辞是否可靠,观点是否正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功效及其分析、比较等手段加以验证。韩非的社会历史观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社会的进化,注重当前的现实,反对“是古非今”的复古主义;另一方面,他比较重视物质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试图探索引起社会变化的物质原因。韩非的伦理思想是其“法治”理论的组成部分。韩非把地主阶级的自私性抽象化为普遍的“人性”,认为人皆“自为”(利己),人的一切行为均出于利己,没有所谓“仁”或“贼”(善或恶)的道德信念,不具有道德价值。由此出发,他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否定道德和道德的社会作用。
韩非的社会历史观和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韩非还继承了前期法家重耕战的思想,提出 实行法治的国家,人们的言论都遵守法制,劳动者 尽力农耕,兵士尽力作战,“是故无事则国富,有 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五蠹》“王资”即王天 下之资本,把耕战作为统一全国的资本,这种思想 是有进步意义的。 他还主张一断于法。“法不阿贵”“刑过不 避大臣,赏罚不遗匹夫”《有度》 “君主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 其力……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 势”《六反》 在选拔人才问题上,他主张不能任人唯亲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官袭节而进,以至大 任,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什么是“术”呢?他说“因任(能)而授官,循名 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定法》, 即据人的才能来授官职,按官职的名位来要求完成 实际任务,掌握生杀的权柄,考察群臣的才能,这 些称之为术。可见,韩非所讲的术就是君主用以任 免,考核、赏罚各级官吏的方法和手段。是君主驾 驭臣民的权术。它与法不同,“法”是公开的, “术”则是隐蔽的。“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于官府, 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芷之于胸中,以偶(合) 众端而偕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难三》可见,“术”是君主实行专制的一种重要 的统治术,是地主阶级玩弄阴谋权术的一种重要手 段。
(一)对“道”与“理”的唯物主义解释 (二)尊重客观规律与发展主观能动性 (三)反对天命鬼神的无神论思想
四、朴素辩证法思想
(一)提出了“矛盾”的概念 (二)矛盾的普遍性 (三)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四)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五)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思想 (六)量变与质变思想
韩非的社会思想
1、法
▪ 《第四十九》:“奖赏不如优厚而且讲信用, 使人们贪图它;处罚不如严厉而且一定执行, 使人们害怕它;法律不如统一而且固定,使 人们能了解它。”
▪ 《第三十八》:“民众知道受罚受赏都产生 自自身的行为,所以就会在耕战等事业上急 切地谋取功利,而不指望从君主那里受到分 外的恩赐。”
1、法
▪ 《第八》:“自然界有它的客观规律,人类也有它 的客观规律。”
三、仁、义、智、能不可以治国
▪ 《第三十八》:“仁爱作为一种治国的方法, 就是让没有功劳的人得到奖赏,而有罪的人 得到赦免,这是法制败坏的根源啊。”
▪ :《第四十六》:“母亲集聚了母爱,但她 对子女的发号施令却行不通;官吏利用刑法 的威严,民众就听从了;威严和仁爱的策略 究竟应该采用哪一种也就可以决断了。”
1、法
▪ 《第六》:“惩罚罪过不回避权贵大臣,奖 赏善行不遗漏普通民众。所以纠正君主的过 失,追究臣下的邪恶,治理混乱,解决纠纷, 削减过分,整治错误,统一人民的行为规范, 没有什么能及得上法律。激励官吏,威慑民 众,消除淫乱怠惰,制止欺诈虚伪,没有什 么能及得上刑罚。”
1、法
▪ 《第三十五》:“君主是严格遵守法治原则、 责求臣下完成任务来建功立业的人。”
二、性恶论
▪ 《第十九》:“君臣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算 计。”
▪ 《第四十六》:“再说父母亲对于子女,生 了儿子就祝贺他,生了女儿就把她杀了。子 女都是父母所生,但是儿子却受到祝贺,而 对女儿却把她杀了,这是因为父母亲考虑到 自己以后的利益、从自己的长远利益打算的 缘故啊。所以,父母亲对于子女,尚且以盘 算对自己是否有利的观念去对待他们,更何 况是没有父子之恩的君臣呢?”
▪ 《第四十七》:“残暴的人处在君位上,那 么法令就会被乱施滥用而臣下和君主就会离 心离德,民众就会怨恨而叛乱的念头就会产 生。”
韩非的思想
韩非的思想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进展进步的。
他认为假如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
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那么事异”“事异那么备变”(《韩非子·五蠹》),要依照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照。
关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
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韩非子·心度》〕。
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
他认为严峻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因此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
同时,选拔一批通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确实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进展。
论韩非的历史观
论韩非的历史观
韩非在他的理论中重视历史发展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历史发展对当
下社会形态所带来的影响。
他认为历史不仅是个时期,而是一种社会
发展的方向和模式。
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是“变化”和“差异”,因为它们有助于形成社会结构。
这种差异是社会结构中独特的发展模式,他认
为历史发展是帮助形成社会结构的动力。
另外,韩非强调历史发展的
闭路过程,即新事物会替代旧事物,而历史终究会发展到稳定的状态。
此外,从韩非的观点来看,每一段历史都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
不能长期坚持一种模式,那样只会脱离历史发展的脉络。
浅谈韩非子的历史观
浅谈韩非子的历史观韩非,后人称韩非子,战国时期思想家.从他的著作《韩非子》中可以看出,韩非子极其重视唯物主义和效益主义思想,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韩非比较喜欢研究历史,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韩非子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之人看成是守株待兔之人,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
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
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
同时韩非子站在新兴阶级的里尝尝看到了整个社会的凌乱的本质,他认为历史从来都是不断发展的,因而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
他曾经还站在人类物质生活方面研究,认为“上古竟于道德,中古遂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
他嘲笑那些守旧思想的人们,认为其迂腐,所做一切不过是守株待兔,韩非子看到了当今新型的时代步伐,他认为那才是主流,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
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
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
韩非子的观念中留下了许多的君主专制理论,比较专制,霸道,不考虑广大农民感受,但是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中是比较有效的。
韩非子政治哲学研究
韩非子政治哲学研究第一篇:韩非子政治哲学研究韩非子政治哲学研究韩非子极为重视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提出了君主专制思想和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作为精通刑名之术的韩非子的政治哲学更值得我们探讨。
法家思想是建立在先秦后期并且迅速适应现实社会的政治化学说。
韩非子作为法家代表人物,以唯物主义为根本,构建了以”法”“术”为特色的政治哲学。
韩非子继商鞅变法,慎到论势,申不害论术之后,对各家思想组合重整,修正了申不害论术而不讲法,商君讲法不论术,慎到只说势而略法的不足。
“法”“术”“势”三者是韩非子政治哲学的主要根本,”法”“术”“势”三者构建的思想体系是君主绝对统治的思想体系,体现君权的至高无上。
“法”是官府公布的成文法,以刑名结合时政社会的国家律令,是官员行事之依据。
君主御下则是”术”,”势”则是君主所体现的至高无上威严。
在韩非子看来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弃。
商君的重”法”不重”术”,在韩非子看来,”法”固然重要,秦国富国强兵,但是仅仅是大臣”势”的增加,秦国因此不能一国统一。
申不害的论”术”,不重”法”,韩国君主昭候驾驭臣下,但君民关系却因利益各自辩护,亦不能天下一统。
韩非子认为”法”“术”“势”相随,三者不可缺一。
韩非子亦重”势”,”凡人君之所以为君者,势也。
故人君失势,则臣制之矣”。
”势”为君主御下之道重要构成,君主在其位,才能号令臣民。
暴君当政,并不是才能,而是对应的地位才可号令天下。
君主只有有”势”,才可运用”法”“术”。
“法”“术”“势”三者,君主之道。
”势”作为法家概念之一,并不是韩非子的杰作,前期思想家管子和慎子都强调过”势”的重要性。
韩非子对于前人势的概念是全盘继承的,但是又赋予了特定时期的内涵。
当时,能言善辩的大思想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主张,韩非子对于各家持否定态度。
他认为儒家等等那套救国救民的说教,只不过是望梅止渴。
韩非子的概念里,社会是在进步的,并不能迂腐的坚持过去的礼义仁智。
儒家思想是以先王之政治理现今社会,但是韩非子看来,世异则事异,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讲,只能对于前人的经验采取参照借鉴而已,例如《显学》中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韩非子历史观研究
韩非子历史观研究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其对于历史的看法也被认为是尤为独特和独到的。
韩非子认为历史不仅仅是一种记录人类经历的工具,还有更为重要的功能,即通过历史的研究,深入挖掘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并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在本文中,我将针对韩非子的历史观进行探讨,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其历史观具有现实意义和史学意义。
一、韩非子的历史观韩非子认为历史是一个有意义的现象,而这种意义并不仅仅体现在人类个体的经验积累上,更是一种具有深刻系统性的规律。
他认为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相应的历史规律,这些规律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韩非子认为历史是人类理性的杰作。
它不仅仅是事件的简单记录,还需要经过思考和归纳才能被真正的认识和理解。
在韩非子看来,只有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和正确的认知,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证明韩非子的历史观具有现实意义1、人类社会有阶级矛盾韩非子认为人类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
通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社会财富的分配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阶级矛盾是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根源。
这一结论不仅在当今社会仍然成立,而且在过去的历史上同样厉害。
可以说,我们只有想办法解决阶级矛盾,才能够达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2、制度变革是历史进步的根源韩非子认为,制度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在历史上,许多革命性的事件都是由于制度的变革而引发的。
比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都是在制度变革的推动下诞生的。
而且,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制度变革作为根本推动力,才能够不断地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3、经济体制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重要途径韩非子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他强调,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因素,而经济体制的变革通常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起点。
我们可以从当今的经济发展趋势中看到,经济体制改革正日益成为国家经济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韩非社会思想管窥
韩非社会思想管窥内容提要: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具有丰富的社会思想,具体表现为“古今异俗,新故异备”的社会发展思想,“竞于道德”、“逐于智谋”、“争于气力”的社会变迁思想,利益驱动的社会交往思想和“势”、“法”、“术”相结合的社会控制思想。
探讨韩非这些社会思想可以引起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对当今的社会治理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韩非社会发展社会交往社会变迁社会控制韩非,战国时韩国贵族,与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近代清末维新思想家谭嗣同说“二千年之学,荀学也,二千年之政,秦政也”;梁启超也说“自秦汉以后,政治学说皆出于荀子”;《韩非子》是先秦诸子中很重要的一部,如果将《韩非子》与马基亚维利的《君主论》并读,你会惊异于中国学者逻辑思维之缜密与深刻,要知道《君主论》成书于1513年,而韩非生活在公元前280年到前233年。
然而韩非的整个智慧用于为专制君主盘算利害得失。
无怪乎秦王看了韩非的书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可悲的是,擅长理论创新的韩非被自己的同学李斯构陷致死。
李斯擅长制度创新,“秦政”多为李斯构建,而李斯则被阉宦赵高构陷致死。
韩非子的学说的出现可说是历史的呼唤时势的必然。
战国末期,连年战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社会各阶层普遍盼望安定统一。
秦王政顺应时代潮流,奋六世之余烈,担当了统一全中国的历史使命。
集法家大成的韩非思想体系则适应了大一统的封建集权国家即将出现的客观形势。
史书记载当未曾受到韩国重视的韩非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政阅后不禁拍案叫绝,感叹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甚至不惜以向韩国发动战争的形式来实现他的这一愿望。
韩非的学说大多被秦王朝采纳,且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
本文拟着重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韩非的理论思想加以发掘。
一“古今异俗,新故异备”的社会发展观韩非以前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鞍持历史进化观点,将过去的历史分为“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尚贤而悦仁,下世贵贵而尊官”三个阶段,主张“圣人不法古,不修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势”呢?所谓“势”就是权力与地位,是国 君的威势。他接受了慎到重“势”的学说,慎到曾说“飞 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螟同矣”。又说 “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贤”。可见,他十分强 调权势之重要,只要有权有势,那怕是无知无识也能统治 贤人、智者。韩非吸取了这种思想,认为“法”与“术” 的运用要以“势”即掌握政权为前提。 只有“抱法处势”,牢牢地掌握政权,才能使“法” 和“术”得到推行。
在哲学上 第一次提出矛盾的概念 对道与理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和层次 上的区分 道:一是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二是事物 的总规律或根本规律。 理:一是具体事物的本质;二是具体事 物的规律。
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韩非在自然观上,继承和发挥了荀子的 唯物主义思想,同时也对老子思想中的 一些思想资料作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和吸 收。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其《喻老》和《解老》篇是中国哲学史 上对老子《道德经》的最早注释。
总之,韩非的政治思想为秦始皇 统一中国起了巨大作用,秦始皇主要 就是直接运用了韩非的政治思想,建 立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 要,四方来效”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国 家。因此,韩非的政治思想在当时来 说,符合历史潮流是他的主要方面。
二、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一)肯定历史是进化、发展的 (二)试图寻找社会发展的经济原因 (三)从利害矛盾中来看人与人的关系
秦始皇
韩非的著作收集 《韩非子》一书 之中,共五十二 篇,是我们研究 韩非的主要思想 资料。
一、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
魏国的李悝(魏国任相,写了《法令》一书, 是第一部较完整的地主阶级法典,已失传)卫国 吴起(法家代表,善用兵)、郑国子产(为政主 张宽猛相继)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法治思想。到 了战国中期,秦国商鞅把法令和政治制度都提高 到强国利民的工具;申不害则提出“术”对巩固 封建政权的重要性;慎到提出了“势”是巩固政 权的关键。韩非则从维护封建中央集权制出发, 系统地总结了商鞅、申不害、慎倒和先秦其它法 家的思想,提出了“以法为主的”“法 ““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
“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 俱出父母之怀袵,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 便,计其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犯用计算之心, 以相待也”,此话有两层意思,一是重男轻女思想 很早就产生了,二是分析了重男轻女思想的经济原 因,是从长远利益着想。 不仅君民、君臣、父子、父女是处于利害对立的 关系上,就是夫妻之间也是如此。 总之,在韩非眼里,一切人之间都是利害对立的 关系,说“舆人成舆,则欲人富贵,匠人成棺,则欲 人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 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备内》 《好了歌》 傅立叶
(一)强调认识世界的必要性 (二)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三)主张“神明不离其实”,反对生而 知之 (四)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参验”之法 (五)实际功用的认识目的
思考
1、简述韩非的政治思想。 2、谈谈韩非的历史观。
“用法之相忍,以弃仁人之相怜”《六反》
“主卖官爵,臣卖智力”《难一》他将人 臣行奸概括为八术,即一曰同床,二曰在旁 三曰父兄,四曰养殃,王曰民萌,六曰流行 七曰威强,八曰四方。同床:利用君主好色 而收买其妻妾;在旁:收买君主亲信,近臣; 父兄:收买君主亲戚近爱;养殃:利用君主 好玩乐、享受之性,使其糜烂而导致殃祸; 民萌:施小惠于人民、收买民心,使其背叛 君主;流行:利用辩士说客去用悦耳之声讨 取君主欢心;威强:发展自己文武势力威胁 君主;四方:利用外国力量推翻政权。
法家的主要表—— 韩非的社会历史观和 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第九节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战国末 期韩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他同李斯 (秦始皇时的丞相)同是荀子的学生 。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新 兴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政治学说适应了当 时封建地主阶级即将取得统一政权的形势, 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无恨矣”。
韩非认为,法、术、势三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缺 一不可。但三者中,最根本的又是“法”,故要“以法为 本”。 韩非以法治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把先秦 法家理论大大提高了一步,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韩非还继承了前期法家重耕战的思想,提出 实行法治的国家,人们的言论都遵守法制,劳动者 尽力农耕,兵士尽力作战,“是故无事则国富,有 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五蠹》“王资”即王天 下之资本,把耕战作为统一全国的资本,这种思想 是有进步意义的。 他还主张一断于法。“法不阿贵”“刑过不 避大臣,赏罚不遗匹夫”《有度》 “君主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 其力……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 势”《六反》 在选拔人才问题上,他主张不能任人唯亲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官袭节而进,以至大 任,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韩非试图从社会物质生活方面来说明社会历史 的发展,从人口的增殖和生活资料的多少来揭示社 会演化的原因,认为社会政治的改革,伦理道德的 变迁,都是由社会物质资料的多少,人口众寡而决 定的。他说,古代人口少,财富多,“丈夫不耕, 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五蠢》所以,不 必用法治。而现在一个人生了五个儿子不算多,每 个儿子又各生五个,这样一来,祖父未死就有孙子 二十五人,而生活资料又有限,原来的东西不够分, 造成了“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 争”。“上古竟于道德,中古竟于智谋,当今争于 气力”《五蠢》“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显 学》既然是争于气力,就得要富国强兵,依靠法治。 可见,韩非是力图从物质生活的原因中来寻找法治 根据的。
(一)对“道”与“理”的唯物主义解释 (二)尊重客观规律与发展主观能动性 (三)反对天命鬼神的无神论思想
四、朴素辩证法思想
(一)提出了“矛盾”的概念 (二)矛盾的普遍性 (三)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四)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五)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思想 (六)量变与质变思想
五、唯物主义的识论Fra bibliotek“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 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建筑 师发生大火使城市的四分之一化为灰烬; 安玻璃的工人希望下一场大冰雹打粹所 有的玻璃,裁缝和鞋匠希望人们用容易 褪色的料子做衣服和用坏皮子做鞋子, 以便多穿破两套衣服和多穿坏两双鞋 子——为了商业的利益,这就是他们的 大合唱……”《傅立叶全集》第三卷, P58
韩非十分强调统一思想。主张“以法为教”说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 以吏为师”《五蠹》主张对儒家那套记述“先王之 语”的“书简之文”坚决取谛,认为必须用地主阶 级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使“境内之民,其言谈 者必轨于法”,《五蠢》“ “言行而不轨于法者必 禁”《问辩》认为儒家是五蠢之首,“儒以文乱法” 主张“禁其欲,灭其迹”、“破其辞,以散其党”。 可见,他对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十分反对。认为互 相矛盾的学说会造成是非不分,影响中央集权的绝 对权威。他说“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 致,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今兼听杂学谬行,同异 之辞,安得无乱乎”《显学》主张禁止一切互相矛 盾的学说,定法家思想于一尊,这就为秦始皇焚书
什么是“术”呢?他说“因任(能)而授官,循名 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定法》, 即据人的才能来授官职,按官职的名位来要求完成 实际任务,掌握生杀的权柄,考察群臣的才能,这 些称之为术。可见,韩非所讲的术就是君主用以任 免,考核、赏罚各级官吏的方法和手段。是君主驾 驭臣民的权术。它与法不同,“法”是公开的, “术”则是隐蔽的。“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于官府, 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芷之于胸中,以偶(合) 众端而偕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难三》可见,“术”是君主实行专制的一种重要 的统治术,是地主阶级玩弄阴谋权术的一种重要手 段。
在他看来,商鞅治秦虽以法以致富强,但他只讲“法”,不讲 “术”,结果“无术以知奸”《定法》使国家的富强反而成了 奸臣的政治资本,夺来的土地反而成了私人的封邑。同时,又 指出了申不害只讲“术”不注重“法”。虽然花了巨大精力去 帮助韩昭候用术,但结果仍是“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以至 “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主”《定法》即奸臣用花 言巧语来骗人,故即使有万辆兵车的韩国,经历了十七年的努 力,仍不能达到霸主这位,这就是不知重法的结果。只能空玩 其术,不见实效。因此,他总结了商鞅和申不害不能兼顾法、 术的思想而造成了巨大危害时指出“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 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可见,他强调 法、术并用,缺一不可。他还分析了慎倒关于势的思想,认为 只讲“势”也不行,必须要与“法”和“术”结合起来。韩非 在指斥商鞅、申不害、慎倒政治思想的片面性中,提出了系统 的“法”“术”“势”相统一的理论。
韩非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几个阶段。 因此,他认为那种把社会看作一成不变的思想是错误的。 他对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描述,从而说明社会是发 展变化的,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论断。 认为历史既然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不同的时代解决的问题 也就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也要随之变化。他说如 有人在中古(夏后氏时代,相当于奴隶社会时代)还要效 法上古(原始社会时代)时代去构木为巢,钻木取火,那 一定会被当时的鲧和禹所嘲笑;如果在近古(桀纣暴乱之 时)时代还同禹一样,把决河排水当作当第一件要事,那 一定会被当时的汤武所笑;那么如果现在的人赞美过去的 尧、舜、禹、汤、周武王的政治,把过去那套东西拿到今 天来实行,那必然会被当今的圣人所耻笑。因此,他对那 种“法先王”的观点十分反对,主张“法后王”,反对是 古非今,主张重今轻古。 他为了揭露那种“法先王” 守古道的人,还讲了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说“欲以 先王之政,治当时之民”就如同“守株待免”般可笑、可 悲。因此,韩非得出结论说“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 之事,因为之备”《五蠢》(不尊循古法,不墨守成规, 要看当今的社会情况来作出相应的措施)这完全体现了新 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是一种朝气蓬勃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