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花鼓戏的发展现状

合集下载

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

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
贯彻 党 中 央 “ 农 ” 神 为 主 题 , 过 选 村 委 会 主 三 精 通
界带来 了重大 的 冲击 , 青年 中 出现 轻视 传 统文 在 化、 崇洋媚 外 的倾 向。尤其 是在城 市 , 城市生 活 的
多 样 化 以及 各 种 新 型 娱乐 场 所 的 创 建 , 花 鼓 戏 的 使 观 众 又 少 了许 多 。与此 同 时 , 一 种 样 式 的 艺 术 如 另 服用 了烈 性 的生 长 激 素 , 众 多 的都 市 中 高 速 膨 胀 在 并 大有 一 发 不 可 收 之 势 — — 那 便 是 各 领 风 骚 三 五 日、 哄 哄 、 方 唱 罢 我 登 场 的 流 行 歌 星 演 出 盛 典 , 乱 你 这些 盛 典 成 为 今 天 人 们 最 为 欢 迎 的 演 出 方 式 。 而 花鼓 戏 剧 院却 从 来 没 有 出 现 过 这 种 流 行 歌 星 演 出 的 盛况 。 以前 , 论 在 城 市 还 是 农 村 , 鼓 戏 都 深 无 花 受 广 大群 众 喜 爱 。城 市 发 展 带 动 了农 村 的 发 展 , 城 市 对 花鼓 戏 的 冷 落 , 渐 地 向农 村 扩 张 , 村 的 花 逐 农
久 的 花鼓 戏剧 目仍 难 以 满 足 当 下 观 众 的 艺 术 文 化
追求 。
( ) 南花 鼓 戏 发 展 经 费严 重缺 乏 , 致 财 力 二 湖 导 支持 不 够 近 些 年来 , 家 的 好 几 个 花 鼓 剧 团 先 后 解 体 , 国

这是为什么呢? 出现上述情 况 主要 是花 鼓戏专 业
城 市 和 农村 观 众 年 龄 日趋 老 化 , 众 也 比 以 往 少 , 观 花 鼓 戏 的市 场 发 展 前 景 令 人 担 忧 。 二、 出现 花 鼓 戏传 承 与发 展 困局 的 原 因 分 析 ( ) 南花 鼓 戏 自身的 剧 目和 曲 目的 陈 旧 一 湖

非遗视角下“湖南花鼓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

非遗视角下“湖南花鼓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

1.“湖南花鼓戏”舞蹈的相关概述1.1“湖南花鼓戏”舞蹈溯源湖南花鼓戏最早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前的清朝中期,乾隆《远州府志》中记载“以岁,农人连袂步人田中,以趾化锄,且行且跛,塍间击鼓为节,徐疾前却,颇以为戏。

”可以看到,花鼓戏的出现与当时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多为老百姓在劳作时自娱自乐的歌舞,到清代后期逐步发展成了有完整歌舞情节的戏曲形式。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湖南花鼓戏一度陷入了消亡危机,但最终凭借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及蕴含的文化内涵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湖南花鼓戏从草台班到半台班再到专业剧团的发展历程,使其在戏曲的程式化、规范化、专业化等方面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发展出了“湖南花鼓戏”的舞蹈。

“湖南花鼓戏”的舞蹈主要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声乐与舞蹈部分都比较薄弱。

而后在继承传统花鼓戏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吸收了湘剧、京剧等大剧种的艺术唱腔与舞蹈表现形式,进一步丰富了“湖南花鼓戏”舞蹈的声乐与舞蹈部分。

1.2“湖南花鼓戏”舞蹈的特点1.2.1生活性“湖南花鼓戏”的舞蹈动作源于对生活动作的选择和提炼,而后对其进行了加工、美化与规范,使其更具有艺术性、节奏性、风格性和造型性,并使生活中的元素更具有艺术意义和表现力。

例如,行走、打铁、打铜锣、补锅等生活动作经过加工美化都出现在了花鼓戏舞蹈的动作中。

所以“湖南花鼓戏”舞蹈生活性的特点使其舞蹈动作更贴近生活,更能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1.2.2程式性“湖南花鼓戏”舞蹈中的舞蹈动作虽然是对生活动作的提炼加工,但都只有在符合花鼓戏舞蹈程式性的同时才能将这些动作艺术化。

“湖南花鼓戏”的舞蹈毕竟不是单独的舞蹈艺术,它被局限在花鼓戏的范围,跟随花鼓戏表演的艺术主体,以歌舞演绎故事,受到了戏里的情节和性格的支配。

艺术家们在表演剧目时已经创作出了一些较为完善的表演方法与多种表演程式,如表演开门、关门、坐轿子、骑马、射箭等动作时的表演程式。

这些表演程式使“湖南花鼓戏”舞蹈的表演更具规范性了。

简述湖南花鼓戏

简述湖南花鼓戏

简述湖南花鼓戏一、花鼓戏的起源花鼓戏是清代中叶兴起的,以农村的山歌、民间的小调及本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成,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的地方小剧种之一,是我国古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花鼓戏是指湖南境内六种花鼓戏的总称,即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和邵阳花鼓戏,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逐渐形成了六个有着不同区域风格的地方花鼓戏。

”花鼓戏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也为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方面的有力支持。

花鼓戏只是湖南众多地方戏曲的一个品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湖南花鼓戏与湖北、四川、江西等地的花鼓戏有很多的相似点,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二、发展历程花鼓戏,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

其中虽属“湖南花鼓戏”最为著名。

但湖南花鼓戏却是一个笼统的剧种概念,因为湖南花鼓戏根据流行地区的不同可细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衡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

因此,严格来讲“湖南花鼓戏”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地方剧种。

通常所见到的湖南花鼓戏经典代表剧目如《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等实为代表湖南花鼓戏的长沙花鼓戏中的剧目。

但多数人并不能详细清楚地了解这些概念,所以人们一般所说的湖南花鼓戏其实就是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形成初期是以旧长沙府(今长沙县)为中心,后逐渐向周边县市辐射,其不只流行于长沙,在省内流传甚广,相对而言其它五个流派无论是流传范围还是知名程度来都远不及长沙花鼓戏。

因此,长沙花鼓戏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湖南花鼓戏的代表。

除岳阳花鼓戏之外,其它四个流派几乎都只在其所处县市或地区作代表性或象征性传承。

除湖南花鼓戏之外,在湖北有荆州花鼓戏(湖北花鼓戏)、黄孝花鼓戏、东路花鼓戏,安徽的凤阳花鼓戏,皖南花鼓戏,河南的豫南花鼓戏(光山花鼓戏),浙江的桐乡花鼓戏、包山花鼓戏、平湖花鼓戏等同名的地方剧种。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一、调研背景湖南花鼓戏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传统意义。

为了进一步了解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促进措施,我们开展了湖南花鼓戏调研工作。

二、调研目的1. 了解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2. 分析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3. 探讨湖南花鼓戏的传承现状和问题。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观摩和访谈等方法。

四、调研结果1. 历史渊源与发展演变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戏剧形式。

浏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和长沙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的主要流派。

2. 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湖南花鼓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其音乐性强,演员在演唱和乐器伴奏中融入了湖南地方音乐元素;舞蹈动作矫健有力,富有节奏感;服饰华丽,以红色为主色调,配以金、白、黄等鲜艳色彩。

3. 传承现状和问题湖南花鼓戏的传承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不高,导致花鼓戏表演队伍老龄化。

另一方面,现代化舞台设备的需求,对演员的技能要求提高,需要更多专业化培训。

五、调研结论1. 加强花鼓戏的宣传推广通过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推广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渊源,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兴趣,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花鼓戏的传承中。

2. 加强青年演员培养通过设立专业戏曲学院、开展培训班等途径,加强对年轻演员的技能培养和传统戏曲知识的传授,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增加对花鼓戏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引入现代舞台技术在保持花鼓戏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舞台技术,提升舞台效果,使得花鼓戏更加吸引人眼球,适应现代社会观众的审美需求。

六、调研建议1. 政府加大对花鼓戏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2. 加强与文化机构、学校等单位的合作,开展花鼓戏普及教育;3. 建立花鼓戏传承人培养机制,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传承人;4. 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花鼓戏宣传活动。

花鼓戏市场分析报告

花鼓戏市场分析报告

花鼓戏市场分析报告市场分析报告:花鼓戏市场一、市场概况花鼓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源于江苏苏州一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文化娱乐市场的扩大和多元化需求的增加,花鼓戏市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目前,花鼓戏市场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等地,其中苏州地区是花鼓戏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

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花鼓戏逐渐走出本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二、市场规模据统计,目前中国花鼓戏市场的规模约为45亿元人民币。

其中,江苏是花鼓戏市场最为活跃的地区,其市场规模占据了全国市场的四成以上。

浙江、上海、安徽等地也有着一定的花鼓戏市场规模。

与此同时,随着花鼓戏走出本土,海外市场也有所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国外观众的眼球。

三、市场需求花鼓戏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戏曲形式,其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旅游需求:在旅游市场的推动下,花鼓戏成为了游客们熟悉和喜爱的文化产品。

很多游客来到江苏、苏州等地,都会特意观看当地的花鼓戏表演,以此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文化消费需求:随着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观赏戏曲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文化消费方式。

花鼓戏表演成为了城市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前来欣赏。

3. 多样化需求:年轻一代观众对于艺术形式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通过花鼓戏表演,得到更多的艺术体验和触动。

因此,花鼓戏市场也需要不断创新,推出更加符合年轻人口味的节目和演出形式。

四、竞争态势虽然花鼓戏市场规模较大,但也存在一定的竞争态势。

目前,主要竞争对手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1. 其他戏曲形式:虽然花鼓戏作为江苏地区的特色表演形式,但在全国范围内,其他戏曲形式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如川剧、京剧等。

2. 休闲娱乐活动:花鼓戏市场还需要与其他休闲娱乐活动竞争,如电影、演唱会等。

这些活动也吸引了一部分观众,对于花鼓戏市场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3. 其他娱乐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电子游戏等形式的娱乐也对传统文化产品形成了竞争。

花鼓舞蹈艺术的特点研究

花鼓舞蹈艺术的特点研究

花鼓舞蹈艺术的特点研究一、湖南花鼓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过程湖南花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花鼓戏最早时期源出于民歌,随着进一步演化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

据考证,在1818年,正值清朝嘉庆年间,《浏阳县志》记载了关于当地元宵节耍龙灯的情况:“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由一个旦角和一个丑角共同表演形式的花鼓戏,这种花鼓形式被我们叫做地花鼓,说明湖南花鼓的初期阶段在嘉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

在花鼓的早期形成阶段,它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它作为诞生于农耕文化背景下的一种艺术形态,浓缩了广大湖南劳动人民的情感,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思想情趣和愿望,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清朝同治元年大概在1862年,杨恩寿在《坦园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花鼓词中,已经有了书生、书童、柳莺和柳莺婢4种角色,而且情节和表演都有所改进,变得更加富有内涵,这说明湖南花鼓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原来的一个旦角一个丑角,发展成为旦角、丑角和生角,而且表演规模也有所扩大。

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剧,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剧,并把《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摄制成影片。

2008年,湖南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发展形式和规模上看,在清朝光绪以来,湖南花鼓以班社形式存在,其发展很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

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和收徒传艺两种方式相结合,被叫做花鼓教场,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

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当时被称作半台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的演出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地分别成立专业花鼓剧团,艺人们可以进入城市剧场进行公演。

浅析湖南花鼓戏音乐艺术

浅析湖南花鼓戏音乐艺术

浅析湖南花鼓戏音乐艺术摘要:花鼓戏源出于民歌,湖南花鼓戏则是由湖南省的各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组成的一种统称。

本文通过研究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历史流派、发展创作,让更多人感受到湖南民间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花鼓戏;音乐;湖南一.历史背景与现状湖南花鼓戏又被称为“湘剧”,已有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是由流传在民间的山歌、民歌、夜歌、小调演变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

建国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

由于花鼓戏在湖南各流行地区不同,风格上也有所差异,有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永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流派,而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又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根据它们各自的音乐风格与曲调结构以及呈现特点的差别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及爽朗粗旷的唱腔风格是其重要的特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湖南花鼓戏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步入了衰退之路。

由于花鼓戏专业人才的流失与断层;戏曲内容陈旧,未能与现代社会实践赋予湖南花鼓戏新时代的内涵相结合;社会的发展,人们欣赏观念和娱乐活动的变化等因素,让湖南花鼓戏极有可能没落在历史的巨流之中。

二.主要流派(一)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的舞台语言主要是长沙官话,萌芽期是在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最早是在旧长沙府所属十二州流传。

虽为长沙花鼓戏,但它在不同的地区所属的名称也会有所区别,如在长沙县就被称为“采茶戏”。

采茶戏是根据采茶灯、采茶歌逐渐演变而来,主要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安徽等地流行,演唱内容以采茶为主,两位旦角手提茶蓝表演上山采茶,一位丑角边舞边歌手拿小扇在其中来回穿插。

1946年采茶戏逐渐在长沙市流传开来,被称为“楚剧”,1952年正式将其定名为“长沙花鼓戏”,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认可与观众的喜爱。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范文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范文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范文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一、引言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南方的评话曲艺”。

为了更深入了解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二、调研目的1.了解湖南花鼓戏发展历史与现状;2.分析湖南花鼓戏的演出形式与特点;3.探讨湖南花鼓戏的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4.提出湖南花鼓戏未来发展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在湖南省内进行了10个抽样调查,还观看了3场花鼓戏演出。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收集了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了解了公众对花鼓戏的认知程度以及其观演需求等情况。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湖南省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

现代湖南花鼓戏不仅坚持传统表演形式,还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2.湖南花鼓戏的演出形式与特点湖南花鼓戏的演出通常由一个或多个人配合花鼓、锣、鼓等乐器演出,配合动作、表情、唱腔等完成剧情表达。

湖南花鼓戏注重鼓点与舞蹈的结合,以及文化内涵的展示。

3.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困境与挑战(1)观众群体的减少:受到新兴文化形式的冲击,湖南花鼓戏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

(2)年轻观众的缺乏:湖南花鼓戏多以老年观众为主,年轻观众的缺乏制约了花鼓戏发展的长远。

(3)传承人才的匮乏:由于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认可度降低,湖南花鼓戏传承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困难。

五、未来发展建议1.加强宣传推广: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渠道,提高花鼓戏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参与。

2.创新演出形式:在保持传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戏剧表演手法,创新演出形式与内容,提高观众的审美体验。

3.加强人才培养与传承:加大对花鼓戏传承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相关教育机构与培训班,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扶持政策、经费支持等形式,鼓励湖南花鼓戏的发展,保护传统艺术形式。

如何振兴湖南花鼓戏演讲稿

如何振兴湖南花鼓戏演讲稿

如何振兴湖南花鼓戏演讲稿
湖南花鼓戏作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戏曲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湖南花鼓戏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传承人口减少、受众群体缩小等问题。

因此,如何振兴湖南花鼓戏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重视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教育工作。

传承人是湖南花鼓戏的宝贵资源,他们承载着花鼓戏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应该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和保护。

同时,要在学校和社区开展花鼓戏的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参与花鼓戏的表演和传承工作。

其次,要注重湖南花鼓戏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的花鼓戏剧目虽然经典,但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改编和创新。

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戏曲表演形式,加入新的元素和内容,使花鼓戏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同时,要积极开展花鼓戏的市场推广工作,扩大受众群体,提升花鼓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另外,要加强对湖南花鼓戏的保护和传播工作。

花鼓戏的传统技艺和表演形式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可以通过举办花鼓戏比赛、展览和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花鼓戏。

同时,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移动平台等,开展花鼓戏的线上传播工作,让更多的人通过新媒体了解和参与花鼓戏的传播和推广。

总的来说,振兴湖南花鼓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文化机构、艺术团体、传承人和广大观众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够实现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湖南花鼓戏能够焕发新的生机,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艺术之花。

花鼓戏研究综述 新

花鼓戏研究综述 新

湖南花鼓戏研究现状综述摘要:湖南花鼓戏是湖南本土剧种之一,它们均是以当地的民间音乐为原始素材,经历二小戏、三小戏阶段,在此基础上加入人物、丰富剧情从而形成融“歌、舞、戏”为一体的地方戏曲。

本文将以发表出来的重要期刊和典型著作为出发点,对湖南花鼓戏整体性研究、历史沿革与发展、音乐研究、演唱技巧、与民族声乐的关系、剧本与剧目、流派剧种研究等方面对花鼓戏的现状作一定的梳理与归纳,从而加深对湖南花鼓戏的了解与认知。

近些年来,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地方小戏,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来进一步扩宽研究思路,并提出自己的构想,以期日后对湖南花鼓戏有更深入、详实的研究。

关键词:花鼓戏,现状报告湖南花鼓戏可以说是湖南的一张名片,几乎遍及湖南省内各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按其当地官话作为舞台语言而被分为六个流派,分别是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和零陵花鼓戏,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但总体音乐曲调活泼轻快,诙谐明朗,朗朗上口,所演内容皆为平常杂事,贴近群众生活,因此被人们所喜闻乐见。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显示,对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以前是湖南花鼓戏的研究的空白期,期间公开发表文献为零,建国后至1966年是为初期,发展缓慢,成果不多,1966年以后的十年,由于文化大革命,不仅戏遭禁演,理论研究也中断,从1976开始到2006是发展逐步展开,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成果,2006年至今是发展的快速时期,学术氛围浓厚,研究成果与日俱增。

以下对其进行统计、分类与分析。

一、湖南花鼓戏研究文献统计通过检索“中国知网”()、“读秀中文学术搜索”()、国家图书馆、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等途径,以湖南花鼓戏、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21世纪以来湖南花鼓戏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尽可能全面的统计和梳理与归纳,其中涉及到湖南花鼓戏的有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著作,具体情况如下:(一)期刊论文截止2015年以前国内发表的期刊论文,以“湖南花鼓戏”为检索词,共查阅到有关期刊论文共743篇,其中发展初期即1966年以前为总数的7.7%,逐步发展阶段1976年—2006年,三十年共占40.5%,快速发展时期2007年到现在共计九年时间,占总数的51.8%,由此可看出,论文发表的数量是呈逐年增长的态势,涉及的期刊有《人民音乐》、《中国音乐》、《音乐创作》、《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黄钟》等音乐期刊和《戏剧文学》、《戏曲艺术》、《四川戏剧》等戏剧艺术期刊,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流派、音乐、演唱、剧本剧目、保护与传承等方面:(二)硕博论文通过“中国知网”()对2015年以前的硕士、博士论文进行检索,共查到找到相关论文47篇。

关于当前花鼓戏传承趋势与现状的观察和思考

关于当前花鼓戏传承趋势与现状的观察和思考

关于当前花鼓戏传承趋势与现状的观察和思考本文立足于对长沙家长和学生进行的花鼓戏问卷调查,对当前花鼓戏传承状况做了深度观察。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花鼓戏生存与传承困难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把握花鼓戏近几十年来传承的趋势,从而为我们更为深切全面地了解花鼓戏生存现状打下了基础。

花鼓戏正在渐渐淡出家长们的视野。

笔者通过在长沙市的实地问卷调查,了解花鼓戏传承现状,观察其传承趋势,并分析其衰弱的原因,以把握花鼓戏社会传播的概貌。

一、市民及学生接触花鼓戏的状况调查显示,花鼓戏正慢慢从家长及学生的视野内消失。

一方面,年长一代市民渐渐远离花鼓戏。

另一方面,花鼓戏难以吸引年青一代家长的审美,使得花鼓戏的传承状况更为严峻。

(一)越年轻,对花鼓戏越陌生调查显示,花鼓戏对大部分的家长及学生来说都可以说是陌生的事物,只有44%的家长在近3年里看过花鼓戏,只有10%的家长表示经常观看,偶尔或很少看花鼓戏的占到总数的88%。

而学生只有40%看过花鼓戏,只有7%的经常看花鼓戏,偶尔或很少看的占到总数的85%。

家长越年轻,接触越少的趋势。

认为自己很了解花鼓戏的老年家长、中老年家长、中青年家长及青年家长家长分别为12%、11%、4%、0%。

不了解或不知晓的分别为32%、26%、33%、55%。

而学生群体能数出三部以上花鼓戏剧目的学生仅有17%。

45至60岁的中老年家长看过花鼓戏的比25岁以下的年轻家长高出26个百分点,他们是花鼓戏最忠实的戏迷。

(二)花鼓戏淡出家长们视野的原因初探1.空间距离造成花鼓戏传播困难调查显示,现场看过花鼓戏的家长只占总数40%,而学生只占17%。

这与学校根本就没有组织过花鼓戏观看活动有关。

通过电视或音像制品看到花鼓戏的家长和学生比例分别为94%和71%、42%和12%,大部分学生与市民们没有亲临花鼓戏演出现场。

2.缺乏适当的渠道及足够的时间调查显示花鼓戏传播渠道单一,以电视传播为主。

而且湖南地方频道很少播出花鼓戏,这限制了花鼓戏传播。

浅谈湖南花鼓戏的发展

浅谈湖南花鼓戏的发展

浅谈湖南花鼓戏摘要:湖南花鼓戏,是我国古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清代中叶,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逐渐形成了六种有着不同区域风格的地方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的写照,他曾经拥有一大批热爱他的观众,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花鼓戏被人遗弃了,他在走下坡路。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多关注一下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将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继承下来并不断地传承下去。

本文通过介绍湖南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分析其现状以及衰落的原因,依本人陋见提出了一些发展花鼓戏的拙见。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形成与发展严峻现状发展的建议正文湖南花鼓戏,又称湘剧,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

花鼓戏除在湘西叫阳戏、阳花柳或花灯外,在湖南大部分地区多通称为“花鼓戏"。

根据各地地方特色不同,花鼓戏又分为六个有着不同区域风格的地方花鼓戏,即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和邵阳花鼓戏。

各地花鼓戏均用各自地方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采用各自的民间调为戏曲曲调。

按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将其音乐曲调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音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曲调优美动听,形式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深受人们喜爱.一、湖南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花鼓戏的初步形成。

湖南花鼓戏,它源远流长,而文字记载却晚见于清末湘北石门县地方志.在嘉庆年间,已形成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

至清同治元年,花鼓戏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其演出形式也初具一定的规模。

初期的花鼓戏是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很简单很朴实,剧目也非常少.苟且偷生,缓慢发展.过去,花鼓戏的社会地位十分卑微,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

而大戏自清末民初以来,呈蓬勃兴旺之势。

为求生存和发展,各地花鼓戏班,都兼演了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打着某大戏班的牌子,先演大戏,后演小戏。

花鼓戏 发展 意见、

花鼓戏 发展 意见、

关于花鼓戏的发展,有以下一些意见:
1. 保护和传承花鼓戏文化。

花鼓戏是一种独特的戏曲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和传承花鼓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种艺术形式。

2. 创新和发展花鼓戏表演形式。

花鼓戏的表演形式相对单一,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以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可以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引入现代技术等方式进行创新。

3. 加强花鼓戏人才培养。

花鼓戏的表演需要专业的演员和导演等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是当前花鼓戏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可以通过建立艺术学校、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

4. 推广花鼓戏文化。

花鼓戏文化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价值,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和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推广和传播花鼓戏文化。

总之,花鼓戏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让这种独特的的地方戏曲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1/ 1。

浅析湖南花鼓戏《补锅》的产生及表演方式

浅析湖南花鼓戏《补锅》的产生及表演方式

浅析湖南花鼓戏《补锅》的产生及表演方式王梦诗【摘要】湖南花鼓戏是湖南极具代表性的地方音乐表现形式,它多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补锅》是湖南花鼓戏的一首经典名作,它的曲调活泼轻快,人物形象生动,歌词准确表达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通俗易懂又不失诙谐幽默,旋律流畅明快,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风格独特。

本文主要从花鼓戏的历史渊源、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舞台表演技巧三方面来分析作品《补锅》。

湖南花鼓戏是值得我们社会去保护和传承的艺术,希望通过本文能让大家感受到这首作品的艺术价值,为此作品的表演者提供一些浅薄的文学借鉴。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补锅产生表演方式一、花鼓戏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1、1花鼓戏的历史渊源花鼓戏发展到现在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

它最早产生于宋代,当时只表演简单的、没有情节的歌舞。

是内容平淡无奇,不受重视的民间伎艺。

后来,从湖南城乡新春时所表演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得到启发,在内容上更充实,在表现形式上,由歌唱进化为歌舞,再逐渐演变成戏曲。

清代中叶,是湖南花鼓戏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

刚开始内容是简单、朴实的生活小戏。

随后,逐渐出现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故事性更强,所表现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就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它以塑造人物肯定性形象为主,依据农民的思想、情感、心理逻辑去设计人物。

在戏剧冲突上,一般在民间寻找一些生活题材,运用其中一些喜剧因素,制造喜乐气氛,给大家带去更多的欢声笑语。

例如:《补锅》、《刘海砍樵》等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湖南花鼓戏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是以川东大筒腔--梁山调的入湘为标志。

梁山调的入湘,对湖南花鼓戏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湖南花鼓戏在短时间内得以飞速发展。

湖南花鼓戏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它突破了教化和言情这两个最基本的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命题,别开“娱乐”主旨,使之与言情、教化、娱乐三足鼎立,丰富了我国传统的文艺观。

什么是岳阳花鼓戏

什么是岳阳花鼓戏
推动了全国戏曲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岳阳花鼓戏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为全国戏曲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意义
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岳阳花鼓戏作为中国地方戏曲的代表之一,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 魅力。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随着岳阳花鼓戏的对外传播和交流,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了解和欣赏到了中国的戏曲艺 术,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数字化保存与传播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岳阳花鼓戏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传播 ,通过建立数据库、制作数字化产品等方式,让更多人了 解并喜爱这一艺术形式。
未来展望与挑战
拓展海外市场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岳阳花鼓戏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魅力,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适应不同文化背 景观众需求的挑战。
与现代科技融合
角色行当丰富
岳阳花鼓戏的角色行当包括生、旦、 净、末、丑等,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 的表演风格和技巧。
注重身段和面部表情
演员们在表演过程中非常注重身段和 面部表情的运用,通过细腻的表演传 递角色的内心世界。
表演技巧高超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如唱、 念、做、打等,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 象,展现出岳阳花鼓戏的独特魅力。
剧情特点
岳阳花鼓戏的剧情紧凑、曲折, 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情感的表 达,善于通过细节展现生活的真
实面貌。
主题思想
剧目多以爱情、家庭、社会伦理等 为主题,倡导真、善、美,鞭挞假 、恶、丑,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 实主义精神。
艺术手法
运用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手 法,结合地方方言和民间音乐,形 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使观众在娱乐 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04

湖南地方戏曲

湖南地方戏曲

湖南地方戏曲——花鼓戏的发展前景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

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

湖南花鼓戏是较有影响的地方戏, 它源远流长, 而文字记载却晚见于清末湘北石门县地方志。

花鼓戏除在湘西叫阳戏、阳花柳或花灯外, 湖南大部分地区多通称为“花鼓戏”。

在一千多年里, 花鼓戏不仅从艺术到组织都已经成熟, 并且拥有了一大批热衷的观众。

花鼓戏是湖南最著名的戏种,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

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

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

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

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

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

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

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

岳阳市非遗工作总结报告

岳阳市非遗工作总结报告

岳阳市非遗工作总结报告近年来,岳阳市非遗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就。

通过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非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岳阳市的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在此,我们对岳阳市非遗工作进行总结报告,以期更好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今后的非遗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非遗项目保护。

岳阳市非遗项目众多,包括烟火技艺、湘剧、楚剧、花鼓戏等。

在保护方面,岳阳市政府加大了对非遗项目的资金投入,建立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设立非遗保护基地、编撰非遗项目保护手册、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等。

通过这些措施,岳阳市成功保护了许多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非遗项目传承。

非遗项目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岳阳市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得到了有力的推动,通过开展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训班、举办非遗项目展示活动等方式,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参与到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中。

同时,岳阳市还注重将非遗项目融入到学校教育中,通过开展非遗项目传承人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增强了学生对非遗项目的了解和兴趣,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培养了更多的接班人。

三、非遗项目发展。

岳阳市非遗项目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举办非遗项目展示活动、推出非遗产品等方式,成功扩大了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同时,岳阳市还积极探索非遗项目与旅游业的结合,通过非遗文化旅游节、非遗项目体验活动等方式,成功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非遗项目,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岳阳市非遗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加强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训,推动非遗项目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为岳阳市非遗工作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希望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岳阳市的非遗工作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花鼓戏可行性研究报告

花鼓戏可行性研究报告

花鼓戏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花鼓戏的特点及发展历程花鼓戏是中国南戏中的一种,以浙江温州为中心,包含三台喜庆、悲喜、混剧及蹂躏等多种类型。

花鼓戏最大的特点是节奏感强,鼓点明快有力,威勐动听,加上武术动作华丽,表演形式活泼,被誉为南戏演唱家。

花鼓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富有民俗特色的故事情节,吸引了许多观众的喜爱,成为中国戏曲中的一朵奇葩。

花鼓戏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宋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花鼓戏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到了清朝时期,花鼓戏已经成为中国戏曲中的重要品种之一,其表演形式和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彩。

在20世纪初期,花鼓戏逐渐走向衰落,主要原因是受到了社会风气的影响,现代化的影响,使得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欣赏花鼓戏。

然而,在当今多元化的娱乐市场中,花鼓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花鼓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尽管花鼓戏在中国南方地区仍有一定的传承和发展,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花鼓戏的传统魅力已经逐渐淡去。

一方面,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新潮、时尚的文化形式,而对传统的花鼓戏则缺乏兴趣。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快速,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花鼓戏这种传统文化形式在当今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另外,花鼓戏传承人口老化问题也比较严重,很多花鼓戏演员都是年龄较大的老人,缺乏年轻的后继人才。

这对于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另外,花鼓戏的演出市场也相对较为狭窄,很难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影响了花鼓戏的传播和发展。

三、花鼓戏的发展对策为了促进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对策:1、挖掘花鼓戏的独特魅力,整合资源,推广宣传。

可以通过举办花鼓戏演出、举办花鼓戏艺术节等活动,来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花鼓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加强花鼓戏的传承和培训工作,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花鼓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鼓戏的发展现状摘要:作为一种具有文化特色的地方剧种,花鼓戏极大的丰富了本地居民的精神生活,传承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对人民的凝聚有突出的贡献,并对包括戏曲在的全国戏曲的研究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花鼓戏的发展现状为目标,对花鼓戏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在其未来方向的发展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花鼓戏;民间艺术;发展现状Abstract:The Huagu Opera as a local opera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Hunan culture, it greatly enriched the spiritual life of local citizens in Hunan, and it inherited the local ethnic culture. It made a prominent contribution for the cohesion of people in Hunan, and it made a great sense of the study of operas in Hunan and the national opera. This paper with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of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Huagu Opera in Yueyang, and offer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agu Opera.Key words: Huagu Opera; folk art; developing situation目录引言 (3)一、花鼓戏的起源 (3)二、花鼓戏的存在意义 (4)三、花鼓戏的发展现状 (5)(一)花鼓戏的发展 (5)(二)花鼓戏的现状分析 (7)1. 形式单一 (7)2. 表演人才的现状堪忧 (8)3. 欣赏者的欣赏素养不够 (9)四、花鼓戏发展的对策研究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 (13)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孕育了灿烂的文明。

她幅员辽阔,在不同的地区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花鼓戏就是在独具特色的新墙河流域文明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戏剧。

她的起源受古楚文化影响,脱胎于楚文化中击鼓娱神的歌舞。

花鼓戏发展、流行于湘北及湘、鄂邻近地区,是一门根深蒂固于的民间艺术,她保留了许多的古老传统,承载了当地的历史和民俗。

对于研究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体的冲击下,花鼓戏的生存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亟需研究对策,让花鼓戏回到群众的视线中,成为群众广泛喜爱的剧种。

本文旨在通过对花鼓戏历史发展过程与发展现状的研究,寻求未来花鼓戏的发展对策。

一、花鼓戏的起源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交通条件相比今天十分落后,运用江河等天然的水运通道进行物质交换、思想流通以及文化交流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式[1]。

这样就极大的促进了以水运通道为中心的地区的发展。

这一点在世界上的其他古文明发达的地区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结合我国南方地区地理特点,山地和丘陵是主要的地表地貌形式,其发达的水运更是物质、精神文化得以发展的先决性基础。

花鼓戏作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水域文明发达的产物[2]。

花鼓戏俗称花鼓子,是在新墙河流域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小戏剧种[3]。

淳朴、富有自然气息是花鼓戏的表演形式,戏曲的主题主要是展现当地人民的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具有十分浓厚的本土气息和乡村风情。

新墙河流域在战国时期属于楚国,屈原被楚王流放之地即在于此[4]。

因此楚文化对于新墙河流域的影响十分深远,迷信鬼神,喜好进行祭祀活动,“祀必使巫觋作歌舞以娱神”。

这样的传统习俗直到今天仍然有一定的保留,例如新墙镇周边仍旧保留有击鼓娱神的歌舞。

这些民间艺术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与学习,成为了花鼓戏艺术的形成的坚实基础。

游傩演剧是娱神歌舞形式中的重要一种,花鼓戏的发展与游傩演剧有着十分深刻的关系[5]。

在清朝年间,神案戏逐渐兴起并风靡于一带。

据同治年间的文献《巴陵县志》中所记录:“道观佛寺,所有多有。

今邑中又有傩案,刻祌甚多”。

从该县志的记录中可以看到在当时游傩演剧习俗已经十分流行。

另据清代嘉庆癸亥年《巴陵县志》中记录:“元旦后二日,乡人迎傩,歌舞达旦。

沿付遍历,你月乃止”。

花鼓戏从新墙河流域起源,在历史发展中渐渐的向周边地区传播。

传播到鄂东南地区的花鼓戏被称为“提琴戏”[6]。

花鼓戏流传到赣西的铜鼓、修水等地后,背当地人民称之为“半班戏”。

二、花鼓戏的存在意义花鼓戏在省乃至全国地方戏剧中占有一席之地,它既然存在,就必然有着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术方面的价值,由于花鼓戏的形成、发展、流行于湘北及湘、鄂邻近地区,是一门根深蒂固于的民间艺术[7]。

因此,花鼓戏的舞台语言、剧目、声腔、音乐、表演乃至演出场所和演出习俗,都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宝贵财富[8]。

二是文化方面的价值,花鼓戏保存的传统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是研究中国戏曲演变、地方剧种形成与发展的宝贵资料。

因此,对花鼓戏进行挖掘、抢救和保护的工作,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中国戏曲发展史,还能推动地方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是历史方面的价值,花鼓戏剧目大都是来自历史演义、民间故事和话本,例如,大型传统花鼓戏《修书下海》就取自《柳毅传》;也有编演近代时事,反映现实的剧目,例如经改编后的现代剧目《补背褡》。

因此,大批花鼓戏剧目能反映一定的历史时代生活,传统的习俗,以及人们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四是实用方面的价值:挖掘、抢救、保护花鼓戏,对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们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花鼓戏的发展现状(一)花鼓戏的发展花鼓戏是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

即与临湘花鼓戏(嗡琴戏)、崇阳提琴戏、通城花鼓戏(打锣腔)为同一剧种[9]。

花鼓戏就是在传统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的新墙河流域这一带的传统民间歌舞艺术的基础上,受外来艺术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其舞台语言来源于当地方言。

1952年定名为花鼓戏。

2007年,花鼓戏因其独特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正式被国务院确认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据有关史料记载,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10]。

即地花鼓阶段,其声腔为一唱众和,唢呐锣鼓伴奏。

这便是花鼓戏的雏形。

二是成熟、成型时期。

同治十一年(1872)《巴陵县志》记载:“乡民搬演小戏,终岁不休,……”。

从同治时盛行的“小戏”开始,到光绪时角色、行当的日益丰富,花鼓戏进入了逐步完善的阶段。

中华人民国成立之后随着国家和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的加强,人们对于保护传统艺术的意识也得到了提高[11]。

县文化局、县花鼓剧对花鼓戏做了大量的挖掘、抢救和保护传承的工作。

首先是剧团建设方面,1952年,部分艺人自发地组织了第一个常年固定的剧团,改变了半农半艺、自生自灭的农村班社状况[12]。

并逐步吸收了一些具备一定条件的青年进入剧团,充实了艺术力量。

1958年,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举办的文艺学校,又培养了一批花鼓戏演员,分配到剧团,在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等方面,进一步改变了以往戏班的面貌。

其次,艺术上得到了改革和提高。

音乐方面完成了全部唱腔的记谱工作,并对唱腔、过场音乐、谬鼓经等,做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创作了谬腔的伴奏、过门曲谱并增添丝弦器乐伴奏,既保留了锣腔风格,又使得它得到了丰富和提高。

同时,对谬腔散曲和琴腔都做了一些必要的改革。

剧目方面,整理了一批传统剧本。

如《牛郎织女》《游春》《思夫》等,演出效果较好。

表演艺术方面,由于参加省、地历次戏剧汇演,通过艺术交流,演员的艺术水平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最后,创作和移植了一批现代体裁剧目。

如花鼓戏剧团于1958年创作的《铁树开花》、《月上柳梢头》等17个现代戏,并先后移植上演了《路四爹买牛》、《不能走那条路》等好剧。

尽管保护和传承工作在继续,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社会发展对花鼓戏的演出市场冲击很大,一些传统的民俗节日的演出正在日益淡出历史舞台。

一方面,政府大力提倡从简从检,导致一些主要在婚庆、葬丧礼上表演的传统戏剧越来越没有发展的空间,艺人的生存成为问题。

另一方面,新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观看花鼓戏的群众围一缩再缩。

电视、电脑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太多的资讯,人们的精祌生活被各种各样的东西充斥着,对花鼓戏的关注在减少。

二是新观念的盛行,使花鼓戏的观众锐减。

人们的观念直接影响着流行,这一段时间人们可能喜欢“超级女声”,可过完一段时间后,人们又会爱上“中国好声音”。

另外,人们的娱乐观点也有着变化,很大一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强调娱乐自我参与,自娱自乐,他们首选的场所就是歌厅、舞厅和游戏厅,却很少光顾戏院,因此,剧院的观众寥寥无几。

三是目前在观众中享有盛誉的艺人们屈指可数,而且也缺乏对观众的号召力,吸引力。

四是由于市县几经分合,剧团几经撤并,导致从业人员锐减,培训演员工作较难进行,后继无人;目前已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

由于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年轻人不愿意吃苦学习,一些特技无人继承,导致花鼓戏的发展举步维艰。

五、由于以上情况的原因,使得花鼓戏的传统曲目严重缺失,目前存剧本仅75个,能见诸舞台的不足40个,数量只是原剧本的三分之一了。

(二)花鼓戏的现状分析花鼓戏不仅是民间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它也对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此,为它的发展与传承尽上绵薄之力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目前尽管花鼓戏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采取了一些保护手段,但不少问题依旧存在。

1. 形式单一中国戏曲品种繁多,传统戏曲约有300多个剧种,同时又不断有新剧种产生,这使得许多剧种不堪负重,并逐渐消失,花鼓戏这种传统剧种理所当然地受到冲击,如果不从根本上进行变革,那么一定会让观众逐渐流失[13]。

通过对花鼓戏的兴起与衰落的研究,表明了无论是那种优秀的艺术形式,都必须要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根据当代人民的喜好进行更新与改变,只要这样才能保持不被时代淘汰。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花鼓戏创作时应注重将艺术家所具有的精湛技巧与丰富深远的思想涵进行有机的结合。

现在掌握的资料显示,保存至今可供表演的花鼓戏剧目数量大大减少,甚至还不到其原本数量的三分之一。

由此可见,大量的优秀剧目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损失。

与许多现存剧目数量很大的戏曲相比,从影响力来说已经逐渐被甩在身后。

由此看来,在对已有曲目继承方面,创作者要加强原曲目的戏剧因素;在创作编制新鲜曲目的时候,创作者要从思想和技法两方面齐头并进,在两方面都做出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