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三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本《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

高中语文课本《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

高中语文课本《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飞向太空的航程ppt《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通讯,属报告文学范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课本《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新华网酒泉10月16日电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

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飞向太空的航程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

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练习及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

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这一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1970年4月24日,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之后,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载人飞天。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1986年3月“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尤其是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是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的最重要的一关。

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3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3
这样写就把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放到了世 界航天历程的大背景中,正是“苏联成功发射 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 中国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怎能“落伍”? 同时在对比烘托中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行文的?作者用了这么多 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这对新闻起到什么作 用? 【提示】
7.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提示】
点明时间、地点、带读者进入激动人心的 场面与氛围中。
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 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8.本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分析其作用? 【提示】 结尾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 添花。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两层含义:时间上,空 间上) 导语(1~3):“神舟”五号升空(描写式)
3.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篇新闻的结构 有什么独到之处? 【提示】
这篇新闻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 这正是本文的独到之处,作者没有将发射 活动作为重点来写,文中“神舟”五号的发射 场景只是“饺子皮”,开头以之摊开,结尾借 之合拢,而中国近五十年的航天之路才是“饺 子馅”。这样安排,自出机杼,富有创意。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 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 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 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 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 船的升天,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 事业的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 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意义十分重大(评论式) 主体(4~29):回顾航天历史
(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 结语(30):“神五”进入轨道 (迎来飞天时刻)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思考与讨论:探讨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3. 学生思考和讨论能力的提升。

2.2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和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讲解和阐述。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鉴赏分析法:对课文中的文学手法进行分析和鉴赏。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太空探索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文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思考与讨论:探讨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5. 总结与拓展: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并给出相关的拓展思考题。

4.2 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课文朗读与理解:15分钟3. 文学鉴赏:15分钟4. 思考与讨论:15分钟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3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3 新人教版必修1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习目标导航〕学习提示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

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背景知识互动〕一、写作背景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解题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识记要点三、重点字词耸入云天翌年扭转乾坤横亘字词巩固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教材优化全析〕一、结构内容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

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

”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

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答案《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答案《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忆了飞向太空的历程。

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忆了半世纪以来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完毕,全文构造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

1、中国航天人用11年的时间,实现了兴旺国家航天界几十年的跨越,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载人航天系统,奇迹般地变成了现实。

你认为,他们凭的是什么?“神箭冲碧宇,神舟傲苍穹,长征通万里,五星映太空”这一诗作,道出了中国航天人的自信。

对于一个曾经谱写了长征史诗的民族来说,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六十万公里巡天遨游,中华民族的千年期盼一朝变成现实;十一度春秋卧薪尝胆,无数航天人用默默的奉献铺就了这条长长的飞天路。

成功源自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与生俱来的对世界的探索勇气,源自于我们民族底蕴中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不朽精神。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齿轮咬合般的全国大协作会聚成了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再一次火山般迸发出来。

2、“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而本文主体却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讲述这一事件背后的──航天史,为什么?因为“难能”,所以可贵──因为飞向太空的“航程”历时长久、困难曲折,并且最终成功,实现了愿望,所以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毅力,也更能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这些背景材料虽然不是最新、最主要、最有价值的信息,但却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局部,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的高明深远的立意,也使得此文从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

3、通讯是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或问题的较为详尽而生动的报道,被称为“时代”。

请你以本文为例,说说通讯主要有哪些特点?详细深入,过程完整──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详细完整地记叙了“神舟”五号发射的全过程,中间穿插航天史的简要回忆,形成首尾圆合型构造。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4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4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精选4篇(一)教案名称: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总结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2. 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3. 能够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教学难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篇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复习。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激发学生对于航天知识的兴趣。

Step 2 理解课文1. 学生阅读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b. 人类为什么有飞向太空的梦想?c. 为什么航天事业是一项困难而又充满挑战的事业?d. 飞船发射和进入太空需要哪些条件和技术支持?e. 为什么人类要探索太空?Step 3 分析观点和论证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2. 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b. 作者通过哪些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c.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何看法?Step 4 总结归纳1. 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将其写成一篇小结文章。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小结文章。

Step 5 表达思想和观点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互相交流并讨论。

Step 6 课堂展示1. 随机抽取几位学生,让他们在全班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共同评价和讨论。

Step 7 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重点强调学生在阅读和表达方面的提升。

2.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困惑。

Step 8 课后作业1. 学生要求阅读下一篇课文《宇宙漫游者》,并做好阅读笔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练习及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

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

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1.文中说“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不同凡响”在什么地方?3.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为什么震动了中国人?答案:解析:1.因为这次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一、整体把握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国力的富强,科技水*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事实,即20xx年10月壹五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的**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

大多数**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

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

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二是1960年*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1970年*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太空。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及教案课文课文内容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苏联科学家戈达尔为推进航空、太空科技而进行的探索和努力,其艰苦卓绝的追梦之旅,在其心中将“人类探索宇宙尽头”的愿景发扬光大。

文章以戈达尔的科研探索历程为主线,描述了他在半个世纪前克服各种险阻、历经千辛万苦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故事,向我们生动展示了“追梦蝴蝶”的波澜壮阔的科技追求及他所抱铸世界一流科技强国的白热化奋斗精神。

课文组织本篇课文共分五个部分,即导言,戈达尔的生平介绍及早年探索,科学空间竞赛的开端及戈达尔的付出和成功经历之回忆,戈达尔的卫星梦和对科技发展的期望,以及课文结尾的总结。

课文理解通过学习本篇课文,我们能够领悟到追求梦想需要的信念、勇气和毅力,以及在达成自己目标的过程中,不畏艰难、咬牙坚持的坚强精神。

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推动科研的探究和实践过程,对于一个国家在当今时代中的科技强国建设至关重要。

教案教学目的•了解人类在太空探索领域中的开端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激发其对航空、太空科技研究的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其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课文中科技创新及追求梦想的主题,和排比修辞的运用。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具体事件和人物,以及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方法课前互动,课内讲解和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0分钟)教师可通过课外阅读或其他方式,为学生介绍戈达尔、航空太空研究和太空竞赛等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5分钟)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入课题:“你觉得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你了解过航空、太空研究么?”等等。

阅读课文并发表观点(20分钟)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飞向太空的航程及相关历史人物、事务和相关事件。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课文中的主题和要点、自己的感受。

课文分析(20分钟)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如填补在航空科技和太空领域中的空白;跨越科技发展和卫星研制等方面带来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在充满坎坷和波折的追梦之路上,戈达尔持续的信念和勇气等等。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1.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篇1【目标择定】1、根据新闻的内容结构特点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内容目标择定理由:新闻内容解读)2、赏析背景成为一景的写作特色。

(写作技巧目标择定理由:赏析本文独特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爱科学,关注中国的学科发展事业,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意识。

(情感目标择定理由:根据本文的内容择定此情感目标。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中国人飞向太空是一项什么样的航程?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和文本内容,你怎样来看待飞向太空的前世今生?飞向太空是一项伟大的历史航程,作者是怎样让读者一起来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的?今天的飞天梦能完美实现和昨天的各种努力探索难以分开,请问:作者是怎样把背景材料转化成了本文的一大亮景的呢?【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神舟七号发射录像》rm视频。

2、阅读《火箭升空原理介绍》(百度文库)。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列加粗字音形有误的一项是()a.横亘(gèn)集腋成裘朝阳晖(huī)映b.透露(lù)焚膏继晷扭转乾坤(kūn)c.饿殍(piào)箭步如飞飞船着(zhuó)陆d.酝(yùn)酿趋之若鹜瞠(chēng)目结舌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个厂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终于倒闭,树倒猢狲散,厂里的几百个工人也就各奔东西,自谋生路了。

b.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单位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先进单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

c.他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差,加上急于求成,等到考试成绩出来,果然就出现了阴沟翻船的情况,这让他叫苦不迭。

d.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3、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3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2、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钱学森讲“万户飞天”(放映幻灯片)二、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即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1、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导语(1—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 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三、解决几个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州五号”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篇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

――用了大量的数字来体现真实性。

3、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

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这样的材料虽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16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整体把握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
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
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
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
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
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
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
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
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
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
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
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
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
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
了很大的不同。

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
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

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

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二、问题研究
1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
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
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
过程。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
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
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
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
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
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
什么样艰辛的历程。

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
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
时的。

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
意义更加突出。

三、关于练习
一、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

课文的
标题就很有特色,请你说说它的含义。

你还见过什么好的标题?介绍给大家,并就此谈谈标题对于新闻的价值。

设题意图:标题是新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积累、鉴赏好的标题。

参考答案:
参见"问题探究1"。

二、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结合本文,总结一下。

设题意图:旨在由这一典范的文章了解一般新闻作品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本文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是一个国人瞩目的事件。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

另外,这篇新闻还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

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三、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
世纪的不懈努力。

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设题意图:一方面梳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一重大科技事件。

参考答案略。

四、教学建议
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