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历史必修2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笔记.整理)
发达的古代农业1.早期的农业生产的出现:①原始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②生活方式:为了寻找新的耕地,人们经常迁徒③时期:商周:青铜农具使用少,主要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西周: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影响:中国的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①主要特点: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②生产工具: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东汉:推广使用耦犁的方法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③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④耕作技术:春秋:垄作法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使用耕耙耱技术,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术⑤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⑥灌溉技术: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特点:①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②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③生产技术: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贡献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发展条件:①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影响小农经济不利条件:①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②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③封建政府的腐朽④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小农经济的地位:①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中国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③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栗的国家2.耕作方法: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出现了青铜农具,常用工具仍是木耒耜、石锄、石犁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犁的演进: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西汉赵过: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犁壁(使铁犁可以朝一个方向翻土)汉朝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赵过:代田法,两汉一年一熟为主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宋朝:经济中心转移至江浙,江南出现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3.灌溉技术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利用水利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条件:铁犁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 封建土地私有制——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2.小农经济的利弊利: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土地,农具或耕畜),具有生产积极性,精耕细作弊:需要承担沉重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遇灾荒和瘟疫,会陷于贫困或破产。
前言: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一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就有了早期农业。
中国农业在先民的推动下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领先地位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历了由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土地兼并与封建统治者限制土地兼并的斗争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
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4.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经历了由产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历史必修二历史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奠定了中国农业社会的基础。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中国早期农业地域差别——南稻北粟,中国是最 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返
刀耕火种
刀砍草木 纵火烧荒 犁土播种 经常迁徙
海南的刀耕火种
返
原始社会的石刀
原始社会的石斧
原始社会的石犁
返
耒
耜
返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 ②汉朝时期出现耦犁和犁壁 ——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 ——铁犁牛耕达到完善阶段 2、耕作方法、技术和制度 春秋战国:垄作法 ①耕作方法 西汉以后:代田法 ②耕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使用耕耙耱技 术,南方水田使用耕耙技术。 西汉时期以一年一熟为主 ③耕作制度 宋朝以后江南地区以一年两熟为主
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④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
返
辨析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 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 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自然 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因而可 以同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 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存在。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精耕细作。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五谷爷,也叫五谷母,潮汕民间崇奉的农业祖 神。一般来说,五谷爷是指教民种五谷和尝百草教 民治病的神农氏。每年六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早晚稻 收成后,农民用米筒装满白米,贴一圈红纸便算是 五谷神位,进行祭拜,俗称五谷爷神诞。潮阳则有 装在小镜框里的神农像挂在神座上供奉。在这不分 男神女神的两次神诞的日子里,农民用米粉、花生、 油麻、黄豆等合制成各种象形的粿品,如谷穗、尖 担棵、谷箩稞等,同三牲祭品摆在香案上敬拜。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总结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 起源。
-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原始农业就已相当发达。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在原始社会,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培植了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培植了粟。
- 耕作方式。
-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人们就会迁往他处。
- 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2.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耕作工具的进步。
-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
铁农具的使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二牛三人),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后来又出现了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 耕作技术的进步。
-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 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
这种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等自然灾害。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这一技术沿用至今。
- 水利灌溉。
- 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由秦国蜀守李冰父子修建,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郑国渠(在关中地区,由郑国主持修建,灌溉了关中平原的农田);汉代的漕渠、白渠、龙首渠(采用井渠施工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漕渠
渠
——
水 利 工 程 龙 首 渠
翻车
筒车
高
车风
转
力
筒
水
车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耕作方式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工水程利、灌工溉具)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你耕田来我织布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你我好比鸳鸯鸟
绿水青山带笑颜 夫妻双双把家还 我挑水来你浇园 夫妻恩爱苦也甜 比翼双飞在人间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1、原始农业发达: (1)起源: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2)格局(地域差别)——南稻北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 粟的国家。
(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海南的刀耕火种 (4)生产工具:以石器、木器为主,骨器;(新石器时代) (5)生活方式:经常迁徙。
2、商周时期的农业:
用双
骨 耜
齿 木 耒
复
原
及
使
商周时期的 青铜农具
生产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 料、治虫灭害、连续耕种。
(4)西周农作物:(“五谷”:麦、稻或麻、稷、黍、菽(豆))
麦
桑
麻
稻
稷(jì)
黍(shǔ)
(5)生活方式: 迁徙 → 定居(农耕定居)
粟(sù)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封建社会)
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董永和七仙女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
特点? 古代经济下的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 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男耕女织,农业和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人教版 必修二历史第一课繁盛的古代农业知识点
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一课繁盛的古代农
业知识点
本文档将介绍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一课《繁盛的古代农业》中
的知识点。
古代农业的繁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古代农业的繁盛与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密切相关。
在古代,农
民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犁、耕牛和耒耜等。
这些工具的使用
使得耕地面积扩大,土地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2. 农作物的选育和推广
古代农业的繁盛还得益于农作物的选育和推广。
古代农民通过
进行试种、选育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作物,提高了作物的
产量和品质。
其中,粟、稷、麦、黍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对古代农业
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古代农业的繁盛还离不开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古代农民修建了众多水利工程,如水渠、水库和灌溉设施等,解决了农田的灌溉和排水问题,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4. 农业技术的传播与交流
古代农业的繁盛得益于不同地区之间农业技术的传播与交流。
不同地区的农民通过交流经验、研究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同时,随着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各地农业技术得以相互借鉴,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古代农业的繁盛是多个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作物的选育和推广、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及农业技术的传播与交流等。
这些因素相互促进,推动了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繁荣。
2021年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课发达古代农业教案
2021年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课发达古代农业教案发展的条件: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
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小农经济的弊端有哪些?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
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本课小结】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主要耕作方式一一铁犁牛耕。
主要组织方式一一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即自给自足)主要生产特点一一精耕细作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一一封建土地私有制。
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导入新课】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讲授新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思考: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垄作法(春秋战国);代田法(西汉);
垄作法,又叫畎亩法,由畎和亩两部
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畎亩法也就是
一种垄作法。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
包括“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
它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
而不种在垄上,这不叫做“上田弃亩”。
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
内,这就叫“下田弃畎”。高田种沟不种
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导致小农经济脆弱的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 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 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述绘 了了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农业起源 ①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②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 ③工具有石、木、骨器。 ④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①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②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③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④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3)春秋战国——传统农业初步形成 ①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②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③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④经济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 出土)
地域差别——南稻北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 粟的国家。
6. (山东枣庄市2009届高三阶段性检测)下面图一到图二两 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图(一) 图(二)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8.《史记•河渠书》载:“渠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 皆亩一钟(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 以富强,卒并诸侯。”材料中的“渠”是指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广通渠 9.“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 益。……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 谐融合的千古奇观。”这段文字介绍的是 A.四川都江堰 B.大运河 C.八达岭长城 D.河北赵州桥 10.(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09届高三一次月考)余秋雨先生 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 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 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请你判断一下,余 先生笔下的“它”指的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三、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基本模式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1、含义: 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 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 ⑴时间: 生产力的发展 ⑵原因: ①生产工具因素: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主要) ②生产关系因素: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经济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知识归纳总结
2-1-1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2.表现:神农氏中国农业的始祖(采集经济→种植经济)原始农业商、周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生产工具石刀、石斧耒耜,石器骨器为主,少量青铜农具耕作技术刀耕火种排水、沤肥除草、治虫农作物南稻北粟粟、稻、黍、稷、麦、桑、麻3.意义✧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4.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农用动力革命,汉代逐渐普及垄作法都江堰郑国渠两汉耦犁耧车犁壁代田法一年一熟曹渠白渠龙首渠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翻车隋唐曲辕犁犁评筒车宋朝一年两熟、一年三熟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1.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制度政策(土地私有、重农政策)✧生产工具、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生产经验等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工具的进步)2.我国农业出现的变化✧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从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2.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3.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4.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5.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一家一户,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生产目的为生活和缴税✧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不利于技术革新6.评价:积极方面:✧基本生产模式,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封建王朝主要财源,中国一切文明的基础✧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方面:✧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中国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农民承受封建剥削,阶级矛盾年尖锐✧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四、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农业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内部分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蓄养业为辅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耕作技术:精耕细作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资料与注释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资料与注释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
──《管子•轻重戊》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
──《管子•形势解》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训》关于早期农业生产工具: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周易•系辞下》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韩非子•五蠹》关于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通有》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汉书•地理志》关于农作物种类: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
──《尚书•盘庚》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
──《尚书•酒诰》食先黍稷而饭稻粱。
──《史记•礼》西汉的耧车:耧车,下种器也……耧种之制不一,有独脚、两脚、三脚之异。
今燕、赵、齐、鲁之间,多两脚耧,关以西有四角耧,但添一牛,功又速也。
夫耧,中土皆用之,他方或未经见,恐难成造。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垅,横桄四匝,中臵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旁一人执耧,且行且播,种乃自下。
──…元‟王祯《农书》卷十二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的使用:耒耜,农书之言也,民之习,通谓之犁。
冶金而为之者曰犁镵,曰犁壁;斫木而为之者曰犁底,曰压镵,曰策额,曰犁箭,曰犁辕,曰犁梢,曰犁评,曰犁建,曰犁槃。
木与金凡十有一事。
耕之土曰墢,墢犹块也。
起其墢者,镵也;覆其墢者,壁也。
草之生必布于墢,不覆之则无以绝其本根。
故镵引而居下,壁偃而居上。
镵表上利,壁形下圆。
负镵者曰底,底初实于镵中,工谓之鳖肉。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最新最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石器) (2)石器锄耕(耒耜) (石器、木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3)铁犁牛耕: a 春秋战国时出现并逐渐推广 b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隋唐时期:曲辕犁标志我国耕犁的完善,为后世沿用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分散);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②农业技术:精耕细作;③生产模式:小农经济,一家一户,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原始社会晚期: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 (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元代的纺织业,明清花楼机,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主要的衣四、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的特征1、起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经营模式:官营、家庭、民营手工业长期并存3、经营方式:规模大、部门多、分工细、技术领先4、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冶金瓷 器丝织业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必修二第课发达古代农业
必修二第一课发达古代农业概述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
本文将介绍必修二中关于发达古代农业的相关知识,包括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工具和技术、古代农民的生活等内容。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古代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定居时期。
人类从采集和捕猎为生逐渐过渡到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这标志着农业的诞生。
在人类历史上,埃及、中国、印度和美洲等地都出现了发达的古代农业文明。
这些农业文明以发展农业技术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为特点,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业工具和技术古代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使用了许多不同的工具和技术。
其中最基本的工具是石斧、石锹和石耙,用于翻土、耕作和收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们发展出了更先进的工具,如铁锹、铁镰和铁犁,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外,农民还利用水利工程来改造和利用水源,如修建灌溉渠道和水稻田等。
这些工具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为古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农民的生活古代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农民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他们多数居住在农村,生活简朴。
农民的主要职责是从事农田耕种和家畜饲养。
他们的生活节奏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根据季节的不同,进行耕种、收割和储存粮食等工作。
农民还需要面对各种天气和气候变化的挑战,如干旱、洪水和地震等。
但是,他们通过劳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并通过农业生产获得食物和财富。
发达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农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耕种和饲养家畜的技术,实现了从原始社会到农业文明社会的过渡。
古代农民通过勤劳和智慧改变了自然环境,使土地得到有效利用。
虽然古代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和了解古代农业,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农业的重要性和不断创新的农业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人教版 必修二历史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西亚、中南美洲、东亚);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始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在种植业方面,中国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
)3、意义: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曲辕犁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
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代田法是战国时期垄作法的发展,第一年种在沟里,第二年在垄上开沟,垄和沟轮换耕种。
耕耙耱技术:耕耙耱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精耕细作技术,在北方是耕耙耱,在南方是耕耙技术。
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块弄碎;耱是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探究一:我国古代农具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提示:从材质、制造工艺、牵引动力等方面概括)⑴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⑵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⑶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4)困难:经营规模小;封建剥削重;十分脆弱。
(5)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础模式。
一、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及其表现 1.变化历程: (1)刀耕火种和耜耕反映了远古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但
相比之下,耜耕比刀耕火种有了一定进步。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人们懂得灌溉、施肥等生产 技术,但由于青铜农具昂贵,只有少量用于农业生产。
唐的曲辕犁等。 (2)耕作技术:如垄作法、代田法等;适时耕种,注意施肥、 保墒和灌溉等;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改进和推广等。
(3)耕作制度:汉朝时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
形成稳定的一年两熟制、一年三熟制等。 (4)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交流。 (5)水利工程的修建。
【针对练习】
1.(2011 年广东茂名二模文综)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
具有生产积极性。
(3)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 位面积产量。 (4)历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 植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男耕女织。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 济基础。 (3)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 定性。 (4)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太湖地区农业史》
◆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明清时期农耕技术停滞不 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 主题思想 前甚至出现退步 业的发展 联系教材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 的特点。 问题探究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耕作 技术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1.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 2.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 答案提示 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养牛成 本较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翻车
稻麦轮 作一年 两熟 水力 风力 高转 水车 筒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董永和七仙 女所向往的生活 是什么样的?这 段戏词反映了小 农经济有什么特 点?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及其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
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配。因此他们具有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营规模很小,迫使他们在自己有限的土 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 的发展。
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在繁重的封建赋税、徭役
之下以及在自然灾害面前,时刻面临贫困、破产的
威胁。
课后思考: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 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精耕细作,劳力投入大;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中国 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阅读思考: 概括指出古代农业生产 工具发展进步的主要表现。
(1)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春秋战国
铁制农具
牛耕
西汉中期
二牛抬杠的牛耕画像石
隋唐
曲辕犁
(2)耕作技术的进步:
垄作法(春秋战国) 代田法(西汉) 耕耙耱技术(魏晋南北朝)
阅读课本,说说商周时期农 业取得怎样的发展进步?
①工具:
②耕作技术:
③作物种类:
①工具:
耒耜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②耕作技术
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 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 提高。
③作物种类: 五谷
稻
黍
稷
麦
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共22张PPT)
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
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绩,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
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C
要点探究——“昼出耕田夜绩麻”的田园风情——精 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材料一:……西周时期那种“干耦其耘”的大规模 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四百亩” 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
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
可少好,不可多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
A.生产技术的成熟
B.粮食产量的稳定
C.精耕细作的重要 D.生产效率的低下
C
3、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 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 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说明当时 ()
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
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A
9、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 “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 段的耕作工具有( ) ①石斧 ②耧车 ③骨镰 ④曲柄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4、(2016年,全国3)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
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
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
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2019·全国卷Ⅲ·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考点】清朝前期的农业经济【解析】根据材料中“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等信息可知,当时江南个体农耕经济普遍,故C 正确。
【答案】C2018年题组1.(2018·北京文综·1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考点】北民南迁的影响【解析】《农政全书》由明朝徐光启编写,与材料时间信息“南宋初年”不符,排除②;曲辕犁是唐朝时南方江东地区的发明,不是从北方引入的,故排除④;由材料中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使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可知,①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南方实行稻麦兼种,故③正确。
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2.(2018·江苏单科·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考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副业【解析】解题先从时间与区域看,即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理解关键词“桑蚕”“稼穑”即农民养蚕种地,按照常理,地主收田租应在秋收谷物之后进行,但当时江南地区地主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说明农村的副业有了一定的规模,逐渐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农户收入多依靠家庭副业,所以C项正确。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才开始瓦解,所以A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农耕技术,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地主照旧催收田租,可见地主剥削程度并未减轻,D项错误。
【答案】C2017年题组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文综·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考点】西汉时期的经济。
【解析】材料中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说明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义利观的变化,排除A项;西汉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B项错误,“地方豪强势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解读材料。
【答案】C2.(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考点】古代中国南方经济的发展。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喝茶习俗在北方由被嘲笑到普遍流行的变化情况,这是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的结果,C项正确。
A项错在“开始”;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B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水平发展情况,排除D项。
【答案】C3.(2017·海南单科·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考点】明清时期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解析】经济作物通常具有地域性强、商品率高等特点,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传统粮食生产比重的降低是农产品商品化的表现,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A 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明清时期粮食需求在增加,排除B项;C项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答案】D2016年题组1.(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翻车的使用)【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水车需要人力带动,排除A项;水车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B2.(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小农户个体经营)【解析】材料“佃则有田”说明土地没有过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反映“有田者无力可耕”,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江南乡村社会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农业经济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佃户租地主的土地耕种,地权和劳动者没有契合,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6·海南单科·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农业模式【解析】由“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看出作者的目的是反对粗放式的滥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的产出,故A项正确;作者反对扩大种植面积的目的是要求把每一块土地精耕细作,不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大土地所有制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故B项错误;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恰好适合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与“抵制农业的进步”不符,故C项错误;在北魏时期,人地矛盾还没有尖锐的程度,明清时期比较明显,故D项错误。
【答案】A4.(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汉代庄园经济)【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
【答案】D5.(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宋代土地政策调整(“不抑兼并”导致租佃制普遍发展)【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
【答案】B6.(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文综·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明末租佃制(江南农村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对佃户的影响)【解析】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了,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佃户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佃户地位的变化,未体现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体是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而不是强化,故D 项错误。
【答案】A7.(2016·海南单科·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农业经济发展)【解析】推广铁农具导致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东晋”等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在魏晋、唐朝后期官府组织官府组织的屯田主要表现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大量土地荒芜,与“江南”不相符,故B项错误;东晋,唐朝后期至五代都是战乱频繁的时期,统治者不会用减税这种方法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江南的开发与历史上魏晋时期,五代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有关,故D项正确。
【答案】D2015年题组1.(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