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研究

合集下载

石刻碑刻调研报告

石刻碑刻调研报告

石刻碑刻调研报告石刻碑刻调研报告一、引言石刻碑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石刻碑刻的调研,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文化,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和分析石刻碑刻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促进石刻碑刻的保护和传承。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研究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深入到了多个石刻碑刻保存较好的地方,观察了不同类型的石刻碑刻,并与相关从业者进行了交流,了解到他们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面临的困境。

同时,我们还通过文献研究了解了石刻碑刻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为本次调研提供了相关背景知识。

三、石刻碑刻现状经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我们了解到石刻碑刻在我国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不仅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我国许多石刻碑刻保存较为完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石刻碑刻的腐蚀、破损和盗窃等。

另外,由于保护工作的不足,一些石刻碑刻受到了环境污染和人为破坏的影响,亟需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

四、保护和传承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保护和传承措施:1. 加强保护力度:加强石刻碑刻的保护工作,采取措施防止腐蚀、破损和盗窃等现象的发生。

建立完善的保护制度和管理机制,制定相关法规和措施,加强对石刻碑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其长期保存。

2. 加大修复力度:加大对已受损石刻碑刻的修复工作。

修复不仅应考虑到石刻碑刻本身的完整性,还应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修复过程中需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材料,确保修复效果的稳固和持久。

3. 加强文化宣传:加大对石刻碑刻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保护意识。

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培训等活动,增加公众对石刻碑刻的了解和关注,提高对石刻碑刻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认知。

4. 加强学术研究:加大对石刻碑刻学术研究的力度,深入挖掘石刻碑刻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碑刻:研究地方社会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

碑刻:研究地方社会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

碑刻:研究地方社会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张子刚笔者从1990年代起,开始关注历代碑刻,利用工作之余和退休后,先后搜集整理了《从江石刻资料汇编》《从江古今乡规民约实录·从江历代告示实录》《从江古今碑刻实录》《贵州侗族地区碑文荟萃》《黔东南旧志选读》等书稿和资料,同时编制了《贵州侗族地区部分碑刻索引》《黔东南旧志碑记引得》。

经过三十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体会到碑刻是一种研究地方社会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亦是地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

一.碑刻对研究侗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既能诓正历史文献的误笔,又可补充历史文献记述的缺失。

碑刻是保存在荒郊野外的历史档案,它记述了当地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

笔者在编写《从江县民族志·侗族篇》时,充分运用了碑刻研究成果。

侗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

因而其社会发展、伦理道德、生产知识等只靠口传心授。

贵州侗族地区出现以汉字镌刻的碑刻和摩崖相对较晚,从现存南宋景定二年(1261)张开国在锦屏诸葛洞的《诫谕文》摩崖至今,也没有超过900年。

侗族南部方言区又较北部方言区还要晚一些。

这是与国家在侗族地区建政和汉文化传播较晚所分不开的。

碑刻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主要在于它是研究地方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

侗族地区的历代碑刻是研究侗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既能诓正历史文献的误笔,又可补充历史文献的缺失。

一是梁维干不是在战斗中牺牲。

1995年9月版《贵州省志·军事志》记述“梁维干起义”后说:“光绪元年(1875)十一月,梁维干部与广西张瑞林、永从六洞吴老贡等侗民起义军结合,再次活跃在下江、永从、丙妹一带。

翌年初,湘桂黔3省兵万余人‘会剿’六洞、四脚牛。

在激战中,梁维干等壮烈牺牲。

”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梁的墓碑进行记录。

梁是同治十二年(1873)七月病逝于家中,而不是在激战中牺牲的。

碑刻研究

碑刻研究

古代碑刻概览——从媒介的角度黄子祺201111082025 内容概要:关键词:碑刻是我国古代地位特殊的一类图文载体,它凭借其难以比拟的时间上的永久性,不仅在历朝历代纪事表功、祭祀丧葬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甚至在竹简、锦帛等与之同时代的媒介已经逐渐突出历史舞台的今天,碑刻这一从未占据主流的古老媒介形式仍然在一些重要场合体现着自己的价值。

这种现象或多或少的体现出了碑刻作为一种媒介的不可替代性。

而目前学术界对于碑碣刻石的讨论主要侧重于内容研究,对“碑”这一载体本身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试图对这一空白进行一点补充。

意即不局限于研究碑刻的文本,而从媒介史的角度对其概况与演变进行简单梳理,并借助媒介环境学派的观点分析作为媒介的碑刻自身的属性和特征对其内容的反作用以及对其地位的影响。

一、碑刻概况(一)碑刻的定义任何研究都是对特定对象的研究,如果没有一个特定的、清晰的定义,那么对该存在的起源与发展、特征与功用方面的讨论也将无从展开,碑刻研究也是如此。

究竟什么是碑?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被普遍接受的答案,对于绘有画作的石头、摩崖、不规则刻石等是否属于碑的范畴也存在见仁见智的意见。

在这里我们首先梳理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

“碑”,按《说文解字》的解释,“碑,竖石也”,段玉裁的注文就此补充说“秦人但曰刻石,不曰碑,后此凡刻石皆曰碑矣……凡刻石必先立石,故知竖石者,碑之本义”,《辞源》的解释也与此类似,其“石刻”条区中“碑”的说法是“长方形立石”,由此可见古代对这一概念大多采取了从形制上加以定义的方式;而《新华字典》(第十版)将其解释为“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这一释义则更多的是从内容和功用的角度出发的。

“碣”是与之类似的概念,《新华字典》解释为“圆顶的石碑”、在《辞源》中则为“刻字的圆首、上小下大的石头”,由此可见碣是碑的一类。

“摩崖”是又一经常与之相提并论的事物,指“在山崖上刻的文字、佛像等”(《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元代碑刻辑释

元代碑刻辑释

元代碑刻辑释
元代(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元代碑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以下是元代碑刻的辑释:
1. 鲁迅题字石刻
这是元代的一块碑刻,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县城观音阁。

其石刻为上下两块,总高2.8米,宽1.5米。

碑上刻有鲁迅先生手书“观音阁”字样。

碑前立有一块长方形石碑,上刻“鲁迅题字”,下刻“元代石刻”。

2. 元大都乐游园碑
《元大都乐游园碑》是元代北京大观园的一个碑刻,该碑刻描述了当时北方地区的乐园景观。

碑刻共有240余字,记录了该乐园的历史和建筑特点,对研究元代宫廷建筑和园林艺术具有较高的价值。

3. 元明清三朝碑刻
《元明清三朝碑刻》是元明清三朝时期的一部文献资料,记载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文化成就和社会风貌。

该书以碑刻文本为主要资料来源,涵盖了中国各地的碑刻文化,展示了我国古代碑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以上是对元代碑刻的辑释,这些碑刻不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更是我们认识元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碑刻研究历史要注意事项

碑刻研究历史要注意事项

碑刻研究历史要注意事项碑刻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对于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在进行碑刻研究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进行碑刻研究时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1.研究对象的选择:在进行碑刻研究之前,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的对象范围和限制,选择适当的碑刻进行研究。

此外,也应考虑选择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和不同地理位置的碑刻,以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历史。

2.文献综合研究:碑刻作为文献资料的一种,往往需要与其他文献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历史。

这包括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和比较等过程。

3.考证和校勘:碑刻往往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有些碑刻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考证和校勘,以还原碑刻上的文字和内容。

这可能涉及到对碑刻的实地考察、文字的解析和校正等操作。

4.正确认识碑刻的地位和意义:碑刻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进行碑刻研究时,需要正确认识碑刻的地位和意义,不将其看作唯一的、绝对可靠的历史证据。

在分析和解读碑刻时,需要考虑到碑刻的制作目的、社会背景和编纂者等因素。

5.注意文字的多义性和变异性:碑刻上的文字往往具有多义性和变异性,同一文字可能有不同的解读。

在进行研究时,需要注意对文字进行细致的解析和比较,不盲目接受某种解读。

6.注意碑刻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碑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受到其所处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的影响。

在进行碑刻研究时,需要注意对碑刻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更好地理解碑刻的意义和价值。

7.注意碑刻与社会历史的联系:碑刻往往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见证,有助于了解社会制度、政治动态、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在进行碑刻研究时,需要将碑刻与社会历史相结合,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8.注重跨学科研究:碑刻研究需要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古代文化碑刻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古代文化碑刻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古代文化碑刻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古代文化碑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极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这些古代文化碑刻以精湛的刻刀技艺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为今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享受和文化借鉴。

本文将从艺术与文化两个层面探讨古代文化碑刻的价值所在。

一、艺术价值1. 独特的艺术形式古代文化碑刻采用的艺术形式独特,具有高度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从刻刀技巧到文字排列,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和设计。

艺术家们通过刀法的运用,将文字、图案和背景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无论是篆书、隶书还是楷书,每种风格都展示了大师级的艺术创作水平。

2. 丰富的艺术内涵古代文化碑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传递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碑刻上的文字还是图案,都能够呈现出当时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观。

通过对古代文化碑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进而赏析其独特的艺术内涵。

二、文化价值1. 传承历史文化古代文化碑刻是历史文化的真实见证,是承载着古代文明遗产的实物。

它们记录了古人的思想、文化和历史,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对古代文化碑刻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历史,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探究当时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

2. 弘扬传统文化古代文化碑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艺术和文化底蕴。

通过研究和传承古代文化碑刻,我们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古代文化碑刻所体现的价值观和思想也对今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认同产生积极的影响。

3. 促进文化交流古代文化碑刻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它们不仅在中国境内流传广泛,也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碑刻进行对比和交流,可以拓宽我们对世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历史文化的多元共生。

碑刻调研报告

碑刻调研报告

碑刻调研报告碑刻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此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并研究我国古代碑刻的现状及其价值,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碑刻进行调查和访问,以期对我国古代碑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其中包括实地考察、文献查询和专家访谈。

我们选择了一些著名的古代碑刻保护单位,如洛阳白马寺、西安碑林等进行实地考察,并同时进行了文献查询以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此外,我们还邀请了一些碑刻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古代碑刻的分类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将古代碑刻分为了石碑、木碑、铁碑和青石碑等几个分类。

其中,石碑最为常见,具有较高的保存性能,而木碑则因为受到虫蛀和氧化等问题,数量较少。

铁碑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而青石碑则以南方地区为主。

2. 古代碑刻的内容和样式古代碑刻的内容和样式多种多样,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碑刻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物传记、诗歌、文章和官方文告等。

而在样式方面,古代碑刻主要有普通字样、篆书、楷书和行书等。

3. 古代碑刻的保护现状通过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我们了解到古代碑刻的保护现状并不乐观。

由于多种原因,古代碑刻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失修问题。

其中,自然因素如风化、雨水浸蚀等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此外,人为因素也是造成古代碑刻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盗窃、触摸和乱涂等。

因此,加强古代碑刻的保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四、调研结论通过对古代碑刻的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古代碑刻在我国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2. 古代碑刻的内容和样式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3. 古代碑刻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失修问题,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4. 调研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文献收集和实地考察的困难。

五、建议针对古代碑刻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古代碑刻的保护意识,提高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2. 增加资金投入,提升古代碑刻的保护技术水平。

绛县南樊镇贾李氏石碑楼碑刻研究

绛县南樊镇贾李氏石碑楼碑刻研究

在我国封建社会,宣扬封建道德礼教观念最多的当属节孝坊。

节孝坊是经官府奏准为节妇孝子而立的牌坊,妇女丧夫守节、孝敬公婆、抚养子女且子嗣中有人取得了功名的方能授予“节孝坊”的荣誉称号。

①节孝坊一般由州府上报朝廷,由皇帝赐予圣旨准建,节孝石牌坊流行于宋代,盛于清朝。

节孝石牌坊是终生守寡妇女的一种荣誉,更是统治阶级宣扬道德价值观、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一种标志。

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用封建礼教束缚妇女,对恪守贞节、操行高尚的“烈女”进行大肆表彰,建坊列传。

本文所说的贾李氏石牌坊地处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南樊镇西堡村,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建成距今年已有215年的历史。

因当时南樊镇的繁荣,被称为“小北京”,贾李氏石牌坊就是仿照北京的一座石牌坊而做,非常有特色。

根据县志记载,詹事府主簿贾凝端娶曲沃县李姓名门望族之女为继妻。

贾凝端英年早逝,李氏矢志不渝,独撑家门,含辛茹苦把儿子贾钟琳培养成才。

其子贾钟琳考中监生,贡授同知,先后出任湖北荆州知州、署安陆府知府。

子贾钟琳亡故后,其孙宗洛在其言传身教下,品行端正,学业优良,年方20多岁就考中生员,出任山东盐运滨乐分司。

李氏去世后,其孙宗洛痛不欲生,携子守孝3年,缅怀祖母之懿德。

清嘉庆八年(1803),贾宗洛将祖母的功德事迹逐级呈报朝廷,嘉庆皇帝对李氏的事迹大奖,特下圣旨旌表,拨付专款,动用数百工匠于当年十二月在李氏所居的南樊镇西堡南北巷道上动工兴建这座节孝石牌坊。

经一年多的紧张施工,于清嘉庆九年(1804)竣工,并举行隆重的落成揭表仪式,嘉庆帝特派时任资政大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伯麟亲临宣读圣旨,当地地方官员和全镇数千人参加了仪式。

②贾李氏石牌坊为石质仿木斗拱结构,南北向,双面六柱五门三重檐,正门两端各开二合八字门。

从基座到顶部均浮雕走兽、花卉、人物,牌坊夹杆石为圆雕石狮,其额枋,斗拱,阑额等部位都有形式多样、内容多样的装饰。

石牌坊上刻画的各式各样的图案和文字集合了众多体现女性恪守妇道的元素与辞藻,装饰、建筑、雕刻都展现了当时较高的工艺水平。

晋朝的金石文物碑刻与铭文的保存与研究

晋朝的金石文物碑刻与铭文的保存与研究

晋朝的金石文物碑刻与铭文的保存与研究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在文化与艺术领域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晋朝的金石文物碑刻与铭文是研究该时期的重要文物,它们的保存和研究对于了解晋朝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石文物碑刻的保存晋朝金石文物碑刻的保存主要通过碑文的刻写和石刻的保护来展现。

由于晋朝时期的政治动荡与战乱,许多宫廷文物和文献资料遭到破坏或流失,但仍有一部分金石文物得以保留。

晋朝石碑保存的主要形式是刻写碑文,通过雕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等内容。

这些石碑分布在全国各地,有些保存完整,有些只剩下残片,但它们都是研究晋朝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为了保护晋朝的金石文物碑刻,历代政府和文物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对于保存完好的石碑,进行安全防护和专业修复,确保其完整性;对于残破的碑刻,进行复原和整理,尽可能恢复原貌。

同时,还建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加强对金石文物的监管和保护。

二、金石文物碑刻的研究晋朝的金石文物碑刻是研究该时期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资源。

研究者通过对碑刻进行解读和分析,揭示了晋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文化特点以及艺术成就。

首先,金石碑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晋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和重要事件。

通过碑刻上的文字,我们可以探究晋朝的统治者、朝廷政策以及各地方政权的存在与发展。

其次,金石碑刻也反映了晋朝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民生活。

例如,一些碑刻中刻画了人物形象,展示了当时的服饰、仪态和社会地位;一些碑刻描绘了农耕、渔猎等日常生活场景,为我们呈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此外,晋朝的金石碑刻还展现了该时期的文化与艺术成就。

晋朝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许多碑刻展现了当时书法家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

研究者通过对这些碑刻的研究,可以了解晋朝书法的流派、特点和传承。

三、对晋朝金石文物碑刻的进一步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对晋朝金石文物碑刻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

晋唐碑刻书法章法研究

晋唐碑刻书法章法研究

晋唐碑刻书法章法研究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碑刻书法的鼎盛时期,碑刻文字的章法更是层出不穷,让人们饶有兴趣。

本文将就晋唐碑刻书法章法研究进行讨论,目的是探究书法章法的发展演变历史。

一、碑刻书法章法概述晋唐碑刻书法章法指的是戊戌之变以前的碑刻文字,也就是晋代到唐代的书法章法。

从碑刻书法的写法上来说,从历代到晋唐时期都有广泛的章法,多种多样,有刻意、稳重、流畅的,也有花哨、细腻、精细的。

例如,晋代的碑刻书法章法形式分为五种,分别是宣和体、楷书体、草书体、行书体和篆书体等;而唐代的碑刻书法章法也有多种,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书和砚台碑文等。

二、晋唐时期碑刻书法特点晋唐时期碑刻书法具有科学精妙的字形、庄严典雅的风格、灵活多样的字型、厚重华丽的表现形式等特点,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达意义。

字形简洁,具有科学的规律性,在书法布局上更是新颖有趣,字迹清晰,具有流畅的特点。

从碑刻书法的发展历史来看,在晋唐时期的碑刻书法技法较之前有了一定的提高和变化。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技法相比,晋唐时期的书法技法得到了更加精雕细琢的处理,变得更加灵活丰富。

字形变得更加清晰,表达也增加了很多新的方式。

例如,唐代书法系称有“五”,即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和篆书,而晋代前期书法只有宣体和楷书,唐代增加了行书、草书和篆书这三种书体。

三、晋唐时期碑刻书法发展在晋唐时期,碑刻书法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推进,而其中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唐代书法家米芾的书法创新,他创立了楷书花式,把晋唐时期碑刻书法带入了新的高度。

米芾以“小楷大草”为概念,把各种书体特点全面结合起来,使楷书体更加多样化、灵活化,书法表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他同时还创立了楷书八体,使楷书变得更加细腻,更加优美。

总之,晋唐时期的碑刻书法在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精致细致,在表现形式上也更加华丽多姿。

这种碑刻书法不仅彰显了古代碑刻书法的丰富多彩,而且蕴含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古代文化的迷人之处。

汉代碑刻篆书研究

汉代碑刻篆书研究

汉代碑刻篆书研究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文化和艺术成就丰富多彩,其中碑刻篆书是其中的重要之一。

以下是汉代碑刻篆书研究的一些方面:
1. 汉代碑刻篆书的特点:汉代碑刻篆书以篆书为主,字形规整、严谨,构图平衡、稳重,笔画厚重、深挚。

而汉代早期还有一些书法家沿袭商周秦汉时期的大篆、小篆、隶书等字体书写碑刻。

2. 汉代碑刻篆书的流派:汉代碑刻篆书有两种重要的流派,一为西汉刘墉学派,代表作品有《汉高祖功臣侯氏墓志》和《吴起墓志》等;二为东汉赵孟頫学派,代表作品有《宛丘侯令墓志》和《颜渊墓志》等。

3. 汉代碑刻篆书的内容:汉代碑刻篆书的内容涉及到历史、传记、文化、艺术等方面,它们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发展状况。

4. 汉代碑刻篆书的研究价值:汉代碑刻篆书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它们不仅是研究汉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中华文化及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汉代碑刻篆书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其研究对于了解汉代及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墓志铭与碑刻的考古发现

古代墓志铭与碑刻的考古发现

古代墓志铭与碑刻的考古发现墓志铭和碑刻是考古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

通过对古代墓志铭与碑刻的考古发现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与精神追求,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历史画卷。

墓志铭是古代人民为纪念逝去的亲人而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它记录了逝者的姓名、生平事迹、家世背景以及墓主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考古发现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精美的墓志铭,它们往往采用楷书或隶书的字体,以简练而又优美的文字表达逝者的境遇与生平。

在这些墓志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民尊重逝者的风俗习惯以及他们对家族血脉的重视。

墓志铭的内容还包括逝者的品德、才能与功绩,这些都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线索。

除了墓志铭,碑刻也是考古学中不可忽视的资源。

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中,碑刻被广泛用于纪念重大事件、表彰杰出人物、记载重要文献等。

通过对古代碑刻的考古发现的研究,我们可以探寻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例如,北齐大历二年的《泰山图经碑》使我们了解到古代人们对泰山的崇拜之情,对山川地理的认知与规划;北宋太宗时期的《奉天学士忠烈祠碑》则展现了当时文人士人的风采与政治环境。

这些碑刻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依据。

墓志铭和碑刻的考古发现也常常引起人们对古代文字的关注。

由于历史的漫长和文字的变迁,古代文字的解读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

然而,通过对墓志铭和碑刻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古代文字有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简牍和汉代的木简,它们的文字记载了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线索。

同时,这些墓志铭和碑刻的发现也为古代文字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和参考信息。

综上所述,古代墓志铭与碑刻的考古发现在保留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研究古代社会风貌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墓志铭和碑刻的细致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古代人们的生活面貌,了解他们的思想与信仰。

山西历代碑刻图式的应用价值探析

山西历代碑刻图式的应用价值探析

山西历代碑刻图式的应用价值探析山西历代碑刻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堪称瑰宝,更在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就山西历代碑刻的应用价值进行探析,从历史研究、文化传承和艺术鉴赏等角度进行阐述。

一、历史研究价值山西历代碑刻的内容丰富多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实情,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

从政治方面看,这些碑刻中记载了很多政治事件和重要官员的事迹,可以作为史料,帮助学者们还原当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风貌,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官员们的施政理念。

从经济方面看,这些碑刻中也有不少关于经济生活的记录,比如税收、土地制度、商业贸易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商业活动,为研究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这些碑刻中也有很多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为当时社会的宗教生活和文化氛围提供重要线索。

山西历代碑刻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帮助他们还原和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

二、文化传承价值山西历代碑刻不仅在历史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更在文化传承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碑刻中记载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文学作品,如诗词、文章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这些文学作品包含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可以为后人了解当时的文学风貌和文化内涵提供重要参考。

这些碑刻中也记载了很多民间传说、民俗习惯等内容,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可以帮助后人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重要依据。

这些碑刻中也记载了很多古代工艺和技术的内容,如雕刻、铸造等方面的技术,可以为古代工艺和技术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山西历代碑刻在文化传承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上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为后人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提供重要的依据。

研究碑学的系统著作

研究碑学的系统著作

研究碑学的系统著作引言碑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学科之一,涉及到古代碑刻的研究、鉴赏和保护。

这一学科的发展历史悠久,并且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艺术都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探讨碑学的系统著作,包括其定义、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影响等方面。

碑学的定义碑学,又称石学,是研究古代碑刻的学科,它涉及到碑刻的研究、鉴赏和保护。

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古代的石碑,包括石刻、石碑、石柱等。

这些碑刻往往刻有文字、图案或其他符号,记录了古代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碑学的发展历程古代碑学古代碑学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字发展历程。

最早的字形出现在中国的甲骨文,这些甲骨用于卜辞和记录祭祀等活动。

随后,随着金文的出现,石刻开始流行起来。

商代和西周时期的大型铭文碑刻,如商纣王龙山铭文和西周定公盘府铭文等,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宋元明清碑学碑学在宋元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北宋时期,碑学家欧阳修等人开始系统地研究碑刻,并且形成了一定的鉴赏和评价方法。

元代时期,陆游等碑学家进一步扩展了碑学的研究范围,将碑学与文学、历史等学科相结合,开创了碑学的综合研究。

明清时期,碑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碑学家,如黄宗羲、郑板桥等。

现代碑学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碑学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现代碑学采用了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摄影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可以更加方便地记录和研究碑刻。

同时,现代碑学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将碑学与文化人类学、艺术学等学科相结合,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多样化的研究视角。

碑学的研究方法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鉴赏与分类:通过观察碑刻的形制、纹饰和文字,对碑刻进行鉴定和分类,以确定其年代和风格。

2.文字研究:对碑刻上的文字进行解读和研究,探索其中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

3.考据与校勘: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碑刻,进行文字的校勘和研究,以还原碑刻的原貌和真实性。

周朝的金石文化卜辞铭文与碑刻的研究

周朝的金石文化卜辞铭文与碑刻的研究

周朝的金石文化卜辞铭文与碑刻的研究金石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金文、石刻、铭文和卜辞等各种形式的文字和图案。

而在周朝,金石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尤其是卜辞铭文和碑刻的研究更是展现了周朝文化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探讨周朝的金石文化,重点研究卜辞铭文与碑刻。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是以周公为主要代表的西周和以吕后为主要代表的东周组成的。

而在周朝,金石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卜辞铭文与碑刻作为金石文化的重要形式,对研究周朝的政治、宗教、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卜辞是用来占卜和祈福的文字,主要刻在青铜器上;铭文则是刻在石碑或青铜器等上面的文字;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图案。

通过研究这些卜辞铭文和碑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周朝社会的各个方面。

首先,通过研究卜辞铭文与碑刻,我们可以了解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的思想。

卜辞和铭文中经常提到的诸侯国和宗庙祭祀等内容反映了周朝的政治结构和统治者的政策。

例如,卜辞中会有一些记录各个诸侯国在宗庙祭祀中的表现,这些表现往往与诸侯国的忠诚度和贡献程度相关。

同时,在碑刻上,可以看到一些记述周朝各个重大事件的铭文,比如国君即位的碑刻。

其次,卜辞铭文与碑刻也展现了周朝的宗教信仰和社会风貌。

卜辞中经常提到的卜辞和祭祀内容,反映了当时周朝人民的宗教信仰和崇拜。

而在碑刻上,一些道德教诲和劝诫性的文言文也可以反映当时社会风气和价值观。

例如,有些碑文中会提到君臣之道和孝道等内容,通过这些碑刻,我们可以了解周朝人民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

另外,卜辞铭文与碑刻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状况和科技水平。

通过研究这些金石文化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文字形式和语言风格,也可以了解当时的书法技艺和雕刻工艺。

同时,在卜辞铭文与碑刻中还会出现一些与农业、战争、医学等具体领域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朝的农业技术、军事策略和医学知识等。

总之,周朝的金石文化卜辞铭文与碑刻为我们研究周朝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独特的线索和资料。

碑刻研究毕业论文

碑刻研究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保定古莲花池碑刻研究装订线学院文学院学科门类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2012年5月14日保定古莲池碑刻研究摘要石刻文献蕴藏着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历史、艺术、医药、科技等众多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调查统计,保定莲花池收藏碑刻140多通(方),其中包括书法碑帖碑、皇帝御制诗碑、歌咏古莲花池和修建莲池书院碑、墓碑、庙碑、经幢碑及德政碑等。

这些碑刻对研究保定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以及莲池书院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保定;古莲花池;碑刻;莲池书院The study of Baoding Ancient Lotus Pond inscriptionsABSTRACTStone Inscriptions bears first-hand information on many aspects of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philosophy, religion, literature, history, art, medic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the survey, Baoding Lotus Pool collection inscriptions through more than 140 (square), including calligraphy rubbings monument, the emperor imperial monument, singing Ancient Lotus Pon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otus College monument, gravestone, temple monument, Pillar Column monument and benevolent rule monument, etc. . These inscriptions on the research the Baoding customs and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Lotus College education has a positiv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 Baoding; lotus pond; inscriptions; lotus pond College目录1 引言 (1)2 古莲花池碑刻…………………………………………………………22.1 书法帖碑………………………………………………………………22.2 清代皇帝御制诗碑……………………………………………………22.3 关于莲池及莲池书院建设的碑刻……………………………………42.4 元明清墓碑庙碑………………………………………………………52.5 明代经幢碑……………………………………………………………82.6 德政碑…………………………………………………………………83 保定古莲花池碑刻价值和意义 (10)4 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1 引言保定古莲花池历史悠久,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研究碑刻注意事项

研究碑刻注意事项

研究碑刻注意事项1、选吉日根据立碑的坐山选择一个吉利的时间。

此时可以找当地的算命、风水、算卦等师傅操作。

2、碑面的质地颜色材料石碑最好,久耐风化。

碑面的颜色应是黑色或灰色,黑色和灰色有凝重之感,并且色彩上属冷色调,为阴,也适宜于阴宅使用,不可用艳丽的色彩,碑有艳色家出淫色。

3、石碑的大小形状不宜过高过矮,一般低不过腹高不过颈,并非越高大越好。

一般百姓的墓都不太高大,非比皇帝的陵寝,高大的碑立在穴前,对坟形成逼压之势,反而影响后人的前程,子孙也不旺。

墓碑形状,要长方形,要有规有矩,不要太窄太宽。

墓碑如果又矮又宽,后人出矮胖之人。

4、墓碑的位置墓碑有立于棺头者,也有立于棺脚者。

一般距离土冢外缘大约20-30CM左右。

立于棺头,称阴碑,利人丁延嗣,立于棺脚,利家财。

但万需注意,墓碑距坟的距离不要压到棺木,压到棺头,后人头疾如头痛呆傻迟钝精神病等,压到棺脚,后人脚疾腿疾。

墓碑的地基要坚实,防止日后软陷造成墓碑倾斜,否则有罢官、离乡、后人走路歪腚之凶。

5、碑座一般墓碑都有碑座,夯基落座,碑立座上即可。

如有香案,须放碑前,万不可香案当碑座用,把墓碑立香案上,犯之百事不遂。

6、碑文石碑上一般刻有墓主人的名讳、立碑人(一般是子孙)的名字、立碑日期等,碑刻要一定要是阴刻,即凹刻,不可是凸刻。

其次是字数宜过黄道。

字数总数的个位数为1、2、4、6、7、9者为吉。

字体不宜是行书、草书,最好是庄重的魏碑体、隶书、楷书。

7、维护墓碑立好以后要注意保护,歪斜了要校正,落鸟粪要擦净,崩裂了要修补或更换。

按照风水的观点,墓碑关乎全家吉凶,例如崩裂,在碑顶或上部家出头疾,在碑左边长房(老大)有灾,在碑背损伤妇女等。

碑刻文献研究成果

碑刻文献研究成果

碑刻文献研究成果碑刻文献是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记录,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碑刻文献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从而对我国的文化传统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碑刻文献研究的成果,包括其重要性、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

碑刻文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古代文字的一种载体,碑刻文献记录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如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

通过对这些碑刻文献的研究,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揭示历史的真相,丰富我们对古代社会的认识。

此外,碑刻文献还是研究古代文字和语言的重要材料,对于研究古汉语的演变和古代文字使用的变化也有重要价值。

在碑刻文献的研究中,学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

首先,他们会对碑刻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工作,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这些文献资源。

其次,他们会对碑刻上的文字进行解读和研究,包括对古代文字的解读和对古汉语的理解。

此外,他们还会结合历史、考古、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碑刻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通过碑刻文献的研究,学者们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首先,他们对古代历史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例如,通过对一些刻有历史事件的碑刻的研究,学者们可以重新评估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并对其中的疑点和争议进行探讨。

其次,学者们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通过对刻有文学作品的碑刻的研究,学者们可以还原古代文学作品的原貌,揭示古代文化的内涵。

此外,碑刻文献的研究还有助于对古代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碑刻文献研究也得到了新的推动。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学者们可以更方便地对碑刻进行整理和研究。

例如,通过拍摄和数字化处理,学者们可以对碑刻上的文字进行放大和清晰化处理,以便更好地读取和解读。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也为学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平台。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分享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从而促进碑刻文献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碑刻文献研究是一项重要而有价值的工作。

重庆墓葬类碑刻校释

重庆墓葬类碑刻校释

重庆地区的墓葬类碑刻是当地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对于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下是对重庆墓葬类碑刻进行校释的一些步骤和注意事项:
1.
收集资料:首先,需要收集尽可能多的关于重庆墓葬类碑刻的资料,包括碑刻的拓片、照片、文字描述等。

这些资料应该尽可能详细地记录碑刻的内容、形式、风格等特征。

2.
碑文识别:对于碑刻的文字部分,需要进行仔细的识别和解读。

这需要对古代汉字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还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来理解碑文的意思。

3.
校对勘误:在识别碑文之后,需要对碑文进行校对和勘误。

这包括纠正错别字、补充遗漏的字句、调整语序等。

在校对过程中,需要注意碑刻的书法风格和用笔特点,以避免误读或误解。

4.
注释解释:对于碑文中的难词、生僻字或专有名词等,需要进行注释和解释。

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碑文的意思和背景。

注释解释应该尽可能详细、准确,同时还需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

5.
文化背景分析:重庆地区的墓葬类碑刻往往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宗教等背景密切相关。

因此,在校释过程中,需要对这些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碑刻的含义和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重庆墓葬类碑刻的校释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

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以确保校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碑林调研报告

碑林调研报告

碑林调研报告碑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一座重要景点和标志性建筑群,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宝库,碑林集中了大量历代文人墨客的碑刻作品,是研究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宝贵资源。

为了进一步了解碑林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我们开展了一次碑林调研活动。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入碑林各个区域,仔细观察和研究了数十块碑刻。

我们发现,这些碑刻不仅保存完整,雕刻精美,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比如《胜母碑》记载了明代农民起义英雄李卫的事迹,展示了他勇敢无畏、爱国护家的精神;《张骞碑》则记载了张骞率领西汉使团出使西域的壮举,反映了中国古代与西域交往的历史;而《奉速子碑》则展示了唐代飞白书法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书法爱好者的关注。

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碑林不仅是一座宝贵的历史遗存,而且也是一座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碑林定期举办各类展览、演出和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学者、艺术家和游客前来参观和交流。

这不仅丰富了碑林的文化内涵,还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研究。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碑林游客众多,其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虽然有保护措施,但仍然存在碑刻被人为刻割、污损等情况,对碑刻的保护和修复亟待加强。

其次,碑林的展示方式也需要更新。

目前,碑林基本上是静态展示,展示方式较为单一,缺乏互动性,无法有效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碑林的保护工作,完善展示方式,通过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提高碑林的文化传播力。

总的来说,碑林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的宝库。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碑林的独特之处,也看到了它的保护和传承之道。

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努力,碑林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独特作用,为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碑刻概览——从媒介的角度黄子祺201111082025 内容概要:关键词:碑刻是我国古代地位特殊的一类图文载体,它凭借其难以比拟的时间上的永久性,不仅在历朝历代纪事表功、祭祀丧葬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甚至在竹简、锦帛等与之同时代的媒介已经逐渐突出历史舞台的今天,碑刻这一从未占据主流的古老媒介形式仍然在一些重要场合体现着自己的价值。

这种现象或多或少的体现出了碑刻作为一种媒介的不可替代性。

而目前学术界对于碑碣刻石的讨论主要侧重于内容研究,对“碑”这一载体本身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试图对这一空白进行一点补充。

意即不局限于研究碑刻的文本,而从媒介史的角度对其概况与演变进行简单梳理,并借助媒介环境学派的观点分析作为媒介的碑刻自身的属性和特征对其内容的反作用以及对其地位的影响。

一、碑刻概况(一)碑刻的定义任何研究都是对特定对象的研究,如果没有一个特定的、清晰的定义,那么对该存在的起源与发展、特征与功用方面的讨论也将无从展开,碑刻研究也是如此。

究竟什么是碑?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被普遍接受的答案,对于绘有画作的石头、摩崖、不规则刻石等是否属于碑的范畴也存在见仁见智的意见。

在这里我们首先梳理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

“碑”,按《说文解字》的解释,“碑,竖石也”,段玉裁的注文就此补充说“秦人但曰刻石,不曰碑,后此凡刻石皆曰碑矣……凡刻石必先立石,故知竖石者,碑之本义”,《辞源》的解释也与此类似,其“石刻”条区中“碑”的说法是“长方形立石”,由此可见古代对这一概念大多采取了从形制上加以定义的方式;而《新华字典》(第十版)将其解释为“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这一释义则更多的是从内容和功用的角度出发的。

“碣”是与之类似的概念,《新华字典》解释为“圆顶的石碑”、在《辞源》中则为“刻字的圆首、上小下大的石头”,由此可见碣是碑的一类。

“摩崖”是又一经常与之相提并论的事物,指“在山崖上刻的文字、佛像等”(《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由此,可以作这样的总结,学术视野中,狭义的碑是“刻有文字的、经过精心磨制加工、有一定规格尺寸的长方形立石”,广义的碑是刻以文字的石头,“凡刻石之文皆谓之碑”(叶昌炽《语石》)。

如前文所言,本文试图从媒介的角度对碑刻进行研究,因此,恰切的定义应最大限度的将对象与其它媒介区分开来,以便讨论它独有的属性及其影响。

基于这一出发点,笔者试图这样定义本文中所要使用的“碑”的范畴:就材质而言,它应当是石头(或其他具有坚固性、耐久性的材质,如金属);就手法而言,采用雕刻的方式表现内容;就功能而言,被用于表达、传承某种特定的信息和意义(这种定义包括了“无字碑”等特殊的碑刻),至于其形状、大小、位置等次要方面不影响到作为媒介的碑刻的传播效果,因此在此不作为定义的一部分。

(二)碑刻起源将石头作为记录信息的载体的历史不可谓不悠久。

石头是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物质,又加之其具有坚固、耐久的特征,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之一。

早在四万年前,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在岩壁上作画,其历史远远早于文字的产生。

岩画与碑刻虽然形式与内容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是本质上都是以具有时间上永久性的石质材料作为内容载体的创作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画是碑刻的起源之一。

随着人类搬出洞穴、建造城市,石头作为媒介出现了相当长的消沉期,取而代之的是甲骨和青铜器。

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一步发展,值得记载并流传后世之事逐渐增多,新兴贵族对彰显功勋的热衷也越发旺盛,这两种载体因为数量有限而较为贵重不在适应记录的需要,石头因具有同样的时间上的长久保存性而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记事与颂德的新一代载体,人们开始“以石代金,同乎不朽也”。

发现于1974年的东周中山国河光刻石便是一例,其篆字书法古拙具有铭文的特点,体现了从青铜载体到石质载体的迁移;著名的石鼓也属于这一时期的作品,记录了东周时期秦国国君出行游猎之事,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帝王记事刻石。

作为一个词语的“碑”在春秋时期也已经存在,只不过其性质和功能迥异于后世。

其一,时间的测度工具。

《仪礼·聘礼》记载“东面北上,上当碑南陈”,对此郑玄的注文中解释道“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也就是说,碑竖立在宫廷院落之内,作为投射太阳的影子来推算时间的工具。

其二,系牲畜的固定物。

《礼记·祭义》记载“祭之日,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于碑”(郑玄注:丽犹系也),也就是说碑也被用作祭祀场合用来系绑牺牲用品的桩子。

其三,墓穴四角牵引绳索的工具。

《礼记·檀弓下》记载“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郑玄的注释解释道“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竖之,穿中,于间为鹿卢(辘轳)也”,也就是说碑被用来牵引绳索,将棺椁下放到墓穴中。

这种较大的最终被不易腐坏的石头所取代并刻上死者生平,成为墓碑的雏形。

在战国末期及秦朝一代,现代意义上的“碑”开始形成。

一方面,被称为碑的竖石开始出现文字,具有了记事的效用;另一方面刻石的形制发生变化和发展,如泰山刻石“高三丈一尺,广三尺(《晋太康地记》)”,琅邪台刻石“高一丈五尺,下宽六尺,中宽五尺……顶宽二尺三寸,厚二尺五寸(《山左金石志》)”,这表明秦石的刻石已经不同于直接在山崖石壁上雕刻,而是出现了人工雕磨的一定形制,是正在进化的碑。

到了西汉,语用上的“碑”最终形成,这个词汇开始被用于描述刻石,原本的意义逐渐失落了。

(三)碑刻发展概况碑刻,像其他任意一种媒介一样,其发展演进的历程都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政治局面的清明与统一与否、文化的繁荣程度等多种社会因素都影响着碑刻的数量与规模、性质与内容,其中不同朝代的碑刻发展状况既有特殊性与偶然性也有着共性和规律。

西汉作为我国第一个历史较长的大一统朝代,经济与文化空前繁荣,又上承秦朝以刻石纪功之遗风,本该有大量碑刻留存,但事实上存世总量只与秦朝相当,丰碑巨制几乎没有发现,早在明代这一现象就引起了有关学者的注意,赵崡在《石墨镌华》中特别指出“西汉石刻传者极少”。

这种反常主要是由于王莽篡汉之后,对社会制度、礼仪德行等诸方面进行全面颠覆,大量汉朝碑刻被毁,加之年代久远、磨损严重,故而传世极少。

到东汉,碑刻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正如祝嘉《书学史》所说“光武中兴,武功既盛,文事亦隆,书家辈出,百世宗仰,摩崖碑碣几遍天下”。

后代常见的碑刻的形制、内容与功能基本都形成于这一时期,如墓碑的勃兴。

如前文所言,碑原本是用作牵引绳索放入棺椁的,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标记墓穴地点方位的效果,渐渐开始出现将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刻在碑上的现象,进而发展为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其后相习成风,碑遂为刻辞而设”。

其他种类的碑刻也逐渐繁盛,广泛用于记表功德、刊载经书、宗庙祭祀等领域。

随后的三国两晋及五胡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政局不稳,长期征战消耗了社会大部分资源,从客观上限制了碑刻的繁荣和发展;此外,统治者出于减少奢靡、维护统治、镇压世家大族势力的考虑(详见下文“碑刻与话语权”),多次出台抑制碑刻的条文政策,禁碑运动从曹魏一直绵延下来,南朝也依旧承袭东晋遗风,碑刻未能产生新的发展。

此时反观由少数民族控制的北方,碑刻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状态。

北朝,尤其是北魏时期,既无禁碑政策,又方便就地取材,石刻艺术空前发展,设立墓志、镌刻摩崖等承袭前朝已有的成果并蔚然成风,此外,这一时期佛教广泛传播,南朝主要表现为兴建寺庙,北朝则表现为兴建大量石窟、佛像,伴生的石刻造像题记也极大地丰富起来,如《辅国大将军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等,是对石刻像的有力补充,魏碑的书法价值在后世格外引人关注。

其后的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鼎盛时期,碑刻文化也相当繁荣,大量涌现制作精良、文辞华美的御碑称谓这一时期的重要特色,碑刻因其不易损坏、流传久远成为帝王记功记事以图流芳百世的最佳媒介,唐太宗的《圣教序》、《晋祠铭》,唐高宗的《大唐纪功颂》、《万年宫铭》,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唐太宗的《纪泰山铭》、《石台孝经》等均是唐代帝王亲自撰写碑文的代表作。

此外,汇集众多碑刻于一处,统一加以存放和保护的碑林肇始,在唐后期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已经成为保存《开成石经》等重要碑刻的荟萃之地。

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的萧条期之后,宋代的碑刻艺术略有复苏,但是由于大多数时间偏安一隅,国家始终处于北方少数民族侵略的压力之下,赵宋一朝的碑刻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始终无法和唐朝媲美,只是传承和沿袭了以有的传统。

碑刻艺术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而成熟的体系,从客观角度而言,已经难有什么飞跃和突破,这是由碑刻的生长周期阶段决定的;加之元朝属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且存续时间较短,而明朝历代帝王又崇尚帖学而轻视碑学,故而元明两朝碑刻艺术处于总体停滞、局部创新的状态,如元代白话碑以及明朝经济类碑刻的萌芽于兴起。

清代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完成了两千多年古来帝制的回光返照,这一时期的碑刻艺术亦然。

这种复兴主要是由三种原因导致的,其一,作为又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满清统治者尤其是康熙大帝吸取了元朝短命的经验,注重对汉文化的吸收与学习,碑刻作为具有权威性和传承性的媒介自然被纳入利用和控制的范围重新受到重视;其二,帖学盛极而衰,由于技术等原因多次翻刻之后的帖本与书法家真迹出现较大的误差,学书者转而钟情于误差小的古碑拓本,推动了碑学的繁荣;其三,满清统治者出于思想集控的考虑实行严厉的文化钳制政策,文人士大夫不敢轻易谈论国事政治而转向故纸堆从事训诂考据,在乾隆和嘉庆朝达到顶峰,金石学再度兴起,理论著作大量出现,古碑碣频繁出土,佳拓广泛流传。

这种热潮最终随着清王朝的衰败覆灭而消退,碑刻的再度复兴亦是现当代。

建国以后,一方面古碑的发掘与保护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如具有重大史料价值的《大唐故骠骑大将军卢国公程使君墓志》、从明至清有关天文类碑刻十七块等;另一方面,新建的碑刻在各大城市、旅游景区、革命老区大量涌现,起着纪念事项、教育群众、美化环境的作用,其中纪念碑数目最大,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唐山抗震纪念碑、南昌起义纪念塔碑等。

在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的支持下,现当代碑刻在形式与材质更加多样化,巨字摩崖的纪录反复刷新,新式碑林的规模与数量也显著增长,碑刻艺术换发新的生机。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适逢政治修明、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的时代,碑刻也会呈现出蓬勃繁荣的局面,重大事件或社会思潮也会引起碑刻建造的高潮。

此外,碑刻作为一种媒介,无论是其形制设计还是内容偏向亦或是功能用途已经基本定型,会作为纸质媒体与电子媒体的补充持续存在下去。

(四)碑刻的形制(由于摩崖是在山崖石壁上直接雕刻,不存在形制的问题,因此本部分所谓之碑刻不包括此类)前文已经提到过,最早的碑是立在墓穴的四角上用以系绑绳索之物,后来才演化为镌刻墓志的载体,虽然下葬悬棺的使用价值已经基本消失,但是系绳用的“碑穿”却保留下来,典型的如现藏于西安碑林的《仓颉庙碑》,碑额上就有一直径十厘米左右的圆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