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新的实验(教案)
第七课 新的实验-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七课新的实验-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1.掌握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2.增强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力和欣赏能力;3.了解湖南美术文化和艺术作品。
二、教学内容1. 湖南美术文化通过教师的介绍、图片和视频的播放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湖南美术文化的历史、特点、代表作品等,从而对湖南美术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2. 美术鉴赏知识(1)作品的视觉艺术特征教师通过投影或板书等方式,介绍艺术作品的各种视觉艺术特征,如线条、形状、色彩、明暗、质感等,让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一件艺术作品。
(2)艺术作品的分类对艺术作品进行分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
(3)艺术评论通过教师的例子、图片和视频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艺术评论能力,让他们学会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艺术欣赏通过教师的讲解、多媒体的辅助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欣赏湖南美术作品,并启发学生自己的想象力、情感和反应,从而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4. 沙画实验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践,带领学生进行沙画实验,让学生领会“有声有色”的美术形式,进一步理解艺术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1. 看图法通过投影或者图片的方式,展示艺术作品给学生观看。
2. 讲解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知识进行讲解。
3. 实践法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和实践,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学生们进入教室后,先进行热身活动,烘托良好的教学气氛。
可以通过老师的自我介绍、简单的艺术知识问答等方式,使学生们对本节课目的和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新知讲解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辅以解释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湖南美术文化、艺术作品的分类、艺术评论、美术鉴赏知识等。
3. 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教师播放音频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对一些湘美版的艺术作品进行观看、欣赏和分析。
4. 沙画实验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沙画的基本要素和技巧,然后用实际演示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沙画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美术的魅力。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七课 新的实验》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二单元《第七课新的实验》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
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理解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作品的内涵,艺术家们的思想创举、可贵的创新精神。
进而加深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尊重。
知识目标:能分析一些现代艺术作品的表达意图与内涵;并能利用一些工具或教室内偶然材料进行“实验”,表达学生自己要表达的主旨,拓展学生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发散创造性思维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从初中阶段欣赏课本还具备一定得欣赏、分析美术作品得能力,注重感受和愉悦,然而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学生又不满足于仅仅欣赏,高中学生具有良好得思维品质与辨析能力,其鉴赏则更追求体验和思维,在欣赏的同时必须渗透鉴赏,并引导学生从某一个角度去思维、去创新。
3重点难点
重点:现代艺术实验的欣赏角度与方法
难点: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的把握与其内涵的理解
4教学过程
4.1一、游戏导入师:让我们在课堂的开始先来做一个游戏——装扮游戏。
好吗?
游戏的规则
游戏的规则是:男女两组同学各自利用准备好的物品完成对石膏头像的装扮,比一比哪一组更有创意、更具效率,其他同学在音乐结束后评述自己感觉到的创意。
(播放《超级玛丽》游戏音乐)。
第七课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三)2
第七课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三)2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识记:当前国民经济进展打算和远景目标。
2)活动:以某项正在建设的重点工程为例,对国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可连续进展的意义等咨询题,进行综合探讨和交流。
2、能力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通过对有关知识的识记、明白得,使学生把握知识的能力达到相应水平。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逐步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一样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尝试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及辩证的观点、开放的思维方式分析咨询题,逐步把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体会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人翁责任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使学生坚决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课程标准教学内容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和目标。
2、我国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和步骤。
差不多要求识记:当前国民经济进展打算和远景目标。
教学重点1、分配制度和分配原那么2、如何明白得共同富裕教学难点1、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2、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教法设计能够采纳正反方辩论的方法,由教师依照目前社会上较为普遍的观点来确定论题,通过辩论,达到强化教学目标,把握知识要点的目的。
课时安排1课时关键词分配、共同富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咨询:生产关系包括哪三个方面内容?现时期我国的公有制经济都包括哪些形式?非公有制经济又包括哪些形式?分不起什么作用?分配制度?讲解新课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板书)1、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板书)1)分配制度(板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材料一:高级治理人员个人最高年薪排行前3名是ST科龙、福耀玻璃和用友软件,年薪分不为700余万元、127万元和123万元。
材料二:董事长持股市值排行前三名为东方集团的张宏伟、宁波韵升的竺韵德和浙江广厦的楼忠福,持股市值分不是2186万元、2162万元和1397万元;材料三:总经理持股市值排行前三名为东方集团的安英、深科技的谭文金志和浙江东方的吴建华,持股市值分不为1326万元、838万元和402万元;材料四:董事会秘书持股市值排行前三名为东方电子的高峰、爱建股份的周浩奎和辽宁成大的罗启库,持股市值分不达到142万元、136万元和105万元。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说课稿、教案 新的实验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说课稿、教案新的实验
高中美术《新的实验》说课稿及教案
1、说教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是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编写的,供高中学生选用,共有《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和《现代媒体艺术》五个系列共计9 本书,我校选发的教材是《美术鉴赏》,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七课《新的实验》,也是上篇的最后一课。
它既是第二单元的收尾之篇,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了解20 世纪中后期出现和形成的一些新的艺术表现形态,并了解他们新的艺术创作理念和特点。
②通过认知——讨论探究——再认知的欣赏过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探究能力、理解感受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多元化的艺术审美观和价值观,逐步树立宽广包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创新精神。
3、说教学重点、难点:
先说教学重点:了解20 世纪中期以来的艺术家的多种艺术“新实验”(现代实验性艺术),以及他们独特的艺术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
再说难点:大胆发表自己对“新实验”的感受和见解,通过讨论探究获得对
新艺术的再认知。
4、说教学方法
……。
第七课 箱板上的新发现(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 人美版
第七课箱板上的新发现(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第七课《箱板上的新发现》。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废旧物品,发现其中蕴藏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观察身边的废旧物品,发现美的元素;运用废旧物品进行创意造型;欣赏与交流。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身边的废旧物品,发现美的元素,并运用废旧物品进行创意造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保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废旧物品中的美。
2. 如何运用废旧物品进行创意造型。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废旧物品(如纸箱、瓶子、塑料袋等)、剪刀、胶水、彩纸、画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组废旧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废旧物品有什么特点?你们觉得它们美吗?为什么?”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发现废旧物品中的美,并运用它们进行创意造型。
”2. 新课学习(1)观察与发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废旧物品,发现美的元素。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总结并板书。
(2)创意与实践教师出示一些运用废旧物品创作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这些作品是如何运用废旧物品进行创意造型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3)展示与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教师总结并给予鼓励。
3.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总结并拓展:“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生活、关注环保,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多的美。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讲课教案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讲课教案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2. 探究光合作用与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实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在此过程中产生能量。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必须正常进行,才能使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
1. 水培植物(如水生植物、豆芽等);
2. 双氧水;
3. 荧光卡纸;
4. 针管;
5. 试管。
四、实验步骤:
1. 将植物置于明亮的光线下,观察植物叶片发生变化;
2. 用针管将双氧水注入试管中,再用荧光卡纸遮挡试管口;
3. 将试管斜放置于光照下的植物叶片旁边,观察双氧水气泡的数量和速度;
4. 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植物光合作用与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分析:
1. 实验结果显示,植物在光照下会释放氧气;
2. 双氧水中气泡数量和速度随着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增加而增加。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以及光合作用对气体排放的影响。
同时,也培养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今后更深入的生物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七、注意事项:
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双氧水溅入眼睛或口中;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室整洁。
以上为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讲课教案范本,希朠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教案新人教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散文诗两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的独特观察和表达的情况?”举例说明:比如,你们是否曾经被某个自然景象所打动,想要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散文诗的奥秘。
3.欣赏散文诗的语言美,体会散文诗所表达的情感,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4.能够进行简单的文学鉴赏,培养审美能力,对文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5.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
6.学会如何将散文诗中的情感和意象与自己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表达。
7.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对散文诗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5.拓展内容:关于散文诗的文学评论和研究,如《散文诗的艺术特色》、《散文诗的发展历程》等。
6.拓展要求: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以上作品,深入理解散文诗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提高文学批评和鉴赏能力。同时,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7.拓展内容:关于散文诗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如《散文诗的创作技巧》、《散文诗的创作实践》等。
4.能够进行简单的文学鉴赏,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第七课箱板上的新发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课“箱板上的新发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一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正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相等;有12条棱,长度都相等;有8个顶点。
举例:讲解长方体的特征时,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强调相对面的面积相等,互相平行的一组棱长度相等。
(2)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计算纸箱的表面积和体积。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箱板上的新发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纸箱大小的情况?”比如,当你们收到一个礼物,外面是一个纸箱,你们是否好奇这个纸箱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奥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用纸板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并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演示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七课新的实验 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七课新的实验参考教案发布者:牛牛创作者:牛牛来源:原创点击:148 时间:2007-09-27 15:26:03 参考教案教学目标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1.现代艺术实验的探索角度与方法;2.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
教具与学具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1.导入教学:教师提问,传统的艺术观念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3.教师总结:从最早的原始美术,到用于“礼仪与教化”的美术作品,以及宗教美术、表现世俗生活的美术乃至中国的文人画等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这说明美术的观念与形式在不断拓展。
也就是说,传统的美术观念也是出现于某一个历史时期。
4.展示作品: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一些现代美术作品,请同学们欣赏,问同学们能否接受?如果接受,为什么?如果不能接受,为什么?5.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6.教师继续提问:这些我们觉得不能接受的作品,有没有它独特的价值?7.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8.教师总结:现代主义艺术也被称之为“实验艺术”,也就是说艺术家尝试着突破传统的美术观念,不断实验新的观念与技巧。
既然是实验,那么就意味着创新,就意味着改变。
这实际上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经验。
如果美术艺术家不去实验这些因素,那么我们可能也看不到这些有趣的变化。
9.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50、51、52页,并且将内容填写在作业纸上。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①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明星、广告等题材,美术可不可以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它表现的范围之内?为什么?②美术作品的创作方法上可不可以有所变化?为什么?③现代艺术家对形体的认识有哪些变化?举例说明。
④现代艺术家对空间的认识有哪些变化?举例说明。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课教案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课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
2.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通过一项创新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生物学中的某一知识点,并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载玻片、尖头针、盐水溶液、酒精灯等
2. 实验材料:油膜、叶绿体、细胞液等
3. 实验步骤和操作指导
教学过程:
1. 实验引导(10分钟)
- 介绍实验目的和所用材料
-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准备工作
2. 实验操作(30分钟)
-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显微镜下不同物质的特征和结构
-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数据和心得体会
3. 结果讨论(10分钟)
-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并结合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 教师适时引导,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和生物学知识,加深学生理解
4. 实验总结(5分钟)
-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 教师对实验进行评价并展示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延伸拓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创新实验,学生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还加深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将继续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课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酸、碱和中性物质的特点,学会使用通用指示剂进行酸碱中性试验,并学会观察酸碱中性物质的颜色变化。
实验原理:酸溶液会转红,碱溶液会转蓝,中性溶液不发生颜色变化。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酸、碱、通用指示剂(酚酞或溴甲酚等)
实验步骤:
1. 取三个试管,分别加入一定量的酸、碱和中性物质溶液。
2. 在酸溶液中滴加通用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3. 在碱溶液中滴加通用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4. 在中性物质溶液中滴加通用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记录及分析:记录每个溶液在加入通用指示剂后的颜色变化情况,并根据实验原理进行分析。
实验总结:总结酸、碱和中性物质在通用指示剂作用下的颜色变化规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注意事项:实验操作过程中要小心谨慎,注意使用器皿与试剂,避免溅出。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试管及其他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呼吸作用,加深对生物呼吸过程的理解。
实验材料:
- 酵母菌
- 糖水
- 水
- 温水
- 试管
- 水浴
实验步骤:
1. 将试管分成三组,分别加入等量的糖水和酵母菌,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水、温水(温度约为37℃)和冷水(温度约为4℃)。
2. 将试管放入水浴中,保持一定的温度。
3.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各组试管中的气泡情况并记录下来。
4. 分析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预期:
- 在温水条件下,酵母菌的呼吸作用会最为活跃,产生较多的气泡。
- 在冷水条件下,酵母菌的呼吸作用会较为缓慢,产生较少的气泡。
- 在室温水条件下,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处于中等状态。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卫生,避免直接接触酵母菌。
2. 实验材料使用完毕后要及时清洗。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记录数据。
实验拓展:
可以尝试在不同浓度的糖水条件下进行实验,对比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情况,进一步了解呼吸作用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实验评价: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加深对生物呼吸过程的理解,并培养观察实验和数据记录的能力。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地球——水的星球》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7.地球——水的星球【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7课。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太阳、月亮有了更多的认知。
本节课要用科学方法去了解地球与太阳、月球的其中一个不同之处--地球有非常丰富的液态水这也是地球的最大特征之一。
本课首先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发现地球上的水域多种多样并且感受到水域面积的辽阔,从定性的角度直接观察到地球上有丰富的液态水。
再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借助数学上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用量化的方式分析比较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感受地球是一个海洋多陆地少的星球。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丰富的液态水与生命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知道地球上有水、有生命、有空气等,这是不同于太阳、月球的独特之处,对于地球“蓝色星球”的称谓也有所耳闻。
但是学生对于地球上的水域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对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认识还不到位,也还没有意识到水资源对于一个星球的重要意义。
这些正是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地球仪,感受地球的地貌特征,了解地球表面有海洋、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知道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
[科学思维]用猜测、观察、对比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明地球是一个水的星球。
[探究实践]使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证据,学会以量化方法观察比较海洋和陆地的面积。
[态度责任]在地球和太阳、月球的对比中,知道水资源对于生命的意义,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
2.了解地球的水域种类,定性定量地感受“地球是一个有丰富液态水的星球”,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
[难点]通过数格子的方法量化比较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
【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大号地球仪。
[学生]1.每组提供:地球仪、透明卡纸、世界地图、记号笔;2.观察记录单。
湘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七课 新的实验(2)(教案)
《新的实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现行普通高中实验教材(湖南美术出版社)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中的第七课《新的实验》。
本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为背景,或从宗教的礼仪教化、或从不同国家的审美自律、或从传统到现代的不同视角,呈现出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壁画、建筑、工艺品、书法、绘画……娓娓道来世界美术的发展历程。
第七课《新的实验》就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而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在与前面的内容相比较,最大不同就是它所呈现的作品、内容都是以一种反传统性、抽象的、带有强烈实验性艺术为特征,它与前面课程所呈现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在传统审美表现、评判下为特点的作品,会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如果讲述不当或不到位会引起学生对这一时期作品的质疑与反感。
用“赏析”做为这一课的转折,让学生在美术赏析中真正地体会、理解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作品的内涵。
着眼于世界美术发展历程,让学生从地球村一员的视角联系文化的情境、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去认识理解二十世纪实验性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认识到这一时代的艺术家们的思想创举。
由此折射出人类文明社会的进程,进而以此加深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尊重和理解;从美术鉴赏与动手实验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在大“艺术观”的基础上,进行对现代设计艺术的理解、学习;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考虑,帮助学生学会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高中美术鉴赏课与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美术欣赏课程在设计上是有本质区别的,鉴赏包含鉴赏与欣赏的意思,而欣赏一般不包括鉴别的意识。
如果说初中义务阶段的美术欣赏课似乎更注重感受和愉悦,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则更追求体验和思维。
学生从初中阶段欣赏课本还具备一定的欣赏、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然而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学生又不满足于仅仅欣赏,高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与辨析能力,在欣赏的同时必须渗透鉴赏,并引导学生从某一个角度去思维、去创新。
为此从小实验入手,以发散的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可以达到本节的教学要求。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7.混合与分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7.混淆与分别教课方案(【学习内容】(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混淆与分别?(【学习目标】(1、科学观点:知道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用蒸发的(方法能够分别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类方法被宽泛应用于生活中。
如:海水晒盐。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察看实验,经历察看比较、描绘溶解前后盐粒特色的过程。
(3、感情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研究其余分别方法的兴趣。
(【学习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学习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能够进行分别盐和水。
(【学习准备】(小组察看实验:饱和盐水、食盐、清水、蒸发皿、放大镜、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学习过程】(一、聚焦(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混淆在一同的物质,比方,食盐洒落在沙土里。
(如何把它们分开呢?(二、研究(1、察看食盐和沙的混淆物,划分什么是食盐,什么是沙。
(2、思虑如何将食盐和沙分开.(3、分组实验:用水分别食盐和沙((1)、将混淆物放入杯中,往杯中加水,搅拌,直到食盐完整溶解。
((2)用滤纸过滤,把沙分别出来。
(、分别食盐和水(1)思虑:假如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持续蒸发减少,直到水所有被蒸发掉,原来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如何?食盐会随水一同蒸发呢仍是会留在杯子里。
(学生做解说)(2)、解说: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能够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速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3)、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
(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4)、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察看。
5)、重申实验重点:酒精灯的结构、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整蒸发从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
、分组实验,察看:用放大镜察看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集体商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同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假如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无随水分一同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动物的繁殖》教案(2023新课标版)
7.动物的繁殖【教材简析】本课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七课。
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饲养蚕宝宝,已经初步了解了蚕宝宝的一生以及它的变化和繁殖。
本课研究是有性繁殖中的卵生和胎生两种繁殖方式的特点,教材直接聚焦,提出问题,将话题聚焦到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即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上。
随后通过调查更多的动物,探索哪些动物是跟蚕和鸡一样靠卵繁殖后代的,哪些动物是像猫和狗一样直接生下胎儿的。
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两个方面:一是引领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认识卵生和胎生两种繁殖方式;二是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卵生与胎生的认知,分析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知道人类的繁殖方式是胎生。
最后拓展的是动物的家,提出许多动物繁殖后代前都要给自己建一个“家”来作为庇护后代的场所,许多“家”都是依赖植物而建的,比如鸟巢,从而引领学生积极关注动物与繁殖相关的更多的生命现象,并积极反思我们人类的一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影响。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繁殖”并不陌生。
在前面几课的内容学习中,通过对蚕生命周期现象的认识,学生已经体会到繁殖对于动物种族延续的重要意义。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能例举说出一些动物的繁殖方式,但仅限于零散的认知,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整理。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但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等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交流,获取和整理动物繁殖的信息还是有很大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动物繁殖方式的了解,知道常见的动物繁殖方式,即卵生和胎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胎生动物一般都是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科学思维]能够运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并描述和比较胎生动物与卵生动物的繁殖方式。
[探究实践]能够运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
[态度责任]愿意调查动物的繁殖过程,并对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024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7课《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教案
2024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7课《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知道它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于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并了解它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知道它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明白科学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的内在联系和机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用于进行遗传和变异的实验。
3.准备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用一个生动的实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遗传和变异来解决。
2.呈现(10分钟)介绍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并用图片和实例进行说明。
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递给后代的现象,变异是指生物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3.操练(15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遗传实验,如“种豆得豆”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遗传现象。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2023秋)
举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观察等方法,帮助学生关注到不同材料在水中漂浮时的细微变化,提高他们的观察与感知能力。
(2)创新思维的发挥: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难以跳出传统框架进行创新。
举例: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3)水彩画技巧的掌握:学生对水彩画技巧的掌握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可能难以掌握水分和颜色的控制。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1.观察与感知:通过观察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漂浮现象,提高学生对自然界事物及其属性的感知能力;2.创意与表现: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意组合,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新思维;3.美术技能:指导学生掌握水彩画基本技巧,提高学生在绘画实践中的技能水平;4.审美与评价: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全面提升观察、思考、表达和审美等方面的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物体漂浮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系列
第七课新的实验
抚顺县高中邹维平教学目标:
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现代艺术实验的探索角度与方法;
2、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
教具与学具:
投影仪、多媒体播放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心理测试:罗夏克墨渍实验
(请同学们看这个图形,第一印象觉得象什么?)在备选答案中请学生选择
罗夏克墨渍实验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性格测试实验,用墨水滴在纸上,中心对折,让被测者观察所产生的左右对成的图形,以此来测试被测者的性格。
2、出示《蒙娜丽莎》,学生准确的说出其名称
对比:
为什么对于墨渍的图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而对于《蒙娜丽莎》所有人却能异口同声的有同样的认识呢?(抽象与具象给人的感受)
抽象、具象→抽象与具象之间是否毫无联系呢?(不是)来看看具象与抽象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出示毕加索《公牛的变体画》,展示艺术家怎样从具象逐步抽象出物体的最简
练外形
A、公牛的体量感及质感的表现→
B、分析内在的组织结构,质感的表现已经退居其次→
C、彻底放弃对皮毛的质感的外在表现,以简练的形式直接表现对象的结构特点→
D、精简内部结构,夸张整体的外型特征,在可以识别的限度内,将细节减至最少
艺术家这样对形象的探索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引出课题——《新的试验》
二、授课
1、新的形体理解:
对比:Velazquez的《宫娥》与Picasso的变体画《宫娥》
[思考]①艺术是否只能比较客观记录物象?
观察Velazquez的《宫娥》中画家的形象,注意画家实怎样作画的?
手持画笔与调色板,根据对象来客观描绘,这是传统的艺术创作方法
[思考]②艺术的创作方法可否有所变化?
2、新的创作方法:
欣赏:Ferce Cako的《SICAF Soule 2003》(视频)
[思考]
如果早200年我们会不会看见这样的一件作品?为什么?
这件作品中用了哪些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些工具在传统的美术创作中使用过么?
这件作品与以往我们观念中的美术作品有哪些不同?
(这是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它采用了新的载体形式。
艺术作品的传统载体多是纸张、画布等物质实体,而该作品采用了光束这种新的载体形式,通过实物投影仪和光转换投影仪设备的表现力将RGB状态下光的艺术显示展现在观众面前,配上音乐后,形成独特的艺术作品形式。
当然我们看到的不是“原作”,而只是原作过程的数字化记录。
)
3、新的创作主题:
[思考]
是否可以将照相机、印刷等现代技术能否作为艺术品的创作手段?为什么?
(可以,独特手段的复制能够更好的体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
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大众文化,比如明星、广告、速食等题材,这些可不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内容?你是怎样认为的?
(可以,艺术来源于生活,体现现代的大众文化也是艺术的手段。
)
欣赏:Andy Warhol的波普艺术《Marilyn Monro》
(丝网印刷绘画实际上是绘画、摄影和印刷三种媒介的综合。
沃霍尔玛丽莲、梦
露系列是用这种方法创作的。
丝网印刷法的使用可以使同一幅作品被成百次地加以复制。
同时,它也使沃霍尔可以随心所欲地选取现成的表现题材进行创作。
不过,对于沃霍尔来说,这种方法的最为引人之处仍然在于,其不带个人风格的机器复制特征显示着,作品中的形象是未经艺术家心理的任何作用而直接呈现在画面上的。
)
4、新的创作理念:
欣赏:藏传佛教行为艺术《生命转瞬——医学菩提沙子坛场》
(整个作品是为了展现生命的短暂易逝,而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从艺术的角度看,整幅图画结构严谨,色彩丰富,借助沙粒这种富有层次感和厚重感的媒介,将宗教的意义表现得十分到位。
无论是端坐正中的佛,还是围绕在佛周围的神态各异的生灵,还是围绕在世界周围那一圈缥缈的气,都恰到好处的拥有了各自的神采,又和谐的构成了圆满的世界。
更令人叹服的是,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限制了太大的改动的可能,因此整个图画是一气呵成,就像僧侣们将自己脑中的烂熟的世界观默写出来一般。
而从行为的角度看,僧侣本身的创作过程也契合了图画的意图。
漫长的创作,成功后短暂的喜悦,然后是毫不犹豫的毁灭。
似乎在告诫我们做事的道理,漫长的付出和坚持,短暂的收获,失去的痛苦。
)
视频欣赏:水影画
对比:水影画与沙画有哪些不同和相同点?
三、总结
在这个多元的时代里,艺术是一个不断扩张的概念,它与生活的界限正在不断的模糊。
对于这些作品,我们既要认识到它们的创新之处,同时也要保留我们评价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