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的_自反现代化_论
贝克《风险社会》的主要内容
贝克《风险社会》的主要内容1986年,乌尔里希•贝克出版了《风险社会》一书,他将现代社会解释为风险社会,标志着风险社会理论的诞生。
该书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部分为“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风险社会概观”,文章一开始就开宗明义,直接提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风险,认为现代社会就是一个风险四伏的社会。
“在发达的现代性中,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生产”[1] ,“在现代化进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破坏力被释放出来,即便人类的想像力也为之不知所措”。
[2] 接着,贝克分析了风险产生的原因并讨论了现代社会财富分配和风险分配逻辑的可笑性。
指出现代社会财富的制造者在制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制造大了风险,制造的财富分配于内部,而其制造的风险却让整个社会来承担。
对于这些风险的界定,科学对理性的垄断打破了,夹杂了更多的政治成分和利益成分。
即使是人们所依赖知识,也能以界定社会风险,“关于风险,不存在什么专家”[3]。
而且,受知识的域限,越来越多的风险至今还没有被人类所认识到。
在贝克看来,现代社会的某些风险随时会对人类造成致命的威胁,“换言之,定时炸弹在滴答作响。
在这个意义上,风险预示一个需要避免的未来”[4]。
更糟糕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步加快,风险也正在全球化,并发生着循环。
这就造成了风险不仅威胁着风险的制造者,也威胁着无辜者。
“那些生产风险或从中得益的人迟早会受到风险的报应。
风险在它的扩散中展示了一种社会性的‘飞去来器效应’,即使是富裕和有权势的人也不会逃脱它们”,[5]“社会风险的循环可以总结如下:在现代风险的屋檐之下,罪魁祸首与受害者迟早会同一起来”。
[6] 贝克进一步揭示道,当风险社会的制造者━━发达国家认识到以生态掠夺为代价的现代工业具有的一系列风险之后,便将危险的工业转移到了不发达国家,形成了新的国际不平等。
“危险的工业已经转移到低工资的第三世界国家。
这不是巧合。
在极端的贫困和极端的风险之间存在系统的‘吸引’。
贝克的_自反现代化_论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3月Mar.,2012收稿日期:2012-02-12作者简介:钟一军(1982—),男,江苏丹阳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
①现代性指现代社会特征,指向一种状态。
与其相对应,现代化则是走向现代性的一种过程,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
所以,贝克的“自反现代化”理论可看作是对一种生成中的现代性的研究。
②贝克认为他的这一观点不能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是其自身掘墓人”的观点等同,在他看来,马克思笔下资本主义转型的动力是资本主义的危机以及阶级斗争,而他认为的现代社会转型的动力是资本主义胜利的成果以及非暴力的进一步的现代化。
自社会学诞生以来,现代性一直是该学科关注的核心主题之一。
现代性有其时代内涵,毕竟,经典社会理论提出的现代性在当代起了变化。
在当代研究现代性的社会学家中,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自反现代化”(reflexive modernization )理论①独具特色,本文试对这一理论作一番系统解读。
一、现代化的“自反”内涵贝克提出的“自反现代化”理论的核心在于现代化的“自反”(reflexive )特性,理解“自反”内涵成为理解贝克理论的关键。
关于“自反现代化”概念,贝克至少在两处作了较为明晰的说明。
在《自反性现代化》一书中贝克指出,“自反现代化应该指这样的情形:工业社会的变化悄无声息地在未经计划的情况下,紧随着正常的、自主的现代化过程而来,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完好无损,这种社会变化意味着现代性的激进化,这种激进化打破了工业社会的前提,并开辟了通向另一种现代化的道路。
”[1]6在《风险社会》一书中,他写到:“正如现代化消解了19世纪封建社会的结构并产生了工业社会一样,今天的现代化正在消解工业社会,而另一种现代性则正在形成之中。
”[2]3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贝克指出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特征,即“自反”特性,这种“自反”既是一种转型机制,又是一种转型过程。
_自反性现代化_与文学批评理论的_自反性_
第29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9第6期Journal of Hubei Nor mal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6,2009“自反性现代化”与文学批评理论的“自反性”谢龙新(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摘 要〕 贝克“自反性现代化”指现代化的自我对抗、自我改变、自我危害和自我终结,“自反性”不同于“反思性”。
它是风险社会的理论基础,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也具有“自反性”,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贝克;自反性现代化;风险社会;文学批评〔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733(2009)0620031204一 “自反性现代化”(reflexive modernizati on)的概念出现于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现代性后果》(1990)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两本专著中以及拉什(Scott Lash)的论文《自反性现代化:美学纬度》(1993)中。
在理论指向上,贝克的“自反性现代化”与吉登斯和拉什有很大的不同。
在贝克的理论视域中,“自反性现代化”是指“创造性地(自我)毁灭整整一个时代———工业社会时代———的可能性。
”[1]P5贝克将现代化分为简单(或传统)现代化阶段和自反性现代化两个阶段。
简单现代化阶段是对传统社会(前工业社会)“进行抽离,然后进行重新嵌合”,而自反性现代化则是对工业社会“进行抽离,然后进行重新嵌合”。
在贝克看来,这两个“抽离”和“重新嵌合”的过程是不同的。
通过比较这两个过程的不同可以进一步明确何谓现代化的“自反性”。
我们知道,前工业社会的毁灭是在资本主义已经获得充分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的背景下发生的,其毁灭过程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而达到的,其结果是一种社会结构取代了另一种社会结构。
也就是说,前工业社会的毁灭完全是一种可见的政治行为。
乌尔里希 贝克的主要著作
德意志译丛:德国的欧洲
《德意志译丛:德国的欧洲》是2014年4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 书,作者是[德]乌尔里希·贝克。
“德国的欧洲”中的“欧洲的德国”,我们似乎目前就在经历这么一 种微妙的变体。
在德意志历史上,这是迄今为止最出色的德国。但偏偏此时,欧洲却 陷入了危机。这不仅仅是一场经济危机,更是一场社会和政治危机。这次 危机让德国一跃成为整个欧洲的教师爷,稳定的德国模式悄然成为了整个 欧洲的指导思想。
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
《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德)贝克。
麦克尔·哈特在《帝国》中宣言全球化使民族国家的主权不可逆转地 衰落了,形成了一种新的全球规则和全球结构--“帝国”;几乎同时,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也论证了民族国家需要转型的事实,并提出 了主导全球化时代权力游戏规则的“世界主义国家”这一新的主权概念。 本书是乌尔里希·贝克的一部新作。作者在书中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第一 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的转型问题,审视了世界经济、国家和公民社会 运动之间的全球性权力游戏,分析了民族国家的传统观念在全球化时代遇 到的矛盾和挑战,提出了如何打破民族国家模式,在世界主义视角下发展 国家概念和国家理论的问题。贝克认为,民族国家是未完成的国家,将被 世界主义国家所取代。
《世界主义的欧洲:第二次现代性的社会与政治》在分析当今欧洲社 会面临的矛盾、风险韵基础上,构想了欧洲的世界主义化战略。
乌尔里希·贝克(U1r1Ch Beck):慕尼黑大学社会学教授,兼任英国 伦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风险社会:走向另一种现代性》 (1986)、《风险社会的政治》(1991)、《政治的发明,论反思现代化 的方法》(1993)、《自由之子》(1997)、《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 (2002)、《词语的沉默论恐怖与战争》(2002)、《世界主义的欧洲:第 二次现代性的社会与政治》(2004)、《世界主义:相互依存的政治》 (2005)、《世界风险社会--寻找失去的安全》(2007)等。
贝克的自反性现代化理论浅谈
贝克的自反性现代化理论浅谈【摘要】自反性现代化理论的建立,主要归功于贝克、吉登斯和拉什三人,其三人对自反性现代化理论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一共同内核。
本文主要从贝克的自反性现代化理论视角出发,梳理自反性现代化的理论背景,然后从风险社会的角度对贝克的自反性现代化理论进行阐述。
【关键词】自反性;现代化;风险社会;一、自反性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背景“自反性现代化”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末期、九十年代初期的西方社会理论界被提出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具体地说,自反性现代化理论最先是在乌尔里希贝克所著《风险社会》及安东尼吉登斯所著《现代性的后果》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等几本颇具影响力的著作中被提出并阐发的。
它的时代背景是西方发达工业社会进入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或曰后工业社会,其主要特征包括:全球化进一步深化,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商,欧洲福利国家建设,科技在不断进步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生产社会"转变为"消费社会"等等。
而它的理论背景则是理论界正处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相互争论的情境之中。
因此,自反性现代化理论的提出无外乎有着两种意图或意义:一是企图对当代社会做出更具说服力的"时代诊断":二是企图终结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争论,或者说是企图提供"第三条道路"二、对贝克的自反性现代化理论的总体认识贝克将第二次现代化称之为“自反性现代化”,“自反性现代化”指创造性地(自我)毁灭整整一个时代——工业社会时代——的可能性。
这种创造性毁灭的“对象”不是西方现代化的革命,也不是西方现代化的危机,而是西方现代化的胜利成果。
[1]贝克对于自反性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论点是: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主体所获得的对其生存的社会状况的反思能力就越大,因此改变社会状况的能力也越大。
[2]对于自反性现代化的主体则存在多种,包括个人能动者和集体能动者,科学家和普通人,制度和机构,乃至结构。
贝克认为自反性现代化的媒介是非知识,是内在的动力,是见不着、想不到之物。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贝克
在四个阶段中,关于风险的争论经历了从专家和公众对技术和环境的关注到对社会的制度基础的关注的转变。这意味着风险不再是发生在局部领域中的问题,相反,它使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带来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换言之,在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工业生产的无法预测的后果转变为全球的生态困境,而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所谓的环境问题,而是工业社会本身的一种意义深远的制度性危机。
(三)风险社会的理论要素
1.风险社会的焦点
贝克指出,从总体上说,风险社会指的是世界风险社会。就其轴心原则而言,它面临的挑战是现代文明制造的危险,它们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无法从社会的角度加以限定。因此,第一次的、工业现代性的基本状况和原则——阶级对立、民族的国家地位以及线性的、技术经济理性与控制的想象等,均被绕过和废除了。
2)风险概念扭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贝克指出,作为对未来的威胁和诊断,风险拥有并发展出一种与预防性行为的实践联系。风险意识的核心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在风险社会中,过去失去了它决定现在的权力,它作为当下的体验和行为之原因的位置被将来所替代,即被那些并不存在的、被建构和虚构的东西所替代。
3)风险陈述不仅仅是事实的陈述,也不仅仅是价值的陈述。
这一广义上的风险概念表明了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性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施战胜种种副作用。这种体现了控制要求的风险概念是以空间、时间和社会方面的明确界定的后果为前提的,这就是阶级社会的风险性质。由于阶级社会的风险及其后果是限于某个区域的,即只涉及有限的人员范围和有限的地区,因而也就可以通过保险手段予以地域。与此同时,阶级社会的风险是通过我们的感知可以明确感觉到的。
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评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评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评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是一本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作, 作者将后现代社会诠释为风险社会, 即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潜在的副作用”使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一个风险社会。
乌尔里希·贝克是一位关注风险社会、生态启蒙、生态政治和全球化的社会学家, 他既是现实主义者又是建构主义者, 是“建构主义的现实主义者”“反思的现实主义者”。
贝克今年九月访华, 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球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的会议, 他指出当前全球化存在普遍主义和民族主义, 并以欧盟的经验提出世界公民主义降低社会风险。
可以看出贝克从1986 年《风险社会》出版到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的乌托邦”全球的风险社会, 一直在致力于现代社会的研究, 也可以看到社会学大师思想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一、《风险社会》的整体结构《风险社会》全书探讨的就是有关工业社会的“反思性现代化”。
作者力图以“社会学上受到启发和得到的训练的思想来把握和概念化这些当代精神中的不安全感”〔1〕, 以社会学的研究框架来研究当代精神中的不安全感。
书的第一部分: 风险社会概况, 是从整体上对作者认为的后工业社会——风险社会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 社会不平等的个体化,是从个体角度说明生活形式和传统的消亡, 个体所面临的风险。
前两部分是对有关工业社会的反思性现代化过程的指导性理论观念得到两条论证路线。
第三部分: 反思性现代化, 通过(1)“个体化进程在理论上被概念化为反思性的产物, 在其中, 福利国家所保护的现代化进程使得那些构建后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解传统化”(2)“现代化进程的反思性也可以通过财富生产和风险生产的关系得到说明。
”〔2〕将两条论证路线相互联系。
通过全书的结构可以清楚的看到作者试图超越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体的二元对立, 进行微观——宏观、能动性——结构的整合形成理论综合的努力。
自反性现代化与风险社会:贝克、吉登斯和拉什思想比较
《 现代性后果》( 1 9 9 1 ) 和《 现代性与 自我认同》( 1 9 9 2 ) 及拉什 的 《 自反性现代化 : 美学 纬度》( 1 9 9 4 ) 论 文 中。从理论视角来看 , 贝克、 吉登斯 和拉什的 “ 自反
性现 代化 ” 理 论有 所 差别 。国 内外学 者对 他们 的
( 一) 自反性现代化 内涵
“ 自反 性现 代 化”( r e f l e x i v e n  ̄ d e r n i z a t i o n )的
概念 出现于贝克的 《 世界风险社会》( 1 9 9 9 ) 、 吉登斯的
【 收稿 日期l 2 O l 5 一O 5 —2 5
社会 时期 ” 。贝克把现代化 阶段分为传统性 以及 自
与辩 护 ; 与之 对应 的, 现 代化 通过 自主 的现 代化 力
合理 界定反身性现代 化 内涵 , 探 寻现代化 困境及风
险社会的根源 以及我 国应对和规避社会风险有效路
径。
一
量挖 了 自身的墙角 。这是 出乎意料的 , 所 以不存在
反思。 ” 这一理论并非是反思 ( r e f l e c t l o n ) , 正
第 2 4卷
V o 1 . 2 4
总第 1 1 2期
S u m N o . 1 1 2
广东开放大学学 报
J0URNAL OF OPEN UNI VERSl TY OF GUANGDONG
2 0 1 5年 第 4 期
N o . 4 . 2 0 l 5
自反性现代化与风险社会 : 贝克 、吉登斯和拉 什思想 比较
【 作者简 介】 王晓楠 ( 1 9 7 8 -)女 ,河北容城人 ,博士研究生,上海开放 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副教授 。
贝克与鲍曼另一种现代性的理论分析
贝克与鲍曼另一种现代性的理论分析任万东〔摘要〕现代化开始于西方,借助资本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世界性的现象。
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众多的奇迹:物质财富的急速增长、国际贸易与人员交流的迅速扩展、精神文化产品的丰足。
但是,在这一切的背后深深地隐藏着一些问题:两极分化、精神萎缩、政治冷漠等,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苦恼。
这时为了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有的理论家提出了“后现代”的观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界的两位大师乌尔里希•贝克和齐格蒙特•鲍曼却却分别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另一种现代性。
那么他们所说的“另一种现代性”是否一样呢?又有什么区别呢?〔关键词〕自反性现代化,流动的现代性,动力机制一、经典理论回顾贝克曾说“自反性现代化”指创造性地(自我)毁灭整整一个时代—工业社会时代—的可能性。
这句话十分直接的点明了自反性现代化的几个特点:一是自反性现代化所要做的就是毁灭工业社会这个时代;二是这种毁灭带有创造性,会新的社会现象出现;三是这种毁灭不是外在的,而是自我的毁灭即工业社会(工业现代化)自己毁灭自己。
贝克还指出,自反性现代化应该指这样的情形:工业社会变化悄无声息地在未经计划的情况下紧随着正常的、自主的现代化过程而来,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完好无损,这种社会变化意味着现代性的激进化,这种激进化打破了工业社会的前提并开辟了通向另一种现代性的道路。
1鲍曼在其著作中写到,液体的所有这些特征,简单地说就是,液体不能像固体,能够容易的控制和保持它们的外在形状。
流体,可以说,既没有固定的空间外形,也没有时间上的持久性。
在时间意义上,流体不能长久地保持它的任何形状,相反,它是易于连续地改变它的形状的;对流体来讲,正是它时间上的流动,比它占据的空间更为重要:占据某一空间,毕竟只是“短暂的”。
2通过这些表述与界定鲍曼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流动的现代性。
鲍曼和贝克一样将自己发现和提出的这种现代性又称为“另一种现代性”。
贝克
贝克:U.Beck,1944-2015,德国1、风险社会理论(1)从阶级社会(古典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转变①阶级社会和风险社会展示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运作逻辑a.运作逻辑的转换。
阶级社会运作逻辑是社会生产的财富是如何以不平等、但又“合法的”生产方式实行分配的,风险社会运作逻辑是如何避免、减弱、改造或疏导在发达的现代性中系统地产生的风险和威胁。
从阶级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意味着我们不再仅仅关心利用自然或者将人类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问题,而是要关注技术-经济发展本身产生的问题。
b.风险的分配逻辑。
风险总是以层级的或依阶级而定的方式分配的,财富在上层聚集,而风险在下层聚集。
②阶级社会和风险社会表达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阶级社会,在发展动力上仍与“平等”理念相联系;风险社会,与“安全”理念相联系。
从阶级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意味着“不平等”价值体系被“不安全”的价值体系所取代。
平等的乌托邦包括很多实质的和积极的社会变迁目标,而风险社会的乌托邦仍旧是消极的和防御性的。
③阶级社会和风险社会的风险性质不同a.风险是一个与危险相对的概念,危险与自然灾害或神的惩罚有关,而风险则与人的各项决定紧密相连,即与文明进程和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紧密相连。
b.阶级社会与风险社会的风险性质上的对比。
首先,阶级社会的风险具有地域的局限性、可感知性和可计算性,而风险社会的风险具有全球性、不可感知性和无可计算性。
其次,阶级社会的风险只是作为“残余风险”而存在,并未成为公共讨论的主题或政治冲突的中心,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旧是进步的观念、工业生产、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财富生产,这个阶段由工业社会的自我同一性所驾驭,它强化了由己做出的决策所带来的危险,并同时使之“合法化”为残余风险;而风险社会的风险则居于核心地位,在全球化的今天,风险概念成为现代文明的中心,工业社会的危险支配了公共、政治和私人的讨论,风险意识已被普遍接受,而进步意识原则上已被打破。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污染者补偿原则”成为认识和消除风险的方法,换言之,坚持对因果关系进行严格验证成为现代科学理性的核心;但是在风险社会中,这以方法导致了对工业造成的文明污染和疾病的最大限度地无视和最小程度地承认,由于污染源过多,导致无法追究谁应该承担责任主要方面,结果带来了一种“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贝克的自反性现代性与吉登斯的反思性现代性
贝克的自反性现代性与吉登斯的反思性现代性刘梦阳【摘要】反思性现代性与自反性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转型具有较强解释力的两个概念,但是在翻译和使用二者时存在着误解和混用的状况.这两个概念是吉登斯和贝克两位社会学家分别从反思性和自反性对现代性进行的考察,二者虽联系紧密,却有不同层次上的内涵.具体来说,二者在是否具有反思意涵、背后的理论范式和对未来社会的认知态度方面的观点是相异的,而对现代性后果的看法是一致的.现代性的自反性和反思性是一个互补的过程,正是在自反性与反思性的碰撞中,现代社会步履蹒珊地前进.【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4)007【总页数】5页(P24-28)【关键词】自反性现代性;反思性现代性;吉登斯;贝克【作者】刘梦阳【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65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06;C91-06现代性的自反性和反思性是一对充满争议和歧义的概念:贝克提出自反性现代性,吉登斯提出反思性现代性。
由于自反性和反思性是同一个英文单词,加之翻译时不同译者有不同的翻译,缺乏对吉登斯和贝克这两个概念的分辨,导致了两个概念的含糊和混用。
然而,英文单词虽相同但其深层次的涵义却是相异的,因此如果将其混用,其各自丰富的理论意涵就会被消减。
一现代性自反性与反思性的误解与混用(一)翻译中存在的问题“reflexive”在翻译上就存在不少歧义。
张钰和张襄誉在《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理论述评》一文中的注释2提到“对于reflexive 一词的翻译,目前国内学术界尚不统一,在《社会的构成》《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性的后果》等书中译成“反思性”, 而在《自反性现代化》中译成“自反性”,而把reflection 译成“反思”。
虽然贝克、吉登斯、拉什等社会学家著作中使用的是同一个词“reflexive”及其名词形式“reflexivity”,但他们各自所表达的理论意涵是不同的,对于概念的翻译应该根据社会学家的本意进行有区别的翻译,而不应均采取统一的译法,因为无论是统一翻译成自反性还是反思性都会造成丰富意涵的丢失。
自反性现代化的动因、维度及后果——贝克、拉什自反性现代化思想比较
自反性现 代化 的动 因 、 维 度及后 果
贝克 、 拉 什 自反 性 现代 化 思想 比较
张广 利 陈盛 兰
摘要 : 贝, 都把 自反性现代化作 为其理论基础 , 但
他们之 间又存在 着根 本的 区别。本文主要对贝克和拉什 的 自反性现代化在概念、 生成及 动因、 分析维度 、 后果 以及现代 性危机 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 比较和 分析 , 旨在 准确认 识和理 解现代 性 困境及 其所 导致 的现代社 会
性发展过程 中各阶段之间的内在筋脉。为了超越现代主义范式和后现代 主义范式的思维局
限, 突破 现 代性 困境 , 贝克 首先 提 出了 自反 性现 代化 的概念 , 拉什 比较 认 同这一概 念 , 认 为 自反 性 现代 化可 以替 代简 单现 代化 成为 现代性 发展 的新 趋势 , 但 在 该概 念 的 内涵 方 面提 出了 自己
不 同于贝克 的观点 。 2 、 自反 性现 代化 概念 的分 野 贝克 的风 险社会 理论 旨在 探寻 风险社 会 的起 源 和成 因 , 其 自反 性 现代 化 概念 主要 是指 现
代性的 自我对抗 、 自我冲突、 自我消解 , 即指以现代理性为初衷 的现代化却产生了不断消解现 代化 自身基 础 的非理 性 的意外 后果 。贝 克认 为 , 现代 化 的 自反 性 不是 指 对现 代性 的 自我相 关 性 和现代性 的 自我指 涉性 , 也 不是经 典社 会学 意义 上 的现 代性 的 自我辩护 或 自我批评 , 而 是指 现代 性利 用现 代化 的 自我力量 挖 了现代 性 的墙 角 , 这是 意 料 之外 的 , 也 是看 不 见 的 , 所 以没 有 反思。 也 就是 说 , 自反性 现代 化是 指 随着 建 立 在现 代 性 基 础 上 的现 代 化 的进 一 步 发展 , 现 代
乌尔里希贝克2014
• 妇女从传统解放出来: • 首先,生涯结构、生活阶段的替续已经被不断增长的生活 期望所转变了。 • 第二,现代化,特别是二战后阶段,重构了家庭劳动。( 家庭主妇是孤立的工人生活;家庭劳动的去技艺化) • 第三,如果母性仍旧是与传统女性角色的最牢固的联系纽 带,就很难过分估计避孕和计划生育措施以及为了使妇女 摆脱传统的要求而合法地终止妊娠的可能性的重要意义。
第六章 劳动的解标准化
• 标准化的充分就业系统→灵活多元的不充 分就业系统 • 直到20世纪70年代,“终身的全职工作” 仍旧是工厂里以及生涯过程中规划和利用 劳动力的时间组织标准。 • 在当今和即将到来的自动化浪潮中,这一 标准化的充分就业体系的边缘地带将开始 松动,使劳动法、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这 三个支柱变得灵活化。
家庭解传统化
• 19世纪与工业主义相伴随的核心家庭:家庭 与市场相对立的组织原则,生产领域需要工业 竞争和流动,家庭要求为伴侣牺牲和对家庭共 同规划的热衷。 • 生产劳动以市场为中介,以货币为回报,进行 生产劳动使人们成为自给自足的人;无薪的家 庭劳动通过婚姻作为自然而然的嫁妆施加给女 人,进行家庭劳动意味着对供养的依赖。
乌尔里希· 贝克《风险社会》
阶级社会: 社会生产的财富如 何以不平等的、但 又“合法的”方式 分配
将人类从传统束缚 中解放出来
风险社会:如何避免、 减少、改造或疏导现代 性系统产生的风险、威 胁 技术—经济发展产生的 问题
第一部分 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风险社会概观 第一章 财富分配的逻辑与风险分配的逻辑 第二章 风险社会中的知识政策 第二部分 社会不平等的个体化:生活形式和传统的消亡 第三章 超越身份和阶级? 第四章 “我是我”:个别化空间和家庭内外的冲突 第五章 个体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生活境况和生涯模式 第六章 劳动的解标准化
贝克的工业现代化批判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警示_刘小红
贝克的工业现代化批判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警示_刘小红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是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以倡导“风险社会”“自反性现代化”以及“个体化”等现代化理论而在国际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
贝克揭示了工业现代化的自反性以及西方现代社会的“全球风险”发展趋向,为后工业、后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框架,也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尤其是目前如火如荼的工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警示。
一、贝克的工业现代化批判思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西方工业现代化模式暴露出了明显的缺陷。
因此,学界纷纷开始了关于现代化的深刻反思,产生了各种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化理论等。
贝克的工业现代化理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贝克敏锐地洞察和反思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消极后果,批判指出现代社会中任何一项决策都有可能毁灭整个人类,人类正在走向一种崭新的社会形式———(工业的)“风险社会”。
贝克的工业现代化批判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警示刘小红,郭智勇(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7)摘要: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正面临结构性矛盾、过程性风险以及风险治理的困境。
贝克的风险社会、个体化和自反性现代化理论,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通过坚持制度自信、推动世界主义的范式转换和构建风险责任,重塑从“发展自信”到“发展正义”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真正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风险社会;个体化;自反性;中国现代化;发展正义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14)11-0075-07收稿日期:2014-09-20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和谐社会进程中公共权力制约与干群矛盾化解研究》(项目编号:11YJA710057)、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目标下的公共权力制约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2ZZD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自反性现代化及其政治转型_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哲学解读_宋友文
2014年第3期山东社会科学No.3总第223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23自反性现代化及其政治转型———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哲学解读宋友文(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摘要]推进风险社会理论的深入研究,应该将其置于自反性现代化视域中进行哲学解读。
德国思想家贝克在揭示自反性现代化推动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转型和个体化生活方式转变的基础上,提出了超越“亚政治”的规范性政治转型的理论建构。
从政治哲学角度看,这种理论建构值得肯定。
[关键词]自反性现代化;风险社会;个体化;亚政治[中图分类号]B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4]03-0021-05提起“风险社会”,中国人并不陌生。
大众对中国2003年的“非典”疫情、2011日本核泄漏等突发风险事件至今仍记忆犹新,而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食品安全等的危害也令人触目惊心。
在社会转型时期,风险及相关问题也成为中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引入中国学术界已逾十年,其代表性人物乌尔里希·贝克的相关著作也大都被翻译成中文。
推进风险社会理论的深入研究,应该将其置于自反性现代化的视域中进行哲学解读。
一、自反性现代化与风险社会人类已进入现代社会,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和展开,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呈现出内在矛盾和相互冲突的“现代性景象”。
一时间,后现代主义成为激烈批评和试图瓦解现代性的力量。
但事实一再证明,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现代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于是反思和批判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理论努力。
以“风险社会”为重要特征的“自反性现代化”理论的提出就是对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批判性反思。
按照乌尔里希·贝克的观点,风险社会是工业社会现代化发展进入到“自反性”的一个阶段。
于是,他把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工业社会的现代化和风险社会的现代化。
论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
第31卷第1期自然辩证法研究贝克在《风险社会》、《世界风险社会》、《反身现代化》①以及《自由与资本主义》等著作中建构了比较系统的风险社会理论,以理解由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当代世界。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是对当代世界呈现的新的特征所进行的一种敏锐而真实的系统反思,具有极强的原创性,是独具特色而极富启发性的当代西方社会理论。
而这一创新性理论的建构则是以其独创的、新的解释框架为基础的。
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是由“建构论的实在论”的认识论基本预设、“既是…又是…”的分析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第二现代性或现代化理论所构成,具有“混合性”或“融合性”的基本特征。
一、基本预设与分析模式:“建构论的实在论”与“既是…又是…”贝克认为社会科学对处于历史转型中的这个社会的理解,不应“因循守旧”,坚守原有的“二元对立”的“建构论-实在论”这一认识论基本预设与“不是…就是…”这一分析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些旧的范畴与理论,如阶级、家庭、性别角色、工业、技术、科学、民族国家等,即现代社会理论或传统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而应超越原有的认识论基本预设、分析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些新的范畴与理论,即当代社会理论或风险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
因为在18、19世纪形成的这些认识论基本预设、分析模式以及范畴与理论已经无法帮助我们来理解处于历史转型中的这个社会,即世界风险社会。
贝克认为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建构论时代,但要在原有的认识论基本预设、分析模式内区分现代社会与世界风险社会,在它们之间划出一条明显的界限,不仅在理论逻辑上是矛盾的,而且在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
然而,贝克进一步认为超越原有的认识论基本预设与分析模式,或从它们之中解放出来,并不意味着我们同意或采用后现代的哲学与理论(包括社会学理论),因为它们“不能回答我们日常如何生活、以何种方式生活以及专业领域转型的论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董才生,王彦力(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长春130012)摘要:贝克突破传统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创建了由“建构论的实在论”的认识论基本预设、“既是…又是…”的分析模式以及第二现代性或现代化理论所构成的、新的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3月Mar.,2012收稿日期:2012-02-12作者简介:钟一军(1982—),男,江苏丹阳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
①现代性指现代社会特征,指向一种状态。
与其相对应,现代化则是走向现代性的一种过程,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
所以,贝克的“自反现代化”理论可看作是对一种生成中的现代性的研究。
②贝克认为他的这一观点不能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是其自身掘墓人”的观点等同,在他看来,马克思笔下资本主义转型的动力是资本主义的危机以及阶级斗争,而他认为的现代社会转型的动力是资本主义胜利的成果以及非暴力的进一步的现代化。
自社会学诞生以来,现代性一直是该学科关注的核心主题之一。
现代性有其时代内涵,毕竟,经典社会理论提出的现代性在当代起了变化。
在当代研究现代性的社会学家中,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自反现代化”(reflexive modernization )理论①独具特色,本文试对这一理论作一番系统解读。
一、现代化的“自反”内涵贝克提出的“自反现代化”理论的核心在于现代化的“自反”(reflexive )特性,理解“自反”内涵成为理解贝克理论的关键。
关于“自反现代化”概念,贝克至少在两处作了较为明晰的说明。
在《自反性现代化》一书中贝克指出,“自反现代化应该指这样的情形:工业社会的变化悄无声息地在未经计划的情况下,紧随着正常的、自主的现代化过程而来,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完好无损,这种社会变化意味着现代性的激进化,这种激进化打破了工业社会的前提,并开辟了通向另一种现代化的道路。
”[1]6在《风险社会》一书中,他写到:“正如现代化消解了19世纪封建社会的结构并产生了工业社会一样,今天的现代化正在消解工业社会,而另一种现代性则正在形成之中。
”[2]3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贝克指出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特征,即“自反”特性,这种“自反”既是一种转型机制,又是一种转型过程。
(一)作为转型机制的“自反”贝克眼中的这种“自反现代化”转型非常独特:它“(首先)指自我对抗(self-confrontation )。
现代化……的过渡是不受欢迎的、看不见的、强制性的,它紧紧跟随在现代化的自主动力之后,采用的是隐性副作用的模式。
”[1]9这段话集中反映了“自反”独特的转型机制:(1)转型的动力。
贝克指出,“现代化利用自主的现代化的力量挖了现代化的墙角”[1]224,现代化转型的力量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身,进一步说,是源于自身的激进化②。
(2)转型的方式。
与上述的自我动力相联系,因为是“自挖墙角”,所以是在不易被察觉、在意料之外的情况下发生的,以一种看不见的方贝克的“自反现代化”论钟一军(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昆明650500)摘要:“自反”是贝克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围绕“自反”概念,贝克的“自反现代化”理论在“个体化”和“风险社会”两个维度中系统地展开。
贝克的“自反现代化”理论深刻揭示了一种时代特质——不确定性。
关键词:贝克;现代化;自反;个体化;风险社会中图分类号:C910.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3-0018-04式进行,贝克称之为“隐性副作用”①。
(3)转型的后果。
现代化在经过上述一番不可思议的“自我对抗”后,产生了一系列自身的后果,这种后果体现在后文要讨论的“个体化”对工业社会制度的消解和现代风险对科学技术的消解中。
(二)作为转型过程的“自反”“自反现代化”也是贝克对现代化转型过程的一种判定。
(1)进程的界定。
与后现代主义者不同,贝克认为当前社会并不是对现代化的背离而进入另一个时代,它仍然在现代化轨道上运行。
贝克指出:“我们正在见证的不是现代性的终结,而是现代性的开端——这是一种超越了古典工业设计的现代性。
”[2]3正因为如此,贝克又将自反现代化称为“再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
(2)特征的双重性。
转型的自反现代化意味着新旧重叠的两重性,一方面旧式的工业现代性正在被消解,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新的现代性正在形成之中,尚未定型,新旧因素同时并存。
(3)预示着现代性的重建。
进行中的第二次现代化暗示着一种现代性重建的努力,表现为一种应对,乃至一种超越。
在这一点上,贝克与另一位社会学家吉登斯达成了一致,“吉登斯和贝克承认现代社会已达到了极限。
但他们认为现代工程并没有陷落,它只是变得激进化并得以重建。
”[3]232二、工业社会模式的“自反”:加速中的“个体化”社会贝克指出,“自反现代化”体现在一种“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的社会生活状况中。
吊诡的是,这种“个体化”在工业社会内部生成,现在,它又转而动摇着工业社会传统生活模式的根基——工业社会正在进行着一场“自反”。
(一)自反的动力:制度化的个体化贝克对于当代“个体化”现象的理解,既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个体概念,也不同于个性化和个体互不依赖的观点,也与18、19世纪作为资产阶级反抗封建统治的形式出现的个体化现象相区别。
他提出了“制度化的个体化”概念,认为“个体化”现象是工业社会制度造成的,而促成这种现象的直接“马达”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化的劳动力市场。
他进一步指出,与劳动力市场相关的三个因素加速了“个体化”进程。
(1)教育。
教育的时间在延长,对教育的重视重塑了传统的目标取向、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有向上流动的预期,“学校和大学的正规教育为个人提供了资格证书,使他们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个体化的职业机会。
”[4]38(2)流动。
劳动力市场通过职业流动、居住地变动、雇佣关系变动及其初始位置的变动,使人们独立于传统的行事方式,成为个体化的动力源。
“由于独立于传统的纽带,人们的生活有了新的特征,这第一次使个人命运体验成为可能。
”[4]38(3)竞争。
劳动力市场迫使人们为自己做宣传,不断增长的竞争压力加速了个体化。
尽管人们可能有共同的竞争资源(如相似的教育、经历与知识),但这种共同体已在相互竞争中被削弱,竞争“导致同质性社会群体中个体的相互隔离。
”[4]38(二)自反的后果:“个体化”对工业社会模式的消解“个体化”在加速进行,它反过来消解造就它的工业社会的“参数”,正如贝克所言,“‘教育扩张’政策最初并无意瓦解家庭,也无意使劳动市场灵活化”[5]71,这种政策的后果是非预期的。
贝克认为,这种非预期的自我消解突出表现在:(1)阶级的消解。
在阶级社会中,雇员必须受制于劳动法以及社会政治范畴的相关规定。
但在当前转型期,社会认同、社会不平等、社会冲突等问题已经脱离了传统范畴,而必须在个体意义上加以理解,我们正通向一个“雇员的个体化社会”。
(2)社会文化的转变。
与遵循特定轨道的阶级文化不同,个体化带来一种“自我文化”,它不再以阶级为根基,而是崇尚一种“为自己而活”的文化。
这“意味着标准化的人生轨迹成为一种可选择的人生,人们可以选择‘随自己意愿而过的人生’、充满风险的人生、破碎的人生等。
”[4]28(3)生活的全球化。
人们的生活开始跨出国界,这是一种生活轨迹的全球化,一种旅行生活和跨国生活。
(4)个体能动性增强。
个体化意味着个人越来越挣脱集体生活的束缚,人们为了生存要迫使自己去思考、行动,在这个意义上,个体的能动性和反思能力得到增强。
(5)家庭领域的变化。
一①贝克和吉登斯、拉什在《自反性现代化》一书中一起提出了相近的概念,即“reflexive modernization”,但理解各有侧重。
前者主要强调“自反”,即在不被察觉下的自我消解、自我对抗,贝克也称为“隐性副作用”;而后二者则主要强调“反思”,即在认知层面上的自我反思。
方面是女性角色的变化。
妇女生活处在从“为他人而活”迈向“一点属于自己的生活”的矛盾进程中,其前景既饱含机会又充满风险。
另一方面是家庭模式的变化。
家庭由基于团结的义务而结合在一起的“需要共同体”,正在变成一种基于个人生活设计逻辑的“选择关系”。
如跨国跨文化的夫妻组成的文化多元家庭,就意味着一种个体的联合。
(三)自反的应对:自我发明和社会再造贝克指出,指向一种“自主人生”的个体化具有双重面孔,体现为“不确定的自由”。
“机会、危险和人生的种种不确定因素,此前已经在家庭纽带和村庄共同体中被事先规定好了,或是被社会等级或阶级规则事先规定好了,如今却必须被个体本身所感知、解释、决定和处理。
”[4]5思考、计算、计划、适应、协商、定义、取消,这些都是“不确定的自由”的要求,它正在掌控着生活。
换句话说,我们虽然更自由了,但个人生活却变得难以适从。
如何应对这种个体化社会的不确定性?贝克指出,可能的四条社会重新整合道路——民族主义的复归、超验共识基础上的价值整合、建立在共同物质利益上的整合、国族意识——并不可行,他认为至少还有另外一种整合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前提是“首先必须对这种状况(个体化——笔者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人们在面对生命中的重要挑战(失业、自然灾害等)时必须能够被成功动员与激发。
”[4]21在此基础上,“在旧有的社会性正在‘蒸发’的地方,必须对社会进行再造。
”[4]21-22这种再造如何实现?贝克从科尼格那里受到启发,认为“如果说这种社会还可能整合,那就只能凭借其自我解释、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开放来完成,即通过自我发明来完成。
”[4]22而社会自身的开拓能力和创造能力是衡量其整合度的标尺。
当然,贝克认为这种自我发明只是一种可能,成功还未有定数。
三、科学技术的自反:形成中的风险社会在贝克那里,“自反现代化”也体现在不断呈现的现代风险中。
科学技术的成功已经使得自己不再可靠,原先被遮蔽的风险开始凸显,科学开始了一边解决风险又一边制造风险的历程,风险社会正在形成。
现代社会风险是科学发展的产物,却与科学的预设——确定性、进步性背道而驰,科学开始陷入自我对抗的矛盾之中。
(一)自反的动力:科学制造风险贝克认为现代社会充满了风险,而这种风险根源于科技。
“在发达的现代性中,财富的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生产。
相应地,与短缺社会的分配有关的问题和冲突,同科技发展所产生的风险的生产、界定、分配所引起的问题和冲突,相互重叠。
”[2]15贝克将科学产生风险的逻辑归纳为两个阶段:(1)初级科学化阶段。
这一阶段科学的发展逻辑“依赖于一种被截削的科学化,在其中,对知识和启蒙的科学理性吁求仍旧排除了科学怀疑论的自我应用。
”[2]190人们对科学信仰不疑,“人们遭受的疾病、危机和遭难”被归因为“野蛮的不可理喻的自然和牢不可破的传统的强制”[2]195,而很难被归因为科学,从而使科学免遭批判,进而使其超稳定地发展,而错误和风险却正在悄无声息地生成、积累。
(2)自反科学化阶段。
但是,随着科学的成功,风险越来越暴露,科学不得不接受外来批判和进行自我批判,科学进入自反科学化阶段,其逻辑是“基于一种完全的科学化,它同样将科学怀疑论扩展到科学自身的固有基础和外在结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