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乐死有关问题的探讨

合集下载

是否应该允许安乐死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允许安乐死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允许安乐死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允许安乐死。

1. 尊重个体自主权,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死,包括结束自己的生命。

尊重个体的自主权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因此应该允许安乐死。

2. 减轻病人痛苦,一些疾病无法治愈,病人长期承受痛苦和折磨。

允许安乐死可以让病人在无望的情况下选择结束自己的痛苦,体现了对病人的关怀和尊重。

3. 人道主义考量,安乐死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做法,它可以让病人在尊严的环境中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在痛苦中度过最后的时光。

反方观点,不应该允许安乐死。

1. 伦理道德问题,安乐死可能导致滥用,一些人可能会利用安乐死来解决其他问题,比如家庭纠纷或财产问题。

这会对社会伦理道德造成严重的冲击。

2. 医学技术进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原来无法治愈的疾病现在都有了治疗的希望。

因此,不应该轻易放弃治疗,而是应该尽最大努力延长病人的生命。

3. 人生的尊严,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应该尽量珍惜和维护。

安乐死可能会让人忽视生命的尊严,认为生命不值得珍惜。

这是对生命的一种不尊重。

名人名句: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去珍惜和保护它。

”——爱因斯坦。

“尊重个体的自主权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包括结束自己的生命。

”——孟德斯鸠。

经典案例:
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允许安乐死的国家,他们通过严格的法律规定和程序,有效地避免了安乐死的滥用。

这表明,只要有严格的监管和程序,安乐死是可以被合理地实施的。

关于安乐死讨论

关于安乐死讨论



“安乐死”缺乏死亡的道德正确性,是一 种消极的生命价值观的反映。 不应把医疗资源“浪费在快死的人身上”, 而主张用“安乐死”来硬性消除人死亡过 程,实际上是对人的生命权最大的不尊重, 是缺乏人性化关怀的表现。
观点四:立法的必要(1人)

安乐死作为人的权利在世界范围都具有普 遍意义,其立法工作也势在必行。只有做 好了制度,完善了体制,避免纠纷的出现, 才能谈及开展安乐死。任何不谈及国情和 社会的偏激观点都是耍流氓。
观点二:人道的死去(4人)


从主观方面来讲,安乐死对于病人自身, 是一种减少生命痛苦的方式。 当一个 人处 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之下,生存这个 基本的“长度”都已经不能够维持,还要 来谈及生命的宽度,还要纠结于繁文缛节 么? 有时,结束,或许是希望的开始。死去, 才是真正的人道。
观点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3人)
3.保证隐私,降低社会影响


在对无法忍受痛苦的绝症患者的医疗处理 过程中,安乐死应以隐秘方式已经进行。 国家及社会应尽量降低舆论压力和道德谴 责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影响
总制度 的完善,民众的普遍认知及接受,社会舆 论的容许。在患者本人无法忍受活下去之 时,并经由家属及本人同意之后,可以依 照法律流程来进行安乐死。并且国家和社 会要保证安乐死不会形成风气潮流,一种 消极的价值观。
总结
支持 反对
75%
25%
总体而言,支持者数量较多
我国针对于安乐死
应当如何立法?
1.确定实施对象


安乐死实施的对象是患上不治之症的绝症 患者。 患者实际上并不能避免死亡,反而遭受着 极其痛苦而难以忍受的延长死亡过程。
2.确定实施前提

关于安乐死的若干争议问题之讨论

关于安乐死的若干争议问题之讨论

关于安乐死的若干争议问题之讨论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安乐死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焦点。

安乐死是指在患不治之症,或者在生活质量极差时,有意识的人自愿选择结束生命的行为。

然而,这一话题一直备受争议,拥有支持者和反对者。

本文将围绕安乐死的若干争议问题展开讨论。

一、尊重个人自主权还是对人类生命的尊重?支持安乐死的人认为,个人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死,拥有自主决定身体的权利。

他们认为,生命的意义是个人主观感受的产物,而不是由他人或社会定义的。

在患不治之症或者在生活质量极差的情况下,安乐死使得个体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死,是对个人自主权的尊重。

然而,反对安乐死的人则认为,生命是不可侵犯的,应该被视为最高价值。

他们坚信生命的存在本身就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

他们主张更加坚守传统信仰和伦理道德,认为对生命的终结是不应该被允许的。

二、滑坡效应:是否会滥用安乐死?一个常见的反对观点是,如果安乐死合法化,就会开启一个道德上的“滑坡”,导致滥用。

人们担心,如果没有严格限制,安乐死就可能被扩大到不恰当的范畴,比如精神疾病、孤独或者临时的绝望。

因此,反对者呼吁,应该坚决制定一套严格的法律和规定来确保安乐死只适用于极特殊的情况,以免导致人们不必要的创伤。

相反,支持安乐死的人认为,合法化安乐死可以防止患者选择非法或不可控的手段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们主张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程序,确保安乐死只适用于患有不治之症或生活质量极差的个体,从而保护患者的权益。

三、医生的角色和职责另一个争议问题是医生是否应该参与安乐死。

反对者认为,医生的职责是拯救生命和缓解病痛,而不是结束生命。

他们担心医生参与安乐死会扭曲医学人道关怀的本质,并对医生-患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相反,支持安乐死的人认为,医生可以成为安乐死的重要参与者,通过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援助来保证安全和尊严地结束生命。

他们主张医生应该有权选择自己是否愿意参与安乐死,并通过专门培训和伦理准则来确保医生对患者的照顾。

是否应该实行强制安乐死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实行强制安乐死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实行强制安乐死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实行强制安乐死。

1. 人道主义立场,强制安乐死可以帮助那些患有不可治愈的疾病或病痛的人解脱痛苦,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

正如荷兰作家乌普迪克所说,“死亡是一种解脱,是对痛苦的终结。

”。

2. 尊重个体自主权,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死,强制安乐死可以尊重个体的自主权。

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所说,“每个人都应该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死,而不受外界干涉。

”。

3. 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对于那些不可治愈的病痛患者,继续治疗只会浪费医疗资源,对医疗系统造成负担。

强制安乐死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让更多的资源用于治疗可救治的患者。

反方观点,不应该实行强制安乐死。

1. 伦理道德问题,强制安乐死违背了医学伦理和道德原则,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而不是结束生命。

正如美国医学伦理学家尼尔·普斯所说,“医生的职责是保护生命,而不是结束生命。

”。

2. 滑坡效应,一旦实行强制安乐死,就会出现滑坡效应,导致滥用和误用。

例如,荷兰实行安乐死已经出现了滥用现象,一些患者并非处于不可治愈的状态,却因为心理压力或其他原因选择了安乐死。

3. 社会价值观念,强制安乐死会对社会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让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产生淡化。

正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所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通过它对待生死的态度来衡量。

”。

综上所述,强制安乐死是一个涉及伦理、道德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复杂问题。

正方认为应该实行强制安乐死,因为它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个体自主权,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而反方则认为不应该实行强制安乐死,因为它违背了医学伦理和道德原则,会导致滑坡效应和对社会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

在现实中,需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制定合理的政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关于安乐死的思考

关于安乐死的思考

关于安乐死的思考一、什么是安乐死?安乐死主要针对如何选择生命终结方式,而不是针对生命处置方式。

因为生命处置方式包括的两层意思:一者为挽救生命,一者为终结生命,而安乐死不是在生命处置方式这一层面上去选择是挽救还是终结生命。

它仅仅是在已无法挽救生命的前提下去选择采用何种最佳方式去终结生命。

因此安乐死的实质是“生命终结的处置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优死”行为;目前只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和德国通过了安乐死法案;二、是否应该实施安乐死?1、在不防碍别人的前提下,人们应该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命,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有尊严的活着,有尊严的死去,这样才是有价值的人生;2、人有生的权力,也有死的自由。

有尊严地选择死亡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强迫一个人痛苦地、无尊严地苟活着与允许他选择结束生命哪一个更人道、更有人性?3、我爱生命,但我不愿活;三、如何实施安乐死?4个条件:(1)第1条件:实施安乐死必须有适应症,且选择十分严格,比如癌症晚期,病是无法治愈,痛苦无法解除和忍受,才算是适应症;(2)第2条件:必须负责该病人的主管医生同意,且还得找另外一个医院的专家医生(完全没关系)一起判断认为合适,并提出报告,而后通过一个有医学专家、法学专家和伦理学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共同审核通过;(3)第3条件:病人自己完全自愿,要有病人签字的书面请求,且需证明病人头脑清楚、心理正常,同时还需家属同意和签字;(4)第4条件:需国家正式立法,目前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和德国通过了安乐死法案;四、安乐死的困境?1、如果安乐死允许,最大的担心是这种权利可能被滥用;2、传统的一些观念,如“中国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等;3、外国主要是宗教的限制,宗教认为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任何行为甚至是法律,都不能随便终止生命;。

安乐死问题的法理学思考

安乐死问题的法理学思考

安乐死问题的法理学思考安乐死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它涉及到道德、伦理、法律以及人类尊严的问题。

本文将从法理学的角度对安乐死问题进行思考。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核心,它的目标是维护公平、正义和法治。

在考虑安乐死问题时,法律应该首先关注人类的权益和自由。

安乐死是一种主动终止生命的行为,法律对其进行严格限制是必要的。

法律也不能对安乐死问题抱有太过教条主义的态度,应当允许在特定情况下以保护个人尊严和自由为依据进行判断。

在实践中,安乐死经常与自由和尊严权利联系在一起。

个体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结束自己的生命。

法律应该尊重个体的自主权利,让其能够在特定情况下选择安乐死。

这种自主权利有其限制。

法律应该设定一些条件来确保安乐死不会被滥用和误用。

个体必须进行详细的咨询,并遵循一定的程序来确保其决定是自愿和明智的。

法律还应该考虑患者的利益和家庭的利益。

在安乐死问题中,很多时候是因为患者经历了无法忍受的痛苦或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他们希望能够以自己选择的方式结束生命。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应该考虑到患者的权益,尽可能减少他们的痛苦和折磨。

法律也需要保护患者的家庭利益,确保他们能够以合法的方式处理患者的遗愿,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辅导。

尽管对安乐死的法律限制是必要的,但过度限制也应该避免。

法律不能固守传统观念,忽视人类的自由和尊严。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安乐死可能是唯一的解决方法,法律应该容许这种选择。

而不是限制它,法律应该提供一套明确的程序和标准,来确保安乐死的决定是合乎道德和伦理的。

安乐死问题的法理学思考

安乐死问题的法理学思考

安乐死问题的法理学思考
安乐死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涉及到个体的自由、尊严、医学伦理、社会道德等多个层面。

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安乐死问题的核心是权利与责任的平衡。

医学伦理和社会道德也对安乐死提出了许多质疑。

医学伦理强调保护生命的尊严和正当性,医护人员在道德上有责任为病患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治愈疾病、缓解痛苦。

社会道德强调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类生存的尊严,反对以生命的结束来解决问题。

安乐死可能使得医护人员面临道德困境,同时也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冲突,法律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定和程序。

需要确保合适的安全措施,防止滥用和误导,避免安乐死成为减轻负担、解决争议甚至人口控制的工具。

需要确立严格的合法性要求,例如患者必须是成年人、具备完全行为能力,必须经过多次权威评估确认其患有绝症、无可救治等条件。

需要确保合适的程序和知情同意,包括患者的明确申请、监护人或家属的参与、医生的专业评估和决策,以及法庭的审查和确认等。

在安乐死问题上,法律应该充分尊重个体的自主权和自由权,同时也要确保尊重生命的尊严和医学伦理的原则。

在制定相关法律时,需要充分平衡各方的权利和责任,确保程序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避免滥用和误导。

除了法律的角度,还需要加强社会教育和医学伦理的引导,加强对患者、医护人员和公众的知识普及和道德建设。

安乐死辩论

安乐死辩论

安乐死辩论
尊重个体自主权,支持安乐死合法化。

尊重个体自主权是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价值观,而安乐死作为一种自愿选择的死亡方式,应当得到尊重和合法化。

在面对不可逆的病痛折磨时,人们应当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而不应被迫忍受无尽的痛苦。

因此,我们应当支持安乐死的合法化。

首先,安乐死是一种自愿选择的死亡方式,符合个体自主权的核心原则。

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死,而不应受到外界的干涉。

在面对绝症或者无法忍受的痛苦时,人们应当有权利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必受到法律的限制。

否则,这将是对个体自主权的侵犯。

其次,安乐死合法化可以减轻医疗资源的压力,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患者因绝症或者无法治愈的疾病而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这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的负担。

如果这些患者可以自愿选择安乐死,将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使得医疗资源更加合理地分配,从而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后,安乐死合法化可以避免非人道的死亡方式。

在当前的法
律体系下,一些患者可能会选择非法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不
仅给家人带来痛苦,也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如果安乐死合法化,
这些患者就可以在合法的环境下结束自己的生命,避免非人道的死
亡方式,减少社会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个体自主权,支持安乐死的合法化。

安乐
死合法化不仅符合个体自主权的核心原则,也可以减轻医疗资源的
压力,避免非人道的死亡方式。

让人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是对人性的尊重,也是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安乐死辩论赛反方观点总结【三篇】

安乐死辩论赛反方观点总结【三篇】

安乐死辩论赛反方观点总结【三篇】1. 安乐死违背了人权和尊严安乐死可能被视为帮助患者摆脱痛苦和烦恼的途径,但它实际上违反了人类权利和尊严。

每个人都有权利生存,安乐死侵犯了这个权利。

此外,安乐死将患者减少到一种物质对象的程度,将他们淡化为一个医疗或保险问题,而不是有尊严的生命本身。

2. 误导人们将安乐死视为缓解痛苦的唯一途径安乐死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最安全的、最合适的选择,但是我们不应该将其视为唯一的缓解痛苦的途径。

现代医学技术和疼痛管理方法不断不断发展,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缓解痛苦的治疗方式,让病人尽可能减少痛苦和烦恼。

3. 安乐死滥用会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安乐死容易被滥用,不可避免地会有不道德的医生和患者滥用,使安乐死成为处理病人的‘快捷方式’。

一旦安乐死被滥用,就可能引起其他严重问题的出现。

例如,某些患者可能被安排其实没有必要使用安乐死,或者将安乐死改为简短的安慰剂,这将导致病人被杀死而不是被辅助生死的真正目的所支配。

1. 安乐死违背人权和尊严安乐死是将终末期病人带入一个道德和法律悬浮的地带,它违背了人权和尊严。

安乐死可能会被视为减轻病人痛苦的一种方式,但换句话说,这是为了方便医护人员而随意压制了一个人类的生命。

人权不是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种“可选项”,它是一种普世、不可削弱的权利。

安乐死将患者减少到一个个偶然的人,让他们成为某种医疗或保险问题,而非一个自由和有尊严的生命个体。

它剥夺了这些病人在生命末期应有的自主权利和自由意志选择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安乐死侵犯了人类的尊严和权利,剥夺了病人的存在价值,将其局限于一个单独的生物对象。

2. 错误地利用安乐死安乐死是一种可怕的权力,它有可能建立在滥用和错误的基础上。

一个人最后生命时,面临的困难是肯定的,但使用安乐死作为“快速处理方案”是不可接受的。

首先,使用安乐死并不是一项安全的治疗,许多项目运行不充分或管理不规范,这导致了大量的假报和滥用。

其次,安乐死有可能满足某些亲属或护理者的需求,这是一种假的关怀和恩惠,背离了对生命的尊重和重视。

关于安乐死的思考

关于安乐死的思考

①生命神圣论的观点。

《黄帝内经》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药王”孙思邈也说:“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这都是讲人生命的神圣和宝贵,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尽力保存人的生命。

②医学人道主义观点。

反对安乐死的人认为,医学人道主义是对病人的尊重、同情、关心和救助,医师是病人心目中圣洁的白衣天使,是处于绝境中的病人的唯一依靠,医师只能“救生”,而不能“促死”而安乐死使医师由救人的“白衣天使”变成杀人的“白衣恶魔”,丑化了医师的形象,也打碎了病人心中残存的唯一一点希望。

这违背了医学人道主义。

③不可逆的诊断未必绝对。

对病人安乐死的前提是病人身患“不治之症”,已经“不可救药”。

然而,反对安乐死的人认为,这种诊断未必绝对。

这有两个原因,其一,不治之症总是相对于时代的医学发展水平和医院的技术水平,随着医学的发展,许多不治之症都可以成为可治之症。

其二,由于医师认识水平的限制,误诊误治的例子在现实中并不罕见。

基于此,安乐死的反对者认为,实施安乐死可能会使病人丧失很多机会。

④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

这是从实施安乐死的后果来考虑安乐死的弊端。

反对者认为,医学之所以不断发展、进步,就在于医学家在所谓“绝症”面前不畏艰险,知难而进。

而安乐死则会使这些勇于进取的医学家失去研究的对象和动力,从而会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

⑤违背了传统的血缘亲情观念。

“血浓于水”是许多民族都有的传统伦理观念。

反对者认为,安乐死会使病人家属不顾亲情孝道,放任自己亲人的死亡,甚至在医师的帮助下参与结束亲人的生命,显然与这种传统美德相悖。

⑥自愿安乐死中的“自愿”值得怀疑。

反对者认为,所谓的“自愿”值得怀疑。

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特别是在处于死亡边缘的时候,求生欲望更加强烈。

在极度痛苦的时刻,病人也许希望一死了之,但痛苦相对缓解,许多人会改变主意。

因此“自愿”的安乐死是不可信的。

⑦实施安乐死可能会给社会带来许多消极后果。

安乐死问题的法理学思考

安乐死问题的法理学思考

安乐死问题的法理学思考安乐死,又称自杀辅助或自愿安乐死,是指在终末期疾病或不可治愈的痛苦病症中,患者因痛苦难忍、生存困难,自愿要求医生协助结束自己的生命的行为。

这个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既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也牵涉到法理学的讨论。

那么从法理学的角度来思考安乐死问题,究竟能否被接受呢?从法学的角度来看,安乐死的合法性一直备受争议。

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将安乐死视为非法行为,但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合法化了安乐死。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都允许医生在一定条件下协助患者实现安乐死。

这从这一方面看,安乐死是否合法是取决于各国和地区的法律规定的。

在辩论安乐死是否合法时,法理学家们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在法律的道德合理性上。

从自由权的角度来看,安乐死是否合法也涉及到自由权的保护问题。

尽管法律规定了人的生命权,但是同时也保障了人的自由权。

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对于自己生命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应该受到法律的尊重和保护。

自由权不仅仅意味着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意味着个人有权决定自己的生命走向和结束方式。

安乐死是否合法,也应当从自由权的角度来进行严肃思考。

从人权的角度来看,安乐死是否合法也涉及到人权的保护问题。

人权不仅仅包括了生命权和自由权,还包括了个体的尊严和价值。

安乐死的合法性争议中,人权往往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倡导安乐死合法化的人认为,患者在终末期疾病和痛苦折磨下,如果能够通过安乐死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尊重人的尊严的做法。

而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人则认为,安乐死可能会对人的生命尊严造成冲击,违反了人权的本质价值。

从人权的角度来看,安乐死的合法性也需要进行深入思考。

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安乐死问题的合法性也需要考虑到社会利益和伦理规范。

安乐死合法化是否符合社会的伦理规范,以及是否会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卫生造成影响,这都是法理学家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方面,安乐死的合法化是否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是否会滋生滥用和误导,这都需要进行充分分析和推敲。

关于安乐死的若干争议问题之讨论

关于安乐死的若干争议问题之讨论

关于安乐死的若干争议问题之讨论引言:安乐死(euthanasia)是指在被患病重症束缚、绝症患者生存质量严重下降、无法忍受病痛的情况下,由医生或其他适当人员以无痛苦方式帮助患者结束生命的一种医学行为。

然而,安乐死被列为众多国家和地区长期争议的话题,其伦理、法律和道德方面的争议依然存在。

本文将探讨安乐死问题所引发的伦理、法律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争论和观点。

伦理争议:1. 人类生命尊严:是否应该将自然死亡视为不可触及的边界,不宜通过人工手段进行干涉?一派认为,人类的生命尊严应该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不应该侵犯人的生命权利。

而安乐死侵犯了生命的自然过程,剥夺了患者被救治或康复的机会,与道德原则相悖。

另一派认为,当患者所承受的痛苦超过其能够忍受的极限,以至于生活没有任何质量可言时,安乐死可作为一种有救济意义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安乐死可以避免患者长期遭受病痛,保护其尊严。

2. 医学伦理:医生守护生命的职责和道德可否与安乐死相容?一派认为,医生的职责在于治疗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不应该成为终结生命的执行者。

安乐死违背了医生的职业伦理,导致医疗行业的伦理评价失衡。

另一派认为,医生的职责之一是帮助患者缓解病痛,提升生活质量,而安乐死可以被视为一种终极的、极限情况下的疼痛缓解。

当医学手段无法奏效,且痛苦无法忍受时,医生可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意愿提供安乐死作为一种合法选择。

法律争议:1. 安乐死合法化: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安乐死的立法和观点不一。

一些国家(如荷兰、比利时)和地区(如美国的俄勒冈州)已经立法允许某种形式的安乐死。

他们认为,安乐死是患者人权的保护,可以缓解痛苦和尊重患者选择。

其他国家(如德国、澳大利亚等)持有不同立场,担心合法化会导致滥用、误杀等问题,同时也存在伦理和道德上的顾虑。

2. 法律执行困难:如何确保安乐死的实施合法和公正?即使在允许安乐死的地区,实施细则和执行过程中也存在问题。

需要保证患者自愿、明确表达的意愿,并避免滥用、违背伦理的情况发生。

关于安乐死的看法

关于安乐死的看法

关于安乐死的看法第一篇:关于安乐死的看法安乐死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安乐的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我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当今社会,关于安乐死的合法化存在两大派对峙,一方认为安乐死应该合法化,另一方认为安乐死在目前不应该合法化。

前者的理由是对备受疾病折磨的人饱有同情心,认为安乐死更符合人道主义。

后者站在同意前者的观点的基础上,考虑到使安乐死合法化会导致给“故意杀人”提供了借口和庇护。

尽管安乐死至今还没有在多数国家合法化,但人们对给予病情危重而又无法治愈的病人以死的权力和自由以摆脱残酷的病痛折磨的做法,愈来愈多地采取同情的态度,认为这是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

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安乐死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①从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上看,病人患不治之症并已临近死期;②病人极端痛苦,不堪忍受;③必须是为解除病人死前痛苦,而不是为亲属、国家、社会利益而实施;④必须有病人神志清醒时的真诚嘱托或同意;⑤原则上必须由医师执行;⑥必须采用社会伦理规范所承认的妥当方法。

持否定态度的则认为安乐死有悖生存权利。

首先,在现有的法律条件下,“安乐死”可能引致“故意杀人”。

患者自杀不会影响别人,但是,如果他本人想结束生命,医护人员及家属协助满足其请求,在《刑法》中是“帮助自杀”行为,涉嫌故意杀人罪。

其二,“安乐死”如果以法律形式确认下来,可能会被一些人利用,用以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

另外,在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未经法律许可而结束他人生命,有悖于生存权利的道德准则。

“安乐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立法,一个前提基础必须具备,即在最后选择这种结果的时候,应该保证这些公民是因为难以摆脱疾病给身心带来的痛苦,而不是因为丧失治疗机会而产生的心理绝望使然。

安乐死问题的法理学思考

安乐死问题的法理学思考

安乐死问题的法理学思考安乐死是指在患者无法忍受病痛折磨、生活质量严重恶化的情况下,通过医学手段帮助患者结束生命的行为。

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的生命权、人的自由权、医生的责任等多个方面的法理学思考。

本文将从人权保护、人的尊严、医生职责等几个角度来分析安乐死问题。

安乐死涉及到人的生命权和人的自由权之间的平衡。

人的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有责任保护生命权。

当患者处于无望的痛苦中,生活质量已经丧失,活着对他们没有意义时,他们是否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呢?人的自由权也是重要的,个人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死亡有决定权。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允许安乐死来保护患者的尊严和自由权。

安乐死问题也涉及到人的尊严。

人的尊严是一种基本的人权,包括自我决定权、受苦的限度等方面。

当患者在病痛中度日时,他们的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犯。

在这种情况下,安乐死可以被视为保护患者尊严的一种方式,使他们能够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医生在面对安乐死问题时也有自己的职责和道德责任。

医生的职责是保护患者的生命,缓解他们的痛苦。

在一些情况下,医生们可能无法通过传统的治疗手段来缓解患者的痛苦,此时安乐死可以被视为一种最后的手段来帮助患者。

医生们应该在患者的病情和意愿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为患者提供安乐死的选择。

安乐死问题还涉及到法律的规范和社会的接受程度。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安乐死的立法和实践存在着差异。

一些国家或地区允许安乐死,认为这是遵循患者意愿的一种合法行为。

而另一些国家则禁止安乐死,因为他们认为这侵犯了生命的神圣性。

社会对于安乐死的接受程度也不一致,有些人支持安乐死,认为这是对人道主义的回应,而另一些人则坚决反对安乐死。

安乐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法理学问题,涉及到人的生命权、人的自由权、人的尊严、医生职责等多个方面。

在决策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的意愿和尊严,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和法律的规范。

只有在充分的讨论和监管下,才能找到平衡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伦理和法律的难题。

安乐死与医疗伦理的探讨和分析

安乐死与医疗伦理的探讨和分析

安乐死与医疗伦理的探讨和分析一、什么是安乐死安乐死是指在有痛苦或者不可治愈的疾病情况下,经过医生和病人协商决定,用某种方法结束病人的生命。

安乐死被看做是一种合法的医疗方法,其实质是以较为人性化的方式缓解无法治愈、无法忍受的病痛和不安全感。

二、安乐死的分类关于安乐死,有相应的三种分类方式。

1、被动安乐死被动安乐死指的是采取最低限度的医疗措施,放弃维持生命必须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绝症患者,停止人工呼吸、输液、输血等治疗,让病人自然然而行地结束生命。

2、主动安乐死主动安乐死是指采取某些医疗手段来主动结束病人的生命,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注射致死剂。

3、非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指的是在病人未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决定的情况下,被家属或者医生强制性地实施安乐死。

三、安乐死的伦理问题安乐死本身面临着很多医疗伦理问题。

1、人权问题安乐死侵犯了病人的生命权和自我决定权,病人是否具有放弃生命的决定权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生职业道德问题医生职业道德要求医生要尽力挽救病人的生命,而安乐死反其道而行之,存在着悖于职业道德的问题。

3、社会利益问题安乐死是否符合社会利益的根本需求,它是否能缓解患者的痛苦和不安全感,也是存在争议的问题。

四、安乐死的法律问题1、安乐死是否合法在大多数国家及地区,安乐死被视为非法行为。

但是在荷兰和比利时等几个国家,安乐死是合法的医疗方法,其合法性与非自愿安乐死的机制和条件有关。

2、安乐死是否具有条件限制在荷兰和比利时等国家,安乐死是合法的医疗方法,但仍然存在很多严格的限制条件,如病人必须经过心理医生的评估、确认病情确实无法治愈、确保病人有无可回头的明确意愿等等。

五、结语安乐死作为一种医疗方法,尽管缓解了患者的痛苦和降低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但是它也面临着很多伦理和法律问题,需要探讨和分析,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加以遵守,对于医疗人员、病人和家庭的利益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意义。

是否应该禁止安乐死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安乐死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安乐死辩论辩题正方,应该禁止安乐死辩论。

首先,安乐死违背了医学伦理和道德原则。

医学伦理强调医生应该尽最大努力缓解患者的痛苦,而不是采取终止生命的方式。

安乐死的实施会削弱人们对医生的信任,破坏医学伦理的基础。

其次,安乐死的合法化可能会导致滥用。

一旦允许安乐死,就会面临着滑坡式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对老年人、残疾人和精神疾病患者等弱势群体的滥用。

正如荷兰哲学家埃尔斯特·冯·德·哈伦所说,“安乐死合法化会使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价值观产生混淆。

”。

此外,安乐死的实施可能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安乐死的合法化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生命的轻视,降低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这将对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社会道德的混乱。

反方,不应该禁止安乐死辩论。

首先,安乐死是个人自由的体现。

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死,包括结束自己的生命。

禁止安乐死就是剥夺了个人的自由选择权,违反了人权的基本原则。

其次,安乐死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有些病人身患绝症或者疾病,他们的痛苦难以忍受,安乐死可以给予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结束他们的痛苦和折磨。

正如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所说,“安乐死是一种文明的表现,是对病人的怜悯和尊重。

”。

此外,安乐死的实施可以减轻医疗资源的压力。

一些绝症患者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和治疗,这不仅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也使得其他患者无法得到足够的医疗资源。

安乐死可以减轻这种压力,使得医疗资源更加合理地分配。

综上所述,安乐死是否应该禁止是一个复杂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我们需要在尊重个人自由和尊严的基础上,权衡各种利弊,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试论“安乐死”

试论“安乐死”

试论“安乐死”摘要:“安乐死”不仅仅是一个医学名词,它同时是法律问题,是伦理问题,是经济问题,是思想传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医学界、法学界、宗教界等关注的世界性问题。

近年来,“安乐死”的争议已进入了我国并引起社会日益关注。

安乐死问题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问题,其本身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妥善解决,才能推动其合法化。

关键词:安乐死合理性可行性法律本文主要是从法律角度来说明“安乐死”对社会、个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法律上不应该是一种犯罪,以及“安乐死”的社会基础来分析“安乐死”具有可行性,同时也探索了“安乐死”的立法问题。

一、“安乐死”的概念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无痛苦的死或安详的死。

目前,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安乐死,是指对于身患绝症的人,在确信没有办法医治的情况下,在病人和家属同意的基础上,由医生无痛苦的解束其生命的一种死亡手段。

它既能解决病人的痛苦,又可以减轻其亲人的负担。

二、实施“安乐死”是犯罪吗实施“安乐死”是犯罪吗?这种提问在社会上越来越强烈。

目前,在我国现行法律还未对“安乐死”做出认可的情况下,既使经死者同意而终止其生命的行为,同样也是我国法律所不允许的。

“安乐死”不是犯罪,是因为“安乐死”不具有犯罪的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

从犯罪的特征来看,任何一种犯罪都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这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志,其中社会危害性是最基本最本质的特征。

而安乐死是绝症濒死患者纯粹的自愿他杀,它不具有危害社会的性质,相反会给社会、家庭、病人带来诸多益处。

因此,严格限制条件下的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不具备犯罪的本质特征,不应将其作为犯罪处理。

从犯罪的主客观要件来分析。

安乐死不同于我国刑法上规定的故意杀人罪,因为故意杀人罪主观上是要故意剥夺他人的生命,而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人是在病人主动请求下的被动故意,且故意的内容不是患者的生命权,而是要解除他的痛苦。

因此,“安乐死”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关于安乐死的若干争议问题之讨论

关于安乐死的若干争议问题之讨论

关于安乐死的若干争议问题之讨论关于安乐死的若干争议问题之讨论近年来,安乐死话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讨论。

安乐死指的是在终末期疾病或不可逆转的病情下,由病人自愿或家属代理,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结束病人的生命。

安乐死引发的伦理、法律和道德问题让人们对这一现象存在着争议,以下将探讨相关的若干问题。

首先,安乐死合乎人权吗?一些支持者认为,人们应该有权利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死,尤其是在病情无法逆转、疼痛难忍的情况下。

他们主张个体自主、尊严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然而,反对者则认为安乐死违背了人的本性,生命是宝贵的,必须通过积极治疗和病痛缓解来维持。

他们担心安乐死政策可能滑坡到滥用和滋生不当行为的地步。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患者心理状态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只要患者是在明确的自愿和心智状态下做出安乐死的决定,他们的选择应该受到尊重。

然而,这种判断可能面临困难。

对于精神病患者、患有认知障碍的患者或年幼患者,在判断其决定是否真实和可靠时存在困惑。

另外,有人担心安乐死可能会滑坡到将死亡作为对抗压力和痛苦的一种逃避方式。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医生参与的道德争议。

安乐死需要医生的直接参与,由医生配合提供相应药物帮助患者结束生命。

一些医生主张在保护患者自主权利的同时,也应对生命尽责,提供全面照顾、缓解痛苦的治疗选择。

他们认为,医学的使命是拯救生命和减轻痛苦,而不是成为终结生命的工具。

然而,也有些医生认为,安乐死是为了减轻患者的苦痛和保护其尊严,是一种慈悲的行为。

他们主张尊重患者的决定,帮助患者在最后的日子里获得尽可能的尊严和安详。

最后一个问题是法律的角度。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安乐死的立法存在差异。

一些地方允许合法的安乐死行为,设立相关机构,规定了严格的程序和限制条件。

另一些地方则禁止安乐死,将其视为犯罪和违背道德的行为。

这种法律上的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和文化的观念差异,以及对生命的不同看法。

综上所述,安乐死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议题。

安乐死辩论赛感悟心得体会

安乐死辩论赛感悟心得体会

安乐死辩论赛感悟心得体会安乐死,一个在医学伦理学、法律、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中引起广泛争议的话题。

它涉及到生命权、尊严、个人意愿以及社会价值观等复杂问题。

在一场关于安乐死的辩论赛中,参与者不仅需要展示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更需要深入理解这一议题背后的伦理和情感层面。

以下是我参与安乐死辩论赛后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首先,辩论赛让我意识到了生命的复杂性。

生命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存在,它还承载着情感、尊严和价值。

在讨论安乐死时,我们不能仅仅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还需要考虑个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的伦理观念。

生命的权利是不可侵犯的,但当一个人的生命质量严重下降,他们是否拥有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其次,辩论赛使我认识到了个人意愿的重要性。

在讨论安乐死时,我们经常听到“尊重患者的自主权”这样的论点。

患者是否愿意继续接受治疗,是否愿意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选择一种更为平静的方式结束生命,是他们的基本权利。

然而,这种权利的行使需要在严格的法律和伦理框架下进行,以确保患者的决定是自愿的,不受外界不当影响。

再次,辩论赛让我更加关注到社会对于死亡的态度。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对于死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在一些文化中,死亡被视为生命的自然结束,是一种解脱;而在另一些文化中,死亡则被看作是生命的终结,是一种不可接受的损失。

这种文化差异在安乐死问题上的体现尤为明显,它要求我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必须考虑到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

此外,辩论赛也让我思考了法律在安乐死问题上的作用。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一种体现,它需要平衡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利益。

在安乐死问题上,法律既要保护患者的自主权,也要防止滥用安乐死的现象发生。

这需要法律制定者在制定相关法律时,既要考虑到伦理道德,也要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最后,辩论赛让我意识到了沟通的重要性。

在讨论安乐死这样的敏感话题时,不同的观点和情感需要得到充分的表达和理解。

通过辩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立场背后的逻辑和情感,从而促进社会的理解和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安乐死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课程名称民法总论指导老师余卫明年级2010级专业层次民商法专业学生姓名张孝兵学号100311019安乐死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摘要:安乐死早已不是一种稀有现象,对安乐死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已经很多,对我国是否应该承认安乐死的合法性的争论亦不胜枚举,出现了承认合法性与不承认合法性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

本文着眼于安乐死及其与生命权,故意杀人以及安乐死合法化的障碍的论述来探讨我国安乐死立法可行性。

关键词:安乐死概念生命权故意杀人合法化的障碍立法可行性Euthanasia and its relevant question discussionAbstract:euthanasia than has a rare phenomenon, for euthanasia and its relevant question discussion has many of our country, whether should admit the legality of euthanasia debate also are numerous, appeared admit legality and do not admit legitimacy two opposed views of. This paper focus on euthanasia and life,intentional homicide and euthanasia obstacles to dicuss our paper legislate euthanasia feasibility.Keywords: euthanasia the concept of life right to life intentional homicide the legalization of obstacles legislating feasibility绪论 (1)一、安乐死的概念界定 (2)二、安乐死与生命权 (4)三、安乐死与故意杀人 (5)四、安乐死合法化的障碍 (7)五、我国安乐死立法的可行性 (8)结论 (11)参考文献 (12)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希望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

但是,“人有旦夕祸福”,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的遭受各种磨难,尤其是疾病,会不可避免给我们的生命增加各种痛苦和煎熬。

令人无奈的是,很多种疾病是现今的医疗技术所不能救治的。

在痛苦的煎熬之中,患者度日如年,不仅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绝望,还给患者的亲人,家庭,以及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与资源浪费。

这时候,安乐死就顺应的浮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有些人愿意选择安乐死让自己无痛苦的结束生命,这种做法遭到社会舆论和伦理的谴责,甚至是法律的惩罚(刑事责任)。

本文将安乐死与生命权、故意杀联系起来,揭示出安乐死合法化的障碍,并对我国安乐死立法的可行性进行一些不成熟的探讨。

一、安乐死的概念界定死亡是每个生命体的最终归宿。

死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生命在瞬间终结和在死亡到达之前有较长的临终期。

因意外事故而突然离开这个世界,对于死亡者本身的躯体痛苦是短暂的,仅仅留给亲友无限的遗憾和长久的思念;当一个人因病痛或其他身体原因感到生存是一种折磨时,那么患者自己或者他的家属或许会提出安乐死的要求,这时死亡被视为一种解脱。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语Eu-thanatog,原意是指“舒适或者没有痛苦的死亡”,意思是“幸福”的死亡。

它包括无痛苦的死亡和无痛致死术。

关于安乐死的概念,很多中外学者都给予过界定。

安乐死可以分为被动的(或间接的)安乐死和主动的(或直接的)安乐死。

西方医学界将安乐死分为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两种。

积极安乐死也称“主动安乐死”,美国刑法界也用“MercyKilling”(怜杀)来表达,是指采用积极的措施去结束垂危病人弥留在痛苦之中的生命,具体做法是给病人注射毒剂,或者给服毒性药品等等。

而消极安乐死也称“被动安乐死”,可用英文“Lettingdie”来表达,是指停止对垂危病人的治疗措施,停止对病人的营养支持,尤其是指停止使用现代医学设备和手段抢救病人,让病人自行死亡。

被动安乐死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①被动安乐死的实施者必须具备相应医生资格,熟悉患者病情,并且有能力实施安乐死措施;②医生不仅是安乐死的实施者,还应当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在实施安乐死措施前,确认患者的病情,对亲友充分地的“利他性杀人”,通常是由非医务人员导致的,怜悯杀死包括使用枪杀等手段杀死濒临死亡患者或者严重事故濒死者,因此它就引起了公众的不安与恐惧。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不同,主动非自愿安乐死实施的方式一般比较温和,通常是用药物或者切断治疗的方法,而怜悯杀死的方式很有可能是以非常暴力的手段进行的。

正因为如此,怜悯杀死法律无法宽恕。

主动非自愿安乐死是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实施的。

我们可以将安乐死定义为:对于现今医疗技术无法救治的、丧失行为能力的、处于持续性痛苦的、生命垂危的病人,由病人在清醒状态下多次提出请求,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而由具有相应资格的医生,依照法定程序,采取无痛苦的医学方式结束患者生命的一种合法措施。

由此可见,安乐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安乐死的适用对象必须是现今医疗技术无法救治的、丧失行为能力的、处于持续性痛苦的、生命垂危的病人。

(2)实施安乐死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

如果某人为了从一个濒临死亡并且遭受巨大痛苦的病人那里得到某种好处而采取措施导致患者死亡,这只能是谋杀。

这一目的规定,能有效防止某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安乐死来侵害患者的利益。

(3)患者必须是在清醒的状态下自愿主动的提出安乐死的请求,并须多次提出请求。

也就是说,真正的安乐死不能是被动安乐死,而应是主动安乐死,即患者主动自愿提出的安乐死。

同样的,患者必须是在知情的情况下,经过深思熟虑的多次提出安乐死的请求,而不能是患者某一天的突发奇想。

(4)实施安乐死的方式必须是仁慈的与尽可能无痛苦的。

实施安乐死的方式必须服从于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能够使患者安然无痛苦的离开人世。

二、安乐死与生命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宪法是保障生命权的。

那么,生命权是什么呢?有哪些含义呢?从宪法学理论上看,生命权有两层含义:一是个人有请求国家制止并惩罚侵害自己生命安全的权利;二是个人在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形下,有请求国家为其生存提供保障的权利。

从民法学角度来看,生命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以生命安全和安宁为内容的权利,包括三个部分:生命安全的维护权,生命安宁的维护权,生命利益的支配权。

通俗意义上的生命权包括活着的权利(生存权)和死的权利。

生存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维护自己生存下去的权利,对于一切非法的侵害自己生命的行为具有抵抗的权利。

这种权利是大家共同认可,也是法律所保障的。

既然人享有生存的权利,是否自然地享有死的权利呢?基于这个问题,我们会自然而然想到自杀这种行为。

现实社会中不乏自杀的例子,著名歌星张国荣、陈琳都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

同样的,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国每年都出现大量的公民自杀现象。

我们很难否定死是自然人的权利,甚至可以说死是与自由、追求幸福等权利同等的一种天赋人权。

可能会有人问到:“既然死是生命权的一种,那么为什么不以宪法等法律对其进行明文规定呢?有规定了岂不是更好办事?”这个问题问得很有道理,我可以进行解答。

我们知道,世界各国的法律都是明文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并从各种方面对其进行保障的,如果把死的权利同样的用法律进行明文规定,那么这些立法者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因此,法律才会没有作出规定,而是采取一种默许的态度,并从道德、伦理等层面对其进行约束,以维持社会稳定。

由此可见,从生命权的角度看,安乐死是被允许的。

三、安乐死与故意杀人安乐死介于他杀和自杀之间,具有自杀的目的,但是其行为往往表现为他杀。

二者有以下几个共同点:(1)安乐死与故意杀人共同表现为实施者与死亡主体相离,实施者具有相同的主观故意,都能预见到死亡这一行为后果,并且都对这种后果的发生抱着积极追求的态度。

(2)安乐死与故意杀人的客体特征是一样的。

故意杀人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犯罪对象是有生命的自然人;至于被害人的年龄、身份和健康状况均不影响本罪的犯罪构成;安乐死的对象绝大多数是身患绝症、濒临死亡且处于不堪的持续性痛苦的病人,但是他们也是有生命权的自然人,且他们的生命权不因他们的病情而丧失。

在这一点上,两者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3)故意杀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行为方式。

在此用非法两个字来排除合法杀人(如法警对死刑犯执行死刑)和符合正当防卫条件的杀人行为。

安乐死也是一种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只有当法律明确规定安乐死是一种排除犯罪性的行为,安乐死才不会被视为非法。

(4)安乐死和故意杀人在主观故意方面是一致的。

故意杀人主观上表现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他人死亡,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死亡结果的发生。

安乐死的实施者在实施安乐死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会造成病人的死亡,并积极追求这种死亡的发生。

同样的,安乐死与故意杀人有以下主要不同点:(1)安乐死与故意杀人的最大区别是在安乐死死亡事例中的患者通常都有明确的加速死亡的请求;而故意杀人案中的被害者一般无此类意愿。

(2)安乐死与故意杀人的动机是不一样的。

实施安乐死的动机是善良的,是为了解除患者身心上不可忍受的痛苦,是完全出于对患者利益的考虑;而故意杀人则是恶意追求或者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

(3)安乐死的实施主体是且只能是医生,而故意杀人的实施主体却没有这一特殊规定。

(4)故意杀人的行为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很多时候甚至是一些非常残忍的手段,如杀人后碎尸,使被害人遭受很大程度的痛苦和伤害;而安乐死的行为方式则只能采取一些平和的、无痛苦的医学方式来终结病人生命,不但不会给病人带来痛苦,还会大大减轻病人痛苦。

(5)在法律不规定安乐死构成犯罪时,便排除了安乐死的社会危害性;而故意杀人则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6)安乐死的对象必须是现今医疗技术无法救治的、丧失行为能力的、处于持续性痛苦的、生命垂危的病人;而故意杀人行为的对象则没有此种限制。

(7)实施安乐死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而故意杀人则是胡作非为。

四、安乐死合法化的障碍安乐死非犯罪性是安乐死合法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国现行刑法将罪刑法定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