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起源研究
36式陈式太极拳
36式陈式太极拳引言:陈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著名且广泛流传的拳术之一,它以缓慢、连贯、柔和的动作和修行方式而闻名。
其中,36式陈式太极拳是陈氏太极拳传统拳法中的一种,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动作,强调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36式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动作示范以及益处等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起源与发展陈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五大主要派别之一,起源于明朝末年的陈家沟。
陈氏太极拳历经几代传承,其中最有名的是陈王廷。
陈王廷是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他以其优雅而稳定的拳术风格而闻名。
他将太极拳从家族中传承出去,并且发展出了不同的拳术流派,其中包括了36式陈式太极拳。
第二部分:动作示范36式陈式太极拳由一系列动作组成,这些动作以正常速度进行,每个动作之间都有流畅的过渡。
以下是36式陈式太极拳中的一些代表性动作:1. 野马分鬃:身体保持平衡,以右脚为轴心,左脚向左迈开,同时双手呈现掌心向下的姿势。
2. 白鹤亮翅:从野马分鬃的姿势中,身体向前倾斜,左脚向前迈出,同时双手向前推出。
3. 左右蹬脚:从白鹤亮翅的姿势中,身体向后倾斜,同时左脚向后蹬出,右手上举。
4. 左搂膝拗步:从左右蹬脚的姿势中,左脚向左侧移动,双手向上托起。
随着动作的进行,36式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越来越复杂,融入了更多的腿部动作、手臂动作和身体转移动作。
第三部分:益处36式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太极拳形式,它具有许多身体和精神上的益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益处:1. 增强身体平衡:太极拳的动作涉及到身体的协调和平衡,通过练习36式陈式太极拳,人们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风险。
2. 改善肌肉灵活性:36式陈式太极拳的动作需要身体的柔软度和灵活性,通过练习,可以增加肌肉的伸展性,改善关节的灵活性。
3. 提升身体控制能力:太极拳的动作注重身体的协调和控制,练习36式陈式太极拳可以增加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提高敏捷性和反应能力。
4. 促进内心平静:太极拳强调呼吸和内心平静。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2014-01-05 太极一圆来源阅4531转56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一、陈式太极拳源始要弄清太极拳的来龙去脉,须弄清陈家沟的历史演变。
陈家沟的历史要上溯到中国元朝末年。
元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实行残酷的**压迫和经济剥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就引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
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率众投奔红巾军,攻占集庆,并于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统一了中国,但镇守在河南怀庆府的元将铁木耳却堵住朱元璋的北伐部队。
双方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交锋,一连打了多日,难分胜负。
朱元璋心中十分恼火,便把火气迁怒于怀庆百姓身上。
他称帝后,山西的一批皇杠在怀庆府温县境内耿庄附近一座桥上遇劫,几个逃回的明兵向上禀报,说是被怀庆府百姓打劫。
朱元璋闻讯大怒,又记起他在怀庆境内受到元将铁木耳拼死抵抗的老帐,认为怀庆府内没有良民,遂密令明将常遇春率兵血洗怀庆府,在怀庆府所辖的沁阳、温县、孟县、武陟县等地先后三次实行残酷的血腥**,致使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万顷良田荒芜。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
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了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后来人们便将此村取名陈卜庄。
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
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
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遂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常有”古常阳”的字样。
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村中陈姓居多,居民现达2600余人。
二、陈式太极拳的起源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乡民习拳练武。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简介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
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代相传,其架式与用劲,与一般传习之太极拳,不尽相同,称谓陈氏(家)太极拳。
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陈氏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
嗣以陈氏宗族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自陈氏迁温县始祖陈卜至今,太极拳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已有六百年之历史。
陈氏太极拳在此六百年历程中,关于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在陈氏族谱家乘拳谱以及陈氏子孙之著作中,有明确之记载,足资考证。
陈式太极拳历史沿革陈氏太极拳于第九代陈王廷时,已编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两人对练之手(或称打手,现通称为推手。
)经历代研练,再五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由博而约,去芜存菁。
太极长拳,势式繁多,已不练习。
十三势拳架五套,仅练头套,其余四套亦弃而不练。
炮捶一套,与十三势相辅相成;十三势柔多刚少,炮捶刚多柔少,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补十三势之不足。
但基本功夫仍在于十三势之熟练,因之陈氏族人亦有不习炮捶者,外姓学习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动作难练亦多不习炮捶。
至于两人对练之擖手,仅为一种顺步(如甲出右足,乙则出左足。
或甲出左足,乙则出右足。
)插裆动步之式。
两人上则手搭,下则足靠,上下互相粘贴,先则运用才朋才履挤按之法,熟练之后掺入采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种着法,渐至动步不拘规矩,所谓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
方法简单,变化无穷。
陈氏太极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已趋精简而定型,拳套祇练十三势头套与炮捶两套。
因之简称十三势为头套拳,炮捶为二套拳。
陈长兴一支所传自其九世祖编定之十三势及炮捶两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余年。
综观陈氏太极拳始自迁温始祖陈卜,九传而至陈王廷而集成,再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而精简定型,历时已达四百七十余年,可谓经久研练,精益求矣。
简述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一、有关太极拳的起源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记载,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在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陈王庭创编并代代相传改进。
到了第十四式陈长兴,陈氏太极拳才定型为现在的一路、二路并开始外传,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杨、孙、吴、武、和等流派。
套路不同,但是拳理还是一致的。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和发劲其他太极拳保留不多。
而现在有关太极拳是张三丰创造的说法,一是没有确证的历史资料,二是本来有关张三丰的记载在史书上就五花八门,但没有说明他和太极拳有关系。
如果拳友问我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创,可能是看金庸写的武侠小说或有关影视剧多吧。
二、有关陈氏太极拳的套路陈氏太极拳在创始之初,套路很多,陈氏家族本身就会拳法,陈王庭依据家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到了陈长兴,逐渐定型为现在的一路太极,二路炮锤,是为陈氏老架,还有陈家陈有本创的所谓新架,现叫小架。
十七世陈发科在他晚年所创陈氏太极拳新架一、二路,这些是陈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到了解放后,国家体委规定了陈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那是融合了一路和二路传统的架子,现在为了普及陈氏太极拳,陈小旺创编了“三十八式太极拳”、陈正雷创编了“精要十八式”等简化的套路。
本人还是喜欢传统老架子。
三、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在陈氏太极拳发展史上,不能不提以下三个人,即陈王庭、陈长兴、陈发科三位宗师。
陈王庭创编了太极拳,陈长兴定型了太极拳,他主要的功劳就是教了杨露禅这个徒弟,这才有了以后各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到了近代,陈发科的功绩不可估量。
19世纪50年代,学拳于陈家沟的杨露禅来京传播太极拳。
在其子杨班侯与杨健侯、其孙杨澄浦三代人的努力下,太极拳在北京已经相当流行。
但是发源于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却不为人所知。
太极拳的由来
太极拳的由来太极拳的由来太极拳深受大家的欢迎,到处都可以见到练习太极拳的人,那么大家知道太极拳的由来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太极拳的由来,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太极拳吧!经历史考证,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祖、著名拳师陈王廷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
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
明洪武5年 (公元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
当时,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受近邻乡民敬重,所以当地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解放后,陈卜庄划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后来,因陈卜庄地势比较低洼,经常遭受洪涝,所以陈卜一家又迁居到距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有一段深沟仍保留至今),所以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家族不断壮大,常杨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卜定居陈家沟以后,开始垦荒种田,兴家立业。
随着家族不断壮大,到第七世开始分家。
为了家园安全,地方安宁,于是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武艺。
这期间,陈氏家史文字记载很少,大多为口传。
直到1711年,陈氏第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才开始简要记述陈卜史实。
但间隔已有300余年,其间的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
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庭记起。
陈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
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道家导引、吐纳之养生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内功拳,称为太极拳。
因创始人姓陈,故人们称之为陈氏太极拳。
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
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许多已经失散,现尚存有《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
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1套,炮捶1套。
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1路和第2路拳套。
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
目录一、陈氏太极拳的起源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后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
陈王庭(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痒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
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王庭老年能够造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
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精湛,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
李际遇被清政府镇村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磋的对手,新造太极拳可以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不断修正。
二、陈式太极拳的理论来源陈氏第九世传人陈王庭创造陈式太极拳的理论来源有四:1、把拳术与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无一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人的生命运动,其本身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
陈式太极拳小架 最新
陈式太极拳小架转贴=============================发布时间:2010-02-18 10:58陈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陈氏太极拳是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等理论、以及导引、吐纳术,并综合百家拳术之长而创立的。
陈氏太极拳以其博大精深的拳术理论、独特的拳术风格、高超的技击效果、显著的健身功能而在中华武林独树一帜,并越来越多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同与欢迎。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陈家沟,由明末清初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祖传拳械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地创造了太极五套拳、五套锤、十三势、炮锤,以及枪、刀、剑、棍、剑、锏、鞭等,尤其独特的还有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形成了完善的流派体系。
在300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从陈氏太极拳又派生出了杨、吴、武、孙、赵堡等各式太极拳。
在陈氏太极拳体系当中,被后人称为“小架”的,是最为传统的一种练习形势。
一、陈氏太极拳“小架”概说陈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
历史上陈氏太极拳并无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训练方法上,对于初学者,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门,把架型放大,让徒弟先从大圈、外圈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徒弟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划圈走圆的运动规律之后,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而形成劲路沿躯干和四肢变化、传递的螺旋缠丝劲,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
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后人为了区分陈氏太极拳的不同练习方法,拳术上有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称。
如今的陈氏太极拳大架、小架除了动作形式不同外,其技术理论基础是一样的。
大架拳手也讲求将圈逐渐收小,小架训练开始也讲求将圈放大,两者的训练过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说。
陈氏太极拳大架因一些后人在外走镖或经商,而开始向外界传播,特别是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请传拳,使陈氏太极拳大架得到广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
陈式太极拳介绍
陈式太极拳介绍一、引言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流派,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重要门派之一。
它以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陈式太极拳的起源、特点、套路以及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二、起源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明朝末年,由陈王庭所创。
陈王庭深入研究了道家的太极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武术中。
他将太极拳的动作细化、缓慢化,注重内力的运用和呼吸的调节,形成了独特的陈式太极拳。
三、特点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缓慢而流畅的动作:陈式太极拳注重动作的缓慢、连贯和流畅,通过慢速运动来培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
2. 内力的运用:陈式太极拳强调内力的运用,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的放松来提高内力的发挥。
内力的运用使拳法更加准确、有力。
3. 气贯全身:陈式太极拳注重气的运用,通过呼吸调节和动作的协调来达到气贯全身的境界。
这种气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身体的力量,还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
4. 精神集中: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专注和集中的精神状态,这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四、套路陈式太极拳的套路共有108式,包括了起势、虚实、攻防、转身、起落、进退等动作。
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意,通过练习套路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
五、身体健康的益处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运动,对身体健康有许多益处:1. 增强肌肉力量:陈式太极拳注重整体的肌肉协调,通过练习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2. 提高柔韧性:陈式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流畅,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的柔韧性。
3. 改善姿势和平衡: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改善姿势和提高平衡能力。
4. 调节呼吸和放松身心:陈式太极拳注重呼吸的调节和身心的放松,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5. 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六、结语陈式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还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多益处。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陈王庭(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痒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
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王廷创编太极拳时,其拳理、拳法的形成有三个来源:一是以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为拳理的依据;二是以道家的养生术和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为拳术内功的依据;三是以戚继光的《拳经》等技击典籍为创编套路外功的借鉴。
这样就使这套拳术形成为一个完整而科学、内外兼练、既有健身性又有技击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武术项目,成为一门身心修养之学,是人体生命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陈式太极拳的科学实践价值,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的重视。
在陈家沟,太极拳一向秘不外传。
直到陈氏14世、太极拳第6代宗师陈长兴把拳传给外姓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以后,演化出杨式、武式、吴式和孙式,太极拳才缓缓地流传到全国各地。
杨露禅偷拳的传说便源于此,后经改编,出现了宫白羽的武侠小说《偷拳》、连续剧《太极宗师》等一批作品。
陈长兴,1771-1853,陈氏十四世,人称“牌位先生”杨露禅,1799-1872,名福魁,河北永年人但是,长期以来,比较广泛流传的是偏于柔缓的太极拳。
而把保持太极拳之轻沉兼备、刚柔相济、快慢相间、顺逆螺旋等固有特点的陈式太极拳(即陈长兴所传大架),自其发源地河南陈家沟一隅之地传播到北京、南京等地的,是著名太极拳大师陈发科及其侄陈照丕。
在套路的整理和陈式太极拳的推广方面,陈发科贡献最大,1928年,他应邀到北京授拳,从此,陈氏太极拳的真面貌才开始被外界人所了解,他本人也被武术界尊称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始于明末清初,是由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所创。
弟子陈发科在京传拳近三十年,教外姓弟子众多,使陈式太极拳摆脱了姓氏的局限,将带有狭义氏族性质的'陈氏“定义为“陈式”奠定了广泛传播的基础。
陈式太极拳发展至今已形成了陈式太极拳套路、太极拳推手、太极大枪等器械的演练体系。
其中太极拳套路中的第一路拳(老架)和第二路拳(炮捶)很能体现出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第一路主要技术特点为动作呈弧形,刚柔相济,柔中寓刚,动作和呼吸运气相结合,快慢相间,拳路由高至低。
第二路主要技术特点为震脚发力多,动作快而刚,气势雄壮,充满爆发力。
陈式太极拳的技击特点为以静为动,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其讲究后发先至,诱敌出招,乘虚而入,全力打击。
第一路拳的动作以柔为主,以刚为辅。
手法中多以拥、捋、挤、按四正的劲力为主,辅以采、捌、肘、靠的四隅手。
用力方法是以缠丝劲、以柔抑刚与以柔化刚的化劲为基础,动作以缓而稳为宜,尤其注重缠丝劲的运用与演练。
第二路拳的动作紧凑而疾速,刚多柔少。
手法中以采、捌、肘、靠的四隅手法动作为主,具有窜蹦跳跃和闪展腾挪的演练特点。
尤其在螺旋劲方面别具一格,它在运动中旋腰转脊、旋腕转膀和螺旋转膝等动作,使练习时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功效。
由于陈式太极拳震脚、发劲、跳跃等特点,所以其练习时的运动量远远大于其他传统的太极拳,二路炮捶更是如此。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缠丝劲按其性能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掌心由外往里翻的顺缠丝,一般都以棚劲出现;另一种是掌心由外向内翻的逆缠丝,大多以捋劲为主,这两种缠丝劲贯穿于太极拳演练的始终。
内缠丝和外缠丝的不断变化,形成陈式太极拳独有的螺旋式运动,演练时只见大圈化小圈、小圈变大圈,动作变幻万千,形成运动如缠丝、运动如抽丝的境界。
陈式太极拳有四大金刚-- 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
和太极四大金刚同样有名的太极大师还有陈小星、陈瑜、陈全忠、陈皂森、陈世通、吕林红等等。
陈式太极拳种类
陈式太极拳种类1. 介绍陈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术,也是太极拳的一种流派。
它起源于明朝末年的陈王府,由陈王府的陈家人所创。
陈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技法和内功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太极拳中的”祖宗”。
陈式太极拳根据不同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种类。
每种种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但都基于太极拳的核心原理和理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陈式太极拳的几种主要种类,包括陈氏一路、陈氏二路、陈氏老架、陈氏新架等。
2. 陈氏一路陈氏一路是陈式太极拳中的基础套路,也是初学者学习的起点。
它包括了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技法,如起式、进步、退步、左右分势、蹲马、拗步等。
一路拳的动作流畅、舒展,融合了太极拳的柔和与刚劲,以及阴阳相互转化的特点。
陈氏一路的特点是动作简单、明了,容易学习但难以掌握。
通过反复练习一路拳,学习者可以逐渐领悟太极拳的核心原理,培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内力。
3. 陈氏二路陈氏二路是陈式太极拳中的进阶套路,是在一路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相比一路拳,二路拳的动作更为复杂,要求更高的身体协调性和技术水平。
陈氏二路拳注重腰部的运动和转动,强调身体的内外协调。
它的动作要求更加细致,包括了更多的转身、转体、转腰等技巧。
通过练习二路拳,学习者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身体灵活性和内力表现。
4. 陈氏老架陈氏老架是陈式太极拳中的经典套路,也是陈式太极拳的代表性拳种。
它起源于陈家人中的陈长兴,后来由陈长兴的弟子传承并发展至今。
陈氏老架拳的特点是动作缓慢而有力,力量的运用更加明显。
它注重身体的扭转和腰部的发力,通过腰部的转动来引导全身的力量。
陈氏老架拳的动作流畅、连贯,具有很强的攻防转换能力。
5. 陈氏新架陈氏新架是陈式太极拳中的一种较新的套路,是在老架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新而形成的。
陈氏新架拳的动作更加迅猛、快速,注重身体的爆发力和灵活性。
陈氏新架拳的特点是动作紧凑、有力,追求简洁高效的技击效果。
它强调身体的快速转动和力量的迸发,通过快速的动作来制造对手的错觉和迷惑。
太极拳各流派的起源与特点
太极拳各流派的起源与特点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优秀的拳种之一,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和价值取向的变化促使了太极拳众多流派的产生,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各流派的起源与特点。
欢迎阅读!太极拳各流派的起源与特点1、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陈式太极拳创始人为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年)。
陈自幼习文练武,承袭祖传武技,明末时任温县“乡兵守备”,曾“披坚执锐,扫荡群氛”。
明朝亡,其隐居家乡,在家传武术的基础上,吸收与借鉴当时流行武术之精华,以太极阴阳理论为指导,融儒家中正和谐之理念、道家导引吐纳的养生术和中医经络学等文化的精粹,创编了太极拳。
此拳术经陈氏后人世代传习、演化,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陈式太极拳大架、小架、新架(均有一、二路之分)和长短器械等诸多套路。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陈式太极拳注重以意领气、以气催动下的螺旋缠绕运动,强调在意识的主导下,头顶气沉,放长身肢,运动时以腰为轴,带动四肢,内外相合,节节贯串。
其一路拳动作舒展飘逸,以“掤、捋、挤、按”的运用为主,“採、挒、肘、靠”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
行气运动,以缠丝劲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全身内外动分静合,一动全动,突出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拳(亦称炮捶)动作复杂,疾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採、挒、肘、靠”为主,“掤、捋、挤、按”为辅。
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寓柔,突出刚、快、脆、猛的特色。
2、杨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杨式太极拳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1873)所创。
杨露禅自幼喜欢武术,始学洪拳,后崇仰陈式太极拳,经介绍,历时20余年,三下河南温县陈家沟,拜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为师学艺,杨露禅勤学苦练,深得所传。
由于其拳路娴熟,功夫纯真,当时在京城人称“杨无敌”。
杨露禅在京城教拳时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将陈式太极拳中的一些刚猛动作加以改动,多以舒展柔化展现。
他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改动的套路,经过三代人的研练完善,最后由其孙杨澄浦定型为现在的传统杨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1.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源自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
陈王廷(1600—1680年),又名陈奏庭,明末文庠生、清初武庠生,文武双全。
陈王廷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的108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氏世代相传之太极拳,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
陈氏太极拳原有七套,传至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陈有本时,由博而约,专练十三势头套及炮捶两套。
因之现今陈氏传授之太极拳仅为两套,一套为十三势老架,另一套为炮捶。
除陈氏传授之太极拳外,还有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依据老架的拳法而修改的新架、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由新架变化出来的小架。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①动作有快有慢,蓄发明显,而一般的太极拳动作速度均匀,蓄发不明显。
②肢体呈螺旋运动及缠绕运转,是一种缠丝劲,而一般的太极拳是肢体呈弧形运动,圆转简单,是一种抽丝劲。
③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是以腹部呼吸为主,是复式丹田呼吸法(也称反呼吸法),而一般的太极拳采用的是单式丹田呼吸法。
金刚捣碓 2.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
杨露禅艺成时,已40岁了。
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
因武艺高强,人称“杨无敌”。
他在北京授拳时,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他们生活奢侈,但体弱多病、不耐艰苦。
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
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
杨氏太极拳因练法简易,流传较广,其特点如下:①立身中正安舒。
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
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1. 起源与传承1.1 太极拳的起源- 历史背景:明朝时期,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立了太极拳。
- 初始形态:初代太极拳以杨、吴两家为主要流派,并有后来的陈氏、孙氏等分支。
1.2 陈氏太极拳的传承- 第一代宗师:陈王廷(1600年-1680年)是第一个将太極門內功外演于民间并广泛散播开去。
2. 发展阶段及特点2.1 古老阶段(17世纪至19世纪)- 特点概述:功法秘密性强;打击技巧较直接;强调内劲和身体力量掌握。
- 主要人物:a) 第二代宗師: 神傑子(1669–1723)b) 李桐庐 (1808–1897)2.2 近现代发展(20世纬至今)- 特点概述:+ 注重健身效果;+ 加入套路演练;+ 强调内外兼修.- 主要人物:a) 陈发科 (1887–1957)b) 陈照奎(1929年-2015年)3. 流派与分支- 各个流派的起源、特点和代表性传承者。
杨式太极拳:由杨露禅创立,注重舒展开放的动作;吴氏太极拳:吴鉴泉所创,以圆滑柔和为主要特色;孙氏太极拳:孙祥云创建,强调轻灵飘逸。
4. 研究现状及影响力- 大陆地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有多项属于陈式太極門相关项目。
+ 许多大学设有体育课程或社团组织教授并推广该武术形式。
- 台湾地区:+ 在台湾也受到了很高关注,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档涉及附件:1. 图片资料文件(包含历史图片、宗師相册等);2. 视频(示范动作、比赛录像等);3. 陈式太极拳相关的研究论文和书籍。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太極門:指代太极拳门派或组织。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旨在保护世界各地非物质性传统知识与技能。
陈氏太极的历史渊源
陈氏太极的历史渊源陈氏太极拳,原为陈家沟拳术,集长拳、炮拳及红拳之术,是目前各家太极拳的始祖。
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
老架由清初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流传最广的有: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整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陈氏太极拳老架此二套路属大架系列,为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在家传的拳架中所总结与编排的。
老架以缠丝为轴心,贯穿于整个套路。
古朴而无花架势。
一路拳以柔为主。
主要练习并建立起陈氏太极拳的功底。
因此也有人称一路拳为基础拳,练功拳。
有了一定的一路拳功底,再近一步学习二路拳。
二路拳,亦称炮捶,以刚为主。
尤其突出太极八门劲的四隅劲:采、列、肘、靠。
有了一路拳的松,二路拳的松活弹抖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陈氏太极拳小架此套路原被称为新架。
在陈发科所编之套路流传之后,此套路逐称为小架。
小架为陈氏十四世陈有本所创。
此套路除去劲发于外的动作,把劲路涵于套路当中,蓄而待发。
整套拳打起来温文尔雅,有儒者之风范。
陈氏太极拳新架此二套路属大架系列,为陈氏十七世陈发科由老架编排而成,经其子陈照奎定型为新架。
新架尤其突出缠丝螺旋的动作。
在套路上以松活弹抖,节节贯穿,胸腰运化,转关折叠等特点独树一帜。
陈氏太极也包含了许多器械套路,主要包括:单剑、双剑、单刀、双刀、双锏、抢、大刀、杆等等。
陈氏太极拳- 传统套路一,头套十三式(66式)二,二套(27式)三,三套(24式)又称大四套捶四,红拳(23式)五,五套(29式)六,长拳108式七,炮捶(俗称二路71式)八,器械(刀,枪,棍,钩等多种)九,对练套路(以上由陈王廷所创)陈氏太极拳- 新编套路一,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十八式(又称美人太极拳)二,陈式四十八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三,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三十二式(又称三十二式炮捶)四,陈式二十四炮五,陈式心意混元太极剑及美人太极剑等(冯志强根据陈发科晚年所定的拳架,经过四十余年的潜心究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所创)六、陈式太极拳36式普及架(陈全忠大师在老架一路基础上创编,更适合初学者)。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1.陈式太极拳的起源1.1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太极拳即取义于此。
太极拳的渊源,其说法不一,有谓创始于唐代隐士许宣平者,有谓创始于唐代李道子者,有谓始自梁元帝时的程灵先者,也有人谓太极拳是殷利享所传,当时此拳名为“后天拳”,还有人认为是元代辽阳人张三峰所创立[1]。
但无论如何,陈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这一事实则是毋庸置疑的;以陈式太极拳为母体的杨、武、吴、孙等其他太极流派的广泛传播也是从另外的角度印证了陈式太极拳在中华武术的重要地位;当今在众多支持陈王廷创立太极拳的学者则构成了陈式太极拳坚实的发展基础。
陈王廷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清初文、武痒生,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
陈王廷天生面部血色就红于常人,再加上他蓄有美髯并且经常以红色的战马作为坐骑,因此讲话中人都称他为“二关公”[2]。
陈王廷武艺精湛,箭术也是超群,在崇祯年间的一次应试考武举中,他就以一马三箭、三马九箭的成绩获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喝彩。
然而当时的陈王廷却因为小人的从中作梗,因为擂鼓报靶的鼓吏受人贿赂,才使得他与冠军失之交臂,由于不满当时昏暗腐败的考评制度,陈王廷立刻怒发冲冠,驾着骏马挥舞大刀劈死了鼓吏,并逃离了校场[3]。
1.2陈式太极拳理技渊源1.2.1陈式太极拳理论基础(1)结合阴阳五行思想关于阴阳,易学认为,凡属于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等方面的事务或现象,纯属于阳的范围;凡属于寒冷的、下降的、灰暗的、抑制的、静止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纯属于阴的范围。
而太极拳就顺从阴阳变化之理,在一招一式之中,阴中含阳,阳中具阴,阴阳互变,相符而生。
(2)结合导引、吐纳等理论陈王廷在创造太极拳时,把始祖陈卜所传授下来的一百单八势长拳等技术与导引方法相结合,在周身放松的条件下,使形体的运动符合并且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起到练拳养生的作用。
陈氏太极24式太极拳
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右转,左右手继续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 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卡旁,肘也 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视右手
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向前,右手向左上划弧,右手转 向上,与左手相对成抱球状,眼视左手。 2.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 方,眼视右手,然后左脚上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微向 左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有手上提停于右额前, 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向前方,眼平视前方。
转身左踢脚
1.左腿屈膝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体左转,右脚尖里扣,同时两拳变掌,由上向右左右划弧 分开平举,手心向前,眼视左手 2.身体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由外圈向里划弧合抱于胸前,左 手在外,手心均向后,眼平视左方 3.两手臂左右划弧分开平举,肘部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时左腿屈膝提起,左脚向左前方慢慢蹬出, 眼视左手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太极拳虽为陈家沟陈王廷所创,但子孙后代均以口传为主,关于太极拳的著述凤毛麟角,很少流传下来。
陈氏第十六世孙陈鑫,他习武又攻文,文武兼备,发愤著书立说,阐发陈氏祖传太极拳学说,逐势详解理法和运劲,成为陈氏世代专门之学。
陈鑫,字品三1849-1929,河南温县陈家沟人。
祖父陈有恒,以祖传太极拳擅名;叔祖父陈有本继承新创了陈氏太极拳新架。
其父仲甡兄弟三人,精拳术,有武艺。
陈鑫和兄陈垚,自幼从父学拳。
垚虽身材矮小,但练拳万遍,二十年如一日,故功夫纯厚,十九岁就入武庠。
陈鑫虽从小习拳,也备明理法,但以父命读书,武艺不及兄精。
到了晚年的时候,他感到兄习武多成就,而自己习文仅得岁贡生,颇悔过去不习武。
于是,他发愤著书立说,立志要阐发陈氏世代相传的太极拳理法。
陈鑫最著名的太极拳书是《陈氏太极拳图说》。
自1908年写起,至1919年完成,这本书足足写了十二年。
陈鑫亲手抄写,虽严寒盛暑勿懈,其抄本先后有四本,阐发陈氏世代累积的练拳经验,洋洋二、三十万言。
其书逐势详其着法、运劲和周身规矩,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
这是陈鑫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陈家太极拳的一次全面总结。
陈发科、陈照奎与新架陈发科福生,1887-1957,陈长兴之曾孙。
家传陈氏老架太极拳,日练拳三十遍,二十年如一日。
1928年10月应邀从陈家沟去北京传拳,仍日练拳二十遍,故功夫纯厚,推手时拿、跌、掷打兼施并用,的本来面貌,始为外间所认识。
武术诗人杨敞季子有诗云:“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
1963年沈家桢,顾留馨合著《》,阐发陈氏拳理论和技法。
陈师照奎公1928年出生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世家。
系陈氏第十七世、第九代传人陈发科之幼子。
陈师照奎自幼聪慧,身体素质极佳,模仿能力特别强,是一位难得的练武之材。
在他7岁时,发科公看他资质不错,就以试教的态度,一开始就叫他提高架八十三式缓慢柔活的熟练方法的外形模式,来代替一般常规先学基础架的传统练习方法。
太极拳的发展与传承
太极拳的发展与传承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武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一种运动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传承。
自从太极拳问世以来,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地广泛流传的养生功夫。
本文将从太极拳的历史和起源、太极拳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太极拳的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太极拳的历史和起源太极拳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其创始人为陈氏。
据传陈氏太极拳起源于陈家溪,最早只有陈氏家族内部传承。
后来经过多代人的发展演变,太极拳逐渐传承给更广泛的人群。
在编写《太极拳图说》的陈照奎中,他将太极拳的起源追溯到明朝时期的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本人非常重视功夫的训练,他认为练功可以强健身体,提高战斗力,于是开创了一个名为“明朝武功”的培训项目。
据说,这个项目就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形式,其中太极拳就是其中之一。
而更早的武术,则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二、太极拳的发展和演变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承,各流派的发展逐渐形成。
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当太极拳等流派各有其特点。
以陈氏太极拳为例,其拳法风格沉着稳重,以缓缓舒展的动作为主,注重动作的连贯性和美感。
而杨氏太极拳则相对灵活多变,以柔化刚、以缓制快为基本要点,注重技术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此外,武当太极拳也是太极拳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流派,它更重视内功修炼,强调将精神全神贯注于身体运动中,以提高身体的自我调控和自我防御能力。
在太极拳的演变历程中,外国人对太极拳的学习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向世界推广太极拳,外国人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学习太极拳成为他们的热门活动。
太极拳从传承式的内部拳种转变为对外传播式,太极拳的种类也逐渐多元化。
其中太极拳的运动性和养生功效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太极拳也多次作为国际体育比赛的比赛项目。
三、太极拳的传承太极拳是一种传承文化,它历经时间,被不断传承和保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价值得以弘扬。
传统的太极拳是通过口传心授,由老师传授给学生,从而实现太极拳的传承。
陈式太极拳起源
陈式太极拳起源陈式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代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哲理和宗教、哲学、伦理、医学、武学、艺术等精神资源融入武术之中,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是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优秀拳种,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起源。
欢迎阅读!一、陈式太极拳源始要弄清太极拳的来龙去脉,须弄清陈家沟的历史演变。
陈家沟的历史要上溯到中国元朝末年。
元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实行残酷的**压迫和经济剥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就引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
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率众投奔红巾军,攻占集庆,并于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统一了中国,但镇守在河南怀庆府的元将铁木耳却堵住朱元璋的北伐部队。
双方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交锋,一连打了多日,难分胜负。
朱元璋心中十分恼火,便把火气迁怒于怀庆百姓身上。
他称帝后,山西的一批皇杠在怀庆府温县境内耿庄附近一座桥上遇劫,几个逃回的明兵向上禀报,说是被怀庆府百姓打劫。
朱元璋闻讯大怒,又记起他在怀庆境内受到元将铁木耳拼死抵抗的老帐,认为怀庆府内没有良民,遂密令明将常遇春率兵血洗怀庆府,在怀庆府所辖的沁阳、温县、孟县、武陟县等地先后三次实行残酷的血腥**,致使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万顷良田荒芜。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
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了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后来人们便将此村取名陈卜庄。
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
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
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遂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常有”古常阳”的字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崔黎明太极拳之太极哲理阐微[学位论文]2010
2.漆春亭对传统太极拳保护的研究[学位论文]2007
3.赵蕾从太极拳的演变论竞技太极拳的发展[学位论文]2007
4.玲玲内蒙古普通高校建立搏克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学位论文]2010
5.朱佳斌国学视野下中国武术的学科归属问研究[学位论文]2010
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陈氏太极拳起源研究——基于口述历史范式的研究
姓名:王旭浩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
指导教师:乔凤杰
20100501
陈氏太极拳起源研究——基于口述历史范式的研究作者:王旭浩
6.刘媛大悲拳的技术特点和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学位论文]2010
7.孙刚.李成银太极拳起源辩[期刊论文]-体育文化导刊2003(4)
8.温红祥太极拳对多动倾向儿童影响的研究[学位论文]2009
9.喻快唐豪武术论著与武学思想研究[学位论文]2010
10.于志江范氏岳家拳挖掘整理及技击特点研究[学位论文]2010
本文链接:/Thesis_Y1693491.aspx